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出版日期:1988年第1版
ISBN:9787108000255
作者:[联邦德国]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
页数:280页

《里尔克》的笔记-笔记 - 笔记

赢得他青睐的艺术大师对他来说都具有一种与他的第二故乡不相上下的意义:他们在一种特别的强烈的可感性中体现着人类事物的,甚至全部存在的总体,正加他自己的创作对现实的关系始终只是经由感觉“完成”整体、“生死统一体”(这是最终公式)一样,他对一位艺术大师的赞赏始终意味着与他的全部“天性”严相吻合。

《里尔克》的笔记-笔记 - 笔记

而我说起上帝时却声音低微:他的缺陷,他的不公,他力量中的所有不足之处都源自一点,即他还在发展之中。他是未竟之物。为什么他应是已完成者呢?人们曾经如此需要上帝,以致他们从一开始时起就将他视为己在者而接受。人们曾经需要完成了的上帝,他们说:“上帝在了。而现在,上帝必须补上他的形成过程,我们则助他一臂之力。由于我们,他形成着,由于我们的快乐,他成长着,我们的悲伤给他脸上投下了阴影……”。

《里尔克》的笔记-第142页

只有爱耗尽在无名的工作中时,纯粹的物才会产生。

《里尔克》的笔记-第156页

亲爱的萨洛美,只有你才能够辨别和证明,他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和我相似;他,部分由我的危险组成的他是否在这危险中衰亡,一定程度为了我不致衰亡而衰亡;撰写了《马尔特手记》的我是否正因为此而掉进了卷走我,将我冲向远方的激流。你能理解吗,我在这本书后宛如一个劫后余生者在鹅行鸭步,内心深处却无所适从,无从事事,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当初写这本小说时,愈接近尾声,我就愈强烈的感觉到,这是一段难以描写的章节,正象我一直对自己说的那样,这是一出高耸的分水岭;然而现在我却发现,所有的河川都向着原来的一岸奔涌,而我却朝下走进了干旱的荒野,永不变化的干旱荒野。仅仅如此倒还罢了,可是这马尔特,这衰亡者还以某种方式消耗着我,用我生活的各种力量和物体大肆铺陈他的衰亡,没有什么不在他手中,不在他心里,他的绝望心情迫不及待地夺取了一切。我刚发现一件新物,马上就看见那上面的裂缝,看见他抓开的硬痂。或许,我写下这书本,就像引爆一枚地雷,当初我真该在点燃导火索的一瞬间远远地跳开。(1911年12月28日 里尔克)

《里尔克》的笔记-第22页 - 第一章

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奧地利的同情和我生長的狹隘幻境。在那種環境中,藝術空氣稀薄得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差不多,倘若一心兩用,藝術的真實和堅定要站穩腳跟,簡直匪夷所思。為了在藝術上真正起步,我只得和家庭、和故鄉的環境決裂,我屬於這麼意中人:他們只有在以後,在第二故鄉里才嫩檢驗自己性格的強度和載力。

《里尔克》的笔记-笔记 - 笔记

当我在比以前较为深思熟虑的年代里(因为我很晚才开始镇静自若地,不是单单为了补缺罅漏,而是纯粹为了接收地去读书)第一次捧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时,我感到自己从十岁起就饱尝了巴格诺的所有恐怖和绝望!……如果用他那颗惶恐迷惘的心作尺度来测量,那么圣珀尔滕的牢墙对一个孩子的情感来说具有大致相同的维元。
二十年前,我在俄国逗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那片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国土上,从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产生的朦胧认识变得再清楚不过了。要将这一认识遣上笔端殊非易事。也许可以这样表述:俄罗斯人以数不胜数的例子向我表明,即使那种始终迫使一切反抗力量甘拜下风的奴役和苦难都不一定能导致精神的灭亡。至少对斯拉夫精神来说,有这么一种程度的恭顺,它为斯拉夫精神——即使后者处于最沉重、最巨大的压力之下——创造了一个秘密活动的余地,创造了斯拉夫精神存在的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维。无论局势变得多么逼人,斯拉夫精神在这一维中获得了全新的、无穷的、真正独立的自由。


 里尔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