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2007-2008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03936456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 编
页数:406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是从事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理论研究的专门科研机构,建筑艺术研究所原称建筑艺术研究室,组建于1988年7月,2001年8月机构调整改革改为现名。
建筑艺术研究所近年来侧重于以史论为主的基础理论建设工作,并关注创作现状,尤侧重于从文化与艺术角度,研究中外建筑艺术创作的成就与规律:同时实行开门办所,从学术层面和设计实践两方面积极参与社会上建筑艺术、建筑规划等工作。现设有建筑学研究室、现当代建筑研究室、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研究室、景观与公共艺术研究室、舞台艺术与文化设施研究室等研究机构。18年来,建筑艺术研究所已完成20多个建筑规划、设计项目,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
目前,建筑艺术研究所除正在进行多项个人研究课题外,进行的集体项目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西部人文资源调查及数据库”中的“人文景观”和“民居”两个子课题,编辑出版《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开设以建筑文化为中心议题的“城市的记忆”重要学术论坛,创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三维数据库”,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枝艺”等。

书籍目录

特载  中国城镇与建筑发展的几个理念  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住建部5.12地震成都灾区安置规划专家组组长吴志强教授访谈优秀建筑艺术作品建筑焦点  2008北京奥运城  由国家体育场的设计看建筑向本原回归的倾向  建筑教我们成长  建筑遗产的灾后思考  震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刍议建筑艺术研究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重构之图新的城市空间?  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阅读两部中国建筑通史体味一个世纪史学命脉  关于“20片高地”中国大陆现代建筑的系谱描述(1910s~2010s)  当代中国建筑批评话语模式的转变  从全视到奇视一个关于视觉与空间感知的再现研究  建筑学的自主性与当代艺术的介入  重写.或现场:中国建筑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十年  突围中的中国美术馆建筑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  造园与造人  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  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海外掠影  北欧景观设计的发展与特征  绿色福利:可持续发展的瑞典城市与建筑建筑艺术论文摘要2007—2008年建筑书目2007—2008年中国建筑艺术大事记编后

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是全面记载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年刊,由中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主编.组织建筑界、城市规划界、艺术界、文化界等多方面专家共同编辑完成。《2007-2008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客观记录了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反映了我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的新成就、新问题、新趋势。主要栏目有特载、优秀建筑艺术作品、建筑焦点、建筑艺术研究、海外掠影、建筑艺术论文摘要、2007-2008年建筑书目、2007-2008年中国建筑艺术大事记等,为人们了解年度建筑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2007-2008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是我们编辑的第五部《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有了前几部的经验,这本年鉴在组稿、确定入选作品或稿件等项工作上,都在之前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改进与提高。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各位顾问和建筑学界的众多朋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这些都会推动我们努力将这本年鉴编成记录我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面貌的权威性年鉴。

图书封面


 2007-2008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引自 http://bj.house.sina.com.cn/biz/hd/2009-05-26/19333965.html2009年5月26日下午,“中国当代建筑论坛暨《2007-2008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和《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辑部主办,RCC瑞达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协办,并由德国高仪卫浴和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是一次关于建筑艺术与文化主题的大规模论坛活动,朱锫、胡越、齐欣等众多国内建筑界和艺术界的知名建筑师、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并就建筑艺术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以下为本次活动的图文实录:  主持人: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嘉宾:    王能宪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刘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    布正伟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总设计师    朱嘉广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    胡越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徐卫国 XWG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朱锫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祁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阎少华 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文斌 北京市住房房地产业商会秘书长、安家传媒机构董事长    王昀 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    王辉 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    张路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陆志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罗隽 英国达奇国际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    费菁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    齐欣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白林 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汪克 惟邦·汪克艾林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张轲 标准营造主持建筑师    马岩松 MAD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车飞 超城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包泡 环境艺术家    查正科 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葛风忠 金晶集团副总经理    齐骏 高仪公司代表  【主持人】:中国当代建筑论坛暨《2007—2008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新书发布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们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致辞!图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王能宪  【王能宪】:各位下午好!今天可以说是建筑界群贤毕至,我刚才看了一下名单就有石楠秘书长我们在一起开过几次会,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见面,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认识各位,感谢各位光临!  首先,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对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建筑师,各位艺术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热烈的欢迎!  同时,对我们中国当代《2007—2008中国建筑艺年鉴》的出版,以及我们这次中国当代建筑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  我是不懂建筑,完全是一个外行,我在这里简单的谈一点个人的感想,我感觉我们改革开放这30年来中国的建筑业发展非常之快,我们建筑行业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确实是30年来我们盖了很多很多的房子,发展是非常之快的,也应该说现在我们建筑业在同以往的,比较单调和粗劣的状态向着多样和精致的方向发展,我不知道我这个说法是不是对,这是我的一个感觉,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对于我们身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作为一个外行,对这30年的建筑,我最初的看法就是对质量的担忧,这些年来也陆续有一些建筑质量事故发生,例如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许多中小学在地震当中校舍倒塌了,今天早上我听说一个消息呼和浩特一栋房子倒塌了,当时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担忧中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比较粗糙。  另外,建筑的外形比较单调,比如说千变一律的火柴盒等等,走过这样一个阶段。  今天我感觉中国的建筑在逐步的走向比较科学、理性的发展,建筑多样化起来了,精致化起来了,不管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楼,我们看了很多广告,很多材料,包括一些小区的建设越来越精致。  我想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与在座的各位学者、专家、建筑师的努力和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同时,我觉得与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研究所编著的这部《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我觉得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它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到今年连续出了第四卷,每年出一卷,这一次是两年,因为去年奥运的关系。我觉得这本书对中国建筑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创新、提高审美城市的作用。我觉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的出版,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很有价值,有意义一件事情。  今年春节我回到我的老家江西,我们九江上面有一个县,在鄱阳湖的县上,县委书记知道我回家了,一定请我看一看文化设施,我当时觉得一个县里面的文化设施有多大的看头呢?可是当我到的那里看了以后,我真是感到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振奋。他领我看了他一个公园,是请的北京这边人设计的,公园并不大,借着一个山在这个周边修了一个公园,我觉得做的很精致。这个书记陪着我看,他说你看看这个桥,桥上的图案都是很讲究的,这是看了他一个公园。  他还领我看的植物园,植物园是在县城中心地带,种植了很多植物,建的非常好,是老百姓娱乐休息的场所。  另外,还看了他的小学。  我在北京,包括其它大城市,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文化设施,非常的好。这只是一个县能够有这样的建筑,我确实感到非常欣慰,非常的高兴。我想我们中国的建筑在这样的一个小地方算是一个缩影,所以对我们中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未来充满着信心的。  我今天不多占用大家的时间,祝愿我们中国建筑事业,祝愿我们在座的学者、建筑师,你们的事业发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祝愿我们的《中国建筑艺术年鉴》越编越好,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精彩讲话,下午的论坛主题是当今中国建筑多元化趋势等等,现在我们有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决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朱嘉广先生讲话!图为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 朱嘉广  【朱嘉广】:我一点没有准备,我就说几句,今天接到这个论坛很高兴来参加,也想了解咱们建筑界的动态。刚才王院长讲的也很精彩,我也有同感,我们这30年建筑事业发展非常快,我记得是在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读研究生,大家非常关注建筑动态,有什么作品、文章,思想非常活跃。我不知道自己从事的事离建筑设计脱离的远点做城市规划的工作,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跟王院长有一个同样的感觉,看到各地作品很多,可是大家在一起讨论好象我不了解,学术上的探讨,可能忙于实践了,我有一个感觉今天题目非常好,起码大家能够感受到建筑发展的繁荣。  另外,我记得前两年也是规划建筑界有很多话题,各种各样的,一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二是国外建筑师在中国有很多作品很引人注目的作品怎么看待,我觉得我们规划和建筑界都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能这方面更多在一起交流、探讨研究的好象不是很多,大家都在忙于干活。  另外,艺术年鉴这个事情非常好的,我想坚持下去这个事情,然后我们30年有很丰富的实践的经验积累。  在座的各位年轻的建筑师很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进一步的实践里面,进一步的经验总结、交流和理论探讨空间,我想我们一定会使中国建筑创作能够立于世界之林,一定能够有它相当的份量,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先说这么两句话,很愿意听大家讨论的见解,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院长的精彩讲话。  下面有请朱锫建筑师讲话!图为 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查正科  【朱锫】:王老师让我先讲,我想既然是论坛最好有点“论”,今天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我今天想谈的作为一个建筑师,实际上这几年的感受也包括跟国外一些学校学术交流渐渐开始引发一些想法。  今天想讲的内容艺术精神,实际上谈艺术不是一个新词了,我觉得是非常老的了,看看今天形势下,在中国25年间,比如说中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几乎没有给剧变的中国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不管这些思考停留在生态的层面,还是文化的层面,实际上人们所面对的追求最大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实际上所有的思考判断全扔在一边,我们先建起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在面对传统与未来,新与旧冲突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在过去20几年来,我觉得呈现的是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我们谈中国性的时候,这是中国几代建筑师为之探索、苦恼、挣扎课题,实际上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  我们谈中国性很显然无所回避,我们在学校里讲课的时候,人家说你的特征在哪儿?中国性是不是代表了传统中国,还是中国性反映当下文化和技术跟传统没关系。我觉得两个观点正好是我们这些建筑师今天所面对的:  第一、完全彻底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  第二、关于退守传统。  我觉得这成了中国几代建筑师的宿命。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迅猛,或者现代化造成的我觉得好象不完全这样,我自己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因素,至少建筑作为文化一个媒体,我觉得建筑师是否真正去超越建筑表象层面,有更多我们经常说的非物质精神文化的思考。如果我们今天某个建筑被它感染的话,我觉得真正感染就是艺术,真正感染你的是精神层面,艺术还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人在物质发展和科技进步这样大前提下,你可以想一想科技,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社会,我觉得艺术可以变成一个通道。关于建筑,我们缺的是更多精神层面的思考。  中国的文化有人说是艺术文化,我觉得说的有点过分,在中国传统伦理艺术完全是两回事。  包括儒道两家视人生为艺术,最终求得自我修养和超越。  我们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寻找一下为中国当代建筑寻找一个立足点,包括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书法等等,我觉得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诉求。我们不得不回到特别传统的话题,建筑一个很高的境界还是诗意画的建造。  我们真正能从中国的这种艺术精神,或者中国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考去作为我们立足点,我们可以回避非常传统,具像中国传统陷阱之中。  建筑不管在西方、东方,过去、今天不是纯艺术,建筑师非常有同感,建筑师在所谓揭露面具和显示自己面目中间挣扎,建筑不是纯艺术。  比如说我今天面对中国的发展,大规模物质化的入侵,如果我们中国建筑师为世界有所贡献的话,很显然回归传统不可能,也不现实,我觉得应该从中国艺术精神,特别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特质。同时,我觉得它表明了特别鲜明的态度,对未来、对当代做出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考,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接。这恐怕是我们事务所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想寻求的,不对传统妥协,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建筑在具有未来感的同时具有中国的建筑特质。  【主持人】:谢谢朱锫建筑师。  有请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胡越先生讲话。图为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胡越  【胡越】:刚才朱锫开了一个头,这个题有点大,既然说了,论坛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我有两个疑问拿出来供大家批判。  关于咱们过去本土文化,建筑呈现在人们眼前本土文化的特点,是咱们过去几千年来发展留下来的东西,给咱们传递是有形的信息,让你感觉建筑有传统的痕迹,或者有传统的文化在里头,通过一个形态来表达。  我觉得关于本土建筑过去形态表达,我认为很重要因素是因为客观条件导致的隔阂,由于沟通的欠缺,因为过去技术不完善导致沟通欠缺,所以出现地球上不同的区域差异,随着这种差异情况不断出现,可以说是技术层面,也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这是一个结果。  造成这种差异客观因素正在消减,正在变得很不重要。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过去在多雪的地方,建筑基本是屋顶很陡,由于现在技术的发展,这种地方特征可以不用考虑了,不是一个必然的自然环境或者是技术条件的反映了,一个平屋顶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中国跟欧洲国家很不一样,我在工业化的时候,欧洲国家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而且咱们人口很大,由于管理种种方式,变得在起飞的时候把大量我们传统文化都拆掉了,实际上是一个拆的过程。其实我个人感觉在中国,关于本土和建筑文化理解,我觉得保护比创造更好操作一点,实际上现在咱们错失了保护机会,我感觉在中国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保持这个传统的建筑文化,或者保持传统的特征,咱们简单想象有形的东西变得纯粹是情感上的需求,而客观自然的条件和技术对它的限制越来越少了,纯粹是感情的追求情况下,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下很难保证,我对这个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实际上国外的建筑师来到中国,做了一些东西,由于旁观者的清的缘故,大家一看跟咱们所熟悉不一样,其实国外建筑师到中国来做是一种投机的想法。我觉得现在这种状态做新建筑完全符合人心需求的情况。  我感觉很无助的感觉,纯粹是自我欣赏的感觉,每次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没有一个有力的原因支持这个做法。  我就简单说这么多!  【主持人】:谢谢胡总,下面我们有请王昀建筑师讲话!图为 方体空间/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 王昀  【王昀】:非常同意胡总的发言,实际上我想的一些问题跟胡总想的问题非常相似,这个话题接下来来谈,我本人虽然在做建筑师,实际上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一直是在传统当中晃来晃去。  我上学的时候是80年代,当时讲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讲文脉、传统,这个思考至今也延续下来。  但是想来想去,后现代所谓传统和文脉这件事,说来说去是件什么事?把建筑师当中的,过去不管是欧洲也好,还是中国也好,实际上它非常有片面,把公平这块东西拿出来论述。  建筑师的涵盖的面,我们上学时候教的东西非常狭窄,我们教的是建筑师非常英雄的建筑史。在这个时代背后讲的是风格演变史,每一个时代都力图为自己树碑立传,一定搞出一个代表这个时代的风格。  我们中国搞一个建筑师讲宫廷,比如从林木、宫殿、寺庙也是讲风格的建筑史。  可是过去十几年,我个人体会我发现事实上和宫廷宫殿也好,实际上老百姓不管从时代,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跟着自己对环境来解决自己生活问题,做的是非常频繁的过程,他们建的房子里面看不到所谓的风格。  这个时候,实际上我看到的有一点,过去我们非常自卑,自卑到什么地方,过去把我们木头的建筑大庙跟西方石头比,中国的木头几年就腐朽了,你看西方建筑很辉煌。  我们阴影造成了,如果是官方,或者统治阶级搞的建筑来讲,你会发现在庙宇、宫殿、坟墓建造水平上会有高下之分。但是我认为我们视野不能看到活的建筑史,普通老百姓的建筑史,我走了很多很多普通的村落,在这个层面上你会发现人的智慧,这里面不存在任何风格的问题,不存在文化的高低优劣的问题,只是人在盖房子一瞬间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事我认为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事情。  第二个事情在分析过程当中有一个什么问题?共同幻想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千奇百怪解决问题的状态,出现各种各样的村,或者民居、住宅,根本一点就是因为地域封闭,交通不发达。这个人一百年,二十年,可能祖祖辈辈没有离开这个地区,没见过什么西方建筑,或者什么什么地方的建筑,他从小就是这套东西,他就是这样生活,就认为很合适。但是现在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了,我认为一个形态所谓的传统,或者地方性的确立是建立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现在世界一体化跟整个文化,比如说现在讲的甲型流感,这个流感出来以后,全世界传起来了,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就是进行隔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现在谈的东西事实上有个什么问题?共同幻想不存在,造成了今天我们城市所谓混乱也好,或者我们叫丰富也好。  中国过去在六七十年代有个共同幻想,一个最大的表现特征就是大家都穿着蓝褂子,我小时候周围都穿着军装、布鞋,可是相对封闭的状态造成相对稳定的审美一旦被破灭了以后,各种各样的共同幻想的情形在一个地域里面展开的时候,整个状况就会发生像今天城市发生的丰富多彩,或者千变万化的形态。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我们在做现代建筑的时候,或者用不同幻想来做建筑的时候抛掉地域性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比如说你看现代建筑到法国和德国去看就是不一样,同样的手法、材料也会不一样,比方说鸟巢这样的建筑虽然是个国外设计师设计的,但是它在中国这个地方盖了以后很中国,首先领导批这个项目,这个东西做出来一定要符合我们的审美,或者符合我们很满意,我才允许盖这个项目。整个工程技术,所有的过程,比方说我的工艺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在过程当中完全地方化。  所以,我说现代的文明已经不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东西,可能现在的文化当中,我给的定义叫“微差”,就是我和你可以穿的一样,但是我们的表情可能不一样,我们同样是人,但是你的眼睛可能是我的眼睛长的大小稍微不太一样,就是产生差别。比如说你看广州和北京都已经看到以前的样子了,实际上你到广州看的时候,它和北京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不用担心,要做的事是什么?大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做自己合适的状态的东西,就是那么去做。因为所有人的判断都是根据你的基本文化根基和基本修养来进行判断。你当然发现现实当中合适的事的时候,一定是你脑子当中期待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和传统这件事没有必要过度的强调。【主持人】:谢谢!  我们《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从编辑出版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的《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出版者就是文化艺术出版社,我们有请文化艺术出版社总面积查正科先生讲话!图为 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查正科  【查正科】:各位领导,各位建筑艺术家,各位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出版,当然是咱们建筑界非常重要一件事情,也是咱们文化艺术出版社一项重大出版事件。另外,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文化艺术类出版社,它在出版宽度是一个非常宽的宽度,包括建筑艺术虽然在我们出版事业之中,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的出版,今后我们在这一类出版物上面能够由它带来的影响产生更加激烈的结果。我希望今后的每年年鉴仍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来出版,由此带动关于其他建筑艺术类的图书的出版。  这是我作为文化艺术出版社负责人一个想法。  建筑艺术在当今这个时代方兴未艾,在社会生活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或者说中国的建筑领域里面发展的势头到现在也没看到减弱状态,而是不断持续向前发展。对于这类图书的渴求阅读也是一个持续的发展。  我对建筑方面也是一个外行,往往无知者无畏,我觉得中国的建筑艺术在这些几十年从建筑形态上面都有非常大的变化,80年代、90年代初期从发达地区看到民居小鸽子笼非常多,谈不上艺术美感,现在这些楼差不多炸掉重建,这一类的房子感觉比早先的建筑已经有所进步,有一些明显的民主特色的,以及中西结合的东西这样的民居开始体现出这么一个特色,显然比80、90年代进步的多,还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状态。  中国的建筑艺术从最早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建筑的发展,自然包括这个领域,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中国的建筑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明清比较多,再往前越来越少,包括历代宫廷建筑除了明清以后几乎是荡然无存。中国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宫廷、民居等等都有自己特点。  我感觉建筑是人类的居住所、居住地,它必须体现人类一些精神性的东西,体现民族精神的特点,体现人类精神的特点。  像中国的四合院就非常体现中国人伦理的观点。  我看到咱们年鉴里面的一些建筑风格东西,一个明显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30年西方一些艺术观念,包括建筑上的艺术观念对咱们民族影响非常大。同时,我们在建筑上面保留传统的特色、元素,同时又有现代感的建筑也在大量的涌现,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一件事情。我想中国建筑艺术在诸位大师的手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建筑艺术将在诸位手里,在这个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我想诸位的著作、作品,像《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一样,今后有更多的图书放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既对我们出版社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建筑师要出版建筑著作就找查总编。  中国建筑的发展跟中国地产发展分不开的,下面有请北京市住宅房地产秘书长刘文斌先生讲话!图为 北京市住宅房地产业商会秘书长、安家传媒机构董事长 刘文斌  【刘文斌】:我觉得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参加《中国建筑艺术年鉴》这个论坛,我对建筑其实是外行,特别关注中国建筑艺术这一块,建筑凝聚着一个国家,时代,都应该属于这个时代精神的建筑。  中国现在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大国崛起的时代,我们要思考哪个建筑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精神。这几年来,我在国外很多地方跑,很的地方看,因为职业的关系,以外行来看国外的建筑,再看到国内,建筑师不断把中国作为他们的试验田,越看到中国的城市形成千楼一面的局面,特别在澳洲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艺术传统建筑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心情是很复杂的。  我们要思考中国在这儿一个难得的时代,我们能够奉献给我们祖国什么样的产品,这是我们历史和时代赋予建筑师的使命。  作为与地产有关的,所谓业内人士,也作为一个传媒人,我过去学历史对这个特别有兴趣,因为我不懂建筑设计,所以我要去评价它,因为我敢说,敢想,还有平台,可能因为你的外行,你的有些说闭会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在我们需要大家对于建筑本身的关注,只有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建筑艺术的时候,才能形成中国建筑。  如果大家有这方面很好的东西,也可以来到我们杂志来投稿。  再一个,我想借这个机会因为在座有很多老师都认识我,以前在各个领域论坛有过接触,我有一块地,如果大家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去做一做,所有的土地、资金不需要大家考虑。  是不是好的竞争需要金碧辉煌呢?不需要,需要另外一种味道和风格,这种味道和风格怎么适合中国的崛起呢?我们需要在建筑上体现民族的自信,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一块东西。  因为我懂这个设计,我今天主要任务是来听听大家对这块的看法,我们记者来了,可能会有很多采访。  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总。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教授王贵祥先生讲话!  【王贵祥】:谢谢!图为 清华大学教授 王贵祥  我本人不是建筑师,我说到底是一个教书匠。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看到我们论坛的标,中国当代建筑论坛,这个标志是天坛。  第一个说明我们很自豪。第二个我们当代建筑能不能往上一放就代表我们当代建筑论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我觉得这个会多开有好处。  中国当代建筑的作品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中国国家的钱多了,我那会儿在80年代在英国的时候,看了好多小别墅,我问什么时候建的?他说18世纪,哪来的钱,鸦片。  建筑师往国外跑,整个眼界都开了。  我认为总的水平越来越好,而且有很多好的作品,本人没有做当代艺术研究,我对当代文化有很多研究,我用一个词“文化建筑姿态”,比如说建筑师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一种姿态。比如说一个老板、董事长,他在办公室里他肯定要摆一张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桌子,我怎么摆一张桌子不像一个普通人、推销员。一个建筑师我怎么做才能才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  国家也是一样,去年奥运会大家有些批评,我后来想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国家也需要一点姿态,姿态不同寻常,不同寻常多花一点就多花了,让中国感到更新鲜。  我觉得这种姿态是一种形态,就像台湾一定要搞101一样,就是想区别别人。  我跟一个人聊天的时候,他说T3航站楼建设的时候,他说业主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超过香港的。  这种姿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才能做的不一般。  大家有这种姿态,国家建筑也是一样,代表这个国家,代表这个时代。一个时代特殊的需要是需要的。  我觉得普通建筑师多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工作更重要。  我说经常感到遗憾一点,虽然我自己不是建筑师,没有太参与创作,也做了很多探索。  中国在30年是千载难逢,比如说日本在60、70年代形成一批世界级建筑师作品,美国不用说了。  中国这30年好象我们真正看,我还是比较关注国外资料,我每次出去我第一件事一定要看图书馆,进书店,找最新的书,我看了一本《当代建筑集》,里面只有几个我们中国建筑,后来一想不光是我们大陆的问题,台湾也是一样,香港没有,所以这一点令我们感到心里有一点不平衡的,我特别希望中国建筑师哪怕五到到十年,我们有一些作品让世界眼睛一亮。这是我想利用这个场合给当代在座年轻的建筑师们的一点希望。  从某种意义上,我在分析这个原因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大家来探讨,对我们建筑,我们每一个人也好,每一个时代也好,我们理论定位,我们一些作品盲目性比较大,我觉得可能表达了当代建筑师一些想法,确实想做好作品,但是怎么做。  因为什么?如果你跟西方建筑师聊天,对自古至今的建筑师,他的理论如数家珍,这些东西其实西方发展特别快。  我们怎么定位?我觉得有一个找定位点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我们的建筑师在创作之余,多做点书,读点最东西。  另外一个问题怎么结合中国的问题,我们做中国当代论坛放的是北京天坛,我们还有民族情感的问题,也要做自己的感觉,我们自己民族,我们自己的,这一点可能各位任重道远,我相信再过十年我们建筑师能出来一些让世界眼睛一亮的东西,现在我觉得还是跟在世界大步骤后面,能不能有一些东西让世界眼睛一亮的,让世界认可的建筑,载入史册的建筑。  我就谈这么一点,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先生讲话!图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周榕  【周榕】:我接着王贵祥老师的话说,今天来看到这个题目特别有意思,中国建筑文化本土性重建,为什么叫重建,我觉得“重建”这个词对此前中国30年建筑的发展的否定,我觉得今天我们围绕“重建”来展开。  今年初以来,我一直做一个工作,对中国的建筑30年来的回顾研究,这个回顾研究我有一些成果当然最近要发一篇文章在《时代建筑》上,如果从一个时间格局去看的话,真正幸存下来的建筑寥寥无几,我们文革以后第一次建设部的金奖发给了:拉萨饭店、中国国际展演中心5号馆等等,当时这个建筑代表中国建筑最高水准,如果我们今天再回去看,如果你再跟人家讲这曾经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你给任何一个8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讲的话,他都会当做一个笑话来看。  中国建筑如果不从一个时代层面来看,而是从一个时间格局,一个历史格局去回顾、回溯的话,我们发现在短短30年里头,真正幸存,我们用不到十个手指头可以数出来,我们曾经问过很多人,我说你给我数数,马上说出来,到现在30年还觉得是一个好东西的有多少?当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愣一下。  今天我看了一个建筑原件,出版水平非常高,非常精美,如果我们5年以后再看这本年鉴反映我们当代中国建筑最高的水准的东西还有多少存下来,因为新建筑开始的时候非常惊人、耀眼、眩目的,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实际上30年,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会出现情况,是什么原因?政治原因,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班牙、葡萄牙,你看看西班牙30年出现了多少好的建筑师,再对比一下我们中国政治原因是主要的,这两个国家GDP加起来不到我们一半,我们是全球第三GDP总量,今年可能会超过日本,经济总量不是主要原因,什么原因造成我们30年惨淡的建筑格局,唯一的原因什么原因?就是人的原因,什么人的原因?就是建筑师的原因。为什么建筑师在30年总是做出这些东西呢?我是从事建筑教育,我回顾了一下教育有三个很主要的元素导致了我们中国建筑师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  第一、我们的教育不是30年以来,是60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奴化教育,一直把你当成一个奴仆,你一直听从强势集团,强势力量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所以导致了每一个中国建筑师潜意识里头一定带头,一定要向强势的力量抗争,这是很大的问题,权力、资本、媒体,这三种权力合流还在主宰着我们今天的建筑。  所以30年来,我们引进了国外多少时兴理论,我们到今天有多少东西属于自己的,可以说一无所有。  第二、中国的教育60年以来全部都是革命教育,也就是这个教育是以摧毁你的历史感,摧毁你的历史真实认知为代价的,中国建筑师没有一位有真正的连续性的历史的,也就是它并不认为它自己是接续我们民族文化血脉中一环,并不认为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只不过一个时代的过客,你真正的历史使命把这个问题发生延续。所以,在革命教育否认历史,否认历史的合法性,只有革命真正的创新才是合法。30年来我看了太多以创新为号召,为幌子的表演,但是现在看那些创新没有一个是有价值的。  第三、60年来中国的教育是工具教育,这个工具教育作为了中国建筑师功利心的格局,怎么挣更多的钱,怎么上媒体杂志,怎么上媒体的介绍,这就是中国建筑师价值指标,价值指针。  所以就说这三点,在教育上导致了中国建筑师人格集体卑下,集体人格不健全。  我们今天谈中国建筑本土重建,实际上谈的价值重建,价值重建从人格重建开始,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师如果不能反省批判自己的价值观,这样一个人格的话,就没有可能把中国建筑提升这么一个层次,或者真正有资格进入到一个国际建筑的竞争格局里去,因为我们人格是不健全的,我们参加不了奥运会,只能参加残奥会。  所以,我今天谈一下,中国建筑30年,我不知道我的研究是不是走入了歧途,我自己都觉得我自己走入了歧途,因为怎么看到都是这样的情况,我希望下面各位能够集中火力对我走入歧途的研究进行帮扶教育批判。  谢谢!  【主持人】:谢谢周教授。  下面我们有请包泡!图为 环境艺术家 包泡  【包泡】:我百分之百赞成!我补充一下周榕的观点,比如说我们从事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都是大台阶,带有封建性,这是建筑师自觉意识做出来了。  之所以房地产存在大量欧洲风情,我曾经写一篇文章中国的开发商很有钱,这些商人他们在人格上文化的不自信很可悲,他能发财了不起,但是他们在人格,文化不自信,奴才,复制人家欧洲3百年前,2百年前的老古董,这里有一个帮凶就是我们建筑师。  所以,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中山陵的事,孙中山本来是反封建的,打倒满清的,结果我们还给中山陵做了一个跟帝王陵一样的建筑,我也表现批判这个。  中国的建筑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员,这是一个重要的,他培养一个数理化,没有人文艺术。  我们建筑师的人格问题不健全的问题,确实像周榕说的似的非常确切的。  我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应当拿出你是学者,你是建筑师的精神,所以中国建筑师必须自信,不要给政府答卷。  我们后工业,后现代最大的问题是人格尊严的问题,人们不能那么狂妄了,我们现在什么病都得了,猪狗牛羊都闹事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要谦虚。中国还在复制上海、香港的CBD,这是极其落后的现象,我希望中国的建筑师在这个问题上有当代文化意识,如果没有当代文化意识,外国工业革命的东西我也在复制,所以CBD是一个滞后落后的文化现象。  另外一个观点,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暴发户,中国的东西特别多样,像赵本山把二人转推了出来,很多大腕去捧场去了。我们现在实际是不差钱,差思想,没有当代意识,我们把娱乐文化当成一个最高,所有大腕都去捧场,变成我们中国最大的明星,这是一个悲哀,我就说到这儿。  【主持人】:谢谢白老先生!  有请马岩松建筑师发言!图为 MAD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马岩松  【马岩松】:我刚才听了很多,我特别同意周榕说的三点特别好,我就想自己那三点别都占了。  今天这些人,我还算是比较年轻一点的,很多人还是掌握了很多资源和机会的。如果已经人格上那么大问题了,像古人修行,就是自己有问题就修行,能找回修养,修养以前被古人认为很可贵的东西,到现在变得不重要。今天我们可能也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环境,把自己切断,然后去修行,看自己有没有能力修出来,当然不一定都修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问题。  我不太担心中西文化比较的事,提出这个问题,本身有一个不自我的心态。  每个人在社会上每个工作、岗位、角色都得做到自我,所以建筑师要做到有几个表现你的作品、你的实现,你跟权力资本的关系,你跟思想文化的关系,在所有这些关系里面表现独立。  比如说我觉得还是老声常谈一些西方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空想家,我觉得这些人它就一个思想的代表。  刚才我一进来,我们几个建筑师打招呼,说哪个活怎么怎么样,怎么忙,现在经济萧条怎么还那么忙。  是现在所有的建筑师都很独立吗?在国外过去有很多人都有过因为思想、理想、信仰结成的团体,但是现在都存在了,尤其在中国都存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独立的思想。  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些都是很老套的讨论。  【主持人】:谢谢马岩松。  下面有请张轲发言。图为 标准营造主持建筑师 张轲  【张轲】:我们年轻一点的人,我们感觉好象家长给我们开会,我觉得说有点严重,其实我倒是觉得其实在西方有一种说法,就是有很多批判,全盘否定谁都会,我觉得这个没有建设性。  我就想对“中国性”这个事,我们经常也是碰见外国人问这个事,我觉得从我们年轻一点人角度来看,我觉得西方人怎么看我们不重要,我们今天讨论的很多时候,我们究竟做出什么东西让西方人认可怎么样,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想这些事,如果你还在想这些事,其实有一种不自信在里面。  还有一个是跟所谓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事情很模糊,建筑就是建筑,当代建筑就是当代建筑,它在不同地方会跟当地的建造方式决策人发生关系,我觉得可以去做,比如说中国建筑本土化,我实在闹不清楚“中国建筑本土化”太笼统了,中国区域很大,比如说我们关心每个不同地域的特点,笼统的说中国建筑本土化,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太庞大,太笼统了。所以我觉得一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有必要那么悲观,我们在进步,我们不断的来做。  其实一个本土性和中国性的问题,不是我们使劲追求就马上追到的事情,可能通过一二十年,通过一些人的作品逐渐的显现出来。  【主持人】:谢谢张轲!  下面我们有请王辉发言!图为 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 王辉  【王辉】:武器的批判不能代表批判武器。  中国建筑文化本土性的重建,实际上是大家共同的梦想,共同梦想背后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永远把自己跟世界分开,我就说中国跟西方,其实这个事很奇怪,中国有56个民族,很多不同的文化在里面,为什么中国能扯在一块?为什么西方不能扯到一块,其实东欧、西欧等等很多国家在一块,为什么把中国独立扯出来,很怪的一种事。  我们经过十年的实践,可能有些事得到别人的认可,必须认可我的东西是什么,别人认可你的东西不是我们有多少中国文化,我们懂得多少子曰诗云等等,人家认可你不因为你的东西有多少艺术性,或者或多或少折射中国的一些当代性,我觉得某一个人建立自己独立性的出发点,因为当代社会整个社会是群众化的,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比如简单讲,我们讲中国特色也好,什么也好,比如说政治上有什么特色?实际上我们整个政治指导思想和西方的思想几乎平衡的,甚至是一致的。我们知识体系是同一个乞讨,我们未知体系是一个起跑线,来回摆的过程我们要有一个自信,中国当代经济水平,亚洲特殊经济条件产生的亚洲新的城市现象,独立去创造出当代的知识,而不是守着本土过去的东西。  我们当代给我们机遇,以及当代给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然后走出这种本土陷井。  我就说到这儿,我觉得做起来非常难的,但是我坚信当代的知识,当代我们都不知道的东西,是把我们从陷井里拉上去的一根绳。  【主持人】:谢谢王辉!  有请徐卫国先生发言!图为 XWG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徐卫国  【徐卫国】:刚才张轲和王辉,我觉得他们代表着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价值,中国30年的建筑,刚才周榕谈的很好,那此他在我们研究所演讲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想法,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后来考到清华,怎么来看待他?我们很多赞扬到了今天的状态,取得很好的成绩,对于我们长期来说去鼓励,去评判这个孩子。  可喜经过三十年,一批建筑师出现了,这批建筑师是健康的,过去建筑师创造这样的东西,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肩负着过重的文化担子和政治的限制,其实这个建筑并不是一个纯粹职业建筑师的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授命于某种文化的使命,必须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在这种压力下,在这个束缚下使得建筑是扭曲的。  可喜的是现代建筑师有了超越,刚才三位建筑师讲的都很朴实,这正好反映了建筑师的状态,一种职业的状态。  比如前一段,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涌现了很多很有名的年轻的建筑师,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东西是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应该表现什么文化,没有过多去想完成什么政治人物,而是解决建筑师基本问题,或者建造问题。  使得建筑师重回到本质的状态,认识到建筑师本质是什么的话?其实也就是要表现建筑师本质的问题,解决建筑上基本建造问题。  这个其实是解放了建筑师,解放了我们这30年来很多建筑师所受到的束缚。这一代建筑师,我认为可以说中国健康的建筑师是职业建筑师的真正的开端。  另外,在当今我们从束缚当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又面临着机遇,这个机遇世纪难逢,就是新的技术、手段。如果20世纪是工业时代,工业技术导致了现代建筑的发展的话,在我们新的世纪新的技术出现了,这种新的技术必然影响21世纪新的建筑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信息技术。因为我自己对这个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对他们也做的一些研究。像这种新的技术是一种当代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导致了文化不同于过去人格建筑,因为条件、手段不一样。  掌握了新的工具,新的技术,创造出了无论中国其他人,或者世界其他人所创造出的新的形象,实际说明新的角度,或者说我们面对当代的时候,从最基本的技术,或者其他某些方面去出发,这样是不是能够解决周榕刚才所说的30年一无是处的问题。  就说这些多。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阎少华先生发言!图为 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阎少华  【阎少华】:我不是建筑师,大家讨论问题我挺感兴趣,因为我作为一名旁观者去观察研究的。  周榕说的那些东西比较悲观一些,但是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我发现中国建筑问题的存在是我们体制造成的,我们体制使我们建筑师跟业主无法沟通的,使用者和建筑师之间,使我们中间者非常强大。  做住宅建筑、商品房,开发商是业主,因为他要给你设计费,实际上给你设计费不是开发商,真正给你设计费是买房的人。我们当时为了拿到钱,我们不会想那么多,就会满足中间人,中国的体制造成中间人太强大了,使得我们中国建筑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国外顶尖的建筑师在中国做的建筑,从我们外行人角度来看非常长。  像中国足球似,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多好教练,那没用。  所以,我们中国建筑是体制问题,不是建筑师的问题。  实际建筑师也有问题,建筑师是辅助性的,在这种体制下,建筑师久而久之,有的时候能够去赢得更多的活,或者为了生存,为了怎么怎么样,他长时间忙于创作,很可能削弱了自己的修养的提高。  很多很好的建筑你接近它就他发现,我们的建筑没有进步。  在这种市场环境和体制下,慢慢就忽视了很多问题。  我们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建筑师修养上忽视了,另外脱离了生活,以至于我们建筑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谈中国的建筑要让什么立于世界,要让外国人探讨怎么样,我们应该回到建筑本质,建筑最关键为他所使用的人服务,要想为这个人服务的好就要尊重自然,就要节能减排,这样才是好的建筑。  【主持人】:谢谢!  下面我们有请白林教授!图为 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白林  【白林】:也是刚下飞机,直接过来了,听到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建筑很有意思,这几年做了很多实践,经过实践也发现很多的问题,促进了很多思考。  今天的题目我特别感兴趣是什么题目?就是“本土性的重建”。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通过实践当中发现需要重建。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原来在实践当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到加拿大留学,后来在那儿取得博士学位很成功,成为加拿大人和中国搞贸易,然后赚很多钱。他在山东买的两个岛,找了三个设计师,找了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我做这个建筑。他当时请一个德国人去做这个建筑,岛上有一个寺院,德国人经过研究出了一个方案跟那个寺院很像,认为这个东西就是中国文化,我跟他讲中国文化是浩大的东西。从这个感觉到西方人虽然来了,在中国做建筑,确实做不了中国有文化的建筑。  和世界相比,中国文化性特别清晰独特的。比如说法国的建筑技术更强一点,中国的建筑是什么?可能就是文化性,思想性更强一点。  像欧洲人有欧洲人的思想和他的价值观,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确实是反映了欧洲人对住宅的想法。中国不是这样,不光是休息的地方,更多是文化的东西,中国客厅显示你的文化层次,审美的东西,文化性是中国的建筑追求的东西,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  文化重建,我在日本留学12年,感觉日本的建筑做的好被西方认可也好,他可能抄袭的比较多,它反映了日本人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在后面渗出来这些东西。  虽然西方人跑到中国来做建筑,我感觉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一点,感觉老外做的好,可能西方人觉得这是我做的,我做的比你好,你才请我来,从一个角度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不是这样的。  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探讨,我感觉大家发言中提的问题,中国体制原来没有解放建筑师,现在解放了,建筑师自己做这个东西,这是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会诞生中国好的设计,不像刚才讲的那么悲观,世界已经关注中国了,也希望中国你出自己一个东西拿出来,这不是你自己想不想出,你自己也得表现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  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做出非常好的建筑,我们有很多优秀建筑师也会做出非常好的建筑。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姚一先生发言!图为 瑞恒达北京公司经理 姚一  【姚一】:十分荣幸今天我代表RCC公司能和大家坐在一起进行专题的讨论,今天到会的都是建筑和艺术界专家学者,都是建筑设计业内的专业人士,就建筑设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我们RCC公司还不能像众多专家这样做出如此深入的建议,但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讨论和大家在如何更好推动国内建筑和设计市场健康发展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和了解。  我们公司在中国是领先的建筑咨询公司,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地都有分公司,我刚才听到周老师、高老师都提到了不要盲目跟风的问题,也就是说设计师在创作上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要大胆使用新的技术。如果设计师设计理念是软件的话,建筑材料就是硬件。  RCC在这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能够及时地把国内外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带到设计师的工作中,让设计师在设计新的项目时,能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是什么,如何成功应用。  阎总提到开发商和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有可能形成生物链,往往都是开发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盖房子,设计师根据开发商的需求去设计项目,刚才周老师提到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导致市场上的需求还处于盲目跟从状态,这其实也大大地局限了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师也会因为信息的闭塞,不能及时地了解新的建材技术,导致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因为信息不流通或费用问题而不得不搁置。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加速信息流通的作用,把这种最新的工程信息提供到材料商这边,并把最新的材料技术提供到开发商和设计师设计理念中来,希望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越来越健康,我们公司也希望在加速建筑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成长为更专业的建筑咨询公司。  到目前为止,RCC给北京院、上海现代院等11个设计院建立了建筑资料室,这些建筑资料室免费为设计师开放,方便设计师寻找建筑材料,我们还可以给设计师提供免费寻材服务,设计师可以直接打电话到我们公司寻求帮助,RCC会按照设计师的需求,为设计师推荐合适的建材公司,我们很高兴为各位设计师提供服务。  RCC在中国院,深圳总院等20多家设计院举办了多场技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将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及时有效的推广到设计师中,为大家的设计带来灵感。  RCC无法改变整个体制,但我们希望通过加速建筑市场上的供需信息的流通来加速流程,希望能借此提高整个中国的建筑业发展。希望这次的论坛能够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姚一先生!  下面有请金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风忠先生发言!图为 金晶集团副总经理 葛风忠  【葛风忠】: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与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就一种全新高档绿色的超白玻璃在建筑领域中应用进行交流。  超白玻璃是一种晶莹剔透类似水晶的高端产品,我们经常称它为水晶玻璃,或者玻璃中的水晶王子。  (PPT)大家看到这个玻璃是我们超白玻璃和普通玻璃的对比。  金晶生产的超白玻璃跟我们普遍使用的玻璃加工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是一样的,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考虑。  超白玻璃是全新玻璃,是玻璃中的劳斯莱斯,现在世界上只有美国PPG、英国波尔金顿等公司生产。  超白玻璃目前使用的领域在建筑领域已经比较广。  超白玻璃在国外已经得到广大建筑师的认可,而且在知名建筑上已经使用。  (PPT)大家看到这是法国的卢浮宫。  格林威治大街。  (PPT)这是超白玻璃在温室中使用的案例。  超白玻璃在国外使用历史比较长一点,同时在国内经过这几年咱们设计师共同努力,在建筑界上已经程度一种时尚,目前已经使用超白玻璃:北京植物园、上海歌剧院等等。  超白玻璃水晶效果,尤其配置灯光下产生的效果非常美的。  它的价格是普通玻璃的2.5倍到3.5倍。  香港会展中心主要是内装使用超白玻璃。  金晶科技是上海的一家上市公司,它是国内唯一大批量成功生产超白玻璃的厂家,我们的技术采用美国PP无公司领先技术,我们使用它的技术并且等同采用它的全球质量标准。  (PPT)这是金晶超白玻璃一些优点的介绍。  我们的产品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我们设计师根据你的设计,任何时候需要用我们产品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及时保证供货。(PPT)这是我们和PPG签订的授权证书。  (PPT)这是我们生产现场的一些照片。  这是我们产品仓库。整个生产线投资了10个亿人民币。  (PPT)这是工厂全貌,工厂位于山东淄博。  (PPT)这是我们相关认证证书,这是鸟巢和水立方专门给我们的一个证书。  (PPT)这是金晶超白玻璃经典工程案例。  这是鸟巢,我们从设计开始建筑,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红”,我们在高端市场上做的时候,不仅仅提供产品,我们目标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跟设计师紧密合作,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PPT)这是鸟巢、水立方现场拍摄的一些照片。  (PPT)这是国家大剧院。  (PPT)这是国贸三期,主要用于内装,内装大概16万平方米。  (PPT)这是中央电视台主要是内装。  (PPT)这是苏州博物馆,里面用的超白玻璃非常多。  (PPT)这是澳门美高梅大酒店  (PPT)深圳大梅沙喜来登大酒店。  (PPT)杜拜塔  中国人一定要自信,我们的产品是全球PPG质量标准,美国的自由他要有超白玻璃。  【罗隽】:你是价值优势赢得了这个竞标?还是什么?  【葛风忠】:最早的时候我们没有建这个东西,后来转到香港公司来做,有很多的关系。  这种工程首先要有质量,才有竞争点。  (PPT)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这是下面整个底面用的都是超白玻璃。  (PPT)阳光谷工程,大量使用了金晶超白玻璃。  (PPT)美国自由塔,主要是12mm超白钢化玻璃和22mm超白“v”槽玻璃。  最后给大家展示两个案例。  (PPT)电谷锦江国际酒店  (PPT)北京南站,整个用的都是金晶的超白玻璃。  占用大家时间,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葛总!  下面我们有请齐骏先生发言!图为 高仪公司代表 齐骏  【齐骏】: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下午好,我很荣幸在这里有这个机会在建筑艺术高端论坛中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地球70%是被水覆盖的,但是只有3.5%是可用的,只有0.25%是可以直接用的水。  日均耗水量每人每天150升。  在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我们公司对这块的重视,实际上在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中间,70%的水消耗是在卫生间里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既能够用水,又能体验到完美用水享受,我们先看一些视频。  (视频)  通过这个视频可以看到,高仪可以做到能够减少浪费,保证最佳的用水效果,以及传播节约用水完美体验的一种理念。  高仪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环保节水作为一种产品检测的标准运用到他所有产品中间的。  为什么选择高仪乐可节?一是它获得了很多大奖,第二它有各种各样技术专利,来确保我们产品始终给顾客,给我们终端消费者非常人性化,非常完美的水的享受。第三它有很多专利技术,确立了我们很多产品都是冠军品质,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有一家德国在TOE非常公正的技术产品评估中心,我们这个产品一直获得冠军。  通过这三方面,很多做卫浴设计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到高仪的产品。  高仪也是一家获得环保认证的公司。  高仪它特别关注所有产品的使用寿命,我们通过产品筛选,通过节能节水的测试,保证我们产品使用寿命,而我们龙头产品基本上使用寿命都在20年。  使用高仪产品一家四口来举例,一年节省7600升的水。  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有很多方案。  通过系统解决方案可以给到我们所有使用者一个非常完美的用水体验。  而且高仪公司第一个开发计算环保节能计算机的公司。  (PPT)在这张纸可以把使用产品的信息一些情况输入进去。  在里面可以做出一些对比,一是每年可节省水的总容量,二是每年可节省水费及电费/天然气费,以及没脸可节省的排污费。高仪第一个强调把环保节能作为产品合格检测标准,用到我们产品理念中。  再给大家介绍2009年高仪节能上面的一些冠军产品,这是我们恒温龙头,这是我们2009年最新一些产品,高仪节水的运用可以用到很多方面,包括卫生保健,在住宅酒店、体育场、商用、教育。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高仪的理念,以及创造消费者用水理念,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下面有请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创作委员会总政委员布正伟大师讲话。图为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总设计师 布正伟  【布正伟】: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出了好几期了,第一它可以传递很多信息,所以我特别珍惜这个东西,我现在特别想搜集一些非常平时、真实、朴实的建筑。  你要真正研究一些课题,可能还要面向大量的建筑。  所以我有一个感想,我看了这期以后,看了以前那几期,我建议把《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更上一层楼,因为我看的过程中看着看着很挺舒服,一会儿出一个沙子,我觉得挺难受的,我从来发言都是直来直去,我到今年8月份70岁,《中国建筑艺术年鉴》这样下去的话,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东西拿出来以后是代表中国。新世纪已经过了10年了,还是这个水平怎么行啊?不能跌份,我不客气讲,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操作,怎么选出来的。  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建筑的创作也好,把建筑创作叫做设计也好,叫做书写文本也好,叫做导演建筑也好,最后叫玩建筑也好,都是可以的。我已经开始体会到玩的味道了,玩一些小建筑也可以的,关键是最后出来这个东西,用俗话来讲得保证一个底线,不管什么风格流派,不管你说你的名气有多大,最终都是要有一个底线。  你别老的掉牙,但是你也别新的酸掉牙,老掉牙,酸掉牙,我觉得这两个极端都不行,我觉得现在就是要真抓实干,建筑必须讲品质,讲品格,讲品位,你不讲这些东西是不行的,我觉得你可以搞古典,但是你在新时期东西拿不出手。  我第一个建议我们要守住底线,你是给人家一个引导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水平。  第二、更多面向真实、朴实、平实这些建筑。  现在国内国外宣言、建筑理论一大堆,有几个正经八百的大师一板一眼的来做?这种虚假、虚伪的东西在当代建筑里头多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宣传,这是最基层的,为什么这样讲?我觉得建筑本身就是消费,一个是物质消费,一个是精神消费,不管物质消费也好,精神消费也好,基本上都是三个标准:高中低。  你高投入,高产出,高享受,根本不现实的。如果你是高投入,高标准的投入,费了好大的劲,施工也费劲,管理也费劲,最后现实的造出的效果还不好维护的话,说实在的最后的产出就不是高水平的。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守住底线,面向政府多的、平时的、基础的建筑。  我觉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要改变工作方法,我考虑我半天,我就是我自己,我是我布正伟,我跟建筑协会没关系,我说这些话是替我自己负责任,我就是来冲动。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这个人绝对不怕批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布总!  现在有请汪克发言!图为 惟邦汪克艾林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汪克  【汪克】:因为在十年前,我接着周榕先生的话,我也说过同样的话咱们中国建筑师只有资格参加残奥会。  周榕讲到残疾的原因是人格,但是我想奥运上拿冠军的运动员不见得都是人格很健全,很高尚的,菲尔普斯同样吸毒什么的,人格问题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肢体残缺,经过我们观察,我们中国建筑师被肢解,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不管是历史形成还是体制原因,咱们建筑师没有把自己事做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咱们如果看一下联合国关于建筑师的职业的定义,大家可以看到里面包括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设计,第二个是服务。而咱们中国建筑师做完设计以后,95%的工作已经做完,还有5%叫做售后服务,这样的情况怎么形成的?咱们的专家可以研究。咱们80年代的建筑一塌糊涂,没有好的建筑,最好的就是人民大会堂,为什么人民大会堂做的好呢?我认为他们还是把这两件事做完了。  咱们设计建筑师也许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现场是由它组成,施工现场,不是业主组成,业主也参加现场的会议。所以他每天干的事就是要开会,写记要,写传真。  后来这些年,我们慢慢学了很多东西,我的图纸做出来以后,随之变成房子,所以在中国找到一个项目建筑师很难,咱们改革开放9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监理制,原来的监理实际上就是建筑设计院一部分,把它分出去以后带来的局面把建筑师的肢解变得更加的残酷,这样以来造成咱们建筑师彻底的糟糕,身体上的肢解。这样一个局面,我在读书的时候,听过张波(音)先生的讲话,工地曾经出现过一个什么事情,最后是张波老先生到现场把它搞定,我想咱们现在有几位建筑师能做到这一点。  咱们现在有几位能挑战厂家你给我做一个你现在做不出来的东西。  如果从经济体量来讲咱们是很小的,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是雕塑家,他给我讲过一个现实,他你现在赶快收集雕塑,说现在的雕塑不快,现在全中国雕塑家的产值是5000万,他曾经到一个福建县里面,那个县里面就生产雕塑工厂,好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生产工厂,一年产值50亿,结果下一次请他去,下去的时候变成一百亿了。一个福建县里面,它有一百亿的产值,但是它不能否定咱们5000万产值雕塑家的价值,因为他们只是一个商品,他感动不了别人,他也代表不了中国,更代表不了咱们这个时代。  中国人很聪明的,中国人不努力吗?其实咱们干起活来累死的建筑师不在少数,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设计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电脑的问题,咱们中国建筑师的肢体遭到的肢解,我想这是把咱们建筑师变成残疾建筑师的重要原因。  我想提一下这个意见,这个意见不是我自己的意见,我们从去年开始我们组织了一个中国援建建筑小组,咱们做这件事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完,咱们能不能做完设计,把咱们的设计变成现实,做设计大家清楚的话实际上你在做一个承诺,你并没有盖房子,你描述了一个很美好的前景。你既然做了承诺,大家按照基本的逻辑你把你的承诺变成现实。咱们很多建筑师不需要把承诺变成现实,所以咱们就只会说大话,说空话,可能布先生讲的假大空的建筑越来越多。为了改变这个现实,大家都在呼吁“回到建筑本源”。  在这儿我想说一点,比较鼓励的话,因为在座的像布老是70岁了,老当益壮代表咱们中国建筑里面高尚方面,但是我看到更多是40来岁的人,可能不超过50岁,40多岁按照国际惯例,我接受的一个标准是建筑师45岁形成成熟理论。咱们在做的中国顶梁的建筑师才刚刚成型。  所以作为咱们中国建筑师有这么好的实践机会,有这么多精明能干的人才,如果大家把残缺的部分补齐,咱们可以提高咱们建筑水准,可以赢得咱们建筑师在社会上的尊重,如果你真正把业主的资源分配好,你能够证明这是一件非常智慧的事情,我相信在业主面前,在社会,在公众你会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  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师真正能够证明你自己一个价值,最后是表现在形式语言上,这样的探索我们才刚刚开始,也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多加指导,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汪克建筑师!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陆志成图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陆志成  【陆志成】:谢谢各位,今天来到这儿第一次到咱们中国艺术研究所来,有的人建筑不是艺术,有的人认为建筑是艺术。我认为有一种建筑不用艺术标准去评价,但是有一种建筑必须要用艺术的标准去评价。刚才周榕谈到的问题具有片面性,我自己从事建筑教育和美术教育。  所有国家我们去看一下发达国家在艺术学院里面都有建筑系。  在理工科里你想培养真正具有素质,能搞艺术创造的建筑是非常难的,它的出才率就是1%。  我们看一下我们自己当代40岁左右这批已经在中国,在世界上做一些建筑作品的时候,我们查查他的简历,多数不是在中国培养,而是回国以后反思以后出现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创作究竟是什么?建筑也讲到个性化的问题,关于建筑回归的问题等等,在建筑平台大家再反思一下21世纪了,我们又是中国人,如果你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是一个真正职业建筑师的时候,你有追求的话,我想你应该做出一个好作品来。刚才汪克谈的问题是职业建筑师的问题。  在中国谈到建筑艺术,我们建筑艺术有没有建筑家?在座的是建筑艺术研究所,在中国有没有真正建筑艺术家?我们再反思一下谁能称为建筑艺术家?  我们建筑师分开说,不要把自己称为建筑艺术家,那是极少数的人。我们想对这部分人要有非常尊敬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倒过来讲,建筑青年,我们有一部分建筑青年的梯队。  我们建筑师追求的都是一种品质,我们建筑协会,包括建筑艺术研究所,包括中国艺术建筑家,我非常希望中国没有评论家,中国建筑家没有真正的评论家,批评家,所以造成我们没有标准,真正我们专业评论家在哪里?我们说一个好厕所你做好了就够了,不一定你多大。  我们现在看来很多华宠艺术在张扬,有个老前辈告诉我们一句话,艺术是什么?美术是什么?书法是什么?全中国人都会写字,能到书法家,艺术家看的是什么?看的文学品质和修养。我们建筑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建筑技术什么都可以达到,多大都能做,你是不是做的有艺术修养,有品质的建筑,我们还谈这一块,品质是第一的。我们讲品质的回归,今天同志们又提了,我们追求真正人性回归找到我们中国本源,我们要找它,我们要粉身碎骨去找它。  这本画册既然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的画册,我觉得很丢人的,因为它代表不了,真正拿出来,我们那么多建筑,好的太多了,有很多不知名的建筑师认认真真去做,我们要去发现它。  我们去表彰宣传真正的建筑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教育的问题,还是评价标准,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好的就是好的,有底线必须拿出来,在底线宣传一种真正属于当代21世纪我们真正优秀建筑。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  有请英国达奇罗隽董事总经理发言!【罗隽】:我写过一篇文章是《建筑学的不折腾与文化形态》,中国转型的文化形态决定了我们所有人的行为方式,写完之后,我就有点后悔,给邀请我写这篇文章的主编说是不是有点过了,因为在文章里面,我说到折腾主要是领导在折腾。  顾先生总结了六类人折腾,我就把他归结为一类人¬——领导。  这反映了我们中国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我们建筑师受了很大的限制。第二个问题牵扯到我们的困难,比如说T3航站楼是我们参与比较深的项目。当时在设计的时候,T3主要大厅,特别是T3B的设计是非常典雅的,而且和室内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但是后来被业主改了,他们把中国园林的廊,亭子全部放到里头去了,这一下让T3航站楼品位降低了非常多。  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事情你是工作不了的。  今天我们这个题目的总结,是谈当今中国建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实多元化我想要说的是,在文明、开放、民主的社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阶段,不需要你去提倡,它就是这样的。  在西方,很少开这一类研讨会,大家去探讨朝哪个方向走,很少。有时研讨会有一个主题,建筑师围绕这个主题,讨论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怎么做的。  在大连召开“当代中国创作建筑论坛”的时候,我就讲我们T3航站楼的室内设计,后来总结发言的时候就说我是整个讲座当中最好的之一,我当时就讲的我们在设计中是怎么做的。别人对你告诉他你是怎么去做的这些东西更感兴趣。  什么时候我们不搞这种研讨会了,就会产生好的建筑。  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祁斌先生发言!图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 祁斌  【祁斌】:今天各位谈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其实核心我理解,咱们作为建筑师怎么在多元化文化,多元背景的时代看待我们自己的建筑,自己的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这个问题,我以前看多一本书里面一个宗教的宗师谈禅的一番话,在没有参禅,不懂禅学的人看世界看山是山,看谁是谁,当人开始学禅的时候,在没有悟道的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看山不是看山,看水不是水,当真正领悟到了,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国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很朴素,因为它形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东西进来了,形成了很多国际性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让大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方面是文化多元的冲击,另一方面建筑师跟时代本身大众的脱离产生的现象。建筑怎么样给大家一个恰当的传播,把这种文化恰当反映在建筑上,在这个层面上我理解没有天生哪种风格,哪种流派存在高低对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采用了某种风格,某种风格,他照着这个风格就去做会成功,会失败,不是这样的,问题他做的是不是一个感人的,真实的东西出来。  我做建筑行业是从无到有的东西,对于这种改造设计和创造世界的能力是很大的,后来我逐渐改变我自己的观点,自从我有了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女儿3岁多,我看她一天天长大,慢慢开始说话、走路,有思想,我其实没有教给她任何东西,但是是自然的力量,她会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学会很多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怎么学会的?用什么方式反映对语言、对世界的认知,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会做出很多东西。  可能用最真实的语言,用最朴实、真实,而且真正属于事物本身语言来说话,真的是很可贵。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进行自由发言。图为 超城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车飞  【车飞】:我想今天的主题,中国建筑,中国性大家讨论了半天,我一直在讲,我本身是一个满族人,如果是300年前,可能中国性跟我没关系,我之所以讨论中国性,我现在说中国话,长的跟中国人一样,我在北京生活,这就是我想的中国性。中国性有没有跟其他的,日本性、美国性、德国性有没有?我觉得有点病态的现状,把材料做的那么细致,这个细致不是加工的细致是一种思考的逻辑性,我想这是它所谓连贯的本土性质。  我想中国的建筑,也不一定看那么多不一定过分关注追求中的建筑,我们今天讨论追求中的建筑,看一看现实中的建筑,中国的建筑30年来从数量上我们是世界第一了,这些建筑在我们社会中是一个什么状态?提中国建筑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法,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或者说这个状况通过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现在国家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建筑,这是我们建筑的状况,这样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建筑?有可能是好的建筑,也可能是差的建筑,通过我自己的实践来说,我想分析理解这种现状,尽量利用我们强大体制优点去发挥它在建筑中的潜能。  谢谢!图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 张路峰  【张路峰】:我利用有限的时间说点观点和体会。  今天本来带着一个非常愉快的心情来参加这个发布会,我翻了这本书挺高兴的,这里面有很多方案很少见到的,特别是周榕老师说了一席话之后整个心情很沉重,然后我们建筑师好象都是在自我批评,我完全没有这种音响,我开始怀疑我拿到这本书是不是跟大家一样,我觉得这本书很好。  《年鉴》不是选秀,不是评优,它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收进去,我觉得《年鉴》的作用是这样,我看过其他国家的《年鉴》,他的《年鉴》跟我们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我觉得《年鉴》应该出一本英文版,对建筑师走向世界,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好处的。  我觉得根本不是建筑教育出了问题,从幼儿园就出了问题了,你要找一个独立人格到大学里面找的话就晚了,大学里面学的都是工具性的,就是你拿来东西就是来干活。  可是人家做的时候,你在旁边说,或者做人我要创作一个不朽的建筑是不可思议。  我前两天刚从罗马回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作品,包括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它的作品都是在教皇的剥削下痛苦在那儿创作,最后成为了不朽,或者我们那些前辈盖长城、金字塔,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会名垂千古,他就是做他当时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建筑师应该解决问题,用当代社会提供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回答问题。  你在创作的时候,把它当做一种艺术,或者一种文化,我觉得那个不自然,你让它成为文化,它也成为不了。  创造民居的人从来没想到过被人研究,他就是在研究,就是来回答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年鉴》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水平的写照,并不是可耻,中国艺术研究院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谢谢!图为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齐欣  【齐欣】:在中国做建筑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比如说同样一个设计,它的完成度在发达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一个是跟刚才布总说有点关系,我们现在社会有点逼良为娼,你想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房子,没人让你做。  那天咱们谈了半天建筑没太讲建筑背景,我们建筑背景是城市,我们现在这个城市就是乱七八糟,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东方有西方的全都缴获在一起,中国古代没有城市建筑,延续到今天有城市建筑,然后有一堆堆在城市里的建筑,堆积在城市,这种状态是对得,还是不对的?我觉得不管它是对的,不对的,多少变成不可逆的趋势。若干年前欧洲人到这里来怎么讲整体,怎么讲城市,现在逐渐变成受我影响,然后开始乱建开始高高低低的乱建,现在又变成社会需求和社会多元,社会需求从中国角度来看,它特别有意思是社会主义极端资本主义化和资本主义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化,使得两个社会开始在接壤,接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我们开始往资本主义进军的时候,市场化的时候,完全是土地投机在控制着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从规划角度不太知道咱们能不能规划城市,至少能不能规划处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只能去适应它,我们规范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操作行为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谢谢!图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 费菁  【费菁】:到迄今为止我们是29个人,我是第30位,我是唯一一个女性发言,而且只留给我一句话。  谈到女性,作为女建筑性,我一直不是强调我的性别,而是强调女性的思维,女性的思维特别适合我们今天讨论的大题目,就是多元化的发展。  怎么理解“多元”?实际上“多元”是一种多视角,多方位,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考,或者不同时间段的思考,比如说我们在说到“中国性”我可以有很多理解。  后天就是端午节,屈原是什么?是掉江自杀的懦夫,也是我们历史上很伟大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理解。  我们理解一件事应该有不同的视角。  所以,我的结论是必须要很好的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而且这个自己不是一句话能了解的,你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不是你自己可以了解自己,有越多的人了解你,去跟里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知道你的人格有多少复杂,有多么多元。  谢谢!节日快乐!  【主持人】:有请刘托先生做总结发言!  【刘托】:谢谢大家,这次学术论坛主要是促进大家的交流!图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刘托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以后,建筑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相对来说还是非常苍白的,这方面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想不管从什么层面,什么角度来看,促进这方面的对话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也想在以后的阶段做更多的工作,为建筑师和建筑界提供对话的机会。  我想建筑师本身和非建筑师的交流,而且是建筑界和非建筑界的交流,而且现在对于建筑师和专家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促进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刚才大家谈到很多创新的展望等问题,实际上这几年城市发生很大变化,造成很多遗憾。  但是现在咱们乡村还留存着传统文化也好,或者是文化积淀这种遗产也好,也需要建筑师在这方面进行关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文化界,特别是建筑师的关注。  另外,我们还想期望在建筑评论方面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工作。  建筑评论在中国当下还是比较苍白的,建筑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建筑评论发展还是非常滞后的,应该整个社会各方面层面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促进建筑界的健康发展。  另外,就是感谢各位朋友的与会,我代表中国艺术学院向大家表示感谢!  【主持人】:下面的论坛到此结束!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看到一些风骚的效果图,不知这些建筑现在建得咋样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