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管理日志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资治通鉴》管理日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308087940
作者:宋守山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周星期一  垂若并永,为患益深,不如两存之西燕主永困急,遣其子常山公弘等求救于雍州刺史郗恢,并献玉玺一纽。恢上言:“垂若并永,为患益深,不如两存之,可以乘机双毙。”译文:西燕国主慕容永被慕容垂围困,情势十分危急,他派儿子常山公慕容弘等人去向东晋雍州刺史郗恢求救,并献上了一颗玉玺做为见面礼。郗恢向朝廷上奏说:“慕容永如果被慕容垂吞并,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威胁,还不如让他们两个都存在,我们可以寻找机会一起歼灭了他们。”笔记:甲乙丙三家公司竞争,在市场上打得火热,不分伯仲。这时,甲公司的现金流忽然出现了问题,恰好银行又不贷款给他。于是,甲公司来找乙公司拆借一部分现金,如果你是乙公司的董事长,借还是不借?乙公司很是纠结。如果借,那么甲公司以后在市场上肯定还会跟乙公司争夺,但要是不借,甲公司没了,乙公司面临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与丙公司的斗争将是你死我活。在目前的情况下,三足鼎立是最为稳定的。所以,权衡再三,乙公司还是选择了借款。等自己的力量大了,再把甲和丙公司一起给灭了。东晋孝武帝也面临这个问题,慕容垂和慕容永打仗,慕容永走投无路,找到了他的邻国东晋搬救兵。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但东晋雍州刺史郗恢上书说,还是救吧,反正慕容永被灭了也没有我们什么好处,不如留着还能牵制一下慕容垂,等我们翅膀硬了把他们都吃下去。孝武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啊,于是下诏调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前往解救慕容永。行动指南: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利弊权衡中,自然选利避害。星期二  螫手解腕,事不得已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关中,自救目前。臣既不安于高氏,岂见容于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图为国,愿不赐咎!——《梁纪十六·梁武帝太清元年》译文:大王您救兵未至,可兄弟我已到生死关头,情形危急之下,这才求救于关中,以求自救。我既不安处高澄手下,又怎会为宇文泰所容?但螫手解腕,这本是万不得已,可我所作一切,皆是一心为国,万望您不要怪罪于我!笔记:毒蛇螫手,壮士解腕,这个典故不止一次地在《资治通鉴》里出现。它的意思是,被毒蛇咬到手之后,勇敢的人会毅然将自己的手腕切除,为的是舍小救大,保全性命。就比如侯景骗梁武帝的这次,侯景本来是害怕梁武帝责怪他向西魏求援一事,便派人写信给梁武帝,说我这是情急之下,万不得已而为之。梁武帝自然知道螫手解腕的事情,所以也就没说什么。螫手解腕,意思是要学会果断放弃。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不仅仅是简单的黑白较量,更是双方心智的对比。古代“围棋十诀”中就有三诀是关于放弃的,其四为“弃子争先”,其五为“舍小救大”,其六为“逢危须弃”。只有学会顾全大局,果断弃子,才能盘活全局,放弃得越早,损失就越小。行动指南:要学会理性地权衡利弊,果断放弃。星期三  孙荒淫凶逆,宜速征伐益州刺史王浚上疏日:“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晋纪二·成宁五年》译文:晋朝益州刺史王浚上疏说:“孙皓荒淫残暴,应该抓紧征讨他。一旦他死了,吴国新君若是明君,那么就会成为我们的劲敌;老臣我已造船七年,每天都有船因腐烂而毁坏;再加上臣年已七十,去日无多。此三者如果少了一样,伐吴大计就会难成。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这良好的时机。”笔记:在三国中,吴国是最后一个被灭的王朝。晋国其实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而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所以等到机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把握。王浚上书,就是告诉晋武帝,已经不能再等了,时下吴主荒淫无度,举国怨恨,离心离德,正是一个讨伐的好机会,而我又造好了舰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他们再立新君,励精图治,再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成就一个人功业的诸多因素中,机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会没来的时候要等待机会的到来,当年晋朝刚建立的时候,讨伐吴国不是没有可能,但当时孙权还励精图治,打起仗来势必要损失很大。但到了孙权后人再执政的时候,事情就好办多了,上下离心,军士都要倒戈了,这时若是进攻肯定会有摧枯拉朽之势。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他自己评价说,“这是吉利千载难逢的机遇,历史性机遇才是真正的机遇,只有抓住了历史性机遇,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取得成功”。而晋武帝最终也没有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的时机。行动指南:机会没来的时候要耐心等待,机会一旦来了,就要及时抓住它。星期四  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惟知时也帝日:“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对日:“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惟知时也。”——《魏纪二·魏文帝黄初五年》译文:文帝说:“按你的想法是把孙权这个后患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了?”辛毗回答道:“从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武王去消灭,是因为他知道时机未到。”笔记:俞敏洪说,自己有很多沮丧的时候,但“我始终有种心情,能在低谷中静静等待,直到机会出现,我再往前攀登”。俞敏洪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知道,等待也是一种能力。曹丕想要大举进攻吴国,他的侍中辛毗劝道,现在国家刚刚平定,地广人稀,兵力不足,我们不如休养生息,静待时机。但曹丕不听,他领会不到等待的力量,无法在等待中积蓄力量,成长自己,消磨对手。所以,他成就不了父辈的功业。行动指南:经营企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的胜利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不是逞一时意气。

前言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跨度比较大,我这近十年来的关注点在于传媒史和媒介运营。现在一下从传媒到了历史,有些突兀。所以,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写这本书其实想想也是必然,我大学读的是中文,后来又在读经济和管理学位,再加之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从事着所谓“船头嘹望者”的工作,所以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切身之感。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那些企业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故事充斥于报刊、网络之间,让人们应接不暇。这些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我想这种必然性是一种潜藏于事件之下的精神脉络。于是,我想找一个结合点,结果找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很是直接,宋神宗给这本书命名时更是直白,那就是所谓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如此的一本书,所写的就肯定不仅是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也不是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而是故事背后的心智。司马光就是要告诉他直接的读者——皇帝——应该如何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何从前人的教训中学会自己的治国之道,这要求跟一个企业家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作为一个皇帝,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国天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民众,这在现代企业中应该叫做员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为他们谋取利益,让他们有幸福感,肯给你干活,又同时要防备他们造反,防止他们饱暖思淫欲,更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仔细想想,领导们活得也不容易,这还真是一门学问。其次是官员,也就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要知道“人君不亲小事”,更要知道怎样才能将中层管理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既要知道“良臣如猛虎”,又要知道“与其得小人不若得庸人”。再次是竞争者。竞争者的存在让帝王们知道,他们不是真的“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事实上,有人无时无刻都在觊觎他们的权力。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乱,内外忧患的日子时时刻刻都存在。所以,权术、谋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知道如何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学会如何去“审己量敌”。如何去做一个伐谋的上将,而不是“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仔细想想,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知道如何去修为自身,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知道沉潜,要知道“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要知道“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还有,当下的企业家们害怕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何培养下一代进行财富传承也是他们所关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皇帝比他们更着急。司马光在书中举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国之君要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要学会“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更要知道“兄弟者,左右手也”……所以,司马光编撰的是一部管理案例教材,而不仅仅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至少,我在阅读的时候这样认为。司马光除了散布于书中“臣光日”的点评之外,更将他的观点融汇在了自己对于历史史实的选择之中。而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想到了当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所撰写的文字。当然,有人可能说,现在已经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时代,《资治通鉴》里所说的谋略已经不适合于当下,但我不是如此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引用了很多故事。我在这里向他们的制造者和当事人致谢,谢谢你们为当下的中国带来了如此多的欢乐以及悲辛。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近年来,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本套国学管理日志系列图书,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西方现代的管理思想,以原文、笔记、行动指南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解以及重读,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多重功能,引领国学与企业管理的阅读新浪潮。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志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内容概要

宋守山
青年学者,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签约作家。
现为某高校教师,有多年的传媒产业运营经历。近年致力于企业及媒介运营观察与传媒史的梳理和写作,写作有《传媒三十年》等。

书籍目录

第一周
星期一垂若并永,为患益深,不如
两存之
星期二螫手解腕,事不得已
星期三孙荒淫凶逆,宜速征伐
星期四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惟知时也
星期五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第二周
星期一将士虽寒,不可不进
星期二今忽诛其室累,正足坚彼意耳
星期三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
星期四事不可不晓
星期五置兵死地,乃可求生
第三周
星期一兵威已振,譬如破竹
星期二旧谷既尽,新谷不收
星期三若其狐疑,则求我于枯鱼之肆矣
星期四围魏救赵
星期五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
胜之算
第四周
星期一远水不救近火
星期二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
星期三出敌不意,此用兵之奇
星期四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
星期五大敌外逼,徙户内叛,此危道也
二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第一周
星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
帅也
星期二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星期三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星期四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星期五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第二周
星期一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星期二在德不在强
星期三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星期四劳谦君子有终吉
星期五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第三周
星期一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星期二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
星期三亲贤臣,远小人
星期四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星期五大禹以卑宫为美
第四周
星期一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
星期二床笫易诬
星期三立政之要,记功忘失
星期四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星期五作牧亦易亦难
三月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第一周
星期一君明乐官,不明乐音
星期二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星期三任吏以职,但总大体
星期四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星期五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第二周
星期一人君不亲小事
星期二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星期三抄新律死罪条目,悬之亭传以示民
星期四当示之以好恶,使百姓绝多幸之望
星期五赏刑者,人君之大柄,不可以假人
第三周
星期一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
星期二国将亡,必多制
星期三乐毅伐齐
星期四礼之为物大矣
星期五戮一人而千万人惧
第四周
星期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星期二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星期三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
勿失
星期四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星期五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
以成
四月为将当务慎重,审己量敌
第一周
星期一触龙说赵太后
星期二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
我于市
星期三蜜中鼠屎
星期四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星期五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
第二周
星期一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
星期二为将当务慎重,审己量敌
星期三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以为薄
己,大怒
星期四治无小,乱无大
星期五禁微则易,救末则难
第三周
星期一晋必有攻吴之计
星期二主人不以礼待客,客何为哉
星期三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
星期四勿使左右窃弄威福
星期五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第四周
星期一师出有功,在于将帅
星期二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星期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星期四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星期五天时、地利,不及人和
五月良臣如猛虎
第一周
星期一隐士侯嬴
星期二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
资也
星期三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
顾之
星期四好士而不能择人
星期五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第二周
星期一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
星期二抚士卒务综大要,不为苛令,使人人得
便安
星期三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星期四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星期五客有善为鸡鸣者
第三周
星期一良臣如猛虎
星期二人虽有才,乱俗好反,不可用也
星期三师臣者帝,宾臣者霸
星期四不给,则贪者得肆其奸,廉者不能自保
星期五随时任才,皆能致治
第四周
星期一为国失贤则亡
星期二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星期三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
星期四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星期五子龙不弃我走也
六月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
第一周
星期一且止,忍不可忍
星期二两敌共对,惟当忍之
星期三兵不戢,必自焚
星期四今暴得大名,不祥
星期五愿陛下简息游幸
第二周
星期一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星期二军事未发,不厌其密
星期三纳降如受敌,不可易也
星期四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
危也
星期五示众以怯,恐士气不战先沮
第三周
星期一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星期二虽得其人,必徘徊久之,然后
下笔
星期三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
星期四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
星期五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第四周
星期一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
之秦
星期二要当获而后食
星期三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星期四与穷寇竞胜,兵家之忌也
星期五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七月集众思,广忠益
第一周
星期一水清无大鱼
星期二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星期三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星期四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星期五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第二周
星期一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星期二平阳气象方昌,请徙都之
星期三闻名不如见面
星期四貂不足,狗尾续
星期五凉土虽弊,形胜之地
第三周
星期一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星期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
星期三将帅趑趄,莫敢自决
星期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
星期五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第四周
星期一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星期二守宰者,致治之本
星期三今三载一考,即行黜陟
星期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星期五任贤使能,何有新旧
八月朝廷宜壹,大臣当和
第一周
星期一兵权萃于一门,非深根固蒂之宜
星期二恳恳用刑,不如行恩
星期三夫智者审于量主
星期四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星期五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第二周
星期一此奇货可居
星期二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死,得乎
星期三渑池之会
星期四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星期五王与马,共天下
第三周
星期一忠臣不和,和臣不忠
星期二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星期三职大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星期四得主则为义兵,附逆则为贼众
星期五入则顺旨,退则不从
第四周
星期一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星期二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星期三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星期四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
星期五朝廷宜壹,大臣当和
九月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第一周
星期一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星期二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
星期三何至作楚囚对泣
星期四华亭鹤唳,可复闻乎
星期五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第二周
星期一年在天,位在人
星期二人君不可以不学
星期三人生如朝露
星期四事不避难,臣之职也
星期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三周
星期一吾往必不返,然忠臣不避也
星期二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星期三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星期四有志者事竟成
星期五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第四周
星期一中流,击楫而誓
星期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
星期三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
星期四吾立此军,欲与之俱长
星期五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
十月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第一周
星期一徙木立信
星期二机会难得,岂宜胶柱
星期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星期四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星期五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
第二周
星期一叛臣逃吏,吾之深仇
星期二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
星期三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星期四兵有利钝,战无百胜
星期五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第三周
星期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星期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星期三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
星期四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星期五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
第四周
星期一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星期二今大业甫济,汝当先自爱
星期三帝之与民,犹头之与足
星期四正以解则好之,故不习耳
星期五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
十一月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
第一周
星期一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
星期二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
星期三何不食肉糜
星期四虏掠得几何
星期五为法自弊,一至于此
第二周
星期一吾计已定,卿勿复言
星期二文士褒贬,不足罪也
星期三周郎刀不识君
星期四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星期五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第三周
星期一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星期二偶然耳
星期三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星期四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
星期五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四周
星期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星期二天下宁有白头贼邪
星期三物极则反,致至则危
星期四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
星期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十二月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
第一周
星期一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星期二本根虽茂而端良甚寡
星期三此间乐,不思蜀
星期四夫门望者,乃其父祖之遗烈,亦何益于
皇家
星期五高祖既贵,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第二周
星期一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
星期二家姊行路相犯,极以为愧
星期三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
星期四君父子所为,臣子必习而效之
星期五乱我家者太子也
第三周
星期一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
星期二兄弟者,左右手也
星期三宜密树腹心于外以自藩卫
星期四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
星期五义不以私废公
第四周
星期一异姓诸将居边,宜参以亲戚
星期二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星期三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
星期四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星期五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管理日志》以管理学的视角,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度剖析国学经典《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从一月到十二月,从周一到周五,以国学智慧通透管理,以管理思维重读国学,让你在读史的同时,学会现代企业管理。读国学,学管理,以国学智慧通透管理,以管理思维重读国学。

作者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史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人王鸣盛曾评价说:“此乃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质通鉴》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质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毛泽东晚年曾讲,他将《资质通鉴》读过“一十七遍”。“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进行现代管理,是本书最想呈现给读者的智慧。

图书封面


 《资治通鉴》管理日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直到书出版之后的今天,我想还是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写这本叫做《资治通鉴管理日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跨度比较大,我这近十年来的关注点在于传媒史和媒介运营。现在一下从传媒到了历史,有些突兀。所以,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写这本书其实想想也是必然,我大学读的是中文,后来又在读经济和管理学位,再加之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从事着所谓"船头瞭望者"的工作,所以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切身之感。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那些企业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故事充斥于报刊、网络之间,让人们应接不暇。这些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我想这种必然性是一种潜藏于事件之下的精神脉络。于是,我想找一个结合点,结果找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很是直接,宋神宗给这本书命名时更是直白,那就是所谓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如此的一本书,所写的就肯定不仅是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也不是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而是故事背后的心智。司马光就是要告诉他直接的读者--皇帝--应该如何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何从前人的教训中学会自己的治国之道,这要求跟一个企业家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作为一个皇帝,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国天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民众,这在现代企业中应该叫做员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为他们谋取利益,让他们有幸福感,肯给你干活,又同时要防备他们造反,防止他们饱暖思淫欲,更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仔细想想,领导们活得也不容易,这还真是一门学问。其次是官员,也就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要知道"人君不亲小事",更要知道怎样才能将中层管理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既要知道"良臣如猛虎",又要知道"与其得小人不若得庸人"。再次是竞争者。竞争者的存在让帝王们知道,他们不是真的"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事实上,有人无时无刻都在觊觎他们的权力。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乱,内外忧患的日子时时刻刻都存在。所以,权术、谋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知道如何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学会如何去"审己量敌",如何去做一个伐谋的上将,而不是"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仔细想想,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知道如何去修为自身,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知道沉潜,要知道"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要知道"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还有,当下的企业家们害怕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何培养下一代进行财富传承也是他们所关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皇帝比他们更着急。司马光在书中举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国之君要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要学会"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更要知道"兄弟者,左右手也"……所以,司马光编撰的是一部管理案例教材,而不仅仅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至少,我在阅读的时候这样认为。司马光除了散布于书中"臣光曰"的点评之外,更将他的观点融汇在了自己对于历史史实的选择之中。而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想到了当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所撰写的文字。当然,有人可能说,现在已经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时代,《资治通鉴》里所说的谋略已经不适合于当下,但我不是如此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引用了很多故事。我在这里向他们的制造者和当事人致谢,谢谢你们为当下的中国带来了如此多的欢乐以及悲辛。
  •     我相信,读书人都动过要读《资治通鉴》的想法,然后真正能坚持读完的绝对寥寥。比如我,坚持看了一年,也仅仅读了80%,看到中唐就搁置一边。这实在是个遗憾,然而这个遗憾不可避免。我读的是岳麓版的《资治通鉴》,每小时仅能读十页,总共约1800页,这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于吾辈挤时间读书的人来说,如此大部头实在具有威慑力,真有点遥不可及的滋味。据说,有哥们含辛茹苦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流年》,忍不住跑去街上放了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我也想过,如果哪天真把通鉴看完了,去海滩裸奔也在所不惜。这本来就是个浅阅读的时代,我常常盼着:为什么没有一本类似于《世说新语》的书来讲通鉴的故事呢?对于吾辈来说,宋守山老师的这本《资治通鉴管理日志》实在是一部圆梦之作。它选取了通鉴的精华部分,用微博体来讲故事,生动风趣,又不流于浅薄和戏说,而且还与现代企业管理紧密相连,有着丰富的案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为一个新锐财经作家,宋守山老师的学识如海,博古通今;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在他“玉树临风,风必摧之”的瘦削身体中,有着一颗金子般的老奶奶一样的心灵。古人曰:“刚日读史,柔日读经。”这种说法漂亮是漂亮,但是没啥用,因为实在太笼统,而宋老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实在是一个“备课控”,为读者设计好了日程表,写好了哪天读什么。高尔基老师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而宋守山老师说:“你扑在我的书上,就好像饥饿的人面对‘饲养员赵大叔’一样,绝对让你营养均衡,成长为‘四有心人’。”何为“四有心人”?学校里讲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让我们的耳朵都听出了茧子。那虽不能说全是骗人的,但也基本只适用人生的初级阶段。出来混要学新的“四有”,即:有决心,有机心,有容人心,有杀人心,绝对合乎中国最传统的成功学。李宗吾的厚黑学讲究“脸皮似城墙版后,心肠似墨水般黑”,说法令人不齿,但人们一边骂,一边悄悄买回家仔细研读。这就是最务实的中国人。商场如战场,人前马后,刀兵相见,没点修行,焉有出头之日?且看宋老师说史:决心二字天天说,但说的最多的一般也是做得最差的。晋朝名将杜预与众军会议,有人说:“吴国乃百年之寇,是不可能被一举消灭的,现在正是春季雨水多,军队难以久驻,不如等到冬季,再大举发兵。”对此杜预予以否决:“先前,乐毅凭济西一役而一举吞并强齐。现在,我军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都会迎刃而解,不会再有费力之处。”所谓“兵威已振,譬如破竹”,这就是决心,当机立断,大功告成。机心二字最有学问。中国人是最善于与人斗的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刀子。整天乐呵呵的开心果,没半点机心,总是难成大器。比如晋朝八王之乱时,卢志、王彦力劝成都王司马颖,说:“今我军失利,敌新得志,有轻我之心。我若退缩,士气沮,不可复用。且战何能无胜负!不若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敌不意,此用兵之奇也。”一个“奇”字,就是机心之所在。中国人最讲“兵不厌诈”,这不如诚信好听,但绝对比诚信好使。容人心和杀人心二者相辅相成。最好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司马懿设计赚曹爽,一举为曹魏改朝换代奠定基础。曹操的重孙子叫曹芳,年幼即位。曹爽是曹芳的远支宗室,就因为这个原因,他虽无寸土之功,但与司马懿并肩为曹魏重臣。后来,曹氏君臣疑心司马懿,曹爽更是对其大肆排挤,司马懿忍气吞声,后来还干脆装起病来,而且还“病危”了。曹爽独揽军国大权。在我印象中,司马懿算得上“中国史上第一忍者”。当年诸葛亮为激他出战,送去一件妇人服装,人家司马懿不但不生气,还穿戴起来给蜀汉使臣看,这种度量让诸葛亮都胆寒。司马懿的容人之心很快得到了回报。劲敌都要死了,曹爽更无顾虑,他经常跟兄弟几个出城游玩,这就给司马懿的夺权创造了绝佳的机会。等曹爽带着魏帝出城后,“病危”的司马懿立马全身披挂,带两个儿子占领皇城,传太后懿旨,免去曹爽的职务。曹爽乖乖缴械投降,梦想做个“富家翁”,但司马懿这时展露了他的杀人之心,果断将曹爽下狱处死,不留后患。中国人一向最务实,所以即便市井小民也常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就是容忍心和杀人心的有机结合,“量”和“毒”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读了《资治通鉴管理日志》是否真的能有古代将相灵魂附体,让你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个的确不敢打包票。但请相信读史书绝对是有好处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不以史为鉴有时要犯致命的错误。南朝宋的彭城王刘义康精于吏事,但浅陋不好读书。他一心辅佐自己的大哥——宋文帝刘义隆,到了权重又不自疑、不自危的地步。后来刘义康终于被大哥以谋反的名义处死。死前,他才翻《汉书》,看到淮南厉王刘长之事,感叹说:“原来前朝就有类似之事了,我获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你看,这就是不读史书的下场,真的要了亲命啊。文章来自胡兰成网http://hulancheng.com/
  •     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编撰此书,是教给皇帝治国之道的——说到底,其实讲的是管理。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从茫茫史海中择取经典案例,让日理万机的皇帝能快速洞悉历朝历代在国家管理中的损益,从而把握管理秩序是如何建立、运转与失灵的。虽然卷帙浩繁,可这实实在在又是一本管理学的速成教材。吾友宋守山,本科学中文,硕士读经济与管理,精研传媒,好读史书。闲读《通鉴》时,被他看出历史与管理交合的枢纽,奋然提笔,积数月而成一书,名为《资治通鉴管理日志》。如果说《资治通鉴》是一本管理学的速成教材,那么《资治通鉴管理日志》可以算是这本速成教材的精编本。司马光以如烛之目从浩若烟海的史料里海选出的案例,宋守山再度遴选,敲定与当代商业社会共通性最强的二百余例,逐条解读、分析,从管理学角度给出言简意赅的建议,既易懂,又实用,适合置于案头、枕侧,每日闲暇时读上几则,当有进益。《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具管理学价值:编修《春秋》的孔子、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创作《汉书》的班固等人,骨子里其实都是学者,谈起治国,虽也可侃侃而论,但难免有些隔岸观火之感;唯独司马光,宦海沉浮,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实打实的政治家与管理者。史学家唐德刚一样对《资治通鉴》推崇备至,说:“历史实在是一切人文学科的总根。离开历史,则一切人文学科皆是无根之花,《通鉴》既是诸史精华之荟萃,则《通鉴》也是通向一切诸家经史子集的总枢纽;掌握此一家,则其他诸子百家之杂学,自能脉络畅通,无往不利。”这段话其实在说一个“道”字,道为何物?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可以说通晓万事的密码,对于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资治通鉴》堪称一册洞察世情的密码本,读懂了这个密码,不敢妄言无往不胜,多少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又拿金庸来讲,他直言对他一生最具影响的书正是《通鉴》,往往躺在床上休息时,信手拈来就看。他用《通鉴》给予他的敏锐眼力书写时评,令《明报》声誉大振,《明报》的发行量在1968年迅速突破12万份,以后稳定在10万份左右。这不正是独具慧眼的金庸从《通鉴》中读出的商机?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或许少有人会有时间、有闲情去啃完数百万字的《资治通鉴》,宋守山的《资治通鉴管理日志》一书此时便体现出价值来:轻阅读,也可有大收获。所谓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回事。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一直到书出版之后的今天,我还是觉得有些事还是要交代一下,我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其一在于,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跨度比较大,我这近十年来的关注点在于传媒史和媒介运营。现在一下从传媒到了历史,有些突兀。所以,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
    其二在于,写作这样的一本书耗费的心力难以想象,我从08年冬天深陷困顿的时候开始了对于历史的阅读,一直到现在才出版,时间跨度很长。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样书我只有10册,就不一一送给朋友们了,先请见谅。当当和**都在搞促销,61折。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写这本书其实想想也是必然,我大学读的是中文,后来又在读经济和管理学位,再加之有长达十年的时间在从事着与所谓"船头瞭望者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切身之感。
    在《传媒三十年》出版之后,我有一段时间陷入了个人的工作、人生的困顿时期,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书上说的和实际中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脱节。很长一段时间,我心寂寥,于是,我开始了关于历史的阅读。
    上大学的时候,我老师李钧先生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写的是“观今鉴古”,而不是观古鉴今。后来,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又开始了阅读生涯。
    再者,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那些企业家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故事充斥于报刊、网络之间,让人们应接不暇。这些故事的发生绝非偶然,我想这种必然性是一种潜藏于事件之下的精神脉络。于是,我想找一个结合点,结果找到了《资治通鉴》。
    我本来想写的社会事件,后来选择从企业的角度切入也是各种因素的结合。我不说,想必你也会明白。

    司马光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很是直接,宋神宗给这本书命名时更是直白,那就是所谓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如此的一本书,所写的就肯定不仅是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也不是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而是故事背后的心智。司马光就是要告诉他直接的读者--皇帝--应该如何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何从前人的教训中学会自己的治国之道,这要求跟一个企业家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作为一个皇帝,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国天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民众,这在现代企业中应该叫做员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为他们谋取利益,让他们有幸福感,肯给你干活,又同时要防备他们造反,防止他们饱暖思淫欲,更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仔细想想,领导们活得也不容易,这还真是一门学问。

    其次是官员,也就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要知道"人君不亲小事",更要知道怎样才能将中层管理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既要知道"良臣如猛虎",又要知道"与其得小人不若得庸人"。

    再次是竞争者。竞争者的存在让帝王们知道,他们不是真的"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事实上,有人无时无刻都在觊觎他们的权力。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乱,内外忧患的日子时时刻刻都存在。所以,权术、谋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知道如何观察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学会如何去"审己量敌",如何去做一个伐谋的上将,而不是"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仔细想想,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知道如何去修为自身,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知道沉潜,要知道"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要知道"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

    还有,当下的企业家们害怕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何培养下一代进行财富传承也是他们所关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皇帝比他们更着急。司马光在书中举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国之君要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要学会"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更要知道"兄弟者,左右手也"……

    所以,司马光编撰的是一部管理案例教材,而不仅仅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至少,我在阅读的时候这样认为。司马光除了散布于书中"臣光曰"的点评之外,更将他的观点融汇在了自己对于历史史实的选择之中。而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想到了当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所撰写的文字。

    当然,有人可能说,现在已经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时代,《资治通鉴》里所说的谋略已经不适合于当下,但我不是如此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引用了很多故事。我在这里向他们的制造者和当事人致谢,谢谢你们为当下的中国带来了如此多的欢乐以及悲辛。
  •     受益匪浅!还在阅读中...
  •     一本旧书
  •     这本书写的水平太烂了,单位应该调查这家伙的日常工作
  •     好书,能学到很多知识!
  •     这本书出版过程中,充满了对作者的愧疚。。。但希望最终有读者能喜爱它,觉得它有用并有价值。
  •     加上流行的管理观念,有些流于表面,不过资治通鉴的来由“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帝王的必读教材,可在权力利益面前,就算滚瓜乱熟,依然重复前人的错误,管理这个东西不是靠书本能学来的。
  •     适合读,容易读,值得读
  •     国学与管理的巧妙结合,值得一读
  •     从史中学管理,比较新鲜,读后再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