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文集(全12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020036950
作者:雨果
页数:6556页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雨果文集(全12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是我最喜欢的雨果的作品。当年可被它激动得心潮澎湃,那么充满激情以及戏剧性。真难以想像这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当年我把内容理解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锋,郭文的死是社会主义被镇压,西穆尔登的死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现在想来,虽然显得肤浅,但依旧有其一定的意义。毕竟人生与思想是一步步成长的。  现在想想,光用社会制度来评价此书显然是相当浅的。应该上升到人道主义与人性本恶的斗争。不管是巴黎的“绝不宽大”还是王公们的“绝不饶恕”,都是人性本恶的直接体现。实质上是动物性本能的反应。虽然当今社会过于“文明”,我赞同需要一定的野性。但我并不是赞成野蛮。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有了仁慈,也就是雨果在书中所宣扬的人道主义。人类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主动保护弱者的生物。这也成为人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之一。本来值得我们痛恨的朗特纳克,以他的行动赢得了我们的赞赏,而郭文的行动更令我们动容。扪心自问,我做得到吗?有多少人做得到?应该是没有的。甚至在社会中基本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雨果在书中的表现却是人类最光明的篇章之一。要是没有这种行为,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还有雨果描绘景物的写法,其实评价不一,有些人甚至觉得可以删节。不过至少在此书中我非常喜欢,特别是开头军舰在海上的描写和布列塔尼森林的描写,如果缺少了这两点,我们又怎么感受到那充满激情的“九三年”。又怎么理解九三年对法国和人类又意味着什么。  法国是多么伟大,如果说英国是莎士比亚,俄国是托尔斯泰,德国是歌德,那法国则是巴尔扎克和雨果,缺一个都不行。
  •     雨果终究是一个大师。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一的时候,是一个爸爸朋友家的女儿和我一起住,她的书,然后我就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一点点。那时候毕竟是年纪小啊,人物名字都记不住,也不太理解好多好多的感情。这次是在图书馆搜好看的书,结果真的无奈不知道该拿哪一本就拿了这本,回来一看,原来第一部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的第一卷是讲的大致的一个人物介绍。副主教先生和丑陋的伽西莫多,也讲到了副主教神甫先生的徒弟 诗人甘果瓦。讲到巴黎的民众都聚在巴黎圣母院看 甘果瓦主导的一部剧,结果明显人们的眼神被红衣主教大人吸引了。接下来就是雨果冗长的对巴黎这座城市,三个分区的概述,讲各个分区的人们,他们的特点,由来,等等。再往后就是对巴黎圣母院的介绍,印象很深刻的是,雨果大力推崇造纸术,造纸术人们把自己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变成了一座座大大的教堂,用教堂里的雕塑来表现自己的一些思想。而这些教堂的建造毕竟需要大量资金,这就明显只好反应统治阶层的利益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留存的建筑,不过是一代代人把自己的思想不断往上累加的结果,这个觉得应该给圣母戴上钻石,就戴上了,那个觉得应该把圣母镶一层金,就镶上了。一旦这些建筑违背了统治者的意愿,立即就夷为平地。而造纸术发明以后,思想就像鸟儿一样,四处飞翔并且无处落脚,统治者无法控制也无法像建筑一样让它们消亡,于是就更加传播了人们的思想。好了,不说这些高深的东西了。接下来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美丽的姑娘梅丝爱拉达,每天都热爱光着脚在广场上跳舞,并和自己的小羊加里一起表演杂技,以此为生。这样美丽的姑娘,当然引起了太多人的注意,这就包括神甫大人克拉德,以及独眼怪人敲钟人伽西莫多。深夜里梅丝爱拉达独行的路上,先后遭遇伽西莫多,甘果瓦的追踪和抢夺。而甘果瓦从诗人落魄为何梅丝爱拉达去往一个街区,并因为不会一项技能而被那里的人扬言要绞死,梅丝爱拉达因此和他破罐联姻。但甘果瓦喜欢小羊多一些。再至后来梅遇到了弗比斯,尽管场面很滑稽,场上所有的女人都因为梅的美貌而嫉妒并且奚落她。弗比斯却对她情有独钟。可不知这弗比斯只是一个花心大萝卜而已。夜里弗比斯恰巧遇到了潜伏的克拉德,克拉德要求弗比斯在和梅幽会的时候将自己隐藏在房间里,弗比斯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却没想在梅正感受到爱情的时刻,克拉德因为嫉妒向弗比斯刺了一刀。正因为如此梅因此被判绞刑,并由克拉德来执行酷刑。而在绞刑将要进行时,伽西莫多将梅救走,并藏在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竭尽自己的全力保护梅,而梅的心里依旧只有弗比斯。而后甘果瓦又鼓动第三街区的民众到巴黎圣母院救梅。没想到这也被国王强行镇压了。后来竟是克拉德将梅救走,并在路中又想占有梅的清白,遭到拒绝后,克拉德为了不让别的人拥有梅,叫来了护卫军。而这时梅恰好遇到了自己从出生起就未曾遇到的母亲,两人相拥而泣。母亲在护卫军抓女儿的时候,不慎磕死。短暂的相处和分离。而梅最终也没有逃出被绞死的噩运。故事的最后 在梅的尸体被抛弃的地方,是伽西莫多从背后抱着梅,人们试图把他们分开,可是一分开,伽西莫多的尸体就跌下去变成灰烬。其实这里面。我最感到恐惧的就是 克拉德的 不占有就要毁灭的爱情。最钦佩的是伽西莫多 默默却无悔的爱情。里面有一句话觉得很好笑。伽西莫多在一边暗暗的说,弗比斯只拥有了一张漂亮的皮,但是却足以打败我愿为你死的心。还有就是弗比斯最终面对梅这样真挚的感情,没有感到一丝悲怆和后悔,选择了别人。梅丝爱拉达是最悲哀的人吧。爱了错的人,红颜祸水不过如此吧。看到最后伽西莫多的尸体变成灰烬就觉得好悲壮。这样的爱情当今的世界真真是没有了吧。。。
  •       如果说用一部书代表法国,那就是这本。如果雨果只写了这本书,那他也可以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一本我看看足足有一个多月(第三遍阅读)才看完的书。不是不忍卒读,而是让人心痛。痛到骨子里。  冉阿让、芳汀等人的遭遇让人无法评论。读完此书后才理解“说得出来的喜悦不是真正的喜悦,哭得出来的苦痛不是真正的苦痛”。掩上最后一页,只能深深的叹惜一声。至多说一句:这世界为什么这么悲惨。  也不仅是主人公,包括其他的人物,如商马第、德纳第等人物,他们的遭遇,他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不管人物是“好”是“坏”。他们都是这种世界的受害者。  这是一种什么世界?它让男人犯罪,让女人堕落,让儿童受苦。这种世界远没有离开我们,还要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视而不见,或者故作不知罢了。而雨果作为一个上层阶级,他怎么会这么深深的理解,直至“地狱”的第七圈、第八圈。也许这就是天才的力量,这也就是雨果成为法国民主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的力量。当心中充满的“爱”,充满了“仁慈”。才会在天堂中体会地狱。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份子”。也就可以理解雨果的自我流放了。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如果说用一部书代表法国,那就是这本。如果雨果只写了这本书,那他也可以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一本我看看足足有一个多月(第三遍阅读)才看完的书。不是不忍卒读,而是让人心痛。痛到骨子里。
        冉阿让、芳汀等人的遭遇让人无法评论。读完此书后才理解“说得出来的喜悦不是真正的喜悦,哭得出来的苦痛不是真正的苦痛”。掩上最后一页,只能深深的叹惜一声。至多说一句:这世界为什么这么悲惨。
        也不仅是主人公,包括其他的人物,如商马第、德纳第等人物,他们的遭遇,他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不管人物是“好”是“坏”。他们都是这种世界的受害者。
        这是一种什么世界?它让男人犯罪,让女人堕落,让儿童受苦。这种世界远没有离开我们,还要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视而不见,或者故作不知罢了。而雨果作为一个上层阶级,他怎么会这么深深的理解,直至“地狱”的第七圈、第八圈。也许这就是天才的力量,这也就是雨果成为法国民主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的力量。当心中充满的“爱”,充满了“仁慈”。才会在天堂中体会地狱。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份子”。也就可以理解雨果的自我流放了。
  •     2002 不喜雨果,聊以读之。
  •         年轻时,不喜欢看悲剧。加上雨果作品中的那些大章的似乎与内容无关的文字。所以不太爱看雨果的书。但岁月渐长,感观也变了。
        作为雨果的成名作,《巴黎圣母院》还是很不错了。内容跌宕起伏,峰回百转。里面有美丽的爱斯梅特拉,丑陋的伽西莫多,可恨的克洛德副主教。故事的主要线索与伏笔都清楚了。结局悲惨但又令人回味。
        不过我似乎更同情的是克洛德副主教。他作为一个天主教神甫,却爱上了一个女人。虽然他用了一些方法想得到他。可惜爱斯梅拉拉宁愿死也不愿意,结果副主教也死了。其实他是一个可怜人,他并不想爱,但爱上了,用了手段,可当代看来,实在是正当不过的手段,而他却为些付出了生命与灵魂,要知道当时是个宗教的时代,副主教的灵魂毁了,在当时比死还可怕。这是他的过错吗?我不认为是。
        这也许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是主人公,也许一个小角色都会让我们深思。在文章的最后部份,当伽西莫多一边看着被绞死的爱斯梅特拉,一边是自己推下去摔死的副主教。一句“这都是他爱的人呀!”道尽了人世之苦的极限。上帝保佑!
        还有其实书中大段的描述性的文字,其实不看也无妨,但如果看了的话,可以与巴尔扎克作品同类描写作比较,其实也挺有意思。从这些描写中便可报出谁是浪漫主义旗手,谁是批判现实主义写手。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也是一样。
  •     看过雨果的《笑面人》、《九三年》、《悲惨世界》,雨果真不愧是人道主义的大作家,其中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卡西莫多的善良与丑陋的对比,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命题……
  •     没有全部读完,但是还不错。
  •     读过第一卷《巴黎圣母院》
  •     九三年 笑面人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等都陆陆续续读过,这次,纯粹只为收藏
  •     2-4卷《悲惨世界》一部。李丹、方于译。
  •     有程曾厚的签名呦~~ 还有好些本没读的……
  •     真是好东西
  •     嗯,雨果每部作品里都有几个让人难忘的角色,比如《笑面人》的于苏斯(有点像伽洛弗什),《九三年》的郭万和教士,还有冉阿让、马吕斯等等……也许现实主义作家可以夸口说他们形象生动地记录下了社会中的每一幕丑恶或美善,但雨果却能把更为细腻复杂的人的心理描绘出来。
  •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了。很神奇的是,老妈一贯不看名著的,让她老人家捧起厚厚的一本书的,除了这本《巴黎圣母院》,我印象中也就只有《乱世佳人》了。这个故事一点儿也不吸引我,所以,虽然我热爱文学名著,十多年来却从未碰过书架上的《巴黎圣母院》。直到我心中出现了“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又听到迪斯尼动画片版《巴黎圣母院》里那首out there里的一段歌词后,我终于开始读这本“世界名著了”。
      
      Out There里让我震撼的那段歌词是:
      Remember what I taught you, Quasimodo,
      you are deformed,
      and you are ugly,
      and these are the crimes for which the world shows little pity.
      You don't comprehend,
      out there they‘ll revile you as a monster.
      
      卡西莫多很丑,我早有心理准备,读到雨果的文字,还是被惊吓到了:
      “在所有的五角形、六角形和多角形的面孔之后,最后来了一个出乎观众想象之外的几何图形的面孔,再不用别的了,单只这副奇特的丑相,就博得了观众的喝彩,连科波诺尔本人也欢呼起来了。曾经是候选人的克洛潘——天知道他的相貌要多丑有多丑——也只好认输了。我们也得认输。”//雨果还没正式开始描写呢,读者想到那非圆形/椭圆形的面孔以及这一连串的对比与铺垫,心中已经对脑海中即将出现的面孔产生了极度不安于害怕。
      
      “关于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眉毛低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我们并没有这种妄想来给读者把一切都描绘清楚。”//虽则无法描绘清楚,但描绘出来的任何一个部分,若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已经足以让我浑身不自在甚至毛骨悚然。
      
      “或者可以说,他的全身都是一副怪相。一个大脑袋上面长满了红头发,两个肩膀当中隆起一个驼背,每当他走动时,那隆起的部分从前面都看得出来。两股和两腿长得别扭极了,好像只有两个膝盖还能够并拢,从前面看去,它们就像刀柄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他还有肥大的双脚和可怕的双手。”//这哪里是一个人,这分明就是一个怪物!
      
      相比之下,雨果对艾丝美拉达虽无这样长篇的外貌描写,但每每提起她的样子都是极尽溢美之词。而对于花花公子菲比斯,雨果同样也不吝啬,甚至透露了菲比斯在场时一群富家小姐也要暗地争风来烘托他外表上的出众。至于弗洛罗,他那麻木冷漠无情的面孔更是三两笔便跃然纸上。
      
      剩下的,全是情节发展了。老实讲,我不觉得故事情节有多么曲折,也许因为我早已知晓结局。但这个故事仍然成功让我觉得怪异离奇了。雨果对于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卡西莫多显然是热情地赞扬与歌颂的,为了凸显卡西莫多金子般的心,不惜往死里丑化他的外表,仿佛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会得到读者的关注。卡西莫多在人前必定遭受最恶毒的嘲笑与鄙视,除了艾丝美拉达以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曾经善待过他。起初他对养父弗洛罗也是满怀着感激与崇敬之情的,但在广场上受刑之时遭到弗洛罗的冷待之后,他心里唯一一点温暖的光亮也被无情地熄灭,直到他遇到善良的艾丝美拉达。
      
      艾丝美拉达是《巴黎圣母院》中唯一一个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备的角色,很遗憾的是,我却并不太喜欢这个角色。她那被雨果极力渲染的外在美激起的全是邪恶与罪恶:埃及女人将这个漂亮的婴孩掳走,弗洛罗疯狂的占有欲,菲比斯轻佻的情欲,就连“哲学家诗人”甘果瓦也曾经想入非非。我还记得,雨果写道艾丝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内避难时,从圣母院建筑的美丽中获得平静的力量:”何况那座教堂,那隐藏她保护她救助她的教堂,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止痛药。那座建筑庄严的线条,那姑娘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散发着一种虔诚的气息,仿佛是从那座石头建筑的每个毛孔里渗透出来的纯洁安静的思想,不知不觉地对她发生了作用。“难道真正的美不应该是像这庄严的巴黎圣母院一样在欣赏者心中激起的全是宁静与美好吗?此外,直到最后,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她的情郎菲比斯,这疯长的爱情如同天底下大多数的爱情一样,仅仅是因为对象有着一副好脸孔而已。好脸孔在“爱情”中是如此的重要,我觉得我甚至不该用“而已”这个词。
      
      如果有人说雨果也歌颂了艾丝美拉达象征的美,我也不反驳,因为她的内在美又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卡西莫多那颗善良的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世界上最纯朴动人的美。
      
      书中有各有一段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哭泣的描写:
      
      “同时,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那长久将她的眼泪压制在心里的东西拿开了,她哭泣起来。当她的眼泪流下来的时候,她觉得好像她最心酸最沉重的痛苦也跟着眼泪流去了。”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卡西莫多身上也有许多丑陋的人或是自以为丑陋的人的缺点,正如雨果所说,“这不幸的灵魂可怜兮兮缩成一团,干瘪枯萎;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抵达他的思想之前无不经历严重的扭曲,他的头脑是个奇特的场所:一切想法穿过其中再出来,无不扭曲;他成长过程中,在周围遇到的只是仇恨,于是他也仇恨别人。“我对这种缺点同情大于批评。试问一个鲜有得到关爱的人,如果不是上天大发慈悲赐予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他要怎样持续对抗这个把丑陋看得比真正的罪恶还要罪恶的世界?想想卡西莫多给他心爱的钟起名字,跟巴黎圣母院里的塑像说我要是你多好,怕艾丝美拉达伤心谎称没有找到菲比斯又遭到艾丝美拉达的斥责,以及最后的”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心酸同情与怜悯,也想象前述的艾丝美拉达那般哭泣。
      
      最后,摘抄下卡西莫多守护艾丝美拉达时吟唱的那首”凄凉古怪的歌“作为这篇不知所云的文章的结尾吧。
      ”
      不要看脸孔,
      姑娘啊,要看那心灵,
      男人的心灵往往丑恶,
      有些心里并没有爱情。
      姑娘啊,枞树并不美丽,
      并不像白杨那么美丽,
      但它在寒冬里还保持绿叶浓荫。
      
      哎!提起这个有什么用?
      不美的人生来就错!
      美只爱美,
      四月对一月背过脸去。
      
      美就是完整,
      美就是全能,
      美是唯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乌鸦只在白天飞翔,
      鸱枭只在黑夜飞翔,
      天鹅却不管白天黑夜都能够飞起。
      
      ——————————————————————————————
       分割线
      ——————————————————————————————
      弗洛罗从小熟读各种典籍,也算是饱学之士了,但宗教道学的东西过多地压抑了人性,使得他逐渐成为了一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人。他的情欲犹如一口蠢蠢欲动的活火山,最后一次性喷发,带来了致命的毁灭。对于从小读书到现在,从小学一路念到了博士并且热爱读各种书籍的我而言,这是一个很有用的警示。一如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所感,那些奸佞之臣哪一个不是饱读圣贤之书之人?可见,知识若不借强有力的自制力与执行力转化为智慧,不如没有;知识若过分违背人性,极端压抑人性,最后导致畸形,不如没有。
      为分割线以下的这段话跟主题扯上点关系吧:知识之美在于学以致用。
  •     看了悲惨的世界,给我许多震撼。是马克思老师给我们推荐电影,然后有了想要看书的念头。发现图书馆总是许多热门的书都被借走了,不过还是让我找到了这个~
  •     只粗略看了八九两卷诗歌集。翻译糟糕透顶。我从来都无法接受一个外国人写诗像中国人,尤其还是中国人写打油诗。
  •     这个真吓人,不过找不到单行本的,我读的是(十)戏剧卷。
  •     160211-160403。最早从Enj的演讲入坑,因为他说“十九世纪是伟大的,但二十世纪将是幸福的”。雨果全部的作品主旨大概就是“绝对真理之上的绝对的人道主义”。以后要没有男神给的黑眼圈了突然有点舍不得。
  •     看雨果写给阿黛尔的信真的很感動,誰不想要這樣一個父親呢,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只是簡單的幾句話的信件,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     大师的作品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       
      
      雨果终究是一个大师。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一的时候,是一个爸爸朋友家的女儿和我一起住,她的书,然后我就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一点点。
      那时候毕竟是年纪小啊,人物名字都记不住,也不太理解好多好多的感情。
      
      这次是在图书馆搜好看的书,结果真的无奈不知道该拿哪一本就拿了这本,回来一看,原来第一部是巴黎圣母院。
      
      这本书的第一卷是讲的大致的一个人物介绍。副主教先生和丑陋的伽西莫多,也讲到了副主教神甫先生的徒弟 诗人甘果瓦。讲到巴黎的民众都聚在巴黎圣母院看 甘果瓦主导的一部剧,结果明显人们的眼神被红衣主教大人吸引了。
      
      接下来就是雨果冗长的对巴黎这座城市,三个分区的概述,讲各个分区的人们,他们的特点,由来,等等。再往后就是对巴黎圣母院的介绍,印象很深刻的是,雨果大力推崇造纸术,造纸术人们把自己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变成了一座座大大的教堂,用教堂里的雕塑来表现自己的一些思想。而这些教堂的建造毕竟需要大量资金,这就明显只好反应统治阶层的利益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留存的建筑,不过是一代代人把自己的思想不断往上累加的结果,这个觉得应该给圣母戴上钻石,就戴上了,那个觉得应该把圣母镶一层金,就镶上了。一旦这些建筑违背了统治者的意愿,立即就夷为平地。
      
      而造纸术发明以后,思想就像鸟儿一样,四处飞翔并且无处落脚,统治者无法控制也无法像建筑一样让它们消亡,于是就更加传播了人们的思想。
      
      
      好了,不说这些高深的东西了。
      
      接下来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
      我们美丽的姑娘梅丝爱拉达,每天都热爱光着脚在广场上跳舞,并和自己的小羊加里一起表演杂技,以此为生。
      这样美丽的姑娘,当然引起了太多人的注意,这就包括神甫大人克拉德,以及独眼怪人敲钟人伽西莫多。
      深夜里梅丝爱拉达独行的路上,先后遭遇伽西莫多,甘果瓦的追踪和抢夺。
      
      而甘果瓦从诗人落魄为何梅丝爱拉达去往一个街区,并因为不会一项技能而被那里的人扬言要绞死,梅丝爱拉达因此和他破罐联姻。
      但甘果瓦喜欢小羊多一些。
      
      再至后来梅遇到了弗比斯,尽管场面很滑稽,场上所有的女人都因为梅的美貌而嫉妒并且奚落她。弗比斯却对她情有独钟。可不知这弗比斯只是一个花心大萝卜而已。
      夜里弗比斯恰巧遇到了潜伏的克拉德,克拉德要求弗比斯在和梅幽会的时候将自己隐藏在房间里,弗比斯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却没想在梅正感受到爱情的时刻,克拉德因为嫉妒向弗比斯刺了一刀。
      
      正因为如此梅因此被判绞刑,并由克拉德来执行酷刑。
      而在绞刑将要进行时,伽西莫多将梅救走,并藏在巴黎圣母院中。
      伽西莫多竭尽自己的全力保护梅,而梅的心里依旧只有弗比斯。
      
      而后甘果瓦又鼓动第三街区的民众到巴黎圣母院救梅。没想到这也被国王强行镇压了。
      后来竟是克拉德将梅救走,并在路中又想占有梅的清白,遭到拒绝后,克拉德为了不让别的人拥有梅,叫来了护卫军。
      
      而这时梅恰好遇到了自己从出生起就未曾遇到的母亲,两人相拥而泣。母亲在护卫军抓女儿的时候,不慎磕死。短暂的相处和分离。
      
      而梅最终也没有逃出被绞死的噩运。
      
      故事的最后 在梅的尸体被抛弃的地方,是伽西莫多从背后抱着梅,人们试图把他们分开,可是一分开,伽西莫多的尸体就跌下去变成灰烬。
      
      
      其实这里面。我最感到恐惧的就是 克拉德的 不占有就要毁灭的爱情。
      最钦佩的是伽西莫多 默默却无悔的爱情。
      里面有一句话觉得很好笑。伽西莫多在一边暗暗的说,弗比斯只拥有了一张漂亮的皮,但是却足以打败我愿为你死的心。
      还有就是弗比斯最终面对梅这样真挚的感情,没有感到一丝悲怆和后悔,选择了别人。
      
      梅丝爱拉达是最悲哀的人吧。爱了错的人,红颜祸水不过如此吧。
      
      
      看到最后伽西莫多的尸体变成灰烬就觉得好悲壮。
      这样的爱情当今的世界真真是没有了吧。。。
      
      
      
  •         这是我最喜欢的雨果的作品。当年可被它激动得心潮澎湃,那么充满激情以及戏剧性。真难以想像这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当年我把内容理解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锋,郭文的死是社会主义被镇压,西穆尔登的死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现在想来,虽然显得肤浅,但依旧有其一定的意义。毕竟人生与思想是一步步成长的。
        现在想想,光用社会制度来评价此书显然是相当浅的。应该上升到人道主义与人性本恶的斗争。不管是巴黎的“绝不宽大”还是王公们的“绝不饶恕”,都是人性本恶的直接体现。实质上是动物性本能的反应。虽然当今社会过于“文明”,我赞同需要一定的野性。但我并不是赞成野蛮。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有了仁慈,也就是雨果在书中所宣扬的人道主义。人类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主动保护弱者的生物。这也成为人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之一。本来值得我们痛恨的朗特纳克,以他的行动赢得了我们的赞赏,而郭文的行动更令我们动容。扪心自问,我做得到吗?有多少人做得到?应该是没有的。甚至在社会中基本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雨果在书中的表现却是人类最光明的篇章之一。要是没有这种行为,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还有雨果描绘景物的写法,其实评价不一,有些人甚至觉得可以删节。不过至少在此书中我非常喜欢,特别是开头军舰在海上的描写和布列塔尼森林的描写,如果缺少了这两点,我们又怎么感受到那充满激情的“九三年”。又怎么理解九三年对法国和人类又意味着什么。
        法国是多么伟大,如果说英国是莎士比亚,俄国是托尔斯泰,德国是歌德,那法国则是巴尔扎克和雨果,缺一个都不行。
  •     该译本不错!
  •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据说,雨果写完《悲惨世界》的最后一个字时,正是上午八点半,一轮红日挂上了大师书房的窗扉。这种情景决然不是悲惨的,我相信,大师的心中也绝不是怀着一种同情与怜悯的心情来描绘所谓社会下层的苦难。事实上,整部《悲惨世界》不是在诠释悲惨,而是在写悲惨世界中那闪光高贵的人性。那禁不住含在眼眶中的泪水绝不是为了怜悯贫穷与悲惨,而是被悲惨中高贵的人性所感动和震撼。
      这样说,我们便不难理解同样是悲惨,何以我们会对冉阿让崇敬不已,却对德纳第深恶痛绝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绝不是悲惨的境遇令人怜悯落泪,而是高贵的人性使我们感动。
      也许这还不足以令我们信服,那么看看那个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甚至不无恶习的爱潘妮吧,这个可怜的姑娘,她欺骗过别人的同情,她帮助过罪恶的强盗,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总是能够原谅她的“罪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对马吕斯的爱,有了这份爱,她在我们的眼中就显得可爱了,当她为了保护情人而挡住枪弹时,当她临死前终于对马吕斯表白说:“我想我早就有点爱您呢”时,这样一个衣衫褴褛、面色蜡黄、不无恶习的姑娘在我们的心中变得美丽动人和令人感动了,我们愿为她流泪,并在心里深深地献上自己真诚的敬意。
      另外一个有些相似却又很有侠客风范的巴黎野孩小伽弗洛什也是令我们感动的,他的乐观,他的乐于助人(虽然也帮助过恶人),他的侠义,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品质弥补了他其他的缺点,令我们真心的喜欢。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使得这样一个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政治主张的孩子却在街垒巷战中死去,而且是那样勇敢和令人惊叹的死去,用快乐的歌声和嘲笑去迎接子弹,“他跟死亡玩着骇人的捉迷藏游戏”,结果,两颗子弹结束了他的生命,大师一定也被自己创造的这个人物感动了,他动情地说:“这个伟大的小灵魂飞逝了”。我在冥冥中祈祷上帝,相信小伽弗洛什一定会是一位可爱快乐的天使!
      这些“小人物”都只是大师为了凸现人性之高贵不因贫贱而定,是对小说宏旨的铺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整部小说的主角吧。
      如果说卞福汝主教是冉阿让的教父,那么冉阿让就是沙威的教父了。沙威这个人物起初是最令人费解的,因为我们的感情无法想像尘世间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恪守“理性”的人,在冉阿让放了他之前,他不信仰上帝,也从未听从甚至听到过内心良知的呼唤,这实在令人无法置信。沙威信仰的是法律,一开始就怀疑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先生是在逃的那个苦役犯冉阿让,他无视马德兰先生的善举,无视芳汀的悲惨遭遇,但是为人却正直无比,敬业精神令人惊叹。这样一个在法律面前无可挑剔的执法者在读者的视域中竟无法引起我们的敬重,准确的说,我们可能还会挺讨厌这个冷酷无情的人,与此同时当然也会在内心深处期盼这个正直的执法者能够像我们一样看待那个曾经的苦役犯、现在的善良人。但是沙威一次次的让我们失望,我们甚至有些动摇了,难道沙威这个人会终此一生的信仰法律吗?我们怀疑,却又一次次的遗憾的看到沙威依然在不问对错的捍卫着所谓法律的尊严而无视高贵的人性。但大师不会将这样一个缺憾留给我们,也不会创造这样一个缺少“人味儿”的人。正当我们已经对沙威不再抱有奢望的时候,街垒之战时冉阿让放走沙威的片断却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如果我们是先看了雨果另一篇小说《九三年》才读得《悲惨世界》,那么这时我们就应当可以料想沙威的结局了。冉阿让放走了沙威,这件事对沙威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对法律的信仰开始动摇了,内心的那个声音开始不断的呼唤着良知的昭显,他一下子感到冉阿让的众多行为都是令人尊敬的。但内心的矛盾远没有结束,大师一定要深入探究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法律遇到道德之时?这便是大师创造这一人物的目的所在。终于,当沙威再次逮捕冉阿让时,他屈从了另一个上级——上帝!他不得不承认: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在改变面貌的罪人面前应当退却,而且还表示歉意。在道德的冲击下这个信仰法律的执法者崩溃了——或者说,在道德审判面前,尘世间一切的法律判决和权力都失效了。请记住,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原则的人,一旦有一天他的信仰基石土崩瓦解,那么他也就离死亡不远了。更何况,面对着自己作为一个执法者的“软弱”,释放了一个高贵的苦役犯,他在上帝面前得到了认可,他给良心一个正直的答复,却在法律面前犯了可怕的罪行。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位既信仰法律又正直的人,他只能死去了。大师的语言是吝啬的,因此不要无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文字。沙威自杀前在哨所里写下的那篇所谓“呈政府报告”实在是一篇遗书,那是为自己自杀写的注脚。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第一:我请求警署署长过目一遍。
      第二:当被拘押者从预审处来到时,是赤着脚站在石板上等待搜查。很多人回狱后就咳嗽,这样便增加了医药的开支。
      第三:跟踪一个可疑的人时,在一定的距离要有接替的警察,这是好的,但在重要的场合,至少要有两个警察互相接应,因为如遇到某种情况,一个警察在工作中表现软弱,另一个便可监视他和替代他。
      第四:不能理解为何要对马德栾内特见于做出特别规定,禁止犯人有一张椅子,付出租费也不准许。
      第五:在马德栾内特监狱食堂的窗口只有两根栏杆,这样女炊事员的手就可能让犯人碰到。
      第六:有些被拘押者,被人称作吠狗的,他们负责把其他被拘押者叫到探监室去,他们要犯人出两个苏才肯把名字喊清楚。这是种抢劫行为。
      第七:在纺织车间,一根断线要扣犯人十个苏,这是工头滥用职权,断线对纺织品无损。
      第八:拉弗尔斯监狱的访问者要经过孩子院才能到埃及人圣玛丽接待室,这件事不好。
      第九:我们在警署的院子里,确实每天都能听到警察在谈论司法官审问嫌疑犯的内容。警察应是神圣的,传播他在预审办公室里听到的话,这是严重的不守纪律。
      第十:亨利夫人是一个正派的女人,她管理的监狱食堂十分清洁,但让一个妇女来掌管秘密监狱活板门的小窗口是错误的。这和文明大国的刑部监狱是不相称的。[1]
      很清楚明了,原本冷酷严厉的执法者这时候却在法律的掩盖下为没有任何权力的犯人们争取尊严和福利。他不会直接说拘押者应当穿着鞋,那样他便完全信仰了良知,就不会自杀了,因此他迂回地说给犯人穿上鞋以减少医疗费用。接着又说应该有两个警察同时办案,以防止软弱者纵放罪犯等等,无不说明了沙威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一方面认识到无法抗拒内心良知的呼唤,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往日对法律的效忠,结果对于任何一方他都是不称职的,于是这个严于律己的人便投河自尽了。
      雨果为另一部小说《海上劳工》的序讲得更明白,他指出:“三重沉重的命运压在我们身上,亦即教理的命运、法律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笔者揭示了第一种命运;在《悲惨世界》中,笔者指出了第二种命运;在这本书中,笔者阐释了第三种命运。[2]”这样,我们便可以断言,沙威这一人物在《悲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了,整部小说虽然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但真正的主角只有冉阿让和沙威。前者是代表了绝对道德的人性,后者则代表了相对道德的法律。无论从读者的阅读体验还是大师设计的结尾都启示我们——绝对的人性超越了相对的法律。也许是雨果感到对这一问题探究的还不够深刻透彻,才又去写了另一部论述此问题更为有力的历史小说《九三年》,在那里,作者将这一问题放置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其结局是对沙威之死的最好诠释。
      讲《悲惨世界》,没有不说冉阿让这个著名人物的。但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或是更进一步的看到了冉阿让高贵的人性。可我在这里要说的却是冉阿让另外的一种品质——自卑!某种程度上,自卑才是冉阿让这一人物真正超越一般所谓善人范畴的地方,如果没有了自卑,冉阿让充其量就是一个改过自新的大好人,但是有了自卑,冉阿让的形象就变得光辉伟大了。应当指出,中国的读者可能很难理解这种自卑,阅读时也仅仅将其视为人物的一个品格而已。按照我们的思维,我们会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相当善良的好人怎么还会自认为卑贱呢?有财富,又有高贵的品质,这样的人应该对自己很满意才对啊?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西方的基督教传统。在《新约•路加福音》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描述法利赛人和一个税吏的祷告,这个故事是耶稣比喻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耶稣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象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象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干,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3]”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督教传统中,人由于原罪而在上帝面前卑微和虔敬地进行道德实践,道德准则是由上帝给予的,一切的荣耀也都归于上帝;法利赛人的所表现的自义(self-righteousness)精神和对他人的侮辱恰恰显示了他毫无卑微之心,反而以他在称义行为(禁食和缴纳什一税)上的出类拔萃沾沾自喜;相反,愧疚的税吏并没有值得称道的称义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罪恶滔天,但卑微且发自内心的悔恨却表达了对自义的否定和对仁慈上帝的无条件信靠。后者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督教传统,一种古典主义精神下对幸福要求的摈弃和鄙夷,才会出现冉阿让的这样一种为很多中国读者多不能理解和忽略的自卑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雨果文集》,第四卷,p.1606~1607,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雨果文集》,第五卷,陈筱卿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路加福音18:14
      
      2006年10月20日
      
  •        灵感来源: http://tieba.baidu.com/p/11743990
       我必须先要说明,我并不是把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分别划至完全对立的善恶两派中去的。我的一切看法建立在《巴黎圣母院》中没有完人这一基础之上。为此,我虽然同意卡西莫多的形象感人至深,却也要来分析一下他身上的罪恶。
       首先不可否认,雨果是喜欢外表丑恶而内心美丽的这种形象的。他爱用极强烈的对比,这在他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当他塑造卡西莫多这个人物时,估计他也没有要贬低这人的想法。总体上说,他呈现给我们的卡西莫多是一个卑微的爱人,一个原本驯顺忠诚的养子,一个看起来凶恶吓人但实际并不可恶的残疾者。
       然而仔细阅读《巴黎圣母院》第四卷第三节便可发现,雨果并没有绝对地赞美卡西莫多的心灵。他似乎一边为这可怜的人辩护,一边又忧虑地分析他的缺点。请看下面几句(分别从本节不同段落中选取出来的描写卡西莫多的句子):这不幸的灵魂可怜兮兮缩成一团,干瘪枯萎;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抵达他的思想之前无不经历严重的扭曲,他的头脑是个奇特的场所:一切想法穿过其中再出来,无不扭曲;他成长过程中,在周围遇到的只是仇恨,于是他也仇恨别人。
       卡西莫多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有残疾,被亲人抛弃,差点活不大。他也没有长成正常的人。他被人们恐惧而鄙夷的目光封锁在圣母院内,终日以没有感情的大钟和沉默寡言的神父为伴,对副主教言听计从,他唯一善良的举动就是救回了绞刑架下的姑娘,并忠心耿耿地保卫她。不要说他杀死副主教是为民除害。副主教是有罪的,但他不是人民的敌人,弗罗洛没伤害过群众:巴黎全体市民和一个吉普赛女郎是不同的概念。我当然无法列举出卡西莫多杀死副主教的全部动机,但我相信其中有一部分是为泄私愤。他攻击任何可能或已经伤害到爱斯梅拉达的人。他将副主教推下钟楼,这跟他对抗攻打圣母院的吉普赛人,用融化的铅水浇流浪汉,把约翰从钟楼上抛下去是同样的道理。他只是想保卫爱斯梅拉达,因为爱斯梅拉达善待过他。因此,在他最底层的想法中,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要求隐约可见。这种要求本身无所谓高尚或低劣,但在这种要求下,他救了无辜的姑娘,杀了有罪的副主教。看起来他是替天行道了,是个好人。可他替天行道的时候是否有着自觉意识,这一点值得怀疑。我倾向于认为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有仇必报,而不是生活在法规明确的现代社会的人,遇事先诉诸于法律。
       不过这个不正常的家伙也真算是奇人了。拥有正常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哪个会想到自杀殉情?多数人总归是有各种责任、义务或欲望,这些帮助他们维持生命。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过,基督教认为人从虚无中解脱的最好办法就是爱。那么卡西莫多,一个从未接受过理性启蒙的人,已获得了神的恩泽。他把生命的意义凝聚在理想化的爱情之上,从这点来看,他几乎可被称作英雄。
       最后插两段题外话,讲讲个人更喜欢的雨果笔下的另一个英雄。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雨果另外一部小说《海上劳工》?书中男主基利亚特跟卡西莫多的命运很像,都是十分丑陋,并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最后结局也十分相似,只不过那女子没有死,她找的丈夫也不像腓比斯那么流氓。
       我觉得基利亚特正是一个完善了的卡西莫多。基利亚特差不多已可以算是个知识分子了。他精通许多技艺,为人善良,因心怀怜悯而助人——这是卡西莫多身上没有的;然而他生来孤僻,相貌丑陋,为成全心爱的女子而将她让给了别人,这又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相同之处。因此基利亚特也成为了《海上劳工》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公。说实话我一直不知《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到底有哪几位,估计卡西莫多、副主教和爱斯梅拉达要平分秋色了,另外诗人也很重要。大概雨果想要描写的方面太多,而这些方面的代表人物之间又纠缠不清,因此卡西莫多也不那么完美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