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谁决定》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粮价谁决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111336181
作者:(美)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Patrick Westhoff)
页数:245页

读懂粮食价格背后的因素

读懂粮食价格背后的因素评《粮价谁决定》我一直赞同一个观点:经济学是用来解释,其中的解释原理和因素都可以为未来的行为和决策做依据;经济学无法做预测,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前提的,未来还存在更多的假设和不确定因素,如果因此推断出来的结论直接应用,便有失公允,更丧失了经济学的本义。同样,如果有读者想从《粮价谁决定》中得到准确的答案,他也可能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书中作者也将本书定位为“厘清影响粮食价格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书中第九章还提出影响粮食价格的中长期因素,可以看作是对粮食价格解释的一个补充。书中末尾还有“粮食基本常识”部分,民以食为天,即使不了解粮食经济的,也应该看看我们天天吃的粮食后面,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知识吧。粮食自2005年开始,便进入了全球粮价快速变动的情况,当然主要是粮价上升。其中不乏有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能源价格高涨、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但各国粮食政策调整、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的因素也同样是影响短期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书中运用粮食的“成本-效益分析”,列举了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并从中择选了重要的因素,对粮价的变化进行解释说明,同时运用近年来的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使得影响粮价的各因素得到明确的印证。从全球系统来说,影响粮价的因素众多且复杂,从中厘清出来的几个因素,应该是作者的功劳了。谈及影响粮价的中长期因素,作者也分析了五个指标:人口、收入、技术、能源和政策(就个人理解,我更愿意把作者提及的“经济增长和饮食变迁”放到中长期因素中)。人口增长与收入增加从需求面上提升了粮价,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粮价,是从供应方说的,能源和政策更多是可变因素,作为既可能影响需求方,也会影响供应方。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否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知识更为重要,譬如说唤起人民对于粮食问题的关注,引起政府对于粮食管理的重视。当前,国内还为转基因食品闹得沸沸扬扬,如果我们能从《粮价谁决定》中获取一些思路,这也应该算是收获吧。

《粮价谁决定》

生物能源自从生物能源技术发明以来,粮食不再只是人类的食物,也是机器的食物。粮食价格也因此和天然气、石油、乙醇等价格挂上了钩。当石油价格与天然气价格上升的时候,会使得乙醇的价格优势凸显,于是更多人使用乙醇而非传统能源,加大对玉米等作物的需求量,推高粮食价格。当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下跌的时候,乙醇产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从而减少粮食需求,降低其价格。但是,粮食价格最终会在某一价位得到支撑,使得乙醇的收益空间处在合理水平。数据表明05-08年度,乙醇的产量3年时间就翻了一倍多,同时粮食价格的上涨达到85%。仅凭这一数据,无法推断乙醇的使用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但其必然是因素之一。并不是所有粮食都可以用来制造生物能源,然而,玉米等价格通过替代效应传导至大部分的粮食价格。如果玉米的需求增加,则用作饲料的原料可以由其它粮食代替,从而增加其它粮食的需求,最终导致价格上升。通常来说,某一农产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农户增加种植,从而抑制价格上升,进而影响饲料成本与养殖业规模,反之亦然。然而这种效应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首先,庄稼的轮种周期使得当农户连续两年以上种植同一种作物以后,会使得土地肥力下降,农户有强大的动因改种,从而使得供给在阶段性随着价格上升之后,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次,饲料成本的上升,需要视不同种类的养殖品种而有所不同,例如肉鸡和鸡蛋由于饲养周期短,因此反应灵敏,通常为几个月,而牛肉猪肉牛奶等则需要长达2-3年的调整时间。再次,当粮食价格下降的时候,产量的调整可能并不灵敏,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租与固定成本等都已经投入,如果不进行种植,导致的损失会更大,从而降低了供给量对于价格的灵敏程度。中间环节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的联动,不仅仅是因为其替代效应,而且因为能源价格与食品加工、运输、包装等中间环节联系极为紧密。而且,越是高收入国家,农产品在加工环节更复杂,产生的成本更高,一方面减弱了粮食涨价对消费者物价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却增加了能源对消费价格的影响程度。此外,天然气是氮肥原料,而石油则与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关联。因此,能源价格的上升更是从田地里就产生了影响。期货市场与投机当粮食价格处于高位的时候,通过卖出远期期货,农民能够锁定利润,这种行为的副作用就是使得价格不会剧烈震荡,维持在合理水平。然而,投机的力量可能会使得这一规律不再起作用。特别是当经济状况不佳,通胀率高企,许多美元寻找出路争取保值。在通胀环境中,能源和粮食以美元标价,而粮食受到需求的刺激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的推动,而回呈现出更强烈的上涨预期,从而成为投资保值的标的之一。此外,美元贬值预期会导致人们需求保值的标的,也是推高期货价格的一大因素。一个常用指标,库存用量比,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关系,可以考察投机因素对于价格的影响程度。如果库存用量比上升,说明库存充足,价格理应反方向变动。但是实际情况也有例外,如假设农户预期到农产品价格会长期保持强势,则会倾向于保持一定库存,等到将来再卖。这样就导致库存用量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对于期货市场来说,价格的反映是根据多重因素来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气。天气通过影响单产和种植面积,大幅度影响农产品价格,是价格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当农作物处于关键生长期所爆发的气候灾害,常常会导致农作物的大规模减产,从而导致价格剧烈波动。政策导向政策对价格的影响不小,甚至可以切断价格联动的逻辑关系。例如,美国要求汽油中添加固定比例的乙醇,这就导致当汽油价格很低的时候,乙醇仍有市场需求。国家时常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特别在高收入国家)而出台了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比如最低收购价格、出口补贴,进口限制等等。一个争论的比较多的议题是,某些出口国为了解决国内粮食过剩,同时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出口补贴,这样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有被抑制的效果。其它出口国除非提供同样的补贴力度,否则无法与其竞争。即使是进口国,由于其进口粮食价格有时甚至比国内价格还低,导致国内的生产商利益受到伤害。现在许多国家采用总量管理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同时执行,来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同样,当进口国为了保护自己农民的利益的时候,会采用进口限制,这样会抬高国内粮食价格,压低出口国的粮食价格。对于小型农业占据主导的国家来说,国家提供补贴的方式更多的是关键投入要素的补贴,而非对广大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这样的做法更容易管理。

让粮价再飞一会儿

别一提粮食价格就嗤之以鼻,觉得那是农民才会关心的小事情,太老土,不够酷。其实,如果你了解影响粮价的种种因素和粮价波动背后的利益关系,就会明白那是个全世界的领导人都不能忽视的大问题,很爷们儿,很霸气。博弈、对冲基金、美元价值、生物能源、中东局势……这些够酷吧?它们都和粮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小一粒粮食,可以包罗万象。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是任何人都无法缺少的。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代,围城导致敌方粮源断绝会左右最终的战争结果。在现代,粮食依然是每个国家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粮食是每个国家的命脉,粮价稳定是一国稳定的先决条件。谁掌握了终端,谁就能影响上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粮食价格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2007年开始爆发的各种粮食价格突然上涨事件,才让“粮食价格”成了热门词汇。当年12月的《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报道中声称:“廉价食物一去不返。”粮食价格的上涨让美国人民烦心,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就是一场危机。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粮价是全世界最低的,日本农民生产的稻谷,日本政府以每斤12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中国政府收购农民的稻谷价格却在1元钱左右;相对于“种房子”,“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太少了,百分之一都不到;最近25年,一般公务员工资上涨了60倍左右,农资的价格涨了20倍以上,而粮食价格上涨只了6倍左右。政府牢牢把控着粮食的价格,因为粮价不稳,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会造成巨大的动荡。2008年,粮价大涨造成30多个国家出现骚乱。目前仍在攀升的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引发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动荡。除了温度、降水量、土壤等传统因素对粮食的价格产生影响外,政策引导、生物燃料产量、能源价格、美元价值、市场投机、经济增长和饮食变迁等新发因素,越来越左右着整个粮食体系。甚至艾奥瓦州和印度天气如何,伦敦和洛杉矶的汽车使用什么类型的燃料,都将决定我们身边杂货店里的粮食价格。推动粮价上涨的因素此起彼伏,让粮食市场无法平静。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在分析某个经济现象时,很容易迷失方向,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同时似乎一切皆有联系。经常关注新闻报道的人也会有诸多迷惑: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究竟吃不吃猪肉?对冲基金是不是在操纵大宗商品市场?国际生物能源发展形势究竟是什么状况?国家政策博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同一个国家内部为什么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政策措施?不同粮食品种的国际贸易规模如何?食品产业链的利润在各个环节如何分配?仅仅是从粮价这个切入点,可以发散出如此之多的经济、政治问题。但是决定粮价远不是这么简单,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阐述每一影响因素时,无论国家粮食政策、天气,还是美元贬值,都会在章节最后加上“故事有点复杂”来分析单一因素与粮价有时是不相关或反相关的。还有一些意外爆发的事故,如禽流感、疯牛病或者其他食品安全威胁事件,也会对粮价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次表达了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度担忧,不断警告食品价格迈入危险水平,甚至可能影响到部分贫穷国家的社会稳定。粮食价格上涨和下降的原因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它能帮助我们预计和应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也能帮助我们寻找到在这个星球中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的最好方案。也许通过关注在未来将左右粮食价格走势的因素,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你认知正在快速变革的世界的工具。

粮价:认识越准确,预测越困难

粮价谁决定?这是一个谁都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对关乎自己生计的问题,谁都会去关注和思考。可是,要科学系统的阐述粮价却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经济学中用来分析农产品价格的“蛛网模型”,虽然关注到农产品供给的弹性,但研究国际粮价,如果仅考虑供需关系的话显然是片面的,而华尔街联手四大粮商操控粮价的“阴谋论”,则是将资本投机对粮价的影响放大为对粮价的决定。韦斯特霍夫在《粮价谁决定》中,科学系统的分析了决定粮食价格的诸多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生物燃料、能源价格、天气、国家政策、汇率、投机、人口、技术、收入水平等。全书重视事实和数据,但却不先入为主的通过主观取舍,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目的,而是实事求是的逐一分析影响粮价的各要素,并寻找各要素与粮价之间的关系。如果在粮价和各因素间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话,粮价就是以上变量的函数,很显然,变量越多,对函数的影响便越复杂,预测粮价就越困难。虽然,作者希望尽可能的让粮价问题变得简单,但是,由于影响粮价的因素,并不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而是指向不同方向并互相抵消,甚至某一项因素,比如生物燃料对粮价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所以,作者才说“如果本书能让你领悟到什么真谛的话,那就是,如果分析师声称可以准确预测粮食市场的未来走势,那么他们不是在误导听众就是在自欺欺人”。对粮价与生物燃料、能源价格、国家政策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足以说明粮价的复杂性。首先,不同的国家对生物燃料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鼓励,如美国,有的禁止,如粮食奇缺的国家。即使法律政策都允许生产生物燃料的国家,对生物燃料中乙醇含量的规定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影响生物燃料的规模而影响粮食价格。其次,能源价格直接决定生物燃料的规模,当能源价格过高时,生物燃料的利润相对较高,高利润的直接结果就是生物燃料生产的大规模,大规模的直接结果是对玉米的需求扩大,从而抬高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的抬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先是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它种类粮食规模的减小,供给的变化在经过市场的调整后,其它粮食价格也会上升,粮食价格的不断上升,既加大了生物燃料的成本,又抬高了能源的价格,因为,生产和运输粮食的过程,离不开石油化工。这些都是生物燃料对粮价向上的影响,但是,生物燃料的副产品又可以作为动物饲料,因此,生物燃料规模越大,对可用于饲料的粮食价格又产生向下的影响力。以上分析仅仅是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在现实中,即使仅考虑生物燃料,也要比这个要复杂的多。比如,当粮价因生物燃料规模扩大而被抬高后,一旦能源价格在这个时候突然下跌,那么,这个时候的粮价,不是取决于生物燃料,而是取决于国家对生物燃料行业是否提供补贴。正确的认识粮价,是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准确的预测粮价,则是“巫师”的广告词,即使调整宏观政策或者微观行为所需的科学预测,也必须建立在对粮价客观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粮价谁决定》无疑是认识粮价的启蒙读物。

谁能决定粮价?

 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拥有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历知识背景,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粮食问题的政策研究,曾以经济学家身份参加了美国参议院农业、营养和林业委员会,参与制定过该类政策法案,后被任命为“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院”密苏里大学分部的联合主席。     由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所著、新近引进出版的《粮价谁决定:食品价格中的经济学》一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在一至七章,简练清晰分析了决定全球粮价的 几个重要因素,介绍这些因素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彼此叠加发挥更强效应或相互抵消的过程;第八、九章则站在粮食贸易和粮食安全的高度,对未来全球粮价的走向 给出预测,并阐述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许多没有粮食和农业政策知识背景的读者,能更好阅读和理解书中的观点分析,帕特里 克•韦斯特霍夫还特地撰写了长达30多页的“附录A”《粮食基本常识》。这个“附录A”解答了“人们都吃些什么”(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食品结构、数量、营养 比重)、“我们食用的动物都吃些什么”(畜牧业与粮食种植的密切关系)、“粮食产量增长跟得上人口增长吗”、“世界粮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在不同 国家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世界粮食贸易有多重要”、“消费者食品支出都去了哪里”(初级农产品收入在这些支出中的比重)、“粮价与世界范围的饥荒有什 么关系”等基本问题。这些基本常识,恰恰也是我等经常讨论粮食问题的普通人所(部分)缺乏的。    全书开篇就讨论了近年来全球极具争 议性的“生物燃料与粮价”问题。一些反对发展生物燃料的人将争论界定为非此即彼的“要粮食,还是要燃料”命题,而赞成方则用生物燃料占用全球粮食总产量、 总贸易的数据说话,认为这是二者没必要联系起来讨论。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指出了在此问题上两方观点的重大缺陷,美国乙醇工厂消耗的玉米数量的确不足世界 谷物消耗总量的4%,其生产环节还提供牲畜饲料和植物油等副产品;但在谷物价格上涨的年份里,乙醇生产消耗了大部分世界谷物消费量的增加值。因此,准确的 说法是,乙醇生产对粮食的消耗增长,在一些年份里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扰乱了世界谷物市场的供需平衡。    石油价 格对于粮价波动的影响更为显著,首先,油价持续走高时,生物燃料作为替代品的需求将增加,会有大量粮食投入乙醇生产,造成粮价提升;其次,油价决定化 肥、(农场设备所必需的)柴油等产品价格,会顺向抬升粮价;再次,畜牧农场和散户在养殖环节都大量采用柴油、电力等能源来驱动设备,油价一涨,肉、禽、 蛋、奶价格也会顺应提升,并拉动谷物这样的基础农产品价格;第四,当今粮食贸易的运输链条较长,油价会提高粮食的运输等各项成本。     与生物燃料产量的作用类似,世界各国特别是粮食贸易主要进口国、出口国的内部政策,其对粮价的影响,往往也被高估了。无论是生物能源政策、贸易政策、本 国粮食生产政策,还是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确实在一个具体范畴内产生着较大作用,但各国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效应相互抵消,全球粮价会因此频繁波动,却不至于 由此出现剧烈的升降。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指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国政策,现有政策方向和内容都极可能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并推高粮 价。    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还分析了气候、经济增长和饮食变迁、美元价值、市场投机等其它几个重要因素,注重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 评估这几方面对粮价的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炼出五个在未来将长期左右全球市场粮价的因素:人口、收入、技术、能源和政策,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投资 者分析并权衡这些因素,给出了方法建议。文/郑渝川

轻松了解粮价不惶惑

粮食安全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安全问题——世界银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也呈现出了疯狂上涨的趋势,最牵动人们神经的还属粮食价格,到底什么影响、决定着粮食价格?生物燃料?石油价格?政策导向?气候变化?收入?汇率?投机?意外的变数?这一系列的问号不但是困扰大众的问题,同样也让经济学家们满是困惑,关于影响粮食价格的主导因素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经济现象成了热议焦点问题,“经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热度和水准都较高的专业领域研究,而这本书作为美国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院的工作成果之一,反馈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并不需要具备高深的研究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一本帮助普通的大众了解经济常识的通俗普及读本,人人都能看懂,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常见的以及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各个方面,其次,大量详实可考的数据举证更增加了影响粮食价格因素论点的说服力。前八章着重阐述了导致最近几年导致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一些主要因素,每章都从普遍性的经验(拇指法则)入手开始讨论,从较为全面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经验是如何被用来解释2005年到2009年间发生的影响粮食价格变动的事情的。第九章则从长远角度总结,是哪几种推动力量影响和决定着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50年的粮食价格,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说粮食价格和影响因素,让一头雾水的人们看到了较为清晰的框架脉络。可以说,粮食价格对于每个小我都很重要,它关系着普通人的生死存亡,对国家更是影响深远,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价格上涨预示着一场危机的到来。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是基于本国的国情从美国粮食价格的变动入手进行分析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粮食价格对于人们的影响作用都不容忽视。通过这样一本有着世界宏观格局的书,来看清影响粮食价格的各种因素,权衡出其轻重利弊,并加以侧重,对社会来说,问题会得以疏解,对个人而言,相信无端的惶惑也自然会因为这种了解而减少一些。

很喜欢这本书

杂食店的热狗价格跟印度的天气有关?你的盘中餐跟伦敦北海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有关?  芝加哥餐馆里热腾腾的比萨饼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调整定价?  对冲基金是不是在操纵大宗商品市场?  国际生物能源发展形势究竟是什么状况?  国家政策博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同一个国家内部为什么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政策措施?美国农业委员会主席科林查克· 彼得森、世行农业部前任主任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米歇尔· 珀蒂、路透社著名记者查克· 阿博特等联袂推荐的这本粮食经济学读物,将为您解读粮价背后的经济棋局。  本书作者从事粮食分析和预测已经长达二十余年,他将为读者首次揭开一个全面的食品链条,既为读者提供消费和投资参考,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利益价值链

因为来自农村,所以一直都是比较关注三农的。尤其是关系到老百姓生存的粮食、土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就是我很小的时候,很多人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坐上开放大城市的列车。那时的还没动车、高铁这样高速度高价格的交通工具,那时能坐上火车都是很了不起的了。家里没钱的有的硬是徒步要饭走到了大城市,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农村放着好好的土地不种,都要流向大城市收废品、打零工,甚至是捡垃圾?他们或许永远都融入不了城市,但他们还是坚守着,原因只有一个:在城市挣的钱比在家里种地挣的钱多。农民都很朴实,也不是见钱眼就开,只要在解决温饱后能略有盈余就知足了,但现实不是这样。当然,粮价的高低也不是任何主观性的思想能决定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怎么影响,老百姓看的很直观,粮价下降了,就没得赚。粮价升高了,本以为可以赚一笔,谁承想生产资料价格又上涨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也是杯水车薪,之前读的《种粮行为和粮食政策》中,也对三农问题和国家政策多有研究。国家的惠农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好的,这毫无疑问。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不肯回家种地呢?这是因为国家的惠农政策还不足以与农民在城市的收入相抗衡。你一个月给我100,我花完了就只能守着那点地,到淡季只能呆在家里闲着无事。但在城市,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挣钱也就多。反正老百姓有的是力气,在哪都一样。哪里赚钱往哪去。国家之所以在“三农”上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归根结底,民以食为天,更何况,中国是一个有着13.7亿人口的国家,要养活这么多人,在亩产量短期内不会有变动的情况下,只有死保可种植土地面积。所以近年来,虽然每年土地种植面积都有不同幅度减少,但还是能保住18亿亩红线。为什么叫红线呢?当然这不是随便定的,这是按照人口数与每日口粮之间的关系,经过精密测算得出的。突破这个红线的话,就将有人温饱出现问题。但是,如何守住这个红线呢?当然是要有一部分农民返乡种地,但怎么才能让这些农民回到地里呢?那就要关注三农,研究惠农政策,解决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一日千里,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有加大之势,这导致了农民更不愿回乡,即使粮价再高。比如,以前一斤小麦6毛钱,现在一斤小麦1.2元,那么按每亩产量800斤计算,每亩也就赚了480元,10亩也不过4800元,而且这还是在小麦涨价前后所投入生产资料、物价恒定不变的情况下,而且是在劳动力反复投入的情况下。如果放在城市,通常接一个活,如果短的话,三五天可以转三五百元,而且不需要生产资料投入,而且是按人计费,而不是按劳动量,一个五口之家在城市如果三人算作劳力的话,那么三五天下来,至少有上千元的收入。且周期短、效率高。在土地上,一年下来,扣除生产资料投入等各项支出,其实剩不下多少钱。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现象是:中国老百姓骨子里有种衣锦还乡的传统,每每在城市挣了钱总要回家盖楼房,一辈子守在土地上是很难能盖上楼房的,这对还守在土地上的农民也是一个刺激。当然,这也导致了另一个社会现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社会问题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国家关注三农,不仅仅是农业发展问题,还有农村建设、农民生活问题。粮价不是孤独者,它的升高或下降会像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粮价高,百姓苦,粮价低,百姓苦。


 粮价谁决定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