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在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世界建筑在中国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47301838
作者:薛求理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薛求理,博士,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和美国从事建筑设计和教育,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等学校任职,目前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设计过住宅、剧院、教学楼、商场、酒店、度假村、纪念馆和科技园等多种建筑形式,并承担在香港和内地的政府和私人项目顾问等。 
1999年出版中英双语著作 《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出版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推出英文著作《建造革命》。该书在海外广受好评。2007年出版 《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他的百余篇论文发表在亚欧美各洲的重要媒体上。其设计和论文在海内外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序言先驱酒店大师建筑名流公园、步行街和规划新城结语附录1:日本建筑师在华设计项目附录2:美国及加拿大建筑师在华设计项目附录3:欧洲建筑师在华设计项目鸣谢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作者简介

《世界建筑在中国》内容简介: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强烈地表现在城市的天际线上。确实,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20时纪初,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和瑞士的建筑师们,将当时最新奇的西方技术和风格介绍到中国的港口城市:今天,西方的设计师们带来的建筑和规划思想重新塑造了中国城市的公共和私人空间。和早期移植建筑的殖民环境不同,今天输八的外国建筑是在全球互动日趋加快的步伐F形成的。
在中国,不仅仅是标志性的建筑,整个城镇都可由外嘲建筑师来创造。

图书封面


 世界建筑在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吴介桢很少人來得及看懂國際建築在中國廣大領土內發燒的現象,更多人想要趁熱插一腳,看看能不能扮演什麼角色。在中国與英國接受建築教育,並曾任教於英國、美國與中國,目前以東西交界的香港為基地,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教授薛求理對於目前這種東西交會的狂喜與衝突有透徹的看法。本書目錄以議題為主要架構,再從主要架構下談論個別建築,除了建築作品對議題的分析外,作者再進一步分析個別建築其他的面向。如此,這本企圖宏大的著作得以輕巧的步履帶領讀者進入中國建築與都市在全球化過程裡的形變,以及在整個歷史與文化脈絡下的意義。中國這個經歷過半殖民階段、革命與內戰,又經過幾乎鎖國的封閉年代,卻在一向世界開放時便以巨大蓄積的能量激發全球大風浪。國際建築師向中國的前進時一方面戒慎恐懼,一方面充滿好奇,而在與中國社會接觸後,又懷著景仰與不解、熱愛與排斥等衝突的情緒。在中國執業的建築師們,一方面想在既有的條件下解決問題,一方面也想以突破性的設計成就自己。這些作品一方面要炫耀建築技術與觀念無限的可能,一方面又想向中國傳統博大精深的內涵致意。這種結果有時不免媚俗,對於只能對中國風土民情匆匆一瞥就得提案的國際火紅建築團隊而言,對歷史與文化的致意只好付諸視覺元素的呈現。至於中國大眾對於經濟的光速發展同樣沒有時間反應得過來,對於生硬移植過來的西方空間與都市邏輯,中國人對付的方法是以令人訝異的彈性,發展出幾乎可以稱為山寨版的現代都市生活情調。這裡頭有荒謬也有創意,有融合也有抗拒。全球知名建築師也知道,沒有爭議性的建築在中國其實也不受歡迎,就像演藝事業,沒人批評的作品就等於是被忘記了。在全球經濟景氣只剩中國可以支撐的時代,建築師們各種大膽的實驗也只剩此時得以在中國展現。而整個中國就像一個巨大的博物館,在表演性建築走入全球衰退的末路之前,儘可能蒐羅以後不會再出現的奇觀建築標本。當所有不可能發生的都在中國發生了以後,這樣誇示的建築競賽會不會恢復低調與謙卑,重新回歸都市生活的平實面貌?本書共有六章:1. 先驅 2.酒店 3. 大師 4. 建築名流 5. 公園、步道與規劃。 6.新城,這樣編排兼顧時間軸與尺度,從遠到近,從小到大。在討論分析了堪稱精彩的個別建築後,作者將視角拉大道都市空間。在巨大基礎建設與國際競圖的帶動下,在快速資本累積的驅使中,那些前所未有超大尺度上的開發案也促使規劃專家思考更合理的空間安排,使巨大尺度不構成現實生活裡的障礙,不造成都市空間的負擔與後遺症。現在要對在中國實現的世界建築提供結論還太早,但如作者在結語中所暗示的,這種輸入型建築與空間在中國都市造成的文化緊張勢必得由正在接棒的中國建築師來善後,所幸,中國社會固有的包容力,將是支持空間改造與在地化的最大優勢。本書共有三種版本,英文、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作者以英文撰寫後由譯者翻成中文。 (吴介桢老师是Charles Jencks ‘后现代建筑语言’台湾版的翻译者,1998。)
  •     李颖春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历史,是城市面貌的大变动,是建筑思想的大逆转,也是对传统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大颠覆,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对于这段激荡的中国建筑“现代化”的过程,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西化”和“输入文明”在其中扮演的至为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外来的力量”在“输入”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是什么?它通过何种具体的途径、经历怎样的适应性变化、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当代的城市和建筑产生影响?要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大问题,同时建立一个科学且生动的论述,一方面需要严谨的学术基础,能分析细微个案,另一方面要兼有对时代的强烈感受,能关注宏大格局。巨细兼顾,谈何容易!薛求理先生知难而上,从早期的个案研究入手、笔耕不辍,开辟出了“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这一研究课题。薛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切身投入建设热潮,在90年代负笈海外,随后栖息香港,潜心研究。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他身处内外之间,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视角既是切近的,又是反思的。过去五年,薛先生先后出版了《建造革命-1980年来的中国建筑》 和《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 两本专著,幷与合作伙伴一起在海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波特曼设计在上海”,“日本建筑设计在中国”、“黑川纪章在中国的建筑遗产”、“上海‘一城九镇’”、“北京巨构建筑”等多篇专论,在积累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同时,多有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最近,薛先生推出《世界建筑在中国》一书,作为三联书店 "梓夷丛书" 中的一种,以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种版本,在全球发行。本书是薛先生对自己出版于2006年的《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一书的超越。在这本新书中,薛先生舍弃了《全球化冲击》采用的编年体写法,而根据主题和建筑类型来编排章节,第一章“先驱”,首次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建筑和20世纪50和60年代的“苏维埃”模式纳入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论述之中,寻得中国现代化与“西化”和“输入文明”的历史关联。第二章“酒店”、第三章“大师”、第四章“明星”、第五章“公园、步行街和规划”、第六章“新城”,看似互不关联,实际上却从根源上理清了中国当代“输入建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酒店”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向外部世界传达中国“现代化”图像的窗口,成为主动邀请海外建筑师来华的先锋;随后“大师”和“明星”作为当前世界“一流建筑文化”的代言人受到中国业主的垂青,得以在中国树立自己的或城市的“纪念碑”;最后,大师“纪念碑”的概念从建筑延伸到景观和规划领域,从而在更大尺度上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目。薛先生建立的这一崭新的历史论述,是我们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钥匙,为一系列的个案现象提供了历史学的解释。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薛先生在本书的结语处批判性地指出:“输入”和“输出”建筑只是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在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建筑师事务所通过在中国设立分部而变得“本土化”,越来越多在海外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归国,以中国建筑师的身份带来海外建筑的观念。“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必将具有全新的含义,亟待一种全新的诠释。 未来的中国建筑,当以何种方式书写?我们期待薛先生的下一部著作。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多为介绍,分析不多,可以作为我旅行看建筑的参考
  •     可能没有深度,或者本就不需要深度,当多年后回首时它只是记录一段现状,为后人所用
  •     不够全面。读完基本可以了解一下
  •     港版翻译腔怪怪
  •     最近正在关注这个话题。很好。相对作者另一本相关书籍《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信息上更新。两本都买了,学习一下。这本是小开本,彩页,装帧好。正文文字不是太多,附录有日本,美国,欧洲建筑师近期在中国项目的汇总表格,值得参考。
  •     作者赠送的书
  •     因为无意中关注了@拾贝岛民(薛老师)的豆瓣日记,也时不时吸收些关于建筑方面的知识,觉得挺有趣。然后,就看了老师写的这本书。对于建筑完全没有知识的我来说,也能津津有味且毫无困难地把这本书看完。实在是薛老师的讲诉专业而又浅显易懂,门外汉也能轻松阅读。推荐!
  •     书质量和描述相符合 很值的买的
  •     最后一章很精彩,写出了中国和存在于这里的欲望。这里存在一种断裂,一方面这里是外国设计师实现各种先锋理念的平台,另一方面整个国民的审美和品位仍处在非常落后的水平。艾未未设计的公园满是灰尘,当然,滑稽山寨也满是灰尘。
  •     客观地记录了这个喧闹纷乱的时代,疯狂的中国城镇化走的太快太快终将引发深层次问题爆发出来。
  •     调理组织不怎么强,比较浅
  •     算是一个纷乱年代的回顾总结,写给后来人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