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流浪在小镇》书评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539978163
页数:232页

心之归处,即是吾乡

发表在12月9日的《中国安全生产报》生命绿洲副刊手捧着范泽木的散文集《我愿流浪在小镇》书稿,耳边听着三毛填词、台湾歌手齐豫《橄榄树》里的忘情歌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心中却有了些恍惚。窗外的霓虹掩映、车水马龙,走马观花,瞬即万化,突然就感觉到外面这个繁华浮沉、纸醉金迷的熟悉的世界竟然变得那么陌生那么格格不入,即使当年对这座城充满热衷与向往,即使已经在这座城生活、打拼了三年的时间、安放了一个家,我却仍然像个过客一样无法生出由衷的热爱与沉迷。曾经我一度努力着执着想要融入到这座城,但是我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缥缈情结,叫嚣着、呐喊着,直到我看到范泽木的这句话——“找一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时,我才恍然惊觉:心之归处,即是吾乡。原来这些年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心心念念的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而作者说他企图安放心灵之地,就是他的故乡,行文也始终紧紧围绕他故乡“木棉塔”展开,追忆那些你我深为熟悉的童年往事。所以阅读的时候,生出许多些久违的亲切和感动。他说:“那时,我对家乡的一切都熟稔于心,我是家乡的活地图,当然我的小伙伴们也不例外。”他说:“穷其一生,我都无法淡忘那一阵阵响亮的蛙鸣。”他说:“多少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些收割芦苇的日子,那样的热闹与温馨,那样的坦然与真挚,那样的相濡以沫与诗情画意……”他就这样付以饱醮深情的笔端将故乡那些质朴的人、那些妙趣横生的童真韵事、那些刻在记忆里的风土美景娓娓道来,为我们细腻地勾勒一幅又一幅醉人而悠长绵绵、赏心悦目的生活图景。在这里,有最难以忘怀的乡音,有最质朴动人的乡亲,更有牵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情和浓浓馥郁的乡味。故乡于他,是苇花伴随着仲夏的到来而开得纷纷扬扬的灿漫时光,是王二叔拿着松果哄骗他说这是鸡蛋的奇趣往事,是和小马漫山遍野狂奔的猎奇探秘的闲暇快乐,是摒弃纷扰、聆听麦浪风涌的宁静恬然,是春日晒太阳、夏日听蝉鸣、秋日荡秋千、冬日烤火炉的温馨与诗情。只是,随着梦想的远行,上学、工作成了不可退避的选择。在这些“流浪”的岁月里,范泽木每每想起故乡昔日的温柔,他都会难过的落泪。他说:“生活是一片浩大的海洋,但总有个港湾,能让你静静停靠。”正因为有了故乡,有了故乡那些温暖人心的人和事,即使远家千里,即使跋山涉水,再多的心酸与无奈他心中也终有个地方可以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小心安放。然而,经转流年,重回到这个熟悉的故里,却猛然发现曾经的熟悉里生生剥离出一些陌生与疏离,从最初亲密无间的活地图到现在身如过客的客套与谦敬,他就像个虔诚的教徒一样,每次回家都像完成仪式一般,连那最熟悉的人和事也抵不过羁旅的牵绊,带着一种无形的距离,仿佛只可远观却不可亲近。我不知道是时间改变了我们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还是我们身处异乡渐渐淡忘了昔日的浓情乡味。但我知道每个游子心中都有一块不曾陷落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将故乡存放的地方,寄予流年、寄予爱的地方,不论朝夕,不论怎样颠沛流离,它就在我们心中小心安放,闲暇时就从记忆里翻出细细回味着时光那首诗。合上书的瞬间,我还徜徉在作者字里行间营造而出的浓情梦乡里,另一面却深切思念着我的故乡。我冲动地想要立刻回到我过去的故乡里看看,可是昔日的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熙攘人家,都已付之时代的大潮,销声匿迹了。诚如张抗抗说:“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我的故乡,你今安何在?

风情小镇里的一抹乡愁

风情小镇里的一抹乡愁“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下了起来,坐在飘窗前,赏着雪景,读着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心絮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向远方。那远方,就是作者范泽木的笔下所描绘的精彩世界,抑或是我们每一个游子心中的那个故乡。 几时归?难预言!乡愁,是一张薄薄的车票,车票这头,是奔波的游子;车票那头,是望眼欲穿、额头上又添了一丝皱纹的老母亲。“这个叫木棉塔的小镇,是我的家乡。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所爱的人们。”捧读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总有一种感动、一种温暖在心头,“小径是一条输送带,曾经把满怀憧憬的我送出去,如今又缓缓的迎我回来。绕过一个弯……宛如一群正在取暖的老人,恬静,安详。” 行也匆匆,意也匆匆。初愿未酬,凭甚断游踪?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既不是一本风花雪月般的散文随笔,更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而是作者于人生旅途中且歌且吟,边走边想的思想结晶。换句话说,范泽木笔下的小镇就是我们心中的小镇,小镇里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人间冷暖,草木诗话,这些被妥善安置的时光,在范泽木的笔下一一的掀开,使我们在嘈杂心境中瞬间安静下来的书,文笔简洁而诗意,让我们在喧嚣和雾霾之地重新找回一种回归宁静的自控力,让活得太仓促的我们重拾生活之美。 自始至终,带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带着一缕暖暖的感动。从“一扇竹制的小门随意的横在门口”,到“阳光懒洋洋的洒落在母鸡的翅膀上”,温情无处不在;从“说着熟悉的方言”,到父亲“红彤彤的脸上写满激动”,再到母亲脸上那“从不消失的笑容”,温暖的能把窗外的雪给融化了。 来小镇一转,听故事一段。乡愁萦心,乡情暖心,无不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上,无不体现在作者对故乡、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尽管“时间总是如同一张网,将我与家乡分开,让我看得见它,却再也无法融入它”,但“家乡在我的心里,却变成了记忆”。是啊,一如作者所言,我们都是鸟儿,在家乡丰满了羽翼,却在别处飞翔。在那蓦然回首的寻望中,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成为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底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萦绕在心底最深处,几多怀想、几多留恋。 范泽木从大山深处的磐安走来,把故乡、亲情与成长、哲思、往事晾晒在善良的日光当中,一路上洋洋洒洒的,心灵的气息、风物的气息、青春的气息、足迹的气息,还有长辈的气息、同辈的气息、童年的气息,都展现在他的笔端。他用柔情的文字感怀,来为故乡抒发心曲,或借独特生命感悟,构筑青葱的哲思小屋。他在书中写道:“多少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些收割芦苇的日子,那样的热闹与温馨,那样的坦然与真挚,那样的相濡以沫与诗情画意……” 当然,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如今回忆起来,那些黑暗给我的勇气,不比我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少。那些墨色如绸的凌晨如同厚重的颜料,给我人生铺上了坚实的底色。我终于明白,其实苦难是一面镜子,从背面看是灰不溜秋的银液,从正面看却是明净通亮的玻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生,作为出生地的故乡是我们一辈子的记忆,因为它就在那里,或富饶,或贫瘠,或美丽,或平凡,它都永远的在那儿,那也是每一个游子的根儿。也正是这份牵挂,这份对故乡的牵挂激励着我们疲惫的灵魂。 故乡,是温馨的港湾。尽管外面的世界风起浪涌不断变迁,但故乡却用情感这根结实的线儿,牵住我这飘摇在外的风筝,生怕我有什么闪失。不论是身在咫尺,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故乡这首悠扬的歌儿,总是会从我们的心底流出,与我们的心脏一起跳跃。尤其活在当下,恐怕只有回到故乡的小镇,才能找到自我。因此,愿意流浪在小镇的不仅仅是作者范泽木,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愿意流浪在故乡的小镇上。发表于2015年2月16日《南方法治报》第十五版http://www.gdga.gov.cn/nffz/http_www.nffzb.com/html/2015-02/16/content_38689.htm-----------------------------------------------------------------------------------------------------------------------最是乡情深“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下了起来,坐在窗前,赏着雨景,读着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我的心绪飘向了远方。那远方,就是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精彩世界,抑或是每一个游子心中的故乡。  “这个叫木棉塔的小镇,是我的家乡。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我所爱的人们。”捧读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总有一种感动和温暖在心头,“小径是一条输送带,曾经把满怀憧憬的我送出去,如今又缓缓地迎我回来。”  《我愿流浪在小镇》既不是一本风花雪月般的散文随笔,更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而是作者于人生旅途中且歌且吟、边走边想的思想结晶。换句话说,范泽木笔下的小镇,就是我们心中的小镇,小镇里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人间冷暖,草木诗话,这些被妥善安置的时光,在范泽木的笔下一一被掀开。这是一本能让我们嘈杂心境瞬间安静下来的书,作者文笔简洁而诗意,让我们在喧嚣和雾霾之地重新找回一种回归宁静的自控力,让活得太仓促的我们重拾生活之美。  随意翻开,字里行间总带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和一股暖意。从“一扇竹制的小门随意地横在门口”,到“阳光懒洋洋地洒落在母鸡的翅膀上”,温情无处不在;从“说着熟悉的方言”,到父亲“红彤彤的脸上写满激动”,再到母亲脸上那“从不消失的笑容”,温暖能把窗外的雪融化。  乡愁萦心,乡情暖心,无不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上,无不体现在作者对故乡、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尽管“时间总是如同一张网,将我与家乡分开,让我看得见它,却再也无法融入它”,但“家乡在我的心里,却变成了记忆”。是啊,一如作者所言,我们都是鸟儿,在家乡丰满了羽翼,却在别处飞翔。在那蓦然回首的寻望中,家乡成为每一个游子心底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几多怀想、几多留恋。  作者从大山深处走来,把故乡、亲情与成长、哲思、往事晾晒在善良的日光当中,一路上洋洋洒洒的,心灵的气息、风物的气息、青春的气息、足迹的气息,还有长辈的气息、同辈的气息、童年的气息,都展现在他的笔端。他用柔情的文字感怀,来为故乡抒发心曲,或借独特的生命感悟,构筑青葱的哲思小屋。他在书中写道:“多少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些收割芦苇的日子,那样的热闹与温馨,那样的坦然与真挚,那样的相濡以沫与诗情画意……”  当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如今回忆起来,那些黑暗给我的勇气,不比我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少。那些墨色如绸的凌晨如同厚重的颜料,给我人生铺上了坚实的底色。我终于明白,其实苦难是一面镜子,从背面看是灰不溜秋的银液,从正面看却是明净通亮的玻璃。”作为出生地的故乡,是我们一辈子的记忆,因为它就在那里,或富饶,或贫瘠,它都永远地在那儿,那是每一个游子的根。  故乡,是温馨的港湾。尽管外面的世界风起浪涌,但故乡却用情感这根结实的线儿,牵住漂游在外的游子。不论是身在此地,还是走到天涯海角,故乡这首悠扬的歌儿,总是会从我们的心底流出,与我们的心脏一起跳跃。刊载于2015年12月24《余姚日报》第九版“博览群书”http://yynews.cnnb.com.cn/system/2015/12/24/011325074.shtmlhttp://www.yynews.net.cn/eyyrb/2015/12/24/9/content_3.htm------------------------------------------------------------------------------------------------------------------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一些故事早已远去,追回的是逐渐偏离的情深与意重

如果成长是一个边走边丢弃的过程,如果生活是一边回忆,一边继续的事情,那么想念,就是那个短暂停留的顿点,是在已然流逝的光影与依然经历的人生中,凝滞下的时光悲慈。儿时记忆,更是一种时间上的绝对馈赠。当我们行色匆匆于脚步,神色惶惶于世界的大地之上,是否还有一处不道人知的角落?它毫不起眼,激不起任何为人称羡的华丽外表间,却载着鲜明的色彩,飘满馥郁的芬芳。它是否成为我们内心的棱角?面对虚浮的尘埃,发出尖锐的光。可能宁静是应对虚浮人生的安身立命所在,那么故乡便可以是收留迷茫心灵的永久港湾之一。于是当作者回顾家乡,念及童年,并再次给予深情眷念时,又是如此自然而然且必然行之的事情。想来孩提的时光最为纯透,那时只拿一颗透亮无暇的心,去肆意碰撞整个世界的美。那时美与丑的界限还没有很清晰,一切驶向未知,除了从心尖探出的许多好奇触须,其实心也是小的,只装得住即将发生的期盼,和当时拥有的细小幸福。世界如同一个涌满奇幻泡沫的地方,仿佛一直都不断地会有爆裂的小小惊喜。如今细想,最简单的时光中,城市竟有最丰饶的味道。虽不是繁花似锦的变换,却是朴实真挚的恒久。那样的生活节奏也始终舒缓着,规律着,按四季更替来执行。而作者笔下的故乡,同时陷落进太多人记忆深处的家乡。夏天的知了,秋天的田野,冬天的暖阳,以及春的呼唤。微风听得见沙的流动,雨水变幻着心情的起伏,合欢树上徜徉的双眼,看见天空湛蓝,无限高远。白日与黑夜,各有风采,人间与俗事,各自安宁。但终究是因为,家在故乡,爱伴身前,所有可称为美好的事物,属于消失的,却永远烙刻皮肤骨骼里的生命血液。还有那些寻常日子,每年又犹如盛世一般对待的挖笋、晒稻、采茶、走端午、杀年猪、酿酒等等,作者就像拈起记忆的一角,一下一下穿针引线,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直到把他念念不忘的故乡小镇完整兜起,然后用他质朴的笔触,售卖名曰旧日光影的独特亮彩。一次记忆的变迁,和一场儿时的缅怀,便显得尤为细密。但他不过是细密地道着想念,不放过任一处的遗漏和疏忽。但想念又是中规中矩的,一如作者的文字,翻动旧时光,且只是回顾过去。我们都有类似一些看似已经遥远的时光背景,一些故事早已远去,而它们实则是在灌溉了最初生命底色染成之后的,一种归退。那些消失的事物,浸润着成长轨迹,等待一次岁月洗礼,我们只需要沿着时间的线索,寻找从前儿时的自己。会知道,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之所以还在想望记忆深处的光景,是因为心中的小孩,一直都在。“当人生远离了那些浮华、喧嚣、热烈,远离了人群的热闹、名利、趋炎附势,人生,是往回收的。”往回看,不停擦拭生命底色,只为不忘朴实的幸福逻辑。“突然明白,弥足珍贵的,都是那些用心生活过的时光。”而只要用心,生活总给人不变的快乐来源。于此那些试图追回的,应该是流连在生活中心,却偏离于生活重心的,某些最简单,不幸变得最复杂的情深,与意重。

让思绪回到小时候

收到《我愿流浪在小镇》时,我正在家学点东西,然后快递居然也没有和我电话,只是把书放在楼下门卫,直到我下楼时门卫问我,有个快递是否是我的,才没有错过这本书。虽然有了一点小波折,对于城市中的人与人的信任,或是快递的工作态度恶劣,略影响了心情。一口气把新书看完,心情也好多了。本书写的是作者在故乡感受的点点滴滴,写的朴素也真实,有一些我在小时候也经历过,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农忙时的小晒场,夏日时的蝉鸣,和作者差不多的野菜拌饭,放牛,放风筝,还有各种民俗相关的回忆。小时候我们还会去水库边洗澡,钓鱼,田边哇泥鳅,在小水渠边上捞浮萍带回家给鸡鸭吃,等等。现在想起来真的太美好。小镇上也有小镇的烦恼,就像是在大城市不可避免会碰到态度不好的快递一样,也不像原来那样朴实了。比如拼死拼活欠债借款也要盖个一年也不会去住一次的新水泥房,只是为了让别的乡亲红红眼,这样回去的感觉也就像是变了个味,真正实在的人情味也慢慢消失了。自从爷爷奶奶过世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小时候的兄弟姐妹也都各奔东西,然而我还是很想念自己的小镇,破旧斑驳的瓦房,洗的灰白看不出原来颜色的沙发,老式的电视机,每次都用枯枝去烧饭的灶台,爷爷奶奶,整个家族聚在一起的笑颜,几个小孩天真烂漫在过年时放的烟火,幸福简单温暖的小镇上的时光。那儿是我和家庭长辈的起点,无数的长辈是在小镇上读书,长大,认识了同辈的大叔大妈,也是我能够放任思绪的地方,很安静也很安宁,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美好记忆。看了作者的书以后,想要抽个时间,和家中的长辈,和新增的孩子,一起再回去看看,去田里摘点菜回来烧,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我最为向往的。谢谢作者能写出这样温和的书本,很有爱

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

我愿流浪在小镇书评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说不清是因为什么被这本书打动。封面很简洁,一如这本书简洁的文字,插图远看有一种属于乡村的美的感觉,但是拿到书之后近看却发现画风并没有那么细腻。喜欢封面的那栋小木房子,喜欢封面的文案,不造作不夸大,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让人安定内心。可能觉得这本书最不贴切却又最贴切的地方是“流浪”吧。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行在乡村各处所见所闻的书,最后却发现只是作者回归到了家乡,回想起了那些恬静的日子的散文书啊。所以我也是那不安定的其中一员,就是嘴边挂着要出发却从未动身的“城市人”,只能渴望寄托于这样的旅行书里出发,可这本书与其说给我意外倒不如说让我的安定开始变得稀疏,开始变得珍惜当下,怀念从前。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去看看,来时的路。所谓流浪,是于外乡回不去的旅人,既然都以返乡了,又谈何流浪呢?可见作者想说的“流浪”并不是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流浪”,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回不去的心境,纵使以及还乡,可是物是人非,终究还是流浪于最初的那个心灵的“家”之外了。其实我对于这一类的书籍一向没有多大的兴趣,中国的乡土文化于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若不就是每次提到中国的乡村就总用人把“贫穷”“落后”一些词联系上,若不就是用一些很浮华的语言去过分夸大的描写。但我还是觉得,像《我愿流浪在小镇》这样的书应该多一些,由心出发,由真实出发,就好像一帧一帧地慢镜头,去真实纪录它所背后的内涵,而不只是渲染它的美景,考量它作为旅游的价值。容我提出一点,作者的文字简单,简单得让我有些无所适从,前面的几篇文字就好像小学生的日记,通篇都是比喻堆叠,我丝毫读不出作者想要叙述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是单纯地去写一整幅画面的景物吗?加之没有代入自己的感受去客观的写作,实在是水平欠缺。但是当我耐心读到后面几篇叙事的文章时,我才有觉得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错的,感情朴实,描写细腻,景物渲染充足,能够称作是一篇真真正正的很规范的传统文学式的散文。一篇好的散文,光有诗意是不够的,诗意多了只会让人觉得造作,也不应该全是无病呻吟。结合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存在,就是感情的存在。写于2014.12.12

最美的风景是故乡

年少时,我们都生过叛逆之心,希望逃离故乡,越远越好。当我们长大后,真正远离家乡,我们才发现我们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虽然整天在水泥森林中游荡,但毫无归属感,孤独且寂寞。心中珍视的、魂牵梦扰的,却是在远方的故乡。最近读了范泽木的《我愿流浪在小镇》,让我有一丝温暖涌上心头。范泽木的家乡是一个叫木棉塔的小镇,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所爱的人们。故乡是美丽的,因为那里承载了了他太多的欢乐。重回故乡,合欢树仍静静地伫立在门前,可曾想起一个少年偷偷地爬上树,不愿下来,聆听着村里的万物私语,连吃饭也要用篮子拉到树上。在外公家有棵一心想站好大枣树,挂满枣后等着一家人去打,听着枣落入被单时的声音,是那么动听入耳。住在木槿花蕊丛中的外婆,用摘下的木槿花瓣沾上面糊在油中炸好,那是鲍鱼鱼翅比不过的美味,因为那有外婆爱的味道。在那墨色如稠的凌晨,外婆举着火把在前面开路,伴作者走最后的五里山路去上学,那些黑暗中升腾起的勇气,为他的人生铺上了坚实的底色;小镇剃头师傅在外公和他的头上进行推剪,好似翻新泥土般地犁田,淡淡的香皂味如同青草般让作者无比沉醉。故乡是慈爱的老人,看着作者快乐成长。春天作者在原野中奔跑,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空气;在静静地夏日午后发呆,享受寂寞平静的时光;看风吹麦浪涌,如同看一片金黄色的云;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看着恬淡的、闲散的秋日像一场温柔的无声电影;下大雪时去山腰敲树上的雪,听雪落的声音。 故乡如同父亲做的米酒,酒味醇厚,味道悠长。作者想起和山林中养蜂人的偶遇,听他讲父辈的殷切期望;和捉蛇人的传奇邂逅,却最终相忘于江湖;听春笋拨节,看彩云追月,枕着蛙声入梦,聆听树漏下的蝉鸣,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让人难忘。这就是故乡,因为它让你知道,你的成长虽然质朴但掺有爱的味道,虽然艰辛却有故人无私地给予,虽然远离但让你有根对你淡淡地牵挂。有了故乡,你永远不会飘荡无依。

回到旧时光里寻找另一种生活

拿到这本书时,想当然的以为《我愿流浪在小镇》这样的书名,内容必然是对各类出名的、不出名的特色古镇的游记式介绍,是一本充满乡村见闻文化轶事的旅游手册。翻开装帧精美的书页,看到目录,已然明白,作者只是不想活得太匆忙,总是喜欢停留下来,驻足回想,自己的故乡——那个山中的小镇,和自己用脚步丈量过的旧时光。书的整体设计让人喜欢,简单淡雅。书中的配图基本上都是黑白色的乡村景色和事物,唯一的几张彩色图片,最能凸显主题,左边是灰暗阴沉的城市森林,右边是明亮温暖的乡村一角,我们在城市中拥堵焦虑时,想起了在乡间田野里赤脚而行,这样的鲜明对比,直指人心。乡村生活在我记忆中,充满了贫瘠粗糙单一,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人生期待,和自己的设想一样,远离乡村,进入城市,过上干净丰富精美的生活。当我们长大后,远离乡村,过上儿时伙伴艳羡的生活,终于发现,我们仅仅是城市的过客。天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朝九晚五轨迹恒定,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夜深月明,魂牵梦扰的,却是最原初的开始,乡村生活的简单朴实。 读了这本《我愿流浪在小镇》,获得暂时的宁静安定,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想找一处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作者范泽木的家乡是一个叫木棉塔的小镇,这里并没有大片火红的木棉,只有那蜿蜒的小径、低矮的平房、亲切的乡音和那些所爱的人们。 正如所有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人们在木棉塔简单的时光中,过着朴实真挚的生活,节奏舒缓规律,按四季更替。“我依然去山上采摘野果,躺在地上打盹,在森林里嬉戏,坐在树阴下唱歌,但总演绎不出少时的情怀与那时的融洽。”那些乡野田间的寻常日子,在想念中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开端。消失的,记住了,成为生命的底色。“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留。”人的成长过程正如“猴子掰玉米”,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穿行,一刻不停,为了更大的目的,自动舍弃掉曾经的得到,因为无法承受太多负重。纵使回忆,也只是短暂停顿,生活依旧在向前奔跑。时光匆匆,故弥足珍贵。


 我愿流浪在小镇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