《经济地理学读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经济地理学读本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100055970
作者:特雷弗·J.巴恩斯
页数:584页

比较难读

有时候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文章结构看上去比较散,有时候碰到的一些词语不知所谓。以下是我以前在读过该书一章后写的点感想。欢迎讨论。老工业区、工人抗议企业关闭、地理学前几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几名壮汉抬着毛主席的画像貌似在游行。他们在怀念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什么?我没有经历过,说不出来,通常见到的提法是对现在过大的社会差距、官员腐败,外交软弱的不满。正巧,同时我看到一篇关于西欧老工业区抗议工厂关闭的文献,于是,联系起来——我的直觉是,这张照片可能是东北地区的职工在游行,应该也是抗议下岗、工厂兼并关闭、企业改制中的腐败等。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以前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东北地区,尤其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区、矿业城市出现了产品滞销、经济不景气、企业关闭、工人下岗等问题,被称为“东北现象”。这是市场竞争,产业结构升级、重构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制度变迁滞后等引发的区域问题,属于“区域衰退”的一类。除了单一传统产业集中外,20世纪80~90年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早期的西欧老工业区,还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国有产权比重高,或许正因为是国家的深度参与,才会有如此多的抗议活动。至于西欧老工业区是否存在及打破“铁饭碗”之类的制度,私有化中是否出现了腐败等问题,不得而知,也不知道西欧的工人在运动中是否也会怀念某个人。这是不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议题?如果是,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哪些问题?这篇文献是1986年的,已经20年了,但被收入了2003年出版的“Reading Economic Geography”,以反映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引入“社会的世界”——开始超出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地理学家们狭窄的市场观(只看到了市场力量作用下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对价格信号的理性反应等),深入到经济的社会架构当中,研究经济的制度机理和政治格局!任何有关现实世界中的对市场的深刻认识,都必须充分考虑那些塑造市场的社会关系及行为模式。这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分析,也似乎是以后发生的“制度、文化转向”的开端。国内的经济地理学中类似的研究还不多,有人有关于“区域政策”的变迁与地方的响应研究,有人关注全球化中的地方制度构建问题的研究。在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的过程中肯定也出现了工人下岗、企业倒闭的现象,其中应该也存在工人群体的“主动性”的反应,但没见国内地理学者关注工人的主动性在其中的作用及在地域空间上的意义。在工人阶级当权的国家分析工人阶级的抗议运动,确实有点悬,尽管有人研究了农民的群体性事件。但明显这些不是地理学碰的,地理学往往从经济的角度关注区域尺度上的“东北现象”。或许是群体性事件太敏感,或许认为这不是“地理”问题,或许是学者缺少社会学、政治学方面的知识,难以对地方归属感、权力控制、斗争等问题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原文在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06b8801007q2z.html


 经济地理学读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