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卓越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再造卓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08623887
作者:(美)柯林斯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危机悄然降临  2004年秋天,我接到了领导人学会(LeadertoLeaderInstitute)创始人弗朗西斯·赫塞尔本(FrancesHesselbein)的电话,“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和领导人学会想邀请你来西点军校,为一些优秀学生做一堂讲座。”  “学生都是些什么人呢?”我问道,脑子里浮现出了许多军官坐在一起的场景。  “12位美国陆军将军,12位公司首席执行官,还有12位社会组织的领袖,”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告诉我,“他们会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两名来自军队、商业和社会领域的领袖。他们真的想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什么话题?”  “话题很棒,我想你肯定也会喜欢的,”停顿片刻后,弗朗西斯·赫塞尔本说道,“话题就是:美国。”  美国?我迟疑片刻。面对这样一群各界精英,关于这个话题我又能教给他们什么呢?之后,我又想起了我的恩师比尔·拉齐尔(BillLazier)教给我的授课诀窍:在课堂上,不用搜索枯肠地给出正确的答案,只需要想办法提出好问题。  我静下心来思考,几经犹豫,最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正在延续自己的辉煌,还是陷入了从卓越退化到优秀的危险边缘?  我之所以抛出这样一个兼顾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本意只是不想有失偏颇,结果没想到它在西点军校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我坚信美国有责任不断地续写辉煌,美国在过去也一直做得很好。参与讨论的一半人认为美国同以往一样强大,而另一半人则认为美国正蹒跚于衰退的边缘。历史一再表明,强者也是会摔跟头的。古埃及帝国、古克里特王国、中国周朝、赫梯帝国、玛雅文明都从盛极一时走向了衰落。同样,古雅典、古罗马也走向了衰败。连英国这样一个持续了一个世纪繁荣的全球超级大国如今也是日暮西沉。美国也将是这样的命运吗?还是美国总会找到摆脱衰败的良方,不辜负林肯总统提出的“美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福音”的期待呢?  讨论的间歇,美国一家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把我拉到一旁说:“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发人深省,一个上午我都在结合你谈的内容来对照我公司的情况。”他一边沉思一边告诉我说:“最近几年,我们公司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不过我对此也有担忧。我想知道的是,你是怎样预知的呢?”  “什么意思?”我不解地问道。  “当你站在世界顶峰时,当你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时,当你的公司成为业界翘楚时,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绝对权威时,你表面上的辉煌成就有可能掩盖你已经在走下坡路的事实。因此,我想知道,你是如何预知这种趋势的呢?”  他的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也成为我创作这本书的原动力之一。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研究室里,我和研究团队之前也探讨过公司衰落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创作《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时研究的一些公司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一方面,这一事实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因为一家企业陷入了低谷,并不意味着研究它在巅峰时期的表现就没有任何意义。但在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开始越来越感兴趣:强者为什么会衰落呢?一些昔日的行业帝国为何基业难以长青呢?我们从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后人又该吸取什么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从西点军校返回家后,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创作的兴致,我想要把自己的兴趣火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究动力。能否在企业衰落的早期就发现苗头并实现逆转呢?或者争取更理想的局面,给企业开出抗衰落的预防药?我开始将衰落与疾病等同视之,比方说就像癌症一样,肿瘤在你的体内,但你看起来还是强壮健康。我的这个比方也许并不完美,后面我们还会进一步探讨,和癌症不同,衰落的企业都是咎由自取。然而,这个疾病的例子还是有些帮助的。我不妨和大家分享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经历。  2002年8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和太太乔安妮来到科罗拉多州阿斯彭市的静电峰,我们打算一路小跑翻越这座山峰。我们从大约9800英尺①高处开始跑,说好要冲上13000英尺高的山顶。大约跑到11000英尺高的山路上时,因为感到缺氧,我只能放慢脚步,乔安妮则继续向山顶攀登。因为高海拔缺氧的原因,高山上没有参天大树,只有稀疏的灌木丛和耐寒的高山花卉。透过低矮稀疏的植被,我看到穿着亮红色运动衫的乔安妮远远地跑在了前面,沿着之字形的爬坡路线向山顶冲刺。可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乔安妮就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需要切除两个乳房。回顾我们两个月前爬山的经历,我头脑中浮现出乔安妮风风火火冲向静电峰顶时的情景,想必当时癌细胞已经侵入她的身体了。乔安妮看似健康、实则患病的模样一直停留在我脑海之中,也让我想到了关于企业衰落的这样一段比喻:  我认为企业的衰落和人患病是有相似之处的:患病早期,不容易察觉,但却容易治愈;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很容易察觉,但却很难根治了。企业也一样,表面看起来或许坚不可摧,其实已经病入肌体了,很有可能会一落千丈,坠入深渊。  我们很快就会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不过我们首先还是来看一家极其成功的美国公司衰落的故事。  为何一些没有否定早期研究的卓越公司难以基业长青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的一些原则并非基于这些特定公司现在的强项和危机。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健康者与病人进行对比研究,那么我们可能会推导出睡好觉、饮食平衡、适度锻炼等有益健康的原则。如果原先健康的研究对象开始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不再锻炼,那么请问睡好觉、饮食平衡、适度锻炼还算是养生之道吗?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不妨再分析另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篮球队,因为有传奇教练约翰·伍登(JohnWooden)执教,该球队10次荣获美国大学篮球联赛的全国冠军。假设我们将伍登带领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熊队与这一时期某个类似大学院校的球队对比分析(后者没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不同的运动领域反复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会得出打造辉煌球队的一系列原则。如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熊队后来没能坚守这些原则,也没能再继续书写约翰·伍登时代的辉煌,我们就能因此怀疑约翰·伍登时代熊队制胜原则的正确性吗?  同样,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我们总结出了公司因为积极转型从而实现15年以上卓越表现的成功法则。我们当时所作的研究并没有想要预测那些公司在15年之后依然能够基业长青。实际上,正像本书所揭示的那样,即便是最强大的公司也有可能自我毁灭。  身临险渊却全然不知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12分,在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艾曼迪奥·彼得·吉安尼尼(AmadeoPeterGiannini)突然有一种异样的不安感,他先是感觉到一阵剧烈的晃动,接着是一阵轻微的晃动,同时远处还伴随着像火车驶过一般的轰鸣声……死一般的沉寂。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突然,“砰”的一声巨响,艾曼迪奥·彼得·吉安尼尼的房子就开始前后晃动、摇摇欲坠了。在离当地17英里远的北部城市旧金山,地上充满了地下涌出来的岩浆,地震造成的地层大断裂导致地下的岩层飞溅街头,街道满目疮痍、建筑物倒塌、输油管爆炸、火光四起。  吉安尼尼不久前刚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意大利银行,他想确认一下自己的企业到底怎样了,于是先坐火车,然后步行走向市区。他一路艰辛跋涉了6个小时才来到了城里,城里的居民和他走的方向完全相反,恨不得马上就逃离市中心。大火向银行的办公楼蔓延,吉安尼尼必须马上去抢运银行里的现金。不过,罪犯正在废墟中抢劫财物,这迫使当地的市长发出严厉的禁令:“如果发现有人在趁火打劫或在实施其他犯罪行为,我授令警察可以开枪将其击毙。”在两个员工的帮助下,吉安尼尼把自己银行里的现金藏在了两车橘子筐下,趁着夜色运回了圣马特奥,把钱藏在了自家的壁炉里。第二天早上,吉安尼尼回到了旧金山,结果和其他银行家发生了争执,这些银行家想在半年内暂缓放贷业务,而吉安尼尼则表示要趁热打铁,第二天就要重新开张。他大声宣告说:“我们要重建旧金山。”  当小企业最需要钱的时候,吉安尼尼把钱贷给了小企业。作为回报,这些小企业也把自己的钱存进了吉安尼尼的银行里。在旧金山从混乱回归有序、从有序转向增长、从增长到繁荣的岁月里,吉安尼尼把越来越多的钱贷给了小企业,小企业也把更多的钱存进了他的银行。伴随着每一笔给小企业的贷款、每一笔贷款的进账、每一家新分行的开张,吉安尼尼的业务遍布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并把自己的银行改名为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1945年10月,美国银行一跃超过备受尊敬的大通国民银行(ChaseNationalBank),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大通国民银行收购了美国银行并沿用了后者的名字,此处所说的美国银行并非大通国民银行)。  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银行声名鹊起,成为美国公认的最佳经营公司之一。《哈佛商业评论》1980年1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简明扼要地指出:“很多人了解美国银行或许是由于它的规模巨大,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100家分行,资产总规模达1000亿美元左右。在很多了解美国银行的人看来,这家银行的管理水平一样超越同行的管理水平。”  如果有人在1980年就预测了美国银行8年后的衰落局面,哪怕仅仅是提出这种假设,那么他都会因为这种悲观论断而遭到诟病。他或许会预测说,美国银行不仅会从全球最成功公司的宝座上摔落下来,还会成为美国银行界有史以来亏损最多的企业,金融海啸将使得美元汇率节节走低,股价大幅缩水80%,它面临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竞争对手的收购,在53年的时间内,美国银行第一次减少红利发放金额,将公司总部大楼出售以缓解现金流危机,吉安尼尼家族最后的一名董事愤然离开了公司,首席执行官被赶下台,一名已经退休的前首席执行官被请回来以挽救公司,忍受着各大媒体的抨击,挖苦,像是“银行大鳄铩羽而归让人匪夷所思”、“公司和各路精英走下坡路”之类的标题……而这正是美国银行后来的命运。  如果像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银行这样的业界翘楚都摆脱不了一落千丈的悲剧,衰落到如此程度,衰落的速度如此之快,那么任何强者都避免不了走下坡路的命运。如果像摩托罗拉、电路城(CircuitCity)这种曾经是众人眼中成功的典范都摆脱不了衰退的命运,那么任何公司面对衰落的攻击都将难以幸免。如果像真力时(Zenith)和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A&P)这类业界巨头最后都退步到无人问津的田地,那么我们所有人看待自己的成功时都应该小心谨慎才对。  每个企业都是有弱点的,不论它看起来多么卓越。不论你已经取得了多少成就,不论你在万里长征的路上已经走了多远,也不论你已经积蓄了多少能量,你依旧很难摆脱衰落的命运。世上并没有强者恒强这样的铁律。每个企业都有可能走向衰落,事实也正是如此。  我可以想象得到,有些人在读到这里时禁不住会想:“天哪,我们必须得改变才行!我们要采取大胆、创新、前瞻之举。我们必须要改变局势,不能让衰落发生在我们身上!”  莫急,不要这么仓促地下定论!  1980年12月,美国银行选出了一位新首席执行官,这让整个世界大跌眼镜。《福布斯》杂志把这一选人过程比做“遴选教皇一般”。美国银行的26个董事在封闭的会议室里开会,就好像是红衣大主教举行秘密选举会议一样。你或许以为,美国银行最后之所以衰落,是因为这个首席执行官人选不理想,他可能是个50多岁的老绅士,一个冷漠无情的官僚,一个因循守旧、不能顺应时势变化的银行大佬,一个没有远见、不够果敢、不会开拓新商业机会和新市场的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银行董事会选出了一位年方41岁、锐意进取、高大健硕、能言善辩、英俊潇洒的首席执行官塞缪尔·阿马科斯特(SamuelArmacost)。阿马科斯特信誓旦旦地告诉《华尔街日报》,美国银行需要“奋起直追”。接管美国银行7个月后,阿马科斯特就以低价买下了嘉信理财(CharlesSchwab)。这一激进的做法触及了《格拉斯–斯蒂尔法案》的底线,它不仅让美国银行开拓了一项新业务,也养了一群自大无礼的高管。阿马科斯特还策划了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洲际银行业收购案,美国银行花巨资并购了总部在西雅图的Seafirst。阿马科斯特斥资1亿美元风风火火地在加利福尼亚州增设了很多自动取款机,本来美国银行在这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经过这个项目的努力,美国银行成为在该州拥有自动取款机最多的银行。阿马科斯特提醒手下的经理人说:“我们不能再等着从别人犯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让别人跟我们学吧!”美国银行终于出现了一位领袖。  阿马科斯特摒弃了美国银行的一些陈规陋习,关闭了一些分行,废除了终身聘用制,并引入了更多的薪酬激励机制。美国银行的一位高管在谈到企业文化的变化时说道:“我们正在努力将表现最优异的员工和无所事事的员工区别对待。”阿马科斯特让旗下嘉信理财的负责人继续给购买宝马、保时捷、捷豹等豪华车的买主提供融资支持,这一做法让那些只给福特、别克和雪佛兰车的买主提供融资支持的传统银行家们很恼怒。阿马科斯特聘请了一位著名的咨询师来提供改革意见,通过变革过程为员工提供指导。《商业周刊》杂志把这里发生的情况比做宗教信仰的改变(美国银行“重生”了),《华尔街日报》则把这里发生的情况形容为银行界的大变革。阿马科斯特自豪地宣称:“没有任何金融机构会出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革。”尽管阿马科斯特有这样的领导力,有这么多的变革,作出了这么多锐意进取的尝试,但美国银行却从年净利润6亿美元的高峰开始走下坡路,1985~1987年间美国银行的损失堪称银行史之最。  平心而论,在阿马科斯特接任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以前,它已经处在衰落的边缘了①。我列举这一案例并不是要诋毁阿马科斯特,而是想要证明尽管他竭尽变革之能事,但美国银行依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显然,要将自己从衰落的沼泽中挽救出来,并不能仅仅只依靠“不变革,必死亡”这一剂药方。美国银行改变颇多,甚至因为这个原因而将自己逼上绝境。对于衰落的发生原因,我们应有一个更细化、准确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并向大家展示的衰落的五个阶段。  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关注为何有些企业会衰落,为何有些企业会碌碌无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研究时注重对照分析,在将卓越企业和平庸企业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者的差距到底在哪儿?”最初,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打造一家卓越的企业,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研究课题。不过,有了在西点军校的体验之后,我想把研究课题换个方向,关注原本卓越的企业是如何走向衰落的。这一命题让我很感兴趣,我也和研究团队的其他人开玩笑说:“我们开始关注问题的黑暗面了。”  研究历程  通过之前对企业的研究,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涉及的各家公司的“生命周期”加在一起长达6000年,其中既包括一堆堆装在箱子和文件夹里的档案材料,也有70多年前的老财务报表,还有大量统计年鉴和财务分析报告。我们希望通过对数据的精确研究,找出那些曾经走向卓越、之后又步入没落的公司案例。我们认真分析了创作《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两本书时所收集的60家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全面研究,我们选取了11家经历过从辉煌到衰落历程的企业,它们是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信件和文件复印机公司(Addressograph)、埃姆斯百货公司(AmesDepartmentStores)、美国银行(与万国银行合并之前)、电路城公司、惠普公司、默克公司(Merck)、摩托罗拉公司、乐百美公司(Rubbermaid)、斯考特纸业公司(ScottPaper)以及真力时公司。我们又及时更新了这些公司的研究数据,并通过财务指标、运营模式、公司愿景、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领导力、科技支撑、市场、环境和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对这些公司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在分析这些公司的时候,着力于探究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导致公司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迹象;第二,衰落迹象出现后,公司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对策。  衰落五个阶段也是在这一研究框架下提出的,但是在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还想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一些要点梳理出来。  复苏中的公司: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公司,其经营也许已经有了起色。例如,默克公司和惠普公司或许已终止了每况愈下的衰落之势,但它们是否能够持续强劲复苏的态势依然有待观察,不过至少在我们创作这本书的时候,它们的业绩已经有所改善了。这也给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子课题: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可能会轰然倒地,也有可能东山再起。对于读者而言,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理解我们的研究目的:我们作这项研究,并不是要向世界宣称哪些公司如今是业绩斐然的,或者预言哪些公司将成为业界翘楚,抑或断言哪些公司在未来将走下坡路。我们之所以研究这么多公司过往的业绩表现,目的就是剖析公司走向卓越(或是衰落)过程中的内在动因。  房利美和其他在2008年破产的金融机构:2005年,当我们在自己的资料库中选取衰落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时,房利美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表现还不至于糟糕透顶。如果我们现在说想研究这些公司的话,就会给人一种不严谨之感;但同时,如果我们忽视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中,这么多金融巨头破产的案例(尤其是房利美,它曾经是一家从优秀发展到卓越的企业),这又使研究缺少普遍意义。然而,我并没有因为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这些企业,就匆匆忙忙地把它们都纳入研究范畴,而是专门在附录3中对房利美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价。  成败对照分析: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对照分析法贯穿始终。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并非“成功的企业有何共性”或者“失败的企业有何共性”,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将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进行对比,会出现怎样的差距”。为了进行这样的分析,我们挑选出一些和衰落型企业同时期的成功企业案例,将两者进行对比剖析(附录2列举出了挑选这种对照企业的方法)。为了能让大家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我们特意绘制出了“对照研究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埃姆斯百货公司和沃尔玛还难分伯仲(我们后面会更详细地阐述这组对照分析企业)。两家企业的经营模式相仿,营业收入和利润相近,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而且都有坚定果敢的商业领袖来掌舵。在该图中,你也能够发现,在十多年的经营历程中,两家企业的股价表现远超过大盘的平均水平,两家企业的赢利曲线也很趋近。可是,突然间两条曲线开始分离,一家企业的曲线拐头向下急坠,而另一家企业的曲线则持续上升。为什么会出现一家企业衰落而另一家企业繁荣的反差局面呢?这一对比案例充分凸显了我们的对照分析方法。  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我们在研究中所揭示的变量与我们研究的绩效模型是有关联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断言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能够进行双盲性、预测性、随机性、安慰剂效应实验,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预测公司业绩的模型。但是,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这样的实验是不存在的。因此,百分之百肯定地去推断原因和影响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中使用对照分析的方法,比我们只研究成功或失败更有把握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历史分析的优势: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了分析公司历史的方法,完整地研究了公司从创立到我们研究时的持续表现,关注公司在不同领域内的成就。我们收集了财务报表、年报、关于公司的主要报道文章、书籍、学术案例研究资料、分析师报告和行业参考文献。这一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去看回顾性的评价和采访,更容易得出谬论。我们不妨来看一家成功企业的案例,如果我们只去研读关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回顾性评价文章(这些文章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评价色彩,作者了解的多是该公司成功的地方),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会有偏差。例如,有些文章就指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是因为公司首创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机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文章的作者认为成功者必然是创新者);可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研读历史资料,你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大部分都是模仿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Pacific South west Airlines)的机型。如果我们只是依赖这类回顾性的文章,那么就有可能错误解读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为卓越企业的原因。  因此,当我们在构建研究框架的时候,主要就是着眼于结果未知之前事情发生的真正时间。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来研读这些事件的。人们在历史上每个时间节点公布资料的时候,并不清楚公司最后会取得成功还是失败,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知道结果后持有的偏见。例如,我们收集了真力时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资料,当时真力时一帆风顺,处在行业的巅峰。我们收集的材料能让我们如实地审视真力时当时的情况,不受真力时后来陷入困境这一变化的干扰。采访的内容对我们的研究来说作用不大,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对现任或刚卸任的管理者进行采访(人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总有自圆其说的冲动)。当然,历史资料也并非完美无缺,公司会有选择性地剔除公司年报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就像记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有可能带着成见,我自己在回顾过去的时候也很难完全抛弃成见,因为对于研究对象的成败,我是心知肚明的,我也很难将这些内容从我脑子里抹去。但即使有这些限制因素,借助历史坐标进行对照分析的方法,还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审视决定卓越公司繁荣与衰落的动因。  这种回顾公司陷入衰落前历史资料的做法,让我们领悟到了这项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公司即将衰落的时候,它从外部看起来似乎和健康无恙者一样,可是它却已经处在了一落千丈的危险边缘,就像1980年的美国银行一样。这也是衰落过程为什么这么可怕的原因:它会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的身旁,然后倏然间将你吞噬。  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颇有意味的问题:衰落有没有几个清晰可辨的阶段?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能否尽早发现它们?哪些是具有征兆性的标志?我们能扭转颓势吗?倘若可以的话,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不能走回头路呢?  研究成果:衰落五个阶段的框架  有一天我在家,餐桌上摆满了我要用的研究资料,我对着笔记本电脑发呆,想要弄明白公司的衰落过程,我对太太乔安妮说:“要搞懂公司为什么会衰落比弄清楚它们怎样才能取得成功难多了。”不论我怎么建构或是模拟各种框架模型,以了解公司衰落的过程,我总会发现一些特例以及同模型不吻合的案例。  乔安妮建议我再读一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在开篇处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写完本书之后,我又重温了小说中的这句经典名言。在研究了公司的繁荣与衰落之后,我的结论是:相对于公司走向卓越之路来说,公司更有可能走向衰落,建构一个有数据支撑的公司衰落模型要比建构有数据支撑的成功模型难得多。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对数据的条分缕析中勾勒出强者衰落的模型。当然,这并不是公司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有时公司衰落可能并没有完全遵循我们总结出的模型(公司有可能因为欺诈、霉运当头、丑闻等多种原因陷入低谷),但它却是对我们这项研究的一种准确描述,只有一个特例(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在衰落第二阶段的表现和其他公司不同)。统计学教授乔治·E·P·伯克斯曾经提出:“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有些模型是有用的。”本书中提出的衰落模型对理解本书内容是有帮助的,至少在解读卓越公司是如何陷入衰落时是有帮助的。对于那些想要防止衰落、预见衰落周期或者扭转衰落态势的领导者而言,这种模型也有着重要意义。  衰落模型包括依次出现的五个阶段。我先概括一下它们的主要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再对每一阶段给出更详尽的分析。  企业衰落第一阶段:狂妄自大  优秀的企业可能会变得故步自封。尽管企业的领导做出了糟糕的决策或是丧失了自律性,但企业原先积累起来的力量在短期内仍会推动它继续前进。当我们变得傲慢自负,认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忽略了最初成功的真正动因时,衰落的第一阶段就悄然降临了。当成功者开始把自己的成功挂在嘴边(“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些特别的事”),而不是深入发掘、洞悉成功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知道为什么做了特别的事,我们也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原来的做法并不管用”),那么衰落很有可能就会接踵而来。很多人获得成功是因为撞大运的缘故,如果这些人不能认识到运气在他们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最后他们也就难免不狂妄自大了。  企业衰落第二阶段:盲目扩张  第一阶段滋生了目空一切的傲慢情绪(“我们这么厉害,我们可以做任何事!”),会让你进入衰落模型的第二阶段。如果你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就会希望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增速越来越快,听到的赞美越来越多,得到的所谓“成功光环”也越来越炫目。处于衰落第二阶段的企业已经丢弃了将它们带到第一阶段成功之前的持久创造力,在无法取得卓越成就的领域盲目扩张,抑或过分强调增速而不能确保取得领先优势,或者同时犯下两种错误。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考虑自身实力而盲目扩张,造成关键岗位上缺乏能力超群的干将,那么它就等于自掘坟墓。对任何成功的企业而言,骄傲自满和因循守旧都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盲目扩张更能准确地解释它们失败的原因。  企业衰落第三阶段:漠视危机  当公司进入衰落第三阶段之后,内部的预警信号开始频现,但是公司外部“固若金汤”的表现让公司领导者对不佳的业绩视而不见,或是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周期性的”、“不至于那么糟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衰落第三阶段,领导对负面的数据半信半疑,对于正面数据则夸大其词,把模棱两可的数据都解读成好消息。当公司遭遇挫折的时候,决策者会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去承担责任。高效能团队所特有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风格也在逐渐消失,甚至完全消失了。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过分冒险而又没有充分考虑冒险的后果时,那么他就会把公司推入虎口,公司马上就会陷入衰落的第四阶段。  企业衰落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  在衰落第三阶段累积的威胁或风险转变成了现实中的不利局面,企业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尽人皆知。关键的问题在于,公司的领导者会作何反应?是去抓救命稻草,还是回归最初的创造辉煌之道。处于衰落第四阶段的公司在寻找救命稻草的时候,会有一些常有的表现,包括起用踌躇满志的领导、采用激进却未经证实的策略、推行暴风雨式的变革、研发一鸣惊人的产品、尝试改变行业版图的收购或是寻找其他一蹴而就的良方。采取这些突击战略的效果最开始看起来还不错,但最后的效果就不一定理想了。  企业衰落第五阶段: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  一个公司在衰落第四阶段停留的时间越长,越是急迫地想要寻找脱困办法,公司的处境就越有可能急转直下。在衰落第五阶段,因为屡屡受挫以及代价颇高的犯错,公司的财力大受影响,士气受挫,公司的领导者已经放弃了打造卓越未来的努力。有些时候,公司的领导者干脆把企业一卖了事;还有些时候,企业慢慢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如果碰到一些极端的情况,企业马上就寿终正寝了。  尽管我们的研究表明,公司在陷入衰落的时候,通常会依次走过这五个阶段,但跳过其中的某一阶段还是有可能的。有些公司会很快走过衰落的五个阶段,而有些公司则要在衰落中挣扎多年甚至是几十年。真力时公司历经这五个阶段耗时30年,乐百美公司从第二阶段一路下滑至第五阶段仅用了5年时间。(本书即将付梓时,贝尔斯登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这些金融大鳄倒闭的速度之快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有些公司在一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会比较长,在另一个阶段则只是停留片刻。例如,埃姆斯百货公司在第三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到两年,而在第四阶段则整整消耗了十多年才转入第五阶段。不同阶段之间也会相互交错,前几个阶段遗留的问题在之后的阶段也会继续影响公司经营。例如,狂妄自大很容易同盲目扩张同时出现,甚至和漠视危机同时出现(公司会宣称,“我们根本没有任何错,我们很棒!”)。后面的图表明了这些阶段出现重叠的情况。  当我把本书的初稿发给一些批判性读者审阅时,很多人都说在谈论衰落态势的时候让人感觉看不到光明,甚至在读起来的时候感觉有些压抑。除了阅读衰落五个阶段的表现,在看到一家又一家曾经卓越的公司走向衰落时,你也会有相同的感受。这同研究灾难一样,会勾起你的兴趣,但却不会让你感到振奋人心。所以,在你踏上这段灰色阅读之旅前,请允许我给你介绍两点背景情况。  首先,如果我们仅仅研究成功公司的案例,那么对于自己全面了解情况是不利的。通过研究一家卓越公司是如何沦为平庸(或者更糟糕的结局),并把它和基业长青的公司进行对比,我们会收获更多。不仅如此,基业长青的一个关键在于,理解公司是怎样丧失其卓越地位的。我们最好能够洞悉其他公司是怎样衰落的,而不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重蹈他们的覆辙。  其次,我们在从事这项研究时,心里也带着美好的愿望。一方面,如果企业知晓衰落的风险地图,那么它们就能够尽早地预警,以扭转颓势。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公司即便深陷衰落第四阶段,依然能够摆脱危机,有些公司复苏后的表现比之前更为强劲。像纽柯公司(Nucor)、诺思通公司、迪士尼公司和IBM公司在历史上都曾陷入过低谷,但最后都再铸了辉煌。  卓越的公司也会摔跟头,而且可能会摔得很惨,但也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公司已经深陷衰落第五阶段了,那么也就无力回天了。但如果公司陷入形势严峻的第四阶段,还是有机会翻身的。大多数身陷泥沼的公司最后都倒下了,我们不能否认这一事实。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的衰落主要是咎由自取的,而企业复苏的密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每个公司都经历了沉沉浮浮,很多公司在历史上都显露出了衰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迹象,甚至出现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迹象。然而,公司出现衰落第一阶段的迹象并不代表公司一定会跌落至第五阶段。资料表明,至少在过去100年的历史中,企业并不一定会因出现衰落第一阶段的迹象而分崩离析。否则,我们怎能见到已经书写了100年甚至150年辉煌历史的宝洁公司、3M公司、强生公司等企业。公司也许犯过错,跌至衰落的阶段,但是初尝衰落的苦果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回天乏术了。只要公司不是处于衰落第五阶段,你还是可以打造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  当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或许会疑惑,如果公司已经显示出衰落的疲态,我们该怎么办呢?事实表明,解决的良方主要靠坚守高度自律的管理法则,我们在本书最后也会再来探讨复苏这一话题。现在我们要开始我们的“黑色之旅”了,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帝国为何不能基业长青,以此为鉴,避免重蹈那些衰落企业的覆辙。

前言

  推荐序一:中国百年老店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记得《基业长青》出版的时候,我还在摩托罗拉担任战略经理,那时我很高兴,因为摩托罗拉是《基业长青》一书中的榜样,被称为“visionarycompany”,中文翻译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后来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参与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项目研究,接触了像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等更多的“高瞻远瞩的公司”,从中学到了很多真正的使基业长青之道。  回国后,我写了一本书——《差距》,把中国的一流公司与世界一流公司作了一个对比研究,对比了海尔与通用电气,联想与戴尔,娃哈哈与可口可乐,华为与思科,波导与摩托罗拉,TCL与诺基亚,方正与惠普之间的差距,这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因此结识了王石、李东生、柳传志等中国一流的企业家。当时我与这些一流企业家讨论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够成长为世界级公司,我们讨论的很多理论根据与内容,基本上就是从《基业长青》中学习到的。到现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柳传志总从《基业长青》中引用的一句话:“企业的领导人要从内部培养,而不是空降兵。”  十多年过去了,摩托罗拉已经从基业长青的榜样沦落到被迫要把手机业务分拆出去的地步。而我当时研究的方正、波导这样的明星企业,也基本上退出了一线阵营。而像吉利、比亚迪、腾讯、分众传媒这样一些新兴公司则成为一线新星。与此对应的是,华为、万科高歌猛进,联想与TCL经历了国际化业务反思之后,进入新一轮反攻。一句话,失败者很快被人遗忘,中国经济的舞台上仍然是“成功学主导”的强者逻辑。  所以,读到柯林斯这本新书,我感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甚至超越了当年读《基业长青》时的感觉,因为这是一本研究“如何失败”而不是研究“如何成功”的书。为什么同样的两家公司,经营模式相仿,营业收入和利润相近,而且都有坚定果敢的商业领袖来掌舵,两条曲线却突然分离,一家企业的曲线拐头向下急坠,而另一家企业的曲线则持续上行?  《基业长青》研究的是上行的公司,而本书研究的是向下急坠的公司,这本书要回答的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一流公司为什么在成功之后走向了失败?  柯林斯的回答是,狂妄自大是任何公司进入衰落的必然征兆,或者说是衰落的第一阶段。在狂妄自大的自恋性环境中,企业的领导者会不计后果地贸然进入新领域;会以牺牲卓越绩效为代价追求增长;会在面临前后不一致或者对己不利的决策信息时,依然作出激进、冒失的决定;会否认企业因为外部威胁或内部瓦解而陷入困境的可能性!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让我感到震撼的原因,作为一个关注与研究中国一流企业的管理咨询专家,我几乎每天都在关注这些企业的走向,就在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写了自己的感想《万科应当放弃争房地产第一》,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游戏规则中去争第一,不应当是万科的战略。我很喜爱万科这样的公司,更尊重王石做公司的逻辑,这是一家最有希望进入“伟大”之列的公司。因此,特别不希望万科成为柯林斯所描述的“狂妄自大”的公司。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一流公司可以对照一下柯林斯对“狂妄自大”的描述,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判断自己有没有患上这种自大症?  而事实上,“自大症”只是走向衰落五个阶段中的第一个台阶,柯林斯说,任何一家失败的公司,都可能从衰落的五个阶段中找到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失败永远都是“对规律的背叛”。过去,我对柳传志从《基业长青》中得到结论,即一定要从企业内部选接班人有些不以为然,但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柯林斯说服了我,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数据分析,他说:“在对公司衰落路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来空的降兵’往往更容易把情况搞砸。2/3的从外部聘请首席执行官的公司没有让公司实现腾飞。”  真正说服我的,是柯林斯对“使命”与“价值观”的强调,很多伟大的公司当年都是出于比赚钱更崇高的目标而创建企业的。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的创始人乔治·默克二世一直孜孜以求地想要治病救人。摩托罗拉之父保罗·高尔文当年痴迷于如何通过挖掘人的创造力潜能来实现持续创新。惠普的两位创始人比尔·休伊特和戴维·帕卡德认为惠普存在的目标就是要给世界带来技术贡献,而赢利只是衡量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意思是我们未来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过去的历程,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共同的打拼,要继承这种使命与价值观是很困难的,而这种使命与价值观才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比如山姆·沃尔顿选了低调的戴维·格拉斯做接班人,而戴维·格拉斯从山姆·沃尔顿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沃尔玛的存在并不是让它的高管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而是为它的顾客而存在的。当然,柯林斯没有忘记IBM的郭士纳也是从外部空降的,但柯林斯研究的结果是,郭士纳真正所做到的,恰恰是IBM创始人沃森所强调的:顾客至上的客户精神。  我觉得,这一强调在中国今天的现实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价值含义,那就是使命与价值观是对利润与机会的平衡,在一个浮躁的商业社会中,我们如何拒绝诱惑?柯林斯用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的名字给这一现象命名为“帕卡德定律”,用来说明一个现象:公司在衰落中遭遇的问题并非因为扩张本身,而是因为盲目扩张,一家卓越的公司之所以会消亡,往往是因为机遇太多而不是因为机遇太少。  读本书的时候,我经常边读边停下来,因为每读一点儿,就会因类似这样的精辟分析或结论而沉思良久。与《基业长青》研究如何使基业长青比起来,本书更有价值,因为我觉得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企业更需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记住一点,爬上一座高山也许需要10天,而掉下来却只需要10秒。登顶固然是成功的,但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企业家来说,安全下山也许更为重要。  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畅销书《请给我结果》作者姜汝祥  2010年中秋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银行为什么会倒下?主要驱动因素还是狂妄自大。吉姆·柯林斯这本恰逢其时的新作将狂妄自大作为企业衰落的第一步特征,这适用于银行业中的每一家企业。  --《金融时报》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经济学人》  电路城、雷曼兄弟、房利美,经济危机使得许多风光一时的公司风光不再。这本书向你讲述了如何从陷入衰落的企业中学习教训。  --《时代周刊》  《从优秀到卓越》之后,吉姆·柯林斯探讨了如何洞察一家成功企业可能走向衰落的细微特征,以及如何及时扭转颓势。  --《商业周刊》  如果说柯林斯之前的著作为企业如何追求卓越、永葆卓越提出了宝贵的见解,这本新作则引导企业怎样避免盛极而衰的发展路径。  --《泰晤士报》  这是吉姆·柯林斯探究企业生命周期格局最宏大的作品。  --《天下》  金融危机中众多偶像公司的坍塌再次证明,并没有强者恒强这一自然法则。伟大和衰败之间,有时也只有一线之隔。原因何在?柯林斯的新作将回答这一切。  --《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  这是一本研究卓越企业走向没落的为数不多的一本好书,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读一读。它会促使你自察反省,以免重蹈其他企业巨擘的覆辙。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颜杰华  "成功乃失败之父"。环境在急剧地变化,一旦企业固步自封,狂妄自负,就会走向衰败。大多数卓越的企业走向衰败都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而一旦企业知道每年"回零",就能避免走向衰败。  --汇智咨询董事长,原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高建华  为满足全球客户需求,扩大营运规模是必须的,但过度扩充并不太好,正如柯林斯所言,企业的衰落过程有五个阶段,丰田现正处于第四阶段。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

内容概要

吉姆·柯林斯,著名商业畅销书作家。柯林斯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并获得杰出教学奖。1996年,他回到家乡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实验室,与各种企业和社会机构的领导人一起开展对商业生活的研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他的另一本书《从优秀到卓越》也是公认的一部经典商业著作,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畅销书,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数年,畅销不衰。他的著作被《财富》、《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今日美国》等杂志广泛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一
序三
前言
危机悄然降临/1
身临险渊却全然不知/9
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14
研究历程/15
研究成果:衰落五个阶段的框架/21
企业衰落第一阶段狂妄自大/29
因傲慢导致决策失误/33
“自我夸耀”代替了“自我反思”/41
衰落第一阶段主要症状/48
企业衰落第二阶段盲目扩张/51
战线过长/54
执迷于增长,偏离核心使命/58
违背“帕卡德定律”/63
伯乐难存/67
衰落第二阶段主要症状/72
企业衰落第三阶段漠视危机/75
.困难的赌注/80
“吃水线”风险/83
领导团队的精神状态/89
衰落第三阶段主要症状/95
企业衰落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97
四处寻找灵丹妙药/l()5
衰退产生恐惧情绪/1.13
衰落第四阶段主要症状/118
企业衰落第五阶段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121
缴械投降/125
积重难返/127
鸵鸟心态/131
坚定的希望/133
衰落公司的选择标准/147
成败对照分析选择/155
房利美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161
公司衰落的证据/167
寻找救命稻草的证据/175
确保关键岗位是合适的人选/181
企业东山再起的案例:ibm/183
企业东山再起的案例:纽柯公司/189
企业东山再起的案例:诺思通公司/195
从优秀到卓越的理念汇总/201
致谢/205

编辑推荐

  《再造卓越:巨人也会倒下,但有的公司从不放弃》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作者吉姆·柯林斯最新力作!《再造卓越:巨人也会倒下,但有的公司从不放弃》,一本商业阶层的“警世通言”,一部永不过时的管理经典!《再造卓越:巨人也会倒下,但有的公司从不放弃》将告诉你:巨人也会倒下,卓越企业也可能摔跟头,但有的公司从未放弃,仍然可以扭转乾坤、东山再起。

作者简介

我感觉自己像是同时要吞食两个大西瓜的巨蟒,有些难以兼顾。对于本书所谈论的内容,我最初只是想要写一篇文章,当时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下一本书上,写篇文章姑且算是在繁忙劳顿中让自己放松一下。当时我想创作的那本书基于和同事莫滕·汉森一个长达6年的研究课题,探索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难以掌控的世界上,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不过,企业帝国的陨落轨迹难以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最后写就了这本并不算厚的书。我本来打算在写完和莫滕·汉森合作的书之后再来创作这本书的,可就在这一阶段,多家企业帝国开始分崩离析,在我们周围出现了企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08年9月25日,我坐在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空客飞机上写作本书的前言,对于洪水猛兽般的巨变感慨万千。曾在《财富》500强中名列第156位的贝尔斯登公司从神坛上掉了下来,被摩根大通收购,而且整个交易是在一个周末仓促达成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经历了158年的辉煌之后,也陷入了破产的绝境。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缠身,最后只得被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代表了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辉煌,最后也没有逃脱被收购的厄运。步履蹒跚的华盛顿互助银行 (Washington Mutual)差点成为历史上面临破产的最大的商业银行。美国政府仓促地展开了大规模收购私有资产的动作,这是70多年来罕见的,美国政府此举是为了避免再一次大萧条的出现。
有一点我想要说清楚,这本书并不是谈论2008年金融危机的,也完全不是为了阐述如何修复支离破碎的金融市场体系。早在3年前,我就有进行这方面创作的想法,因为我对历史上最卓越的公司为何会衰落很感兴趣,其中一些公司还是在《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两本书中研究过的企业。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向读者展示组织衰落的路线图,这对那些貌似坚不可摧的公司也一样适用,它可以帮助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更好地避免重蹈覆辙。
本书并没有仅仅谈论昔日业界巨鳄江河日下的案例,而是着眼于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收获,从而更好地将其付诸实践。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本书中所探讨的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那么领导者就可以尽可能避免企业从巅峰摔落到谷底的命运。衰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也可以尽早地察觉导致企业衰落的原因。只要你的企业没有深陷衰落的第五阶段,那么改弦更张还是来得及的6帝国可能会衰落,但是它们也能再续辉煌。

图书封面


 再造卓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1.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并非是“成功的企业有何共性”或者“失败的企业有何共性”,而是“如何将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进行对比,会出现怎样的差距”。2.如果忽视了原有主营业务所蕴藏的潜力,或者更糟糕的是,因为感到厌烦,从而忽视了原有业务,把注意力投向另一个大商机,以为成功将会自动降临。这其实就是一种傲慢的态度。3.如果公司一味地强调经常改变,那么也会和不思变革的公司一样衰落。4.最优秀的公司的领导都像虚怀若谷的科学家一样,把自己视为本行业的学生,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见到任何人都有把他们的头脑掏空的本能。5.如果公司在进行大规模收购的时候,仅关注的是浩大的声势,而非倚重敏锐的洞察力,那么新的收购活动有可能会搞垮自己的公司。6.如果一家公司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快于招募精英人才的速度,那么公司的发展不仅会滞后,而且会陷入衰落。7.对于任何出类拔萃的公司而言,发展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拥有能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人才,这也是企业自律文化的首要原则。8.如果你能招募到富有责任感的员工,那么不通情理的规矩和愚钝无用的官僚作风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9.在从事研究的这些年里,我对个人的领导力一直心存怀疑,因为我发现大型机构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很多人戮力同心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一个人卓越的能力。10.没有哪个领导者能够单枪匹马地打造一家基业常青的企业,而大权独揽的不合适的继任者一个人就能把企业搞垮。11.最危险的并不是忽略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对模棱两可的情形判断失误。12.在衰落第三阶段的企业往往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它们也会把这种行为方式带入第四阶段),那就是掌权者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或者外部因素上,而不是诚实地应对企业面临的问题。13.公司重组会给你带来一种错觉,会让你误认为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富有成效的。但是面对不利的数据和迹象时,如果你的首选对策就是重组,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在漠视危机。14.如果你已经陷入到了衰落境地,那么你要尽快回归稳健的管理准则上来,而且是当下就要回归。
  •     没有像优秀到卓越给我带来极大的惊喜,但是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让人眼前一亮随便抄录的一段(然而,现实中的一切并不都是清晰可辨的,很多情形都很令人困惑,杂乱且模糊不清,需要你自己加以解读。实际上,最危险的并不是忽略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对模棱两可的情形判断失误,一旦情形不利,你将陷入灾难缠身的险境。)
  •     看完再造卓越只花了总和大约一个白天时间,也没有看过大师的前两部著作,仅写些直观的感受,为自己作纪念和记录,总结.第一大感受是,本书是一本实用主义的介于畅销书和学术专著之间的作品.与其说这本书提出了卓越衰落的五阶段模型,不如说它总结了五种导致失败的行为,阶段不应该有所重叠,企业不应该同时处在两个阶段,只有行动,决策才能同时进行两个及以上,依次递进.乐百美也许并不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地冲过了衰落的几个阶段”,(P57)而是它在几种行为上做得最彻底,最极端,所以结果最为惨重. 本书的最大作用也许是让企业的管理者看了之后可以进行对号入座,从中反省自己的企业.比如,也许读了第二章就猛然醒悟自己正处在”狂妄自大”的阶段,于是修正自己的决策,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本书弥漫着实用主义气息的原因之一.同时,本书的结论的确是从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尤其在本书开头给出了研究的假设前提,在本书的附录中给出了精确的案例筛选条件等研究北京,具有一定的学术专著性质. 但是,在没有看到原始研究的情况下,很多数据,结论,就像书中所说,只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一定有因果联系.于是这涉及到本书的另一大特征,即归纳逻辑的方法.在管理学的课程上曾听闻,管理学的两大派别,虽然记不住称谓和分类,但大体是,一方偏重理论建模另一方强调实践出真知.在我看来本书明显属于后者.在附录中,作者确实简单介绍了研究中评价企业的几个维度,然而这更像是作者给自己的研究正名及出于学术严谨的考虑给出的”免责声明”.这大概也与本书的写作意图及前一点感受有关.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具有强烈的企业家烙印.行文的落脚点常常是企业个人.虽然在个别段落也提到,企业的成功往往不取决于个人而取决于团队,诸如此类的论断,但仍逃脱不了全书强烈的企业家导向,这大概同样与本书的写作意图及第一点感受有关.在衰落的第一阶段中,作者提出的一些特征,诸如”忽略主营业务”等,是有启发性的.同时,他也将很多特征归结于企业家个人.如”学习欲望减退”等.一方面,将企业衰落的开始归结于个人是没有说服力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假设”狗改不了吃屎”(in a good way,因为个人认为那些最顶尖的企业家,经理人总有自己的怪癖和短板,这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那么作者的结论相当于,企业在成功,卓越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失败.关于这一点,待到看完全书,尤其是最后一章之后想必会有更成熟的判断.一段装B的论述之后,说说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正最受用的地方是,它的很多理论和逻辑都可以应用到个人身上.比如P42.”忘记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最初为什么会成功?’这并不是指过去哪些具体的做法活战略,而是指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许对于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做过许多选择,其中有很多是正确的,但他们不可能永远正确,当我们回顾和反思自己时,这些选择背后的根本原因才是我们应该总结和探寻的,又或者也许这里根本没有这所谓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更有甚者,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对着一张张书页,一个个案例,我似乎看到了一天天处在衰落阶段的自己.狂妄自大,并不一定是指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也可以是自以为自己经历了磨难后终于摸透了游戏规则并冷静地总结出123点经验和教训,然后便开始我行我素.我总是清晰地告诉自己,这一块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要以坚持己见为主,那一块是别人的地盘要用力地吸收.但事实是,我常常忘记这一原则的本质.也许正如大师所说,回归最初的管理原则才是脱离衰落的治本之道,对于不同于大师研究对象,未老先衰的我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这也没有逃脱我关于本书的第一条感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喜欢这个系列的,已经买了吉姆柯林斯的其他的几本书了。
  •     帮人买的,应该不错,价格再便宜点就更好啦
  •     基业长青是说怎样的企业可以永续经营,而这本书是如何做才能永续经营。非常好!
  •     书的内容没《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扎实,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可以参考企业走向衰落的五个阶段模型。但是,中信的注水包装和忽悠让人反感,这书别买,借阅就好。
  •     第一遍看没有太多感觉,只是学到了“人先于事",另外能够总结出五阶段的理论道道来也是不易的。当然背后的数据支撑反应了美国做学问的严谨。
  •     要写读后感,逼死我吧!!!
  •     经管类经典读物,**系读物
  •     感受,你可以很清楚的说出来它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你可以打倒我甚至杀死我,但是你永远都不能打败我。而且,这不仅仅是在这次捕鱼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而是老人一生的践行。第五级领导人,先人后事,训练有素的文化,核心价值观,造钟而不报时…等,在实践中,有谁能实实在在的坚持下来,直到有所作为?
  •     简单的小书,分析了衰落企业的常见模式,总结很好
  •     正在读ING,一本想让人继续读下去的书
  •     写的简单但是很有道理,好书。
  •     这本太失望了。。 内容简直匮乏到惊人的地步! 太水了!!!!!
  •     一家优秀企业的衰败只需做错一件事就可以了。
  •     再造我觉得就是对基业长青的推翻,这种书可以当历史读物,作为管理丛书,我觉得不合适
  •     这本很一般的说
  •     企业陷入危机简明扼要的综述,附录里对企业的分析方法值得借鉴
  •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为了再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     无新意。
  •     应该从当中学到企业如何避免倒闭。经典。
  •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如果哪一天你成功做了一件事,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的时候,就是下一次失败的危险信号。像是这本书上提到的残酷的故事,花了十年爬到山顶,而摔下来只需要十秒。
  •     给公司领导买的
  •     比起《大败局》好处是思路清晰的多。但是跟另外两本一样,畅销书的范儿重了点。
  •     衰落中看一些东西,也是好的。
  •     简单明了
  •     自己还没来得及看,朋友先看了,说是一部还不错的书。
  •     巨人会倒下,那是因为管理不力。
  •     中信你好意思十四万字弄个软精装字体放大凑满200页卖39~~~
  •     很好的一本书不错哦。
  •     在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后的经典,保卫**
  •     经典书籍 ,细细品读。
  •     Collins迷,看了基业长青之后就把剩下的都买了,当当上还是省了不少~
  •     吉姆柯林斯的书已经看完了《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这次拜读了《再造**》,确实非同凡响,柯林斯教授仔细的分析了这些公司衰落的阶段和原因,很值得深思。强力推荐
  •     实用主义工具书
  •     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虽然作者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告诉我,那条曲线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毛区别?)但是,这个结论的根据是千千万万的database和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 管理从来都是艺术,看10本这样的书,不如读一本《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看Gerstner带领Blue Giant 跳起舞来。
  •     Such a perfect book
  •     原来这本不是讲怎么到优秀,而讲的是怎么从卓越从优秀到失败的,相比前两本而言,我个人觉得更有可读的价值,与知道怎么样成功相比,知道怎么样不失败更有意义。
  •     这本书我们公司老总大力推荐,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     柯林斯的书,现在凑齐了三本,内容和观点虽然受一些人评论,但我认为很务实
  •     从优秀到**,再防止倒下,的确不错。
  •     扫本书的时候,一直想到一句话,应该学习的不是成功的经验,因为成功的经验都是相似的,并且成功可能有多种偶然因素,初创企业应该学习和自己规模差不多的公司的失败的经验。扫下来又想到另外一句话: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     买了三本书了。都挺好的。
  •     很好,很不错的一本经典
  •     只知道成功可以复制 只想学习别人的成功经历,但其实倒下的企业的教训也是我们要从中学学习的,他们的失败经历我们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
  •     这本书是畅销书。有案例,容易阅读理解
  •     书挺好,书名太扯了,原名更好听
  •     以前的被人拿走了,这次又买回来。好书值得反复阅读
  •     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     好书,大师的见解,严谨的研究态度,学习了!
  •     逻辑不够严谨,没有深度,明显是应景之作
  •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不过可以看看
  •     还是愿景使命价值观,加上创新。
  •     和前两部水平差挺远。
  •     了解一下最佳实践,优秀企业的做法
  •     这本书较适合企业基层管理者学习,很有启发
  •     说实话翻译后的表达有时会搞得我一头雾水,可思路真好,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     精辟地述说了一个**企业衰落的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其附件中说明了入选企业的方法,先定标准后进行分析也值得大家学习。
  •     真心推荐
  •     思路清晰,
  •     201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柯林斯的著作一向比较捧场,不过这本写得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了。
  •     正确区分公司所处状态,利于找工作!
  •     **的吉姆柯林斯
  •     The crisis is likely to happen when ascribe all one’s success to his endeavor, other than thanks for others’ help and good fortune. So please be humble and aggressive.
  •     书很经典。
  •     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所服务的企业,受益良多。

    把书借给上级,丫不还了,再买一本儿温故知新。O(∩_∩)O
  •     这个系列的书终于找全了。好书!管理就要有系统的方法!
  •     一本商业阶层的“警世通言”,一部永不过时的管理经典
  •     很好看的一本书,推荐大家阅读
  •     柯林斯的书一定要读
  •     四年前看的,补登。这个对企业的诊断,有点中医“治未病”的意思了,而且也像中医一样进行案例归纳法。不过理论体系不如中医完整。我自己写过一篇“中医诊断企业”,对照了他案例,感觉比他的体系好。
  •     作者的基本一些列书我都买了,很喜欢
  •     五本红皮书,买齐了!叠在一起,厚厚一叠,比中学课本还厚,读完最少可领个初中毕业证,书还没看,但第一印象很好,希望能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有启发!
  •     很多案例,只对郭士纳的案例很有感触。翻翻看即可的书,两天来回地铁上阅毕。
  •     以前对这本书评价不错。但我现在认为公司其实没必要追求什么基业长菁。公司被淘汰,然后再出现新的公司,很正常。很难想像如果现在手机界还是什么波导夏新会是个什么样子。
  •     经典中的经典,多少年一直畅销的一本书,不看太可惜.
  •     不错的好书,值得一看,可以看看
  •     该书描述的企业衰落的所谓5个阶段,有人也说是5种方式,确实很多企业会遇到。 究其根源,还是企业家或高层本身眼光和判断力造成的。决定去做自己觉得可以胜任但实际不能胜任的事。 企业家跟打江山的皇帝有些类似,一开始有求于团队,对下属、对人才的心态是团结合作,尊重包容。后来就忘乎所以了。
  •     管理课程推荐的书,不错。
  •     中信的书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这次吉姆。柯林斯换了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企业的兴衰更替,以示警醒。
  •     至少了解如何做商业调查
  •     这本书写得比较深刻,列举了很多的实例,很有借鉴作用,强烈推荐给企业管理层看。
  •     认真读下去,你会发现很多。
  •     一个老师推荐的~~应该很不错。
  •     这是一本研究**企业走向没落的为数不多的一本好书,不但值得企业经营者阅读,也值得其他员工阅读,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危机感,才能够有很好的执行力,如果经营思想和指导理念只是停留在高层,那也是很危险的行为。
  •     总感觉说不到点上,但也还算有启发
  •     一本研究巨人是如何倒下的书所说的5个阶段有些笼统但很是有深度的
  •     这个月公司发了两本书。一本洗脑书,一本忽悠书。洗脑书果断扔掉了,忽悠书好奇看完,就是这本。两百多页纸,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淡定。
  •     无甚新意, 更多是罗列案例, 没有第一次看基业长青的那种收获。
  •     有很多极具价值的闪光点,但是更合适是写一篇文章,写成书有点不如基业长青和 从优秀到卓越那么厚重。期待柯林斯的下一本书。
  •     管理学经典著作
  •     太单薄了,不足一本书的内容。简而言之,做企业既不能过分自大,也不能固步不前。问题在于,作者指出了一系列现象,却没法告诉你到底怎么避免企业走向衰落。
  •     满意 一直很想买的书 虽然有点污 但可以理解 不影响阅读
  •     2015.5.13~5.14
  •     吉姆柯林斯经典之书,值得一看。
  •     很不错的一本书,学管理做企业的得看看
  •     应该从《基业长青》到《从优秀到卓越》再到《再造卓越》,基本是越来越差,险些就是2颗星了,不过《选择卓越》可能会达到4星的级别。
  •     书中运用多种示例说明,为管理营销学必读之一!!
  •     3本书都应该看一下
  •     先摘一段:没有哪个领导者能够单枪匹马的打造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而大权独揽的不合适的继任者一个人就能把企业搞垮(这就是为什么一代霸王项羽最后会败给一个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斗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苟延残喘,而是要在世上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这家企业一旦从世上消失,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如果现在微软倒闭了,你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发生巨变?是不是感到很不舒服?所以要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就是要为人类提供真正的方便,真正解决人类的麻烦,而不是像很多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只知道模仿,赚点钱,拿出来炫耀的)
  •     每当读完一本管理类书籍,我都能收获颇多,并不断反思这个团队的问题。最近这个团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这是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我只能去用“梦想”在塑,但究竟能维持多久?多想几个“为什么”是定位,多想几个“how”是坚定。20120317@后山公寓1620
  •     真没什么收获,不知道这书为什么评价这么高。
  •     **的人读的书,读此书是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