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头信马行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41143006
作者:陈忠实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陈忠实(1942—2016),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曾出版《白鹿原》《陈忠实文集》《白鹿原纪事》等数十部作品,获得多种文学奖项。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后好评如潮,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次投稿
又见鹭鸶
汽笛·布鞋·红腰带
晶莹的泪珠
故乡,心灵中最温馨的一隅
生命之雨
拥有一方绿荫
绿蜘蛛,褐蜘蛛
绿风
最初的晚餐
尴尬
沉重之尘
告别白鸽
一株柳
回声·钟声·双刃剑
喝茶记事
追寻貂蝉
自题旧照
灿烂一瞬
神秘一幕
旦旦记趣
俏了西安
家之脉
骆驼刺
盐的湖
天之池
千年的告别
动心一刻
拜见朱鹮
威海三章
球迷希尔顿
家有斑鸠
麦饭
搅团
种菊小记
火晶柿子
三九的雨
遇合燕子,还有麻雀
在乌镇
黄帝陵,不可言说
为城墙洗唾
粘面的滑稽
遥远的猜想
孔雀该飞何处
乡谚一例
也说乡土情结
两个蒲城人
舒悦里的亲情和友谊
永远的骡马市
皮鞋·鳝丝·花点衬衫
从大理到泸沽湖
在河之洲
柴达木掠影
太白山记
关山小记
再到凤凰山
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也说“抬杠”
半坡猜想
娲氏庄杏黄
父亲的树
回家折枣
关中有螃蟹
你让我荡气回肠
我的秦腔记忆
龙湖游记
老君台记
难忘一渠清流
人生九问(代后记)
编后记

作者简介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2016年2月底授权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作品中既有对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也有对于自己所到之处的速写;既有对于关中大地、西安古城的建议和辩正,也有对于白鹿原下老宅生活的记录和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既有入选教材、中学语文阅读试卷的典范作品,也有之前传播不很广泛的优秀文章……整个作品展现了陈忠实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是读者了解陈忠实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记录陈忠实的珍贵资料。


 白鹿原头信马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风轻轻吹过白鹿原,吹皱一张斧钺斫砻过的脸,天空中划过翅膀的痕迹,呼哨的白鸽打了一个回旋降落在塬下的屋脊,仿佛在跟陈忠实先生告别。魂牵梦萦的白鹿原、诞生史诗的白鹿原,有神鹿踏莎而来的白鹿原,送别一位作家,送别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授权出版的散文集,化疗中的先生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为这本散文集写一篇短序,噩耗就如闪电一样让人猝不及防的到来。这部散文集最后得以顺利出版,我想宽厚、豁达的陈忠实先生亦能含笑九泉,毕竟他的文字永远活在了热爱他的人的心里。这部散文集共收录了68篇陈忠实老师的作品。时间跨度从作者第一次投稿开始至今,30余年的随笔 、散文、游记作品。既有《骆驼刺》、《又见鹭鸶》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又有此前稀见的陈老对生活感悟的文章,还有收入语文课本、教辅让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篇目。他写人,写与他同为足球迷的希尔顿不仅写希尔顿的身上饱含的风趣幽默和机智,同时断言:球迷才是营养足球发展的土壤,空气和水分。他写景,写大理的风花雪月,写泸沽湖的悠远的沉静,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巍峨的秦岭,无不透露着豪迈、俊健和丰沛的生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写动物,写白鸽,写鹭鸶,写朱鹮,写麻雀,似乎更喜欢天空中这些不受束缚的精灵,心头浮起冲上云霄的快意,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他写自己,总是把身姿低到土里,灞桥边、白鹿原上那个憨厚谦虚的长者形象深深地刻进读者的心里。陈忠实先生在《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三篇中,回忆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窘迫又沉着的陪外宾吃饭,回顾了生命历程中以及整个社会的自信的逐渐建立。第二篇中,陈忠实先生遭遇了在文革特殊时期不敢动笔写字不敢说真话的尴尬,他感慨道:“我完成了这一面和那一面的不同的生命体验,自家的直接体会就是,得按自己的新之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然——便不说,更不做”,陈忠实先生的自省和磊落跃然纸上。第三篇,在查阅蓝天县志时,目光却沉重的停留在《贞妇烈女卷》上,那些用一生的孤独和贞烈坚守妇道的女人们,到头来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有一个姓氏彪炳着他们的事迹。陈忠实先生感受到了历史中沉重的灰尘,艺术的缪斯被激活,“眼前幻化出一个女人来,就是后来写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这些时而深情缱绻、时而跳脱灵动、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阳刚豪迈的文字,组成了一部白鹿原组曲,每一个文字仿佛幻化成组曲中的音符,倾注着陈忠实先生满腔的真情,挑动读者的心弦,完成一次完满的协奏。风过白鹿原,原上草青浅,终有神鹿来,相伴访名山。
  •     读完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陈忠实先生的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我又拿起了这本先生的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今年4月29日清晨,陈忠实先生因癌症在西安与世长辞。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先生谢世之后推出这本收录了先生70多篇散文的作品集,使读者得以在文字中缅怀先生、追思先生。在编后记中我们看到,先生在重病之际仍与编者潜心探讨书籍出版的种种细节,书中还收录了先生“短序待后,争取写成…”的亲笔书信影印本。也许,这封只有寥寥32个字的短信,是陈忠实先生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他的读者、留给“白鹿原”的最后一份书面文字了。作为读者,我想大胆地说,我理解出版方将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分别命名为《白鹿原纪事》和《白鹿原头信马行》的用意。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倾毕生之心血写就“垫棺之作”《白鹿原》;而那个叫“白鹿原”的地方,则是先生一生牵挂之所在。先生一生的创作都与“白鹿原”有着不可替代的联系,正如先生所说:“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在代序《原下的日子》中,先生说:“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在这样“空旷、空落、空洞”的原上,在一个普通的“第二天清晨”,“我”听到了斑鸠“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这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竟然泪眼模糊”……我曾读过一篇分析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生平的文章。文章称张爱玲一生创作的高峰大概在她23-25岁之间,也即其居住在上海爱丁顿公寓(今上海市静安区常德公寓)的那几年。从《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半生缘》,张爱玲屡屡惊艳于当时的上海文坛,留下了众多令人啧啧称奇的经典作品。后半生的张爱玲虽然仍从事写作,但似乎再也没能超越自己前期的作品。可以说,上海是张爱玲的故乡,也是后半生寓居海外的张爱玲魂牵梦萦的地方,更是张爱玲创作的灵感源泉。对很多作家来说,对乡情的热烈表达都是其创作灵感的滥觞。张爱玲如此,陈忠实亦是。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白鹿村中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几十年间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是对关中农民集体群像的深入刻画;而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则是先生在一生的创作历程中对故土深沉与绵远的咏叹。仍是在《原下的日子》中,先生对这片原坡进行了充满诗意的刻画:从在残雪下露出一点“淡淡的绿、嫩嫩的黄”的茵陈写起,到“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的桃花,再到“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直到“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下来时……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用一支生花妙笔,先生充满诗意地赞叹这片土地,并借白居易的诗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来表达自己生活在原上的愉悦,直赶得上当年白居易纵马原上的惬意了。这本散文集便将先生的70多篇散文尽数收入,以飨读者,使读者得以感受陈忠实先生“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散文题材涉及广泛,有早期抒发真情实感的随笔杂谈,如《第一次投稿》、《汽笛•布鞋•红腰带》、《晶莹的泪珠》等;有先生游山玩水、在青峰碧水流连忘返时写就的精彩游记,如《骆驼刺》、《盐的湖》、《黄帝陵,不可言说》、《太白山记》、《关山小记》等;还有对生活中点滴趣事妙闻的记录,如《旦旦记趣》、《麦饭》、《搅团》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却也最温馨的片段。文章篇幅虽然都不长,但也足以让我们了解先生的思想和生活,体味先生、缅怀先生。我也是一名陕西人,确切讲是关中人;我家乡所在的渭北平原与“白鹿原”同属秦岭山系,在地貌风俗和人情世故方面都有诸多相似。读先生的文字时,我总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我在太白山下长大,也曾随父母游览关山草原,读了《太白山记》和《关山小记》,才知道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拥有如此的魅力;先生对于陕西农村生活的描写时常会让人会心一笑;对陕西文化历史的考据则又令人获益匪浅。“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如今的先生已骑鹤西去;而合上《白鹿原头信马行》,我的思绪却仿佛依然游弋于白鹿原头。作为读者,也许缅怀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也惟愿先生到了那一边,也能找到他心中的那片“白鹿原”,能够在“白鹿原头”继续信马由缰,翩然而行。
  •     林亦霖有人写散文是活的,言谈举止一一在眼前;有人写散文是灵的,事情经过回响在耳边。他的笔是活的,那些往昔的过往,在了眼前;他的字是灵的,那些难忘的言谈,响了耳边。字如其人,看书的时候,似乎回到了过去,看着他的成长,看着祖国的变迁。虽不刻意描写,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看着他的经历,仿佛站在了黄土高原上,他的文字就像那窑洞,虽然朴素,能避风来能遮雨,夏能防晒冬能暖。这就是中国的魂吧,祖祖辈辈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一滴洒汗线。书中的文章是他对以前生活的回忆,有人有事。大多写出来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水一般平静,平静却饱含深情。他那代的人吃了很多的苦,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看开了。如冬日里的腊梅,经历过磨砺才能芳香四溢。他是农民的孩子,他看见父亲的辛苦和操劳,他看见那片黄土地上一双双眼睛,那是渴求的眼睛,那是带有爱的眼睛。那片土地养了他,哺育了他,给了他魂,让他魂牵梦绕;给了他血脉,让他为之奔涌。书中让我难忘是他对生命张力描绘和对于亲情的描写。《一株柳》中,他写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若是生在江南,这必定又是另一番说法。恰恰这柳树长在了高原上,与风沙为伍,与荒烟作伴。苍茫的天地之间孤零零伫立着它。虽然条件恶劣,可它驻足那里。叶子鲜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在无人烟的高原上,它默默伸展着枝干,透露出生命的张力。可能是风刮来的一粒种子,无意间落地生根,在他乡发了芽。没人知它经历多少苦,没人知它造了多少罪,只知道它活着,勇敢地活着,不向生命低头弯腰。这样的一种生的欲望不得不让人钦佩。这棵柳就像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经历很多,遭受很多,虽然可能会被摧垮,可是依然坚持了。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对得起生命,对得起这份张力。这是他铁血的一面,那个时代的缩影。《晶莹的泪珠》中写道了他的求学,因为家庭贫寒,不得不休学一年。这件事情虽然早早过去,却在父亲的心中埋了根。若不是那一年,他可以不走那么多弯路,若不是这一年他可以多停留在校园。父亲临走前还挂念着这件事,心有愧疚。他还记得退学时老师豆大的泪水,打在他身上,流进他心里。泪水,印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柔情。虽然条件不及,却心心挂念,即使偶见一面,也会有所惋惜。柳,泪,一钢,一柔,一坚强,一多情。那个时代质朴而坚毅的形象渐渐在印象中形成,定型。书翻到最后一页,他的字迹呈现眼前,忆起书的扉页,那张空白的小记——他一定是乘着白鹿访名山去了,白鹿有缘,白鹿原。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3月份还在出版社实习的时候,也为这本书略尽绵薄。感谢孙学良老师。怀念陈忠实先生。
  •     这是陈忠实生前授权的最后一本散文集,读完非常感动,尤其是《告别白鸽》那篇。“我”想问舅舅要两只白色的鸽子,舅舅原本想有了小白鸽再送来,因为鸽子大了养不家,但为了尽早满足我的心愿,还是把大鸽子送来了,一公一母。这两只大鸽子孵出小鸽子并教会了它们飞行后,自己还是回了舅舅了,留下了两只小鸽子给我。这是第一次告别,还有第二次。“我”和两只小鸽子的感情非常好,没想到它们又分别遭遇了不测,一只被老鹰吃了,一只被绑了。被绑的那只,为了挣掉绳索,付出了骨折的代价,飞回到我的身边。可惜,由于受伤太重,第二天便奄奄一息了……
  •     看到了陈忠实生前的亲笔信,很为老先生的真诚感动!
  •     一本非常有收藏价值的书
  •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     “也说乡土情节”。你只注意到她们思乡、落差,可也许她们高兴着呢。联想到上午读玉横小说中,写文的人分不清空心砖和泡沫砖。@Geisel
  •     陈忠实先生对于陕西关中风物人事的刻画是入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