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大癫狂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财富大癫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5
ISBN:9787300138541
作者:查尔斯•麦基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耶稣升天日——约翰王下台之时终于来到。约翰王命人在空地搭建帐篷,与朝臣贵族共度佳节,场面空前隆重,在歌声、乐声中与好友觥筹交错。盛大庆典圆满结束,约翰王却仍然未倒台,仇家顿然感到非常困惑,唯有穿凿附会:“他根本就不是一国之君。真正掌权的人是教皇,不是他。”朝臣便告诉国王,这个假先知危害国家安全,扰乱人心,煽动人民造反;他的预言甚至从神职人员的口中越洋登陆,传到法国国王的耳朵里,否则他怎会乘机入侵?但法国国王与所有人一样,都被这个疯子的狂言欺骗了。结果约翰王下令,对彼得和他的儿子处以绞刑,以防这个家族再出假先知。希活迷信各种预言,对彼得的记载自然高歌颂德;如果希活与彼得生于同一年代,他很有可能要面对同一下场。他认为,彼得不单是个先知,更是个吟游诗人;又说他对约翰王所作的种种预言都一一应验了。至于彼得曾预言约翰王统治15年23后就要下台却没有应验。希活反驳说,他的预言其实是有兑现,因为约翰王的确将王冠交予教宗,每年向他支付献金,掌握实权的其实是教宗而非国王。希活认为这个解释非常合理,并印证了先知是可信的。

前言

翻开世界各国历史,我们发现群众就像个人一样,总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癖好。他们一时欣喜若狂,一时勇字当头、不顾后果。我们发现,史上有无数次出现过某些事物突然颠倒众生,令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群众会对某种迷信不能自拔,直至找到更加荒诞的迷信为止。    我们亲眼目睹在一些国家,举国上下不分贵贱,突然变成好战分子;另一些国家突然爆发宗教狂热——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血流成河、伤亡惨重,对下一代遗害深远。在远古时期,欧洲人忽然疯狂朝拜耶稣的坟墓,大批信徒云集圣城耶路撒冷。“不死仙丹”一度令无数人如痴如醉,他们犯下的愚行实在是空前绝后。有一段时间,很多欧洲人认为,使用慢性毒药谋杀仇敌罪不至死;与其一刀穿心,不如在敌人的食物里落毒,连温文尔雅的女士也受到这种热潮感染,纷纷落毒杀人。    有些迷信更是跨越时空,无论是最原始的野蛮社会、还是最文明的现代国家,它们在历史的洪流里屹立不倒。千古以来,人类无视知识的进步,决斗(duelling)、预兆(omens)、算命(divination)等迷信始终无法从人们的脑海里根除。    金钱往往能够颠倒众生,向来谨慎的人可以突然变成亡命赌徒,人们押上性命但求一张废纸。本书的目的,正是回顾这些传诵百世的疯狂历史事件。人毕竟是集体思考的动物——像羊群一样同时发疯,却只会一个一个、慢慢恢复理智。    在今天的文明社会,群众最容易因为金钱而盲目狂热,举国上下的疯狂程度让人不可思议。史上第一个著名案例是法国的密西西比事件,以及紧随其后的英国南海泡沫;而较早前,荷兰人突然对郁金香不能自拔,亦成为世人的笑柄。三次事件都以悲惨结局收场,却为后世留下一段趣味十足的历史。我们今天实在无法想象当年的法国和荷兰,竟然会发生过程如此荒谬、下场如此惨痛的投机热潮。按事件的重要性排列,让我们首先看看约翰·劳(John Law)在1719至1720年问策划的密西西比计划。    查尔斯·麦基    1841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充分体现了人性盲目跟风及受贪婪所驱使而疯狂的一面,情节比小说更出人意料,不容错过。何况于满足阅读兴趣之余,有会心的读者还可获得宝贵的启发。  ——《信报》创办人 林行止人生中,总有几件大事影响你的未来,改变你的际遇和财富,经济泡沫爆破和金融危机正是其中之一。当全城活在亢奋之中,人们总认为这是常态,就像醉汉永远坚称自己没有喝醉一样。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投资经典,避免市场疯狂时重蹈覆辙。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 王泽基

内容概要

原著作者: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1814—1889),苏格兰著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词作家。早年于法国生活,曾于伦敦和布鲁塞尔接受教育。一生从事传媒行业,曾于《泰晤士报》等英国多份报章任职记者和编辑。著有超过30本书,传世之作为《财富大癫狂》。
译者兼导读:廖汇恒,现就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明报》财经专栏《退一步》作家。

书籍目录

序一  自私贪婪驱动群众间歇性发疯(林行止)
序二 疯狂泡沫并未停止(黄元山)
自序 国家的疯狂

第一章 国家的贪婪——密西西比计划
导读 300年前的QE
金匠儿子约翰•劳
一个赌徒的惊世大计
挥霍无度 法国国库“爆煲”
重铸货币 危机恶化
约翰•劳创立发钞银行 点“纸”成金
超级企业 垄断税收、金融与专营权
失控滥发纸币 国会噤声
三十万人发狂为求一股
约翰•劳成法国财神
金钱与女人不绝
股价狂升 平民一夜暴富
为争股票 腥风血雨
先使未来钱 物价翻四倍
约翰•劳成财政大臣
全民疯狂 豪情消费
老手洞悉危机 巨款换金银币
禁止硬币流通 全国惊恐
对纸币价值 信心尽失
绝地反击 两大企业合并
财神失宠 被踢出局
全民只求硬币 怒气引发暴乱
怨愤加剧 约翰•劳危在旦夕
密西西比股票跳水见底
约翰•劳身无分文 走为上计
国债达31亿里佛 法国重伤
第二章 股民的幻觉——南海泡沫
导读 海啸1720
“南海”对“英伦” 争夺减债方案
股价创新高 股民忠言逆耳
全民失控投身南海
骗财公司“圈钱”赚快钱
国会插手干预泡沫公司
泡沫公司名单
扑克牌讽刺疯狂行为
股价高至见顶 泡沫摇摇欲坠
股东大会砌词强辩
想方设法向英格兰银行求救
昨日成富翁 今日为乞丐
发财梦醒 董事贪污严重
政府严惩 查办元凶
涉案官员下台 董事还押监牢
罪魁祸手下场凄惨
调本报告骇人 吞股民血汗钱
裁决致伦敦骚乱频频
英国经济元气大伤
第三章 人为花狂——郁金香狂潮
导读 死性不改
荷兰人对郁金香趋之若骛
天价花儿:12英亩土地换球茎
冒失水手吃下罕有球茎被捕
炒风炽热 特设交易市场
全国恐慌 不断取消订单
囤积投机者承受恶果
第四章 愚昧的恐慌——末世预言
导读 麦基眼中的“群众疯狂”
999年:宗教狂热者制造末日恐慌
1761年预言伦敦地震亡
1806年“神蛋”恶作剧
1630年预言魔鬼发瘟疫
平民无端遭私刑处死
疯子重复宣讲 群众信以为真
1524年预言泰晤士河洪水暴发
任伦敦化为灰烬 无人愿意救火
传说巨石阵之父
假先知浑水摸鱼之法
疯言疯语预言家
人类自以为上帝
占卜炼金融为一体
政府请占星家解说灾难
最红预言家
三个所谓惊世预言
模棱两可算命法
五花八门算命术
使人担惊受怕之凶兆
对未来无可救药的好奇心

作者简介

《财富》杂志订立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
《金融时报》评选的史上最佳十部金融作品之一。
两百年畅销不衰,不单是一本金融投资领域的超级经典,更是一部有关人类愚行的编年史和总记录。在投资理财渐渐成为大众行为的今天,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被商业投资从业者誉为必读“圣经”。
作者麦基以戏剧性的手法描绘了欧洲历史上,因“羊群效应”而引发集体疯狂的传奇事件: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英国的南海泡沫以及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充分表现了人类原始的贪婪本性。时至今日,“羊群效应”与集体疯狂仍是解读金融世界与投资心理的关键词:互联网泡沫、金融海啸甚至楼市及商品狂潮,都是“历史不断重演”的最佳例证。
本书邀得香港《明报》财经专栏作家廖汇恒精心编译并撰写导读,以全书所揭示的群众投机心理,反思当今金融经济现象,更配以精确图表分析,为不可错过的经典解说。

图书封面


 财富大癫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直都有个困惑:今天花明天的钱,明天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现在才恍悟,这貌似时髦的消费方式,其实就是一个骗局。根本就没有神马明天的钱,明天尚未到来,明天的钱怎么会提前到达呢?!只是花了别人今天的钱而已。要是以米国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再简单不过了。米国人民最是倡导这种“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理念了,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现在想必都明白米国人民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吧。这个骗局之所以看上去很美好,是因为它偷换了概念和前提。一是用“我明天的钱”换掉了你“今天的钱”;二是预设了一个前提,明天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明天一定会有钱。法国的密西西比热潮和英国的南海泡沫都虚拟了一个“美好的明天”。密西西比计划是指赴美国密西西比地区的路易斯安那开采金矿,约翰.劳甚至为此导演了一出好戏——雇请数千名失业汉穿上矿工支付和手持开矿工具上街游行,并声称即将乘船前往路易斯安娜掘金;南海泡沫的幻想则是:秘鲁和墨西哥的金山银矿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把英国的工业产品运到南美的海岸,当地的土人就会以价值百倍的金锭银条来交换,同时又有谣传西班牙会割让四个位于智利和秘鲁的港口……结果很明确,这样的“明天”没有实现。相比看来,还是米国的战争掠夺更实际和实用,或许这也是米国高倡“今天花明天钱”的勇气来源和资本靠山。另,这里所说的“南海”是指南美洲附近的海域,相对于英国属于南方,所以称“南海”。和我们的南海不同,不过,以这样的距离来看,我们的南海显得不是那么“南”了。江湖上传说,有一种病叫“失心疯”。那些为郁金香潮流所裹挟疯狂投机的人,会不会是得了这种怪病呢?O(∩_∩)O哈哈~,这自然是说笑了。关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早有发现和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见解。勒庞认为群体和有组织团体中间有“感情传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则认为这是团体成员与领袖以及其他团体有着性本能无关的产物。本书的译者认为愚昧无知才是群众疯狂的根源。以上三观点,个人全部认同,并且认为它们是对同一现象不同层面的解读。无知者无畏,愚昧者盲从。——保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和节制的态度,才会有明智的判断和警醒的意识。
  •     查尔斯.麦基的《财富大癫狂》,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也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史上最佳十部金融作品之一。在书中作者以戏剧性的手法讲述了法国密西西比骗局、英国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还有许许多多在今天看来非常滑稽愚昧,但在当时却影响巨大的“预言”,特别是公元1000年的世纪末日大预言和伦敦大火的预言。    该书所批判的,不仅仅是金融创新的无节制和投机家的贪婪自私,还包括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作者认为泡沫和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约翰.劳这样的金融冒险家,而是所有寄望于不劳而获,脱离现实的民众。通俗点说,泡沫和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但不仅仅是某些人的贪婪和恐惧,而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和恐惧。    印象比较深的是密西西比泡沫中,为了能够购买到约翰.劳的股票,法国巴黎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身份的人,竟然在约翰劳住所附近排队,甚至租房子,有的社会名媛竟然不惜出卖色相。这个时候那些理智者的警告,都被视为不合时宜,挡人财路的“乌鸦嘴”。但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没有人会反思自己的愚蠢和贪婪,而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声讨约翰.劳。   其实,密西西比河南海泡沫的根源,不在于哪个金融家和银行,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府和某些政客。政府为了解决自己的财政危机,通过成立“南海公司”,并授予这些公司某些行业或者海外贸易的垄断经营权,然后用这些公司的股票赎回自己的债券,说白了就是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衍生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然后用这种新的金融工具置换自己原来已经无法偿还的债务。因此,想赖账的政府或者政客,才是财富癫狂的始作俑者。配合金融冒险家的,是那些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的议员和政客。比如,英国南海泡沫中,很多议员在明知增发新股会引发泡沫并危害经济与社会的前提下,由于已经收受了南海公司贿赂的股票,所以最终同意了增发新股的议案。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增发新股的议案通过,他们手里的股票才有价值,南海公司的狡诈,议员的贪婪,跃然纸上。但是,疯癫的投资者看不到这些,或者即使看到,只要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接力者就无所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作者对人性“疯癫”的批判看似冷漠无情,但只要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在房地产泡沫中发财的人对辛勤劳动者的嘲笑,那些制造、深信“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人们,还有中国年初疯狂的“食盐抢购潮”以及中国房价稍有松动时,那些聚众闹事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者退差价的“业主”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不得不说,历史从不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该书原著的出版距今已经差不多150多年了,如果以今天人们的视角和认知水平回过头去看这本书,客观地说,书中的内容确实很浅薄,而且很多数据、人物、事件甚至观点多有错误之处。这本由廖汇恒翻译,人大出版社出版的《财富大癫狂》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以一个21世纪经济学人的视角,在翻译原著的同时,在每章开始都撰写了导读,对原著中列举的泡沫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析,特别将密西西比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进行比较,还有作者对当年“郁金香泡沫”是否真正行程泡沫的质疑等。此外,每章结尾处都有附录,对原著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了解释,特别对原著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指正。因此,这一版本的《财富大癫狂》可以说既忠于原著,又不会误导读者。
  •     作为常人,常常对所谓历史又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深感困惑,唯物主义者们绞尽脑汁的宣称尽管事件是由英雄所创造的,但历史由事件构成,而英雄也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因此说人民创造历史并没有错,对于这样的狡辩,头脑清晰的人根本不屑置喙,倘若那些专家教授们能够好好的读一读这本查尔斯 麦基所著的《财富大癫狂》,定会恼羞成怒的发现自己的所有脑细胞都是白费,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乃是实情,置换纯属自扇耳光。其实,即便没有这本书,看看不久前革命闹的如火如荼的利比亚,卡扎菲宣布全国戒严时底里波利的群众涌上街头纷纷宣誓永远效忠于卡扎菲,等到反政府武装攻破首都时,还是底里波利的群众,再次涌上街头齐齐展手欢呼革命军给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希望,鉴于此,不少慧眼识珠的人呼吁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表演奖的殊荣非底里波利群众莫属,这戏演得简直连表演大师都叹为观止。古今中外,哪一桩事例都明白无误的昭告,人民不仅推动历史的发展,而是跟本就在决定历史的走向。麦基的这本书著于百余年前,打开扉页欧美大陆一个世纪以前的群众的嬉笑怒骂家长里短却跃然纸上,得益于这位大师不偏不倚的中正记述,他毫不为群众破产的可怜相而暗生令人作呕不值一钱的那种怜悯,揭示出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实乃群众自己,而非看不见的造物主,不管是发生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还是英格兰的“南海泡沫”都不能把罪责完全推卸给所谓的当事人——路易十五的摄政王和盟友,也就是计划的策划人约翰 劳,从今天来看,约翰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经济学先驱,然而他最后能丧失理智,一手毁灭掉有他自己亲自缔造的纸币体系背后的狂热煽动者正是民众,上流阶层的贵妇、贫民窟中的底层都不能推卸干净自己的罪责,花样百出的接近手段实乃在民众最为穷形尽相的揭露。同一时间内同一条小巷街头和结尾的同一证券报价竟能相差百分之十,贞观之治的明主恐怕也不会想到他一千年前的豪言壮语竟然活生生的在遥远的另一块大陆上得以验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不过如水的民众是通过经济手段而非政治暴动几乎颠覆了一个国家的证券,最令人发指的是:民众似乎缺乏智慧,同样的时间能后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发生在同一块地域,如果得了热病的灾区一样扩散蔓延,病态的传送着一夜暴富的神话。郁金香狂潮已经成为今世经济学家们调侃“疯狂投机”的一种谑称,郁金香是我最喜欢的花,我同时还很惊讶的发现《黑郁金香》正是脱胎于当时的这股狂潮,一次几乎使国家破产的炒卖狂潮如今回想起来仅是成就了一步奇情之作和为现代经济学贡献了一点笑料,不知长眠在郁金香下的那些参与者们是不是连腐烂的颧骨都要泛红,其实,现在的我们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就连麦基距离当时也已有200年(郁金香狂潮发生于1637年,而麦基的作品写就于1841年),互联网连接整个世界的我们想要掌握那时的准确资料,可真是难于跨越的惊情四百年,也只得从麦基的小说性大于历史性的零星记录中窥见泡沫之父的影子了。合上这本书,不由叹口气,杜牧说亦是后人复哀后人也大概就是这种状况,群众创造历史,群众改写历史,群众颠覆历史,麦基长眠于墓中,若是能爬起来撰写一部墓中回忆录,不定就会狠狠讽刺群众一百多年了还是死性不改的犯低级错误配上身家性命,罗伯斯庇尔的墓碑上写: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别为他悲伤,他要不躺在这你们谁也活不了。按照这格式,你觉得,我们该在麦基的墓碑上写点啥,这真是个有趣的题~大好的一本书,尤其要感谢译者的讲解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横好,我读了两便
  •     历史不断循环上演,因为人性不曾改变。
  •     帮同事买的,本质量不错,内容怎么样,暂时还不知道。
  •     查尔斯.麦基的《财富大癫狂》,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也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史上最佳十部金融作品之一。在书中作者以戏剧性的手法讲述了法国密西西比骗局、英国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还有许许多多在今天看来非常滑稽愚昧,但在当时却影响巨大的“预言”,特别是公元1000年的世纪末日大预言和伦敦大火的预言。
      
      该书所批判的,不仅仅是金融创新的无节制和投机家的贪婪自私,还包括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作者认为泡沫和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约翰.劳这样的金融冒险家,而是所有寄望于不劳而获,脱离现实的民众。通俗点说,泡沫和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但不仅仅是某些人的贪婪和恐惧,而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和恐惧。
      
      印象比较深的是密西西比泡沫中,为了能够购买到约翰.劳的股票,法国巴黎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身份的人,竟然在约翰劳住所附近排队,甚至租房子,有的社会名媛竟然不惜出卖色相。这个时候那些理智者的警告,都被视为不合时宜,挡人财路的“乌鸦嘴”。但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没有人会反思自己的愚蠢和贪婪,而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声讨约翰.劳。
      
      其实,密西西比河南海泡沫的根源,不在于哪个金融家和银行,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府和某些政客。政府为了解决自己的财政危机,通过成立“南海公司”,并授予这些公司某些行业或者海外贸易的垄断经营权,然后用这些公司的股票赎回自己的债券,说白了就是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衍生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然后用这种新的金融工具置换自己原来已经无法偿还的债务。因此,想赖账的政府或者政客,才是财富癫狂的始作俑者。配合金融冒险家的,是那些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的议员和政客。比如,英国南海泡沫中,很多议员在明知增发新股会引发泡沫并危害经济与社会的前提下,由于已经收受了南海公司贿赂的股票,所以最终同意了增发新股的议案。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增发新股的议案通过,他们手里的股票才有价值,南海公司的狡诈,议员的贪婪,跃然纸上。但是,疯癫的投资者看不到这些,或者即使看到,只要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接力者就无所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作者对人性“疯癫”的批判看似冷漠无情,但只要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在房地产泡沫中发财的人对辛勤劳动者的嘲笑,那些制造、深信“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人们,还有中国年初疯狂的“食盐抢购潮”以及中国房价稍有松动时,那些聚众闹事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者退差价的“业主”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不得不说,历史从不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该书原著的出版距今已经差不多150多年了,如果以今天人们的视角和认知水平回过头去看这本书,客观地说,书中的内容确实很浅薄,而且很多数据、人物、事件甚至观点多有错误之处。这本由廖汇恒翻译,人大出版社出版的《财富大癫狂》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以一个21世纪经济学人的视角,在翻译原著的同时,在每章开始都撰写了导读,对原著中列举的泡沫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析,特别将密西西比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进行比较,还有作者对当年“郁金香泡沫”是否真正行程泡沫的质疑等。此外,每章结尾处都有附录,对原著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了解释,特别对原著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指正。因此,这一版本的《财富大癫狂》可以说既忠于原著,又不会误导读者。
  •     发财路上疯狂的人们
    评《财富大癫狂》

    有一句话说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一句话说的是人也好,鸟也罢,都会为了某种特定的欲望“奉献”一声;第二句话说的就是上述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财富大癫狂》这本书讲的就是三个故事: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和郁金香狂潮,财富的泡沫被疯狂的人们吹的很大,然后很轻松地破灭,给贪婪的人们留下无尽的懊恼,也给后世留下一堆教训,这也是本书呈献给读者的另一个内容,它警告大家:愚昧无知使得人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在财富的泡沫中被轻松地利用,然后无情地抛弃。

    距离我们最近的财富泡沫应该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了,美国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倒台却和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有着非常类似的逻辑,而对于中国国内最近几年的“蒜你狠”、“豆你玩”也可以算是缩小版的郁金香狂潮。国家、社会都是在人的控制下行进的,英雄可以推进历史的进程,小人也可以延缓文明的发展,但历史最终的发展是由占大多数的人民决定的,他们的力量才足以改变历史。悲催的是,在很多历史的悲剧中,听信谗言、贪得无厌的普罗大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历史不断再重演,也告诉我们人类死性不改的事实:愚昧无知产生的贪婪、从众,在发财的路上一次又一次上演着同样故事情节的悲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圣贤给我们的教训。然而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在财富面前表现的并非君子,他们的贪婪本性,通过股票,通过郁金香,彻底地暴露出来了。因为在财富面前,他们可能想的更多、更远;除了是“身外之物”之外,财富还可以当做满足欲望的工具,可以化身为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或者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等等。这种极易摧毁人性的想法,在经历诱惑之后很快在人群中显示出“羊群效应”,人们轻松跨过自己的心理障碍,肆无忌惮地夺取本并不属于他们的财富,在狂喜之后又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过了这3个闹剧,品味过了这1个教训,我们却依然无法得到关于人性贪婪的准确答案,我甚至还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面对这样的财富大癫狂,我会如此选择?”我没有答案,因为我好像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
    2011-11-7
  •     看着每章的加注之处解释到原作者所讲的讲的故事不尽详实之处颇多 想来如果作者泉下有知看到公众如此热捧奉为圭臬而又口耳相传是不是会嘲笑一句 stupid crowd~Anyway 故事换个背景在当下确实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 公众缺乏专业的知识固然成为了以“信息”为资产的金融业欺骗的对象
  •       阅读这本书,需结全另一本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也是对一些基础性泛观念的研究,而这本《财富大癫狂》则具体到某一点上,着重挑选出自古而今人们对财富的一些集体表演的闹剧。如同编年史,清晰明白交待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恶化而不可收拾的。
      
      本书中着重讲述了四个触目惊心的人为财狂的故事:国家的贪婪---密西西比计划、股民的幻觉----南海泡沫、人为花狂---郁金香狂潮以及愚昧的恐慌----未世预言与迷信。书中附有大量的数据表格,那些幕后不为人知的真相,真是看得让人惊悚。虽然有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比如誓称要改变世界的乔布斯,但是当群体都开始偏执起来时,就太可怕了。杀死下金蛋的鹅,大量印钞票,狂卖国债,空壳公司,国家破产。。。在对金钱的不理性驱使下,愚昧无知或者盲目的轻信,终是成为历史长河里一个个恶心的斑点。
      
      历史总是相似的,又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重演。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QE2挽救金融体系,事实上这个QE早在300年前法国密西西比事件就已出现。南海事件,容易钱来得太容易,包装之后债权转让,混乱的债权关系,打包提价,这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智囊团的主意以及迪拜的国家破产,又多么相似。至于人为花狂,中国也有千金求一兰的狂潮。这些种下的恶果,究竟要谴责最初出主意的人呢?还是无知的跟随着?或者是那些中途推波助澜的聪明人?或者谴责这经济体系?那更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平均主义,不治根本。根本是什么,人之为财的欲念。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运动,无不是群体运动的结果。为什么中国人总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政坛上,开创基业的帝王励精图治,第二代还算勤勤恳恳,第三代便开始穷侈极俗,走上下坡路。而在金融财经领域,因为人性盲目跟风及受贪婪驱使而疯狂的结果则更是手段隐蔽,私欲丑恶膨胀和掩不住本质残忍欺骗。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若说《财富大癫狂》是事实真相的表述记录,是皮肤;那么《乌合之众》则是分析归纳与总结,是经骨。财富一书并没有给出治病的方子,而乌合却能助人看清真相。真理有时候确实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冷静面对这种集体性的疯狂,便是从不贪开始。
      
      仔细看看,《财富大癫狂》的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1814—1889)比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出生还要早,想必古斯塔夫・勒庞写作《乌合之众》时也参考过查尔斯•麦基的这本集体癫狂行为的记录大全。
  •     书本身相当不错哦。还有林行止的序言。不过封面设计略差了些,让这本书看起来不太像经典。
  •     与其乌合之众相比 就没那么讨喜 许多实事被淋漓尽致千方百计的形容过 却无法解释所以然 这是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无能的写作段数 不过这也是群体癫狂到不能自拔的一种表现力 写论文或者写史的资料价值更明显
  •     与金融出版社的版本相比,翻译得简单明了~与《激荡三十年》一起看,更能领悟何为“太阳之下无新事”
  •     经典著作还是有值得清醒的东西可看
  •     果然作者是记者不是学金融的
  •     当股市飘红,楼市飘高,如果你手上有点闲钱,你会怎样?是让他翻倍增长,还是闲置累积?是理性投资,还是跟风上行?是见好就收,还是坚守到底?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问题是底线在哪里,何时收手才是关键。

    查尔斯.麦基在《财富大癫狂》中描绘了欧洲历史上,因“羊群效应”而引发集体疯狂的传奇事件: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英国的南海泡沫以及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充分体现了人性盲目跟风及受贪婪趋势而疯狂的一面。在密西西比计划中,人们为了争获得新股申购书,财迷心窍的法国贵妇们出奇招,制造马车意外接近约翰.劳,趁机索取表格,手段无奇不有,那种狂热,让我重新思考从众效应。

    正如《金融殖民》中写道日本的楼市泡沫,1985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内全日本的平均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00%,这还没有计算东京等大城市的最高涨幅。人们疯狂了,大量购买,投机盛行,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人们相信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永远不会下降。谁知过度膨胀,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良贷款和房地产泡沫最终引起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之间,被称为“失落的十年”。

    记得2008年时,没有理财观念的我,看到周围的人买基金股票大赚一笔后,在朋友的怂恿下,自己购买基金,不到半年的时间,原有的资金上涨70%,看到美国金融风暴,丝毫没有影响中国股市,中国股市上涨到6000点,自己也和大多数的同仁一样,继续持股购买,那时坚信10000点的预言,现在想想,哑然失笑。仔细想想,美国、欧洲经济受影响,中国经济还能一枝独秀吗?

    别让欲望蒙蔽你的双眼,别让欲望控制你的大脑,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也是自己经过2008年股市沉浮的感悟,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自己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做到风动云动自己的心不动,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资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当我们自已身处一个大多数人都疯狂的世界时,还能保持冷静和头脑清醒吗?
  •     这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
  •     人不是没有思想的芦苇,可是当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时是什么样的?那就是两个字“悲剧”。是的,我们人类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时候就在没有独立思想时发生了灾难。在二战前大多数人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便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德国全民陷入没有独立思想时便成了法西斯主义盛行危害世界的大灾难。这就是没有自己独立思想后的严重后果。可见独立思想的重要。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被列为福布斯推荐75本商业必读书与20本投资必读书之一的《财富大癫狂》作者是英国的查尔斯·麦基。这是最新的版本。这本书从写作的年代算起,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了。但这本书仍值得从商与投资者关注的书,原因何在?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我们要是单看这一个两个词,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集体妄想”“群众疯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怎么会发生,可是事实上它发生,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人们形成集体妄想的状态?
      本书的内容是截取了历史上的各个阶段的这样的事件进行写作,作者对这些事件没有自己太多的评价,只是恰当的把历史上的集体妄想以自己的笔及相像描写出来,非常有意思,但是就是这样样的描述也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疯潮的程度与集体妄想的可怕。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时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其中也深深的暴露了人性的贪婪。
      
      是的,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有答案了。造成这种集体妄想与群众疯潮的不是其他的,它正是来自于人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本性的贪婪,以至于贪婪到妄想贪婪到失去了思考的,成为一种发疯的状态。我们很难相像“羊群效应”“荷兰郁金香”到的样子,而本书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将那些种种丑行显露出来。我想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还会不思考吗?
      
      人总是要追求更多的财富,追求更高的地位,希望更有权势,可是人在追求的时候总是盯着目标太久,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脚下的路已经出现了叉道,不知道不觉得有许多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求着要更多的心态,将自己陷入没有回头的不归路上。希望能有幸读到这本书的读者能有所收获。你会明白,任何时候都要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的事。
  •     密西西比,南海,郁金香 的故事性描述
  •     金融就是大骗局
  •     你能拒绝吗 我想拒绝财富癫狂很难
  •     只是在回顾历史,缺少理性而深入的分析。
  •     好书,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有帮助。
  •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是很早就流传的一句话。最近还流行一句:“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细来想想,其实对于现在生活,好像真的如此,吃喝住行,都需要有点票子撑腰,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因为破残、股票下跌、投资失败自杀发疯的事情了。大概他们觉得,没了就消失了,就活不下去了,心里就没有依赖了。当然,这说的好像还真不是什么特别大众化的事情,面对中国的股市与投资市场,很多人早就有了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对财富的向往,人类有过各种在我们脑子冷静的时候想想都可笑不靠谱的事情。当然,只是觉得可笑,并从来没有真正的证实过,探讨过,或者是专门的区看过这么一种现象。在看到书名《财富大癫狂》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不禁又想起了一句话“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当然,这个亡有着太多的意义了,不单单是指肉身的死亡,还有一种“脑”死亡,脑袋进入了一种狂热的阶段,在众人的言行下,在众人的热情之中。

    然而翻开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老书的新版,当然,之前并没有看到过,但是作为一个经济爱好者来说,对于“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郁金香狂潮”可谓是略有耳闻——此三为本书的前三章,而书中第四章所讲到的“末世预言与迷信”也在罗兰•艾默里奇的《后天》以及《2012》的带领烘托下,让不少人真实的感受到了什么是“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

    作者查尔斯.麦基只是在一一的描述事件的背景以及经过,不加以过多的评判,而是站在一个冷静的角度去述说,就像是正在阅读的读者一样,从危机到救世主的出现,从全民狂热到更深的堕落,群魔狂舞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然而一次“密西西比计划”不是个例,在此之后的“南海泡沫”如同翻版的存在——只是换了个地方,的确让人不解。是人们的贪婪自私?还是调控的盲目自信?不管如何来说,都是大家的脑子一起短路走私了。然而这一幕幕悲剧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价值的。

    看书的时候,觉得此般情景如何的可笑可叹,但反念一想,如果是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会不会亦是这些癫狂者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被陷入的一员,会不是是在2008年股市狂跌中被缩水的一员,会不会是当今黄金白银交易市场当中正在盲目的选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什么恭喜你中奖获得纪念币一套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正在恐慌2012年12月21日来临的一员呢?在追寻财富的路上,或许会有太多的不满足;在面对迷茫的未来的路上,或许有太多的恐慌。我们也许控制不了他人的种种行为情绪,或许看清自己,看清真相,不受蛊惑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     作为一部金融知名读物,这本书很好的展现了历史,为国内很多证券书籍提供了“参考”的资料,但是里面的内容对现实交易的提升并不大,正如富达基金的掌门人,内德约翰逊先生所说:历史总会重演,但每次不尽相同。尽管人们内心的贪婪之心依旧不变,但是骗局却变得高深得多。

    不过,用新世纪的背景去衡量一部写于19世纪的作品的价值是不合适的。这本书风趣幽默,很适合在交易之后用做娱乐身心
  •     重轶事的描述
  •     一直都有个困惑:今天花明天的钱,明天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现在才恍悟,这貌似时髦的消费方式,其实就是一个骗局。根本就没有神马明天的钱,明天尚未到来,明天的钱怎么会提前到达呢?!只是花了别人今天的钱而已。要是以米国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再简单不过了。米国人民最是倡导这种“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理念了,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现在想必都明白米国人民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吧。这个骗局之所以看上去很美好,是因为它偷换了概念和前提。一是用“我明天的钱”换掉了你“今天的钱”;二是预设了一个前提,明天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明天一定会有钱。

    法国的密西西比热潮和英国的南海泡沫都虚拟了一个“美好的明天”。密西西比计划是指赴美国密西西比地区的路易斯安那开采金矿,约翰*劳甚至为此导演了一出好戏——雇请数千名失业汗穿上矿工支付和手持开矿工具上街游行,并声称即将乘船前往路易斯安娜掘金;南海泡沫的幻想则是:秘鲁和墨西哥的金山银矿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把英国的工业产品运到南美的海岸,当地的土人就会以价值百倍的金锭银条来交换,同时又有谣传西班牙会割让四个位于智利和秘鲁的港口……结果很明确,这样的明天没有实现。相比看来,还是米国的战争掠夺更实际和实用,或许这也是米国高倡今天花明天钱的勇气来源和资本靠山。另,这里所说的“南海”是指南美洲附近的海域,相对于英国属于南方,所以称“南海”。和我们的南海不同,不过,以这样的距离来看,我们的南海显得不是那么“南”了。

    江湖上传说,有一种病叫“失心疯”。那些为郁金香潮流所裹挟疯狂投机的人,会不会是得了这种怪病呢?O(∩_∩)O哈哈~,这自然是说笑了,关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早有发现和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见解,勒庞认为群体和有组织团体中间有“感情传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则认为这是团体成员与领袖以及其他团体有着性本能无关的产物。本书的译者则认为愚昧无知才是群众疯狂的根源。以上三观点,个人都认同,并且认为它们是对同一现象不同层面的解读。无知者无畏,愚昧者盲从。保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和节制的态度,才会有明智的判断和警醒的意识。
  •     还可以吧,看看不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