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书籍《病是教養出來的》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家庭育兒 > 华德福教育书籍《病是教養出來的》

出版社:台湾人智出版社
ISBN:9789868752214
作者:許姿妙
页数:15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篇孩子準備好了嗎?──生理發展與腦部發育都有其內定的時間表  孩子獨立成為完整而成熟的個體,需要二十一年時間;期間歷經每七年一個階段,循序而進,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果。  大家應該都玩過投接球遊戲吧!一顆球被拋來拋去,你丟我接,我傳你接,這樣的遊戲要玩得好,就要設法讓球不落地;要讓球不落地,彼此就要有默契,選定對方有所準備的時候出手。當對方眼睛直視著你,身體面向著你,擺好陣勢,摩拳擦掌,所有的肢體訊息都告訴你「我準備好了」,你才會將球投出去,因為這樣最能夠讓你們「接個正著」。  趁人不備,一球投出,這是在「攪局」、「惡搞」,遊戲玩不成,還讓人很掃興。  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像是玩投接球遊戲,必須要等孩子「準備好了」,才能出手。否則,即使你有一整座寶山,投出去只怕把孩子砸得鼻青臉腫,根本無福消受。  學習講求時機,不能用大人的一廂情願,要給就給。給錯時間亂亂教,將催毀孩子的神經系統,潰散他的自信心,造成孩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身心折磨。  你知道孩子準備好了沒有嗎?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給孩子投出什麼球嗎?  中醫學的老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而華德福教育則給了我們更紮實的方法與實踐。  *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  我在本書所有闡述的教育觀,是從我的本行中醫學出發,同時融合西方的醫學與教育理念,尤其是奧地利哲學家史戴納( Rudolf Steiner)博士提出的「人智醫學」。  人智教育哲學是史戴納博士所創立。初次接觸人智學,我嘖嘖拍案,簡直不敢相信一位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教育概念,竟然與中醫學有這麼多不謀而合之處。史戴納博士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教育哲學家,他完成這一套哲學理論的最大目的,是要呼籲西方人切莫過度物質化。  西方自從工業大革命以後,思想便強烈傾向物質化,衍生出凡事講求實證的科學觀,一切都要「眼見為憑」。相對之下,東方對「無形世界」就保有更多的想像和容許的空間,並且肯定精神世界的存在。史戴納博士想要喚起西方世界重新認知「靈性世界」,明白宇宙不是只有物質而已。日後又以人智哲學為基礎,發展出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人智教育、人智醫學、人智建築等等。  巧合的是,人智學和中醫學雷同,以七年為一週期,區分人的發育成熟階段。  經由他的研究區分,可以明白學習是有其時間表,以及最佳時機的,這一點對教育者而言非常重要。父母如果不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孩子就遭殃了。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說,都幾歲了,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不會,好像孩子一生下來就該這也會那也懂。  正如我們都是成了孩子的父母,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稱職的父母。在當父母這一個角色上,我們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孩子獨立成為完整而成熟的個體,需要二十一年的時間,期間歷經每七年一個階段。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陷入身心混亂的狀態。  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  ˙0歲至七歲發展神經感覺系統:此時使用圖像式思考。(所以太早學寫字是沒有用處的。)  ˙七歲到十四歲發展節奏系統(心肺系統)  ˙十四歲到二十一歲發展代謝系統和骨骼四肢系統。(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正可與此相呼應,說明十五歲時進入思考式的學習。)  ˙二十一歲到三十五歲之間,正值生理最強壯的巔峰期,卻同時也是承擔事業和家庭壓力最大的時期,由於心力消耗大,所以最容易罹患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孔子說:「三十而立。」亦即,人到三十,頂天立地,知道自己的責任,並全力以赴。)  ˙四十歲以後,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生理上,最晚發育完成的代謝系統和骨骼四肢系統先走下坡,許多女性在三十五到四十歲以後,呈現嘴唇顏色變深、臉色發黃的變化,說明消化系統已經開始衰退。這時候,行走不再輕盈,肢體變得僵硬,不復年輕時的靈活。  ˙五十歲以後,心肺功能逐漸衰退,出現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  ˙六十歲以後,神經感覺系統逐漸退化,出現視力不良、知覺退化、失智症等。  從這一套發展理論可以得知,最早發育的神經感覺系統也是最後退化的,它必須要運作七、八十年的時間,父母如果不能把握孩子零至七歲的七年間充分發展神經感覺能力,那麼知覺退化、失智症都要提前報到。  這一套理論看在各位父母眼中有什麼意義呢?很簡單,它標示了孩子各階段的教育目標,也就是七歲前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力,十四歲前養成孩子豐富的情感,二十一歲前訓練孩子良好的思考判斷力。  *孩童學習的最佳時機  人類從出生到七歲之間,主要發展神經感覺系統,而神經感覺的中樞在大腦。也就是說,七歲前的人體發展,是以腦部為主角。正因為如此,所以三歲前的孩子頭部顯得特別大,腦袋和身體的比例明顯與大人不同。  這三年之間,由於腦部細胞迅速發展,所以許多現代教育就發明了「有助腦部發展」的方法,想要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甚至是成為天才。這些方法包括零歲教育、幼兒認知啟發、讓孩子看電視、幼兒數學教育等等,其實這些方法並不會讓孩子真的變聰明,反而是在摧毀孩子的神經系統,並且阻止孩子學習使用及掌控自己的身體。  *提前學習,是在摧毀孩子的神經系統  請注意,千萬不要過度刺激幼兒的神經系統,否則就是在催毀他的神經系統。至於什麼樣算是「過度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呢?  電視、電腦的聲光,或是常帶孩子去人多的餐廳,還是逛百貨公司,甚至是讓孩子晚睡(也就是醒著的時間太長),都算是給予腦部神經過度的刺激。當孩子開始回應這些過度刺激的時候,就會發生問題。例如情緒不安定、過動。  醫學上發現,不少過動兒的家庭,父母都晚睡,孩子也跟著習慣晚睡,造成小孩清醒的時間太長,接收太多了不必要的神經刺激,引發過動症。  許多過動症的家長對孩子的病因百思不得其解,而其實,病因就是「太晚睡」這麼簡單。  嬰幼兒都是頭大身體小,但是四歲以後,他們的身體比例會逐漸變大,朝向大人的頭身比例發展。然而,現在的父母執著於「三歲定終生」的迷思,太早讓幼兒接受認知上的學習,過度使用頭部,導致身體發展遲緩。這樣的孩子直到上了小學,頭身的比例仍然像嬰兒一樣,頭大身小、四肢乾瘦。  那麼,什麼時候才是讓孩子接受認知學習的適當時間呢?  皇帝內經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又說:「 丈 夫 八 歲 腎 氣 實 , 髮 長 齒 更 。」這兩句話都是在告訴我們,當孩子掉第一顆牙的時候,就是腦部開始進入認知學習的時候。中醫學說「腎通於腦」,當腎氣充盛的時候,腦部能量充足,才是真正進入學習的時機。  牙齒是人體唯一完全不會再生的器官,因此當學齡孩童掉第一顆牙的時候,這一顆牙釋放的生命力就會進入腦部,成為發展智力的能量。至於其他器官的生命力,則主要用來進行各自的器官細胞再生,有剩餘的能量時,才會轉化為智力的能量。因此,孩子掉第一顆門牙(許醫師,一定要是門牙嗎?其他牙齒是否就不不行呢?)與否,就成為他是否準備好進入學習的指標。  不但如此,人在思考的時候,所使用的是消化系統的能量。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用腦思考,會削弱孩子的消化功能,形成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這樣的孩子胃口不佳,對營養的吸收利用差,連帶影響發育速度。所以智力的學習急不得,必須等到十四歲左右,孩子的軀體已經長得夠大了,再來動腦,以免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提前用腦力,迫使女孩性早熟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幼稚園才畢業,正準備進小學。她帶小女孩去檢查牙齒,牙醫一看,不能置信的說:「這孩子不過六歲,為什麼牙齒已經掉到九歲的程度了?」  媽媽聽了,大驚失色,連忙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我的孩子既不吃糖果,也不喝飲料,飲食作息都那麼正常,為什麼還掉那麼多牙?她的牙掉得這麼快,都還沒上小學,掉牙的程度就已經和三年級孩子一樣了。」  追究原因,這孩子在幼稚園,就學了很多數學加減法,接受了很多認知訓練,她本身又是火相氣質(關於人的氣質分類,請見第二章)的孩子,在學習上十分認真好強,於是把牙齒的生命力都提前拿到腦部去用了。這時候的孩子,在生理發展上其實還不到用腦去認知學習的時候,但是學校安排這樣的課程,強迫孩子學習。個性求好的她又要自己全力以赴,所以牙齒的生命力提前消秏,乳牙早早就掉,成人齒也遞補上來了。  從她的牙齒來看,這孩子的發育提前了三年,果然,她的乳房就在國小二年級發育,國小三年級來初經,這便是現代常見的「性早熟」。像這樣的個案,我就接觸過好幾例。小女孩才國小三、四年級就來初經,來了初經以後,身長就不容易抽高了。  很多人都把孩子的性早熟歸咎於吃了太多含有賀爾蒙的肉品,或是高油脂食物。可是嚴格控管飲食的家庭,還是可見性早熟的孩子,讓父母感到很挫折也很徬徨。他們有所不知,原來過早的認知學習,也是在強迫腎氣提前發展,造成性早熟。  我所接觸的幾個乳牙提早脫落、初經提前來到而長不高的小女孩,都屬於火相氣質的孩子。火相的特質讓她們都勇於接受困難挑戰,不輕易認輸,所以即使學校的課程難度分明已經超齡,她們也堅持學習到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其他氣質的孩子身上,結果就不同了。  例如,我另一個朋友的女兒是風相氣質的五歲孩子,老師常向女孩的媽媽反映,說這孩子上課都不專心,讓媽媽憂心忡忡,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學習障礙。身為華德福的駐校老師,我對此一點也不擔憂,甚至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對幼稚園的孩子進行認知教育,本來就不恰當,而對風相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簡直無聊透頂,所以他們會在課堂上突然站起來唱歌跳舞,成為老師的困擾。  從以上兩例,可以對照出不同氣質的孩子,對超齡學習的表現南轅北轍。在相同的學習體制內,風相的孩子並不強迫自己去做過度認真的學習,所以比較不會因而發生性早熟,卻會成為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火相性格的孩子勉力學習,是師長眼中自動自發的好學生,但也因而迫使身體提早發育而性早熟。  *提前學習,傷害大腦功能  絕大多數父母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認為只要孩子夠聰明,學習就變得輕鬆容易,所以總是窮其一切可能的、自認為好的方法,想要提前開發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最常見的,就是「提早學習」,以便「贏在起跑點上」。但是超齡的學習,不只是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還會損傷孩子的腦部發育。至於是如何嚴重的腦力損傷,下一節會有詳細的說明。

前言

  寫在本書之前  光鮮亮麗背後的「不治之症」  L家四名兄弟姐妹,出身北部教育世家。爸爸是某教育局的督學,媽媽也是教育界人士,四個孩子目前在社會上都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  大姐不到三十歲已經是留美的大學教授,大哥也是留法的大學教授,排行老三的妹妹是中學老師,最小的弟弟也擁有一家升學補習班。左右街坊談起這一家人,無不讚嘆L家兩老教育有方,足為鄰里的典範。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這一家四個孩子其實都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不治之症」。大姐二十多歲的時候罹患卵巢癌,當時雖然經過手術和化療,但是直到現在仍必須年年定期追蹤。大哥有肝硬化,飲食起居都要時時留心,還有小時罹患過的氣喘,偶爾還會不定期發作。妹妹從小罹患自體免疫失調疾病,體弱多病的她多次進出醫院,中西醫都對她的病症感到棘手。小弟自大學時候開始病發原因不明的脊椎病,必須長年服藥止痛,嚴重影響日常活動。  這四個孩子的病,雖然都沒有立即的生命威脅,但是遷延多年,也都沒有根治的辦法,尤其以現在的主流醫學來看,都是不能醫好的「不治之症」。  初次接觸這一家人,得知四個孩子的病,讓我感到十分不解。因為以這樣的家庭出身,他們所接受的生活和醫療照顧,應該都在一般水準之上,為什麼還會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發生這麼嚴重的病症。而且四個人發病部位分散各處,當中也看不出有遺傳因素,這又更令人不解了。  及至我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才終於恍然大悟。  不能消解的負面能量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助長細胞不正常分裂形成腫瘤  大姐天生外向活潑,從小就喜歡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但是因為爸媽堅持教育傳統,只能認同「唯有讀書高」的唯一價值,所以從她升上國中以後,就斷然砍掉她的所有課外活動,每天只有上學和補習。又加上她是第一個孩子,必須成為足堪弟妹的榜樣,所以爸媽對她的學業表現一點都不能鬆懈。  手巧的她喜歡畫畫、做手藝,又愛唱歌,還成天和同學湊在一起吱吱喳喳,一下子不能適應這樣封閉的日子,和家裡發生過無數抗爭,天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她對課業不是很積極,爸爸只好親自坐鎮在她的書桌前,早也盯晚也盯,總算把她送上北一女中。當時的她總是不斷的拔自己頭髮,把頭頂拔出一個禿洞,還不停咬自己的指關節,十根手指都被咬得又紅又腫。  往後的高中生活,她也是在父母的不斷鞭策下才總算完成學業,考上大學。結果就在二十多歲罹患卵巢癌。  癌症的發生,從心理層面上講,常常來自病人的內在衝突。對這位大姊來說,想做而不能做,不想做卻被逼著做,這樣的衝突被強勢的父母所壓抑,無法向外表現出來,這股不能消解的負面能量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成為助長細胞不正常分裂的能量,這就是腫瘤形成的原因之一。  壓抑自己不對外界做出反應,導致內臟的「硬化」病變  大哥是家中長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父母的殷殷期盼。他從小就有氣喘的毛病,常常半夜喘起來就必須緊急送醫。爸媽為了治療他的病,用盡所有方法,總算在他「轉大人」之前,把氣喘治好。  和大姐相反,大哥安靜內向,也沒有太多的個人主張,是所謂典型的「乖寶寶」。求學過程中,他始終本分,總是捧著漂亮的成績單回家,雖然沒有突出的興趣或專長表現,不過他的「聰明好學、課業優秀」已經讓他的師長父母都無可挑剔。  對於這樣的寶貝兒子,父母視為莫大驕傲,更是把光宗耀祖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不惜傾盡所有也要栽培兒子到歐洲留學。對於兒子的內向、不善應對,父母視為「讀書人的真性情」,為了保護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兒子,更是對他的大小事都樣樣代勞,就連兒子上了大學以後交女友,到後來的選擇伴侶,他們都強力介入。結果原本就不多言的兒子更不願向家人交代自己的生活,平日對兩老避之唯恐不及。  悶不吭氣的孩子其實有著自己的主見。從小看著姐姐不斷為了課業成績和父母衝突,自己雖然置身事外,其實早就對父母的高壓和專擅態度深不以為然,他感受到家中缺乏溫暖,父母又對他綁手綁腳,所以早早打定主意要出去過一個人的自在生活。遠去歐洲多年並非偶然,而是早在他的策畫之中。  中醫說「鬱怒傷肝」,他一直壓抑自己對父母憤怒、不滿的情緒,導致他的肝細胞硬化。「硬化」是不反應、不表達情緒的結果,特性之一是「沒有反應」。他訓練自己對這個家庭的一切不做反應,因為長年壓抑自己應有的情緒反應,結果傷了肝。  家中動輒得咎的「出氣筒」,因恐懼的情緒而傷害腎氣  也許是對前兩個孩子投入過多,到了老三,父母已經有些「力不從心」。這個女孩似乎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不但父母的關愛較少,還常常成為大人的出氣筒。她雖然從小就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很貼心而努力幫忙家務、照顧弟弟,但「多作多錯」,動輒得咎。認份而早熟的她很自動自發,從生活細節到功課都不勞煩大人操心,惟獨健康狀況實在糟糕。國小的一次盲腸炎手術之後就每下愈況,然後發現罹患了自體免疫功能失調疾病,身體的免疫功能會攻擊自己的腎臟,造成腎臟長年發炎出血。中學三年級的時候甚至因為嚴重的腸胃病,一半的上課時數都無法出席。  自覺在家中孤立無助的孩子,常常因為莫須有的事遭責難,只要兄弟姐妹吵架,她就是第一個被怪罪的對象,讓小小心靈經常處在恐懼之中。中醫學說「恐傷腎」,害怕的情緒會削弱一個人的腎氣(腎的能量),造成她至今還是長年因腎臟功能不良而代謝失常,引發身體水腫不消,經年累月的腰酸背痛。  一再被否定的學習生涯,重創背脊的健康  最小的弟弟向來是最讓兩老頭痛的孩子。他非常活潑、喜愛運動,又熱愛音樂。但是和大姐一樣,這些興趣都不能見容於升學主義的主流價值,所以強勢的父母又比照「教育」大姐的模式,逼著他放棄所有的課外活動。可是小弟是一隻關不住的自由小鳥,中學三年的日子在親子不斷的碰撞中兩敗俱傷,小弟成了四個孩子當中唯一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異類」,父母也認為這是自己的一大「挫敗」,讓他們在親友之間抬不起頭。  沒想到接下來的日子更是荒腔走板。小弟堅持要唸五專,爸媽卻堅持他的人生只有「上大學」一途可走,說「讀個專科算什麼」?結果小弟連考了四年大學,最後才好不容易考上一所私立學校。也就是說,他一共用了人生中黃金少年的六年時間,埋首高中課程。這其中還有三年時間,過的是重考生暗無天日的生活。這三年對他是個一再被否定的痛苦烙印,他的父母也視為是自己的「奇恥大辱」,家中的高壓氣氛可想而知。  上大學沒有多久,小弟就發作背痛,還曾經數度痛到昏倒,嚴重的時候,必須靠身強力壯的同學背上背下。  小弟雖然最後是讀了語文科系,也在補教界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藝術的天份在被硬生生打壓了十多年之後,依然在體內不斷吶喊,到現在依然難以走出情緒上的困擾。  回想他十多歲時,正是一個人的自我人格形成之際,父母的意志讓他的自我發展受到壓抑,這是種下日後背痛不癒的惡因。而這也是很多正在國中時期的孩子都會駝背的主原。  這樣一對出身教育界的父母,談到教育,他們都是專家。他們的強硬堅持,督促子女擁有高學歷和令人羨慕的工作,卻都帶著一身病痛。  成功教育的終極目標真的就是高學歷、高地位、高所得嗎?被視為教育典範的成果,背後必須付出這麼高的代價,是否值得?如果一切可以重來,這一家人還會堅持同樣的教育模式,做為他們的人生選擇嗎?是不是有什麼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寫這樣的結局,讓他們的人生更為健康圓滿?  前言  錯誤的教育危害思想,扭曲性格,乃至引發肉體的病痛;正確的教育為一輩子的健康紮根!  為什麼病不會好  有一位罹患乾癬的二十六歲年輕小姐找我求治。她罹患乾癬已經十年,期間也遍訪過皮膚科,仍始終不能根治。她的病情其實不嚴重,之所以遷延不癒的原因,根據我的研判,實在是因為病人每天都熬到半夜兩三點以後才就寢。我告訴病人,乾癬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夜間晚睡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病是不可能好的。這位病人很有心要調整自己的睡眠時間,從此每到夜間十一點就上床等周公,可是無論如何就是睡不著,非得苦熬到三點以後,甚至東方的天空都出現魚肚白了,她的意識才會逐漸矇矓。  我認為睡不著茲事體大,要幫她治病並須先從「安眠」著手。於是開了安神助眠的中藥讓她服用,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病人仍然抱怨躺了兩三個鐘頭都無法入睡。這種情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因為年輕人只要感覺累了,一倒頭就應該呼呼睡去。看來,我必須從心理層面去尋找原因。  我問病人,至親長輩之中,是否有人對她特別嚴厲,讓她深感害怕?這位年輕小姐很篤定的說「沒有」,可是父母在她小時候天天吵架。爭執的導火線,起因於媽媽是活潑外向的人,喜歡外出找朋友玩,可是爸爸個性保守內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乖乖待在家裡。偏偏媽媽不能忍受呆板無趣的家庭生活,所以兩人成天吵架,嘴巴吵不夠,還要上演全五行,拿刀互砍。她說,每次父母吵架的時候,她都躲在門後面偷偷的看,不敢去睡覺,就怕父母發生意外,一覺醒來人事全非。久而久之,她竟然不知道如何睡覺了。後來她的父母雖然離了婚,可是「不知如何睡覺」的陰影卻已經深烙在潛意識中,讓她過著無眠的夜晚。  當一個難纏之症幾經治療都不見效的時候,我們已經不能單純著眼於肉體的現象。身為一名醫生,應該要認知到,每一個疾病的發生都是在表達一種需要,藉著疾病的發生促使病人獲得某一種能力,以便病人將來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一能力。所以說,疾病是老天爺給予我們的個別課。  以這位年輕的乾癬病人為例,她的乾癬究竟要表達什麼需要呢?原來,她需要的是「溫暖」與「愛」,可是她十年來所接受的治療,卻都是反覆的塗抹類固醇藥物,這種「不對症」的治療,當然無助於疾病痊癒。  生病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乾癬是一種「血瘀症」,也就是血液循環不良的病症。  年紀輕輕的人何以出現「血瘀」呢?就如病人自己所回憶的童年生活,她每天活在父母打鬧不休的恐怖暴力氣氛下,緊張害怕會讓人全身收縮,肌肉緊繃,經年累月的情緒壓力爆發於外在的,就是皮膚病變。這樣的病變,說明她需要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  可是她的父母不會解讀身體釋放的訊息,只會帶她看皮膚科;而醫師也忽略了病人身體的真正訊息,所以不斷開出「標準用藥」。直到病人來到我這裡,我建議她找一位合適的心理諮商師做治療。當她學會給自己愛與溫暖之後,也同時決定要為自己做一點事情,展開大刀闊斧的改變。她開始積極的運動,睡眠也逐漸改善,就在恢復正常睡眠的那一個月,她的乾癬便痊癒了。  行醫多年以後,我強烈體會到:身為一名醫生,治療病人的第一規則,就是「盡你的所能,讓病人從這一疾病當中得到利益而痊癒」;畢竟疾病的唯一意義和目的,就是要讓人再度變得健康,而且是身心靈的全面健康。  疾病能讓人產生新的意識,同時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如果生病的人無法從疾病中獲得這些「利益」,那就是白白受苦了。  把家庭、學校與醫療的關係,從一直線變成鐵三角  把這樣的信念擴及到教育,身為老師、家長、醫師的人,就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為孩子支持這一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名中醫師,今天要來談教育和健康的關係。  我的工作是協助病人恢復健康,自然會希望所有找我治療的人能把病都治好,完全康復。但是實務上,許多病人不是單純用「辨證論治」的醫學方法就可以治療的。這些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常規的治療對別人有效,對他們卻無效?  我實在太不解,也太好奇了,經過經年累月的探索之後,我發現醫生其實是在承接病人早年受到父母師長不恰當對待的惡果。這些不恰當的對待和教育,在他們的物質身體上表現出來。  我們都是有了孩子以後,才學習當父母的,所以儘管都是「為了孩子好」,卻難免犯錯,給予孩子不適當對待和教養。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在獨尊智育、強調課業學習的價值觀之下,情緒和心理需求都容易被忽略,於是這些內在的問題逐漸反映在身體,以病痛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候,就輪到治療病痛的醫生出場了。這就是家庭→學校→醫療,所呈現的一直線關係。  身心是一體的兩面,可是當孩子身體有了病痛的時候,又有多少家長、老師和醫生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層面?大家並沒有把「身」與「心」連結在一起,仍舊習慣性的將它們分開對待,所以孩子的一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並且在物質身體上逐漸形成更頑固的疾病。等到這時候,即使醫生使用再好的藥物,也治不好他們的病了。  我個人以為,家長、老師和醫生這一條直線的關係,應該要改變成三角關係,而且形成穩固的「鐵三角」,也就是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無論是問題行為或是肉體病痛,它們的原因都是密切相關的。  很多人原來是可以不生病的,他們的病其實是從小被教養出來的  我每天在診間看到太多受病痛折磨的人,看了幾十年的病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很多人原來是可以不生病的,他們的病其實是從小被教養出來的;特別是像憂鬱症這一類的情緒障礙疾病,和因為情緒障礙造成的肉體症狀。往往是病人因為從小受到大人不適當的對待,情緒長期受挫,因而發展出心理和肉體的疾病。  最普遍可見的,就是大人把自己對現實的不滿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全副的期待寄託在孩子的未來,如此焦慮的父母用種種自以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養出身心都傷痕累累的孩子。這些傷害可能反映在孩子的過敏性疾病、過動、欺負與被欺負,乃至長大之後的心血管疾病、腫瘤、器官病變、人格異常、動輒輕生、神經系統提前退化等等。  在協助病人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我才深深體會何謂「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我們凡人都只看到受病痛之累的可怕,卻傻傻的種著惡因而不知後患無窮。如果父母能夠從一開始就種對好的「因」,孩子便不必受惡果的拖磨了。  因為這樣的感慨,讓我開始尋求教育與健康的正確連結。我將會在本書援引諸多中醫學臨床病例,與發源自奧地利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互相對照說明,用來解釋教育與疾病的因果關係。更重要的是,根據人智哲學發展而來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體系,能夠從源頭提出正本之道,讓為人父母者提前避免可能的錯誤和不幸。  華德福教育的駐校醫師  華德福教育體系的每一所學校,都有一名駐校醫師。他們的工作可不只是在照顧升旗典禮上暈倒的孩子,或是在孩子痛經的時給予一顆止痛藥。華德福的駐校醫師必須對人類畢生的身心發展過程有全面性的了解,並且可以和家長、老師共同協談孩子的偏差行為和健康問題,以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健全發展。  個人除了目前的診所工作之外,也身兼台中豐樂華實驗中小校,以及大地托兒所同時擔任駐校醫生,協助家長及老師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無背後都有其健康的意義,每一個疾病都代表一種需要。  這樣的駐校醫師制度,在一般的大型學校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而華德福教育堅持要讓孩子的身心靈從小就獲得均衡而健康的發展。  我們的國民義務學校教育裡面有一門「健康與教育」課。大家或許覺得這幾個字簡直刻板到極點,很少深思過健康與教育的深重意義。沒錯!教育才是健康紮根的基礎。錯誤的教育所造成的健康傷害,很難事後補救。父母正確的教育方法,才是孩子畢生健全的人格與體魄發展的起點。父母若是明白「健康與教育」的正確因果,相信醫院就不會人滿為患,醫生也不必天天為補救錯誤教育的惡果而徒呼負負了!  

内容概要

許姿妙
學經歷簡介
.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畢業
.許姿妙中醫診所負責人
.前台中市聯合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
.中國廣播公司「大地的聲音」、「生活中醫」主講
.東森聯播網望春風電台,「健康有約」節目主講
.台中文山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台中大墩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首創穴位埋線減肥療法
.潛心研究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等難治皮膚病,獲得突破性成果,並深獲日本及歐美等地的肯定。

书籍目录

寫在本書之前 -光鮮亮麗背後的”不治之症”
前言-
錯誤的教育危害思想,扭曲性格,乃至引發肉體的病痛;
正確的教育為一輩子的健康紮根
導讀一,你這樣教育孩子嗎?
導讀二,請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導讀三,台灣的父母,你為什麼焦慮?
第一篇-孩子準備好了嗎?-生理發長與腦部發育都有其內定的時間表
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
提前學習,是在摧毀孩子的神經系統
提前用腦力,迫使小女孩性早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學習能力上居於劣勢
學習壓力如何傷害幼兒的腦
人生的第一個七年(0歲至七歲),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力
人生的第二個七年(七至十四歲),養成孩子豐富的情感
人生的第三個七生(十四歲至二十一歲),發展成熟思考及良好的判斷力
第二篇-不是孩子不受教,而是大人不會教-對四種不同氣質孩子的因材施教
土,水,風,火四種氣質特性的由來,
衝動自我的火相性格
跟著感覺走的風相性格
凡事等一下的水相性格
人生即苦海的土相性格
第三篇 常見的教養疑難與解答
沒有玩夠的後遺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肢體暴力
未建立正確人我界線的後遺症:欺負與被欺負
不適當使用退燒藥的後遺症:發育遲緩,免疫病,皮膚病
缺乏情感教育的後遺症:厭世輕生
填鴨教育的後遺症:彎腰駝背
第四篇 豐樂華德福師長的話
後記

作者简介

华德福生活馆:http://huadefu.taobao.com/
本书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2013.1.13.49&id=14763798751
你聽過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嗎?
你知道華德福是全球成長最快訴的獨教育體系嗎?
關於教育,你已經聽過各家各派的高論,而這一種,
或許才是父母想要的解答!
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養模式,決定他未來生什麼病!
看病如算命,看孩子生什麼病,就知道他受到什麼樣的教養!!
每一個疾病都代表一種需要,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其健康上的意義。
教育世家的四個孩子,各自在專業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卻都帶有困擾一輩子的「不治之症」,他們的病怎麼來的?
六歲的孩子既不吃藥,也不喝飲料,飲食作息十分正常,為何牙齒已經換到九歲孩子的程度,生理提前三年發育?
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為什麼在留學美國讀雙碩士之前,還要先考好公職「備用」,忙到無暇照僱自己的三餐飲食?
我們的教育惹出多少奇怪的社會現象,養出了多少怪異的疾病?

图书封面


 华德福教育书籍《病是教養出來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我看来,中医对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将个体与其生活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于是,疾病的产生也多是由于个体的性格脾性,成长环境,生活规律与自然不相协调而导致的。因此一个人的疾病也反应了他的性格特征及生活状况。许姿妙这本书就是关注个人早期教育与疾病的关系,家庭教育不当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有些长年折磨人的慢性病其实是源于家庭压力或爱的缺失,因此,治病也需解其心病,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为孩子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许姿妙乃中医师,以病例来说明家庭教育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过于严厉的父母,强行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到孩子身上,长期的压抑、负面的情绪会导致肿瘤、肝硬化等;被当做父母出气筒的孩子因长期恐惧而伤肾,患上肾水肿;一再被否定的孩子患上脊柱疾病;长期打闹的父母让孩子生活于恐怖紧张之中从而患上皮肤病;家长如果紧张恐惧外界病菌,试图防堵外界的一切细菌,亦导致孩子的强迫症。家庭、学校与疾病乃是一个整体,不当的家庭环境、教育就会导致本来不生病的人被教养出病来。书中提到了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戴纳的人智学,就是把人与自然、宇宙视为一个整体,将人的成长分为每七年一个分阶段。作者对人智学盛赞不已,我一看,这人智学不就是《黄帝内经》么,而且黄帝内经还说的更为详细透彻,将女性分为七年一个阶段,男性八年为一个阶段。在明朝的时候,《道德经》翻译到了欧洲,他们由此发展出一种叫做辩证法的哲学,又拿来教我们。我怀疑鲁道夫•史戴纳说不定就是读了翻译过去的《黄帝内经》而有了人智学。在我看来,学中医之人必然要学《黄帝内经》,许姿妙怎会不知?这点甚为不解,难道是我理解错了。借用人智学的观点,许姿妙将人成长初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总结。人生第一个七年(0-7岁)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这个意志力是用手、脚、身体的自主活动锻炼出来的,而不是看书、动脑获得的,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分的玩。儿童不宜过早学习,否则损坏孩子的神经系统。当孩子七岁时,乳牙脱落,即可开智,才适于学习文化知识。提前用脑力会迫使女孩性早熟。孩子的安全感,也会有助于其脑力的发展,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也居于劣势。第二个七年(7-14岁),培养丰富的情感。小学阶段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心肺功能。学习上以感官艺术教育为诉求,启发孩子丰富的情感,强化对生命的连结。第三个七年(14-21岁),发展成熟的思考及良好的判断力。这个阶段才将四肢骨骼和代谢系统发展成熟。如果这个阶段是服从权威的填鸭式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弯腰驼背。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是将孩子分为了四种类型,土、火、风、水,每个类型的孩子特征完全不一样,所以,对待他们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书中给我震动最大的是关于孩子发烧问题的解决。孩子发烧乃非常正常的现象,所谓“烧长”,即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必经的发热过程。许姿妙还提出,孩子发烧是为了替换掉父母的不良基因,所以不宜乱用退烧药,乱用退烧药会导致孩子发育迟缓、免疫低下、皮肤病等。原来我之前处理孩子发烧的方法都错了。我看《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里面说到,西医认为发烧到38.5度就应该用退烧药,现在的医院也都是这样做的。尽管我也知道,发烧要到41度以上才会对大脑有影响,但每次孩子发烧家长都会着急,巴不得赶快把烧退下来。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不会再这样做了。总的来讲,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在其他的育儿书中也有涉及,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
  •     《病是教养出来的》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w4002-3077242168.14.1kpeYC&id=21848995102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養模式,決定他未來生什麼病!  看病如算命,看孩子生什麼病,就知道他受到什麼樣的教養!!  每一個疾病都代表一種需要,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其健康上的意義。  教育世家的四個孩子,各自在專業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卻都帶有困擾一輩子的「不治之症」,他們的病怎麼來的?  六歲的孩子既不吃藥,也不喝飲料,飲食作息十分正常,為何牙齒已經換到九歲孩子的程度,生理提前三年發育?  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為什麼在留學美國讀雙碩士之前,還要先考好公職「備用」,忙到無暇照僱自己的三餐飲食?  我們的教育惹出多少奇怪的社會現象,養出了多少怪異的疾病?
  •     人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个人原因造就的,或不运动或饮食不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心理问题。负面情绪的积压将导致非常多的问题。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父母不当教育对孩子的危害。这本书讲四种气质类型,比我所看过其他华德福书籍都要详细呢,非常推荐给父母们!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看了第一本,确实革新观念
  •     努力克服。
  •     朋友写的书,精神与态度可嘉,内容通俗。
  •     西安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在中国
  •     还行,初级
  •     没有什么科学论证,很多地方都很玄乎,但是结论不一定不正确。慢性病与心理状态相关,我是深以为然的。教养这个概念好大,营造健康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环境,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反思和克制,以及在反思和克制中仍然充满幸福感的正面态度。
  •     为了找自己原因治病,没想到和家庭有关
  •     2016年参加完人智医学工作坊之后读过一遍,2017年初再读温故知新
  •     一位华德福学校的住校中医的作品。华德福教育很多方面值得借鉴,中医有好的地方也有玄妙之处,得辩证地看。
  •     多读无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