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1-6-1
ISBN:9787100029148
作者:雷海宗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中国军队人员组成的变化、素质的下降是否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败?中国的长期积弱是否与武德的消亡、文德的畸形发展有关?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作者着重从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兵员、兵制和兵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作了一番全新的剖析。作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体制的关系,呈族血统退化与历史进程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对中国历史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凡一朝之建立,國內示安,流寇四竄,擾民驚君,故求政治之安定為首要之事;待寇已平,民心安定,四夷來朝,政治穩定,此時求人民之溫飽、經濟之發展為迫要之事也;及人民富裕,供給充足,倉廩皆實,則求精神文化上之發展又為不可不為之事也。此孔子所謂:“安之、富之、教之。”之義也。此推之於千萬祀而不易之道也。然交叉進行、曲折反復、時時有之,此又另一待析之事也。
  •     雷先生博闻广识而关心国事,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高屋建瓴。在抗战的年代,雷先生不但热情赞美前方为国捐躯的军人而激烈批评后方懦弱的知识分子,更清醒的认识到在建国前进行历史及民族反思的重要性。这本书里的文章就诞生于这种激烈和冷静的拉扯中,所以其中有粗糙的方法、仓促的结论,更有真知灼见和昂扬的感情。就理论上来说,本书中中国的兵制演变和中国历史的周期论都是很有价值的。在《中国的兵》中,雷先生就当时能找到的资料谈论了中国兵制自“兵出于民”到“兵民两分”再到“兵民对立”的演变,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其大意是雇兵制相比于征兵制,军队的战斗力更加低下而难以节制。于是前者往往导致战争的失败和国家的覆亡。类似的思路我在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关于罗马衰亡的分析中见到过,大意是罗马兴盛有了钱有了奴隶后,罗马人就再也不愿意上前线打仗,而是雇佣外籍军团来帮助作战。这直接导致罗马人的军力下降,最终在外籍军团的反叛中灭亡。看来东西方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周期论,雷先生从民族生长、强壮、衰弱、破碎的生命周期角度将抗战前的中国历史划为两个周期,以淝水之战作为划分节点。这样分出来的第一个周期与内藤湖南的分法是一致的,而内藤湖南的分法考虑的是汉族与异族的攻守互换。在雷先生的眼中,如果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胜利,氐族的符氏政权一统天下,那么中华文明也就就此灭亡,如同那些早已远去的古代文明。但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胜,中华文明没有就此破碎,反而赢来了第二个生命周期。对于这种反常的现象,雷先生给出的解释是中华文明对南方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和精英分子的聚集使第二次生命周期成为可能。根据这种理论,雷先生认为抗战期间就是中华文明第二次生命周期的破碎期,如果中国最终获得胜利,就会拥有第三个生命周期。在这种理论中,雷先生把中日抗战比作淝水之战,突出了抗战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想必会极大的激励抗战的军民。很有意思的是,雷先生尝试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进行相同的划分。他用淝水之战作为分界点,把中国的思想史也划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包括宗教时代、哲学时代、哲学派别化时代、哲学消灭与学术化时代、文化破裂时代。第一个周期的五个时代分别是殷周宗教、接舆孔子、六家、经学训诂、佛教传入,第二个周期是佛教大盛、五子陆象山、程朱陆王、汉学考证、西学东渐。这种划分很有启发性,但我觉得可将二三合并为哲学时代、将四五合并为学术时代,更简明一些。另外,感觉可以从这种由盛转衰的兵制和文化中更深的发掘一点东西。这种由盛转衰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就兵制来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民众的富裕,他们必然会放弃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转而用钱解决问题;就思想史来说,头脑活跃心灵虔诚的宗教时代必然是短暂的,因为随着理解的深入,很多问题就会进入哲学的讨论范畴,最终成为学术问题。所以实话说,这种循环实在难以避免。武备衰落的时代,那些头脑杰出的人一样能看到问题所在,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无济于事的。关于历史周期论,我还想到了西方的政体循环理论。在这种理论中,政体因为的发展处于君主专制、贵族制、平民制、君主专制的循环中。每种制度出现后,都会逐渐的衰败进行变为下一种制度,君主专制帅变为僭主制、贵族制衰变为寡头制、民主制衰变为暴民制。这种衰败如同兵制的衰败和思想史中问题的演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大程度上,我很愿意把这种周期看作以上两种周期的重要原因。中国到八年抗战走完了两个循环,现在正处于第三个循环之中,大概在寡头制、哲学期和兵民分离的时期。就本书的问题来说,我同意雷先生及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第一二期的划分,却不同意他们从军事角度进行划分。从历史资料来看,五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汉化,石勒、苻坚、拓跋珪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汉式的,他们的军事政治成就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族的谋士。如果清朝的统治者,他们很好的接纳了汉族的文化,所以即使淝水之战东晋战败,中华文明还是会延续下去。所以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罕见的拥有第二个周期是因为它不但有着先进而的文化,更有一种同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可能是来自于儒家对伦理的强调和道家的一元论思想。另外,不同的周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一种向客观向个体前进的趋势(国家中心、家庭中心、个人中心)。相比较于西方文明来说,中华文明要更集体、更主观一些,落后挨打在所难免。希望我们能在第三个周期里面奋起直追,更加客观理性,同时也在伦理与自然观中取得新的进步。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本书里面关于家族发展的研究认为家庭大小与生育率有着必然的关系,并说明了家庭逐渐变小的趋势。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根据某位我忘记名字先生的研究,中国的家庭规模在汉朝以后基本是维持稳定,平均规模为4.6。补记:有的时候当然也觉得理论在实践中不见得靠谱。拿兵制来说,即使其与王朝的兴衰有确切的关系,那么可能也仅仅是一个指标,而其发展由很多深层而确定的原因决定的。拿唐朝的兵制变动来说,其府兵制变为募兵制,是很难以避免的问题。当时的聪明人张说说府兵制已经完全失去了效力(强壮的变成将帅的卫队,身体弱的成为奴工,而府兵毫无战力),后来的聪明人王夫之也认为兵民合一是不靠谱的事情(因为兵是不怕死的,而农是不怕劳累而怕死的)。这种变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大概从本族募兵才是王道,又不过在大唐安禄山史思明怕也不能算作他族。确实是一些很微妙的东西,或者人心坏了还真是由盛转衰的原因。像李林甫这种满肚子坏水,又怕的要死的,真是时代没落的象征。放弃生活的艰苦朴素、放弃精神的执着追求、放弃内心的必要同情,或者才是问题所在?意向性还要多多考虑。
  •     雷书从最常见的资料中看出别人都视而不见的东西,是真本事。我觉得砖头般的巨著,自然能体现大师功力,比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谢国桢的《明季党社运动考》、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但这种小册子却更加难写,原因有三:一是要通俗易懂,二是要学术性不因通俗而打折扣,三是语言要活泼有趣味。一和二能结合好实在太难了,何况还要娓娓道来,让读者如坐春风。我特别喜欢看这种大家的小册子著作,印象较深的有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林庚的《西游记漫话》、汪荣祖的《康章合论》等,还有中华书局的一套国学经典小册子、上古的一套蓬莱阁丛书、好像也是中华的“大家小书”系列。真正的大家,不但能写砖头巨著,也能写小册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些观点很有道理,但结尾部分有些观点还是太偏激了,战争毕竟惨烈,可不是不上前线的文人能随便叫好的啊
  •     吼 肥肠吼
  •     历史学的不好,需要复习历史再来重读。缘起于首都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动,虽然讲座乏味,但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对于中国兵制、宗族制以及皇帝等问题都有清晰的梳理。
  •     只想说商务这套书的封面实在不敢恭维==生育制度好像也是这样的吧,一切都是醉了哒。。。一般只讲制度,却忽略了兵的精神
  •     哇塞!被惊艳到!被感动到!可是雷先生好像一直没有讲到信仰的力量。
  •     大刀阔斧读历史
  •     读过这本书,我爱上了解放军。
  •     现在的中国网络上颇有一些人,自己读书不多,文笔粗陋,且未建立合适的品评标准,却喜欢终日只破不立,以攻击他人作品为乐,其手法未见多么学术,却处处吹毛求疵,把作者批得体无完肤,已彰显自我。敢问这种彰显有何益处?如果自身有大能耐,何不做一二立论?请问您那精深的文言和考证功夫,和那看似严谨实则无聊的学术要求,到底为中国学界作何贡献?一个常读常写之人,断不会常发这种引亢高歌的热血而臃肿的战斗檄文。以此支持雷海宗和刘仲敬。
  •     山穷水尽,兵倒山败。
  •     第一次读雷海宗大家作品,学贯中西、才大如海,又别出机杼,通俗易懂。
  •     这是一册外表轻小纤薄,内容雷霆万钧的书。持论宏大,叙述精审,见解深刻,风度热忱。兵制、家族、历史分期、民族与外族,无一不是学问上的大题目,无一不与当时现实切切相关。雷先生在抗战前后的这些文字,难免武断和绝对之处,但其论述不惟切中了中国文武失衡的历史和现实,更寄托了他希望恢复健全人格与强劲国家的急迫愿望。前辈论学,山高土厚的积淀之外,处处渗透着对家国天下的关切。此书固然通篇带着时代的烙印,但那时代现在看来并未远去。
  •     扯出去说一句,我认为古代尚武精神的现代版本大概就是大规模竞技体育,比如足球。其中不仅是集体性和激烈对抗性模拟了战争,还有在公共领域中表达激情(球迷)的正当性。人性中原始的力多少得到保留和表达。
  •     有人把历史讲成高度白酒,喝了一上头,眼里没有旁人,当然其实也并不清楚自己。雷海宗把历史讲成苦咖啡,提神,有回味,还能继续找书探寻。烈酒要喝,不然你不知道那种迷糊会到什么程度,有时还能壮胆。但更要尝尝苦咖,培养成习惯则更佳。
  •     雷大师,很雷,很牛。
  •     为作者的智慧和洞见一叹而至三叹!
  •     20世纪初风行的文化形态论和救亡的产物。史料征引广博,然而立论和论证多有不靠谱不靠谱之处,许多推论流于粗疏。读者需谨慎阅读
  •     文明周期论,列国纷争到官僚主义的统一国家再到文明的崩溃
  •     以淝水之战为界,前为古典的第一周,后为吸收胡人血统和印度佛教的第二周;以秦汉为界,前动后静。
  •     时代特征鲜明
  •     不明觉厉。
  •     淑娟阿姨史前史
  •     创见
  •     挑了兵那几章读了下,作者显然另有所指。再联想下作者政治态度与社会背景,结论不言自明,耐人寻味。
  •     一家之言,有所启发
  •     我发现我 已经接受了很多阿姨的设定。所以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没有震撼了。
  •     史料极简,结论大胆,推证时而跳跃,不失其为天才。
  •     雷仲敬
  •     果然,对周、春秋、战国、秦这段历史解释的很精彩,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而产生的阿米巴退化,相对来说,秦以降反而并不具有太大的历史意义,因为都是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同时,礼崩乐坏就是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的消亡,无法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理解孔子的悲观意识。而王安石是古人中少有的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我也大概能明白宋颖老师为什么不喜欢苏轼了。
  •     犀利
  •     文武兼备,造就完全人格。
  •     谈到先秦历史,感觉大部分人还是在路灯下寻找钥匙(当然,今天我们多了很多路灯),而这本书则走到了黑暗的街区进行摸索。
  •     写的很不好,逻辑链断层严重,意义不明,许多地方要脑补。评价虚高,水分严重。
  •     劉阿姨《經與史》之父。雷海宗推崇的是封建制,更具體的是大家族的高生育率和戰國以前的武德,不喜歡原子化社會的文弱。對本書期待過高。
  •     感觉秦晖也受雷先生不小影响。
  •     五星好评,薄薄的一本~
  •     矮马呀 咋这好看捏
  •     文章内容非常具有时代风格...但是有些论证显得奇怪...可以作为一种思路,最好是对相关历史有了解再读....
  •     感觉一般
  •     除了在被人看到书皮上有“中国”会被误认为在读C型包围姊妹篇之外,嘻嘻
  •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见解和知识。特别是关于治乱与人口增减的周期性循环的探讨,确实给了我很大震撼:治世多在乱世之末,而衰败总潜伏在盛世之中;乱世造成人口锐减,从而造成人均土地的增加,若此时恰有一个还算“称职”的统治,便可造就一代盛世。
  •     很好奇雷海宗看过《西方的没落》嘛。。。
  •     雷海宗这本书如果能作为中国历史教材的大纲的话,我们的社会也许是另一个平行宇宙正在发生的
  •     雷海宗先生的这本书的知识含量是相当大的,就一个武王伐纣年代的分析和一个中国历史的两周论就足以傲视大多数历史书了。书中可以看看雷先生怎么推算出公元前1027年这个雷海宗年代的,还可以看看雷先生的两周论是哪两周。当然,雷先生的书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他的其他文化只有一周的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在希腊古典时代之前有过米诺斯-迈锡尼文明,虽不清楚二者具体联系,但至少荷马史诗当中有很多记载都是那个时代的。还有美洲的土著文明,南美有查文废墟,中美有奥尔梅克、玛雅等,都显然不可忽视。但是从雷先生的那个时代来讲,他的认识确实是十分领先了,至少在一片斯大林五段论的氛围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显示了学术界的活力。
  •     中国的兵一定要仁勇双全,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支柱!
  •     以淝水之战为界,前为古典的第一周,后为吸收胡人血统和印度佛教的第二周;以秦汉为界切,前动后静;崇尚文武兼备。读得痛快
  •     独特但是有说服力的论述 以及先生一腔爱国热血感人肺腑❤❤❤
  •     七十年前的著作,仍令人耳目一新。哎,书读少了。
  •     此次抗战,有如塞翁失马,在表面损失的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好处。
  •     经典重读
  •     此書對傳統文化的分期和批判非常有新意,鞭辟入裡。但是最後的預測並不準確,而此預測的反面則是今日的情形,所以此書絕不過時。分析方法按今日的看法過於宏大,但恐怕涉及一些底層的問題,也唯有使用這種分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