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所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人类的居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301111147
作者:斯蒂芬·加得纳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书摘人类以前住在洞穴里,这是个常识,大约是在11000年或更早些时候的近东。洞穴适应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所知,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很安全。人们在洞口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在他们烤肉时防范动物。这是种简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基本生活。一直困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是:是什么促使人类离开洞穴这个自然的“子宫”,开始了新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尽管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但并无确切的证据,我们基本上只能依靠想象。气候或许是个原因,当冰川撤回到北方时,气候变得温暖潮湿,植物生长,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正如它催发了花开。同时,冰河消融让其他地区的肥沃土壤得以显露,大批畜群也随之而去,离开了人类居住的平原——这意味着狩猎不再是可靠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但从狩猎到农业、从洞穴到房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起初,人们追逐着动物,变得更加熟悉身边的这个世界。随后,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猛犸象和驯鹿相继灭绝),人们似乎对土地上的自然资源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如同生活中的大多数发现一样,可能是妇女首先想到耕种,当男人们外出狩猎、捕鱼时,妇女们则有时间来收集种子,并加以播种。因此,一般认为,一开始暂时的定居地基本上建在临近河流、溪流和森林的地方,而人们在冬天还是回到洞穴里。当人们发现谷物和其他植物在春天又生长出来,而且在人们的持续照料下会被培育得更好时,这种仪式就最终结束了。不久,人们注意到了某些动物能用饲料加以驯化,能被训练和利用,人们开始研究它们的习性。于是,这些动物成为家禽家畜,农业定居地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是在1万年前。定居地意味着房屋。洞穴就这样荒废了,被大量地遗弃。房屋是一种创造物,一种新的东西,一种独立于洞穴观念的庇护所。这种将岩石中的一个洞的本质加以提炼,并用一种孤立的人为结构加以复制的能力是令人惊奇的。但人类只能这/厶做,因为洞穴是唯一的参照物。他们要做的是观察形成空间的最小结构,并将之转化为不同的元素。这就有可能解释房屋如何从而且总是从自然形式中找到灵感。这些形式的建构来源于土地上的各种原料,如泥土和芦苇。房屋造型的灵感也来自洞穴。洞穴的基本形状大体上是半圆的,……

内容概要

斯蒂芬·加得纳 是以为英国建筑师,也是一名建筑学批评家,著述颇丰,在《伦敦杂志》、《旁观者》、《观察家报》、以及《泰晤士报》、《建筑评论》等多加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主要专著有《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勒·柯布西耶》、《爱泼斯坦――反体制的艺术家》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实体第三章 框架结构第四章 花园第五章 寂静的中心第六章 生命是一只野兽第七章 拼图第八章 肯定之否定第九章 统一的构架第十章 机器第十一章 曼荼罗第十二章 时尚的年代结语 过去,现在,未来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像人类的单体房屋的建构一样,本书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不同环境、传统、习俗和材料的约束下产生的相异的本土建筑风格中发现一种美的秩序。对这一秩序的每一种发现都导致了建筑结构的巨大差异,但实际上,建筑不过是围绕着你的背景、支撑着你的地面和庇护着你的屋顶。 

作者简介

从原始的洞穴棚屋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庇护所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但是不管建筑如何变迁,依旧有一些东西是人类不能忘却的,古老的语言不一定意味着它们都已过时,相反,在建筑里,某些规则因循了千百年,至今依然奏效。

图书封面


 人类的居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对翻译的准确性,不评述。只归纳几本书特点。1.粗线条式的讲述方式,以欧洲地域为根本论述背景。2.主观性论述方式。这不是一本正史书,是以个人的观点在论述居住场所的发展线条。洞穴——火炉——中庭(柱子)——东方的建筑意——西方的建筑质——推崇柯布西耶——后现代建筑的实验。3.图少,讲一些建筑内部构造分析时,缺一种直观的佐证,令读者有时难以抽象出所描述事物的具像反映。4.希望记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去读,这只是一家之言,受利与否,要懂得分辨糟精。5.不管怎样,总会让我们获得其中一些言论与看法,总会有获益。
  •     《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这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House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是1975年英国建筑评论家、建筑师斯蒂芬•加得纳的《房屋的演变(Evolution of the House)》的2002年版翻译而成的。一眼就能看出中文书名和英文书名就对不上,有一定的夸张,巧合在于,《人类的居所(La Maison des Hommes)》正是勒•柯布西耶与德•皮埃尔夫(F.de Pierrefeu)1942年出版的书。加得纳本人写过关于柯布西耶的传记,这种借用其实是有损加得纳名誉的,他不需要这样。 斯蒂芬•加得纳本人在建筑评论界的成就要更高于他作为建筑师的成就,Evolution of the House是他的代表作,文笔流畅犀利,其中的很多句子都被奉为经典,登上Brainquote.com。但他远不够著名,不然Brainquote上对Stephen Gardiner的介绍就不会停留在一个生于15世纪的神学家上。作为一本讲几千年人类居住发展的书,这本书内容上没有太大新意,沿用了一贯很多建筑历史方面的书所惯用的结构方式,讲讲人类早期洞穴,讲讲埃及、希腊和罗马,抽空讲讲东方,中世纪逐渐到现代,他使用了引人注意的小标题,life is an animal、Jigsaw什么的,意思很不明确。其实并不利于他进行专业写作,比如曼陀罗那章有很多文字纠缠在曼陀罗是什么上,可作者本人都是似懂非懂。2002年版几乎没做太多修改,延用了1975年版的插图、照片,只补充了最后两个章节,内容是个关于战后城市化、后现代化和在18世纪模式和原则的基础上当代居住发展的,谈论的内容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可而参考文献几乎没变,大部分书都出版于1970年前。原书中的插图、照片也过少,很多地方不能说明问题。不妨说,这本书的英文版其实就不够认真。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出译本呢?意图无从揣测啊。而本书的最大问题出在翻译上,从后记看得出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老师一起翻译的。缺乏基本的建筑学背景,使他们完全无法处理各种专业词汇和人名,很多近现代著名建筑师的译名都非常具有“创新性”,而专业词汇不准确,注释完全不知所谓,更是令人气愤。该书本来的特点就是易懂好读,而翻译出来的中文却相当难读。句子的逻辑完全乱套。每句话都要去猜测英文原文是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不知所云
  •     翻译真心欠佳,不过书里还是有值得阅读的部分,但个人感觉结构乱
  •     翻译得太差了
  •     不太知道该如何确切定义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但是内容却不够吸引我,有点太专业了也许,图片也不够,觉得不好看.
  •     翻译狗屁不通
  •     翻译感觉很有问题。。读起来很费劲。。。
  •     讲述居所的历史,还可以
  •     翻译的实在是太垃圾了
  •     凑合看看
  •     清理旧书
  •     粗线条的脉络。
  •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按图索骥很多知识~
  •     第五章的评述很值得一看,現在覺得不好
  •     读过书中可以算是非常非常非常boring的一本了,完全没有心思看完,里面讲的主要是外国的,特别是古代欧洲的建筑发展,我外国史了解的太少,地理也不好,看得云里雾里的。看来我成不了学术男啊~~~
  •     没读完
  •     略读的,收获不多
  •     文字很长,主要介绍人类的建筑发展史,感觉核心思想还是以人为本,强调和谐。与《建筑的永恒之道》一起看会感觉好一点
  •     囫囵吞枣的略过一遍。并非经典性书籍,导师推荐,未见得有多精准。没怎么找到我要的重点,还好挑出了几个自己的思路。总觉得此书思路有点混乱。
  •     有点乱。讲到中国的时候粗略地过,而讲日本非常用心,并且看得出非常偏爱日本。之前看到过中国建筑顶梁和日本古建筑顶梁的比较,中国建筑要精致得多,可惜没有保存下来。还有,非常不喜欢柯布西耶。
  •     一切为了论文
  •     第二章开始没仔细看
  •     也就比赵鑫珊稍微强点儿吧,Rykwert能读下来的话这种大众普及读物可以完全忽略了。
  •     至少是讲东方建筑部分是一塌糊涂
  •     有目的的购买,满有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