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百年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081528
作者:萧功秦
页数:232页

历史传承

佛说:一砂一世界,一叶一天堂。而在历史上,每一个家族的历史就会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听着上辈人的故事长大,又讲自己的故事讲诉给我们的下代听。经验、知识、教训,人们就是这样的慢慢的长大,又开始了新的时代。百年时间有多长,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是几代人之间的故事。不说百年了,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几年时间,生活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的人们吃不饱,穿不好,现在不说共同富裕,起码四菜一汤的小康生活都有了。楼房一座座竖起,小车也越来越多。BB机、大哥大难得可见的稀罕货也变成了现在常常的手机,而且变的更为的精致实用。仅仅是60几年就已经是这么大的变化了,对比之下百年时间,那是日月星辰交替下见证的新世代的到来。家书中的百年史诗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回忆录汇集而成。写了他家里的故事,当时的年代和他父亲的故事。参军、当官、以及命运的转折给家里带来的影响。虽然没多提及母亲,但是通过附上的家书也将逝世母亲的事情介绍了点。在作者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多点历史感,少些教条与政治,然后看出来要比在书本上发现的历史要多的多。喜欢作者写的一句话,说人们总是在自己面对的环境中,适应着这个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思想与价值,来追究着他所认为的正确目标,人们总是以此来自认为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少时的作者也是在文革那个特殊时代度过的,虽然有困难,但是他那读书获得的精神自由让他一直有精神支撑。而跟着姑妈的学习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知识,而他爱书也让他有机会去读研究生,从而开始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而他自己也从学术上劲烈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变成了务实的新权威主义。他用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法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想法的经验主义者,而那治学经验的积累也给了读者们带来了新的参照和启示。那些从文化大革命中走的人们总是有一种在苦难中追求美的品质。作者写了他所认识的一些亲人和朋友,他们都是能通过内在的精神去克服外在的压力。精神的自由式真正的自由,会让人生活变得丰富。而他们的精神和经历会是我们这些后辈们所学习的。历史的故事给了我们的无限的思索,也会让以后的生活更好。

家史国史成长史 学人儒人思想人

眼前的这本萧功秦先生的书,是萧先生对自己的家世、自己的成长史、治学历程访谈和师友兄弟回忆篇章等内容的汇总。一共分了两辑。现在笔者仅就第一辑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点歧义,一开始我还以为,萧先生是要通过对百年来的很多不同人的家书来梳理百年的历史痕迹。拿到书后,才发现这本书只是有关萧先生个人的“百年史”。然而,这种歧义与误读并不能妨碍这本书的价值。在对家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萧家在百年中复杂的变迁。在萧先生的家中,曾经出现过乡绅、早期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国民党的将将领等各种身份的家庭成员。随着对这些人物的回忆,萧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百年来个人家庭情况和国家命运的交织状态,也从侧面揭示了国民党从抗战到内战最终战败的种种行迹。而在家书中,更能折射出时代带给人的人那种深深的烙印。在《回忆我的青年时代》一文中,萧先生向我们介绍了,高中毕业后到工厂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但在这十二年中,萧先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只有在一种‘为而不有’‘贵在自得’的从容的精神自由的心太重,经由‘知识审美主义’的多年字样,它(知识结构)才会自然呈现出来。”类似的描述,我曾从多为经历过文革的学者身上看到,他们在苦闷的岁月中,要么求助于西方的哲学,要么研读物理学著作,要么以大量的阅读来填补那苦闷的岁月,而这些学着最终正是靠着这种“为而不有”的态度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萧先生从工厂到大学之间的故事,颇有戏剧性,他经郑天挺先生的建议报考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一路畅通,没成想因为阅卷者粗心,登分时没有加他试卷前面的得分,少加了50分!这样他与南开大学失之交臂。然而时隔不久,他却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来郑天挺先生认为萧先生是他“遇到的最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因此写信给南京大学的韩儒林先生,向韩先生力荐这位从工厂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这是这样萧先生走入了南京大学的校门。从此,萧先生在两所“南大”中有了两位恩师!萧先生没有辜负郑天挺先生的慧眼,也没有辜负韩儒林先生的栽培,他在治学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与那些在文革中和文革后完全接触西方思想的学者不同,他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的家学渊源,又有着西方哲学思想的丰厚陶冶,所治学上既有开阔的眼界,有又对中国文化的深切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浑厚又敏锐的治学风格。而最难得的是萧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社会责任感。萧先生说“仅仅是知识上的自得其乐,仍然不能完全保证我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个体的生命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体的自我完善,他还必须有一个外在的支点,一条能与外在的或源头连接起来的同道,否则他的内心资源也会像古井水一样渐渐枯竭。对我而言,那个外在的活源头,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从萧先生的言谈之中不难看出,萧先生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以及“为天下立心,为百姓请命”的志向。从关注社会结构的《儒家文化困境》到领悟激情与浪漫危害的《历史拒绝浪漫》;从发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新权威主义”到自承自己是”自我边缘化“类型的学者;从对历史变革的爬梳剔抉到对当代改革的深邃洞见……无一不体现了萧先生治学的成就和风范。

历史即我,我即历史

我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下雨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下地干活,常常一家四口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一边看雨,一边讲故事。妈妈常常讲她还没出生的时候,日本兵进村,全家人为了躲避日本兵,跑进玉米地里,为了怕日本兵听见孩子的哭声,她的一个哥哥拼命被捂住嘴,差点喘不上气来。到了她小时候,吃不饱饭,有一次姥爷看她饿得直哭,就到地里偷了半筐青玉米,被生产队的人抓住,好一顿批。而到了我儿子这时候,他就喜欢听我讲小时候的故事。我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吃棒子面窝窝头,过年的时候到姥姥家走亲戚,篮子底下面放馒头,上面放一包蛋糕。那蛋糕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回。还记得,麦子一开始是用镰刀割下来,用小推车拉回家,用那种大石头的碾子碾麦粒。炎热的麦收能持续一个月。后来,小推车换成拖拉机,碾子换成了脱粒机;再后来,就直接换成联合收割机了,收割、脱粒都在地里完成,一亩地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一个麦收季节,最多五天就结束了。那种“我们坐在高高的麦堆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场景再也没有了。如今我儿子已经九岁了,对这些已经陌生到当故事听了。他的童年就是变形金刚、奥特曼、喜洋洋。我们家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家,家中的每个人都没普通,平平淡淡,之所以还不嫌啰嗦地写出来是因为这几天看了萧功秦教授的《家书中的百年史》。严格来说,这本书中的书信并不是很多,更像一部家族史和个人成长史以及对师友和亲人的回忆。只是,比一般作者更有利的是,作者本人是历史学者、政治学者,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他把自己对家族的变迁融合到历史的长河中,既写出了中国当时的大的变迁也写出了大背景下,自己小家庭的各个成员的遭遇。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作者的家庭有很大的代表性。伯父是中共党员,父亲是国民党军人,母亲和姑姑曾经是共青团员。但奇怪的是,他们的身份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有不同的遭遇,这些身份也连累到了他们的下一代,作者的堂哥萧功伟的经历就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偶然和悲剧性。大的历史时期不同,家族的命运就不同,各人的命运也会发生变化。每个家庭,每个各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既被历史左右,也在历史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痕迹。也许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对历史的影响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历史的一分子。关键是每个人在历史中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在厄运中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且努力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从萧教授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小时候曾经快乐的时光,没有作业压力,思想自由,也写到了他从小失去父母,到姑姑家生活的童年。因为历史原因被当了工人,但即使是这样,依然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参加高考,上大学,报志愿又因为老师粗心未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其实,说是命运多舛也不为过,但他不放弃,始终用乐观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终于有了现在的成就。这成就里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可以说,作者用自己的毅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并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这本书对作者本人而言,是一次回忆的整理,家族的记忆,思想成长的梳理;对一些研究中国现当代史的人来说,是一次以小见大的范例;对普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了解历史和了解中国新权威主义的机会;对我而言,它让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处在历史中,今天是昨天的未来,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就是历史,历史影响我们,也被我们影响。所谓,历史即我,我即历史。

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萧功秦的名字,在拿到《家书中的百年史》之前,我尚未耳闻。而当我默默合上这本书时,一位历史学者的形象同他的思想,一齐被刻入我的脑海。这本类似半自传体的文集,描绘出了一名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求学治学与思想发展的历程以及对国家民族前景的不渝探索。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是作者对于自己成长的回顾,下辑是对师友亲人的纪念。作者的祖父是以儒家为信仰的同情共产党的开明士绅,而作为最早加入共产党的伯伯最终在文具店营业员的岗位上不再过问政治,这样的家族已经暗藏历史涌动的暗流,而任胡宗南参谋长的国军父亲,无论是在石家庄战役与太原战役的幸运逃脱,还是后来的成都起义,都渗透着作者对国共内战中非嫡系国军的思想转变和最终抉择的反思。这样士绅家族的门第和政治背景,注定让家族打下历史的烙印。回到作者自身,在童年生涯中,由于家庭影响,他极早通过名著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当时学校里免于应试的压力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其未来的自主选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的求学,可以说是不幸,又可以说是幸运的。称其不幸,是因为政治原因导致了作者在中学毕业后度过了长达12年的工人生涯,而称其幸运的则是由于其小时培养下了对知识的热爱,即便在工作间隙,他仍投入极高的热情阅读、学习、思考。十二年, 每天五小时以上,没有任何功利目标的阅读,这是多么令人羡慕啊。(我即便才过了两年半每天阅读两小时的生活,思想都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更何况作者了。)同时,作者毅然决然的选择全国旅行的浪漫主义情怀,也让受现实所缚的我心生向往。有因必有果,后来作者一波三折的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并最终走上历史学者的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学家的工作是枯燥的,常常在发黄的故纸堆中反复比对思索史料的真伪,在只言片语中复原当时的历史现状,通过文字与前人进行一次又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但他们又是伟大的,开启历史的奥秘,将有助于今人和后人更加看清现实与未来的症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他们不仅仅活在过去,更活在当下和未来。作者在详细叙述他的处女作《儒家文化的困境》的创作历程正是最好的例子。这主题并非是来自于任何国家课题,而是作者在历史的教学与阅读中,在新视角的吸引下,借助了多种边缘学科方法的侧面研究,伏案疾书而成。今天我们对于作家的描绘,往往都集中于灵感乍现后的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却未强调作者对于主体的长时期思考和探索,这种脑海里看不见的活动,才是创作的源泉。当我读到作者在完成作品后的感叹——“我相信,这是人生少有的充满欢乐激情的时刻。至少在我看来,人生的其他幸福很少能有和它相比的。也许,被压抑的愤怒感和困惑感,以及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苦思,经由这种对传统文化消极面的理性解剖,从而得到了解脱”——让我对于文人的精神追求又加深了理解。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名拥有达观人生态度、求知若渴精神、充满幸福感和精神自由的儒家式知识分子。在他的治学经历中,总结出三种层次,一是诱导和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是其面对挫折时的制胜法宝;二是从知识中获得思想创造的陶醉感,这是其自我价值开始满足的条件;三是拥有经由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解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其反思,并最终催生社会责任感和打造理想社会的使命感。这与我近年来的思考颇为相似,正是这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态度,在助我通往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的人生境界。我想,这种知识分子类似宗教的精神信仰,能够帮助当今迷茫的人群驱散内心的虚无感与无意义感。也许有人会说改造社会是知识分子的责任,那么普通人至少也可以设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人们至少应学会先理解自己的生活,然后创造快乐和幸福的态度,并进一步实现小我的意义。作者曾在书中为知识分子下了一个简明却深刻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那些对社会困境与难题充满内疚感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内疚感的人们”。以前我对知识分子持有的态度也是认为其故作清高、文人相轻、固执迂腐,总认为他们是脱离实践的学院派,擅长纸上谈兵,但通过了解大量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体系后,我发觉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多是两种态度,即入世从政或出世做学问,但即便是退而结网的后者,仍多数属于身隐心不隐,为天下大势提供理论依据。如今,我也常有自比知识分子的心态,尽管学问上还遥不可及,但我始终坚持在思辨中理解世界,并对社会困境提出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要求自己秉持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譬如在和朋友的学术讨论或道德评判时,若遇上大是大非的根本性错误时,我都会坚决指正那些带着狭隘功利主义观点的疏漏,抱着通过改变身边个人从而促进世界的愿景,在世俗化的时代中坚持精神自由的自我实现。本书开头有则谚语:“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是左派,就是没有良心;一个人三十岁以后还是左派,就是没有头脑”,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反复咀嚼和玩味。从作者父亲的家书中,我看到一名旧世界的军人因为对于理想世界的过分渴望,而轻易的不加批判的陷入意识形态的“破而后立”的逻辑当中。正是这种极左的逻辑,造就了现代史上的巨大“人祸”。今天的我们仍应时刻警惕,革命是最具有煽动性的力量,而有效的缓慢推进,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耐心。作为经历了“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年代的作者,亲眼见证了激进主义的惨烈后果,他最终走上以主张渐进与稳定为主旨的现实主义道路,并发展出拥有强有力政治资源保障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新权威主义。这种思路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并能有所成效,在此不做讨论,但应该看到作者思想变化历程中积淀并形成自己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所谓“勇者不惧”,正是在痛定思痛后迎难而上,怀揣寄托其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历史使命感,在摸索中不停前进。如今,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从惨痛的教训中,思想由革命观转向改革观,再由改革观转向改良观。可以发现,渐进、稳步地改良方针已成为一种共识。具体如何在既得利益者与建设合理制度中保持平衡、如何圆融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众的思想观点,都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否则,光怀有美好理想,只能重蹈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和康有为的覆辙。作者萧功秦及其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虽沉重,却足以告慰先人、造福后人。他的文字和思想,都令我读来心有戚戚焉。酒逢知己千杯少,掩卷沉思,唯余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在灯下跳动。文/卢育涛 2015.01.15


 家书中的百年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