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落差》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发展与落差章节试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309049848
作者:戴鞍钢
页数:553页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96页

P96-97
诸如以盛泽、湖州为中心的太湖平原蚕桑区及珠江三角洲蚕桑区,以浦城、塘西、济宁、衡州为中心的福建、浙江、山东、湖南一带的烟草区,江浙沿海、湖南、湖北、江西沿江以及华北平原的棉区,福建、广东、台湾的产棉区;闽粤沿海、苏北、河南、河北的花生产区等。 其中,罂粟因为其易于加工提炼,量轻价高,便于长途贩运,在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陕、甘等省有大面积的种植,成为农产品商品化的一种畸形现象,对当地农村经济并无助益。
这书,一边看,一边在想火舞黄沙的剧情。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395页

上海华资新兴商业的实力和经营,令外商侧目,1898年英国的一份商务报告载:“自兰开厦输入上海的货物,一半是华商订货,另一半是三四家大洋行自己进口的;但其他进口货物由华商订购的比例更大。除棉毛织品外,上海进口洋货约75%完全是华商订购的。”④
注释④: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963页。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227页

福源钱庄在1933年时,放给鸿章纱厂一家的款项就有230余万元。
鸿章纱厂!!!!!!!
尼玛鸿章纱厂!!!!!!!!!!!
>v<好激动!!!!!!!!!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335页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有“江西客民在湖南湘潭县设立脚行,因争码头,与本地挑夫械斗,竟至酿成巨案”⑤。
⑤《御史黄赞汤奏陈江浙福建通商后赣粤船户挑夫将失其业应预防滋生事端折》(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第493页。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238页

表3-14 1944年云南全省工业统计(手工业未计)
仅记“业别”一项,以考查之:
机械、矿冶、液体燃料、化学、纺织、烟草、制革、造纸、五金、机械修理、电器、印刷、油漆、面粉、陶瓷、制药、蚕丝、水泥、火柴未提到零售业如何:分布、数量、规模、收支、进货等经营状况(也不只1944年)
又想到了社科那个老师说,没有数据run不出来啊……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241页

记一些想法:
考察概念:
P241:纹银 VS. 海关银 (读秀居然木有>_>)
只好摘抄一个:http://lyrb.lyd.com.cn/html/2011-08/26/content_770868.htm
知多一点
纹银非“银”
□东甫
  如今,银锭早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更多是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认识它的。近日,我有幸从一位藏友手中看到一枚明代十两砝码银锭,银锭底部还有一处“验槽”,品相完好,极为珍贵,令我大开眼界。
  银锭作为流通货币从汉代开始就有,但是由于数量较少,故流通不广。明清时期,银锭开始大放异彩,并以“两”作为单位,合称“银两”。当然这里的“两”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银的成色也不相同。所以,除了“银两”外,还有一个更为文雅、更为标准的词汇——“纹银”。
  在清代宫廷剧中,我们常能听到“纹银”这个词,这是清代对足银的官方称呼,是清朝法定银两的标准成色,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相当于现在的“925”千足银。当然,以当时的冶炼水平,即便是纹银,还是跟现在的千足银有差别。因此,纹银并非真正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也称“足纹”,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标准。
  藏友手中的这枚银锭,银色白润而沉稳,银质绵密,气孔中微露宝光之气,再加上多年的流通和氧化,已经形成了一层漂亮的包浆,银的成色在95%以上,这是市面上作伪镀银所不能伪造的。
  这枚银锭的造型也雅致大气。一般来讲,清代以前,银锭的造型基本只有几种。汉代银锭为饼状;唐代银锭一般是长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代银锭相比形态变宽、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代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代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根据器形,我发现,藏友手中的这枚银锭有明代大翅银锭的特征。
  不管是明代的官银元宝还是清代的纹银,都是作为一种对照,用以评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银和银两。所以明清两代由官府铸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银锭又称砝码锭,或称共议十足银。后来一些商会组织凭信誉鉴定并打有标记的银锭也称砝码银,多数每锭重十两,成色能够达到98%至99%。藏友手中的这枚十两银锭重有364.9g,与现实生活中的“斤两”相差很大。他解释说“两”作为虚银存在,不同的铸银单位“两”也会有不同,以清代为例: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兼及图片:http://auction.socang.com/AuctionSpecShowProduct/2315188.html

P248
“教学用具”工厂(这个可以做题目么>_>)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222页

时人称:
上海为商务总汇之地。商贾辐辏,货物充盈,一日出入,值银钱数千百万。各省督抚开办商务,委员采办机器,必至沪上焉。钦使出洋,大官过境,一切应须购置之物,沪上无所不有,亦必遇道至沪,为驻节之所焉。故凡银钱往来,各省之汇至上海,与上海之汇往各省者,亦日必千数百万。商务之盛,商埠之繁,庶可谓至矣。②
②《论本埠票号禀请立案事》,《中外日报》1898年9月14日。
不知近代上海如何被近代人所描述,就不知道古代人所描述之繁华,其繁华究竟几何。
故做古代城市史、古代商业史、古代经济史,莫不能不以为之诫。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76页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弄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①
注释①:
温丰:《南浔丝市行》,《南浔志》卷31,第2页。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344页

表5-1 国内埠际贸易主要商品运销路线
(只是mark“品名”一项)
布匹、棉纱、桐油、米谷、纸烟、棉花、面粉、煤、茶叶、糖、烟叶、花生仁、果实、纸、猪鬃、苎麻、药材、黄豆
资料来源:郑友揆、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中国科学院1951年印行,转见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第277页。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316页

陇海铁路天水至兰州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加紧修建,于1954年7月贯通。据当时支援新疆建设者回忆:
"1952年9月19日下午,我们一群二三十岁的青年,在上海各银行、钱庄任小职员、练习生,响应祖国召唤,报名参加大西北金融建设,组成第一大队,首赴新疆,乘专列直开西安市,当时西兰铁路尚未通车,我们新疆大队从西安出发,分乘26辆敞篷大卡车,过六盘山、乌鞘岭、长驱河西走廊,直达迪化(今乌鲁木齐),行程28天。③”
注释③:冯兰皋:《五十年后重聚首》,《新民晚报》2003年1月25日。
写近代史要与现代史(目前耆英回忆录)一起看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72页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演变,是在外国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加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总格局下发生的,因此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主要不是取决于国内市场,而是取决于国际市场。
总是不记得这个观点是谁讲的。。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73页

经济作物的发展,排挤了粮食的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粮食流通,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在此基础上,随着铁路、轮运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结合市场需求和各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甲午战争后,在中国农村开始形成一些经济作物相对集中的产区。这在通商口岸附近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毗邻上海的苏南浙北农村,可为代表。 “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城市的崛起,既得力于这一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变迁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P.S.农产品的商品化,分中外贸易的刺激和口岸城市的带动两个方面(虽然原文是四个方面,MARKU)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1页 - 目录

关于目录,是这么分的:
第一章 洋货与土货:中外贸易的开展(被迫通商口岸开埠的东西进展对比)
第二章 耕与织:农业和手工业的演变(东西近代化进展对比)
第三章 资金与技术:工业的投资(东西资金流向对比)
第四章 新的驱动力:交通业的举办(东西硬件及其造成的不同商业效益对比)
第五章 市场与流通:商业和商人的活动(从初级市场、商路,到全国市场的多寡、盛衰程度看东西对比)
第六章 新的气象:城市和人文环境(城市兴衰变化的程度(东剧西不变)、人口(大中小城市分布状况)、教育发展程度、出版物、高等知识人才的东西对比)
第七章 呼声与回应:朝野人士振兴实业和西部经济的方案(拯救西部)
看到交通业的举办(四)一章,就想到是背景(商业格局基本脉络),然后就是商人的流动(五),然后是造成了东西部不同,然后是东西部城市不同的环境和人文(六)。但是总觉得,殊属不通。如果是按照这样的脉络,那么一、二、三章,虽然第一章可以仍旧放在第一章,但是二、三章应该在交通之后吧……
后者…应该插一个地理形态(一章),然后再论交通(一章)?
搞不懂诶。
嗯,一下子就深入去论经济,而且不循时间脉络,有点混乱的样子。
还有税收之地理距离长短,都没有独出一段来论。(也许是不用的,不过,中西部的比较,还是应该更体现比较二字啊。看完再说。另,我之前的书评想法被豆瓣吞了!)
>_>(要不要还是表一下忠心……)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443页

从全国城市分布来看,近代中国主要城市几乎集中于沿海地带,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分布的一大特点,这在其他国家是鲜见的。
一点都不鲜见啊……这不是很正常的地理与城市分布么……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402页

“买办”之中的“买办商人”: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批既是买办,又从事独立经营的商人,以及虽非买办但以经销外国商品为主的商人,习称买办商人。
>_>这样。。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126页

“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部份农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内战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向存黄册、鱼鳞图册荡然无存……促成客民开垦得地的种种可能和永佃制度大量形成。
“这个过程会产生相当数量的自耕农。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浸润首先开始于东南。因此,这些增多的自耕农面对的已不是旧时的自然经济了,他们离商品和市场近在咫尺,并时时受到刺激。这种经济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多少有点好处。”②
注释②:陈旭麓:《太平天国的悲喜剧》,《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发展与落差》的笔记-第398页

广州一口通商时,江浙地区商人已雇有专人专事信息传递,“盖因丝货、茶叶产于江浙,而洋货则来自广东,此往彼来,殆无虚日。且有常川住居广东之人谓之坐庄,专为探听货物之多寡,价值之低昂。而设遇有可以贸利或有某货滞销不可运往者,即专遣捷足,兼程赶回,不过数日可到”④。
注释④:《浙江巡抚刘韵珂奏请饬各省有传抄英书不必根究片》(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3册,第597页。
注释也很注目呢。。


 发展与落差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