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 6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11008070
作者:董桥
页数:321页

内容概要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会批命的布政司
《沉浮录》结集小感
贝聿铭乡愁变奏曲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听那桨声,看那灯影
古道西风鞭瘦马
画完最后一笔文人画
“That's too good!”
“各苦生民数十年”
黄色藏书资本家
啖几颗西园挂绿
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
轮到我在春风里
陈冲也读Kundera
访烟波缥缈之楼
吴霭仪的信笺
老舍买画还给吴祖光
毛泽东烧香拜菩萨
信如心细
哭吧,王蒙!
进士第里的几声呢喃
文化在静心斋里传灯
援庵先生给儿子的信
酒肉岁月太匆匆
谁愿意做螺丝钉?
张爱玲不听电话
“这灯儿,不亮了!”
野火那么猛的文字
刘旦宅画里见文采
怀念梁医生的叔公
郑振铎炒焦了股票
悼“文学良心”之逝
文洁若写林徽因
吴晗迷失在旷野中
老佛爷听戏看病
花花草草都伤心
送别金铨
杜南发笔下书画因缘
萃锦园中满地相思
杨振宁的美学经验
“你要善待这个人!”
“这些人都是有用的”
幻境中的名士
在阳台上看霭霭红尘
罗素的不平之鸣
海棠花下的革命情人
陆谷孙的生死恋
读《林家次女》浮想
“弄颜色玩玩的人”
敬爱的老师
我跟梁爱诗的舅舅吃饭
骂“共匪”长大的一代
忽然又怀念徐讦先生
寄伦敦的信
运气不济的翻译家
老《大公报》的铮铮风骨
李鸿章这家伙!
中英谈判中的两位传译
院子里那棵苦楝树
傅斯年是母鸡
胡适之到哪里去了?
“为天龙八部所见”
“苏雪林是谁?”
孙中山在大学堂的演讲
因为吴健雄是女性……
现代文学笔记两则
章太炎是“章疯子”?
我请启功先生写字
讲真话的人
小东西的上帝
“学辜先生的英文”
《辞海》的三位主编
冬安
送别书店巡阅使
吴宓开灯寻找高尚的祖国
于右任家书八叶
金耀基站在历史的楼台上
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
海棠落花时节
多寻几个明白人
附录

作者简介

《英华沉浮录6》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英华沉浮录 6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Shirleysays读书人偏固执,易相轻,喜慎独,对书的好恶自有一套葵花宝典,唯己独尊,不轻易信人。陈子善编过一本董桥的书,用了柳苏的《你一定要看董桥》为书名,并以之为代序。谈及读书,如果说“一定”要读某位作家的大作,就“一定”会引起众书生的反抗,“一定”像支秘令,仿佛亵渎了读书人的自由意志,为读书人所不耻。可是,如果给自己一个机会,翻开一本书,像洞开一个世界,比如董桥的《英华沉浮录》,恐怕你对“一定要看董桥”的“伪命令”会有新的理解。有些作家,人生必读,开卷有益。董桥,就是这样一位。董桥,四十年代生人,今年恰逢古稀。有本《董桥七十》,是为纪念。他早年客居英伦,学贯中西,颇擅散文随笔。在香港,常年写专栏的才子不少,像陶杰、古德明,被人视为鬼才。他们文章的鬼灵精怪、思路百变,令读者觉得既欢乐又热闹,给如今沉闷的纸媒平添一抹亮丽。如果说他们像多姿的湖,那么董桥就像深沉的海,宽阔、沉遂、无法触底。海豚出版社的简体版的《英华沉浮录》,共六册,精装本,封面的颜色分别是深蓝、焦黄、嫩绿、暗红、朱紫、铁灰,放在手边,像一个五味杂陈的厨柜,藏尽世态炎凉,人生百态。读董桥,你会感叹人类的神奇,世间如何有此种人物,谈古论今、挥洒自如,时而严肃、时而戏谑,就像在挖掘一座宝藏,读懂和读不懂都欢喜,得到和得不到都淡定。他谈文学、谈语文、谈文物、谈书画、谈英文、谈时事、发政论…… 他引经据典时,你不会觉得他在掉书袋;他博古吟今时,你不会觉得他在拾人牙慧;他谈天说地时,你不会觉得他在倚老卖老。通篇至情至性的文字,令人心生爱意,人格魅力四溢。老先生此生爱书,且治学严谨。所以,在本书的开篇,他用一个有情趣的小例子来讨论治学。在《春寒说酴釄》里,本以为他要讲花事情事凡俗事,谁知讲尽春花之后,他笔锋一转,以“我平生读书不求甚解,涉猎虽杂,过目即忘,草率可知。春寒无聊,为花小做考证,一乐也。”为小文的结束,一通看似呢喃的呓语,却既可读出先生的真性情,又得治学需考证的学识,的确是轻闲背后的郑重。他把轻与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董桥博览群书,对作家的品味亦脱俗。有记者问他,若是开个书单,他会推荐谁?中国作家他选了三人,周作人、沈从文和杨绛。他说杨绛比钱钟书写得好,因为杨绛的文字有胆,所以一读杨先生,你就会肃然起敬。钱先生没胆,文字就狡猾。钱先生懂得太多了,连文学都变油滑了。读者也许不见得喜欢董桥的文字,但是他人生态度里的这分真诚和坦率着实令人敬佩。而外国作家他推荐塞林格,对于那本满篇脏话的《麦田守望者》,他说塞林格写出了背叛大人的虚伪。这说明他仍然欣赏文学里的情性中人,推崇用真心写作。“都说《廊桥遗梦》是廉价的伤感;都说电脑世纪容不下离愁了;都说朱自清清华园的荷塘再也闻不到荷香,月色已经朦胧,真的吗?”古稀董桥希望用自己的一片真,搅动文学海洋里的整片真。真实、真诚、真挚是文学原始的本质,也是董先生最初的性情。谈到写文章的技艺,董桥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有观点,而且要多写。“下笔精确靠多写;前事不忘靠多写;明心见性靠多写;”他给报纸写专栏,每日一稿,坚持数年,可见写得足够多。可是,写得多,不等于字数多。他赞扬历史小说家高阳的文字经济,“他的小说文学没有水,却不会浓得生腻”。文学原是一种怀旧的艺术,语言文字更是老旧的宝贝。他坦言,“明清笔记我真的是刻意去学,因为你文言写得好,你白话才会好,文言没有底子,白话写不好。”所以,他认为语言文字的魂魄藏在奶奶的樟木箱子里、藏在爷爷的紫檀多宝格里、藏在母亲煎药的陶壶里。我们仿佛看到之乎者也与现代白话相亲相爱,文字传承的魅力在董氏文章里张显。文字是肉做的,只有骨肉亲情才能打败现代文明形成的都市钢铁森林。所以,好的文章里需要有很多种情,好的文章会把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那么,潘金莲孝衣下面露出的一点点红,才是大学问。董桥在谈笑之余,顺势点拨了我们关于写作的大学问。香港这码头,是座语言混杂的都市,英语、白话、港普,以及各种缀满乡音的方言。港人素来以英文流利而骄傲,世界经济之都,多年受殖民地文化的浸染,让他们的思维与兴趣更偏向英伦。但是,九七回归以后,素来为傲的语言竟然变成了港人的一种困惑。从港府的公文到传媒的标题,都流露出不中不西、不洋不土的怯懦。董桥说,英文越好,我就越感觉到我的中文不能像英文,我是非常非常刻意去避免那种洋化文的出现。他认为,没有好的中文,根本译不出好的英文。中文、英文,孰轻孰重?是港府在语文教育中忧思。在大陆学子快马加鞭进行英文考级时,港人却在为痛失语言的根而伤心思。董桥说,形容香港最有名的一句话是 “a borrowed place living on borrowed time”(一个借来的地方,靠借来的时间过活),而港人使用的也是借来的中文。你不是英国人,你永远说不出,写不出地道的英文,中西文化的界线注定了港人的命运,“他们的涵养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和语言逻辑”,董桥如是说。“善待母语,维系尊严。”是董氏送给纠结中的港人的箴言。董桥是位爱生活、爱自己的老先生,兴趣爱好数不胜数,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记者问他,“热衷收藏的人可能因为他热爱生活,比一般的人更有情趣吧?”谁知老先生理直气壮地说,“收藏的人都自私,都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写作有好处!写作就是以个人为中心。”在书中提及最多的收藏,就是笔筒。那件《琴挑文君》图竹刻笔筒,更是屡不离口。董桥的笔触里有种令人不易察觉的小矫情,文字有股初冬里的清冽。比如在《语文竟是那么希腊》里,他从不同的侧面定义语文,“语文的疏离感制造寂寞的心灵和悲怆的情怀”,“语文原来也有狰狞可怖的一面”,“语文原来也可以那么善变”……也许你最终也不知道语文是谁,但是对它的多面性早有准备。就像董桥在鼓励港人多学习中文,摆脱英文化的束缚时,却不无得意地说,“我的文章就是一杯小小杯的红酒,是在花园里天快黑的时候喝一点马提尼的感觉。因为文章里的洋味去不掉,我也不想去掉。”总之,董桥是位拧巴的老头儿,拧巴得可爱。你说董桥老派也好,新派也罢;你说他西化也可,说他古董也行;如果你不读,就意味着错过,世间只得一位董桥,不可错过。已发《北青报》,有删节。
  •     六卷本的《英华沉浮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拖拖拉拉总算看完了。在董桥带领下,做了一次行云流水的文化之旅,移步换景,妙句佳音俯拾可见,不枉了这一段旅程。该说的话之前已说了很多,想香港区区弹丸之地,港英政府虽然也做文化的构建,但毕竟是殖民地,其力度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我国政府的大力弘扬相提并论。何以几十年间我们鄙夷的香港,却有金庸、李碧华、董桥诸人出现。这些人创造出的文化成就,在大陆也要跻身一流。哪怕偏居一隅,金庸只认作通俗作家、董桥的格局也算不得宏大,且难逃甜腻之讥。但商业文化处于统治地位,东西方文化冲撞激烈,殖民化教育影响深入的香港,几乎是不适合种植的荒原,却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自吐幽芬,莫非是上天眷顾?更不用说之前香港电影业的胡金铨、吴宇森、徐克,流行音乐界的四大天王、BEYOND、张国荣等一批高手,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创造出的文化局面之开阔。如果看香港和大陆人口之比,大陆该出现多少位大师级人物,才能抗衡香港的文化活力呢?文化这种东西,最需要的不是弘扬拯救,而是自由。只要不是铺上柏油路,再年年整修,填补一切能够滋长草木的缝隙,哪怕最为荒芜的地方也会有沙棘吧。香港文化融汇八方,金庸、梁羽生等人都来自大陆,董桥是南洋华人,在台湾受的大学教育,1949年后,没有留在大陆的很多大师多在香港驻足,例如钱穆、林语堂等人。来自欧美的文化在香港自由传播,香港文化并不曾被西风压倒东风,只是相辅相汇,兼容并蓄。如董桥,吸纳了英伦的风格,并不影响秉持华夏的传统。对香港而言,无论港英政府如何强化英文教育,只要自由的空气在,中国文化自有健旺的活力,破土而出,蔚然成气。以一个商人最有发言权的城市,一个英文强势的地区,能延续两千年的文化血脉,呼吸西风吹来的气息,不断成长,正是自由促进文化的最佳佐证。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政府来指导弘扬,不是政府的政绩,而是政府的无能。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装帧要比港版差很多。
  •     读旧版藏新版。
  •     末卷写人物,掌故逸闻、亲所经历自有深浅不同,然而不知何故,总是苦难经历最见人情,如文革、去国种种;附录十卷序文,当可略见最初解集情态,数岁文章日日笔刀,其中心事浮沉或取或失,一笑而过
  •     整个英华,数1和6最出彩。3、5讲政治就不好看了。
  •     昨晚读完感觉有点惆怅,剩下一本《董桥七十》而已了,舍不得读。“英华沉浮录”总体四星吧,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按照时间顺序编,除了第4册主题比较明显,其他5本明明都是散文散文散文散文散文~
  •     本卷多次提及谢泳《旧人旧事》,貌似这书现在也难以觅到了吧。
  •     我喜欢董桥。别的没了。:)
  •     两天一口气把沉浮录六本读完了,已经越加腻烦这种腔调了,就此别过董桥。
  •     如尝龙井虾仁
  •     看到最后一本还有点舍不得,小文章难写,一千来字背后都是修养,如今有修养的人太少了。其实连有家教的人都少。
  •     仍不能同牛津版比,但在内地能做到这种质量已属不易了。
  •     张爱玲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虽然写意却处处是憾事。这也许就是全世界的大学文学院花大钱探讨了上百年的课题:文学文学的基调必须是“遗憾”。
  •     这个书一套六册终于全部看完了。也许有时候你不是特别喜欢他关于文字的计较劲,但的确会有帮助。值得收的一套书
  •     终于翻阅完毕。这套书可放在床边,随时拿来再读,记住一篇便学到一点,如同宝藏洞穴,深不可测。
  •     史料勾沉中展名士之风。但很多文章是董桥读他人之文,循章铺文,但自己写的反而不多,有抄西截东之嫌。
  •     终于读毕。这部书颇值得一读,尤其是读过那挂人的集子后,真觉得董桥的文章是很好的,也有材料,也有故事。先前想辑录其中有关燕山夜话的内容为一条笔记,但到底纯有议论抒情而无心得,好在见多识广,又无后来拖沓滥情之风,因此颇畅快。读其中谈论语文之句,不免叫人胆战心惊。此卷说文网,可见语文之关系政治。若以小字的三十二开本,或许能做成两册精装本,常置床头,也是一种趣味。
  •     董桥的文章,虽常夹杂英文,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是属于笔记小品一类,书摘和笔记是作文速成的诀窍。董桥的文章,有股浓浓的书卷气,其因皆在于此。
  •     对迫害知识分子的文革的浓浓的恨意
  •     海豚精装最后一本董桥
  •     最后一集了,董桥的文章读了很多了,就这样吧
  •     本卷全写人物,以文人学者为主,多次提及者如胡适之、胡金铨、陈寅恪、季羡林、张爱玲、老舍、苏雪林、林语堂等等。或讲治学严谨,或讲教书趣事,或讲人格魅力,但以”文革“对众多文人学者的迫害最让人唏嘘不已,字里行间也看出作者的诸多无奈。附录序文所提及的几卷书名颇为有趣~
  •     老爷爷笔耕不辍
  •     此卷寫到的人物,或是來自於記載資料,或是親身交遊,總覺得作者在寫後者的時候不如前者收放自如。感觸頗深幾處,一處說所謂文人畫,作者必須書讀的多又讀的通,書卷氣是自然流露;一處是老舍買畫還給吳祖光,那一句“對不起你的是我沒能把鳳霞賣掉的畫全部給你買回來”教人感動,這樣的人卻還是被文革迫害到要投湖自盡。哎;一處是說季羨林回憶葉公超教授英文,那種只讀不講的授課方式,竟教人想起高中時的語文老師,教古文只讓我們大聲朗讀,讀過以後大聲翻譯,幾乎從不講解,但卻讓整個班級愛上寫每週作文;一處是於亦梅先生處學詩畫,從描摹的拼湊到產生靈氣的創作寫意,加上後半篇提及高更所提倡技法真實但不能對這畫要照著自己心中所畫(“不要畫的太盡”)大有啓發。
  •     去年锵锵有一期讲董桥的,嘉宾说看完他的书,不好定义到底写了什么,但是却觉得好看。另一位说她读书期间几乎都看董桥的专栏,对董桥迷来说可以从他的文章中读到旧岁月庭院深处的清幽雅致,但对另一拨人来说,董桥文字甜腻,满是故纸堆里的遗老风,他们没有耐心看董桥。这一本仍然是写书话,写掌故,写故人,也好看,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些人和事是“.都是陪着我们成长的名字,岁月赋予他们历史沧桑感”所以始终难忘
  •     大多数文章扫一眼就过去了,没什么意思,偶尔读到那么几篇有意思的然后读完又全部忘记了。还是那句话,董桥的文章对我而言就是高级的趣味和高级的八卦而已。还有,董桥的书要不是海豚做的那么好根本不会全部都买,牛津的买不起。
  •     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