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发展

出版社:徐红军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9-07出版)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38284515
作者:徐红军
页数:242页

章节摘录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5,16)这是从历时性的角度给出的定义。还可以从各个国家横向比较来看。密尔说:“每个个人周围的环境与其他个人周围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民族或每一代人周围的环境与其他民族或其他一代人周围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区别在不同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人类没有一个普遍同一的性格。”(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8,67)泛泛地说,无论是经济上自立,还是情感上自我依靠,欧美人的独立性都较强,而亚洲人对家庭的依赖较强,其思想意识中团体取向较浓。这样的区别使得中国人不注重个人自我,没有个人特质培养的愿望,自主性动机较弱。相反,在中国社会里,集体主义有较大的社会认同,社会道德观念强。在清末民初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许多了解欧美的中国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反思并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的。如严复说:“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前言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想要划清界限的是很多书的那种就自由论自由的情况,因为那样总摆脱不了循环论证的阴影。自由和人的自我不能分离,自由始于并建基于人的心理,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而且自由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在本书中我引用最多的是《论语》,希望从各种角度找到《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和自由话语的结合点。下面,我把这本书的思路作一个简短的梳理:首先,本书是从个人的感觉开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冲动和美好的追求,但也要有自己的坚持,这就是本书引言“内在自由存在吗?”的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个人的性情如何塑造了国民性,又如何形成了文化?不同的文化与国民性,其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充满了善良意志的近代中国总是落后挨打?这些是第一章 “文化与国民性”中隐含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个人。于是第二章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就从心理学的微观角度来考察个人的形成过程,因为抛开后天的影响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同样是人,同样都有各种的情感与需求。

后记

一年前,我从原工作单位辞职,想着要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业就是眼下这本书。一年后的今天,看着自己的成果,甘苦自知。因为不是专业所学,也没有经过更深的训练,书中难免有种种错误,像偷换概念、误解原著等是少不了的,但书中一贯的思想是清楚的,也有着和五四先驱们一样的对国家的赤诚和爱,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自信振作、不畏艰难。尽管不想把这本书W成关于“文献的文献”,自己也不想成为“意识形态的争吵者”,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得不承认:“我想写一本好书,可是命运给了我另外一种选择。”聊以宽慰的是作为一个纪念,对自己四十不惑的纪念,以便我多年后看到这本书,知道自己做了一件真正有价值的事。需要感谢我的妻子王丽,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本来想把这本书题献给她,因她的反对而作罢。

书籍目录

引言 内在自由存在吗?第一章 文化与国民性第二章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第一节 从真实自我到自我取向第二节 自我的建构第三节 他者和内化第四节 自我的解构第五节 理性、情感和欲望第三章 从自我到自由第一节 审视个人主义第二节 伯林论自由第三节 可能性和自我发展第四节 自由与信仰第五节 思想和言论自由第六节 法治社会第四章 中国传统中的自我和自由第一节 孔子的个人理论和社会理论第二节 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中的严复思想第三节 家庭,美德抑或桎梏第四节 中国人的自我和自由第五章 尼采和后现代主义第一节 主体性——人的失去和回归第二节 精英主义第三节 欲望辩证法第四节 现代性的危机结语 生命与发展部分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生命与发展》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生命与发展》主要内容:生命与发展相互依存,没有生命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没有生命。生命与发展之间也有着冲突,生命与发展的冲突见于很多时候,但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生命。精英主义的趋向可能导致重发展甚于生命,领导人物为了理想化的目标置人民生命和财产于不顾。上层人物和先行者的不自由即是放弃自己向未知领域前进的努力,而他们最大的未知领域是使全体人民自由,使人民勇敢地自立、自强,敢于面对未知的未来。


 生命与发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原名本来拟叫《自我、自由和中国传统》,后来某种原因不得不改成《生命与发展》,但内容还是一样的,而且生命与发展永远值得关怀。这里我将其梗概复述一下。1、 自我作者认为,自我是理性、情感和欲望的综合体。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四枢德”: 理性、勇敢、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指出理性、激情和欲望是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但是仔细研究发现,激情和欲望有概念和内涵重叠的部分,激情更像人的特质,有着固定的情感模式,而欲望有可能不断变动,柏拉图的欲望对应的美德是节制,而激情对应的美德是勇敢。这里有着混淆,如果说柏拉图认为有着勇敢的情感模式才能勇敢,可现实也有不勇敢的情感模式的人有时就不能变得勇敢?有欲望的人不能勇敢?或者说存在着根本就没有激情的人(福山叫“没有胸膛的人”)也能勇敢。 柏拉图也承认有欲望的人可能勇敢,所以才要节制。固定的情感模式也是一种自我,但可能是一种有缺陷的自我,如没有欲望的自我,没有同情的自我。有欲望的自我才是有动力的。一般而言,自我由感受性自我、记忆性自我和反思性自我构成。感受性自我、记忆性自我近似情感。反思性自我几乎与理性同义。可是这三种自我不包括欲望,也被称为习惯性自我。对个人来说欲望总是在理性之前,但是一旦个人处于团体之中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欲望被安全感所代替。或者说在个人的欲望和安全感之间有一个临界值,安全感强导致欲望强,欲望弱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形成依赖性自我和人格。2、 自由自由就是欲望和理性的结合,康德叫自由意志。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需要承认的是欲望的初始意义就是为所欲为。欲望是相对自然界而言,是为了战胜自然,可后来自己之外都成了自然。再后来,欲望只针对人类社会之内的一切。这必然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所以说自由就是向未知领域的不断开进。自由和安全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团体的强制或政治恐怖的存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感成了对立的两方。集体的强制或政治恐怖并不是贬义的,没有集体和国家个人是无法独立于世存在的。柏拉图的五种政制: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可分为个人和多人统治,荣誉政制、寡头政制和僭主政制是个人统治,贵族政制和民主政制是多人统治。个人统治最后都被统治者个人的欲望绑架,这也再次印证了欲望总是在理性之前的。承认欲望优先,也就是承认人性恶,霍布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等英国和苏格兰传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民主制传统。个人统治中的圣王或哲学王是不值得期待的。即使是毫无污点的个人也不可靠。自由的一个好处是使人朝向客观性。或者说使人意识到客观性。愈有知愈明白自己的无知。于是保留宗教信仰愈加必要。这也是康德提出“物自体”的原因。使人保留一个永恒的对象,用他者或旁观者使自己反思。这涉及到了宗教问题 ,其实圣经《十诫》中的后六条和中国的道德宗教是相同的。而《十诫》中的前四条和孔子的天命相通,圣经中的上帝译成上帝不如译成上天或天命。3、 中国传统中国传统重视社会秩序甚于个人自由。这导致了个人主义不普及。个人主义的歧义很多,这里指得不是个人利益之上的个人主义,而是“认识到自己自由的自由”的个人主义。那种无论在客观环境多么不利的情况下,仍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的个人主义。毛主席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中国流行一种反个人。自由主义的根子在人的欲望,这也导致了现代性危机。导致了希特勒等大规模灭绝人性的社会运动。启蒙运动中康德说大胆的运用你的理性,可是用得太大胆了就走向了非理性,就像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揭示的那样。近来西方哲学中大众启蒙受到诟病。启蒙是个人的私事。当某个名人又大呼启蒙,我总觉得不靠谱。仁的位置,孔子说仁智勇,智勇可以对应自我的理性和欲望,那么仁是对应情感?仁可以对应柏拉图的正义,仁既包括对善的追求也包括了个人的努力。这也是列奥施特劳斯的关怀,则他那里是由自然正当和信仰宗教共同构成。依赖性人格的人组成的国家必然导致寡头政制,而自由的人组成的国家才能使民主制。我们国家依赖性人格的人太多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不能让伯林的政治自由先行的原因,代议制政府现阶段还不适合。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习近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陈丹青:中国人的最大智慧是活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