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王阳明全集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32558759
作者:[明] 王守仁
页数:1812页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1页 - 又曰

“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削之可也;唯三代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则亦不可复也”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页 - 传习录上

朱子谓当作新民,“新”取自新之意讲。既然是自新,怎能说大学之道在自新人民呢?必然是亲民才对。阳明先生所解极是。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33页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3页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44页

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致知。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068页

知止然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7页

“致中和”只在“谨独”。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6页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75页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72页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33页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页 - 02 亲民与新民的问题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
读书笔记:
《大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旧版,另一个是朱子修订版。朱子把旧版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在亲民”改为了“在新民”。朱熹之后读书人都以朱子版本为准。但是到了王阳明这里却认为应该还是以旧本为准。所以徐爱就有疑惑了。朱子说是新民,老师说是亲民。这就如同面对两块走时不一样的表时我们就很难知道当下正确的时间是什么,这时的徐爱也应是如此。
朱熹是宋代大儒,他在宋之后的历史地位是仅次于孔孟。后世的科举都以朱子校订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基准。而朱熹为什么要改大学里的字呢?并且他改不是只改了这一处。在徐爱向阳明先生提问里也有简单说明,是为了与后面章节里的“作新民”有呼应,所以才改为了“新”民。而阳明先生则说两处的的意义不同,是不能作为为证据的。而后阳明先生也举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的判断。
这里最有启示的地方并不是纠结于一个字的对错。而是拆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习是不是应该迷信权威。在当时,朱子就是权威,他说的话就是准线。当时的阳明先生还远没有今天的名气大。他为什么敢去推翻了个权威的论述呢?这恰恰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当看到这些书不合理的时候能去反思,能去想是不是错了。而不是一眛的认为权威就是对的。从徐爱的提问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读书人的特征,他们中可能有人也觉得这里有些不妥贴之处,但是权威的强大力量使得他们很快就会压抑了自己的思考。
不论我们是读书学习还是做工作,都应该不要迷信权威。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与传承。但是当发现这种经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并且找到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崇拜权威,那么当面对时世变化时,我们就没办法正确看待这个世界。
以这样的观念再来看朱熹修订四书,我们则更能理解朱子为什么要修改。对于他来说,这也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他有自己的观点论据,他也并不迷信于之前的权威。所以他也能成为一代大儒也是不无道理的。所以读到此处,是新民还是亲民都已不重要了。
如果我们认为阳明先生是对的,朱子是错的,那么显然这书还是没有读明白。死读书读死书何时成就了大学问?阳明先生有理,朱子也有理,重要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能在学习的时候能正面那些疑问,是否能主动去解开那些疑问。
传习录的核心并不在于精进学问,而是在于精进心智。我想这才是传习录最神最妙的地方。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5页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5页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3页 - 行是心之動,心是行之始

讀《王陽明全集》之《傳習錄》的讀書筆記
今天讀到徐愛問道於先生,《大學》中的『止於至善』,徐愛說朱子等先儒認為事事物物都有定理,那麼這止於至善則需在事事物物上需要求至善。而陽明先生則說:心是至善之本體,在明明德上做到精一之功則自然可以達到至善。而不只是在事事物物上去追求至善。以先生之意,事事皆應從根本處求至善,則事物之上自然行得至善。以我們生活中之事來理解先生的意思。我們拿一些好的互聯網產品來做對比,有的人是想要做一個好產品,而有的人則是心裏存著一個做好的心。所以想做一個好產品的人未必會做好,因為他想的只是產品,而心裏存著好的人則做任何事都能做好,因為他心裏就有一個好字,也容易成功。故,為什麼很多企業能仿別人的產品,卻永遠無法超越別人?因為他心裏沒有存著那個好字,在心裏沒有追求著至善,卻想在行為上獲得至善,最多也只能抄襲一時,卻不得正果。
徐愛雖也明白,但是也提出了另一個困惑,雖然心到了,但是那就事父之細節,比如關愛父母的溫暖這一點上就有很多細節,難道不要講究一下的嗎?
先生說,怎麼不講究呢,但是也要有頭腦,要在去人欲存天理上去講究。如果能做到不是為了孝順而去做點孝敬事,那麼天氣冷了自然會想到父母,也自然明白要為父母做點什麼。因為有了這顆心,所以一切事都是自然出現的。
論到創業也是如此了,不懂不會也不用怕,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當你的心裏沒存著一個夢想,想必也只是唱唱戲罷了。如果能心存夢想,日夜都會想著這些事,好麼自然就會自己去學習,求知識。那也就不用擔心不會不懂了。
這也就是行為心之動,心是行之始。只要我們做到去人欲,存天理的心,那麼自然就會做到最好。
所以要想讓別人做好一些事,最重要的不是告訴他們的行為,而是要激發起他們的目標和夢想。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9页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4页 -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我們往往覺得自己本著一份忠孝的心,卻苦於沒有手段,以致使我們做不到忠孝。此也是我長久以往的困惑,我之前也覺得自己雖喜歡某個女生,卻從不知如何去愛,往往覺得自己多少是有了那份愛人的心卻不知道如何手段能表達得到。
然先生說: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依先生之言,若是真心愛一個人,那麼你自然會有愛的行為和舉動哪裏還需要什麼手段?如果手段成為了你愛別人的功夫,那就不如扮戲子粉墨登場,唱他個真切,是愛了不成?故而言,一切從心,才能至誠才能至善。
由此也引出了知行合一的思辯,是知有知的功夫,行有行的功夫,可分別修行?
先生則說,如知了必是行得,如是知了不行,是為不知,行了不知是為妄為。這也說明我們這裏所說的知行合一不是單純在說意識形態的行與知的事,而是要求具修行的境界,如若只是說這個知與行是不是一定是合一的,多少也失了思辯的價值。這也如同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在做點沒有價值的事。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47页 - 答顾东桥书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 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奈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先知食物之美恶者邪?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664页

昔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9页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页

先生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如何解自然科学之发现?中国近代之落后,莫不是儒家一味强调内敛、不主张探索未知、不鼓励好奇和发现所致?此观点误国。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90页 - 答聂文蔚

僕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
莫非当年就有公知了?公知文化真是源远流长。话说那个时代对公知的定义是病狂丧心之人啊,地位堪忧咧。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4页 -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见塘水之充足易,见井水无穷难。先生以此喻学,也以此喻人生。世间有多少人能识得井水有无穷源头?而大多都是顺应了当下利益,论及求学者是,求财者也是。学生选择专业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更多是当下的就业环境成为影响了选择专业的第一要素。做生意的如果不是见了有利可图就一头扎进去,又哪会有那么多后来一败涂地的人?
然人生不就是要向难处求,相难处寻嘛!也如圣经中所说:你要进窄门,因为论到灭亡,那路是大的,门是宽的,找到的人也多;论到永生,那路是小的,门是窄的,找到的人也少。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0页 - 若是一切縱人欲,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


先生說:若是一切縱人欲,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
聖人之心,是用心良苦。這也讓我想起來關於吸引力法則中所說的,如果你身邊總是圍繞著不好的事,那麼你還能有好運嗎?如果書中滿紙男盜女娼,這世間不是多增亂事?
放眼當下媒體,有幾個還有著良知?哪個不是在博眼球,追收視呢?可是長亂導奸,似與他們無關一般。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34页

诚意只是循天理。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页 - 徐爱序

中国文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要从《大学》开始。小时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等那只能叫开蒙其用途是识文断字、传递普世的价值观。但是要理解世界,建立一套价值观就必然要先从《大学》开始。所以有人说《大学》是大人的学问。
那么大学里讲的是什么呢?我这里摘抄一段《大学》最核心的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成功学指南。这里讲了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至善。当时的人与现代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但是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来的价值认同点。人的成长是需要有一个路径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非常重要,可以说用来修身养性也可以,用来参悟社会处理哲学道理也可以。而后面一段:格物知致、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一个人能活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重要的发展路径。
所以虽然这本书算是大学问的第一块门砖,但却是极为经典中的经典。用来反复思考都是有价值的。就好像很多人拿心经作为佛学的入门经文来持颂。但这却也是集佛学精化的经典。不论何时都值得反复琢磨。这就是《大学》在中国儒家中的地位,一点也不比论语要差。并且《大学》是儒家四书中文字最少的。
了解了《大学》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传习录里开始徐爱和阳明先生之间的对话讲的是什么。徐爱在开头写了一段吹捧自己老师的也是情理之中,必是对阳明心学有着切身的认同才会如此推崇自己的老师。而其中描述阳明先生的话也没有什么怪力乱神的东西,故还是比较值得相信的。
话又说回来,近几年王阳明突然火起来了,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籍里都有很多神叨叨的描述,在我看来都是有点哗众取宠。我看《王阳明全集》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经历起伏,思想成熟的路径,洞察人心的睿智,根本就没有那些神玄之说。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6页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4页 - 《传习录》部分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只是要复那本体⋯⋯故《大学》指个真知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又第6页,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30页 - 墨氏兼爱无差等~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他无根,便还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以先生之见墨子一派之所以未得传承生生不息,是大公而绝私,是无根之学,远人性之故。细细一品,心中了然。自古大公而绝私者似难长久。以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只有集体不尊重个人,当个人尊严得不到捍卫,当个人财产得不到保护,仅以一句先有大家才有小家似难公允。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页

买这种书也只是装装有文化,说实话,我读过两三页,真的读不懂。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页

1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页 -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祗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註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祗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請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請求?祗是有個頭腦,祗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請求。就如講求冬溫,也祗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祗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祗是請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1 - 1

-------初读几页感受--------
这两天才开始读,晚上抽空读一点,才到二十几页。不过已经抄了3页的读书笔记,感觉获益良多!
因为书是竖排的文言文,繁体字,并没有解释,差不多相当于最原始的加上标点符号打印出来。因没有系统读过四书五经,只靠着一点点初高中文言文的知识,导致读起来几乎有一半以上都不懂——问答式,基本上都围绕着一个经典的句子或者有名的人物来说,而这些积淀我都没有,还有少量繁体字不认识。哈哈,我只好先“不求甚解”的读一遍咯!
说起来,我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少人都有,但是偏偏不想读译本——以前读某些译本,结果读的兴味索然。自己看,虽然有一些地方不懂,也不想不假思索的就接受经过别人消化又吐出来的译文。只要不是完全看不懂的外文,还是愿意读原汁原味的东西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慢慢查,不过我第一遍读的时候不打算一个个查,否则我很可能没毅力读下去。
--------共鸣的地方---------
知行合一
由先生的解释,我对“存天理,灭人欲”有了与以往印象不同的了解。以往见到这句话,都只有一个念头“封建统治束缚人民没人性”——现在看来,确是另一番意思。天理在于心中,是未经污染的纯净的人性之本,知而不能行,说明知与行之间被阻隔——先生打了个比方,就如你鼻塞时闻不到臭味一样,而这个“鼻塞”就是“私欲”。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可见并非要以外界单一的标准来要求个人,而是根据心中至真至纯之念行事。所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欲”反倒是“私欲”,而“天理”则是“初心”,“本元”,是“道”。这和现代所倡导的“不忘初心”不正相应?道者,不可道也,即便是圣人所言,虽精妙绝伦,但仍是“下学”而非“上达”——能说出来的都是“下学”,而“上达”虽不可言说,却存于行“下学”之中!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8页 - 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道以文可傳於世。然,道非因文之華麗而多有增益。然世人多追求文詞華麗而失去了求道的本意。道雖由文載,卻非文也。此與佛家的不立言語似有相通。
文中子擬經非私意為之,是削偏固正之意。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37页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48页

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7页 -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道不可说,说不可尽,尽不可信。知道者是冷暖自知。此与佛家道不可说,不立言语似同。佛主传道,只拈花不语,唯迦叶知佛主心印,此也非是文字立说所能及。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7页 - 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章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页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这段是什么典故?五教为何?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7页

“礼”字即是“理”字。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16页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杆;及其有杆,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全集》的笔记-第29页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王阳明全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