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2
ISBN:9787805675138
作者:[俄] 列·托尔斯泰
页数:483页

复活

这本书把人的虚荣的本性描绘的栩栩如生,高官的虚荣、平民的无知等等。特别是聂赫留朵夫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让我没有勇气去看下文,本书人的丑恶的一面全部暴露在几张纸上,结合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不是这样呢?我个人觉得 如果是踏入社会有几年的读者来看这本书体会会更深一点。

现在和一百多年前何其相似,我要怎样理解“进步”这件事

这几天在断断续续的看托尔斯泰的《复活》,其实说起来,世界名著我真得看的不多。记得最清楚的是高中时候看《茶花女》,大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国四大名著也只看了《红楼梦》一套而已。主要是一想到大部门就先行头痛去了。这次也只是为了省钱暂时没买新书,就把书架上没看过的书都拿过来看。先是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最近开始看《复活》。我都忘记这本《复活》是什么时候买的了,估计是地坛书市的时候买的,因为封底还贴着一个售价8块钱的小标签。一开始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看进去之后才发现真的很好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有一个错觉,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人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才对,可是你看托尔斯泰描写的19世纪的俄罗斯分明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某些方面)。托氏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的。所以我会疑惑,历史到底螺旋式前进的,还是从来都没有变过。始终是那些问题,只是面对问题的我们一直在变而已呢?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腾腾贪官问题、法律到底在保护谁的问题、到底谁有权利惩治另外一些人?政府、官员的角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等等,在19世纪的俄罗斯,聂赫留朵夫看到的这些问题至今仍存在,只是稍微换了件衣服而已。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余世存的讲座,讲的是“社会失格”问题。他在讲座中说,很多年轻人生存压力很大,在遇到诸如失业的问题时总会第一时间反省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其实也许真正的问题是这个是会丧失了对人民的责任。他没有对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履行一个社会的责任。就比如,如果一个硕士毕业生,他毕业之后勤勤恳恳工作,但所得仍旧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根本谈不上生活品质。按照一般的理解是这个同学肯定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研究生毕业,可还是不能稍微好一些的养活自己呢,尤其是你还勤勤恳恳地工作,没有偷懒,没有不用功。那,除了个人反省之外,这个社会是不是也要反省自己呢?到底这个社会是怎么了,竟然让一个受学校教育那么多年,勤勤恳恳的人不能享受好一些的生活呢?那,到底享受好生活的都是哪些人呢?托尔斯泰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那些农民,每天都很辛苦地在地里干活却不能维持温饱,于是只能来到城里打工。这很像我们现在的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来到城里之后,他们做的还是很卑贱的工作,但稍有疏忽,比如身份证过期,或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偷块面包等,就会被投进监狱。是谁把这些人投进监狱,并且决定是放他们出来还是让他们流放或是去服苦役呢?是那些靠剥削农民等劳动者而保持奢华生活的掌权者们。看,这是一个悖论对不对。真正的劳动者们,真正的创造生产资料的人们却享受不到面包。而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却在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并且他们享有管制前者的权利。但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些干活儿的人和那些迫使他们干活儿的人一样,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在他们的怀孕的妻子在家里干着力不胜任的活儿,头戴碎步帽的孩子们在快要饿死之前像小老头一样笑着、乱蹬着小腿的时候,他们还是认为应该为一个无聊和无用的人、一个掠夺他们、使他们破产的人建造这样一幢无聊和无用的大楼。”这部小说的名字叫复活,含义是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人性的复活。但在我看来,比这两个人的人性复活更为重要的是聂赫留朵夫发现的那些问题,披露的更为众多的人的人性。我们很轻易就会对一些我们看得见的小问题问“为什么”,但却往往忘记对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东西问“为什么”,我们被教育的是一旦出了错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是全部。当社会失格,一切均另当别论。互联网的出现让各种信息能够在不同的人之间流转,弊端自然有,但好处是不管真假良莠,我们好歹看到了、知道了。近两年,尤其是微博出现之后,我们透过互联网看到了很多“冤假错案”,比如夏俊峰案,还有之前上访妈妈的事,以及无时无刻不出现的因为强拆而拆出来的人名,还有政府为了政绩把化工厂建在危害百姓生活的地方……每到这个时候,网上都群情激愤,最多的是情绪发泄性的谩骂,比较少的是理性地解决。这种事发生,我们当然首先要问责政府,到底什么样的政府环境或者说是官僚环境让一些平时看着跟普通人一样坏不到哪里去的人一旦穿上官服,一旦身处那个环境,就要做出那种可能他自己平时都不太能想象得到的事。到底是谁赋予的其中一些人以权力惩处另外一些跟他一样的人,但在惩处时,掌权的一方却好像忘记了另外一方是人。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案例中,好像人都不是在被作为人尊重。比如那个怀孕七八个月只是因为超生而被引产的妇女,你能说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被当作人尊重了吗?而不把她们最为人尊重的其实就是生活在她身边的另外一些人而已,只不过她穿着制服。这身制服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还有之前一直被妖魔化,现在正极力漂白自己的城管们。他们在为了美化城市面貌而执法时,有把那些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出来摆摊的小贩们当作跟自己一样的人在尊重吗?如果有,也许夏俊峰就不会拿起刀子杀人。还有那些坐拥几十块手表、几十套房产的官员们,他们有尊重纳税人的钱吗?他们用纳税人的人买豪宅名表的时候,纳税人正一天八小时地坐在电脑前苦逼地做设计或是打字赚稿费。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问得最多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那就是一些人凭什么对另外一些跟他一样的人有审判权?凭什么可以坐享另外一些人的劳动成果。时隔百年,我们面对的问题仍旧没有变过。只不过现在的大多数人能吃饱饭穿上衣服,但问题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过。聂赫留朵夫最后用福音书救赎了自己,但我不相信这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托尔斯泰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即使他已经82高龄,仍旧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福音书只是他给自己的一个安慰而已。但这个问题究竟要如何解决,我也不知道。前不久在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也许美国等欧洲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由于我对政治学没有研究,也实在搞不清楚在中美不同的历史土壤中,能否直接照搬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但是我知道的是,首先建立健全自己独立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然后对一切政治保有警惕,理智地考虑问题。做一个清醒的闰土,也许能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开始改变一点点。

列.托的思想局限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部,但由于这部写的较晚,所以应该是表现了他的终极思想。作品中,主角聂赫留朵夫对社会及人生经过一番艰苦而漫长的思索后,最后还是到福音书里找答案去了。猛一看,似乎又是西方作品俗不可耐的老套路,靠基督教解决一切疑难杂症。但我认为,虽然结尾处作者狂引《马太福音》,但并不见得作者就认为基督教(这里是东正教)是灵丹妙药,而是作者推崇基督教的这种爱人、宽恕人、谦卑的心。作品行将结束时,作者安排了一个世外高人“怪老头”出场,将国家机器和各路教派都贬低了一顿,但还是指出“大家只要相信自己的灵魂,就能同舟共济。只要人人保持本色,就能齐心协力”。很明显这是作者借作品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过,托尔斯泰这种否定国家机器,认为不用法律,只靠人自身的道德约束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就可以构建harmonious社会的想法,无疑是极端错误的。即使人人都有爱心,都能自律,但在物质资料有限,根本利益相悖的情况下,必然还会互相争斗。更何况,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人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或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的况下,托尔斯泰乌托邦可以实现,但结合当时的情况,明显只能是空谈。

完美的悲剧--读后感

本来是在网络上搜集点关于本书的资料,却发现了一篇据说是高考作文中以托尔斯泰做题目的文章,看后感到非常悲哀。我想,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人们看着卢布变成废纸的时候,俄罗斯人也绝对不会把满腔的怨恨发泄在这位伟人的身上。可是,在这位不朽的老者,全世界景仰的圣徒离世一个百年之后,却成了一个中国学生发泄私愤的对象,朝这个神圣的名字吐唾沫。我明白了这是一种既懦弱又残忍的发泄,他们并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种所谓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而是另外的一种奴隶和暴君,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够达到个人的目的,就拼命的侮辱一切高尚的事物和人,亵渎一切价值,在这种虚无的背后,是一种自私而野蛮的对于人本身的否定。表面看似很反叛很自由,其实不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利益的私愤,假如他们得到了自己向往的名利,那么他们将是最市侩的人。一个没有基本原则的人,唯一的原则就是他自己,为了这个原则,他可以肆无忌惮的践踏所有的人,这就是中国式的虚无主义,总是和世俗脱不了关系。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是真正的为自由与尊严而战,在每一个看似反叛的背后,在每一个所谓的真话的背后,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东西--钱。作不出文章就骂托尔斯泰,治不好国就骂愚民,找不到工作就骂孔子,错都是死人的,别人的,自己是怀才不遇的精英,只有自己是没错的。也只有这样无原则的人,才会侮辱托尔斯泰,他们不敢向压迫者宣战做真正的抗争,只能向扒死人的坟墓,从里面把尸体挖出来炫耀自己的所谓勇敢。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精神胜利法,弱者的胜利。只有真正的处女座才了解托尔斯泰,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凭心而论,复活在艺术上的价值远不能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平庸简直让人不能相信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叙述平淡,充满了宗教说教,几乎是一部文学版本的忏悔录。期间虽然也延续了作者本人一贯的对世界与人生的探讨与动摇,但是这种矛盾却显得很苍白与牵强,依然是站在一个贵族的立场上企图获得良心上的宁静。是啊,我居然在托尔斯泰那里发现了不足!这正是一个处女座读者的缺陷,在所有的事物里都会挑出瑕疵。我一向认为,托尔斯泰的道德诉求总是抑制了他的艺术,与处女座的歌德为古典主义的平衡抑制了他的感情一样,他的作品不似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没有屠格涅夫那样的浪漫色彩,他的作品是沉稳的叙事与道德思考组成的,他的肉体与灵魂永远处于对立的状态,他害怕自己的欲望,力图摆脱它的诱惑,最后还是牺牲了安娜式的美丽,逃向了宗教。只有读懂了谢尔盖神甫,才真正的理解他所有的作品。他最后要做的就是做教士,彻底的遁入宗教,舍弃尘世,家庭,荣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以一个圣经中贫穷,病弱,孤独的形象断绝了一个贵族和艺术家的联系。他选择的是决裂,时间虽然太晚,但是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完美。世界上有什么比做一个教士更完美的道德追求呢,我想,在每一个处女座的人心中都有那么点出世修行的渴望,这种渴望来源于对世界,人性和自己不完美的愤怒,来源于内心深初对欲望的恐惧与懊悔,在处女座的人看来,道德不是逻辑推理,而是生活方式,对善的热望,对完美的信仰。纯洁是这个星座的信条,相信人可以通过道德来达到纯粹的完全的纯洁,他的一生也是不断的反省自己,几乎是每时每刻的在愤怒,懊悔和赎罪中度过。永远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所以才不断的忏悔。所以这个星座才有德兰修女那样完美的天使。即使我的努力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也要努力实践,实践,是这个星座最终目标,象德兰那样去印度拯救穷人,象托尔斯泰那样和农民一样死去。读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就是读一个渴望完美的人一生追求的日记。完美是痛苦的,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在家庭中也感到痛苦与孤独,那不仅仅是一种逃避虚空的努力,而且是一种致力于自我完善的过程,不断的修正自己,谴责自己,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摇摆与困惑,最后,在复活中,他终于打碎了一切世俗的枷锁,在每一种世俗的制度中都发现了罪恶,走向了彻底的自由,宗教。这就是一个处女座的人最后的逃避。只有在宗教里才有完美。而现实的一切,都是有缺陷的。天蝎座的陀氏是因为总感到爱与恨都不够才逃进宗教去,而托尔斯泰是因为追求完美,尽管他的人生在其他人眼中已经十分完美,所以他更象那位出家的王子,一个贵族。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既是决裂,也是一种自杀式的受难,是的,处女座的人渴望拯救自己,也喜欢这种拯救式的自豪,在这种磨难中他才感到自己接近完美,是真正的愉快。这个星座的人都有点自我虐待倾向,他们不明白有人为什么对生命的虚无无动于衷,为什么对人类的苦难熟视无睹,对现实的缺陷无所作为,他们就拼命的说教,谴责,最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这种徒劳的改变。是的,处女座的人缺乏其他星座的勇气和豪情,他们是胆小的,游移的,不喜欢破坏的,但是当他们一旦感到无法忍受世界的不公正的时候,就会挺身而出。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能够感到这种游移与勇气的交织。完美主义者永不妥协。并且只站在良心的一面,他永远是孤独的,尽管他比任何人都看到了虚空与不完美,也知道自己的软弱,但是他还是要在这虚空与孤独与孤独中走向最后的完美。鉴于本人的才智与品德完全不配谈论伟大的托尔斯泰,我只好用被人不屑一顾的星座的方式,我写这篇低劣的读后感,就是一个原因---我不允许有人侮辱亵渎托尔斯泰!一个古板,较真的处女座读者,为她的同胞感到羞愧,并且捍卫自己的良心。。

fuhuo

涅郝多留夫毁了卡秋莎 而她又因为卡秋莎而醒悟 卡秋莎因为涅郝多留夫的爱而复活 总之 书很感动我

谁有勇气复活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的故事。但依然是悲剧,我不明白主人公这样做能挽回些什么,显而易见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很难再扭转过来的。但是世间能有几人又勇气为自己当初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复活或许是精神上的一种救赎,但是最可悲是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感受不到精神的残缺。仿佛在很多的故事里面,女人都是弱者(或者受害者),这里的喀秋莎也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那些有勇气正视自己,能够反省自己错误的人才有机会复活。

心灵的救赎

任何的救赎,莫过于心灵的救赎,男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再一次庭审现场偶遇因自己当年轻浮之举而使得沦为妓女一生因此改变的女主人翁,内心愧疚,对女主人翁展开了一场补偿性质的救赎,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场救赎。作者对男主人翁的心灵世界用了非常大篇幅的细致描绘,有时一整页都是如此,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主人翁的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作者还不局限于此,救赎者与被救赎者之间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从男主人翁与女主人翁的第一次见面时,女主人翁向男主人翁要钱的市井妓女形象,到最后女主人翁拒接男主人翁求婚请求嫁给一个革命家的举动,可以看出女主人翁思想境界的巨大反差。同时男主人翁与社会上各种人的接触中,让读者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社会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样貌,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十九世纪西方社会方方面面的画卷。


 复活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