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异邦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法的理论 > 法律的异邦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802197992
作者:张海斌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们是如何欣赏电影的?如果把欣赏电影或电视剧当作一种阅读来理解的话,我们便经常会见到一些颇为有趣的现象。以一些女士看韩剧为例吧。譬如当帅气的男主角和漂亮的女主角经过生生死死曲曲折折的经历,最后却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刚要终成眷属的时候,其中一个突然鼻子流血,结果查出了白血病晚期。这种故事情节恐怕会把那些刚用完一包餐巾纸,却依旧泪眼滂沱的女士们,恨得牙和手都发痒,巴不得亲自跑到韩国去,把那杀千刀的编剧拉出来暴打一顿。但是,倘若电影两个主人公经过一番磨炼,不出意外地终成眷属了,女士们的态度马上就是不屑了:庸俗焉,老掉牙焉,退票焉,他妈的焉。在这种局势之下,我看编剧最好掏钱买包老鼠药吃了上路。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面?其实很简单,每个人看电影,就像阅读一部小说,都有一个阅读期待或者情节期待,看到一个场景时,读者总会期待下一个场景的出现。如果下一个场景如期而至,那么给你传达一种信息,你理解了作品,或电影如期进入你预设的套路。如果下一个场景出乎你的意料,那么你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视域,动用其他的资源来重新理解,并形成下一步的阅读期待,再重新检验。这种现象在阅读批评上,大抵就是所谓的“阅读的现象学”。按照阅读现象学,一部作品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一面阅读欣赏的时候,一面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具体理解情节(这就是理解的具体化)。阅读经过具体化以后,读者往往会形成情节期待,再阅读,再调整期待,如此往复,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这种观点,很有些伽达默尔先生讲的视域交融的意思。也就是说,欣赏或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敞开的对话过程。从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往往按照自己观看电影的习惯、经验和观念,在头脑里早先就形成了一连串的电影情节。譬如电影如果开始出现一位落魄的书生,又出现一位貌美聪慧的小姐,观众的欣赏期待不免就是,这对男女总要发生点什么。想到这里,不免眼睛一亮,兴致盎然了。喜欢欣赏人体艺术的同志,恐怕就要想到自己喜爱的兴趣上去了。总之,在电影的开始,每一个观众都会形成自己对于电影模式的期待,要么西厢记式的,要么红楼梦式的,要么牛郎织女式的,不一而足。随着电影情节的进展,观众会不断地按照电影的发展过程,建立和重建自己的情节期待。也就是说,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某个编剧居然要故意露两手,完完全全跳出了观众的情节期待,甚至导致观众找不到北,再也不能重建情节期待了。这部电影恐怕就有问题了,观众就要骂娘了。我看很多人看王家卫的电影,就会有这种隋节期待的崩溃感。很多导演或者编剧为了体现自己独具匠心,构思巧妙,往往喜欢挑战读者的观赏期待。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活儿。因为一旦成功,就是经典,也可能就此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期待水准,意义重大。但是一旦失败,有可能就是一部精神病科教片出台了。其实,要真正超越观众的情节期待,谈何容易。人类生活的基本模式和格局就这么几种,作为反映人类生活的电影,其情节也不会有太多出人意料的结局。那些所谓后现代电影,能指满天飞,让人云里雾里,精神分裂,我看这种导演不是耍花招捣糨糊就是脑子出了贵恙。有些作者干脆回避结局的处理,倒是一种策略。譬如让主人公或离家出走,或掉下山崖,至于后事如何,是死是活,让大家想象去,就比较巧妙了。但是,巧妙归巧妙,作为观众,还是依旧觉得没有完成阅读,有些意犹未尽。为什么呢?因为观众看一部电影,要看导演卖弄编故事的技巧是固然,但更重要的一条,恐怕不过企图藉此重温一下自己内心的一些隐秘的感觉或者情绪罢了。他们观看某一类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在准备重温一段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要通过主人公转移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电影对于他们的作用,相当于弗洛伊德先生的“释放”。他们对于电影情节之期待也很是普通,只要演员表演逼真,导演视角独特,光和影很美妙,结局皆大欢喜,那么一次成功的“释放”就算完成了。于是泪如泉涌,如释重负,票面价值获得了回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博雅法律人兼通文史,智慧独角兽专触不直。  ——贺卫方解读法理、抒发情怀、传播智慧、陶冶心灵,这里有的是佳作。  ——於兴中“独角札丛”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法学园地,以青年法学家为生力军,在这片园地上所展现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象征着中国法学的未来。  ——张千帆

内容概要

张海斌  1975年生于江西新干,法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主要研究兴趣为宪政理论与行政法洽,法哲学与法律史学等。曾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合著有《西方宪法史》等,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若有所思地生存  人世沧桑读史始  纠缠于真实与荒谬之间  话份与发飙:发言的社会学  评论、评论家与评论界  重返乌托邦  我们是如何欣赏电影的?  幽暗意识发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论标准答案意识  盖棺定论的历史哲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之忧思  关于禅的另类解读  如何无欲则刚?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网聊与文字乌托邦  人生不过五种境界  歧路丛生的历史记忆  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冷思考  “还债”与“出息”考  “工作”与“务农”考  撒娇的现象学  识时务者如何为俊杰?  所谓检讨文化  当我们已被选择  农民做骗子的资格也没有吗?  方法论主义的谬误  为何沉默是金?  我们该如何对待英语?  有效学术批评如何可能?  国人是如何对待批评的?  沦陷于身份的焦虑  文学化思维的迷局第二辑  法律本来就是俗物  上访和截访之间的吊诡  弗兰克与“基本法律神话”  警惕法律威吓主义  权利观念的演变  审判中的裁量与限制  所谓司法职业道德  法律本来就是俗物  古代希腊的哲学与法学  不该被忽视的“残疾人”  西方衡平思想的演变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演变  警惕法律依赖症  正义与迷信:《魔鬼的律师》  男权社会的话语实践  犯罪嫌疑人该被剃光头吗?  中世纪英国律师学院  作为知识与德性的法律  认真对待大学生的住宅权  地铁工程验收造假曝立法缺失  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之反思  对当前法学研究状况之反思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  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  苏力,你很狡猾  多元社会与法律信仰  作为历史画卷的宪法  论法学著述的文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判决书?  我为何不关心法律修改?  上海红烧肉和法律移植第三辑  重返抒情时代  突然消逝于陌生  上海:一座想象的城池  我怎么做起博客来?  拍照以及人生随想  却上黄山观风雨  河南归来不喝酒  纸上得来终觉浅  重返抒情时代  他们那一代的爱和怕  寻求一种炫耀性生存  口号消费主义  露天电影与古典爱情  日渐消逝的生活艺术  老张的买菜哲学  金刚不坏的人生  避与无可避的虚无  《四手联弹》:一个简单的野心?  沈阳此去说寂寞  为何要回家过年?  古代书生的理想与爱情  重温一种生活哲学  所谓存在的勇气  忆里不知身是客  兄弟我刚从美国回来  我的歌唱生涯  何勤华教授二三事  飞往纱窗的路上  我的爷爷:一段家族史后记

编辑推荐

《法律的异邦》: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 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法学名家贺卫方 於兴中 张千帆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法律的异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图书封面


 法律的异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法律的异邦》,文章多见于张海斌老师的法律博客,想多了解一下,于是网购一册。读张,部分是因为我们成分相同,都是贫农。山野村夫,他祖籍江西新干,大概属山,我长在华北平原,可算是野。《后记》说:“我的父母,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拖着有些年迈的身体,在我熟悉的田野里从事着古老而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点,也相似。  我一直没搞明白,“法律的异邦”指的是什么,所以在我的想象中,这个词组意义就特别丰富。它可能意味着,作为一个法律研究者,这本文集的内容都是处于法律之外的出位之思。也可以指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位于法律国之外或悬于法律之上。还可以说,从一个贫农的角度看,法律是太阳,自身则如丛林中数量更多的灌木杂草,是被权势者的影子罩着你。带头大哥说:“兄弟,我罩着你。”这个“罩”字,可从这方面理解。我猜,第一种解释是作者原意,不过我倾向第三种解释。农民看惯了自己,一切理所当然,他人看不见农民,一切都无所谓,或者,当一个作为他者的农民,在成为农民的他者后,对农民才愿意看,才看得清。书中关于农民的讨论并不太多,却都从日用常行而不知中提出了真问题,耐人寻味。  如《“工作”与“务农”考》中言,“工作”理应包括城镇和农村中的各种劳作,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我们提到的“工作”似乎专指城镇居民的劳动,很少涉及农村的劳动。种地不算“工作”,这里,“工作”就就有了某种超越词典的社会政治意味。在我们这儿,衡量是否“工作”的标准,不在于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而在于是城镇户口还是农业户口,农民“务农”并非参加工作,所以各种法定的权益保障,譬如休息权、最高劳动时间、最低劳动工资等规定,农民都无福消受。农民工可以“打工”,且可以是“长工”可以是“短工”,但都不是“工作”。好处是,农民没有“工作”,也就没有“待业”、“失业”(美称为“下岗”)、“开除”的危险。腐败分子要求网开一面,设想的最坏下场多是回家种地,“工作”与“务农”,高下立判。日常语言的使用体现了一个深层的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对“工作”的“正确”使用,现实社会的身份差异与区隔得以无意识表达和复制,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实践和变迁,是词典和字典难以揭示的。  如果说农民是在法律光照之外的,我看刘先生的劝告就是,不如抛弃对法律的美妙建构,要承认“法律本来就是俗物”。中国人的主流气质其实还是农民式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依然是中国人主要的生存哲学,这经过新中国的唯物主义教育,更加变本加厉。在这个没有信仰传统的的世俗国家中,要紧的不是建立对法律的信仰,而是对法律的尊重。自然,前提是,这法律必须值得被人尊重……  不“贫”了,继续读,不然真要变成一个双料的“贫”农。
  •     以前一直对法学著作有着畏惧感,逻辑的严谨虽然很让人着迷,但却很难把握。相对来讲,我更喜欢法学学者的随笔,那样细致却不失思维的严密。前段时间读了一下《谁为律师辩护》,觉得选题不错,最近发现这本书就更有意思了。电影、时事、读后感都来得那么真实,有那么视角新颖!
  •     行走在理念与现实之间——读张海斌《法律的异邦》 古人叹一部二十四史不知该如何读起,而今人面对现在这样一个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更有读不胜读之慨了。有鉴于此,汪荣祖先生曾经提出今人需要“善读”,所谓善读,顾名思义,是指要善于读书,而善读的方式,当然是要“读善”,即读有价值的书,读好书。但如何真正做到善读,有两种工具可以借助,一是书评,二是索引。真诚的书评应该向读者推介真正的好书,作为一位编辑兼渴望善读者,我有职责和底气推荐青年才俊张海斌的《法律的异邦》一书。《法律的异邦》收录了张海斌近年来所撰写的学术随笔与生活感悟。作者将之归于三辑,分别为“若有所思的生存”、“法律本来就是俗务”和“回到抒情时代”。文章篇幅大都为一两千字,个别文章超长。非常合适作为案头书,在睡前读上几篇。让人真切感受到法律与人文之美,心灵在诗意与思想中暂得休憩。我个人更喜欢读得是他的第一辑和第三辑,第一辑更多得是对我们大众所关心的一些公共话题进行了自己的阐述与解读。比如收录的“论标准答案意识”、“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冷思考”,“有效的学术批评如何可能”以及“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等文,表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对于当下发生的事物的关心与自身的责任感。第三辑则更多的倾向于个人成长历程、情感与私人生活的写作。相当部分的文章唤起了作为70年代出生的笔者的共同的回忆与怀念。手写的情书一去不复返了,露天电影时代只能化成心里温婉的老歌,作者在抒写这些“日渐消失的生活艺术”时,文笔充满感性、温情、缱绻与阴柔之美。让人沉迷其中,充分感受到“文字是肉做的”。但是作者作为一个法律人,自然要关心法律话题。这一辑中共收录三十篇文章,从西方的衡平法到当今法学研究的思考,从作为知识与德行的法律到具体的法律判决书,所涉广泛,举重若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法律精神的追求、对法律实践智慧的探索与真正的人文情怀。之所以被这本书打动,原因很简单,无论从知识的获取还是阅读的快感,本书都不会让你失望。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作者对于书斋生活的热爱,由于多年来“一直保留了阅读到凌晨的习惯”,使得他博览群书,长于静思,其文章也因此呈现内敛沉静的气质;另一方面,他对于置身其中的学术界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立场,同时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与体察,又使得他的文字富于热情、细腻不失凝练的特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律的异邦》富有文采而不炫耀,幽默机智而不轻浮,知识丰富而不卖弄,虽是学术随笔,不失文采修辞之美,文采之与文章,恰如女孩子之于脂粉,适宜用之平添诸多颜色。阅读与悦读兼程,对于读者来说,实在是有福了。有人曾经这样戏说作者与文章的关系,没有出名前,作者要依靠文章过硬才能引人瞩目;而在成名之后,很多文章要借作者之名才能发表。张海斌无疑属于前者。本书信息连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28564&ref=search-1-pub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法律是个俗物,这是张海斌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内容。他让我再次深思法律信仰这个议题。这小子有点意思。
  •     2012.08.18.今早的班车上,读完了最后一篇文章。这本书读得断断续续,却一直没放下,很奇怪。作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他的爷爷,说他老人家晚年时都认不清孙辈。看来我很幸运,我的爷爷到最后还能清楚地记得我,到最后还试图用只能睁开一条缝的眼睛看到我。我欠了一辈子的恩情。
  •     早闻张海斌在读书期间,就是华政闻名的才子,今日读到他的新著《法律的异邦》,果然非同一般。语言机智幽默,富有张力,论述严谨却不森严,身边琐事,学术论题,皆能从容入笔,娓娓道来,阅读过程愉悦但时时充满挑战,作者的才情并不张扬,但是却能够感到一种光芒在字里行间闪耀。值得一读,值得推荐。喜欢法学和人文类图书的读者都可以看。附一篇小文,先读为快。金刚不坏的人生俺这辈子从未庆祝过生日。按照农村的做法,大略周岁和十岁的生日应该做过,但具体的情形却忘记了。记得去年生日将至之际,不免有些兴奋,很想认真做一做,弄出些死而无撼的意思来,但后来不知什么缘故,竟渐渐地淡忘了。待到时辰已过,才反应过来,懊恼得很,很咬牙切齿了几日。不过后来渐渐发现也没有什么,回顾这些年来,俺老张尚能内外兼修金刚不坏,苟全性命于乱世,可见生日之做和不做,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其实,生日也者,着实是个折磨人的东西。就像一把刀,笃定一年砍你一回,让你遍体鳞伤兼黯然神伤。试想,本来一个男人好端端地,健壮如牛,上山打虎,下海捉鳖,没有做不到的。但是,一过生日,就像有人阴魂不散地经常跳出来,提醒你道:老张啊,您老人家过几天就要三十五岁生日啦,您这把骨头,没有几天好蹦达啦,万千要悠着点啊”,你想想,本来好好的一个人,很有前途很有抱负,听到这种话,简直要万念俱灰手...脚俱凉一头栽倒在地了。可见,生日实在可恶之极。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于是,国人每到这些日子,不免葡萄美酒,觥筹交错,很弄出一些喜庆的气氛来,俾以纪念之。但一俟夜半,宾朋散尽,寿星们便不禁辗转反侧心潮澎湃了。想想老之将至,总不免要长吁短叹的。肚里有些丘壑的人,恐怕还要起床写一首诗来纪念之。凄凄惨惨,又有那么一点悲凉。第二天闹肚子上洗手间时,眉宇间的苍老之气,已是遮也遮不住了。所以生日也者,对于那些善于反思善于自作多情的人来说,或许很有脱胎换骨的意味。但话虽如此,俺老张以为,生日这种东西,最好还是少过为妙。人活于世,胡乱地混着日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是一种大境界。试想,倘若没有生日之类的东西,经常阴魂不散地来提醒你,咱也不会去想自己人寿几何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喝粥继续喝粥,该扮嫩继续扮嫩,拉风得很。而正是有了生日,一切便有了变化。年轻人自然一年一年地豪迈,到了生日那天,便一次一次要吵吵囔囔地发狠重新做人。年齿稍长的,遇到生日,真个是遁无可遁,一个个祝寿的电话,恍如一刀刀扎在他的心上,心脉紊乱的,生日礼物恐怕最好送降压药了。尤其对于年岁渐长的女性来说,过生日实在是一个双面刃,既想要被人隆重的记起,俾以继续收戒指收玫瑰吃蛋糕吹蜡烛,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她的年纪,实在进退维谷急煞奴家也。记得美国诗人弗洛斯特曾经说,一个好的外交家,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只记得女人的生日,却要忘了她的年龄。这话真是说到女士们的心坎上去了。职是之故,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祖母级的过气女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旧要娇滴滴地说,“我们女生”“他们男生”,着实要把嘴里的一口老鸭汤喷出来。真是可怜天下女人心也! 其实,在我看来,生日这种东西,最好不要去睬它为妙,混混沌沌地过日子,一生只当作一岁来过,不亦快哉。记得昔日俺老张刚毕业那阵儿,住在华政东风楼背后的五祺斋里,情形和渣滓洞差不多,但俺不以为忤,反以为乐,悠哉游哉,,又是吟诗又是俯卧撑,又是背英语又是踢毽子,内外兼修,金刚不坏。更有甚者,房间里还经常会爬进来几只蚂蚁来,个个健壮,长得也很拉风,它们喜欢沿着书桌脚往上爬,很有鬼子进村的架势,俺便在旁蹲守着,一边数蚂蚁,一边替它们着急,待到全部爬到书桌上,便斜刺里杀将出来,将它们一一捉住,再全部置于桌脚,重新表演之。一日三回,节日加演。然而,这般美好的生活被朋友的一次生日搞砸了。一日,有朋友很隆重地搞了一个生日派对,广发英雄贴,俺也在邀请之列。是日,精神抖擞地赴宴去。宴会很是抒情,放了很多杀人不见血的歌曲,歌词不断暗示着在场的人反思自己的年龄。记得俺当场算了一下自己的年纪:居然已经二十六岁了,不免沮丧无极。深夜回到五祺斋,拍着栏杆叹气,想想自己英雄一世,居然还蜗居在这里数蚂蚁,端的是天理难容矣。自兹端正心思,重新做人,且再未参加任何朋友的生日派对,说到做到,金刚不坏。 阅读更多 ›
  •     作者不是法律科班出生,对法律见解不够深刻精辟,不过文学思想还是不错的,适合当随笔看
  •     本想买法律实务类书籍的,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是社会短评性质的书,唉有点失望,如果能够有更清晰的简介,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     文章可以在筛选一下,不值得每篇都出版
  •     张海斌老师的书吖~~怎么能不拥有一本呢~~??他的微博叫 江渚子他平时发滴也很经典的~
  •     有民国遗风,兼幽默话语如常
  •     张老师的书,可以看到一贯的睿智和幽默
  •     斌哥的书要支持一下,终于读完了啊
  •     法律本来就是俗物
  •     很值得一读的书,法律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个人比较推崇第三章,可能也是作者用最多感情写就的章节。
  •     一本娇情的书,与法律的异邦牵强附会.属于书中劣品,不能想像这样的书由名家推荐,名家休矣!!!!
  •     读着这本书,能感觉到海斌叔上课时的神态就在眼前
  •     当时买这本书,即是看到当当网友的评论才买的,买来一个多星期,全部看完,的确是我喜欢的那种文字,也确实才子的作品,华政出英雄也,以前读萧瀚的书,就感觉很爽,萧瀚老师也是出身华政。
    三百页的书,分为了三个大部分,几乎都是和法律相关的,in other words,就是作者都是在用“法眼”看世界,看人生,特别是《法律本就是俗物》那一篇,作者谈法律的信仰,称我国人,“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的具有超越性、非功利性和彼岸性的信仰体系”,自我现今所接触的人们来讲,到也中肯,什么事你的信仰,我这样问自己,还有作业以程序的视角写“河南人的饮酒劝酒风俗”倒也有几分意味在里头,因为俺是河南的,还是有同感的,正如作者说的,所谓“古朴的温情”。
    作者书中的一些话语,也引起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有效学术批评如何可能?》的文章,作者的观点可谓是犀利之极,读来好不畅快,
    作为读过这本书的法学新青年,有兴趣的人,大可放心买来看,定有收获的,权且预测是大有收获。
  •     海斌哥的书有意思,海斌哥的课也很有意思。
  •     有很多新奇的论述,很多有趣的法律知识,最重要的是文字的真诚和作者永远探索永远追求有趣的态度。
  •     作者的一本散文集,但是说老实话,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显然名不副实,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套路越来越像台湾那边的学者了。对前面两部分——比较失望!对第三部分,其中的语言倒是挺诙谐、幽默的。
  •     张老师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     法律的书,初学者,想了解。
  •     对于非法学专业而言,这本书价值一般
  •     纲目内容
  •     强烈推荐,非常的好看
  •     很好的小文章,有视角,有文笔,既诙谐又不失深度,适合专业和非专业的人看,5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