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内幕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德隆内幕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801703323
作者:李德林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还在一家经济类报纸做记者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了“资本运作”这个词。此后很久的时间里,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准确含义。后来耳边又冒出“资本运作高手”的概念,我的心灵很快陷入到无知和敬畏之中。?  通常来说,企业产生的利润或者说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与购买者进行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这些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他任何不生产终端产品的中游厂商,其存在的价值和获得的利润,最终也是由被满足需求的消费者来确认和支付的。?  “资本运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是我知道,它的核心不是买卖产品和服务,而是买卖资产和企业。那么,购买的一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需求呢?这种购买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企业把购买过来的资产和企业,再转卖给另一家企业,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交易差价(或者说利润),是否说明被买卖的资产和企业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新的价值从哪里产生?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多年来的困惑。?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他们资产不等,从几千万到十几亿、几十亿,但总体来说属于中小企业。他们很关注“资本运作”,有人在几年前已经  开始尝试。我非常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他们是创业时期的成功商人,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当迅猛的成长期过后,就必然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或勉强的维持阶段。他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这表面上是企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本质上是大的经济循环和行业内供给大于需求的必然结果。?  在和这些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凭借商业经验和商业敏感对“资本运作”持有一种非常肯定的态度。不过,这无助于我解释心中的困惑。?  德隆的历史已经有18年,我直到2000年才注意到它。这和我的视野有限以及它的低调有关。可是,当我的目光在它身上稍作停留,立刻就被它深深地“锁”住了:德隆正是让我倍感困惑的典型的“资本运作型企业”。?  去年5月,正值“非典”引起极度恐慌的时期,在一次郊外的朋友聚会上,一位民营企业家跟我谈起了刚看过的一本书《战略德隆》。他言谈中流露出对德隆经营模式的强烈好感,其中多少还有些崇拜的意味。他留给我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德隆不留恋产业,不停地进行兼并和收购。我自然用我的困惑问他:那么,它(德隆)最终怎么赚钱?他的回答让我更加困惑:继续并购。永远下去。德隆的理想是整合产业,建立庞大的企业帝国。我不禁默然,心里顿时升起另外的疑问:可是,德隆为什么呢?企业不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吗?怎么可能为建立“帝国”而生存呢?  回想起来,那时我们对德隆了解太少。不过,这次交谈倒促动我要出版一本研究德隆模式的书。?  遗憾的是,那之后半年多时间,我并没有物色到成形的作品。我找到了和我有同样想法或类似困惑的作者,他们或者还在收集材料阶段,或者由于时间问题无法动笔。直到几个月前结识了本书的作者李德林先生。?  期间,我关心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企业界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企业的初级阶段是产品经营,中级阶段是品牌经营,高级阶段是资本经营。另一方面德隆的情况出现异动,2004年3月份传出它的资金链有可能断裂的说法。而且事情发展得很快。4月中旬,德隆控股的“老三股”崩盘,公众的关注度达到了沸点。?  拿到德林先生的书稿,我的确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激动。?  但是,当我细细阅读稿件的时候,我的头一下子“大”了:德隆竟是如此庞大和复杂!  在书的正文中,读者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德隆”这两个字的内涵:它不仅表示“史前德隆”的“朋友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公司、德隆农牧业公司等一连串企业,还意味着由“老三股”——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控制下的数十家企业,以及由“老三股”控股和参股的二、三十家金融企业。另外“德隆”还泛指“它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公司——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等。?  为了更加全面特别是准确地描述德隆的真实情况,我们动员了所有的财经编辑,和作者一道,收集了公开报道的全部资料。情况使我们无比惊讶:对于德隆的公司关系、人员关系、运作线路,资料之间竟有大量含糊其词、主观猜测、明显矛盾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费了1个多月的时间。许多地方几乎不可深究,否则会引出一连串疑问,不自觉走下去,如入炼狱,几欲晕厥。一切都像在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智力。反过去想,德隆该是多么有耐力和智慧的一批人呢?这项工作成就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帝国是这样建成的”和第四部分——“生死进行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德隆是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德隆在辉煌时刻,其运作模式曾吸引了许多企业家探讨;而德隆的突然崩塌,同样应该引起人们警醒。目前德隆危机渐趋平缓,但德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却有长久的意义。  本书追踪了德隆从崛起到危机的全过程,资料丰富详实。不仅首次披露了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37个股东的隐秘身份,还全面展示了德隆自救行动的“A计划”。是目前了解德隆最全面、最深入的读本。

内容概要

 李德林,《证券市场周刊》主任记者,和讯网《德林观潮》专栏作家。
  作者凭借其对“德隆神话”长时间的研究和对中国资本市场情况深刻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命题进行理性探讨,厚积薄发,为中国广大企业界人士献上本书。

书籍目录

序言  企业家们何去何从/王巍  少做道德判断 多做价值判断/方泉第一部分 72小时目击  清晨惊梦  上海调查  神秘国资  走近“据点”  “华夏”秘闻  套牢国资  人事档案  揭秘陕西恒业  爱情“噩耗”  对话二号金融人物  李学勤京城讨债  外资迷雾  唐万里泪洒申江  绝食秘闻  委托理财幕后第二部分  梦想从“朋友”开始  英雄不问出身  转战北京  农业、股票齐头并进  “金盆洗手”寻觅新路  下潜“屯河”一石双鸟  “达园会议”确定两条线路  屯河的“水泥试验”  竞标合金 睥睨群雄  与战略无关的“太空梭”  “点燃”湘火炬 完成战略框架  第二梯队产业  “三驾马车”各奔前程  “新疆大营”和“大海大营”  屯河“变色”  合金“换心”  火炬“烈焰”  德隆国际遭遇“黄灯”  新疆德隆闯入金融  屯河困境  合金的自我否定  德隆的“私生公司”第三部分 神话解剖  德隆“神话”  “善庄”“恶庄”之争  历史惊人的相似  “一个人的战争”  摩根时代的悖论  从企业层面看五次并购浪潮  弄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中策”风暴  民营之困  抓住体制弱点 冲破资金困境  举起金融的杠铃  “两栖”的历史决定战略的两翼  “唐大路线”VS“唐四路线”  性格决定命运  夹缝中的追梦人  发现价值与创造价值  无主业 战略先行  夹缝中的追梦人  发现价值与创造价值  无主业 战略先行  “三大战区”作战图  更换上市公司主业  配备“洋渠道”  魔鬼速度:15天扩大1倍的规模  红色产业价值几何  “鸡肋”星特浩  “恐龙”湘火炬  德隆何以不分红  配股资金半数用于并购  银行成为“血库”  罗兰·贝格和唐万平的管理  非专业经理人  总经理不领报酬  潘亚平:与大鳄共舞  王炜:破灭的CEO梦  劲敌朱新礼  11年董事长何贵品  昙花一现的火炬之光  “企业家俱乐部”还是“投资人俱乐部”第四部分  生死进行时  ……附录后记

编辑推荐

  德隆是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德隆在辉煌时刻,其运作模式曾吸引了许多企业家探讨;而德隆的突然崩塌,同样应该引起人们警醒。目前德隆危机渐趋平缓,但德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却有长久的意义。  本书追踪了德隆从崛起到危机的全过程,资料丰富详实。不仅首次披露了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37个股东的隐秘身份,还全面展示了德隆自救行动的“A计划”。是目前了解德隆最全面、最深入的读本。

作者简介

《德隆内幕》共分四个部分:72小时目击、帝国是这样建成的、神话解剖、生死进行时,讲述唐万新四兄弟缔造出德隆帝国的历程,勾勒出德隆18年间快速扩张的全景图,梳理出德隆下属间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以及德隆金融圈的形成过程,剖析德隆帝国的财务机密,挖掘德隆系崩溃的真实原因,聚焦德隆当家人唐万新与唐万里的个人世界,揭开德隆“私生”公司面貌,展示全面真实的德隆。
  一直被媒体高度关注的德隆集团也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近日,一本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德隆内幕—挑战金融和实业的均衡极限》面世。作者李德林为《证券市场周刊》资深记者。该书定价30元,红色封面别具一格,德隆“老三股”股线图洞穿标题。
  该书以国外企业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和中国二十多年间的企业发展状态为宏观背景,将中国资本市场上赫赫有名又颇受争议的德隆集团置于其中,作为一个微观案例进行深度研究。
  该书追踪了德隆从崛起到危机的全过程,资料丰富详实。不仅首次披露了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37个股东的隐秘身份,还全面展示了德隆自救行动的“A计划”。是目前了解德隆最全面、最深入的读本。
  在大量第一手内幕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凭借其对“德隆神话”长时间的分析和对中国资本市场情况深刻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命题进行理性探讨,解析了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的均衡挑战和极限风险。书中讲述了作者目击唐万里被债权人逼债的现场情况、唐万新四兄弟缔造出德隆帝国的历程;梳理出了德隆下属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以及德隆金融圈的形成过程;近距离勾画德隆当家人唐万新与唐万里的个人世界;揭开了深藏不露的德隆“私生”公司的面貌。更为精彩与难得的是,作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批阅德隆控股的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历年来的财务报表,对德隆帝国的财务机密加以剖析,其发现令人触目惊心,揭示了德隆系崩溃的真实原因。
  德隆在辉煌时刻,其运作模式曾吸引了许多企业家探讨;而德隆的突然崩塌,同样应该引起人们警醒。目前德隆危机渐趋平缓,但德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却有长久的意义。

图书封面


 德隆内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德隆内幕》 李德林 著在书的正文中,读者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德隆”这两个字的内涵:它不仅表示“史前德隆”的“朋友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公司、德隆农牧业公司等一连串企业,还意味着由“老三股”——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控制下的数十家企业,以及由“老三股”控股和参股的二、三十家金融企业。另外“德隆”还泛指“它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公司——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等。十几年下来,德隆毕竟拥有了几百亿资产、近两百家企业,参与了十几个产业。这种构筑在资本市场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大大强化了德隆创始人的自信力和使命感,他们真诚地希望通过体制改造和管理提升就可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是面向产业的整合能力。当德隆相当谦虚地主张“全面整合水泥、食品和机电业三个产业,同时培育流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产业”时,局外人也许会将其误解为国家计划部门的阶段目标。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规律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由短缺转向过剩、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竞争由行业竞争转向跨行业竞争、由国内竞争转向全球竞争。这是每一个竞争性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切身体会到的趋势。并购作为一种竞争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采用。不过,在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实践历史的并购,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并购竞争和金融的天然联系,使企业和相对滞后的金融体制,进入了一个相互博弈和促进的“探险期”。这个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探索的深度、速度和规模都不足以形成突破。作者在第三部分为德隆铺陈了四个“坐标”: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逻辑分析、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股力量、民营企业与金融体制的博弈、中国企业全球化虚假角色定位。通常来说,企业产生的利润或者说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与购买者进行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这些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他任何不生产终端产品的中游厂商,其存在的价值和获得的利润,最终也是由被满足需求的消费者来确认和支付的。作者由此得出的两个观点也是颇值得深思的:一、产融结合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造就了那个历史阶段的宏观经济框架,同时通过激发企业竞争的潜在能力,确定了一个时期的企业微观基础;二、产融结合作为一种尖端竞争手段,每一次的发展都包含了以往的竞争因素,而当前企业界,特别是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全面竞争包含了规模竞争要素、生产效率竞争要素、管理竞争要素、人才竞争要素和文化竞争要素。德隆系最大的教训就在于其实业做到一定程度时,扩张过快,“它从正规金融渠道不能融得资金之后,就通过搀扶金融企业,用违法违规的手段为自己企业的扩张融通资金”。在四大背景的映衬之下,德隆作为一个象征缩影的模样跃然纸上。很明显,《德隆内幕》一书的结论是,德隆单纯追求规模竞争能力,迅速做大,三、五年做到9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忽视其他几大竞争要素导致了经营能力的低下,是德隆悲剧的基因。第一部分——“72小时目击”第二部分——“帝国是这样建成的”第三部分——“神话解剖”第四部分——“生死进行时”想多说一句的是,看一个企业家的力量,并不仅仅体现在其辉煌强盛的时候,还可以从他“败退的队形”中窥见一斑。德隆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倾倒之时,原来被控制的企业纷纷倒戈,但是德隆的拯救行动居然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而是很快进入了有序的撤退。这不能不说他们在近20年的磨练中,获得了更加适应综合环境的能力。
  •     德隆的快速崛起,大有囊括天下之势的大格局,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我想很多人都对它的成长和衰败有兴趣,无论站在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德隆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这本书写了很多德隆的内幕,包括其成长、衰败的过程及其大量的数据。我想这方面应该是够了。可惜这些仅仅是内幕而已,缺少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分析。而评述德隆,仅仅罗列事实是不够的,哪怕写得再客观再具体。
  •     从开始读便知道李德林是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看德隆事件的说话的语气也带有一定批评与轻蔑,使我对此书中立性产生了怀疑不过对德隆系整个财团的梳理做的还是不错再者,本书作者金融专业型也值得怀疑……总之,写的中规中矩,不如《曾经德隆》具体深入……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很早以前读了一半没读完,现在书找不到了
  •     前面的确够乱的,并且里面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从中倒可看出为啥德隆讨厌媒体。后面讲德隆发展史,结构什么的倒可看看。作者一开始就对德隆有种轻视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怀疑起公正性。第一部分什么72小时,如果不是想了解当时媒体态度,于媒体人工作,简直可以直接跳过去。
  •     德隆内幕
  •     三驾马车,还专门写过一篇帖子给它
  •     伟大的唐!
  •       《德隆内幕》 李德林 著
      
      在书的正文中,读者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德隆”这两个字的内涵:它不仅表示“史前德隆”的“朋友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公司、德隆农牧业公司等一连串企业,还意味着由“老三股”——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控制下的数十家企业,以及由“老三股”控股和参股的二、三十家金融企业。另外“德隆”还泛指“它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公司——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等。
      
      十几年下来,德隆毕竟拥有了几百亿资产、近两百家企业,参与了十几个产业。这种构筑在资本市场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大大强化了德隆创始人的自信力和使命感,他们真诚地希望通过体制改造和管理提升就可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是面向产业的整合能力。当德隆相当谦虚地主张“全面整合水泥、食品和机电业三个产业,同时培育流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产业”时,局外人也许会将其误解为国家计划部门的阶段目标。
      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规律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由短缺转向过剩、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竞争由行业竞争转向跨行业竞争、由国内竞争转向全球竞争。这是每一个竞争性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切身体会到的趋势。并购作为一种竞争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采用。不过,在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实践历史的并购,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并购竞争和金融的天然联系,使企业和相对滞后的金融体制,进入了一个相互博弈和促进的“探险期”。这个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探索的深度、速度和规模都不足以形成突破。作者在第三部分为德隆铺陈了四个“坐标”: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逻辑分析、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股力量、民营企业与金融体制的博弈、中国企业全球化虚假角色定位。
      通常来说,企业产生的利润或者说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与购买者进行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这些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他任何不生产终端产品的中游厂商,其存在的价值和获得的利润,最终也是由被满足需求的消费者来确认和支付的。
      作者由此得出的两个观点也是颇值得深思的:一、产融结合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造就了那个历史阶段的宏观经济框架,同时通过激发企业竞争的潜在能力,确定了一个时期的企业微观基础;二、产融结合作为一种尖端竞争手段,每一次的发展都包含了以往的竞争因素,而当前企业界,特别是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全面竞争包含了规模竞争要素、生产效率竞争要素、管理竞争要素、人才竞争要素和文化竞争要素。德隆系最大的教训就在于其实业做到一定程度时,扩张过快,“它从正规金融渠道不能融得资金之后,就通过搀扶金融企业,用违法违规的手段为自己企业的扩张融通资金”。
      在四大背景的映衬之下,德隆作为一个象征缩影的模样跃然纸上。很明显,《德隆内幕》一书的结论是,德隆单纯追求规模竞争能力,迅速做大,三、五年做到9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忽视其他几大竞争要素导致了经营能力的低下,是德隆悲剧的基因。
      
      第一部分——“72小时目击”
      第二部分——“帝国是这样建成的”
      第三部分——“神话解剖”
      第四部分——“生死进行时”
      
      想多说一句的是,看一个企业家的力量,并不仅仅体现在其辉煌强盛的时候,还可以从他“败退的队形”中窥见一斑。德隆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倾倒之时,原来被控制的企业纷纷倒戈,但是德隆的拯救行动居然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而是很快进入了有序的撤退。这不能不说他们在近20年的磨练中,获得了更加适应综合环境的能力。
  •     作者的内裤上缝了个XXXXL的大兜子
  •     还行吧,与曾经德隆没得比,作者素养一般,
  •     可以可以,仔细阅读中
  •     通过历史看未来
  •     比较烂
  •     德隆的问题在于步子卖得太大了,扯着了蛋。如果能够管理好融资渠道,控制金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并购,将手头实业做大做强,再与金融形成良好循环,德隆就是我心中理想现代企业的典范。
  •     讲的不是很好。。没有客观去说。
  •     写的过于复杂,搞的里面有些东西都没有看懂!
  •     没有八卦,没有深刻的分析,全部都是记者无聊的流水帐日记。看了一半,我就不打算看下去了。
  •     DLONG,何惧覆灭?曾经存在既是永生。
  •     写作风格混乱,单纯的事实堆砌,分析浅薄,就是这样。。
  •     当然作者挖掘的还不够深,在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方面交代的还很欠缺。
  •     很好的书,准备好好学习。
  •     上帝要让谁灭亡,必让他先疯狂。
  •     电子
  •     印刷也美
  •     数据很详实 内幕较难得
  •     废话连篇,自作聪明,费时费纸,不忍卒读
  •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     看的txt版本。中国证券周刊的记者写的,回顾了当初报道德隆以及德隆帝国倒台的一系列过程。有些地方光只是列举,没有有效整合,所以看的时候很快就跳过去了。不过,关掉文档后比较深刻的印象,居然是唐万里接待李学勤时的热泪,以及李强回答采访时的实诚与无奈。这点比较奇怪……
  •     一个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神话的破灭。贪婪、无畏是病因。
  •     作者无比自恋,文字功底无比的烂。内幕在哪里?
  •     乌鲁木齐的童年,充斥着关于它辉煌的记忆。老顽童的转业是一个基点,从上海归来,再到辞职。它就那么败了,有些惊讶有些好奇。我还挺八卦的~=。=
  •     作者第一年工作跟踪德隆写成的书,虽然书名叫内幕,却也没多少内幕,另外叙事太杂乱随性,权当了解德隆故事~
  •         终于在感叹中读完了《德隆内幕》这本书,从对德隆的好奇开始找到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惊叹、沉重等心境一一交替,德隆这个庞大的资本怪兽曾经的风光、在誉为神话的惊叹声中轰然崩溃,余音在耳,纵使在几年后的今天感悟这段历史,仍不觉为之掩卷而叹。
         由此,引发了我对于企业以及资本之间的一些思考,虽然还是很幼稚,聊以记录我成长的印迹吧。
        德隆的发迹应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机会,他恰当的运用了市场运作早期不太规范的环境和政府的监管不够深入的漏洞,成功的完成了原始积累。唐家兄弟灵敏的商业嗅觉加快了这种原始积累的速度和有效性,哪怕就是在第一次失败后也能迅速的重新站起来。从这儿我能感受到这种积累完成过程中的艰辛和完成后的欣喜。但是在完成积累后,能够用平常心去看待实业的运作就难能可贵了,资本的数字确实会将人的头脑冲昏,特别是在顺利的情况下,一种浮躁的心理开始蔓延,在这种浮躁中,德隆开始自我膨胀,开始对外扩张,大量的并购行为开始直线般的拉大资本的额度,实体一些微小的盈利在巨大的数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实体原先存在的意义变成了资本运作的一个工具,通过实体来进行融资、扩张、整合等一系列的资本行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在资本的运作中不断的出现新的空缺或是漏洞,为了补上这个漏洞,通过进一步的融资运作来补偿亏空,这让我想起了巴林银行的破产。从德隆后期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实际上资本的使用更多的是放在金融的作业环境之中,真正能够使得资本增值的实体获取资本的数量甚微。针对社会总体而言,金融(或是资本)的数字游戏是不能提供真正的物化经济增长,但是,这些膨胀的数字和好看的报表堆码起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或许符合现阶段大多数人的面子和心理,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有如饮鸩止渴,这可能就是德隆之所以能在国内成长为如此资本巨人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德隆还是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仅列两点:
        
        1、灵敏的商业嗅觉,善于将捕捉到的机会迅速的转化为商业实践,这点是民企的优良作风,但在德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快速反应的运作机制值得深入学习;
        2、在进入一个行业时先期大量认真细致的分析工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应该要对其进行详尽的了解,国内的拍脑袋、拍大腿项目比比皆是,远远不如人家民企来得实在;所以,基于事实的分析是一个很深的项目,能真正这样做的真是少之又少。
  •     比较详细的讲述了德隆的发展与灭亡,看着很有代入感。19(之前看了一本赵ZY,没有内地出版)
  •     怎么读啊?
  •       德隆的快速崛起,大有囊括天下之势的大格局,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我想很多人都对它的成长和衰败有兴趣,无论站在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德隆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
      
      这本书写了很多德隆的内幕,包括其成长、衰败的过程及其大量的数据。我想这方面应该是够了。可惜这些仅仅是内幕而已,缺少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分析。
      
      而评述德隆,仅仅罗列事实是不够的,哪怕写得再客观再具体。
      
  •     看热闹
  •     资本运作,以钱生钱!
  •     如题“乱”
  •     好书
  •     确实是花了一段时间搜索了所有与德隆相关的书读过,感受颇深。
  •     这样的企业在中国随处可见!
  •     就是一篇新闻专题的内容,非得撑到一本书的长度
  •     但愿第一章是作者杜撰的,否则太愁了... 不过后面两张还行。
  •     窃以为这本书还是没有透彻或者说全面的分析德隆为什么迅速发展以及坍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