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公民身份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外国法律 >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46309576
作者:(英)莫里斯·罗奇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形态出现下述情形:一方面,对内经常是过分集权,以至对公民社会,对公民、政治公民身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欧洲邻国则经常表现出极富侵略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美国黑人运动、女性主义运动以及德国的例子,从不同方面清楚地表明了普遍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公民身份与其他维度的公民身份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它们从相反的历史经验中揭示了推动社会权利发展的不同社会动力。在美国和女性运动的例子中,推动社会权利发展的是“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行动,而在德国的例子中,推动此进程的则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和政治精英行动。总体而言,我认为公民和政治的公民身份与社会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前两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条件。在马歇尔看来,建立在其他两个维度之上的社会公民身份概念是公民身份的最终归宿,它为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行使公民和政治的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社会资源。然而,德国的例子则表明,社会公民身份可能脱离公民和政治的公民身份而获得有效的发展并带来某些问题。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告诫我们,在社会学研究中需要经常注意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产生的意料之外的后果。人们可以通过追求社会权利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其他具有规范性的积极国家事务。尽管如此,人们的追求既可能会与公民和政治的权利产生冲突,也可能会为人们更全面地行使公民和政治的公民身份提供社会和物质资源,而这些结果有时是意料之中的(如德国的例子),但更多的时候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暗含韦伯之建议。这意味着,公民身份的社会学必须对当代不同社会现代化路径下的社会公民身份发展所产生的意料之中及意料之外的影响,保持开放性并充满警觉性,并以实证研究取代理论或意识形态研究。

前言

背景介绍:熟悉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读者对英国著名学者莫里斯·罗奇(Maurice Roche)的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对公民身份理论所作的深度思考自出版以来对公民身份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本译丛将其重要著作《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纳入其中。就在本书中文版即将面世之际,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学术访问的郭忠华博士有幸对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围绕本书的写作背景、社会公民身份的主导范式、公民身份的权利与义务、当代中国的公民身份等四个部分展开。主要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作者从事此项研究的背景,使作者站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思考本书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使作者对本书所没有涉及或者涉及不多的重要问题加以补充说明。以下为本次访谈的详细内容。一、写作背景与学术影响郭忠华: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想,为了帮助中国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

后记

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莫里斯.罗奇(MauriceRoche)的重要著作,从1992年出版至今已近20年。20年的时间足以湮没无数曾经煊赫的著作,但却反增了本书的意义。公民身份是西方政治史和政治学说史中绵延千年的主线,社会公民身份(socialci.tizenship)则主导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公民身份话语和政治发展话语的基调。1948年7月5日英国《每日镜报》(Dail夕Mirror)豪迈地宣布:“伟大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你想要国家为个体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你想要得到社会保障,从今往后,你已经拥有它们了。”以此作为起点,福利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表现得生机勃勃、前途无量。一方面,它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指引着西方政治发展的方向,以致不论左派还是右派都把它看做是“理所当然”之事,“政治斗争的焦点不是福利国家是否合乎需要的疑问,不是福利国家的功能是否必不可少的问题,而是建立福利国家的速度和方式问题”(克劳斯.奥菲语)。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对达到这一目标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它可以夷平资本主义的阶级体系,并“重建整个大厦,哪怕这样做可能会以摩天大楼变成平房的结局告终也在所不惜”(T.H.马歇尔语)。然而,福利国家的瞬息芳华依然没有能够阻止得住其容颜的衰老。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1973年出现的“石油危机”作为起点,福利国家从“解决问题的方案”变成了“问题本身”。不论是政治左翼还是右翼,批判的锋芒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福利国家。哈耶克站在保守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发出严重警告。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莫里斯·罗奇 译者:郭忠华 黄冬娅 郭韵 等 丛书主编:肖滨 郭忠华 合著者:曹海军

书籍目录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再思考(代译序)  一、写作背景与学术影响  二、社会公民身份的主导范式  三、公民身份的权利与义务  四、社会变迁与公民身份致谢导言第一部分主导范式及其局限-第一章社会公民身份及其主导范式:英国的案例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假设和范式  第二节  主导范式:T.H.马歇尔与公民身份社会学  第三节  公民身份的社会背景:贝弗里奇和蒂特莫斯  第四节  公民身份的性质:主导范式的问题  第五节  小结第二章关于社会公民身份的替代性观点  第一节  主导范式的局限工:福利国家的“客观”问题  第二节  主导范式的局限Ⅱ:新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挑战  第三节  小结第三章  社会公民身份的局限:美国的贫困和下层阶级  第一节  下层阶级  第二节  当代美国贫困的相关社会因素第二部分  新保守主义的挑战:社会义务与文化变迁第四章  新保守主义、公民身份与福利  第一节  公民身份与右派:新保守主义与新右派  第二节  美国的社会公民身份与新保守主义的批判第五章  改革社会公民身份Ⅰ:新保守主义与美国的家庭政策  第一节  家庭、民主与公民身份:新保守主义的视角  第二节  家庭的“瓦解”:新保守主义的诊断  第三节  家庭政策和家庭义务:新保守主义者的药方  第四节  小结第六章  改革社会公民身份Ⅱ:新保守主义与美国的劳动政策  第一节  工作伦理的“崩溃”:新保守主义的诊断  第二节  工作福利与工作义务:新保守主义的药方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的挑战:一项评价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挑战:社会权利与政治经济变迁第七章  再造公民身份Ⅰ:后工业主义与新社会权利  第一节  后工业变迁与主导范式  第二节后工业主义与工作权利  第三节  公民收入:轮廓与模式  第四节  小结第八章  再造社会公民身份Ⅱ:    后国家主义与欧洲新社会权利  第一节  欧洲公民身份与政治变迁  第二节  欧洲贫困与社会变迁  第三节  欧洲社会权利与社会公民身份  第四节  总结:欧洲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第九章  社会公民身份的再思考:权利、义务与资本主义  第一节  社会权利的神话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变迁、社会公民身份与义务  第三节  社会义务与公民身份  第四节  小结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西方公民理论书系

作者简介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主要内容简介:熟悉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读者对英国著名学者莫里斯·罗奇(Maurice Roche)的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对公民身份理论所作的深度思考自出版以来对公民身份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图书封面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公民身份:西方与中国的时空错异——读《公民身份》与《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刊于2010年8月21日《华夏时报》文/任孟山如果只看书的名称,《公民身份》与《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好像是一个人的系列著作,其实不是,它们分别是美国学者基思•福克斯和英国学者基里斯•罗奇的著作。而且,两本书的初版时间与其名称恰恰相反,即《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出版在前,《公民身份》出版在后。由于两者讨论的都是一个主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中文版本中被放在了一个书系之中。历史地看,公民身份不会被固化,其内涵始终在变。但是,阶段性地看,这个概念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西方,它是一个完成时;在中国,它是一个进行时。无论是永居农村的农民,还是暂居城市的农民工,以及那些可能已经变身为白领的精英们,都面临着公民身份包含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内容带来的困境:或者你从来没有,或者你还没有,或者你将要拥有,或者你在争取拥有。西方社会的公民身份建构公民身份的制度性实践再早见之于希腊城邦,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但是那个时候的公民身份与当下西方社会的公民身份具有天壤之别,彼时的公民身份是地位的象征,意味着你既是城邦的管理者,也是城邦的建设者,而且还是牺牲者,因为具有公民身份的人需要参加与其他城邦的战争。而不具有公民身份的奴隶和妇女,其他的所有权利和地位都不屑说,他们连牺牲的机会都没有,在公民战败之后,他们会成为另一群人的奴隶。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罗马,当时的公民身份的赋予和拥有,都以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为前提,而且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现代社会的公民身份则是以平等为本质追求,不管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平等,公民身份的平等之义是理所当然的。对这种诉求的追求,在18世纪的英国反奴役运动曾经发生,但最为重要的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剧变,“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直响彻到今天,是法兰西民族的荣耀,是其对世界精神领域的重大贡献,也是迄今为止人们追求解放自己的坐标与目标。而在此之前的美国独立战争,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内容。西方人追求从神权的领域中解放、从王权的控制中逃脱,从而回归到自己的肉身,寻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在所有体现这些理念和思想的实践中,人的公民身份是其中之一。但是,无论是法国革命还是美国革命,其后建立的公民身份都是不完整。举例来说,现在标榜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最平等”的美国,其妇女投票权的获得至今不足百年。1920年8月26号,第十九条修正案写入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而在此之前,女性争取投票权的权利运动已经历经近百年。如果说到众所周知的马丁•路德•金,他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是在1963年,离我们现在不到50年之久。他在1968年的被谋杀,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么强大的固化不平等理念与现实的顽固力量。种族间的歧视,总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人之恶”。所有这些,在《公民身份》与《重新思考公民身份》都有提及,但算不上是它们的重点。这两本书的讨论在于将现有的公民身份作为一个存在物,然后重点来讨论其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前一本书以自由主义者的理念,系统地梳理了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史与内在涵义,以及公民身份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在作者福克斯的展望中,他认为“全球时代的公民身份概念必须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在打破现代性所塑造的公民身份与国家、市场等封闭性概念的联系的条件下,公民身份的解放潜能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显然认识到了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不过,也显然颇具理想化,因为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唇齿相依虽然稍有张力,但两者彻底分离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虽然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并在全球化中受到了新的挑战,但这不能抹杀它依然在发达国家的作用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动力。后一本书则是检视了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认为主导范式下的公民身份内容应该加以变革,即不能只强调公民身份名义下的权利,还应该平衡公民身份名义下的责任与义务,在三者之间逐渐达致平衡。发达国家应该加强公民身份中包含的责任与义务选项,而不能过多地强调其中包含的福利权利。作者罗奇的出发点是看到了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的福利社会发展中,公民强调享受越来越多的福利,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责任和义务。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不工作也有不被饿死的权利,你没有钱也有被医院救治的权利。罗奇认为,这是应该的,可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这可能助长的懒惰、故意不工作等社会恶劣行为也是应该被考虑的,所以需要强化责任和义务。公民身份的中国建构进行时在公民身份的建构中,在此前的学说中,主要包括三种权利,简单来说,一是公民权利,即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言论权等权利;二是政治权利,即参与投票、政治民主、依程序获得公共职位等权利;三是社会权利,即公民有权获得教育、医疗、住房、贫困等方面的国家帮助和社会救助。不过,在这两本书,都提到了公民身份的第四种权利,即文化权利,尤其是对少数族裔来讲特别重要。这些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进行中,经过200多年的制度建设和权利争取,已经相对完善。尤其是二战以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公民身份的内容,而且将原来在理论上具有的公民身份内容落实了下来,以逐渐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公民身份》重新梳理厘定公民身份这个重要概念,并探讨在此过程中的政治、社会、理论争论。《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则是检视福利社会存在的弊病,因为大规模的福利化也形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去道德化”,即无论你是不是故意不工作,都能领到失业救济金;再如,福利化没能完全解决贫困,相反还造成了新的贫困,形成了“消极的穷人,一般是长期的福利领取者”,造成了“福利依赖”。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当前中国的现实,并禁不住地与书中提及的问题相比较。于是,不得不慨叹中西之间发展的差异与差距。中国与西方共处一个时代,却处于截然不同的空间,以民族国家作为区隔的空间划分,注定了我们的处境与他者的思考几乎完全错位。别人思考的是付出过少福利过多的问题,我们的处境是付出过多福利过少的问题,两者的内容显露了历史的残酷和空间的无情。而且,从公民身份的完整内容来看,福利多少的问题不过是社会权利的部分内容,在我们的社会中,需要为公民身份争取的权利远远不止社会权利。比如,孙志刚案表明的是公民权利的内容。看上去这是一个远去的案例,而且因为社会动员而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果。但是,不是说在他之后由于政策出台就完全避免了这样的悲剧,“躲猫猫”致死、“喝凉水”致残的狱中丑闻,其实都是孙志刚案的翻版。要知道,虽然他们的身份因为犯罪具有质的差别,但公民权利的生命权或者说人权并不应该因此而少半点内容。而那些在拆迁中丧失财产或生命的百姓们,其实与上述人士遵循着一样的学理或常识。所有在拆迁行为中发生的社会抵抗和个体抗争,从公民身份的角度讲,都是在争取或落实公民身份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写在了我们的宪法之中的。当然,从历史上看,对公民身份的成长来说,这些行为具有某种必然性,正如罗奇所说:“不管是捍卫他们对于专制政府的权利(比如,对于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斗争),对于扩大权利的努力(比如,英国和其他地方的妇女运动),还是对于赋予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实质性内容的争取,20世纪的政治史都充满了公民抗争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在现代化这一漫长进程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西方社会的群众所经历的公民身份形式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只有经过这一段时期之后,公民身份的形式才变得更为完整和层次丰富。”因此,我们不管有多少感喟,一方面要看到中西公民身份的差异和差距,需要时间长度和制度高度来加以弥补;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的公民身份建构正处于进行时之中,无论前面的道路有多么漫长,都不应该丧失信心。在公民觉悟的意义上讲,从“自在”转为“自觉”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高,自下而上的权利争取已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如果以较为乐观的态度来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加速促成制度建设的精英自觉或政治自觉,从而加速我们的公民身份的内容落实和丰富。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政治、社会、历史多学科视角的解构。范式研究很有意义。
  •     内容还不错,书质量也好。
  •     这是一本好书,亚马逊自己邮寄的书,保证了书的质量!感谢了!
  •     本书还没看,先评价下拿积分,买书多了看不过来
  •     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公民身份,能够拓展思路
  •     感觉一般,有用的话不是特别多。
  •     基本可算作福利制度方面的书籍
  •     偏向福利制度方面,关于家庭主义的论述略有启发
  •     需要时间慢慢读,比较专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