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之争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龙象之争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ISBN:9787801706423
作者:[英]戴维·史密斯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书摘富起来的中国是否会变“老”?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印度的人口比中国更年轻。中国仍然是一个贫困的国家,可是却拥有类似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分布问题。理查德?杰克逊和尼尔?豪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这样的变化究竟对中国有多么严重的影响?在联合国的“低生育率”预测中,到本世纪中期,中国的出生率将降低到与目前东南亚国家接近,劳动适龄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更为肯定的是,到2050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将增加到4亿,其中有四分之一年龄会超过80岁。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中国在还没有成为富裕国家之前就会开始衰老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鼓励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产生了“4—2—1”问题。尽管现在中国的许多年轻人活得很快乐,但是很明显可以预料到他们以后将承担照顾两位父母和四位祖父母的重任,没有兄弟姐妹能帮助他们分担这种责任。由于女性缺乏,中国的人口问题会更加严重。 年轻的印度印度与中国不一样,它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态度是矛盾的。它是世界上最早采取人口控制措施的国家之一,印度的全国家庭计划项目开始于1951年,但同时政府官员也强调印度人口的优势。与中国相比较,印度快速增长的年轻人口虽然标志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失败,但它将促进印度市场发展和劳动力队伍的壮大。二者谁的政策更英明——是关心更多人口可能会对资源和经济造成更大压力的中国,还是印度呢?一位在北京的印度商人发现了祖国的巨大优势,他说:“是的,中国引进了更多投资,也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但是他们有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许多人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印度的劳动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会继续膨胀。 中国存在“企业家精神”吗?人们通常认为,相对中国而言,印度拥有第二大优势——能够培育自主的企业家精神,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钟爱是否抑制而非激发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前几年,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企业管理层展开了一次以“解放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调查。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中国存在的对创业的障碍:83%的人害怕冒险和失败,79%的人认为中国税收制度不合理,69%的人觉得政府立法不规范。很多研究中国的学者还强调另外一个因素: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将培育企业家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但是它说话算话而且说到做到。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中国的大公司大都是国有企业。福布斯2005年全球500强名单里还是列出了16家中国企业,比印度还多5家(2002年中国的500强企业是9家),其中著名的有: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海尔集团、TCL、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南京汽车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尽管这些公司赫赫有名,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它们的重要性,也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企业组织模式。计划控制与经济自由之间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印度的创业环境印度在很多方面也有像中国一样令人生畏的创业障碍。印度有腐败和官僚主义(中国某些方面也有)、欠缺的基础设施、对商业的模糊态度、严重阻碍个人商业成功的税收制度、等级和宗教差别。印度也有积极的一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系统、英语、更强的私有经济传统、言论和出版自由、稳定的民主。此外,印度还有更加久远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孟买股票交易所创建于1875年,是亚洲最早的股票市场,比东京股票交易所还早三年。印度一共有22家股票交易所,孟买交易所有6 000种上市股票,价值4 500亿美元,全世界都关注孟买的Sensex指数。印度股市与印度经济同时成长起来。相反,中国没有像印度一样先进和透明的股票市场。上海的现状正是中国问题的缩影:官僚主义盛行但又暂时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只有不到1 000家企业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中国的好公司有一部分不在内地上市,在官方许可下,它们去香港、新加坡、伦敦和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因为这些交易所要求比较严格,有利于促进管理者的改革。

前言

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这本书的灵感,既不是来源于北京、上海、德里和孟买给我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凝视着“经济水晶球”而有的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一次讲演中一位听众的精彩提问。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伦敦面对一群商人(主要是实业家)演讲。我和他们讨论了一些常见的话题,比如通货膨胀和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化,英国财政大臣在酝酿什么计划,英国是否会加入欧洲的单一货币(这已经是不久前的事情了)以及诸如美元、油价这样的话题。他们虔敬地听着,还不时会提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位听众问道:“中国和印度会怎样?”这一活题本不在我演讲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国与印度的21世纪征战——《龙象之争》读后观感《南方都市报》经济专评记者 梁捷中印两国交往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竞争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科技史家李约瑟专门做过一项统计,研究两国相互作用的关系。从中国流到印度的产品至少有樟脑、朱砂、皮革、梨和桃。而自印度流往中国的东西,我们只要说一样就足够了――佛教。20世纪40年代,中国和印度相继赢得独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则变成了全球最多人口的民主国家。不过,这些都丝毫无法掩盖两国经济发展的蹒跚步伐。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两个大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差不多,都大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下子超过了美国,而且持续地领先于美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即使从截至到去年的平均数字来看,中国最近20多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接近百分之十了。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术语说,“中国经济起飞了!”印度经济当然也一直在发展,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停滞过。但是,比起中国来,它的发展速度实在太慢。拖着10多亿人口的包袱,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抬不起头来。过去26年里,它平均每年增长5个多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这么一个温吞水的水平。很多发展经济学家都在着急,比印度本土的经济学家都着急。因为印度转向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却没有像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展鸿图,节节攀高。印度到了90年代也开始改革了。只有到这时候,这个古老国家的真实经济政治实力和巨大潜力才逐渐为人所知。大家公认,印度经济在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印度的增长速度达到了8.2%,它在2004到2005年度的增长速度也在6%左右。对庞然大物来说,这个数字绝不容小觑。印度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是人所共知的,现在印度是世界上大的生产外包基地,而且这个地位坚不可摧。最新的财富500强名单中,大约已有40%的企业把他们的生产服务外包给了印度;印度的软件出口在2001到2002年度达到了76亿美元。这些数字都表明,技术进步和外包业务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拉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要说支持经济运作的政治体制,印度的民主政治绝对比中国完善,更符合西方教科书上的定义。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正是这“完备的民主”拖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后腿。民主可不是整全扭结的一大块。深究下去,在很多制度上,印度都存在问题。腐败是政治和官僚系统里的顽疾,这在中国和印度都普遍存在,中国的社会矛盾很大,印度也不小。如果说中国的法律体制不健全的话,印度的法律体制则不成熟:因为它运作过程中处处受限,地方的权力常常超过司法体系,使得法律无法正常实施。此外,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也剥夺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的应该享有的权利。直到最近,还有很多学者觉得,印度从很多角度来看都还不是一个真正民主国家,至少它还不够像。说它是一个一党制国家也没什么错,这个党当然指的是国大党。国大党的意识形态最初由尼赫鲁提出,而尼赫鲁正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死敌,向来仇视任何要把企业自由放任的提法,一心想把国家的经济生活导向社会主义。这种影响至今犹存。这两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之间的竞争已有数千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的经济改革早了十多年,现在两国的GDP差距也就是这十多年。不过,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印度是否能赶上中国,何时赶上。这一切与两国数千年交通史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过去数千年的中印交通史,中印经济竞争过程,在未来的人们看来,也才刚刚拉开序幕。戴维.史密斯 著:《龙象之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1月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作者:(英)戴维?史密斯这本书的灵感,既不是来源于北京、上海、德里和孟买给我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凝视着“经济水晶球”产生的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一次讲演中一位听众的精彩提问。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伦敦给一群商人(主要是实业家)做一次演讲。其中一位听众问道:“中国和印度会怎样?”这一话题不在我演讲的计划之中,却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并激起了他们激烈的讨论。从交谈中,我发现大家普遍对中国和印度崛起带来的影响持悲观甚至有点宿命论的态度。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抢占了全球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印度也以类似的速度占领了全球的服务行业;前者正占据着全球制造业的最大份额,后者也在迅速地向服务行业扩张。这使得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不仅仅是这些商人们关心这个问题。《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曾寄给我一个很大的邮包,里面装满了读者来信,全都是针对我的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的回应。每次我写一些有关外包工作流向印度的文章时,也会收到类似的来信。印度人很喜欢将自己的国家比作大象,虽然行动缓慢,但是稳健沉着,就像伊索寓言中的“乌龟”一样,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近年来印度的表现更像她的国家象征——虎。不过,把她比喻成大象似乎更合适,至少避免与人们熟悉的“亚洲四小龙”相混淆。印度的成就是最近几年才显露出来的,而中国如今的奇迹则需追溯到20多年前。不过,毫无疑问,这两个国家如今对于世界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20世纪90年代,当我们争相关注网络经济的繁荣以及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并没有给中国和印度应有的重视。或许直到那时,我们仍然不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创造奇迹。1998年夏,我乘坐火车从香港到深圳。直到今天,我仍记得这列从九龙出发的火车似乎将我带到了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地方,一座座摩天大楼在那片曾经一无所有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身后高耸的大厦不会让我感到奇怪,因为我知道那是闻名于世的香港的标志;可眼前在中国的土地上冒出的毫不逊色的楼群却让我无比惊诧。事实就在眼前,这是邓小平希望在共产主义中国边陲建立一座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的雄伟蓝图的体现,这座毗邻香港的城市与资本主义的香港一样繁荣和引人注目。可在我看来,闪闪发光的新建筑并不能证明那里的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建筑相当“坚挺”。今天,深圳已经成为拥有一千万人口的经济特区。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因为他,深圳才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并吸引着来自全国农村和其他城镇的工人。上海甚至有比深圳更宏伟的规划:成为一座有曼哈顿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并以此来展示中国引人注目的高科技前景。上海犹如一剂清醒剂唤醒了那些视中国为血汗工厂的人们,面对中国20多年来一直保持9%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和整个民族的雄心壮志,人们还有必要怀疑中国吗?与此相比,印度经济成就的标志就没有这么明显了。一直以来,印度就以“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自居,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最近已经超过了9%。印度崛起较大地震动了西方还是最近的事,国际电讯服务费用的下降让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廉价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当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时,印度也成为了包括软件开发、电讯中心和尖端研究在内的首选外包基地。华尔街和伦敦公司的高薪分析师们的研究报告被印度的工人们整理出来,而这些工人的工资只有分析师的十分之几。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较大和较明显的国家,或许印度将经历最终的经济“滴入效应”。印度拥有像中国一样庞大的缺乏教育的人口,只有让这些人口逐渐分享繁荣的成果并成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印度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本世纪初几十年里世界所呈现的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平衡的基本问题。如果预测是正确的,那么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前三位经济大国将依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北京、华盛顿和新德里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本书以试图回答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开始:众所周知,中国和印度在19世纪初是强大的经济国家,她们如何成为经济大国?有必要再用几句话将本书与写作的背景联系起来。有人说,要想了解中国需要一生的时间;而要想了解印度,如果可能的话,一生的时间仍然不够。圣雄甘地曾说印度是居住在村落里的国家,我不能讲述这个国家崛起中村落里的奇闻异事。同样,我也只能以游客的视角观察中国。但是我认为以这种视角看中国和印度,是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本书的目的是:解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评价我们应该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提高警惕还是表示欢迎,评估这两大国家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内容概要

戴维·史密斯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星期日时报》的经济类编辑,他不时为《专业投资》《英国工业》和《制造业》的专栏写稿,也常为英国工业联合会的《商业之场》等出版物撰稿,到《星期日时报》任职前,他曾在《泰晤士报》、《金融周刊》、亨利预测中心和劳埃德银行工作过,他还著有几本书,最近出版了《免费的午餐》。

书籍目录

导言 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第一章 历史回顾第二章 走进中国第三章 崛起的印度第四章 中国在呐喊,世界在倾听第五章 印度的网络经济第六章 中国和印度的较量第七章 中印将会(不会)改变世界的十种情形

编辑推荐

为了解释亚洲经济的崛起以及预测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戴维·史密斯深入研究了人们常常谈及的几个问题:亚洲奇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亚洲经济的增长能否持续下去?英国等国家又该如何应对亚洲的崛起?中国将成为怎样的超级大国?它会如何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是否会像美国一样最终赶上并超过它曾经的帝国"主人"——英国?这《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将告诉我们正在影响以及将会改变我们生活的一些事情。

作者简介

全球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本书作者认为,到2050年,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强国依次是中国、印度和美国。随着世界中心的东方转移,新的联盟不断的形成,新的规则也会不断涌现,而唯有那些深谙世界新秩序的国家才能未雨绸缪地去应对新的挑战。这本由《星期日时报》的经济编辑戴维·史密斯撰写的《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将会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

图书封面


 龙象之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这本书应该是高一吧,因为这本似乎是历史老师推荐的书中的一本。看完之后就几乎忘记了这本书,直到现在在看 世界是平的 ,才想起来,啊,以前貌似看过一本叫龙象之争还是什么的书。现在读这本书的印象只有,里面讲到了印度和雅利安的关系是我第一次知道的;在“印度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后面译者很2的注了个原文如此;还有就是那些过时的数据。其他东西都想不起来了,这也是我无数看了就忘的书中的一本╮(╯_╰)╭至少这本还记得名字,还有许多书,名字和内容都一并忘记。小学初中太久远,就拿高中说好了。高中除了第一学期借了三十几本书,后来几乎都不怎么借,整个高中估计从图书馆也就借了五十本左右,现在有点印象的只有一半左右。就是这一半中,也有好多想不起内容的。有一本讲武功还是什么的,现在只记得里面提到了十八种武器是哪些(似乎有两种说法),具体是哪些当然全忘了,书名也忘了;有一本讲三大宗教,关于伊斯兰教的还记得两三点东西,其他的全忘了;有一本是教父的某本前传or续集,现在百度半天也不知道当时我看的是哪本,因为已经毫无印象;还有一本介绍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相关的内容,现在从书名封面到内容没有一点记得…这些还都算有印象看过这本书的,还有更多更多就永远淡忘了。
  •     五十年代初,作为正式承认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印度提出了“Hindi-Chini Bhai-Bhai”的口号,意思是中印亲如兄弟。2005年,印度商业部长、国大党少壮派领袖兰密施在其新书《CHINDIA应该说得通:中国与印度之探讨》中,创造了“Chindia”一词,把“China”和“India”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符号。这大概可以看作,在全球化的新世纪,基于经济的发展,部分印度人士向中国递来了橄榄枝。追溯到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被后人称作“丝绸之路”,这条要道时断时续,于去年重开。晋代,印度僧人慧理于326年来中国,在杭州建灵鹫、灵隐二刹,成开山祖师。三百多年后,中国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取经印度。两国文化上的交流,宗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4年,应代表中国知识界的蔡元培、梁启超以及胡适之等邀请,泰戈尔第一次访华,而徐志摩则担任了翻译和陪侍任务。这些友好称呼和交流,并不能证明中印两国在当今国际格局下的亲密无间,尤其是在西藏问题和两国边界问题上,双方必然一时难以达成一致(60年代印边界冲突,中印亲如兄弟的口号变成了“Hindi-Chini Bye-Bye”)。另一个原因是,一些西方国家惧怕中国崛起,仍然以冷战思维抛出“中国威胁论”,用印度牵制中国,几乎是必然的招法。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印度还未签署核扩散条约前,美国总统布什于05年解除了对印度禁止核科技输印的禁令。这样的背景下讨论“龙象之争”,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显得充满了趣味。纪录片《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播放,可以看作中国主流的想法——再现盛唐。印度的核爆试验也显示出在英国殖民数百年后的追赶劲头。两大持续了数千年辉煌的文明古国,能否真的和戴维·史密斯在《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所说的,到本世纪中叶,会和美国并列为世界三大强国?一方面,戴维·史密斯非常缅怀地粗线条勾勒了两国曾经创造过的领先世界的辉煌,又非常赞赏地描述两国的经济改革和取得的成绩,最后,他乐观地预言两国将再创新高,并在书中最后一章得出十条结论,并逐条做了分析:1、中国和印度是影响全球经济的最大因素;2、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庞大;3、他们将在全世界寻求资源;4、但是他们还不至于毁坏地球;5、中国和印度将展示他们的外交和军事“肌理”;6、但是他们不会发动新的冷战;7、他们会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8、他们依然相对贫困;9、他们将带来动荡并引发保护主义;10、他们不会改变全球化的规则。总的来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贫穷国家,“中国和印度对他们的影响要比发达国家对他们的影响更友好和更有益”;对西方富裕国家,“中国和印度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重要的是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壮大起来”。于中印两国而言,这种皆大欢喜的论调是乐于听到的。毕竟,戴维·史密斯“令人欣慰”的结论,并不是盲目乐观,他没有忽视各国的发展障碍,比如等级、繁文缛节、腐败、贫富差距、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似乎完美——文明古国的第二春即将和谐来临。但是,对广大网民来说,中印两国究竟最后谁高谁低,才是争论的核心。这有点像彩票号码还没有公布,一家子就争着分钱,都要最多的那份。尽管目前的GDP、引进外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给了中国网民以洋洋自得的信心支持,印度也不甘落后,在网上流传一份“中国落后印度12年,工业至少落后16年”的调查结果,以及印度政府计划为该国全体居民提供2Mbps的免费宽带服务的消息,让印度网民的狂喜,不会亚于中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影响。这些孩子气的攀比虽然没有多大意义,却折射出两国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力竞争和其他纷争。中印崛起以致执掌亚洲乃至世界的讨论和预言,现实一点说,或者阴谋论一点说,在目前,除了国际政治的均势需要外,另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和亚洲四小龙的先喜后悲的命运一样,两国会不会成为西方金融寡头的“肥羊”?中印两国的发展道路基本上走的是四小龙的老路,即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种模式在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里,被西方金融寡头“剃羊毛”,被证明是脆弱无力的。按照戴维·史密斯的论调,放在未来五十年里来看,这似乎只是一些小波小浪。从“Chindia”一词来看,兄弟阋墙的日子不会太久,或者不会太激烈。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类近的殖民史,以及同处亚洲的地缘政治,庞大的国土和人口,最终会令双方惺惺相惜,求同存异,并在必要的时候共同“抵御外侮”。在中印双方都对本国未来的国际地位抱有很高期望之时,作为英国人的戴维·史密斯同声相和,而且两边不得罪人,这恐怕让“金砖四国”的其他两国巴西和俄罗斯嫉妒。不管怎样,这些在近几百年来经济一直一蹶不振的国家,未来的世纪快属于他们了。“被看好”的金砖四国,有三个国家被不同程度地殖民过,三个要想取得和发达国家一样骄人的成绩(包括俄罗斯),如何避免发达国家不光彩的起家——建立在殖民之上,这个问题显得十分迫切。无一例外,谁都想从外面弄点便宜的原材料来保证国内持续发展。我们祈祷,其他贫穷国家不会再次沦为殖民地——和上一次沦为殖民地一样。否则,下一轮大国崛起就没有候选名单了。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看看老外对中国和印度的评价 不错
  •     关注印度,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大国
  •     简明易懂,无阅读障碍
  •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去了一家印度公司。现在想想真后悔,二十多块干点别的不好?=。=
  •     这里的观点在别的地方都能看到,自己独特的观点太少了
  •     深入浅出~
  •     很好的书,分析的不错
  •     用中国和印度对比,从来就不欠缺话题,政治影响、军事实力、人口基数、经济增长及各自引起的贸易争端,印度政治家扎拉姆?拉梅什发明的由“China”和“India”合成的词语“Chindia”越来越流行。毫无疑问,《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一书是英国作者对中印两国20世纪后半段重新崛起的描述、认知判断和猜想,如果单看全书最后一章对未来中印两国发展的预想,包括两国将是影响全球经济的最大因素,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但不至于毁坏地球,同时两国会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机会,不会发动冷战,但将会导致贸易秩序中的交锋等,这似乎能够让人保持乐观。 尼赫鲁领导印度独立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政策在此书中受到了批评,虽然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轻描淡写的承认这套政策本来可以发挥缩小印度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的作用。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外孙拉吉夫?甘地先后执政的1980年代则被视为印度走出缓慢发展泥淖的关键时期。再后来IT服务业带给这个南亚大国经济快速增长堪称惊人,书中引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等人提出的一种流行的观点,也就是印度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强于中国,其优势体现在印度法律制度相对健全、全球化条件下的英语国家优势、保护私营企业的制度环境、具有国际眼光的大企业群等方面,同时基于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因素,印度要比中国更少的遭遇贸易摩擦及其伴生的政治压力。 而作为中国读者,我们从主观情感上...更愿意读到看好中国以及分析印度增长的阻碍因素,后者包括印度基础设施薄弱、议会政治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看好印度的辩护者虽承认这一点但认为这可避免错误武断的决策)、教育水平低(突出表现为识字率低)、贫富太过悬殊及其带来的社会水平的巨大差异。 实际上,关于“外国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看外国”之类的出版物之所以在国内畅销,来源于当前国人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主动权衡,这种主动姿态可以带来更清晰的对中国发展不足、其他国家制度优势的认识,但同时可能过度依赖外界判断而产生激烈反应,进而衍生出极端排斥外界对中国发展批评(凡事必提阴谋论)、完全对中国现状和未来悲观的两种心态。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的本来读者面向的是英国、英语国家,全书开篇对中印两国历史特别是印度的回顾,作者认为虽然英国曾经劫掠殖民印度,但留下了有益的制度体系,是工业革命而不是英国使印度手工业者大批失业,“英语也是英国留给印度的一大财富”。书中引用了现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被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时的感言,却回避了最关键的历史事实,尼赫鲁当政时期印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来源于英国对次大陆国家疆界划分引发的长期民族和宗教问题,该国发展的努力被大量的内耗所抵消;而印度当今所有增长的阻碍因素都与英国殖民时期的精心设计有关。 年轻的人口结构同时意味着岌岌可危的人口压力,教育普及以及解决社会族群对立是决定印度能否变负担为发展优势的关键,笔者认为,从《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一书,辨析印度赶超中国的逻辑,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并不如黄亚生等专家所言的那么肯定,而是存在诸多变数。印度当前在以软件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某些服务业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大量服务性业务都从欧美外包到印度,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对比中国获得的“世界工厂”称号,产业界学术界通常一厢情愿的希望变“龙象之争”为“龙象之盟”,但如书中所言,印度获得的外包业务绝非不可挑战,服务业也可以是中国企业争取世界份额的渠道,况且劳工压力也使欧美国家开始收缩外包增量,反过来印度要想走出体制内就业占总份额的尴尬,必定也会加强与中国近三十年来擅长的制造业的竞争。我们不必刻意的要非此即彼的得出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也无需太激烈的对此书秉持以自由贸易程度作为对国家发展潜力的判断依据大动肝火,更重要的更清楚更客观的认清印度在内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参与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笔者本文发表于《出版商务周版》 阅读更多 ›
  •     很好,超值
  •     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未来展望 重心放在中国会多一些 也并不都是溢美之词,分析还是有可观之处 中印的横向比较不多,细节的比较也感觉欠缺
  •     这个题目很好。但是可惜名不副实。作者是一名记者,记者的优势并不是深度研究,所以本书并没有对中国和印度对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有什么有价值的看法。
  •     看了一半,这本书只是一个大概介绍性的书籍,主要介绍了中印之间的一席而对比和关系,很简单的一本书。没什么新意。。书的质量还可以。
  •     书质量不错,看不出是盗版。只是内容觉得写得浅显!算得上是物超所值啦
  •     看着很好。。。
  •     @上海-北京 T110 03 无座 周围人都超级好啊各种让座 我就顺利的睡了近5个小时……+睡地板 在到徐州前就看完的书。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语言非常正面。很好的文献回顾啊
  •     几块钱的书,但是绝对是物超所值的质量,内容大致翻了一下,也觉得比在网上看杂乱的不成系统的评论要好。
  •     书很不错 ,简装,
  •     其实写的比较肤浅了,主流言论,缺乏创见
  •     仇死我了
  •     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中印之发展趋势,值得一读!
  •     浅谈,只能说是浅谈。
  •     内容不错,相加比很高,值了
  •     看到是外国人写的
  •     比较中印两国的书只有这本,前面还行但越到后面越一般
  •     其他没什么,就是太慢。从订货到收到手用了整整18天,这样的速度````````
  •     这个作者怎么那么喜欢印度,那么讨厌中国啊。他是不是印度人的私生子
  •     还可以的一本书,最重要看完对印度有点了解!
  •     对于两个国家的经济对比,无感,是挑着看完的。更希望看到的是两个文化的对比。
  •     中印的龙象
  •     记者写的东西就是不耐看,都是泛泛之谈,触碰不到实质。
  •     会改变你对印度的看法···中国,又恨又爱!
  •     印刷质量好,可读性、趣味性强。
  •     书中观点大多言中
  •     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中印解析的很深刻!
  •     书还没看 应该很好
  •     书很不错,买回来看了下,确实觉得相当实惠啊!内容也很吸引人,不会枯燥,引人入胜,相当喜欢
  •     以一名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公正独到的剖析龙和象的崛起,很有营养
  •     几年过去了,再翻这本书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很多中国以及印度经济增长的原因、结果、以及走向~~
  •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内容值得一看,可以看个大概。
  •     中印历史现在及优劣对比
  •     放到现在看不知作者有何感想
  •     对比中国和印度历史文化经济,脉络清楚,值得一看
  •     至今没看完。买了半年多了。不过还是挺好看 的。。
  •     相比之下,咱地方政府处理穷人居住问题的手段就简洁明快多了。
  •     看到导言里说当时中国和印度的gdp之和是日本的一半感觉到诧异时才发现这是差不多10年前的书了...快速过了一遍.
  •     诚实地说,本书比较像对现存关于中印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发展展望的分析评论汇总。总是列举正反方观点若干分别驳斥评析,最后选择一条中庸之路,摆出的多是各家之言,既欠深度亦缺独创性。如果要对印度有所清晰和具体的了解,《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是一个好的多的选择。翻译也存在诸多问题。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石,全书从头到尾都未涉及,只有几个地方提到了“阶层”、“阶级”,不知是不是翻译的不伦不类。最可笑的是第202页,北京著名的“秀水街”被译为“丝谷”、“丝绸街”,还有“购买力平价”,豁然写着是“购买力评价”,让人不禁质疑译者对中国本土民俗风情的了解和对基本经济学知识的具备——进而质疑书中的观点有多少是词达其意。
  •     了解中印发展的入门级书~~
  •     值得阅读,强烈推荐。
  •     此书值得每一个关心时事的人看一看。
  •     记者的思维深度,了解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可以的,但是深入的分析和创见比较缺乏,感觉就是一种平面的对比而已。
  •     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我都是赞同的。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太多了;
    如果都像美国的消费水平看齐,可能是地球的灾难。

    经济不是终极目的,人民安居乐业、有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理念值得质疑,平缓低增长,人类文明也许延续的更久,片面追求高增长可能导致短命。
  •     书还没有看完,但是一直有看下去的兴趣。还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罗列事实...
  •     偏见地看时事。。。
  •     送儿子的,儿子喜欢。高兴中
  •     外国观察家们眼中的马拉松赛。领跑第三军团的中印让人刮目。两个国家有太多的相似,未来是龙象共舞的时代。前面有老虎,后面有豺狼。不要总是朝前看,时不时的转下身。当然,归根结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     同学看到它之后的评价是:看上去像地摊上买的。。。好吧,也许是封面设计的问题。内容还没细看,感觉作为粗浅的了解性质的读物也还行。
  •     从国外人的视点描述了印度,尽管在其他媒体上也有类似的阐述,但在一本书中,整体性的描述出来,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览。
  •     值得研究南亚的同志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