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释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子部 > 老子校释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4-11
ISBN:9787101008777
作者:朱谦之 撰
页数:340页

书籍目录

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题跋
序文
本书所据版本书目
本书所用考订书目
老子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德经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老子�例
后记
�遗

补注
名称
(一)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

(二)唐开元廿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
道德经幢
(三)唐开元廿七年邢州龙兴观道德
经幢
(四)唐广明元年泰州道德经幢
(五)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

备考
一碑两面刻(全),今在河北易县。
八面刻(全),�灵芝书,今在河北易
县。
八面刻(残),今在河北邢台县。
八面刻(残),今在江�镇江焦山。
一碑两面刻(有缺泐),今存河北易县。
简称
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
本(诸家所用简称不一致,兹�
录之,以供参考)。
御注本,开元本,开元碑本,御
本,易州本,易玄本。
邢玄本。
广明本,广本,焦山本。
景福本,景本,易福本。
(六)唐(无年月)陕西��县楼观台
道德经碑
(七)宋景�四年甘肃天一真一观道德经

(八)宋(年月泐)浙江吴山崇义祠道
德经幢
(九)元至元廿七年陕西楼观台道德
经碑
(十)元大德三年陕西�溪宫道德经

(十一)元延�三年赵孟�书道德经
石刻
(十二)遂州道德经碑(道藏罔七
罔八,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
(十三)天台经幢
两碑各一面刻(全),末题“终南山古
楼观立石于道祖说经之台”十五字。
金石萃编补略定为唐刻。
八面刻(缺泐),今存甘肃庆�县。
八面刻(残),今存浙江杭州。
两碑各两面刻(全),高�书,今在陕
西�屋县。
八面刻(全),今存陕西宝鸡县。
共十石,今存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
次解自序云:“先者经过遂州,见龙兴
观石碑,上�道、德二经。”
夏竦古文四��引天台山司马天师漆
书经幢
楼正本。
庆阳本。
杭州本。
高�本,高本,至元本,楼古本。
�溪本。
赵孟�本,赵本。
逐州碑本,遂州本,龙�观本,
邢州本,龙本。
天台经幢本。
(二)写本
(十四)唐人写本残卷
(十五)唐人写本残卷
(十六)唐人写本残卷
(十七)唐人写本残卷
(十八)唐人写本残卷
(十九)唐人写本残卷
(二十)六朝写本残卷
(廿一)唐人写本残卷
(廿二)唐人写本残卷
(廿三)唐人写本残卷
首章至第五章之首。
九章至十四章之首。
十章至十五章之首。
二十七章后半,至三十六章首行。
三十九章至四十章,乃老子义。
四十一章末行,至五十五章。
五十七章至八十一章。
六十章至八十章,即成玄英道德经
开题序诀义疏,罗振玉误为孟智周义
疏。
六十二章至七十三章。
十章至三十七章,今存英伦图书馆。
敦煌甲本,敦本。
敦煌乙本,乙本。
敦煌丙本,丙本。
敦煌丁本,丁本。
敦煌戊本,戊本。
敦煌己本,己本。
敦煌庚本,庚本。
敦煌辛本,罗卷本。
敦煌壬本,壬本。
英伦本,英本。
(廿四)唐人写本残卷
(廿五)法京藏敦煌残卷
(廿六)中村不折藏敦煌残卷
(廿七)法京藏敦煌残卷
(廿八)法京藏敦煌残卷
二十章之下半,至二十七章。旧存北
京图书馆。
首章至廿一章,见伯希和目录二三二
九。
卅九章至五十二章。
六十六章至八十一章,见伯希和目录
二五九九。
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
馆卷本,馆本。
敦煌本无字注老子,武内敦甲本。
武内敦乙本。
武内敦丙本。
武内敦丁本。
合计敦煌本十五种。(十四)至(二十四),见上虞罗氏影印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老子残卷六种,
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第五残卷(见古籍丛残第四种),及老子道德经考�附�遗。内(十四)至(廿
三),总称“罗卷本”。(廿五)至(廿八),见武内义雄译�老子所引。
(廿九)柰良�语藏旧抄卷子残本
(三十)武内义雄藏室町时代钞本
(卅一)天文旧钞河上公本
仅存下卷卷子残本,�仓时代旧钞,
有大正十二年影印本。
岩波文库中译�老子所用底本。
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中引。
卷卷本,柰本。
室町本。
天文钞本。
(卅二)泷川君山藏旧钞河上公本同上。
合计旧钞本四种,�敦煌本十五种,共写本十九种。
(三)佚本
泷川旧钞本。
(卅三)�王羲之道德经帖
(卅四)古老子
(卅五)罗浮道士厉山木道德经
(卅六)崇宁五注
(卅七)宋曹道冲老子注
(卅八)达真子老子
(卅九)宋叶梦得老子解
(四十)宋刘骥老子通论语
(四十一)宋黄茂材老子解
贞观十五年,褚遂良跋,原拓本及古
�阁藏宋拓本,上海艺苑真赏社印。
夏竦古文四声�引。
同上。
王安石、王�、陆佃、刘�、刘泾注,此
据彭耜道德真经集�引。
彭耜道德真经集�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王羲之本。
古老子本。
万山本本。
五注本。
曹本。
达真本。
叶梦得本,叶本。
清源本,刘本。
黄茂材本,黄本。
(四十二)程大昌易老通言
同上。
程本。
合计佚本十种。(卅六)至(四十二),见彭耜道德真经集�释文,内叶梦得本有叶德辉辑本,辛亥
叶氏家刻。
(四)道藏本
(四十三)道德真经白文
(四十四)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四十五)明太祖御注道德经
(四十六)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四十七)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疏
(四十八)宋徽宗御�道德真经
(四十九)河上公道德真经注
(五十)宋陈象古道德真经解
道藏慕一。
慕二。
男一 男二。
男三 男六。
效一 效十, 又外传才一 才四。
才五 才八, 又良一 良十,章安
撰义。莫一 忘七,江徵疏。
知一 知四。
知五 知六。
道本。
道藏傅本(与经训堂傅奕本通称
傅本或傅奕本)。
明本。
唐本。
玄本。
微本。
道藏河上公本。
陈本。
(五十一)金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古
道集解
(五十二)唐陆希声道德真经傅
(五十三)宋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五十四)元邓�道德真经三解
(五十五)宋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
(五十六)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五十七)魏王弼道德真经注
(五十八)宋�辙道德真经注
(五十九)唐李约道德真经新�
(六十)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
(六十一)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六十二)道德真经全解
(六十三)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过一||过十。
必一||必四。
必五||必八。
改一||改四。
改五||改八。
得一||得二。
得三||得六。
得七||得十。
能一||能四。
能五||能十一。
罔一||罔四。
金时雍序,罔五||罔六。
谈一||谈二。
寇才质本,寇本。
陆希声本,陆本。
卿本,吕惠卿本。
�本。
邵本。
司马本,司本,司马光本。
道藏王本(案王弼注本通称王本
或王弼本,包括道藏本在内)。
�本,苏辙本。
李约本,约本。
严本,严遵本,严君平本。
赵秉文本。
金本。
张嗣成本,张本。
(六十四)元李道纯道德会元
(六十五)无名氏道德真经解
(六十六)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
(六十七)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六十八)元吴澄道德真经�
(六十九)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七十)道德真经集�
(七十一)宋彭耜道德真经集�
(七十二)道德真经注疏
(七十三)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

(七十四)明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
(七十五)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
微篇
谈三||谈四
谈五||谈七。
彼一||彼四。
彼五||彼八。
短 ||短四。
短五||短八。
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靡
一|恃三。
恃四||长四。
旧题顾欢撰,今考为唐张君相撰。信
一||信五。
使一|覆三。
覆四||器四。
欲一||难二,又薛致玄科文疏,难
三|难七。
李道纯本,纯本。
无本。
林希逸本,林本。
杜道坚本,杜本。
吴澄本,吴本。
董思靖本,董本。
宋张太守�刻四家注本,�本。
彭耜本,彭本。
顾欢本,顾本,道藏注疏本。
强本,强思齐本。
危本。
纂微本,纂本,陈景元本。
(七十六)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抄
(七十七)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七十八)宋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
(七十九)元林志坚道德真经�
(八十)宋李荣道德真经义解
(八十一)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
(八十二)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
(八十三)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量一||墨五。
墨六||悲七。
悲八||悲十。
丝一||丝二。
丝三|丝六。
丝七||丝十。
诗一||染八。
羔一||行十二。
正本。
霖本。
赵至坚本,坚本。
志本。
李息斋本,李本。
李嘉谋本,荣本。
惟本。
杜光庭本,庭本。
合计道藏本四十一种,见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中。
(五)诸刻本
(八十四)严遵道德指归
(八十五)宋刊本河上公道德经
成都怡兰堂校刊本,较秘册�函本多
经文部分。
涵芬楼影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
本。
怡兰堂校严本。
宋河上本(诸河上公�本,通称
河上本或河本)。
(八十六)明世德堂刊河上公本老子
(八十七)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经
(八十八)明刊河上公本道德经评�
(八十九)明闵齐�刊老子
(九十)明刊中都四子集本老子经
(九十一)明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
(九十二)成玄英老子义疏
(九十三)永乐大典本老子
(九十四)诸名家评点老子��
(九十五)浙江书局本王弼注老子
(九十六)古逸丛书集唐字老子道德
经主
北京图书馆藏,有�笔批校,“用林氏
口义本校。
一九三一年故宫博物院影印天禄琳琅
丛书之一。
闵刻三子之一。
蒙文通据强本成疏辑本,四川省立图
书馆刊。
此据武英殿聚珍版殿本所引。
北京大学藏,三经��,武林溪香馆
版,附古今本考正。
世德堂本。
麻沙本。
经纶堂本。
闵本。
四子本。
吴勉学本。
蒙辑成玄英本。
永乐大典本,永本。
晋�本。
张之象本。
古逸丛书本,集唐本,黎本。
(九十七)经训堂本傅奕校定老子道
德经
(九十八)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
集�
(九十九)南总宇惠王弼注老子道德

此据毕沅道德经考�本。
续古逸丛书影印傅氏双�楼藏宋刊
本。
见关仪一郎老子诸y�大成页一||七
五。
经训堂傅奕本,傅奕本,傅本。
范应元本,范本。
明和宇惠本。
(六)其他
(一百)日本天明本群书治要
(一百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一百二)马总意林
(一百三)牟子理惑论
卷三十四,老子�一||一六。
卷二十五,老子道德经音义所引诸旧
本。
卷一,道德经二卷,道藏本瑟一,�
十二||十六。
见弘明集卷一,大藏经本露四,�一
||六。
群书治要本,治要本。
陆德明本,释文本。
意林本。
牟本。

本书所用考订书目
(一)陆德明:老子音义(经典释文卷一序录,卷二十五音义,抱经堂�书本第一册,第十四册)。
(二)傅奕:道德经古本篇(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朱印本,经训堂道德经考�本)。
(三)夏竦:古文四声�(碧琳�馆�书本)。
(四)孙�:古今本考正(见诸名家评点老子�注附,武林溪香馆本,北京大学藏)。
(五)李道纯:道德会元序例(道藏本谈三卷首)。
(六)无名氏:道德经次解(道藏本谈五至谈七,附道经不同字六十九处,德经不同字七十处)。
(七)彭耜:道德真经集注释文(道藏本长四,真意堂丛书本,璜川吴氏经学�书本)。
(八)杜道坚:玄经原指发挥(道藏本彼九至彼十,“纂玄”章)。
(九)薛蕙:老子考�(惜阴轩�书本,与老子集解合刊)。
(十)焦�:老子考�(渐西村舍刻本,与老子翼合刊)。
(十一)严可均:老子唐本考�(案铁桥漫稿卷三著书目,有此书。今收入铁桥金石跋卷二,页三||
十一,聚学轩�书第三集,第八,即第四十九册)。
(十二)魏锡曾:校老子(绩语堂碑录第六册,见魏稼孙先生全集校易州龙�观道德经碑及道德经
残幢)。
(十三)纪昀:校老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第七百二十册)。
(六四)毕沅:老子道德经考�(经训堂丛书本,日本天保四年发弘书林刊本)。
(十五)姚鼐:老子章句(惜抱轩全集本,吕氏刊本)。
(十六)王昶:校老子(见金石萃编卷八十三,唐四十三)。
(十七)吴云:老子道德经幢残石(见二百兰亭斋金石记第四册,页一||八)。
(十八)钱大昕:�研堂金石跋尾(�研堂全集本)。
(十九)武�:授经堂金石文续跋(清嘉庆元年刻本)。
(二十)江有诰:老子�读、唐�四�正(江氏音学十书,中国书店影印本)。
(二十一)姚文田:古音谐(道光乙巳刊本)。
(二十二)邓廷桢:双砚斋笔记卷三(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二十三)俞樾:老子平议(春在堂全书第三帙本,诸子平议本)。
(二十四)孙诒让:老子札记(札�本卷四页一五||一七)。
(二十五)谭献:读老子(半厂丛书复堂日记本)。
(二十六)宋翔凤:过庭录]卷十三(浮溪精舍本)。
(二十七)姚�:援�堂笔记卷五十(淮南监�官署刻本)。
(二十八)梁章钜:退��笔卷十五(二思堂�书本)。
(二十九)李慈铭:订老子(越缦堂日记本)。
(三十)易顺鼎:读老札记(清光绪甲申刊本,宝瓠斋杂俎之四,共二卷,附补遗一卷)。
刘师培老子�补(刘申叔先生遗书第二十六册,宁武南氏校刊本)。
(三十二)刘师培:老子�表(丙午国粹学报,又收入左盒外集卷七、刘申叔遗书本第四十七册)。
(三十三)卢文�:老子音义考证(抱经堂�书经典释文内,北京直隶书局影印本,第十七册,第二
十册)。
(三十四)洪颐煊:老子�录(读书�录本卷十三)。
(三十五)徐�:读老子杂释(咸丰年刊读书杂释本卷十二)。
(三十六)王念孙:读书杂志(读书杂志馀编,金陵局本)。
(三十七)王引之:经传释词(守山阁本,万有文库本)。
(三十八)罗振玉:老子道德经考�附补遗(永丰乡人杂著续编之一,上虞罗氏刊本)。
(三十九)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上虞罗氏影印贞松堂藏西陲秘籍�残本)。
(四十)罗振玉: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第五残卷(见鸣沙石室古籍�残中第四册)。
(四十一)罗振玉:敦煌本老子义残卷(在敦煌石室碎金中,京方学会印本)。
(四十二)马叙伦:老子�诂(天马山房�著本)。
(四十三)陶鸿庆:读老子札记一九一九年老庄札记铅印本)。
(四十四)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天保壬寅刊本,关仪一郎编老子诸�集成本)。
(四十五)�树达:老子古义(中华书局仿宋聚珍印本)。
(四十六)李翘:老子古注(一九二九年芬薰馆印本)。
(四十七)奚侗:老子集解(一九二五年序刊本)。
(四十八)陈柱:老子集训(一九二八年商务印书馆本)。
(四十九)蒋锡昌:老子校诂(一九三七年商务印书馆本)。
(五十)劳健:老子古本考(辛巳影印手写本)。
(五十一)高亨:老子正诂(一九四三年开明书店本)。
(五十二)罗�贤:老子余义(一九二八年成都石印本)。
(五十三)王重民:老子考(一九二七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书第一种)。
(五十四)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一九三六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刊考古学报第一卷
第二号)。
(五十五)刘文典:三余札记(中华书局本)。
(九十六)于省吾:老子新证(燕京学报第二十期,文双剑�诸子新证第三册,一九四○年北京
刊本)。
(五十七)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老子诸�集成本)。
(五十八)武内义雄:老子原始(大正十五年刊本)。
(五十九)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昭和二年东京改造社本)。
(六十)武内义雄:译�老子(岩波书店昭和十三年刊本)。
(六十一)狩野直喜:日本影印兼仓旧抄本老子河上公注跋(北京图书馆藏)。
(六十二)高本汉:老子�考(Karlgren:ThepoeticaipartsinLao|Tsi1932|3)。
(六十三)尔雅(郝懿行义疏,沔�陆氏刻本,清经解本)。
(六十四)小尔雅(胡承珙义疏,聚学轩�书第四集本)。
(六十五)字林考逸(任大椿辑,燕禧堂本)。
(六十六)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附六书音�表,武昌局本)。
(六十七)朱骏�:说文通训定�(道光戊申刻本)。
(六十八)刘熙:释名(经训堂�书本)。
(六十九)张楫:广雅(王念孙疏证,金陵局本)。
(七十)顾野王:玉篇(涵芬楼影元刊本)。
(七十一)李文仲:字�(泽存堂本)。
(七十二)扬雄:方言(戴震疏证,戴氏遗书本)。
(七十三)杭世骏:续方言(艺海珠尘本)。
(七十四)章炳麟:新方言(章氏丛书本)。
(七十五)慧琳:一切经音义(武进庄�校刻本)。
(七十六)郭忠恕:汗简(四部丛刊续编本)。
(七十七)吴�:�补(浙江书局本,连筠�丛书校本)。
(七十八)杨�:古音略例(丛书集成初编本)。
(七十九)陈第:毛诗古音考(学津讨原本)。
(八十)陈第:屈宋古音义(同上)。
(八十一)方日�:�会小补(李维桢校明刻本)。
(八十二)顾炎武:唐�正(顾氏音学五书本)。
(八十三)江永:古�标准(贷园丛书初集,册九||十)。
(八十四)孔广森:诗�类、诗�分例(渭南严氏据�轩孔氏本校刊). 。
(八十五)严可均:说文�类(续清经解本)。
(八十六)王念孙:古�谱(高�王氏遗书册三)。
(八十七)李�芸:炳烛编卷三(古今图书馆据清同治刊本影印)。
(八十八)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古逸�书及续古逸�书影宋本)。
(八十九)荀子(杨�注,古逸�书影宋本)。
(九十)韩非子(吴�校刻本,附顾广圻识误三卷)。
(九十一)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湖南局本)。
(九十二)吕氏春秋高诱注(经训堂�书本)。
(九十三)淮南子高诱注(庄逵吉刊本)。
(九十四)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商务印书馆本)。
(九十五)文子(杜道坚缵义,武英殿聚珍本)。
(九十六)尹文子(汪继培校,湖海楼�书本)。
(九十七)列子张湛注(汪继培校,湖海楼�书本)。
(九十八)�冠子(学津讨源本)。
(九十九)孔�子(四部�刊影印明翻宋本)。
(一○○)贾谊新书(卢文�校,抱经堂本,四部�刊影明本)。
(一○一)刘向说苑(四部�刊影明本)。
(一○二)王充论衡(四部丛刊影明通津草堂刊本)。
(一○三)王符�夫论(汪继培笺,湖海楼本,四部丛刊影述古堂写本)。
(一○四)桓宽监铁论(贷南阁丛书本,四部丛刊影明本)。
(一○五)抱朴子内外篇(平津馆丛书本,四部丛刊据明鲁藩刊本)。
(一○六)颜氏家训(抱经堂丛书本)。
(一(○七)湛然辅行记(滂喜斋丛书本)。
(一一○八)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广弘明集卷五中,四部备要据常州天宁寺刊本)。
(一○九)十三经注疏(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
(一一○)李鼎祚:周易集解(古经解�函本)。
(一一一)韩诗外传(古经解�函本)。
(一二一)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古经解�函重刻鲍本)。
(一二二)国语(韦昭注,四部丛刊影明刊本)。
(一一四)战国策(高诱注,姚宏校正,黄丕烈札记,影士礼居丛书本)。
(一一五)史记(裴�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金陵局本)。
(一一六)汉书(王先谦补注,思贤讲舍本)。
(一一七)颜师古汉书注(武英殿本)。
(一一八)沈钦韩汉书疏证(浙江书局本)。
(一一九)后汉书(王先谦集解,家刻本)。
(一二○)李贤后汉书注(武英殿本)。
(一二一)三国志(裴松之注,金陵局本)。
(一二二)刘昭续汉书注(淮南书局本)。
(一二三)�书(金陵局本)。
(一二四)刘孝�世说新语注(四部丛刊影明本)。
(一二五)王逸:楚辞注(汲古阁本,金陵局仿刻本)。
(一二六)李善:文�注(涵芬楼影宋本,胡克家影宋本)。
(一二七)北堂书钞(南海孔广陶校刊本)。
(一二八)艺文类聚(四部丛刊续编本)。
(一二九)初学记(古香斋袖珍本)。
(一二○)太平御览(广雅书局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宋刊本)。
(一三一)王道:老子�(北京崇华堂铅印本)。
(一三二)薛蕙:老子集解(惜阴轩丛书本)。
(一三三)李贽:老子解(明刊老庄解本,李氏丛书本)。
(一三四)焦�:老子翼(明万历刻本,金陵丛书甲集本第十三|十六册)。
(一三五)释德清:道德经解(金陵刻经处本)。
(一三六)沈一贯:老子通(明万历丁亥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一三七)陈继儒:老子�(老庄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一三八)徐大椿:道德经�(乾隆廿五年刻本)。
(一三九)陈澧:老子注(旧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一四○)魏源:老子本义(渐西村舍丛书本)。
(一四一)易佩绅:老子解(光绪壬辰湖北臬署大字铅印本)。
(一四二)高延第:老子证义(光绪十二年刊本,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老庄正义合刻本)。
(一四三)严�:老子道德经评点(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东京�墨印本)。
(一四四)马其昶:老子故(秋浦周氏刊本)。
(一四五)刘咸�:老子二钞(推十书之一,左书第一册。民国十八年成都尚友书塾刻本)。
(一四六)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一九二七年,上海医学书局本)。

作者简介

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图书封面


 老子校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很伟大的哲人,中国人相信孔子的人文主义,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便是老子,老子是降世的大宗师。老子曾经描述过扬子江(长江),我也到过扬子江去。老子所讲的「道」,其实就是我们讲的 Kundalini,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诗人,他所描述的方式是很隐晦,很微妙的。许多人也许觉得老子的道很难明白,可是这个道在世界各地均受到尊崇,而且人们试图诠释道是甚么。   老子说,扬子江是个很难去的地方。扬子江的两岸非常美丽,有一次我坐在船舷欣赏两岸的风景,坐了三个钟头。我从未看过这样美丽的山峦起伏,好像是画家画上去似的,中国的绘画好像都是受了这些山水启发的。在开始时,扬子江有许多旋涡大石,很难航行,要很小心地通过。可是过了几个小时,到达海洋的时候,便变得很平静了。同样地,老子说要达到道,在开始时是很困难的,但是到达海洋以后,便变得平静了。所以我很惊奇老子怎样把扬子江比喻作这个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很好的诗人,而且灵性很高。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     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他所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老子的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他的整个的“道”的哲学体系的。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而正是基于无为的主张,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通过对自然、社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老子提出了“守弱曰强”(第五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的思想,提出以弱用之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基于他对于强与弱两者在客观现实中所表现的不同结果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在老子看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从实际的经验出发,老子得出了上面的看法,即柔弱与刚强,两者是相互对待的关系,可以统一于事物的发展进程之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在其新生的时候都是柔软和弱小的,事物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有柔弱转为刚强的过程,并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再由刚强走向死灭。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因为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命力,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反,刚强则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看似刚强,其实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鉴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提出了其重要的论断,即“柔弱胜刚强”。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特征之表现,所以,老子以水来论证道的柔弱品格 以及其胜刚强的特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以水喻道,充分肯定了水所表现出来的柔弱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胜刚强的特征,但是,老子在强调柔弱的这种特征的同时,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水之所以能够无坚不摧,并不在于它的弱,而是由于它在某种情况下所具有的力量已经完全超过了它所战争“坚强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水,这一柔弱的代表,已经变成了比坚强本身更坚强的一个存在 。这时候,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柔弱战胜了坚强,还是更坚强的一方战胜了相较于弱的坚强的一方。同样以水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水是柔弱不争的,一块巨石便会使水改道而行,或停滞不前,但是,当水变成了洪水的时候,作为洪水的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无数的坚强者,但是,问题在于,作为洪水的水,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再是柔弱的一方了,它是刚强的,而相反,昔时作为坚强一方的石头,这种情况下则成了柔弱的一方。所以说,所谓的“柔弱胜刚强”,其实还是“刚强胜柔弱”。在这里,有必要提到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老子以其卓越的智慧,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的对待性是普遍存在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同时,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相对的特征,或者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当然,事物的对待性并不是绝对的,在老子看来,相互对立的双方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在老子看来,事物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是要回到原来的本初状态(即是“反者道之动”),所以,事物间对立相反的关系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动的,向相反的方向进展,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便会改变原有的状态,从而转化为它的对立面,也即是所谓的“物极必反”: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认知,是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基础所在,因为既然事物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柔弱发展到刚强,而刚强再往下发展,因为物极必反,必然走向刚强的对立面,也就是死灭。但是,基于事物的这种相反相成的对立转化进而得出“柔弱胜刚强”的认知,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左。在老子看来,柔弱之所以会战胜刚强,就在于柔弱本身包含有坚强的成分,同样,作为对立存在,刚强者内在的包含着“死灭”的特征,所以,随着刚强的不断发展,就会发生“物极必反”,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由此就可以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呢?按照上面的分析,似乎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柔弱胜刚强也是事物不断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即是说,当刚强已经物极必反了,走向了它的对立面——死灭而同时,柔弱有发展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柔弱才能够战胜刚强。但是,既然老子承认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就应该认识到,随着事物的发展,在彼情况的柔弱与刚强的双方在此情况下已经发生了性质的相互转化,即是,柔弱变为了刚强,刚强转成了柔弱,所以,归根究底,并不是柔弱战胜了刚强,依旧是刚强战胜了柔弱。又按:老子鉴于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提出了“守弱”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既然事物是从柔弱走向刚强,继而走向死灭,那么,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或者避免走向死灭的到来。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刚强必然走向死灭,依此,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必然性,那么,柔弱向刚强的转化也是必然的,犹如人从婴儿(柔弱)到中年(刚强)直至死亡,都是一个必然而然的发展过程,那么,老子为了避免死灭而提出的“守弱”——既保持柔弱的状态——也就违背了事物的这一规律性,无疑是不会实现的。再者,倘若真的可以保持柔弱的状态使其保持不变,那么,同理类推,也自然是可以做到“守强”使其不向死灭发展转变,既然可以守强,那么何以要守弱?老子之所以要守弱,是出于其无为的思想而发,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的守弱,只是消极的表现,未必是一件好事。
  •     全书基本上是在做校对工作,所谓解释基本上是在抄袭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本人没有任何独到的见解,中华书局会出版这样的书实在令人失望。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最终选中的版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       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他所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老子的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他的整个的“道”的哲学体系的。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而正是基于无为的主张,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通过对自然、社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老子提出了“守弱曰强”(第五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的思想,提出以弱用之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基于他对于强与弱两者在客观现实中所表现的不同结果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在老子看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从实际的经验出发,老子得出了上面的看法,即柔弱与刚强,两者是相互对待的关系,可以统一于事物的发展进程之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在其新生的时候都是柔软和弱小的,事物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有柔弱转为刚强的过程,并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再由刚强走向死灭。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因为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命力,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反,刚强则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看似刚强,其实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鉴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提出了其重要的论断,即“柔弱胜刚强”。
      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特征之表现,所以,老子以水来论证道的柔弱品格 以及其胜刚强的特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以水喻道,充分肯定了水所表现出来的柔弱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胜刚强的特征,但是,老子在强调柔弱的这种特征的同时,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水之所以能够无坚不摧,并不在于它的弱,而是由于它在某种情况下所具有的力量已经完全超过了它所战争“坚强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水,这一柔弱的代表,已经变成了比坚强本身更坚强的一个存在 。这时候,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柔弱战胜了坚强,还是更坚强的一方战胜了相较于弱的坚强的一方。同样以水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水是柔弱不争的,一块巨石便会使水改道而行,或停滞不前,但是,当水变成了洪水的时候,作为洪水的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无数的坚强者,但是,问题在于,作为洪水的水,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再是柔弱的一方了,它是刚强的,而相反,昔时作为坚强一方的石头,这种情况下则成了柔弱的一方。所以说,所谓的“柔弱胜刚强”,其实还是“刚强胜柔弱”。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
      老子以其卓越的智慧,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的对待性是普遍存在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同时,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相对的特征,或者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当然,事物的对待性并不是绝对的,在老子看来,相互对立的双方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在老子看来,事物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是要回到原来的本初状态(即是“反者道之动”),所以,事物间对立相反的关系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动的,向相反的方向进展,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便会改变原有的状态,从而转化为它的对立面,也即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
      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认知,是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基础所在,因为既然事物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柔弱发展到刚强,而刚强再往下发展,因为物极必反,必然走向刚强的对立面,也就是死灭。但是,基于事物的这种相反相成的对立转化进而得出“柔弱胜刚强”的认知,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左。在老子看来,柔弱之所以会战胜刚强,就在于柔弱本身包含有坚强的成分,同样,作为对立存在,刚强者内在的包含着“死灭”的特征,所以,随着刚强的不断发展,就会发生“物极必反”,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由此就可以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呢?按照上面的分析,似乎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柔弱胜刚强也是事物不断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即是说,当刚强已经物极必反了,走向了它的对立面——死灭而同时,柔弱有发展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柔弱才能够战胜刚强。但是,既然老子承认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就应该认识到,随着事物的发展,在彼情况的柔弱与刚强的双方在此情况下已经发生了性质的相互转化,即是,柔弱变为了刚强,刚强转成了柔弱,所以,归根究底,并不是柔弱战胜了刚强,依旧是刚强战胜了柔弱。
      又按:老子鉴于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提出了“守弱”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既然事物是从柔弱走向刚强,继而走向死灭,那么,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或者避免走向死灭的到来。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刚强必然走向死灭,依此,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必然性,那么,柔弱向刚强的转化也是必然的,犹如人从婴儿(柔弱)到中年(刚强)直至死亡,都是一个必然而然的发展过程,那么,老子为了避免死灭而提出的“守弱”——既保持柔弱的状态——也就违背了事物的这一规律性,无疑是不会实现的。
      再者,倘若真的可以保持柔弱的状态使其保持不变,那么,同理类推,也自然是可以做到“守强”使其不向死灭发展转变,既然可以守强,那么何以要守弱?老子之所以要守弱,是出于其无为的思想而发,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的守弱,只是消极的表现,未必是一件好事。
      
      
      
  •     书名“校释”就说明这其中很多对文字的斟酌校对,解释也只是字面的,适合高阶读者。
  •     更全点就好了~
  •     虽然很多人推崇陈鼓应版,但我认为朱谦之校订的这一版,质朴简练工整,与其他版本句读不同处,朱版大部分能说服我(“绝学无忧”归属待议),因此就选这版本背诵啦!我对待《道德经》的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怀疑其中治国理念不适合日益复杂的工业社会和行政国家;另一方面希望能在行政膨胀、程序繁复的今天找到某种内心安置场所。
  •     就是繁体版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或懂一些繁体字的的人看很适合。。。。。。。
  •     观其影,而不得其行。看一女子的影子,评其人的容貌有何意义?
  •     辩证法的书,要用马列的哲学批判辩证的吸取才好,最重要的在于马列的哲学。
  •     买了几个版本的老子了 希能从不同角度学习借鉴
  •     仔细慢慢读。
  •     所以这书买冤了……对校的本子实在有点儿多,不免芜杂。不过既然是校释而非集释什么的……可能就是这样子吧。
  •     考校为主,还有较详细的音韵考,可惜我看不懂... 老子真是越看越糊涂,多抄几遍管不管用啊......
  •     竖版繁体 名家标注
  •     这个出版社的书是很让人放心的,如果不想读,那么也值得你买来装点门面!
  •     正是我需要的版本~~~~少见啊~~~~
  •     国学经典,注释功力很深,慢慢细品中
  •     太难懂了,没有翻译
  •     本本主义
  •     这本是专业书籍,主要是是字词的音韵和训诂,阐述等,普通读者得不到人生的启迪,所以意义不大。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粗翻,未及王注,容他日俟读矣,当与钱穆之《庄老通辨》相发明。
  •     就真的是一本书,内容和书的注释没有结合好,东一块西一堆怎么可以看得连贯呢,其他就更不用书了,一本书不能只顾及排版上的美观,而不照顾读者的.
  •     历史经典
  •     无需多说。
  •     看不懂
  •     老爸买的,不清楚
  •     此书搜采版本似极富,而校语实较简,且误取景龙碑本,往往为其所误。又鲜言老子文义,极不宜初学。而读高明帛书老子一过,则可知此书之精粗所在。
  •     这书不错
  •     老子不是心灵鸡汤
  •     令人大张见识。开阔视野。
  •     老子的思想真是让我折服了,更多是一种脱俗的心态
  •     无论看出版社还是编撰人,这本书都是很专业的,但是全是繁体字,对于我这样的初读老子的读者来着太难了。
  •     质量不错,值得信赖
  •     85年买的,已经二十四年了。
  •     直接看不懂……
  •     写的太专业了,适合搞研究的人读!建议普通读者不要购买!
  •     这是殿本,钱锺书对此有过评论,认为是唐人“厌刍豢而思螺蛤”才重视起来的本子。其中多用古字,多去虚词,其实可能只是明“道俗之别”,非“古今之别”。如果真是要用此版本作一参照,不妨买《帛书老子》,各版本都列举出来了,而且个人认为帛书价值更高一些,与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的文本吻合。
  •     本书是以景龙碑本作底本,采摭资料丰富,版本上包括石本、写本、道藏本、其他刻本、佚本等等,考证上清人及近人的订误也搜罗很广,查检方便。不过很多观点有问题甚至是错的,比如说对傅奕本的价值评价较低,以其文辞蔓衍,现在应该都不这么看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出土文献就是试金石啊!水平高下立现!
  •     这本书的质量是不用多说了。只是此书是校注,而没有译文或其他解释性的内容。所以不太适用于初学者。
  •     竟然给我一本残书,正在调换中
  •     古代著名书籍值得推荐!希望书友赶快购买///
  •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很伟大的哲人,中国人相信孔子的人文主义,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便是老子,老子是降世的大宗师。老子曾经描述过扬子江(长江),我也到过扬子江去。老子所讲的「道」,其实就是我们讲的 Kundalini,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诗人,他所描述的方式是很隐晦,很微妙的。许多人也许觉得老子的道很难明白,可是这个道在世界各地均受到尊崇,而且人们试图诠释道是甚么。
        老子说,扬子江是个很难去的地方。扬子江的两岸非常美丽,有一次我坐在船舷欣赏两岸的风景,坐了三个钟头。我从未看过这样美丽的山峦起伏,好像是画家画上去似的,中国的绘画好像都是受了这些山水启发的。在开始时,扬子江有许多旋涡大石,很难航行,要很小心地通过。可是过了几个小时,到达海洋的时候,便变得很平静了。同样地,老子说要达到道,在开始时是很困难的,但是到达海洋以后,便变得平静了。所以我很惊奇老子怎样把扬子江比喻作这个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很好的诗人,而且灵性很高。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     《老子校释》
  •     纸张不好
  •     2010.10
  •     适合搞研究的人看。
  •     所重非义理,想要直观了解老子思想的各位还是应选其他的本子。
  •     “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是国学必备专业书籍,在当当很优惠。
  •     书的印刷质量一般
  •     爷爷很喜欢的
  •     繁体竖版,跟想象的不大一样,不过挺好的。
  •     对繁体没什么排斥,但是现代印刷的竖排不能忍,完全看不出其实用性
  •     最喜欢这个版本,每年都要读好多遍。
  •     初读
  •     V好
  •     老师推荐呀 不错
  •     诸子必备书目
  •     给我的书是坏的。。不过,书还好。
  •     老子校释
  •     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还不错。
  •     字体,还有印刷还不错,质量也可以。
  •     。
  •     还可以,竖版的
  •     精品,太贵了
  •     音韵的部分校正很多,然而因为不懂就没怎么注意。用楚语校老子确实为本书一大创见。
  •     好书备藏
  •     买了才发现主在“校”,非专业研究者看来不免芜杂,权且留着吧
  •     书的内容不错,印刷也不错。
  •     feichangmanyi
  •     对几章详解时参考了..不错。。。很详细的...
  •     这本书的内容以训诂考据为主,兼有义理的阐述,总体来说,水平很高。但是,我拿到的书的印刷质量很差,纸张粗糙泛黄,且书的边缘不齐,有些辜负了中华书局的牌子。
  •     这套书值得收藏快买齐了
  •     打折钱够
  •     繁体竖排,有高中文言文基础基本可以读懂。我就是高中水平,大意懂了一点点。深入理解还是不够,估计要混到“砖家”级别才有希望
  •     写此书的人不简单,编者看了很多版本的老子才得此书,此书无个人意译,只集古之版本
  •     校勘之功不没,而无甚发明。
  •     我最喜欢中华书局的书了,只是它的图书一直价位居高不下.幸好见到当当网了,可以花少钱赚大头了.而且服务也挺周到的.
  •     字句句读与王弼本出入很大
  •     verygood!す素ば晴らしい,みんなでおいわ祝いしなくちゃ.
  •     這本最好。
  •     这8个月来陪伴我度过公车上的时光,几次在公车上红了眼眶,哟喂~ "正言若反",德国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circular thinking"
  •     还没看,但看封面和翻了翻还好
  •     适合作為參考書、普通閱讀并不适宜,希望能狗買到單行本的王弼注老子和河上公章句
  •     终于找到一个善本的《老子》,朱谦之比我想象中的猛
  •     很喜欢的读物
  •     最好买王弼注老子。这书尽是字词的音韵和训诂,无义理的阐述,得不到人生的启迪,或许说得自己去领悟,这样还有意义吗?反正我买了后,基本没看了。
  •     老子的绝佳版本!
  •     以前烂熟,现在没谱.
  •     马列学说不经意间深入人心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