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双城记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108054728
作者:贾葭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贾葭 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暸望东方周刊》《凤凰周刊》《GQ》中文版和腾讯《大家》编辑部。长期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看天下》和香港《号外》杂志撰写时政及文化专栏。现居香港。

书籍目录

京城风物略
上风上水上海淀   5
万圣的下午茶   7
做一个醒客   31
京城周边玩一趟,穿越明清两代  9
赏心乐事谁家院   11
菜市口   15
佛祖为什么在一号线   17
他乡遇故知   19
生活就是艺术   21
京城访书记   23
才饮长江水   25
找不到北   27
百年大站   29
北京欢迎你吗?
求求你,证明我   37
求种猫,须京户   39
二十年才来一次   41
中央睡觉区   43
做美国人的爹   45
悬车之岁   47
米价方贵,居大不易   49
不上网,毋宁死   51
运动了,一年来一次   53
告别图书馆   55
开发票,必须的   57
使馆区   59
公主坟   62
亲爱的大妈
与子同胞   67
卖的就是暴力   69
原来你也在这里   71
个个是神仙   73
丐帮欢迎你   75
人人都是时评家   77
亲爱的大妈   79
天大地大,房东最大   82
发自肺腑的歌唱    84
中介猛于虎    86
拿钱买罪受    88
出租车都在京密路    92
缓慢的城市    95
满城尽是潜水艇
满城尽是潜水艇    99
人在北京漂,哪能不挨刀 101
蓝天亦浮云    103
空城记    105
有啥别有病    107
有暖气是幸福的    109
眼前突兀见此屋    111
黄尘散漫风萧索    113
马无夜草不肥    115
北京湾欢迎你    117
电梯惊魂    119
有报天天读    121
就是这个味儿    123
年年岁岁饼相似    125
床笫之欢   127
恋恋马桶   129
战台风   131
北京之北   133
饭局事故   137
登东有术   139
家住台湾街   3
谁拂北京尘   141
宛在水中央
胶囊与笼民   145
狭窄的广场   147
冷气永远开放   150
平静的台风   153
暗中作乐   156
夜行车   159
没有wifi 的婚礼是
不道德的   161
中介的饭局   164
我反对   167
左右之别   169
夜排档   172
寸寸河山寸寸金   175
漂洋过海来看你   178
面朝大海的遐想   180
在台北看雨   183
这不是你的台北   185
走出想象中的台湾   187
台北夜读书   190
没有便利店的城市   192
杭州到台北的距离   194
能不忆江南
逐水而居   199
水下的历史   201
上海的世纪新梦   205
西泠埋骨应无憾   208
最忆是钱塘   210
金陵王气黯然收   212
人老建康城   214
珠江畔的风   217
三贴近,三温暖   219
复制的力量   221
沧海桑田的变幻   224
慢下来,慢下来   226
新北京观察
因为这里是北京   231
两个北京的合流   234
平安大街的秘密   237
老北京的光与影   240
有知识没文化的海淀   243
宜居城市应以人为本   246
茶城马连道   249
涮的就是肉   252
出租车与北京形象   255
老字号里的流年碎影   258
细节与文化基因   261
太监的遗迹   264
地铁站的记忆   267
闹市中寻找佛国净土   270
从前,有个城市叫北京   273

作者简介

这是贾葭关于北京、香港等城市生活、文化的随笔集。
作者在京生活多年,举凡典章规矩、帝京风物、庙堂江湖、胡同大院、高士流民、天象地理,无不采撷入文,妙趣横生、诙谐可亲,可知居长安大不易,亦有一针见血之效。写到香港的片段生活,从北方古城到南海都市,可见不同城市生活规制带来的情感冲击。
贾葭笔下,写出了新一代中国都市人的纠结。


 我的双城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的双城记》的作者贾葭是京城的交际花,这从他书里所写的内容就能看出来,他在这本书写的,是居住在北京和香港的生活经历。无疑,他热爱饭局又热爱文艺,喜欢泡在著名的万圣书园消磨时间,也流连于各类饭局。不过让人奇怪的是,这种交际花,还有时间读书呢。这些专栏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写于2003年,这似乎并不是多久远的时间,那场著名的”非典”还未从人的记忆里消退,但作者笔下的北京却已是大变了模样。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在专栏抱怨过北京动辄二三百万的房价,但现在可能还不够首付;作者抱怨过北京户口,虽然经济给人带来了自由,模糊了北京和非北京人的区别,但他当时不知道限购是个什么玩意;作者还煞有介事的抱怨了北京的沙尘暴,他只晓空气不好,不知雾霾将至。这些细微的改变让人茫然,是吗?以前的北京竟然是这样,似乎看起来还是个有点自由的地方呢。我记得福克纳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生像一辆急速向前的马车,看越远的地方越清楚,越近的地方越模糊。我们与时代的关系似乎也是如此,身处其中,除了焦虑,似乎感受不到大的变化,茫然接受,不知道该以何作为参照物。贾葭的这些专栏,无疑就是今天北京的参照物。他写的是好的,与爱掉书袋的作家不同,他总是喜欢写身边的小事,与南方来的朋友吃饭,朋友将茶壶盖斜扣在喝空的水壶上,服务员走过来,直接给扣正了。这种生动的、好笑的生活细节在书里很多,分寸也拿捏得很好。不过如此多的讽刺与抱怨,作者竟然没有被打,也是奇怪。作者也是个讲究人,他不坐地铁,觉得地铁站里气味不佳,穿戴也得体,与传统的不拘小节的公共知识人不太一样。这背后的意思是,他保留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未将它全然开放给某种理念,人也是温和的,并不愤怒。这些专栏里的文字也是如此,精致、妥帖。说起来,只有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先在北京打车竟然如此难,不仅看出租车司机脸色,还要看自己的姿色。在早期的专栏里,贾葭没少调侃这件事,但是现在,各类打车软件确实解决了这种困扰。打开手机,点开app,输入目的地,如果可以的话,稍为加点小费,来接你的司机就会殷勤有加。我从来就不知道时代是不是向前的,在循环往复中,我看到倒退,又看到希望,那些带给人自由和禁锢的力量似乎在相互拉扯。但我还是不太明白,我有时悲观,有时乐观,言论举止像个精神分裂。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也是这样,在一种茫然里,记录着急速地、易变的时代。注: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     [在我写完这篇不知所云东西的时候,听说这个之前被迫搞行为艺术的贾老师终于现身了。]前两天,一个叫许亿的白胖子兼吃货兼黑心房地产从业者突然在群里不平则鸣(我之前给这个中年胖子的随笔集《旧时光的味道》贴过电线杆小广告),说是又有一本刚面世不久的公开出版物被拿下了,一股吃到了过季阳澄湖大闸蟹似的不满。他说的那本书叫《我的双城记》,是个叫贾葭的码字儿的人写的,我去京东上顺手搜了搜,果然在自营一栏中显示了“无货”俩字,只是一些入驻的书店拉拉杂杂还搁在架上。转道去了亚马逊和当当,这书稳妥妥地还放在售卖一栏里。喏,就这本书我于是很怀疑许亿的动机和网络搜索能力,网上有消息说这本书的作者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最近被动地做了点习以为常却又独具中国特色的行为艺术,看上去颇为可疑,甚至不少“居心不良者”寄希望于他这是为了新书大卖炒作。许胖子此举,极有点破坏“居心不良者“们所希望的完美结果的意思。但很遗憾,他没有得逞。不过,倘若遂他愿又如何?这本枕边新伴像个遭遇蹂躏的小娘子,早已经被我以躺着的优雅姿势翻得通页褶皱了。《我的双城记》是贾葭信手写在报纸和杂志上的专栏合集,跨度从2003年一直横亘到2013年。因为搞媒体的职业身份,十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在北京和香港以及台北,度过了作为一名祖国新闻民工所谓的“黄金十年”,当然这其中还因为职务需要,流窜过上海、杭州和广州等这些大国崛起过程中难以被忽视的大城市。鉴于一枚新闻从业者的敏感,以及在码字这个行当里“总要捞点外快才能将就补贴生活”的潜规则,西安人贾葭极尽所能,利用他专属的写作技能记录下了一个飘来飘去浮萍游子对每个城市的浮光掠影。话说,这些汇集在《我的双城记》里的篇篇数千字小文,身为一名阅读饥渴症患者,间或一些篇目我都有熟悉浏览过的印象,不过彼时是时有时断,不成系统。如今则是给出版社的编辑仔仔细细按照他每一段的城市经历归了类,让北京的归北京,香港的归香港,不仅逻辑上连篇成章,而且显然很有必要——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人民嘛,当然,还有什么样的政府机构——他们总是为群众的日常生活各种殚精竭虑。身为也搞过新闻——那简直愈到后来就愈变成被新闻搞的后辈,我当然是不认识贾葭的,但媒体圈好在也不算大,小到就像某些机构,眨眼就能对一个人的前世今生身处何地是否婚配家属何在了若指掌,当然,我们就算能找到人也不干点什么有的没的,顶多加个微信好友打声招呼聊表聊表倾慕之情。从我在互联网上翻找到的信息来看,贾葭自己却对这么马马虎虎出第一本书,显然是不以为然的,甚至略感到羞愧的——脸皮儿比杜蕾斯还薄是文化人的通病,而为了多卖两本书不得不张罗吆喝两句,再通过广博的朋友关系给推荐推荐。贾老师人缘好,待友推心置腹不可得,加上往期的专栏文章有序结集后也相当可读,好在书也卖得不错,连京东都卖断货了——这我实在是想往期望中的结果去琢磨。但贾葭却在序言里说:当北京居委会大妈要检视他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证时,被当作社会闲散人员的他,自然是拿不出来的。写专栏的,顶多大部分时间是对着电脑,坐家。而专栏作家在中国,这么一个高度市场化低级稿酬化的职业,是没有任何单位可以挂靠的,在北京大妈眼里,和街头混混差不多。因此,贾老师一腔愤慨笔尖出:你才是专栏作家,你们全家都是专栏作家。幸好,去年底的时候,贾老师因为一篇《花20块进门的大学永远不配一流》,遭到了义正严辞厦大学子们的呵斥,在声势浩大的“贾葭滚出专栏界”中,终于如愿以偿,对“专栏作家”这个称谓挥一挥手,没带走一毛钱。话说回来,许胖子上面的不平怨语更是无稽之谈,人家一个连单位都没有的体制外游民,既然不吃政府这口饭,难不成政府还砸了他的锅——文明社会,黑社会都需要西装笔挺讲道理的,以德服人。不难想见,生活中的贾葭平易近人,是个谦和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形象。而一旦埋头进入《我的双城记》的字里行间,贾老师就换了副模样,对生活时间最长的北京,人人都向往的皇城跟儿脚下,像个受气多年的小媳妇,抱怨起来能数落出种种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户口瞬间能把人分成京户和不被纳入京籍的外地人、一到沙尘季——他把四季分明的北京划作沙尘季、桑拿季、会议季和暖气季——就“黄埃散漫风萧索”“两鼻孔黑如烟突”的风卷黄尘、只有在遭遇全宇宙最宏伟人口迁移时期才得以有所喘息的交通状况、一下暴雨“北京就变成了北洋,满城尽是潜水艇”的城市“自然灌溉系统”、跟食客在买卖博弈中比你二大爷还大爷的餐厅服务员、不斩一刀不拍一砖誓不罢休的恶房东和黑中介,以及明面上保家卫国为己任私下里治保补贴轻松拿的红袖箍大妈……估计再往后写,还会出现更多让人惶恐的帝都群像,毕竟在这个专栏封笔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后来万能的“朝阳群众”。当然,个别篇目中仍然会闪现出极尽可爱的人,比如上了些年头的出租车师傅,各个都在海里驻扎着三姑六舅,品评国是来足以让搞时政新闻的编辑记者汗颜:“幸亏哥们儿去开出租车赏了自己个饭碗。”总之,主旋律还是:人在京城漂,哪能不挨刀?他在多篇专栏里最爱提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顾况扯白居易的蛋:居长安大不易。这言辞在篇目里出现的频率,都会让人怀疑贾老师是不是常被祥林嫂托梦。但贾老师自知不及人民艺术家白乐天的才华,“道得个语”实在有困难,平民匹夫之外,又是一介外地人,得出“帝都居不易”的结论不难理解,虽然他常言暂住在玉渊潭某几所军委大院附近,看尽此处退休老干部们的人世繁华,但终究因为力道不够,捅不破那层看不见却摸得着的透明膜。后来贾老师因为换工作的原因,往南一跃,去了邓小平爷爷给祖国人民从帝国主义落寞豪强万般强硬地要回来的香港——估计谈判时候,有资本主义贵族奢靡堕落气质的撒切尔夫人,也会为那一坛盛满浓痰的痰盂和接连不断的熊猫牌社会主义二手烟所震慑——他的画风突然就来了个180度大掉头。之前还是受气小媳妇,马上就成了榜上公子哥的傲娇小公举,除了每有新鲜感的镜头闯入日常生活时,还不忘时时末了拿来和前任比较一番:香港的生活和北京一比,日常,不日常。香港在贾老师那里有多香?身居斗室的他,反正抱怨声逐渐被意外惊喜和诧异所替代:这里原来过夏天跟过冬似的,出门无论上车还是进办公室,围巾外套成常备,因为冷气永远开得又足又猛,万不会像北京那样节能环保;这里的小巴原来彻守通宵,并且少有便秘似的堵车之虞,可能因为香港的资本主义夜生活腐朽糜烂,而小巴司机倍受资本家血汗剥削;这里的中介不带坑蒙拐骗,效率极高的同时还能为“我能不能在你的家里抽一根烟”提前征得主人许可;这里的临街铺面是否能够营业居然还要以公函和听证会形式获取全体业主同意,否则不被批准开张——天了噜祖国大陆不就是房地产商和工商局说了算么,一个管硬件一个管软件能有你业主什么事儿。当然,贾葭也不能通篇都艳羡资本主义的香港而唾弃社会主义的北京,香港也有难搞定的事儿,比如并没有适合足够大的广场来供港人表达政治诉求,无论是维园还是位于金融中心的皇后像广场,哪怕当年新修建的添马舰政府总部门前广场,都被视为其设计规划是有意给聚会群众造成不便。在感受过祖国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贾老师眼里,这些都是不屑一顾的,但他仍然会神补刀:诺大的北京城,根本找不到能够支一顶帐篷的地方。专栏停在了2013年,若再往后,香港断断续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似乎逐渐在拉进它与北京这座城的关系。贾老师在写了三年的序言里表示略有遗憾,否则这本双城记里藕断丝连的微妙感体会起来将更富有意味。台北、台南、高雄、广州、上海、杭州,这些贾葭留下足迹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会带上他“刻薄主观意识”的点评,但比起北京和香港,应该顶多算得上艳遇,算不上真爱,墨镜男王家卫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纵有万般不是的前任和现在感觉只是良好的现任,有过和一座城市谈恋爱经历的人,你们可以感受一下。无论如何,在现代化的大踏步下,每一座城市都仿佛变得越来越相似,小城市里充斥着各种香港街和北京路,大城市里也竞相模仿起更有现代感的国外都市,不自觉通通打上“东方巴黎”“东方纽约”的自我标签,可能有的时候因为百年不遇的气候原因会有“东方威尼斯”出现,还是复数。摩天楼拔地而起,新街道通畅八方,连我家乡这个15线小城,都竖起了30层以上的高楼,和政府门前的8车道并行大路。记得2010年时候,向微博撒娇卖萌威胁退出的贾葭,后来又以“沈步摇的爹”为名低调重回微博吹牛扯淡,不知道他在文字世界里这么毒舌又恋旧的人,会对这本恋爱养成记说些什么?但我把这5个字敲入搜索栏,点了鼠标左键,结果却是:抱歉,未找到“沈步摇的爹”相关结果。这说辞,就跟生活在这些个城里的庸庸众生一样,我们很容易就不知道一个人去了哪里。
  •     刚刚知道,机场分局说,贾葭确因一起案件,3月15号被带走的。这一天,两会也刚结束。什么案件,我其实并不关心,一来我们并不是那么熟,更重要的是,我想,没有人民公安做不出来的案子吧。从三联出来时候,特意到三联自出版区找这本双城记,恰有一本,封面敞开着,有人刚翻过的样子。我拿到前台,收银员说,这个书最近卖的还挺多。我也希望他是炒作新书,不见了。现在看来,玩笑开的有点苦。昨天上午,跟他的爱人发信息,问人联系上了吗?答复是还没有,找遍了,都说没有登记的信息。除了简单打听个消息,安慰一下,旁人大概也帮不了什么。有同事推荐大家买书,说“作者有难,有兴趣的买一本”云云。很快,他爱人就留言:这措辞显得书本身不值得看好吗。后来我带着书,在北京北站,上了去延庆的末班车。车内咣当咣当,车窗车外拥堵的西直门、北四环、五道口,忽然静音了,夜色覆盖了北京城,把灯火留在了身后,我在仍然咣当咣当的穿行在延庆的山区。夜太黑了,我翻看贾葭的这些个豆腐块,偶尔会被机灵和玩笑逗的会心一笑,车过了南口站,感觉车厢里只剩我一个了。不知道是否过了居庸关,过了水关,但我能想象一列有着光亮的火车正穿行在四顾漆黑的深山,有点孤单,也有一点被山神俯视的温暖。第一次出远门,是坐火车去武汉上大学,车在太行山南下的时候,我见过一样的山。北京算熟悉的城市?看过这些个说租房中介、说海淀、说万圣、说出租司机,还有北京大妈的文章,有时还会被文章带回到一一对应的场景,不少觉得机灵转的过瘾,但大多时候,是一个外省来京务工人员自嘲的苦涩。贾葭在南大学中文,遣词造句都不赖。相信,读过他离职腾讯《大家》主编的辞职信的人,会认同我说的不为过。书,还剩香港的部分没有读。人,找到了。对于记挂他的人,比起找不到,这算好消息吧。他的爱人也不用那么慌张了。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一个人,说不见就不见了,没有人告诉你哪里去查消息,直到有了一个消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一般,整本书最好的是开篇的自序。作为报刊的专栏文章还大致合格,但结集出版就太不厚道了。很多重复的内容,还有不少堆砌和拼凑的应付文章。因为众多文化圈名人及友邻的推荐导致我的期望很高,看完后的心理落差也就很大,所以减一星。去年凑单买了好几本鸡肋书,引以为戒!
  •     听说被抓后买的,没什么欣喜的内容。
  •     整本书,只有自序是写得好的,这……
  •     看着贾葭轻松的文字,心里不是滋味
  •     没有封底诸位名人吹的那么好
  •     每篇短文像是一块块拼图,虽简短,但拼到一块儿就是一座城市赤裸裸的现貌。悲哀的吐槽总是点到为止,能让读者看懂,又不至于过火。可惜写帝都的文字太多,香港和台湾太少,总觉得不爽。希望读到下一本,如果贾葭还有机会出版的话。
  •     一个半文艺半愤怒青年的心路历程,很多细节相信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心有戚戚焉,至少对于北京我是这样的。没有太多养分的文章适合在无聊时阅读。从之前一财美女推荐的迟到的间隔年到王五四的推荐的这本双城记,看来以后要慎重选择了。
  •     读起来感觉很像寻路中国,喜欢讲城市生活的那些文章,对政治的评价部分不太喜欢,有点刻意引起共鸣的感觉
  •     从不知道贾葭,在三联书店的码堆上看到这本书还是想了“蒹葭”一词才准确拼出他的名字。随手翻开,文章写作时间很近,不长,写北京写得很有趣,那些身边发生的事就这样被作者挑破了,写出来了。南京、北京、香港、广州……书写出的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情感,是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而不断变化的。原来我和作者一样经历着生活里的那些确幸、荒诞、无奈、迷茫。这点本书做的很好,不是完全按照时间分类,也不是按照城市,而是将这两者交叉到一起,从今到前。既可从前到后,按城市来读,也可从后到前,探究作者心境变化。书由近年的专栏集结而成,篇幅很小,也没必要做深度阅读。然作为茶余饭后、夜深入眠前的读物是极适合的。足以在一天中最轻松惬意之时,重新品味自己生活的城市,唤醒紧张麻木的神经。
  •     这些狗屎书籍隔三差五的出炉,证明天朝是一个狗屎国度。
  •     妈的还我宝贵时间
  •     太多尘嚣北京,我想看的是香港。
  •     随笔集,多数(70+篇)是关于北京的,只有大约10篇说香港,比较失望。
  •     明明是好多城市 为什么是双城记
  •     本书文章截止到2012夏天,贾葭之后写香港台湾和内地时政的文章更赞,可惜公众号微博都被封,除了期待能在境外出版成集,是没机会拜读了。说回本书,如连岳所说“可当成一个专栏作家的成长史来看”,其中重复、平淡、应付交稿的文章确实有,但也有很多好文,特别是写北京的文章最妙。
  •     当代中国大都市生活白描,似曾相识
  •     平平,唯一好在前後幾年對照,筆觸在進步
  •     大多数专栏都是一星的水准,贾的这本集子是个例外:两星
  •     生活在帝都,生活中的槽点肯定少不了。贾葭老师把槽点都变成诙谐的梗。这是专栏作家专长吧。 btw,贾老师不喜欢“专栏作家”这个称呼,但其实,读《双城记》时,想到贾老师、想到十几年前的贾老师,仍然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当专栏作家的料儿。文献学专业不过让贾老师在专栏文章中,多了些可以引经据典的储备罢了。 很高兴看到老友的文字被大家喜欢。
  •     北京和香港如兩極
  •     失之流俗
  •     辞职饭卡里钱用不完,公司楼下刚好有三联在卖书遂买了此书。是每日所看所想的集结,没有什么很深的见解,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可做如厕、长途读物。四分之三的北京,四分之一的香港、台北、江浙一带,翻起来很快的。在诀别北京后看人吐槽北京,有种心理安慰。
  •     专栏真的要诙谐才是硬道理。有锋利的针,有情怀的泪,让人向往之。自己北漂真是白待了。
  •     对北京的很多描述很精准,也很幽默,但毕竟是杂志的专栏文章,偏向于娱乐性的浅阅读,开心就好。如果在北京生活过,那么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信息增量一般。
  •     北京生动,杭州神往,南京长叹,香港无奈。许多十几年前的文章,到如今看,自己呆了五年的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进步。ps贾老师似乎是google earth 爱好者。
  •     勉强读读打发时间
  •     无论你关不关心,政治时时刻刻在关心着你,敏感一些的人可以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感受到政治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候在一个环境生活久了你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但如果有机会在另一个环境中生活,便更能体会其中差异。 贾葭还说过“文学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文学为止。艺术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艺术为止。新闻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新闻为止。色情必须干预政治,直到政治不再干预色情为止。以此类推。” 对这样的校友充满敬意。
  •     又一次認識了北京。
  •     你失踪那天,下单买了它:等你平安归来,这本书就读完了。没让人失望的一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的专栏文章集结。美中不足的是,虽说写的是双城,但香港的份量轻了些。
  •     说是叫双城记,叫北京记得了,相当多篇幅是在讲北京,香港谈的很浅,小细节倒是挺感人的。文笔想法可以,但企图从这本书了解香港的话,不推荐读这本,想了解中国人眼中的北京倒是可以一看。序言写的很有双城的意思,但书的内容和双城相差较远。書的裝幀倒是很有意思,外殼是香港跟北京一起,裡面卻是北京做封,這是想說書主要還是講北京嗎。作者失踪後,买书的人忽然多了起来,之後作者平安歸來,祝好。
  •     文章都不长,趣味性比较强。
  •     看完后只对香港和台湾有印象。北京那真是浮云。
  •     俏皮幽默、冷眼热肠,风格严重固化
  •     1. 希望我以后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当然用笔头骂人骂到痛点,这个技能我还没有get到。 2. 专栏作家果然不是件好差事。 3. 北京不是好地方。杭州?房价太贵。香港?房价太贵。台北?房价太贵且文化差异太大像是出国。南京?我不太喜欢南京,可能记忆里它太潮湿了。 4. 还是老家好,虽然是个懒惰的温床。 5. 作者的心情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6. 贾葭怪不得会消失这么一段时间呢。
  •     都是作者平日专栏文章的集合,描写北京的话题无外乎雾霾、堵车、忙碌、租房等,若不是在北京生活过可能也没有办法深刻体会作者的文字,然而还是觉得作者写北京话题的文章很多篇都有重复了。
  •     集锦 还不错
  •     文人屁民的小确幸与小牢骚,时而犀利时而浅薄。表面是在写城,实际是在写我。
  •     可借阅,千万别掏钱买。内容实在一般。作者是南大毕业的……据说因为触犯政治被隔离过……我才买的……o(╯□╰)o
  •     买
  •     确实很一般,如果没有无界事件,我根本不会注意这个专栏作者。只是这三个城市我都罕有的小住过。
  •     挺好的
  •     我得了一种看什么书都能看到政治思想的怪病。。
  •     思考掠影,非常不过瘾
  •     不读会后悔的书,一定要看看
  •     轻松的随笔,关于北京,香港,台北。当然还是北京为多。也许因为在北京待了七年的缘故,有几分熟悉,几分共鸣。若是早几年读到,一定去文中的地方走走看看。现在的城市日益相似,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很难给城市形象一个明显的标志。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的同时,又怀念往日的古旧传统。
  •     有趣,作者很谦虚
  •     怎么港,就是好玩儿。喜欢哦
  •     朋友的书
  •     一星都嫌多。
  •     文字很有趣,内容也有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