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与理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财政税收 > 治国与理财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108037282
作者:马骏
页数:30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2000年,四个中央部门试点了部门预算,随后逐步扩展至其他部门。到2007年,所有中央职能部门都被纳入部门预算。为了编制部门预算,制定了标准化的预算格式和预算程序,并且要求所有部门遵照执行。更为重要的是,预算改革严格地推行了全面性原则,要求各个部门把它们所有的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对于部门预算改革来说,专门针对预算外资金而实施的“收支两条线”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在这一新的制度下,部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自己征收并直接动用预算外资金来满足它们的支出需求。以前,这些资金是存在各个部门自己开设的账户中的,现在这些资金是存放在财政部门开设的财政专户之中的;部门必须将预算外资金编制进部门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查再经人大审批之后才能使用这些资金。2002年,财政部将5个部门的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对28个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收费项目90%以上都已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则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内容概要

马骏,1969年4月生,籍贯贵州毕节,武汉大学法学学士(199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5),美国内布纳斯加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2002)。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公共行政学系客座教授。中文期刊《公共行政评论》主编,《中国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学报》、《公共事务评论》(台湾)、PublicAdministration&Development等杂志编委,Australia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法国公共财政》(法国)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等杂志发表中文论文30篇,在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PublicAdministration&Development,Australia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Budgeting,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杂志发表英文论文10篇。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预算、公共管理、财政史。

书籍目录

序言
一、中国财政国家转型:走向税收国家?
二、“如果你不能预算,你如何治理?”——中国国家能力研究
三、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欧洲、美国和中国
四、没有选举的财政问责的困惑:中国预算改革研究
五、预算与问责:美国进步时代与中国当前预算改革的比较研究
六、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预算改革是不是为中国叩开了希望之门?
七、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

编辑推荐

《治国与理财》是“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之一。

作者简介

《治国与理财》围绕国家建设和公共预算这个主题,从中国财政国家转型、现代预算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的预算改革、预算与国家治理、预算与政治问责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作者的基本认识与核心关切——“治国即理财”,即财政体系在国家治理与政治问责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从2003年以来在中国的五个省和四个城市进行广泛的预算改革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资料。他采纳财政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财政对国家和社会的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仅是理解社会和政治变化的关键,而且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和源泉。
作者将预算制度的建立上升到国家能力的高度,认为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最基本的支撑,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预算改革,认为对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问责是核心问题,而财政问责(预算)又是政治问责的核心。

图书封面


 治国与理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看了快两年了,但还是有印象。应该是在王绍光教授那做博士后的出站论文。在理论之后,写到预算管理改革在地方如何推进时候基本也就结束了。这应该是国内大学类科研单位的普遍状况。对体制缺乏基本认识和实践,想在哪个领域真正有所建树基本是不可能的。
  •     中山大学马骏教授的《治国与理财》一书,关心财政和税收问题的朋友可以看看。文章写得浅显,有些章节和语句有些重复(有出版时凑字的嫌疑),但是还是让我感到受教。我觉得他讲得有意思的有以下几点:1,从财税角度讲,国家分为产出型、税收型和租金型。1950年代初到1978年的中国属于产出型,税收相当简单,国家财政主要来自对全社会生产产生利润的截流,表现为企业上缴利润、工农业产品上交和极低的工资水平;税收型国家的财政主要来自于人民的纳税,需要相对应的、有相当程度民众参与的政治体制支持;而租金型国家的财政主要来自于卖资源,由于资源并非民众生产所得,因此国家攫取资金相当容易。中国处于从产出型向税收性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但是也表现出一些租金型国家的特点(尤其是地方政府卖地供养地方财政)。2, 预算制度和民主选举对民主制度都非常重要,但是不同社会确立这两个重要制度的进程不一样。欧洲基本上是在基本上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同步建立起的预算制度和选举制度,而美国则是先建立起了选举制度——远远早于任何欧洲国家,在18世纪末——而直到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期才确立起联邦预算制度。作者在书中认为中国可能走的是一条和欧洲与美国都不同的道路,就是先确立预算制度,再实现民主选举。这个谁知道呢?3, 我国各个部门把持各自财权的状况由来已久,自1990年代以来确实不断有中央政策将越来越多的收入支出置于财政部的单一帐户之下,尤其是实行”收支两条线“,让政府各部门收入直接打入财政部帐户,然后再就需要做出的支出做出预算,报财政部审查,然后再报人大审批。但是一方面,依然存在大量的不受上级或者人大监督的预算外资金,而且发改委、科技部等单位有自己的财权。财政部并不能对全国的政府收入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人大的橡皮图章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由于人大对政府预算只能一次通过或否定,而没有进一步修正性审批的权力,因此只能一次通过,当橡皮图章。而且由于人大事实上还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人大委员非专职往往人大行使职能依赖于人大常委会,导致难以很有力地监督政府行为。4, 花钱和办事经常不能匹配。虽然大家看得到大量的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但是事实情况往往是大量需要花钱投入的项目迟迟得不到财政支持,各单位一年多数月份花钱花得太慢,甚至需要钱的项目等到财政拨款的时候已经黄掉了。归根结底,预算做得不够细致也往往不够切合实际,财政部门也对项目了解不够。5, 预算和计划关系紧密,好的预算是建立在可行的计划基础上的。而我国计划大权在前身是计划委员会的发改委,而预算大权在财政部,这就造成了两家认识和行动的不协调。当然我记住的主要都是问题,财政税收是个技术活儿,要深入理解,大概还是需要多理性思考,多问种种情况如此到底是为什么吧。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治国和理财
  •     书还不错,就是很小一本却很贵。。。
  •     非常不实在的一本书,前两篇可以当作原因,解释为什么财政预算重要。后五篇基本是一篇拆出来的。讲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三个方面及其不足,和西方对比之余,说我们自身的特色之路。问题是,绕了半天,也没有说明这特色的效用程度如何,还是只能要求先改技术。太贼了…
  •     不错,看完前三篇即可,后面都是重复的。
  •     不错的研究,宏观的国家建设观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
  •     预算国家能力和三种问责形式很有启发,重复部分有点多
  •     观点很突出~公共预算是个无争议的话题~各方都希望有所推进~ 真正的理论问题是说~没有选举制度的情况下财政问责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可能~ 提出“第三条”道路作为其历年田野调查的总结~ 不足的地方是~ 内容重复的地方也多~
  •     书看上去很有质感,不错不错
  •     有关中国预算改革的情况一目了然。全书改自作者同一主题下的几篇论文,仅从写作内容上看,重复性较高。
  •     绑住钱袋子的过程,关于税收国家等相关分类,我实质不太认同,不过了解政府内部的财政结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的航向,我认为有一种一斑可窥全豹推断,只是时间问题呵呵
  •     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和喜欢马骏先生的作品。尽管现在有很多文章在探讨财政问题,但绝大多数都是利用所谓数学模型的探讨,因为需要数字,所以研究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是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当然,如果用学者有足够的经费,进行公民满意度调查也会很好,但是直到都没有看到类似的研究。还好,马骏的作用一直在关注着财政与公民的互动。
  •     本书共7章,前面的三章,尤其是第一章写得很好,观点明确\理论背景全面而清晰;后面的四章翻来覆去的讲述1999年的中国预算改革.虽然是文集,但重复太多,从商品角度看比较不值,建议半价以下买进.
  •     所选篇目有点雷同
  •     虽然相当一般,但仍不失为某个视角的敞开者。
  •     确乎触及了很多问题,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也可能是我什么都没懂
  •     好书值得推介
  •     一般,重复的太多
  •     财税制度与管理权、决策权的分配会与选举监督制度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也许碍于环境作者并不能把话说的特别明白而且还有后续文章找补,辩论即使没有民主监督制度也可以建立完善的财税制度(?)。虽然对一些关节上有所启发,但仍然不理解这许多篇重复的文章是怎样可以编纂成书的。(如果一个想法只写一篇到两篇文章说清楚这才是节操)
  •     中国的预算国家何时到来?看大空头发信美国毕竟还是刺穿了泡沫,我们的内部结构如此不同,国家有更多的办法化解和转嫁,可当国家没有办法时呢?大不了死人,国家不怕。
  •     不错,将财政预算与政治民主进程联系起来看问题,有理论模型也有数据验证。是一本论文集,我感觉,只要读完前三篇即已把握全书精髓。
  •     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
  •     中国应该怎么转型?怎么改革?哪里改革?看看财政专家的意见。
  •     好书!相对比较满意
  •     2011.11.3购于当当,6日收到。
  •     研究很扎实,分析也很到位
  •     各章中重复的内容太多了。
  •     可作为学习国家能力(汲取能力)和国家建设等相关理论的参考用书。之前偶然在图书馆看到的。
  •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     论文集,重复内容太多了……
  •     听过马老师讲座,财政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基本问题
  •     很应景的作品,治国即理财ver 2.0,可堪一看
  •     2013.11 马骏老师的一本小册子,是他近年来的论文合集,其实都可以从中国知网上下到。
  •     2012
  •     这个主题很好。政治体制改革暗流涌动,势必渐次推开。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是个重要方面。作者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     治国与理财
  •     虽然无关,但是读的过程中我让我深化了对国有企业制度的认识
  •     我最讨厌把社科论文拼成书,一个是这些论文的单篇都能下到,另一个则是,书和paper的区别不仅是长度上的,更应该是讨论方式上的,书具有更长的篇幅,应该能用以处理一些,需要更深讨论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论文的观点加起来……
  •     政府财政预算的前因后果理得非常清楚,从财政体制到预算改革,再到国家治理,大量的实证资料,内容充实,又不乏财政政治学的意味,更有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值得一读。
  •     偶要去读读熊皮套
  •     开头几篇比较科普。后面几个就重复了,说来说去反复一件事情。往深往里说,就不能了。
  •     好书连天想滴很
  •     这书很专业,也比较难啃,但是物有所值
  •     作者的出发点是“治国即理财”,从此展开如何从理财方式的创新与转变,考察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而言,作者认为中国通过预算过程的改革、人大代表的审议、财政问责模式的变化等,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革命”。
  •     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章总让我怀疑是不是翻错了页。
  •     以前看过,觉得好,所以买了
  •     马骏老师的逻辑很清晰。
  •     论文集子,延续了作者以往的风格,各篇文章稍有重复!
  •     浅显易懂,就是重复的地方太多,七篇论文的合集,显得有点不负责任了。
  •     学了一学期公共财政学,居然我都没有意识到财政和国家体制间的相互作用,实在是没有学到家。这本书很给人启发啊!
  •     论文集,有自己的见解。学术性较强。
  •     12年夏天,最初做国家能力的问题时读的,写得还是可以的。不过对公共财政不了解,所以不敢妄评。也许,这不是我的关切方向。
  •     虽然目前的经费管理制度趋紧得厉害,但总体的方向仍然是很好的。没有不近人情的严格管控,怕也难发展出合理科学的宽松。推改过程中,虽有无形成本支出,从长趋来看,仍然是值得的!
  •     真是曲线救国啊!
  •     三联书籍,一如既往的好
  •     财政社会学
  •     论文集,主题清晰,结构明确。治国即理财,强调财政预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