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信札》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管理学 > 摩根信札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500830641
作者:(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页数:170页

转自value 修理富爸爸--《摩根信札》疑案 (关于此书的真伪)

投资理财--费群涛大千天下,无奇不有。继盗版书之后,竟然又冒出了假托一百年前的美国金融大家的信札,大名鼎鼎的老JP·摩根做梦也没想到,百年之后,还有人在拉他的“虎皮”作大旗赚钱。可惜的是,造假水准还不高明,画虎不成反类犬推销员格林斯番  在中国书画的鉴定中,经常会出现很复杂的情况。比如,一幅作品的题跋是伪制的,里面的部分笔墨也不是画家本人画的,可仍有可能是真迹。原因是作品中的他人笔墨可能出于修补、合作及代笔,而收藏者有时也会画蛇添足,伪作题跋来确认作品为真,等等。  我没想到的是,在今天中国出版界也出现类似离奇之事。  2003年10月,我在上海浦东的季风书店看到一本名为《摩根信札》的书,作者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老JP·摩根。  在褐色的封面下方,有一段格林斯番的引言:“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当我戴上白手套阅读了一页,便不忍释手,文章写得实在太妙了,我只有在读圣经时才有这种感觉。恍然间,我好像看到了摩根家族强大、富有的秘密……”  它摘自书中的第一篇序言,开头格林斯番便说道:“跟摩根家族的交往要追溯到我的祖辈,我们两家交往甚多,相互很了解。我虽然身兼要职,但在金融上却是摩根家族向我发号施令”。  格林斯番又介绍道,在1986年的圣诞节,他被摩根的后代查尔斯邀请共度良宵。晚宴后,摩根被查尔斯非常神秘地带到他祖父的书房(也是摩根家的收藏室),从一个保存极好的樟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叠发黄的信纸,那便是老JP·摩根写给儿子杰克·摩根的家书。  格林斯番当然是如获至宝,“作为美利坚的金融首脑,我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我多么希望摩根家书能公诸于众,但这样的要求显然有点强人所难。”“令人惊奇的是,后来我们尊敬的查尔斯·斯塔查·摩根先生为纪念摩根家族创始人迈尔斯·摩根踏上美洲大陆350周年,决定把摩根家书付梓刊印,公诸天下”。  最后,格林斯番的口吻是推销员式的:“我当时就决定预订一本,我要把这本充满伟大力量的书当作最宝贵的礼物送给我的儿子……当然我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这样一本‘圣经’,因为所有家庭的富有才能造就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第二篇序言是一个名叫康贻祥的人写的,他再次重复了这本“世纪密札”的出版不易, “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即引起轰动,连续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甚至许多企业都把他作为教育员工的范本,人手一册,案头必备”。  你看了两篇序言后,不得不佩服出版商的营销术,格林斯番针对的是家庭,而康贻祥的诉求对象是企业,两大类目标读者一网打尽。  在《摩根信札》的前勒口上再次重复了“世纪密札”来龙去脉,后勒口则标有“以下著名公司以本书为内部指定教材”,包括宝洁、可口可乐、微软、索尼等30家大公司,这个套路似乎在《谁偷了你的奶酪》等畅销书中采用过。比较让人感到新奇的是“量子基金”,它是大投机家索罗斯旗下有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它也把这本书列为内部指定教材?量子基金有多少名员工呢?《摩根信札》的封底上宣传道:“被《福布斯》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财富思想”,接着是巴菲特、韦尔奇、默多克这三位大名鼎鼎的企业家的简短读后感言,如巴菲特如是说:“从来没有一本书对我产生过如此之大的震撼,我坦陈我的投资艺术,是建立在老摩根的睿智之上的”。 “葵花宝典”的破绽   我没有站在书店里仔细研读书本的习惯,既然有这么多人物都在见证《摩根信札》的价值巨大,赶快买下吧。  回到家后,定睛一看,才有些迷惑。  首先感到不对的是“格林斯番”。想必读者在看上面的文字时早就暗自嘀咕,怎么是“番”呢?应该是“潘”啊。对,香港报章有翻译成“格林斯平”的,但我看到“番”还是头一回。有必要如此标新立异吗?  其次《摩根信札》的出版经历太离奇,极像金庸武侠小说叙述的武功密笈传奇。我虽然不是美国金融史的专家,但从没有听到过坊间有如此吸引人的传奇故事。  另外,我对巴菲特还是有点研究的,却从未记得他如此评价过《摩根信札》。  抱着这些疑团翻了些《摩根信札》章节,感到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值得一看。  几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我又拿起《摩根信札》,看到这样一段话:“比如,你的祖父每天都制定生活计划,并且努力实施,完成每天的工作。因此,他始终都过着很有成就感的生活。在他80岁的生日时,我问起他的健康状况,他说:‘要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有一些事情等着他去完成的话,他就会过得健康快乐(这就是他的人生目标)。’自从他迈向85岁,需要他做的事情邃然减少,所以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如前了”。许多天来的不真实感终于有了爆发的机会。老JP摩根的父亲不可能活到85岁!这点知识我还是有的。赶紧翻查罗恩·彻诺著的《摩根财团》,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研究摩根家族的权威书籍。老JP摩根的父亲叫朱尼厄斯·摩根,是摩根家族的发家人,也是个有名望的金融家。 1890年4月3日,朱尼厄斯乘坐马车出游,因马匹受惊,摔出车外昏迷而死,终年77岁。  我赶紧寻找更多的破绽,又发现两篇序言和前勒口关于《摩根信札》的发现时期也是说法不一:前勒口说的是90年代中期为了纪念摩根家族登上美洲大陆360周年而出版,“格林斯番”说的是350周年;康贻祥说的是90年代末期。  再细看《摩根信札》的版权页,只有(美)摩根著和徐世明译的字样,根本没有英文原版出处。可笑的是,版权页的中间却写了一大堆英文,很像是什么英文版之类的说明,其实说得是这本书的版权归中国工人出版社所有,侵权必究。  真会唬弄人。  通过《摩根财团》,我还找了一个证据,那就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不可能再“发现”老摩根的大量书信了。哈利·摩根,也就是老JP摩根的孙子,在经过多年犹豫以后,终于在他1982年去世以前,把收藏的家族和经营活动的丰富资料捐献给了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这里面,一定也包括了他父亲即杰克·摩根收藏的《摩根信札》。顺便一提,老JP摩根与他父亲朱尼厄斯也是通信不断,但临终前,老摩根与这些信件的大部分付之一炬。  云蒸雾罩的责任编辑   2003年11月17日上午,我终于找到了中国工人出版社《摩根信札》的责任编辑姚远。  姚远是位女士,接听电话的态度非常客气。  我告诉她自己是《摩根信札》的一位读者,想请教几个问题:  “格林斯番是谁?”  “他是作者的一个朋友。”  我听了回答后,觉得不知所云。作者老JP摩根于1913年3月31日逝世了,格林斯番是他的朋友?  我单刀直入:“格林斯番是不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姚远答:“不是。”  这时电话那端的她把我的名字、单位和电话抄了去。  “那么,这本书的原版本有没有?”  “这信札是译者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  “序言不是说这些信札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结集出版的吗?是哪个出版社的?”  “不,它们是由译者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姚远重复道。  “那你看过这些收集而来的英文稿件吗?”  “没有。”  “我也曾负责出版过不少书,一个责任编辑竟然不看一眼原文?”  姚远没有回答。  “那么老JP摩根的父亲为什么在85岁还活着呢?”  “有这么回事吗?我一定转告译者。”  姚远接着说:“其实,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我回答:“对,但我认为这本书很可疑。”  “你认为这本书是怎么回事?”  我答道:“从内容来看,它至少出自老摩根同时代人的手笔,可前前后后这么多可疑点,我不得不怀疑也许有人在伪称是摩根所著”。  姚远也没反驳,只是说会向译者反映。  我最后跟她说:“我现在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你们出版人用‘格林斯番’ 来打‘格林斯潘’的马虎眼,十分的不道德,我作为一个读者表示抗议。至于其他的问题,我希望十天之内给我一个答复”。  十天过去了,没有音信。  第十一天,我又拨通了姚远的电话。  “上次的问题怎么样?”  姚远没上次那么客气了,回答道:“我已和译者联系过了,他说请你到北京家中去看原著”。  “能不能将原版复印几页传过来?”  “不能”。  “那么为什么不把原版本在版权上写明?”  “时间早就过了,没必要印上去”。  姚远把译者的家中电话给了我,我却发现他叫王晓东。  “王晓东?不是徐世明吗?”  “王晓东与徐世明是一个人”。 苦恼人的笑   我很快拨通北京王晓东的电话。  正如姚远所言,王晓东一开始态度很生硬,要我到北京家中去看原著,尽管我已说明自己人在上海。  但当我问起朱尼厄斯·摩根85岁还健在是怎么回事时,王晓东显得很惊讶,似乎在此之前姚远没有将这个问题与他沟通过。  当王晓东翻到我所说的页数和错误时,他马上变得客气起来,承认是误译。  让我更为惊讶的是,王晓东不像个对摩根家族以及当时背景了解不多的人。恰恰相反,他回答了我在《摩根信札》中故意挑出的几个疑问。比如,摩根家族本来就是银行家,为什么老JP摩根还要在信中教诲儿子如何同银行打交道。王晓东的回答是,小摩根在年轻时被“外放”到其他人的企业去实习,老摩根年轻时亦是如此。  我们两人谈着谈着,相互间一点对立情绪都没有,王晓东把《摩根信札》来龙去脉详细道来。  王晓东今年28岁,在北京的一家IT企业工作。一次一位朋友给他一本摩根财团的内部教材,里面有不少摩根父子信札,王晓东看后觉得很受用,便把它们翻成中文,编了本《摩根信札》的书。  然后他投稿到中国工人出版社,获采纳出版。  原本事情进展地很好,谁知出版社方面觉得要在“包装”上下番功夫,于是出现了“世纪密札”最终曝光和格林斯番之类的故事。  王晓东对“格林斯番”的闹剧至今颇不以为然:“这让内行人看了是个大笑话”。  另一位序言作者康贻祥,王晓东只见过一面,是出版社方面安排的。  王晓东坦承他尽管非常反感出版社的做法,但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无力反抗。“其实书中的插图品味也不高,我却没办法反对”。“那么,你为什么要起‘徐世明’笔名”。“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是我王晓东译的,有这么多的问题,很难为情。我最后悔的是选错了出版社”。从电话中的交流判断,王晓东是个书生,他所陈述的情况应该可信。  十多天后,我们又通了一个电话。王晓东收到了《Value》,认为办得很好。我向他约稿,他说对老摩根时代的其他美国企业家的言谈书信也很感兴趣,比如洛克菲特和亨利·福特。如果有可能,可以译点他们的东西给《value》读者。摩根的思想今天依然很亲切王晓东还谈到,他之所以对一百年前的美国企业家言行很有兴趣,是因为觉得那个时代的管理思想比当代美国管理理论更适合今天的中国。在这点上,我也颇有同感。2001年,我曾在北京《财经时报》上开了个专栏叫“阅读钱德勒”,通过介绍这位美国管理史学家来分析一百年前的美国企业与行业整合的情况。我之所以如此,是当时看到有人在夸耀德隆集团领导人唐万新是中国的摩根(后来,我还看到上海复兴集团领导人也被人如此称道),颇为感慨,便想论证摩根岂是如此容易模仿的?比如,德隆可能很欣赏摩根将金融资本结合到实业资本去,从而整合铁路等行业。可是,摩根时代美国的实业家之所以受金融资本家摆布,是因为摩根掌握外国资本(主要是英国)投资美国的主渠道。而今天,德隆融通资本能力再强,也只不过是一个渠道罢了,而且,也根本无法和大银行、大金融集团相比,更不要说那些虎视眈眈的外国资本了。至于德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其他一些原因,我在“阅读钱德勤”中也含蓄地提到了。  可惜,专栏写出来后,应者寥寥。我只是在电话中与吴敬琏先生探讨过此事,得到了吴先生的一点鼓励。  而我这次细读《摩根信札》,仍发现现今中国企业家或创业者需要琢磨的还是那些最基本概念和管理思想,尽管它们对当代的许多五百强公司来说早已不言而喻。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摩根信札》的第十四封“冒险的诱惑”对那些想合伙创业的人一定很受用。杰克·摩根与哈洛特等几个朋友想合伙开一家公司,而且认为前景十分美好。老摩根回信一开始就提纲挈领:“在面对赚钱之事,我们往往可以在30分钟内详列所有的有利因素,而完全忽视了它的不利的方面,最终造成长久的遗憾”。  老摩根接下来的分析确实洞察人性。首先,他认为杰克·摩根的朋友与儿子合作的直正的目的,“是以我们的利益为代价,去支持他们自己的新事业”,而杰克·摩根对该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技术背景与摩根家族所从事的东西相隔甚远,难保不变成其他朋友花钱,小摩根自己只能站在远处观察的局面。  其次,如果小摩根硬是要成为经营者,也就是说四个朋友成为共同的经营者,一开始大家可能会全力以赴,但日子一久,其中两个人势必半途失去了奉献的意愿,紧接着,矛盾激化,相互不满。“人总是健忘的。当初你为了这家公司成立而贡献的资金,他们永远也不会心存感激地想起这档子事。因此,你将会很快地被合伙人问及‘你现在到底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老摩根又假设儿子执意要参加合伙事业,就得做以下几件事。第一,陈述可能面对的不利因素,要让大家有所承诺;第二,四人不能均分股份,儿子可以和一个主要人物平分80%的股份,另外两人只各占10%;第三,在利益分配方面,他们三人只能得到税前一年总盈余的30%,即三人各得10 %。  第四,“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发生纠纷,你最好召集你的三位合伙人,会计师及律师,共同评估你每年所持有的股份。一旦将来有人对其他合伙人主张他所持的股份应具有更大的价值时,那么,与此人解除合伙关系将会与离婚一样麻烦。因此,为了预防将来有人卖掉自己的持股,必须规定每年都要进例行的评估。这样,即使想要抽身而退,也能确知自己的财物状况”。关于最后一点,尤其值得做合伙持股企业的人注意。因为经常有朋友咨询他们与合伙人闹得不愉快,想撤出股份时,会发现对方利用各种障碍阻止他们撤资,摩根的建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摩根信札》还有许多类似的商业忠告,在第二封“成为被需要的人”中,老摩根提到了一个让所有企业家都头疼的问题:如何面对那些散漫、不负责任的员工?如果你接二连三地解雇这些人,是否会被人视为冷酷无情?是否有一天会怀疑自己太苛刻了些?对此,老摩根直截了当地说:“任何公司、任何工厂,淘汰那些没用的员工是例行工作,老板必须不停地解雇那些没有才能的员工,然后再雇佣新人”。老摩根尤其对那种时而愤世嫉俗、时而玩世不恭的人不屑一顾:“一个人,他具备非常优秀的资质,却没有为自己创造事业的能力,而且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往往是很自私的人。他总是抱着不正常的猜疑心,以为老板对他施加压力,或者正要施加,他不会下命令,也不准备接受别人的命令,如果你托他‘送信给加西亚’,他或许会说:‘你自己去吧!’”老摩根也提到了《致加西亚的信》。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或领导在寻找那位送信人罗文,老摩根道出了同类的心声:“我最欣赏那些上司不在时,仍然照常勤恳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把任务交给他,他会默默接受,而不会问愚蠢的问题。这种人不但不会被解雇,相反会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他也不会乘机要求加薪,文明正是这种人创造的。”看来,任何时代任何企业都最需要“劳动模范”。财富、权力和名声三者能否兼得  前几个月,俄罗斯的首富被捕入狱且不准保释,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一位上市公司CEO的一番话。他认为,一个人拥有钱、权和名中的一项,一点问题却没有;拥有两项,会有点麻烦;如果三项都拥有,非常危险。  现在想来,也有例外,比如当今意大利和泰国的总理都是数一数二的富人。这两个国家的行政腐化都极为严重,也许早已绝望的大众觉得还是选个首富比较安稳,这样他在位时不会那么贪婪了。不过,他们能否实现大众的预期,仍是个疑问,因此他们的命运也难测。  在老JP摩根时代,财、权、名三者的关系就很微妙。老JP摩根是个富翁,但不是个超级富豪。老JP摩根逝世时,除了他的5000万美元艺术收藏外,资产达683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是他在纽约和费城银行的股权。这6830万美元以1989年美元计,相当于8.02亿美元。  面对“可怜的”老摩根遗产,当时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发出了有名的叹息:“难以想象他居然不是个有钱人”,因为他的财富根本比不上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和哈里曼等大工业家的财富,他也比不上有名的大投机家杰伊。古尔德。  即便如此,老摩根也难逃垄断的严厉指责,而且在生命快结束的前夕被叫去参加国会听证会。虽然在会上老摩根道出了“商业信贷的基础首先是人格”的金言,引来了金融人士的狂喜,华尔街股市价格也跳升了5到10 点,但被人如此盘问确实伤了老摩根的元气。  老摩根尽管没有富可敌国,却在行驶着金融国王的权利。他两次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一次是面临美国金本位的崩溃,他闯入美国总统办公室,强行执行解救方案;第二次是华尔街股市崩溃,他把所有的美国大银行家锁在摩根公司办公室室内,直到他们齐心协力为止。这种准拿破仑式的做法,老摩根不止使用过一次。为了整合铁路业,老摩根把两个搞重复建设的铁路大亨请到自己的游艇上来,然后游艇就在河里来回行驶,压迫使两个冤家最终妥协。  老JP·摩根死后,杰克·摩根继续将摩根集团发扬光大。但杰克·摩根也不是超级富翁,他1943年3月逝世时,拥有的房地产在纳税和扣除开支之后,只有460万美元。不过,由于摩根财团本身越来越强大,美国政府也没有放过杰克·摩根。有意味的是,老摩根栽在老罗斯福总统手上,小摩根被小罗斯福总统整得够呛。最致命的是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它将摩根财团分为摩根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两部分。不仅是今天,而且从当时看,不让摩根财团进行混合经营是不公平的,因为摩根是当时惟一一家证明银行业与投行业务完全是可以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金融集团。而其他像国民城市银行和大通银行的证券分支确有丑闻发生,而且这些银行早就想将投行业务分离出去。换句话说,摩根财团在没犯错误的情况下,被硬生生地肢解了。  最终,有一个是外人嫉妒却无法指摘的是摩根家族的教育,以及由此而来的继承人的素质。朱尼厄斯·摩根只有老JP摩根一个儿子,老摩根又只有摩杰克·摩根一个儿子,都是男性单传,却传承得非常成功。朱尼厄斯摩根与JP摩根父子联袂活跃在欧美金融资本圈子里,朱尼厄斯负责英国伦敦的资本输出,老摩根则负责美国纽约这个新兴市场的融资需要,亲密无间。  杰克·摩根没有父亲和祖父的性格刚毅,但受到英国绅士传统的影响,显得不卑不亢,日后照样主持摩根财团大局,使得“摩根”这个品牌至今熠熠生辉。  这是《摩根信札》真正的精神和成功。

适合学生时代看的书

如题,适合学生时代看的书,讲的道理深入浅出,是符合西方人最为直接的、目标导向的行为方式,对于成长时期的人建立正确的基础观念是有帮助的,回想起来我的那个时期,包括工作初期,看过很多类似的书,算是励志和方法类的吧。有意思的是结合我之前在看的《时光笔记》来看,和西方人的直白犀利不同,东方人的情绪是更加迂回婉转的。庄仔在《时光笔记》里说,他比较喜欢看小说,觉得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给他思想的触动,远远大于那些直接介绍商业理论、规则的作品。《摩根笔记》里很明确地说,要看提升专业技能的书,看小说是浪费时间。哈哈,可能因为我是东方人的原因吧,我更接受庄仔的观点,这种快速养成类的书对我来说营养有点不够了,接下来还是接着来点儿形而上的吧。

不论真伪,只对内容。

我对真伪没什么兴趣,只期待弄内容里学到一些东西。生活中本有太多东西是假的,人心、情感,我们容忍不了一些背叛,容忍不了一些欺骗,最终无法容忍的是人心之不古。你觉得付出了,是该有回报的,却不知,你认为的付出,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你的单纯和愚笨,人有种特性,是你对他好一次,是友善,好两次是感谢,好多次,是理所当然。反身咬你一口,是对不起,反身咬你两口,是迫不得已,反身咬你多口,是你活该。所以人才渐渐明白,重情重义之人的难能可贵。这些信里说的东西比较浅,但终涉及到一些与人哲学,了解身边人的意图,了解亲近或疏远或保持一定距离。了解金钱是积累起来的,不善于理小财,任它流失,终有可能积少成多,造成巨大损失。管理企业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躬亲,须懂得用人,如何识人、如何用人、如何留人、如何让他发挥更大能力,都是学问。但西方那一套在中国需要变通,中国太依赖权力与人际,有权的人后面一堆人拍马奉承,大树好乘凉,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做什么事都有后门,做什么事都有捷径,做什么事都顺利。中国的中小企业被大企业鲸吞再正常不过,中小企业忍受着高税负,低收益,却创造大价值。大企业利用垄断搜刮民脂民膏,石油价格一涨再涨,通讯低成本巨额收益,却享受着种种优惠待遇。我倒觉得中国人的成功之道其实就是三国之道,稳定根基,做强自己便是曹操之道;稳占地利,左右逢源便是孙权之道;扩展人脉,积累名望便是刘备之道。本书是值得一看的,不论是真是伪,我们不是考古学家,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与应用。

这是一本伪书,抄袭《企业家爸爸给儿子、女儿的信》

这是一本伪书,内容不错,是因为是另外一本好书的内容,强烈鄙视这种抄袭!!!!!!!!!!!!!推荐《企业家爸爸给儿子的信》《企业家爸爸给女儿的信》,这两本书是加拿大的一位企业家写的。另外,强烈推荐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不过《洛克菲勒信札》也是伪书!!

这是一本垃圾书,是一本伪书,

这是一本垃圾书,是一本伪书,不知道是哪个垃圾人胡编的一本书,粗制烂造的。这是一本垃圾书,是一本伪书,不知道是哪个垃圾人胡编的一本书,粗制烂造的。这是一本垃圾书,是一本伪书,不知道是哪个垃圾人胡编的一本书,粗制烂造的。

质疑此书的真实性

本人去amazon.com,查找了几次以后,没有发现英文版本,很是奇怪!我引用一个链接和一段评论!Y的,此书的作者就是罗伯特・T・清崎和陈安之的门徒!气愤!============================真实是第一位的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17912前几封信札让我非常赞同。但随后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点,让我不得不置疑这本书的真实性。第一,摩根的儿子叫杰克.皮尔旁特.摩根,并不叫约翰;第二,书中竟然从老摩根口中说出“需要层次”,摩根1913年去世,而需要层次理论是由1907年出生的马斯洛提出的;第三,也是最让我不可接受的,老摩根竟然说出“ 信用卡”的使用问题,而信用卡是1915年最早在美国出现的(百货商店)。所以无论内容如何,如果这是一本伪造的书,我都非常痛恨,在今天假冒泛滥的中国我们不是更需要呼吁书籍的真实性吗? 如果我的置疑有误,我非常乐于向相关人士道歉。=================

内容还是可读的

看的是08年版本,此版本把03年版的"格林斯番"的误解性序言去掉了,巴菲特的赞扬语言也去掉了,也未说英文已经多次再版之类的话,翻开封面就是目录,封底也无推荐了。买此书前先在豆瓣看了下评论,评论中value的调查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此书是译者从摩根的内部手册中翻译过来的,内容的评价尚且可以,加上此书价格不高,所以还是买了回来。阅读完后,就内容而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此类书读多了,感觉和励志书一样让人麻木不仁,可惜所处的位置不同,理解和身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同。内容中有一封信和《洛克菲勒信札》(有人说这本书也是伪作)是基本一致的,个人相信并不可能是偶然,至少说明其中有一本是拼凑,而根据大家的评论,此本书也很可能是一本伪作。综合来说,有一定可读性,但并非值得强烈推荐的书籍。

智慧在其中

华尔街巨子摩根是美国的传奇人物,其给孩子的32封信饱含真情且充满智慧。1 第三封《企业家的资质》里有段话大意是:但凡遇到重大紧急的事情,都是自己独自面对解决的,在这个时候几乎都是被友人或者熟人嘲笑、指责、怀疑、否定的。“甚至最大的胜利,几乎都是沐浴在全世界的冷嘲热讽下获得的。”注:世人多为乌合之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重要的关头,和大众的观念保持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是必要的。在资本市场这里表现的很明显,大众在助涨助跌中最尽力,导致市场不是涨过头,就是跌过头。2 第四封《商业的品格》 原文:"困难不应该是成功的阻碍,而应是推动你前进的动力。”注:失败是成功之母,下蹲时为了跳的更高。在人生中,失败应该比成功更加获得重视。这点不同的伟人、名人应该都有类似的名言。把诚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品格。注: 直心是道场。既然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诚实肯定是无比重要了,其实诚实是做一切事的捷径。3 第八封《健康的资本》 人的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注:看看80多岁的巴菲特和芒格就知道健康多么的重要。4 第十七封《扩大视野的野心》 大意是:公司作为一辆列车行进时速度要在掌控之内,不能没盲目扩张,做有把握或者把握大的事情。注:这封信自己的感触最深。李嘉诚的信条:不疾而速。巴菲特:第一条 不要亏损,第二条 记住第一条拔苗助长一口吃个胖子 一锹掘个井 保守保守在保守,谨慎谨慎再谨慎上述这些话都在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一个道理。复利的奇迹就是积累一个一个的小胜,乃至大胜。 5 第二十五封《看好你的钱包》“不要因为别人无法按照你的意思去做而生气,因为自己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更何况别人呢?”注:诚哉斯言,改变自己,尚且很难,何况改变别人。我等众生与人相处时,往往想要别人如何如何,很少去想想自己该做些什么。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先从改变自己入手吧,自己改变了,你周围的世界就改变了。......


 摩根信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