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來信箋註

出版社:台湾印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ISBN:9789866873737
作者:张爱玲,笺注:庄信正
页数:210页

内容概要

張愛玲(1920-1995)
本名張煐,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志沂住洋房、坐汽車、抽鴉片、娶姨太太,母親黃逸梵則是留學歐洲的進步女性,張愛玲在這種既新舊交替、中西文化互相衝擊的環境長大。二十歲時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是四○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也在此時期與胡蘭成有一段短暫戀情。五○年代初期移居香港,一九五六年移居美國,同年與美國作家賴雅結婚。丈夫過世後,一九六九年起獨居美國加州,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祕色彩。一九九五年九月逝於洛杉磯,享年七十四歲。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背景,在蒼涼的氛圍中鋪陳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代表作品有:小說〈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怨女》、《赤地之戀》,散文《張看》、《流言》等。
莊信正
山東即墨人,一九三五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堪薩斯大學、南加州大學及印地安那大學主講文學,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研究和寫作,發表專論三冊。後任職聯合國,現已退休。二○○五年台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面對尤利西斯》、《異鄉人語》、《尤力西斯評介》、《海天集》、《流光拋影》、《展卷》,編有《近代中國小說選》(1918-1949)等書。

作者简介

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作家比張愛玲更傳奇,更神祕,更堅持自己。
對對近代中國文學研究著力最深的夏志清教授,早在一九六一年即撰文肯定「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更以〈超人才華,絕世淒涼〉為題撰文悼念她。而張愛玲自一九六七年丈夫賴雅去世後離群索居近三十年,其毅力之堅忍,也和她的作品一樣,已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一種經典。
張愛玲隱居美國四十年間,最看重的晚輩,即是曾任教於堪薩斯、南加大等大學,並曾於柏克萊大學中國問題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莊信正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自我素描。莊信正與張愛玲近三十年情誼「半師半友」,今由他提供這批書信並詳加註解,對每一封信的年代、內容背景做更明晰的描摹,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張愛玲來信箋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祖师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酷,最记得的是有一封信写到她去看牙,回家的路上在汽车上就冻感冒了,“这是我最常有的笑话:去看医生回来就病了”
  •     睥睨文坛的张爱玲沦落美国,异质性、排他性的大洋彼岸象征秩序与权力结构拒绝价值与地位的等价位移,一时间,于张氏而言,功名俱往矣。此种反差与坎坷固然印证人生如寄世态炎凉,却也强化与凸显了张氏作为精明上海女性与天才作家的天生俱来生存技能(亦可称为弱者的武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自强不息、工于心计……此等修辞加诸张氏,概非虚言。文人交往之事,于后之来者,多为街谈巷语稗官野史,而于亲历者,却别具深意。今人如夏志清者,以张氏救世主自居,公诸二者往来书信,无非强化夏氏的文坛权威地位,属于一种历史叙事崇高化的权力运作,这也恰好印证尼采之言:没有真理/ 事实,只有解释。王x威赞曰:夏张共通谱写的此种"信"的伦理学令其于寒冬中深受感动。王氏如此矫情做作之情,卓然可见:断非善良意志,而是媚俗心态。于我而言,夏张二人交往绝非同好之谊,利之勾结而已。此语非诛心之论,其可由夏氏回信得证:夏氏回信难掩上帝式绝对第一人称的颐指气使与僵化冷漠的问候(表现形式:定言命令“你应该……”;俗套问候语),张爱玲竟对此种冒昧之言不以为意,且泰然受之(称为“虚与委蛇”亦非谬论。张氏隐蔽的软抵抗表现为暮年曾经不及时回信,借口为搬家事忙,故竟未能拆封夏氏来信:“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这反而凸显了张氏于困窘孔急中异乎常人的忍耐力与心机城府(张致夏之首封信件,张竟为辞多文长而深感不安,恐为夏氏拒而不安。张氏此种绝非谦词之言尤显其经逢宠辱世变后的惊人蜕变)。而默默无名者若庄信正,公诸信件,且煞有介事笺注,于其而言,实乃绑缚名人青史留名之千古契机,而于吾等隔岸观火之徒,一则展现张氏交友日常之事,二则侧观张氏与夏志清、陈世骧等人交往,三则可见张氏的生存策略。庄氏结交张氏,源于夏志清推荐,后因文事往来,尤其张氏申请大学研究工作,从中为之说辞,并转递张氏与陈世骧往来信件。无名小卒(即便此时在大学任教)得识知名作家,自是荣耀倍加,犬马之劳不在话下,上至处理著作问题,下至订阅报刊。事实上,若非自身寄人篱下及需具有利用价值的庄氏纾难,眼中无人桀骜不驯的张氏岂能如此谦逊待之?此中详情,略择书信,可知一二:第一封信(1964年6月26日)“我找夏志清因为认识年数久了,而且可以举出他的文学史做参考……等以后见到陈先生(按:陈世骧)向他探探口气后再告诉我……”1969年1月23日“连济安的‘黑暗之门’都还没来及看,相信一定是像你说的”1969年4月17日张氏来信为自己耽误递交履历表令陈世骧等待许久,以及写信给庄氏只是为了令他转交信件给陈世骧而抱歉。(按:庄注张陈二人相互信件一直由其转交)1970年10月31日,“上次匆忙中寄书,寄出后才想起忘了问你感冒好了没有……订了本寄给你, 千万不要特为回信,过天有事再谈”1989年12月11日 张氏来信抱怨毒虫困扰(按:此后张氏竟因毒虫叮咬得病,来信皆为此诉苦)……凡此种种,凸显张氏对庄氏的驾驭之术(庄氏有此因缘终至“青史留名”,自是得其所愿,概无“受骗”之说),亦可见张氏初识陈世骧时的谦卑,唯恐礼数不周而忤陈氏之心,陈氏亦非平等待之,故而二人日后交恶,张氏疏于研究仅是表象,真相当为张氏不甘屈辱的被压抑本性之自我敞开,打破了原有的主奴结构,况乎二者自其初始即无深交。夏张结识亦非源于伯牙子期之谊,而别有深意;二者迥异于张陈的长期勾连,更体现了深层结构的利益共同体。无论夏氏亦或庄氏,这些张爱玲之信就如同昆德拉《不朽》中贝蒂娜绑缚在歌德身上的绳索,只不过不再是贝蒂娜背负着歌德,而是二者携手合谋,纵身跳入“不朽”的迷思中,然而这样的桃花源中充盈着的不是令人感动涕零的诗意牧歌,而是真实而冷酷的生存法则。醒醒吧,爱哭的孩子们,媚俗的孩子们,张爱玲夏志清在朝你微笑呢。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想要了解后期的张爱玲,这样仔细真实的资料是必读的。相比当年有好事者翻看张家垃圾的行为,在张百年之后公开部分的私人书信已经相当绅士了。好奇心总是有的,只是不要让它伤害了某人。
  •     扫了眼。
  •     东火车站候车时在书店翻念的资料书 新星的简体字版 似乎比我手里的印刻版要又多出一些材料 回到学校后又再把它从纸箱里翻找出来念完 按图索骥再复习张老师去寻张老师最后的寓所 慨然 @pepsidav
  •     像是一个侧写,写出看不见的那些事情。
  •     华丽袍子上的虱子成为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主题,作为粉丝还是无法忽略那袍子的华丽吧。
  •     禮多人不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