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史 >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2-10
ISBN:9787100028615
作者:道格纳斯.C.诺思
页数:250页

制度变迁过程

诺斯在本书中试图建立一套能够解释决定经济绩效的经济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变革过程的理论。诺斯保留了新古典关于人的行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并加入了交易成本、衡量费用等概念。诺斯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激励。国家规定了一组产权,并通过强制手段保证产权的实施。国家规定产权的目的是使统治集团获得的租金最大化,在保障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情况下致力于减少交易费用。租金最大化与交易成本最小化这对目标经常互相冲突,产生引发制度变革的不稳定因素。通常,统治者通过代理人来实现控制国家的目的,但是统治者的利益与代理人的利益常常不一致,统治者对代理人的控制程度与实施这种控制所需要的费用有关。统治者经常面临竞争者的威胁,竞争者可能来自国家的外部,也可能源自本国。选民在统治者与其竞争者之间的选择视其面对的机会成本而定。选民面临的相对价格是决定选民选择哪一个统治者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存在竞争的国家,统治者常常实施一组减低选民所面临的相对价格的从而保证自己的统治。由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税收方面的便利,统治者可能选择一组效率较低的产权,这就使得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导致经济增长的产权结构是相互冲突的,进而导致的经济结构的不稳定。诺斯还指出“所有权结构与实现技术变革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利益是不相容的”,因为“由于技术变化和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扩展将改变相对价格和选民的机会成本,并可能最后导致与所有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发生冲突,所以,后果必然是不稳定的。最后说明一点,军事技术和地理位置对国家的组织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交易费用和衡量费用决定了经济组织采取的具体形式,而这些又与产权的结构和衡量的技术有关。经济在等级组织和市场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等级组织由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和其遵循费用之间的比较。在下一章中作者又谈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搭便车的问题。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变革的个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因此,许多变革便无法实施。但是,与此相反,我们观察到许多个人从事着与他们自身并无多少利益关系的事,于是就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维持一种产权结构的成本。意识形态由人的生活经验产生,因此,分工造成的人的异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作者认为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是由一种有内在联系、通观世界的看法构成,而且必须是灵活的。我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还比较混乱,只是根据自己模糊的印象臆断作者的意图。理论部分结束。我不打算像流水账一样记录第二编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而是挑几个我认为值得记录的片段。第一次经济革命起源于人口压力和资源变动导致的狩猎与农业相对生产率的变动,这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农业的生活。引起相对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一方面包括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包括了产权结构对生产的激励。狩猎用地公共资源的性质导致了过度开发的结果,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农业用地拥有专一的排他性产权,从而有效避免了过度开发,同时对提高农业用地上的投资产生有效的激励。通过实施一组产权使创新的个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有效地激励了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由于科技创新导致了经济增长进而引发制度变革,而应该是制度的变革刺激了科技创新从而导致了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直到通过制度提高了个人在创新中的收益率时,创新才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国君主筹集税收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各国的发展路径。

札记

【http://blog.sina.com.cn/leiwon】在《西方世界的兴起》当中,诺思等人提出了工业革命和近现代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建立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而在本书当中,诺思寻根究底,梳理了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显现出来的局限性,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构筑了一个理解经济史上结构和变革的分析框架,从原始社群时期一直讲到二十世纪,最后得出了“专业化增益和专业化费用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不仅是经济史上结构和变革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现代政治经济绩效问题的核心”这一结论。本书是《西方世界的兴起》的扩展和延续,贯穿其中的工具依然是成本—收益计算和边际分析,但在内容上远较上一部著作来得宏大和丰富,如果深究每一个章节,都足够形成单独的理论著述。在最后一章,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出现了萌芽般的表述,如同美剧在每一季末尾留下的悬念一样,相关问题将留待下一部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去解决。【应用案例】:小时候大家都粗略学习过“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无一例外地发端于大河流域呢?根据本书关于“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分析,定居农业时代,对灌溉系统的依赖要求决策协调和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可分性助长了国家规模的扩大。用今天的话来说,借助水利事业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古人来说是比较高难度的工作,好在古人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知不觉地相互促进并有机结合起来,最终造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

国家角色的变迁

在本书的倒数第二章,诺斯对1870年到1914年的美国经济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时期国家重新控制了经济,美国在期间完成了对1776年宪法结构的修订——通过最高法院对行政立法权的认可,以及跨州商业修正案和所得税修正案。而1929年大萧条后的新政只是对这种制度变革的一个延伸而已。国家在短暂放弃经济控制权一个世纪之后,又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特别是铁路等工业的发展回到了历史舞台。美国的这一转变是通过最高法院的判例以及系列农民和进步运动来和平实现。显然这个转变是成功,这个转变使得大工业生产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冲突得到了平衡,这就为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极权主义运动中保持自由原则埋下了伏笔。不过,正如德鲁克在《工业人的未来》中所说,建国者们在1776年所坚持的保守主义原则在解决人类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唯一道路。如果没有被成为麦迪逊传统的三权分立原和制衡原则,美国在20世纪前后这短短几十年是很难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的。与此趋势不同的是,吾国吾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解构国家控制的斗争中。无奈的是,这个争取自由的过程与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是同时展开的,因为后者有内在的加强国家控制的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工业化也还没有完成。争取自由的道路自然还很漫长。回到美国来看,虽然其已经进入知识社会,但国家控制经济的状态却依然难以摆脱。庞大的赤字足以证实这一点。当大萧条的恐慌促使人们放弃自由的信仰时,可曾料到重新回到麦迪逊传统将要付出不知高于新政效果多少倍的代价?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将与美国在重新定义国家角色的问题上相遇。这将是两个伟大的民族首次在追寻人类尊严和幸福时相遇。

捉虫记

【转载】原文请见:http://kph.ycool.com/post.3072621.html快要崩溃了,上来吐槽。阅读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是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的作业,因为我之前带了中文本(但是由于觉得过于晦涩,囫囵吞枣读了一遍就放下了),所以索性就对照着中文本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气死人,我说怎么看中文看不懂呢,就算是我只看英文本,大概也比看中文本要明白很多。句法结构上的西化痕迹严重也就罢了,关键是很多内容简直不知所云,让人觉得译者究竟是不知道许多经济学界约定俗成的名词,还是原本就对经济学理解颇为有限。例如:对于margin这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概念,文中大多数翻译为“差额”,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边际”更妥当。另外,对于同一个概念的同一中用法,即便在前后两页中也会有不一样的翻译,例如同一个incentive, 第七页第四段中翻译为刺激,第九页第三段中则翻译为激励,事实上两者都应当翻译为激励。最可笑的错误出现在第十页,“粮食销售者发现,按原有的价格会有更多的人需要他的食物,于是,他会把食物用光以便提高价格”。对照原文是“a seller of foodstuffs finds that at the old price more people will want his food and thus he will run out of food so he raises the price.”……无语了吧?能完全无视时态变化而翻译出“把食物用光”,因果关系完全混乱……我简直快要喷饭了……比这个更荒谬的句子暂时没有找出来,但是语法不通、句法不顺、看得人稀里糊涂的地方比比皆是。天晓得这本书怎么出版的,上帝啊,难道我以后每读一本中文书都想要重新看一遍原文么?英文的还好说,其他文字的怎么办?真的要去学那么多语言仅仅为了避免被翻译者背叛么?…还有就是涉及感情色彩和转折关系的句子,翻译完全都没有把握住原作的脉络。举例说,12页中“然而,马克思主义积极分子本身提供了证明这不是标准行为的最好根据,正是他们把莫大精力贡献出来,试图使无产阶级确信能像一个阶级那样行动”。对照原文的“The best reevidence that this is not standard begavior comes from Marxist activists themselves who devote enormous energies to attempting to convince the proletariat to behave like a class”,非但那种优美和嘲讽的含义完全没有了,而且句子因果关系也因为缺乏这样的感情色彩而变得莫名其妙。另外,根据个人经验推断,翻译者自以为是地运用半文半白的语言的时候,常常是并不明白原文从而试图通过拽文来蒙混过关的时候。比如12页“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不为选举所惑”,原文为“it can explain why people do not bother to vote”……这分明全然是两个意思……人家就是说解释了老百姓为啥懒得去投票……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把握影响到了整个句子的含义,从而可以看出作者完全没有明白原作的意思。紧接着上一段那一句的“people will not participate in group actions where the individual gains are negligible”,居然可以翻译作“在个人利益受到忽视的地方,人民之所以不参加团体活动的原因”……夹带私货也不带这样的吧?……至少也应该是“个人获益微乎其微”,对不对?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就在同一段的上下文里面,下文中有用词稍微变化但是完全是同义反复的内容,翻译就对了……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13页这个太不像话了,这是中文么?这是汉语么?“在从事一项非法活动前,个人提出高于其机会成本的酬金是对他合法(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提出的价值的一种衡量。”这是在说什么呀???原文是“The premium that an individual places above his opportunity cost before engaging in an illegal act is a measure of the value he places on legitimacy(an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那两个“提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居然把premium翻译成“酬金”……好了,第一章看完,还没有把所有的不通顺和不妥当的地方都写出来,已经快崩溃了……

皇帝新装的故事多得不得了。

 皇帝新装的故事多得不得了。      在很多历史书中,都认为蒸气机是天上掉下来的;荷兰人民很伟大,所以能从大海手中抢回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等等。      在诺斯眼里,羊毛才是导致英国率先实现民主的真正原因;产权得到保护也才是荷兰人拦海造田的原因。      现在据说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但是汗牛充栋的经济学教科书还是不习惯去解释事物发展背后的原因,浮在面上玩数学不亦乐乎。贻害莘莘学子。      诺斯的这本书展现了经济学被异化前的美丽。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