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811108460
作者:杨振东 编
页数:265页

一个人对周围人的影响

从杨振宁的成长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从其日后对中国科研发展的贡献来讲,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德”对周围人的影响。其父亲让杨振宁学的《孟子》巩固了其道德基础,但是其道德根本还是由于家庭的教育环境,其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一个人从小的道德培养很重要,只有根基打牢、摆正,其日后的发展才能良好!当然,杨振宁在科研方面的天分及其实力也是让人称道的。我想这有基因遗传与后天教育分不开。每个生命都是十分有发展潜力的,但是只有基因遗传与后天教育很好的结合才能造就出一流的人才,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的进步。作为现在的我,需要的是学习这些人的发展模式,成长经历,让自己正确的成长。为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能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意义。

谈3P原则——我们该如何治学、做事与做人

这是到读书会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哈哈。谈3P原则——我们该如何治学、做事与做人 Juno《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到杨振宁从事物理学研究活动时的原则:品位(perspective)、恒心(perseverance)和力量(power),我当时读来感受非常深,事后也经常就此结合自己一路以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大谈3P原则。喊过一段时间的口号后,沉下来细细品味,发觉这确实是值得宣扬的方法论,故写下此文以作记录。一、品位(Perspective)我有一位好朋友,一直说世界上有品位的人不多,而有品位的人,通过恰当的引导,一定可以有所成就。这话是深得我心的。在这里,我所理解的有所成就,就是“看清自我,认识世界”,同时尽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行动力给世界带来好的改变。人天生是个designer,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有意无意都会事先有其动机,并有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然而,品位不同的人,动机和目的就不一样,其对自己和世界的作用就不一样。例如,毛泽东所谈到的“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其动机和目的,可能就是“寻求真理”。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instant success可能会更重要。例如,月薪八千的工作一份,事业有成的老公一名,等等。当然,所谓“人各有志”,一个人品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与社会活动过程,我并没有强求每一个人都形成所谓“高尚的”品位,但是一个人做事情要“适格”,个人的品位不能太过庸俗,要有做事情就要做得漂亮的“野心”。例如,我是中山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我作为学生,起码就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不要搞到物理系的学生连费曼的论文集都没见过;而作为中山大学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不能要求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得漂亮,这就说不过去了。我个人对目标有两个标准:科学和美好。做学术也好,生活也好,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不能对事实囫囵吞枣。例如,游泳本身是最全面锻炼身体的运动之一,对锻炼心肺能力和四肢协调能力很有好处,同时也有益于皮肤,这一点来看,是科学的。同时当我成功地熟练掌握蛙泳和仰泳之后,我能swim with abandon,即自由地在泳池里感受浮力状态下人体的奇妙,可以尽情地接触水这种又熟悉又神秘的物质,这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确实很美。我个人很喜欢体育运动,学游泳的第一天就希望自己可以达到如鱼得水的状态。这个雄心本来是没有错的,不过,人成年后,对水性的熟悉有个渐进的过程,四肢不可能一天之内适应水的浮力,但是通过科学的训练,过一段时间,我确实做到了“如鱼得水”,可以尽情享受游泳运动的美。现在的中国社会正有序、稳定地走向繁荣,这种优越的条件,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思路,多接触第一流的人,看第一流的书,学习第一流的方法,做第一流的事,形成好品位。在有序的社会,“地位决定作用”,即你拥有了一个职位,一定的社会资源,你就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对自己有相应的要求,不能尸位素餐。一个总是以自己能力有限来放低对自己要求的人,必然不能求得最真实的存在感。人要积极开动自己的生命力,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只有不断得到这个世界的反馈,其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才能向上发展。二、坚持(Perseverance)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在劳动的过程中,意志力是很重要的。在你已经根据一定的标准确立了符合自己品位的目标,你就要做“有为主义”,坚决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要依靠意志力、好习惯和兴趣这三样东西。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做事情不了了之的经历,我个人就是。曾经我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爱好语言。学的是经济学,但是经常口头上挂着钱钟书与杨绛、杨宪益与戴乃迭,买很多语言学方面的书,这本来没有错。然而我抛弃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扭过头,就玩游戏或者是去唱K,到大四了,英语语法都还模棱两可。这就不是“有为主义”,这是典型的“叶公好龙”。看了一本《围城》,就从语言角度说喜欢钱钟书,这是很假的,至少也应该去看看他的《七缀集》或者翻翻《容安馆札记》,从他的书里学到点东西,有些体会,再来说自己是“钟书粉”。不做有为主义者,就是我们目前大学生浮躁的重要根源。其实,我一直不愿意承认的是,我确实买了《谈艺录》,然后信誓旦旦地列了读书计划,去到南校区图书馆坐下来,看啊看啊,然后就迷糊了,就趴着睡着了,一天过去之后,就把那个大部头扔在角落,从此跟钱老say goodbye。太难了,还是看看《三联•人物周刊》上怎么评价他,讲他什么故事,看看杨绛的《我们仨》吧。这就又回到了品位的问题——人不该轻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一开始是要有一个磨合期,这段时间会有点不适应,甚至是痛苦的感觉。例如,我们成天嚷着早起,却经常转头加入“回笼觉”,其实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早起确实是有很大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忘了,人不是会轻易屈从肉体感觉的野生动物,是有意志力的。我们经常感慨类似丘成桐那种每天四五点就开始读书的数学家是神的时候,应该想到,其实这正是他充分使用了意志力这种人类独有思想武器的结果。坚持去做,科学地去做,不轻易受到诱惑,可能我们自己就发生了一些好的改变。别忘了,我们还有第二项武器——习惯,通过意志力的不断训练,我们的行为就得到常化,就养成了习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疏而近的过程,例如,我们要与人交朋友,见面第一天就说很有缘分,以后做姐妹,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做姐妹,全看今后相互之间是否有进一步了解和共同志向爱好。我的经验是大部分最终都尴尬收场,给了这个名分,却给不了实际,最后就“四海之内皆姐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庸俗化了。称兄道弟其实不必这么迅速,我们大可以先相互交谈与了解,在经过多次磨合之后,你会发现即使不称兄道弟,无兄弟之名,已有兄弟之实。期间,你会在他身上发现许多你无法称许的点,但是总体上你是认同他的,那么,你就要根据亲疏关系来决定是容忍还是竭力指出其缺点规劝其改正了,经过了这么个过程,他就像《小王子》里的玫瑰花,与千朵万朵都不一样,是被你“驯服”过的,是独特的。不然,即便有朋友之名,两者之间无互动,无交流,这算什么朋友呢?而上述所说的朋友,就是通过意志力活动最终固定下来的习惯。我们都希望一切自然而然发生,但是“自生自灭”与“水到渠成”这二者是天差地别的。我们要有所作为,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往好的方面前进。一旦好的习惯养成,意志力就不必受到更多无谓的挑战,我们自己就强大了。而强大并不意味着美好,就好似帝国主义时代,强大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更好的世界。我们仅有习惯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乐趣。“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我们这些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经常被长辈问道:“读书辛苦么?”,这个时候,我认为很多人内心都是有个“不辛苦”的答案的,但是有“读书很有趣,怎么会辛苦”这个答案的有多少,就很难说了。我要承认,从小推动我学习的动机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其中大部分是虚荣心、好胜心与满足感。有一次看季羡林先生的访谈,他也说自己之所以学问做得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觉得拿第一名很光荣,而且这种虚荣心上来之后,下不去,就一直坚持学下来了。实际上,这些虚荣心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养成学习与工作的习惯。但是在后一阶段,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美好的。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一位刻苦认真的好学生。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坚定地为了学分绩而学习。这就是好胜心的驱动力。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凡属有自觉心的人,都会困惑,不知道这种努力是为了什么。所以,要保证自己动机的持久性,就要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保持自己的兴趣。意志力、习惯与兴趣,把我们带到陌生的领域,进而不断形成技能,并发展出自己的乐趣所在,在不断地推进过程中,我们的人生层次也不断得到提高。三、力量(Power)“要有主张、有办法”。现在的学者们喜欢讥讽政府,年青人也乐于简单地批判,这是最容易博得同感的方法,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投机取巧。上本科的时候,老师们保持课堂趣味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讲政治笑话,甚至是讲黄段子。开始我也会跟着一起笑,笑着就觉得好没意思:这样的笑话,无逻辑、偏激而且使人浮躁。这不符合我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变得更有力量,如何思维敏捷有深度。虽然幽默感也是一种力量,但是将本该用来讲明经济道理的时间,用来传播浅显的恶趣味,短期来看,给老师带来了受欢迎度,给学生带来了快乐;长期来看,老师和学生都将放松对自己思维能力的要求,变得没有了力量,以后学生们也只是讲笑话调侃,满世界的知识分子都是阿Q,没有一个具有改变世界力量的人,这是不是太可悲呢?认为这不好也只是一种主张,我们面对这种老师,要有适时抗议,适当提要求的能力,反过来教会老师如何才能把该传授的知识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正如,大多数学生不仅不反抗老师频繁讲政治笑话的行为,反而成为这些谬误的传播者一样,在有限的信息量与思考能力下,能对问题敏感,能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主张本来就不容易。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有意无意借鉴前人的经验来做决定,就像刚刚进入经济学专业的时候,要向大二的师兄师姐取经,听从学院老师的指导,学习萨缪尔森的研究经历,从而自己学习的进展会快很多,能力总是从学习开始的。这是第一种学习能力,通过这种积累,很多前人的经验也可以为自己所用。然而学习他人的东西,是欠他人的账,只有通过第二种学习,那就是有策略地批判性地接受,根据相关资料与现实有自己的综合与分析,养成这种学习习惯,才算是真正的脑力劳动,才可以形成思维力量。随着阅历增加,不同学习能力的人所拥有的思维能力逐渐分野。有人顶替了精英的位置,成为新一代被借鉴的对象;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跟随。但是其实我们的思维没必要偷这个懒,都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才是正常的状态。有这种力量似乎不能立刻给平时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有自己思维空间的人,时间单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日益精进的过程中,人生格局不断变大,视野不断变深变宽,无形之间,生活发生了改变。学习与认识能力是很重要的力量,果断与武断就差在这里。而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又要包含对人应变能力、平衡能力和各种实用技巧的考验。能力不是临阵磨枪能够拿得出来的。人是需要训练,才能将能力储存下来,而且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加以巩固。有了这种力量,就有与主张相应的办法。老师不会再用肤浅的段子哗众取宠,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打通,活灵活现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分子也不再只会说不会做,而是拥有了改变世界的本钱,把学识变成了力量;年轻学生不再只有忧虑与迷惘,而是反求诸己,脚踏实地地去了解事实,把握规律,培养自己的能力。说到这里,就有一个“学历是壳,学问是瓤”的问题。我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篇肖复兴写他儿子肖铁的小散文,有句话是“聪明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外表可能闪闪发光挺好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同理,现在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们评价一个人最迅速的方法就是看他身上有的招牌。要看人有没有能力,就看职位;要看人有没有学问,就看学历。注重往身上包漂亮的糖纸,希望被认可为一粒美味的糖果,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与行为自然而然就遍地都是。但是做人要做得真实的话,最终还是瓜瓤跟糖果更重要,瓜壳和糖纸都只是为我所用,起到恰当地保护与推销作用。因此,有了中山大学这样一块好招牌,就要积极地去学习、思考与实践,培养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能力,在平时能起到与“中大学子”名号相称的作用,走出校园后,成为一个遇事有主张、不麻木,做事有技巧、不蛮干,说话有底气、有本钱的人,就算是这大学四年中成功地接受了教育,有了学问。过去我的品位会有所改变,为着未曾坚持过的,会有所悔意,对过去进行各种“如果……那么……”式的遐想,会有所遗憾,甚至抑郁过,失望过。但是如禅宗所宣扬的“坐断三际”,如果此刻对生活有何期待,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当机立断,从现在做起,过去与未来均集中在当下的所作所为中。一切都不会太迟,对于自己,对于国家,对于世界,只要从现在做起,有品位、有恒心、有力量,我们将大有可为!


 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