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合自然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 设计结合自然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ISBN:9787561822067
作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页数:244页

书籍目录

绪言
城市与乡村
海洋与生存
——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
困境
——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
前进一步
——里士满林园大路选线方案研究
万物和地球
——环境和环境的形成
都市里的的自然
——费城大城市地区开放空间和空气库的研究
价值观
对价值观的回应
——沃辛顿河谷地区研究
世界好比是一个宇宙舱
视发展过程为价值
——纽约斯塔滕岛环境评价研究
自然主义者
流域
——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
大都市区
——华盛顿西北部地区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研究
发展过程和形式
城市:发展过程和形式
——华盛顿特区的分析研究
城市:健康和病理
——费城的健康和病理调查研究
展望
译后记
照片来源

编辑推荐

  《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作者简介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扩展了传统“规则”与“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提升至生态科学的高度,使这真正向着饮食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从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侵害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 、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在我国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进而发展至“生态论”的今天,书中述解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则与设计方法,依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本书对从事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学习与工作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历史弥新的参考书,同时,它也密切契合了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动态,为我国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平台。

图书封面


 设计结合自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自1967年《设计结合自然》在美国首版至今,时光已经悠然过去了40个春秋,而其作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和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的麦克哈格(I.L.McHarg),也已然辞世6年之久。事实上,麦克哈格的名字为我国读者普遍了解还是首先得益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的版本。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也曾以《道法自然——以生态系统为本的环境规划设计哲学与实务》为名编译过本书。而目前反响较好的是天津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获得美方正式授权,组织重新翻译并发行的版本,该版本可谓所能见到的译书中最为忠实于原著,编译最为严谨,且图片质量堪比原版的中文版本。译版的更迭、岁月的洗练,使得麦克哈格的名字不但为建筑学界所熟知和敬仰,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如果说今天有哪一位在世的美国景观设计师是在国际上同时被专业人士和公众所熟悉的话,那就是麦克哈格” ;而同时,正是《设计结合自然》,使得当代景观生态设计有了基本的理论依据,进而在很大意义上拓展了传统“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角度与视域,并将其提升至环境科学的高度,使人类物质形态的营造,真正以一种包容万物的雄心,向着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并且最终走向了拯救城市乃至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综合而言,即便是站在当代的视界下,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进而发展至“生态论”的今天,《设计结合自然》中所述解的许多理论观点仍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可以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中获取共鸣;书中所阐释的景观设计与规划方法,依然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甚至于,我们很难将麦克哈格思想与《设计结合自然》仅仅定位于建筑学科范畴内,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乃至人文学科内,依旧留有它们活跃的空间,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系统研究,并指出其正确利用途径,使文章以一种异常扎实雄辩的方式展现。全书给人以历久弥新、外延广博之感,或许正像它的促成者楚恩(R.Train)说的那样,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这本书” 。应当认识到,在坚持学理性探索先于价值性批判的前提下,任何质疑与反对的声音非但不能抹杀一种思想,反而能在不断争论与重新诠释中明晰甚至推进这种思想。一直以来,关于麦克哈格和他的书存在着种种争议,这些争议在麦克哈格辞世之后逐渐变得鲜明。大体而言,种种争议集中在关于麦克哈格个人风格的责难和对于《设计结合自然》理论观点的质疑两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麦克哈格在推广其思想时,往往会采用一种激进的、救世主式的姿态。例如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引用耶稣的话,带着明显情绪与指向的声称“你们没有未来,你们没有未来,但我为什么是那个被选中来告诉你们这个噩耗的人呢?” ,“我在1960年代发明了生态规划” 。这种强势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引起了后人的诟病。诚然,一种理论的产生,很难说就是某个人的专利,与麦克哈格同时代的盖迪斯(P.Geddes)、曼宁(W.Manning)等人均在生态规划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麦克哈格用他的雄辩和个人魅力征服大众的同时,他是怀着怎样的良苦用心。在60年代,伴随着卡森(R.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表面上风起云涌,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环保意识尚未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真正参加环境保护运动的除了少数科学家和学者,大部分公众却是被社会主体所排斥的嬉皮士、反战人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是在静中守望,还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麦克哈格选择了后者。而他的振臂高呼,其社会效果事实上远大于学术性的《设计结合自然》,他的旗手式甚至煽动性的语句,与其说是提升个人声望,到莫不如视为唤醒作为美国社会主体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进而使其思想得以接纳并融入美国社会主流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行动纲领。针对《设计结合自然》引发的学术争论乃至质疑,目前来看述者颇多,在此仅举几例:美国学者库克(R.E.Cook)从生态学理论发展方面对《设计结合自然》提出质疑,认为麦克哈格的生态学思想来源于以奥德姆(E.Odum)为代表的热力学范式的生态学,然而80年代后的生态学则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演进,试图定量、实证的测量生态环境的历时性变化是异常困难的。 因此,麦克哈格的景观设计思想能否对生态系统形成正面作用,目前来看缺乏足够坚实的科学支撑。在生态科学与景观艺术关系方面,针对《设计结合自然》中流露出的重理轻情的观点,许多视艺术为景观设计中心问题的学者也提出了质疑。如克劳格(Steven Krog)在80年代就曾指出,麦克哈格式的过于理性的景观设计方法,正使得景观设计转变为一种环境测量,而景观应有的艺术丰富性正在逐步丧失, 甚至于“所谓由麦克哈格领导的宾大学派教出了一代没有建起任何像样东西的毕业生” 。此外,更为尖刻的批评来自于以斯坦尼兹(C.Steinitz)、福尔曼(R.T.Forman)为代表的新一代景观规划学者。他们从生态规划理论和技术角度,认为在麦克哈格的设计思想中存在着唯环境论、唯技术论、局限于垂直生态过程分析等缺陷 。事实上,我们很难将所有的质疑与批判做一综合性的评价,后续学者们的思想基点、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学科范畴各不相同,针对《设计结合自然》的研读方式也有着“向前看”抑或“向后看”,“共时性”还是“历时性”的差别,使得这样的问诘更像是一场遭遇战,谁是谁非反倒不那么重要。另外,具有景观学思想“总论”和技术“导论”性质的《设计结合自然》,在面对研究体系更为细致,技术方法更为专业的相关结论时,所展现出来的沉默与其说是“失语”,到莫不如说是“接纳”;而针对麦克哈格及《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思考与研究的学者们,他们的反诘其实也恰恰既是逃避也是奔向,既是背离也是认同,他们正与麦克哈格一道,在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历史性的华章,并对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这样的争议也说明了景观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其学科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其发展必然伴随时间而呈现出不同角度的侧重与偏移,但“对综合性的景观设计学的需求并未消亡,相反,这一需求正在日益兴旺” 。如果说围绕麦克哈格及《设计结合自然》的争议是在对其加以反动以期获得发展的努力的话,那么前者正在为此提供着话语权与展示舞台,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延续着生命力,且留精神筑家园。基于此,麦克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呈现的思想性,较之实现方法更具有研究价值;而其在技术观上实现的突破,较之技术方法内容本身更富于历史意义。由此视角来看《设计结合自然》,则麦克哈格思想首先意味着一种哲学精神,一种超越精神,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人文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诞生。它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终极关注,是对所有形而下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的概括;这种思想,从哲学发生角度,是对人居环境本源的探索;从逻辑发生角度,则是对景观环境科学、美学以及景观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探索。在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哲学尚未形成的时代,麦克哈格就以一种非功利的超越性姿态,预设了人类对于现实性的超越精神,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将自身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种群而非“万物之灵长”的方式,在一定距离之外批判的面对现实世界与自己的存在方式,进而描绘“另一种”人类自由的象征,一种理想的世界。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麦克哈格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自然主义者”,或“接受生态观点的人道主义者”,他指出,“我们不应把人类从世界中分离开来,而要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愿人们以此为真理。让我们放弃那种简单化的分割考察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而给予应有的统一。愿人们放弃已经形成的自取毁灭的工作生活习惯,而将人和自然潜在的和谐表现出来” 。麦克哈格通过对现代主义“单向度的人”的反动,恰恰印证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而在此过程中,人类仅仅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景观也是如此;人的自我解放的历程,就是缩小自我与其它存在物疏离感的过程,就是把其它存在物的利益看成自我利益的过程。也因此,作为麦克哈格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纽带的“设计”,则意味着“第一是负熵,即秩序水平的提高。第二是感知(apperception),即把能量转化为信息,再由此而具有意义的能力,并对此作出反应。第三是共生,即合作的约定(cooperative agreement),这种约定使秩序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而且需要感知来实现。第四是适合性和适合环境,也就是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并适应那个环境,指有机体实现更好的适应。最后的标准是健康状况和病症状况——证明创造性的适合需要负熵、感知和共生” 。正是通过这种设计,人为建造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融合于其中;取而代之“空间序列”的将是“生态序”;取而代之“有意味的形式”的应是“共生形态的和谐”;取而代之“永恒”的则是“超越”。最后,在实现“设计结合自然”的技术手段上,不管是目前饱受诟病的“千层饼”模式(layer cake method),还是适宜性途径理论(suitability approach theory),麦克哈格至少身体力行的强调了设计过程的“真”。在麦克哈格思想中,“真”意味着一种整体主义价值观。与笛卡尔式的“整体的特征取决于部分的性质”不同,“真”在这里意味着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整体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 “生物界不是由有机体的金字塔组成的,而是由无数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在这里面,许多不同的生物在相互依赖中共存,每种生物各自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感知、作用、适合性、环境适应和共生能力。” “创造是把物质提高到更高级的有序的水平,破坏就是衰减,而进化的总和就是创造。” 同样,这种求真务实的技术观要求人们在景观研究与设计中采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观点来重塑设计思维,技术的价值模式也相应的由扩张向保护、由量向质、由竞争向合作、由支配控制向合作公平转换。事实上,即便是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模型中,技术既不是一种拖着我们尾随行之的独立力量,也不是一种中立的、非价值工具的集合。针对某些“技术至上主义传统”(technocrat tradition) 和当前人们对新技术(包括某些绿色技术)的盲目乐观,生态的景观设计技术“应该反对现代意识形态从肉体、自然和大地的逃离” ,“它将是一种有限的、生态的和精神的技术主义” 。在《设计结合自然》的开篇,麦克哈格就曾写道,“我十六岁的时候,就想到把大自然给我的恩赐给予别人,考虑献身这一专业的可能性” ,而这样的历程,麦克哈格在这之后的64年就一直没有停息下来。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如今人已逝,物已非,虽然“20年后重写本书”的计划终未能如愿,但其精神常驻人间。带着这样的思绪,重读《设计结合自然》,恍惚间浮现出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ing)的诗篇——我取回我的瓦片、锭盘与支架,从沟渠中唤回我的工匠我把我建造的一切抛给了无信仰年代的信仰我的宫殿会像其他人的一样矗立在那里后来的国王将用它建造新的宫墙注释: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见俞孔坚、李迪华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70页Peter Walker,1994,转引自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71页Rosof.L,Ian McHarg,http://www.upenn.edu/pennnews/current/2000/040600/cover.html麦克哈格,1970,转引自李伟,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历史叙事——从历史的角度看伊恩•麦克哈格与景观设计学,新建筑,2005(5),第66页I.L.McHarg,Ecology and Design,In:Thompson G,Steiner F,ed.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New York:Hudson & Sons,1997,第322~323页R.E.Cook,Do Landscapes Learn? Ecology’s ‘New Paradigm’,In:Michel Conan, 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0, 第115~125页R.E.Cook,Do Landscapes Learn? Ecology’s ‘New Paradigm’,In:Michel Conan, 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0, 第126~132页A.W.Spirn Ian McHar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ism: Ideas and Methods in Context. In:Michel Conan, 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0, 第97~114页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见俞孔坚、李迪华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70~93页Sasaki H,李伟译,关于景观设计学教育的思考——对当前教育方法和目的的一些评论,见俞孔坚、李迪华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33~137页[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11页[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357页[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236~237页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123页[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237页[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227页曹康、吴丽娅,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城市规划学刊,2005(2),第66页[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张妮妮译,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序言,第5页[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转引自杨雁斌、薛晓源,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39页[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7页
  •     故能玄虚的名词,不通顺的语句,译者是故意想炫耀自己的专业性?还是压根对于生态恢复景观规划行业知识一无所知。 这本书的专业含量是相当高的,涉及大量的专业名词,本应在翻译过程中多加推敲并尽可能让内容变得整体连续。而本人看后却觉得是翻译片段的拼凑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对于译者的不负责任,没有严谨的翻译态度实在感到遗憾。以至于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     经典的启发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失去其光芒。景观和建筑专业人员阅读这部书之后,设计的职业操守会得到加强和设计责任感会有所增长。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不为别的,就为了一本专业书中出现的诗意与激情,与跳出一城一池广阔的视野。如果学习景观设计只把它看成一门技艺,那么抱歉,大概永远只能是匠人。任何称得起大师的人,首先是个哲学家。即使成不了牛人小牛人微牛人,我也希望离他们近些,多受些熏陶。“城市与乡村”一章里灰暗的城市与明丽的乡村对照,不正是我们这二十年里所经历的吗?虽然我本人没去过几次乡村,城市环境的变化还是亲身体验过的。不是书过时没有现实意义了,是读的人认识不够深。这本书我可以再读上几十年。
  •     这不仅是一本景观学的书,更是一本人类的书,读读不错。
  •     很好,很多观点可以吸收,值得再看看
  •     觉得之所以这本书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从价值观提出到场地调研方法、调研结果最后到应用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现阶段感觉价值观有了,调研方法很有启发,结论和应用能涨姿势…
  •     关注脚下的大地,和我们的未来。
  •     看看当时McHarg是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的理念
  •     书里面的内容没有很恰当的结合实例讲解,这是目前阶段的遗憾
  •     经典之作
  •      mcharg
  •     台版翻译更接近书中原意,道法自然,其实是本思想论,全书的重点在讲对待自然的态度,自然的过程,其次才是方法,并且讲的并不多,但是和所有规划一样,没有切合实际的执行方法和执行力,规划就只能是马后炮。
  •     经典,但是该版图片导引不够到位,读起来云里雾里的。已经如此经典,改版多次,建议增加经典理论、概念的解析、说明。如叠加分析的方法,现在可能被业界公认为“千层饼”模式,这些应该有一定的说明,并加以考究、证实。
  •     略神。“报告文学+个人经验+概念推广”的类型,本想速度扫过,谁知卡住了,之后决定注重了解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佩服于作者的知识面之广,以地理学为中心,涉及历史人文哲学;案例中穿插理论说明和科普。宇宙舱、自然主义者、流域、价值观、斯塔滕岛几篇都很有意思。GIS中的一些功能难不成由他发端?理想的规划师也许就应如此:一手地理科学,一手人文科学,会计算机辅助,能实践,会推广。把一个地方当成历史物质生物发展过程的总和并认为其中蕴含着社会价值;而我们要了解此过程的动态变化,对它于人的影响整理出价值体系,并作出利用、保护等的应对判断。有些语言略玄妙,可反复瞧瞧。
  •     大二读的。大尺度,多重性。晦涩难读。
  •     这本书是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推荐的,是著名英国环境设计师 麦克哈格 的重要作品,书的纸张全部为光面的滑料,书中大量的中英文结合使我 更清楚的看到了园林设计的国际化和实用性,中间的配图也都很国际化,几乎是航线和英文地图的结合,虽然我有些看不懂,但是我会努力深入思考,挖掘里边的内涵的,书的内容分别从环境 生态 气象 等等各种方面来阐释 自然和设计是分不开的,各种水域系统的划分,各个功能的区分,让我打开了眼界,更增强了我热爱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我自己计划的考研之路埋下了深深的决心的种子,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的种子发芽 开花 结果!
  •     帮助生生更快的入门,领略知识的风采
  •     这个世界是分离主义统治的社会,但我们应要求探求整体结合。
  •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翻译成“向自然学习如何设计”也不错,呵呵,读了2章,真的很不错,既有科学内涵,也比较平实易懂,很好的一本书!
  •     “我的这段经历(因肺部疾病到瑞士疗养)加深了我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材料,它说明——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都是起作用的,至少对我是这样。我的本能以及状况说明我选择乡村胜于格拉斯哥是正确的,仅凭这次经历就足以使人确信无疑。”
  •     本来担心自己收到的是06年的第一版,收货后发现确实是08年第二版的,而且是11年的印次,第一说明这书卖的不错,第二希望当当完善自己的信息,封面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也不知是否第二版才有了彩图,因为买前只见过第二版没见过第一版,因而下订单时十分担心。
    顺便再说下,麦克哈格被现在一些人批评他将风景园林引向了纯粹的自然与科学,而忽视了人类社会的文化,但这其实也不是要抹消他的贡献。设计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艺术的成分,但我更认同设计学的说法:设计并非是科学+艺术,而是与其相关、却又有所不同的人类固有的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方法。所以如何应用本书中的理念与方法,应该仍是设计师需要努力的。
  •     学会从自然的馈赠中有所收获的方法
  •     设计结合自然,,经典中的经典。。
  •     看看
  •     读了一遍,得再读一遍。
  •     作者站在发展与保护这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一方面力求保护当地自然生态,另一方面探寻一种更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非常值得当下的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借鉴和参考,尤其是如今的中国。
  •     对景观设计专业很有用~~内容很深刻~~但是要耐心读
  •     城市规划专业良心推荐
  •     读过一年后,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前面对荷兰梦眠坡的描写和城市化对环境的毁灭以及作者的千层饼理论,剩下的内容已经遗忘,有机会需再重读,但是作者的情怀还是感动我的
  •     内容很适合各类建筑景观规划研习!
  •     书中述解的许多观点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法,依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
  •     关于园林景观专业方面的人可以看一下~设计的理念什么的比较好~有用~有图文~
  •     本书适合的不仅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从业人员,也是大众都可读的一本好书。被作者太空舱的理论所震撼,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生物,人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破坏自然。这本书,太值得推荐了!
  •     书中描述的情形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时的状况,但对今天大多数中国城市的发展有前车之鉴。书中介绍的生态学指导下的规划方法直到现在在国内还没有进入主流(国外情况不知道是啥样),仍然是以经济作为主要的价值评价标准,但多学科协同工作、GIS等方法已经介入,不过缺乏基础资料,使得生态规划难以深入下去,做了很多为取得国家补贴和资金的表面文章。
  •     慢读细品,读了六年都还没读完
  •     读过知道自己的匮乏,算是比较深的一本书,没有一定的基础比较难一次读懂,至少我读了两遍。书中的许多观点、研究方法、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好书,值得收藏。
  •     超赞!书的质量很好。看了受益很大,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等,也学习了很多方法。
  •     瞧瞧人家的设计逻辑
  •     学设计专业的值得一看啊,好书啊,不管是学建筑的还是规划的,还是景观设计的
  •     很经典的书,学景观的人需要阅读。对设计与自然的探讨结合实力,很有启发。
  •     设计结合自然,建筑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好书。
  •     被麦克哈格老爷子征服。
  •     是一本很生动的书,并不是纯讲理论或思想的枯燥读物!
  •     很好的书,对于在景观或相关行业的很有引导性,可以引导自己的在景观方面的价值取向,看这本书时,专业知识越深体会越深,如果不是很入门,或多或少有难理解的方面,会有在门外看风景的感觉。
  •     作为第一个得到美国总统亲自接见的一位景观设计师,把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亲切结合,值得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大地的一声们学习
  •     毕业时看见一本破烂不堪的 设计结合自然 ,现在翻来 还会感触颇多。经典啊。
  •     考研是读的书,直到现在N多规划设计都达不到这理念与要求……
  •     从许多参考书中,都看到了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应该不错!买回来,大概翻了一下,觉得没买错,还值得收藏!很想快点把书读完!
  •     学设计的值得看一看
  •     本书让从事规划工作的人要尊重自然,要有对自然有敬畏的心态。
  •     作者花费了几章的篇幅来阐述这个星球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以及人类对于其掠夺式的毁坏,以及其生态规划的复杂理论,恐怕当时的麦克哈格之于世界便相当于当今俞孔坚之于中国的意义,而麦克哈格的理论或许又正是俞孔坚反规划思想的来源。他在四十几年前所批判的当今正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生着,而他所提倡的也正在此或许不那么完美的被少数设计师所实践着,而要看到所谓美好的共生的结果,恐怕还尚待时日,又或许已绝然不可发生,而其中有关生态与审美的争议,恐怕永远都不会达成一致。
  •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书籍,而是一本理论与技术兼论的书籍。作者以熵变的理论理解自然系统、城市系统、以及创造活动等。并综合了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建设实践。上至方法论价值观,下到图纸实践,系统性的生态规划的介入,让人很受启发。
  •     經典;上個世紀有這種觀點已經夠令人震驚的了;基本上奠定了三個半學科的基礎吧。
  •     这学期上了丛老师的《生态景观规划》,用的是同济王云才的教材,以此为契机读了这本著作。Mc Harg可谓是大名鼎鼎,俞孔坚也是他的学生。据说本书提高了本学科的整体科学素养和研究水平,牛逼至极。其实读起来虽然拗口,但真的很少空谈理论,而几乎全是用实践作品讲话。努力攻下此书后,对于生态在设计,尤其是大尺度规划的应用方法多少会有些印象。同时,对于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匮乏也自己我汗颜,亟待补充。
  •     麦格哈格的书,导师是从事生态理论研究的,在一起谈论此方面的时候很多,老先生讲的很到位,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方面的知识。但要是读懂它得内涵可能需要常年累月的研究。书虽然贵了一些,但毕竟是经典,还是值得购买的。当当也比较给力。
  •     麦克哈格的经典之作,大一的时候买的,当时没太看懂。觉得还是要高年级的学生会比较好切入。一本经典的书。纸质像是杂志~附有彩色图片。性价比很高。当当网发货很快,当时买了很多,用一个整齐的小盒子装着。货到付款,特别方便。
  •     应该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经验总结,关于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总结性知识
  •     读的最认真的书
  •     书是好书,翻译吃屎。有空去找原文看。
  •     细致
  •     这个真的是呕心沥血读完的啊,读了中文读英文。McHarg的思想略旧不过现在还是跑不出这个套路
  •     设计结合自然很不错的书。
  •     设计结合自然,在这本书里面规划专业的同行们能看到人家在上世纪670年代把要素分析与影响效果评价用手工制图方法达到的极限,向他们致敬,也应唤起我们对于今天规划技术的真正重视和学习。
  •     不可多得的好书,介绍了很多以实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法,看出是作者拿出毕生心血的著作
  •     经典,规划、建筑学专业必读
  •     麦克哈格的书,不仅仅给你全新的理念的启迪,更能教给你受用一生的方法论。
  •     很经典的书,不过我买到的是第二版,这个图片是第一版的。书中有很多例证,而且结合了作者自身的经历,所以读起来很容易理解,非常喜欢。
  •     麦克哈格的经典之作,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为人们提供了方法,给人很多启发
  •     经典就是经典。看几页就会被作者吸引,知识面、阅历及其宽广,案例随手拈来,论述水到渠成。这本书并不是那种1、2、3、4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读起来更像杂文,比较过瘾。书本身比较厚,但是如果要完全读懂内容,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后备知识。十几年前看过老版的译本,显得简陋;这版的插图有了很大改进,效果好多了,当然价格也是大大地提高了。
  •     应该是版本不同吧。反正是麦克哈格的。放收藏夹里好久,一降价我就买了~
  •     麦克哈格当时的理念算很超前的,可惜里根政策之后,美国也几乎再无能实践景观生态规划尺度的实例了
  •     建筑学专业的必读书,美国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教材
  •     麦克哈格的经典之作,生态设计之父,站的高度比较高,甚至到了人类学的领域
  •     园林景观专业学习与考研必读
  •     有空读一下原版,翻译让人有些不明觉厉
  •     景观设计的经典书
  •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非常充实,是园林设计行业非常好的参考书!
  •     确实应该站在那个年代来看
  •     喜欢设计的必读之书,非常简洁,但是意义很大
  •     被排除在经济模式之外的那些成分,却是人类最重要、渴望得到和实现的东西。
  •     伊恩教授在书中采用了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述生态性设计景观的方法,里面有熟悉的千层饼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个人特别喜欢本书的翻译语言。
  •     现在当当上的是新版的。印刷依然精美,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如果你想了解建筑结合生态的话,这本书应该是很合适的。
    没事了读读,听开阔视野的。不错的书。
  •     十分经典的一本书。。还有一本是设计遵从自然也推荐看一下
  •     一本好书 , 我刚学景观不久 就看下这本书 虽然有的东西不太理解 但开前半本还是非常切身感受 受益匪浅的 ,不管是不是学景观规划的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看一下。 有一个好的出发点 好的方向和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     通过景观生态的安全健康方面给我们规划又提了个醒,跟那本《反规划途径》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     没有细读呢。。虽然是经典。
  •     城市规划学习中一本很经典的书,读完第一遍有很大的触动。
  •     绿建老师给的参考书目,说实话快读不下去了
  •     只能读懂城市与乡村,海洋与生存两个章节
  •     园林景观第二次浪潮的代表人~ 俞孔坚没法比~
  •     现在景观设计学经典著作。。不错。。
  •     作者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和人道主义的观察,理想主义的激情结合浪漫主义的写法,对抗以经济利益为内核、以空间形态为外衣的城建模式,受益反思颇多,只也许是我急于啃书而无心细读的焦灼,语言太过繁琐
  •     网上评价好,而且讲尊重自然的书不多。应该买来看看。
  •     等明年再读一遍再写
  •     讲解很耐心细致,设计结合自然,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一本非好看的书,麦克哈格是非常好的一位老师。
  •     《设计结合自然》是建筑类图书中的经典著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     景观设计及规划专业必读书目,书中大部分采用直译,虽有些难懂,但重在原汁原味,需要对美国的学术思想有些了解才更容易了解
  •     不仅是设计人员,值得推荐给所有人一观。人与自然究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相处?不应该只是喊句口号那么简单。
  •     景观设计的经典读物,值得买。
  •     觉得对自然过于强调了,不过在当时应该是开山之作吧
  •     对生态伦理(价值观)感兴趣
  •     翻译不及格减一星……内容大半都了解,这么一想学校还是教了点东西的_(:3
  •     这本书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书的质量上来说,都是相当不错的,值得购买!尤其是学设计的同学们,不要错过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