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301110348
作者:彼得·威德森
页数:216页

名人推荐

新世纪伊始,我们启动“集中引进一批国外新近面世且备受欢迎的文学理论教材力作”的译介项目,推出一套《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精品系列》,对国外同行在“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关键词”与“文学理论名家名说大学派”这几个基本环节上的反思与梳理、检阅与审视的最新成果,加以比较系统的介绍,以期拓展文论研究的深化,来推动我国的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新世纪伊始,我们启动“集中引进一批国外新近面世且备受欢迎的文学理论教材力作”的译介项目,推出一套《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精品系列》,对国外同行在“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关键词”与“文学理论名家名说大学派”这几个基本环节上的反思与梳理、检阅与审视的最新成果,加以比较系统的介绍,以期拓展文论研究的深化,来推动我国的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内容概要

作者:(英)彼得·威德森 译者:钱竞 张欣

书籍目录

总序多方位地吸纳 有深度地开采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某些定义与非定义第二章  “文学”曾经是什么?一部概念史,第一部分:悖论的起源第三章  “文学”有何变化?一部概念史,第二部分:20世纪60年代第四章  “文学性”是什么第五章  “文学性”的用途新的故事第六章  纵览译后记

作者简介

该书系英国著名文学教授彼得•威德林教授所作,Routledge 1999出版。威德森多年致力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曾与E.M.Forster合著《当代文学理论》,并与Raman Selden教授合著已5次再版、影响甚大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全书包括六章,分述是什么“文学”?某些定义与非定义;“文学”曾经是什么?一部概念史,第一部分:悖论的起源;“文学”有何变化?一部概念史,第二部分:20世纪60年代;“文学性”是什么;“文学性”的用途新的故事。
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中,威德森以深入浅出的文学阐述“文学”曾经是什么、“文学/有文学性的”其现今年指是什么,对于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文学”的历史即文学观念的演变转迹,作了相当清晰的检视与梳理,对于“文学/有文学性的”在当今时代可能具有的内涵,地位与功能作了相当理性的思索,并举例阐明由“文学/有文学性的”这一术语所引发的种种理论争鸣,提出在新世纪的文化空间里“文学/有文学性的”之可能的功能或潜在的所指。不难看出,威德森的这本“文学”实际上可以作为一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而用于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之参考。

图书封面


 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一本小书,很有意思。说是简史,但其实充满了作者的文学批评风
  •     研一读的吧
  •     书没有多少学理的价值,但是资料详实,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模范
  •     关键词研究。不错的书,头痛的译本。
  •     梳理了一部西方文学观念的概念史,对当今面临的困境也解释得极为详尽,文学经典是真的化成幽灵般的“文学性”才能接近我们了吗。
  •     从功能角度定义“文学性”,认为它是一种每次更新的“诗性现实”,这个观点确实有点新意。而且避开了从内部探讨本质容易陷入的困境。有趣的是,这本书和最近在看的另一本完全不同领域的著作竟然在一点上不谋而合:叙事对于构建现实的重要性。只是,翻译太差了。
  •     已得
  •     网络上叫张欣的人比牛毛还多。这个张欣又会是谁呢?
  •     关于“什么是文学”、“文学曾经是什么”、“文学有何变化、“文学性是什么”,威德森拉拉杂杂讲了一整本书,却比不上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 译)区区十六页的导言“文学是什么”说得清楚、透彻。最可气又可笑的是,威尔森给文学下定义居然是依靠屡屡引证《牛津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语言指南》和《大英百科全书》之类一般性工具书上的释义,像极一篇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回头来看看伊格尔顿如何定义文学吧。自然,首先可以将文学定义为虚构的、想象性的作品。但是,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就都是非虚构、非想象性的吗?相当一部分虚构作品(如相声小品,通俗小说)又为何一般不被视为文学呢?也许,正如形式主义者所言,文学是一种偏离标准的特殊语言,一种为实现陌生化效果,“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然而,以为只存在一种标准语言,也不过是种错觉。一个人/社会集团的标准可能是另一个人/社会集团的偏离。更何况,并非对标准语言的所有偏离都是文学(如,笑话、俚语)。尤其,同一部作品既可读做“事实”,也可读做“虚构”(如,《圣经》、《红楼梦》)。或者,作者原本意在书写事实,却被视为虚构(如,成书久远的古代史传)。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创造性,任何一部普通作品均能被读做偏离标准的文学。可见,文学并非作...品所具有的某种内在性质,而是人们把自己联系于作品的某种方式。如同“杂草”一词,“文学”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理由而赋予其高度价值的任何一种作品。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任何东西称为文学。此类价值判断绝非仅取决于“纯”文学因素,而是植根于人们所抱持的成见、观念和信仰。它们不仅有关个人趣味,更涉及某一社会群体赖以行使和维持对其他人之统治权力的种种假定(也即“意识形态”)。上述大概就是伊格尔顿对于文学的定义。通过巧妙的“苏格拉底式提问”(也即多次的“假设-反问-推翻-修正”),伊格尔顿最终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文学无定性,文学又有迹可寻。他不仅雄辩地论证了自己鲜明的西马文学观,亦同时粗线条地勾勒出西方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其论证之严密、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深刻均远非威德森一书可比。 阅读更多 ›
  •     半懂半不懂,懂的部分实在不错,不懂的部分再读几遍。
  •     不错的概念梳理和案例分析
  •     彼得•威德森(Peter widdowson)所著《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Literature,1999)一书,(PS:中文译名挺奇怪)系北大引进的文论教材,于2006年出版。该书系统的梳理了文学的定义,从语源学到词典定义的解读。其书第三章《文学有何变化,一部概念史》简要地梳理了“理论时代”(Moment of Theory),在解读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时言:“对德里达后结构主义最复杂最深奥的文学批评挪用是美国的解构主义,有时又称‘修辞阅读’(Rhetorical Reading)或‘文学诗学’(Cultural Poetics)。通过贯穿西方话语的结构二元论的压迫和讽刺,他吞并与取代了结构主义的洞见……对文学文本
  •     好好翻译能死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