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藝術評論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91115
ISBN:9789573238188
作者:SENIE,HARRIETF.

作者简介

公共藝術因為具有社會功能,所以可說是代表一民主國家的理想藝術形式。然而,自公共藝術啟蒙以來,其適當形式、安置地點及募款方式所引發的問題,卻使得這項藝術成為爭議的題材,而非大眾共識的具體呈現。本書從各種不同的觀點剖析美國公共藝術,不僅針對作品的形式分析,並兼顧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本身的藝術價值。對於它所扮演的紀念性、實用性、服務性等角色,提供了極佳範例,有助於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來檢視並省思台灣公共藝術的定位及發展方向。


 美國公共藝術評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去年金秋赴美考察公共艺术的亲身经验,结合艺术史理论与研究方法,初步探究美国公共艺术如何有效而完整地传达其信仰、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本文以拉什莫尔国父山作具体案例分析,论及该公共艺术的图像形式、历史社会语境、表征符码等,其中涉及到的相关艺术史研究方法包括:符号学、艺术心理学、互文性、文化研究等。关键词:神话学、接受语境、互文性、镜像理论、自我与他者引 言提起美利坚合众国,人们脑海中立即浮现的太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定义,而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经典场景:简朴而庄重的华盛顿纪念碑位于一大片绿荫中心、林肯纪念堂、杰斐逊纪念堂、白宫、国会环绕四周;坚毅而不失灵巧的自由女神像屹立在纽约港口,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淋通体已从古铜色变为铜绿色;当然,还有隐匿于山林之中的,由整座山体雕成的拉什莫尔国父纪念碑。这些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美国国土中的公共艺术,悄无声息地传达着美国精神与价值观,同时也强化了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感。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一个更为清晰的“美国”展现在世人眼前,根植在历史的脉络中。在这些众多公共艺术中,拉什莫尔国父山因其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语境、符码编排显得尤为突出。它一方面具有某种文化结构中的共时性——美国公共艺术中不变和基本的价值共性与结构,另一方面又彰显着与之相对的历时性——这一独特艺术工程随时代而展现出的不同风貌与阐释,由此成为美国公共艺术实现其国家价值观的范本。本文将以拉什莫尔国父山为个案,分析美国公共艺术如何帮助“美国”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总体概念。罗兰•巴特的神话学观点为研究、考察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与方法。巴特在《神话学》中把神话定义为“将历史变为自然”的方式和文本。 通过不断重复使用和系统化,神话逐渐与文化和价值观融合,它被当做真实的、非意识形态来阅读,彷佛该表述——这种在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天生的而不是被建构起来的。对巴特而言,这意味着神话能够被用来证明主流的信仰、价值与观念的合法性。受索绪尔语言学中“音素”(phoneme)的启发,神话学研究中将那些神话的基本单位指称为“神话素”(mytheme),与“音素”一样,在文化结构中,重要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能指与所指,而是整个神话体系中的一系列关系与组合。下面,我将考察拉什莫尔国父山的各种“神话素”,它们相互间的组合与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发挥作用的。一、接受的语境拉什莫尔国父山位于南达科他州的布莱克山区。车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经过契石山(keystone)之后,两边的广告看板顿时都不见踪影,只余下一颗颗庞德罗莎松树(Ponderosa Pine)如列兵一般排列在道路两侧,为这次朝拜之旅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圣感。两面美国国旗飘荡在入口处的平台上,拾级而上便是一道跨度宽广、形制朴素的山门,门上刻有“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字样,自停车场通往游客中心的走道两旁,一路插着美国各州的旗帜。游客中心向观众们展示了当时凿山工具,其中包括一台互动性山体爆破演示仪,展示大厅中央的两台大屏幕不断重复着拉什莫尔建造的传奇故事。每年夏季傍晚,游客中心外的露天圆形剧场还将上映一场为时20分钟的节目,影片在美国国歌大合唱和闪耀着炫目光芒的雕像中达到高潮。无论是国旗、州旗也好,还是开凿工具、展示影片也罢,这些游客中心里的种种陈设与信息,为观众最终观看拉什莫尔国父山提供了一系列“前理解”。读者或者说观众总是带着“前理解”这一整套语境和信念与期待来进行阅读与观看的。 尽管观者通过游客中心展示所形成的“前理解”有速成之嫌,但它仍然卓有成效地发展了某种可预料性与惯例性——观众们在最终细细观赏国父山之时,往往因不久前刚刚接触的爱国主义陈设与叙事,对国父山做出相应的连贯性阐释与解读。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冈•坎普认为,接受的语境——得以接近的条件与出场的条件——都被要考虑到对一件艺术品的任何阐释之中,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在教堂或在博物馆中被看到与这件作品如何被看有着极大的关系。 对于拉什莫尔国父山而言,除了前述的游客中心相关爱国主义展示——亦即出场的条件以外,接受语境还受到接近条件的控制。通往山顶的路只有少数几条,而且是禁止游客使用的。可以观看雕像的地点也非常有限。而从建筑物、走道、平台、栏杆等的设计上,也可看出这个观光景点的四周都在严密的管制之中。拉什莫尔山的山体本身也禁止游客攀登。这座雕像不像别的雕像作品能直接而亲近地观看(甚至连自由女神像都可以近距离感受),而只能从远处某些设定好的地点,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敬仰之心向高处仰望。接近条件的限制凸显了拉什莫尔山的庄严性与神秘性,令人很难产生其它不合时宜的遐想。建造者夏兹昂•波格隆依拉什莫尔山形设计建成了这一国父群雕,完成了由伟大人物升华而来的地景艺术。地景艺术作为艺术创作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作品与自然环境互为一体,难以区分,因此在拉什莫尔国父山接受语境的分析中,恐怕不得不涉及到国父山自身。这座高达18米,仍然覆盖着碎石的未完成雕像(雕像原本计划做到腰部,后由于技术等原因只完成了如今所建的胸像。),使人们脑中浮现出一幅浪漫的景象:这些雕像彷佛从它们被拘泥的石质人形中解放出来,屹立于天地之间,与人们对国父开天辟地、建功立业的想象不谋而合。从自然山体迸生而出的国父雕像亦巧妙地暗合了一个崭新的美国从欧洲大陆的附属中脱离。这一块巨型花岗岩雕刻,部分埋在土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节下令人敬畏的深沉、伟大、张力,以及排山倒海的孤寂感。这种现代艺术景观常常受到该地区大自然巨大而微妙的力量所影响,这些力量包括大自然成长与衰亡的过程。位于旧金山,由韩德森(Mel Henderson)、霍利(Joe Hawley)和杨(Alf Young)合作的染色碑文《油》(Oil),因为时间因素,褪色了许多;克里斯多(Christo)的艺术计划也在几天之后便不得而见;史密斯逊的《螺旋状防波堤》(Spiral Jetty)及海扎(Michael Heizer)的《双负空间》(Double Negative)也许可以维持人的一生这么久吧!而拉什莫尔则预计要保持两百万年。 波格隆的初衷便是要为美国的未来建立一座纪念碑,拉什莫尔国父雕像因其自然材质所具有的亘古不变的物理属性,彷佛向观众暗示着:美国宪政的未来一如花岗岩制成的国父山一般永恒。二、互动中的符号每个人在任何场合下都能迅速地辨认出拉什莫尔山,它就像美国文化中的许多事物,以巧妙地形式提供了身为“美国人”的共识。不过,拉什莫尔国父山所蕴含的象征“美国人”的符码并非独立自存,其表征之实现、共识之达成,无法脱离其它艺术作品、相关历史事件,或者说文本。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每个文本都是在与其它文本、其他文化表述的关系中存在的。互文性的诞生同时标志着作者的死亡。她指出,正如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由“无限组合的意义”(significance)不确定地反映出来,主体则被投射入一个巨大的互文性空间,在那里他或她变成碎片或粉末,进入他或她自己的文本与他人的文本之间无限交流的过程中。 换言之,艺术家波格隆并没有赋予拉什莫尔国父山以有机的统一性,国父山更多地要归功于其它文本。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 互文性存在着纵向与横向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更偏重于历史的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抽理出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该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不同时代对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认可程度、采取何种接受方式等;后者则更偏重于现实的维度,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越空间的、与此文本有着或近或远关联的其他文本对此文本的影响。拉什莫尔国父雕塑所呈现出的古典形式的壮观,揭示了其历史维度的互文性。我们能从这一尺幅巨大的写实雕刻中追溯出古代经典艺术与建筑,如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与雕刻、中世纪的教堂与城堡、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古代废墟遗迹等等。里法泰尔把皮尔斯提出的客体、符号、符意的符号学三角关系图加以改造,提出了文本、互文本、符意的三角关系图,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一个母体,称为第一文本,互文本是第二文本,符意是第三文本或第二互文本。在拉什莫尔山对古典艺术的追溯中,国父山是文本,金字塔、希腊罗马雕塑等古典艺术是互文本,而连接二者的可被识别的共同符意则包括:强调持久、安全、稳固、强壮、崇高、力量、传统、智慧、体积庞大、古旧、文化遗产等。符意是文本得以互为转换的基础。借此互文性,那些常常使用拉什莫尔山作为标志与象征的机构:如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金融团体、宗教团体、公用事业、军队组织等,得以加强权威感,并表达了稳定和坚固的信念。拉什莫尔就像一个不受限制的时间机器,可以与欧洲的历史链接,并将这种永恒的特质转移到美国文化所需要的形象之中。波格隆于1927年至1941年不断有技巧地将自己和拉什莫尔山于大众媒体曝光。随着人像一个个完成,落成典礼也一次次举行,每隔两三年,波格隆就将现任总统或行政首长请至那里,举行一场盛大的揭幕典礼,请他们揭开覆盖在雕像上的巨型旗帜。《生活》、《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以及其它许多重要杂志,都以重要版面并附插图,说明这项艺术计划的细节,那段时间,每天的报纸上常常出现巨大的人物雕像和工人们渺小身躯相映成趣。频繁的媒体曝光令拉什莫尔山不再像一件纯粹的公共艺术品,它成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许多伟大计划并肩齐坐,这些三十年代著名大计划包括胡夫大坝、田纳西整治计划、金门大桥等。这些大型工程所展现的是:美国人的聪明才智、不可思议的成就、精密的工程计划、巨大电力的运用、新科技的产生、人类征服了自然,以及借助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等等。周围文化的文本,或者说横向的互文性,将拉什莫尔国父山与当下美国的建设成就紧紧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在拉什莫尔国父山上种下了民族自豪感的种子,强化了身为“美国人”的认同感。三 “镜像”与他者拉什莫尔国父山极为写实地雕刻出四个成年白种男人的外形,从左到右它们的面貌和姿态如下:华盛顿是群雕的主要支柱,年纪约在中年的晚期,健康良好,有着宽阔的方肩、笔直的姿态、鉴定的下颚、高高的额头,和平行的目光。看起来稳重而无表情。杰斐逊在华盛顿的右后方,身体被遮盖,露出一张年轻而饱满的脸。嘴唇紧缩,头部微微向上倾斜,想远方注视。似乎不为外界所动地在沉思。罗斯福是群雕中位置最后面的一位。脸部丰满而宽阔,显示出强壮的体格,浓密的头发覆盖着低额,目光透过眼睛斜视前方,蓄须,有着强硬的下巴。看起来有侵略性、执着而果断。林肯在最右边,面向左边,使得整组雕像呈现一个环抱的半圆形。修长的脸显得较实际年龄早熟,皮肤紧绷在脸部突出的谷歌上,深邃的眼光微微向下注视着。嘴唇大而位置稍低,嘴巴宽阔。蓄短须,前额宽广。身体略向前倾,似乎担负着重任;很明显地,是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看起来坚毅,充满精力,深谋远虑而有智慧。成熟、稳重、智慧、果断、坚毅、精力充沛诸如此类,国父们的形象是被当做完美而理想的人格来进行构建的。然而,这种理想的人格如何同观众自身发生联系并产生影响的呢?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拉康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于人们对形象的迷恋;具体来讲始于婴儿对自己镜中影像的认同。此一认同从本质上看即是一种审美认识,亦是一种虚幻,它表示的是主体趋向于整体性和主动性的努力。通过镜子作为外部媒介,婴儿尚未成熟的身体变得完整。镜像被称为“理想的自我”,一个完美的自身,没有任何缺失。虽然镜像阶段在婴儿18个月时结束,但儿童会依据与他人的关系继续编织更复杂的自我形象;因此,主体与它的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的是人类个体一种孜孜以求的永久趋向,这种趋向引导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会追寻并培育一种理想自我的、想像的完整性。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建立其实是一系列类似这样的想像性认同的结果。 这种主体与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观赏拉什莫尔国父山时也概莫能外。实际上,观者将国父形象当做是一面镜子,通过想象性投射,形成一个拥有着完美人格的“理想的自我”。 自我和与镜中影响的关系由此构成“想象界”的范围,人类正是从作为想象界开端的镜中自我开始进入社会中的“我”。更具体一点,对于拉什莫尔国父山这个镜像来说,人们由此进入社会,获得关于美国人的想象性认同,并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美国的整体观念。研究究竟何为想象中的美国整体观念,大概必须从这一意识形态不是什么着手。正如结构主义者指出的那样,每一种文化都通过成对的对立来组成其世界观,事物的相关意义只能在这种对立的二元项中得以分析。然而,二元项并不总是平等的,通常一个词比其对立此具有更高的价值。那些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本源的、正常的或是真实的词,往往未被注意;而看起来是次要的、派生的、被决定的或者附加的词,恰恰引人注意。次要的词尽管被看作是边缘和外在的,但它是首要的词存在的关键。 拉什莫尔国父山的象征意义也只有通过解读与之相对立的公共艺术方能得以实现。相距拉什莫尔山25公里处,正在建立一座高达170米的印第安“疯马”酋长雕像。拉科达族的“疯马”酋长英勇善战,在美国西部地区积极抵抗白人侵略者,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是印第安人心目中的英雄。相对于描绘了四个白种男人的拉什莫尔山而言,纪念美国土著人“疯马”的雕像,则作为“他者”的形象,显然是边缘而次要的,但却是拉什莫尔山存在并成为表征的前提和关键。“疯马”雕塑的建设不时地提醒着拉什莫尔山并不光彩的历史。国父山坐落在一块以“合法”手段掠夺来的土地上。这是白人五百年来在美洲土地上的屠杀,和近半个地球的征服历史中,最真实的写照。拉什莫尔山暗示着,欧洲人就在这儿。也正是在这里,欧洲殖民者行使了自己“让我们去看并体验自身为‘他者’的权力”。 即在殖民体制下,被殖民者开始把自己看作是 低级的、古怪的、未开化的等,将殖民者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变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个被称为“自我他者化”的过程,美国土著人民并非没有经历过,而拉什莫尔国父山恰恰正是欧洲殖民者以剥夺文化的身份方式破坏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结 语拉什莫尔国父山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文化的表征,证明美国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的合法性:有赖于因严密的接近条件、周详的出场条件而创造的美国式爱国主义“前理解”;有赖于在历史文本指涉中所展现的坚固和永恒,以及与周边文本参照中所暗含的美国智慧和建设成就;有赖于作为镜像所创造的欧洲人理想自我,以及对印第安人进行的“自我他者化”改造。这些“神话素”互为组合,形成系统,从各个角度发挥作用,渗透至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创造了一个作为神话学范本的拉什莫尔国父山。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挑章节看的。
  •     公共性何以与现代性挂钩。诸多前人的意见中得以梳理出一个脉络很不容易。[论文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