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丘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年12月
ISBN:SH10186-550
作者:高启,金檀 辑注
页数:1038页

内容概要

高启(1336--1374) 明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 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史成,授户部右侍郎,不受。曾赋诗有所讽刺,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人称明初诗人之冠。又能文。所著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附《扣舷集》词。

作者简介

据明代杨循吉《吴中故语》,朱元璋对原来张士诚的属地江苏南部,那里的老百姓,那
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苏州城,一百个不放心,因为他打败张士诚,拿得天下后,吴地的黎民百姓,依旧怀念这位怜民的张王,依旧怀念他的宽柔统治,依旧偷偷地给他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小名叫张九四)。朱元璋很不安,但更嫉妒,所以,派遣过来很多特务,一动一静,无不在他掌握之中。
“蒲坼(即魏观)硕学夙充,性尤仁厚,贲临之久,大得民和。因郡衙之隘,乃按旧地以徙之,正当伪宫之基。初城中有一港曰‘锦帆泾’,云阖闾所凿,以游赏者,久已湮塞,蒲坼亦通之。时右列方张,乃为飞言上闻,云:‘蒲坼复宫开泾,心有异图也。’时四海初定,不能不关圣虑,乃使御史张度觇矣。御史至郡,则伪为役人,执搬运之劳,杂事其中。斧斤工毕,择吉构架,蒲坼以酒亲劳其下人予一杯,御史独谢不饮。是日高太史为上梁文。御史还奏。蒲坼与太史并死都市,前功遂辍。”
而明代祝允明《野记》,更是骇人听闻:“魏守(观)欲复府治,兼疏溶城中河。御史张度劾公,有‘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之语。盖以旧治先为伪周所处,而卧龙街西淤川,即旧所谓锦帆泾故也。上大怒,置公极典。高太史启,以作《新府上梁文》与王彝皆与其难。高被截为八段云。”
李斯在咸阳被斩成几截,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载,高启在南京被斩成八段,是有据可查的。除了祝允明外,明代李贤《古穰杂录》,也有类似文字。数百年后重读这类史料,那令人发指的刑戮场面,那惨不忍睹的世间悲剧,仍令人惊心怵目。一个大活人,拦腰斩成两截,就够残忍的了,还要再分切成八段,那就更为恐怖,与剁成肉泥相差无几。你不能不佩服这位绝对贫下中农,绝对流氓无产者出身的皇帝,对知识分子下手之狠,之毒,之无所不用其极。史称之为“暴秦”的统治者,从屠夫的角度,恐怕也要对他肃然起敬,甘拜下风。


 高青丘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少时有志于功名,但正逢元末战乱纷起,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号。明洪武二年(1369)应诏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授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乡授徒以自给。但因此受到朱元璋猜忌,且疑他作诗讽刺自己,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高启牵连腰斩,时年仅三十九岁。据其学生吕勉说,高启等人被押解往南京时,“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澈原无罪,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殁于甲寅之九月也,年甫三十九,人无贵贱贤否老少,咸痛惜之。”(《高青丘集》附录,《槎轩集本传》,P997)高启少年时本有志于“北溯大河,西涉嵩华,以赋其险境绝特之状”,却因为战乱等原因,仅在25岁时外出漫游三年,仍旧限于吴越地区,作有《吴越纪游》十五首,此外再没有机会去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这极大地限制了他的视野,然而尽管如此,他短暂的一生还是和山水诗密切相关。归隐之欢洪武三年(1370),高启辞官归隐,从此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隐士生活。《至吴淞江》这首诗就作于辞官归乡行至吴淞江时,“江净涵素空,高帆漾天风。澄波三百里,归兴与无穷。心期弄云月,迢遥辞金阙。晚色海霞销,秋芳渚莲歇。久别钓鱼矶,今朝始拂衣。忘机旧鸥鸟,相见莫惊飞。”(P292)离开帝都金陵越来越远,诗人的心情渐渐轻快起来,伫立舟头远目青天大江,风涨帆满舟行飞快,阳光漫溯水波无穷。诗人想象着归家后的闲适生活,不由得有些后悔没早日辞官。夜色渐渐浓重起来,海霞已经消退,时节已入秋季,洲渚中的莲荷也开过了季节。但愿那些钓鱼矶旁的鸥鸟们,久不相见,乍见可不要惊慌而飞。虽说近乡情怯,但诗中洋溢着一股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使人可以察觉到诗人心里对新生活的那份向往。在许多山水诗中诗人描写了归隐生活的恬静美好,如《方隐君山园》“交交林路翳复开,活活野泉流不定。清晨闻鸟欣独往,浓绿泼晴畦色净。老叶垂根孤蚓号,残英缀梗群峰竞。”(P333-334)《晓步园池》“发随秋叶落,心共晓云舒。…林争移树鸟,池响食萍鱼。无限悠然意,凉天独步余。”(P460)《甫里即事四首》其一“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斜。”其四“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似采菱。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P572-573)《西坞》“空山啄木声敲铿,花落水流纵复横。松风吹壁鹤翎堕,梅雨过溪鱼子生。尚有人家机杼远,更无尘土衣裳轻。斜阳已没月未出,樵子归时吾独行。”(P613)乡居的宁静,生活的平淡,给了诗人与朝中为官时的紧张压抑完全不同的感受。《西坞》诗中诗人用心感受到空山啄木之声、花落水流之声、松风吹壁之声、梅雨过溪之声,轻快明丽的自然风光远离尘嚣,连身上的衣服都似乎变轻了。斜阳沉下,而月亮还未出,周边静寂,蛩声于四处次第响起。此时有樵夫荷担而归,诗人全身轻快,飘飘然如仙人一般行于山间。全诗清新飘逸,情景交融,诗人如在仙境般令人艳羡。然而尽管如此,真正的归隐仍然只是诗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他非但没能全身而退,反而陷入了更大的政治漩涡中。他心心念念的自由,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羁旅之愁羁旅之愁与亲朋之思往往是同时生发的,如前所述,诗人曾有过两次出游,也曾奉诏入京与亲人相别经年累月,而与朋友的分别更是数不胜数。也因此在很多时候,客舟中、骠骑上、寺院、池园、花间、月下,不论场景如何变化,羁旅的愁思都会侵上诗人心头。如《渡吴淞江》:“稍离城郭喧,远适沧州趣。乘潮动旅榜,雾散寒江曙。苍蒹靡靡出,白鸟翻翻去。不识野人村,舟中望高树。”先写了旅途景物的美好,紧接着却又有“遭时叹有棘,拯物惭无具。不向此乡居,飘零复何处?”(P184),诗人常常在旅途劳顿之际忧思感叹,身体的累和心灵的累(后面所讲的乡园之忧、心神之困等)交织在一起,成为旅途中始终难以散去的愁。羁旅之中,诗人笔下景物往往不由自主带有肃杀之意,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困扰和无法割舍的亲情友情的作用,如五言律诗《雨篷》:“楚雨满汀洲,潇潇洒客舟。梦惊孤枕夜,愁掩一篷秋。苇叶寒相战,滩声暗共流。此时湘浦上,同听只沙鸥。”(P461)楚地的急雨洒在江河湖面上,白茫茫一片,客船的雨篷淅淅沥沥响个不停。此时诗人独自一人留宿在异乡的客舟中,午夜梦回,寒气侵袭,惊坐而起,愁怀难休。细听小舟雨篷外的芦苇,在寒风中发出悉悉索索的拍打声,潮水涌上沙滩,在暗黑的天幕下沙滩随着流水的起伏作声。在这广袤无际的江湖上,此刻,与诗人一起倾听的就只有江上的沙鸥了。整首诗歌偏于冷色调,描写雨夜江上的孤寂之情,从而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也可以看做是诗人自己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份写照:孤寂、冷清,忧思辗转难以成眠,茫茫江湖烟波浩渺,却不知该往何处去。又有七言绝句《秋望》:“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P837)写秋日登楼所见,意境开阔,一场秋霜落下,开败的芙蓉花朵也随风飘卷,落往远方的洲渚。一行南飞之雁施施然而过,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远眺。楚地平阔,烟雾苍茫,纵目极远的地方就只能看到秋色一片,野色凄凉,诗人心中的忧郁之意也自然而然传达了出来。亲朋之思高启有众多写给家人朋友的诗歌,有思念妻子女儿的,有思念兄长妻弟的,更有与许多朋友的相思赠答之作。如《期家兄宿东湖民家不至》“东湖欲上月,寒鸟已栖烟。何处相栖宿,柴门汀树边。”(P234),《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月出露已白,荷花香满池。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P245),《见花忆亡女书》“却思去年春,花开旧园池。牵我树下行,令我折好枝。今年花复开,客居远江湄。家全尔独殁,看花泪空垂。”(P263),《诏修元史将赴京师别内》“行路亦已遥,浮云蔽川坻。…加餐待后晤,勿作悄悄思。”(P274),《答内寄》“落月入晓闺,相思不须啼。我非秋胡子,君岂苏秦妻。…读之见君心,宁徒见君面。莫信长安道,花枝满楼好。白马击春风,离愁坐将老。”(P279-280),《喜家人至京》“家人远来如我归,骨肉已是乡园非。妻羸女病想行苦,尘土覆面风吹衣。”(P390),《悼女》“遗佩寒江月,残灯夜室尘。”(P512),《客夜闻女病》“岁尽归期尚杳然,不知汝病复谁怜。隔邻儿女灯前笑,客舍愁中正独眠。”(P736),这些写给至亲至爱的诗歌,已经不属于山水诗的范畴,这是因为,脱去了山水的清丽外衣,最真挚的话语往往都是平实而简单的,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修饰。在写给朋友的诗歌中则有不少优秀的山水诗,借山水歌颂友情,或追忆旧日欢乐时光。如《秋日怀十友诗》(P133-138),《送徐七山人往蜀山书社》“雨红灿秋实,露紫舒夏苞。”(P162-164),《次徐山人与倪云林赠答诗韵》“昔游紫藤坞,空山鹤鸣秋。相望隐人居,兴阑竟回舟。…天寒鸿雁鸣,芰荷落长洲。岂无一钓船,访子溪水头。”(P170),《初入京寓天界寺西阁对辛夷花怀徐七记室》“欲寻花下君行迹,日暮空庭古苔碧。殷勤把酒问花枝,看过春风几行客。”(P360),《喜了上人见过》“豆花零晚架,瓜蔓络秋垣。莫厌频相过,衡门久息喧。”(P494),《哭周记室》“万里一羁臣,悲歌楚水春。漫期重会面,竟作永伤神。…独挥闻笛泪,斜日下西邻。”(P496)。在很多诗歌末尾,诗人常常流露出对往日的追怀,像《登南楼看雨有怀》“清晓看江雨,独登江上楼。人烟与草树,萧瑟满城秋。砧响寒稍急,鸿声哀更流。故人隔楚塞,西望忽成愁。”(P539),五言古诗《与客摧乐游宝积山遂泛石湖》中有“云山拥春郭,烟花涨晴川。…清音度碧嶂,松风助泠然。宛若惊凤吟,杳渺入紫烟。行人尽矫首,响遏云中仙。…虹收岭外雨,鸟没湖中天。岚翠破夕阳,楼阁影倒悬。”在描写了山中景物的清新美妙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况我昔此游,冠盖十里连。重来复谁在,新知满中筵。人事俱若斯,古今俱可怜。”(P225)怀念起昔日友人,如今全都飘零江湖难以再聚首,而有些人已经永远离世魂魄渺渺,高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些诗歌感情真挚,动人至深,毫不矫饰,出乎其心而融于其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往往能催人泪下。乡园之忧高启久居乡间,与下层劳动人民接触很多,感情也比较深厚。他的诗文集中,有许多作品是应乡亲的请求而作。乡亲们仰慕他的才名,常请他代为作传、作序,写墓志铭、写跋等,高启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才思,所以高启的诗文集中留存有大量这样的作品。高启一生并没有置身于整个社会之外,他渴望太平,渴望老百姓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并勇于揭露民生疾苦、抨击战乱带来的灾祸,写了诸多反映民生的诗歌文章,如《野田行》(白杨树下谁家坟),《筑城词》,《废宅行》,《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卖花词》,《田家行》等。因为不能直接抨击当政者,诗人转而描写战后乡间的残局,民生凋敝,村舍荒芜,如《青丘道中》“霖雨江暴溢,奔流绝津涯。茫茫野田白,何由见春华?居人久已亡,流萍满其家。昔我过此土,极目桑与麻。故道不可寻,舟行但蒹葭。”(P174),《过城西废坞》“废泉流浦浅,斜日下城低。唯有烟中鸟,迎人似旧啼。”(P499),《郊墅杂赋十六首》其二“浣衣动江月,击艇岸垂花。行蚁如知路,旧凫自识家。”(P523)《江上见逃民家》“清时无虐政,何事竟抛家?邻叟收饥犬,途人折好花。林空烟不起,门掩日将斜。四海今安在?归来早种麻。”(P537)。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分兵攻打张士诚部,张部死命坚守,城中粮草不济,出现饥困的局面。围城期长达十个月,高启亲身体验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生活难以为继,吴中友人各奔东西,而且次女不幸夭折,更是在诗人心中留下一记重创。因此经历了战争残酷的诗人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局面,触目伤情,其实是心中有怨恨的,但怨而不能发,诉诸山水,也使诗歌充满苦楚。如《吴越纪游十五首》(P124-132)中,《过奉口战场》一诗“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登高望废垒,鬼结愁云屯。当时十万师,覆没能几存。应有独老翁,来此哭子孙。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P128-129)全诗笼罩在沉重悲郁的氛围下,白骨、空村、饥鸢、枯蓬、寒日构成一副凋残图画,触目惊心,不堪卒读,其实是诗人内心发出的凄厉的向统治阶级控诉的号哭声。心神之困高启对于社会人生的关切,对于战争民生的痛切,以及对于世事人情的真切,纠缠在一起,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痛苦的根源。诗人欲求解脱而不能,欲求清净而不得,欲求拯民济世而不行,最终陷于尴尬的境地,这种种困扰,使他的心神始终难以得到真正的安宁。高启的思想兼顾儒释道三家,而尤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他说“我师老子言,知足故不辱。”老庄提倡要保持自己恬淡的生活,摒弃外界纷繁杂沓的干扰,以求得内心的清静和精神上的超越,这正适合高启烦闷的心境。也因此诗人对幽静的环境颇为赞赏,似乎只有在宁静和谐的山水里才能获得暂时的抚慰,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幽居深山,餐风饮露的生活的向往,在《出城东见古松流水坐憩久之》一诗中诗人写道:“空潭寒无藻,莹净涵青天。长松百余株,扶疏绕潭边。我行值幽境,坐赏忘归旋。…微澜荡余晖,流响散远烟。静听意已消,何须抚微弦。安得卜此居,一谢尘中缘。朝来潭上坐,暮向松间眠。”(P278)《送曹生归新安山中》又有“高林杂树多未识,风雨一过俱葱芊。…山深何物尤可怜,秋禽幽鸣巧如弦。路回涧阻似无地,中有莳药千家田。云间鸡犬隔流水,居人仿佛皆神仙。我欲穷游久无缘,羡君忽去寻归船。猿声两岸溪几曲,白沙明月相回沿。…为予净扫石上叶,早晚有意来高眠。”(P395-396)曹生归乡山中,诗人艳羡地赞慕新安山中“云间鸡犬隔流水,居人仿佛皆神仙”,又殷勤请求曹生说“为予净扫石上叶,早晚有意来高眠”,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出行旅居多寄寓佛寺道观,因而诗歌中提及的僧侣、寺庙、道士、道观数量颇多,更不乏与僧友、道友往来唱和之作,对他们的品行、人格多有赞誉。然而对淡泊、隐退的吟咏歌颂,终究不过是徒劳的挣扎。命运之惧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在明初的高压政治环境中,想要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难以见容于统治者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从这一点上来讲,高启的死,也带有某种必然性,此外还有同为“吴中四杰”的张羽(投江而死)、杨基(受贬而死)、徐贲(死于狱中),以及大批吴中文士都成了朱元璋文化高压政策的牺牲品。诗人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并因此忧心忡忡如履薄冰,这种顾虑在很多诗歌里都有所表现,尤其是在京中为官时期所作的诗歌。诗人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统治者的禁忌,而且这一矛盾根本无法调和,正是在这一心态下,高启不少山水诗都蒙上了一层拂之不去的忧惧之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面对整个时代的疾风骤雨,连他的杰出也成了为剑芒所指的原因之一。在《步至东皋》一诗中,有“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P522)诗中表现的不是优游山林的闲适,而是满怀阴暗幽凄。五、六两句所写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干枯的杨树枝干被鸟啄碎,木屑扑簌簌落下来,一只不知名的虫子用细丝把身体悬荡在半空,落叶飘零,这俨然是生命遭摧残而毫无着落感与安全感的象征。诗的末尾诗人茫然地说出心中疑问:为什么在赐金放还得归故里后,仍然有着客居京城时一样胆战心惊?这种深入骨髓的胆战心惊,直抵一个生命最坚硬的核心,惊惧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减,它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一直延续到高启生命的尽头。正如我们可以从嵇康身上看到魏晋风度,从李白身上看到大唐盛世一样,通过对高启山水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启的悲剧性命运,并略窥元末明初乱世中文人们的辛酸与悲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的来说,高启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不论是《题宫女图》,还是《上梁文》,在明初文人惨遭迫害的大背景下,都不过是高启悲惨命运的小小注脚罢了。当清明时节,我们伫立江边遥望,是否还能看到他那孤清的身影独自徘徊,为自己感伤,为黎民忧戚,为家国祈望?他的魂魄,是否还飘荡在如今的金陵城里,遥向东方的吴中山水,悲歌当泣,远望当归?
  •     最初知道高启,是因为一首叫做《梅花》的诗。诗名极为平凡,所咏之物也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因为咏梅诗自古就是骚客文人的最爱,用以自诩高洁,陶然共醉。当代诗人伊沙一首缺德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更让人感到一种传统的审美被边缘化的惶恐,然而当我怀着一丝隐隐的同情和戏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它使我感受到了美和惭愧。“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冈愁寂几回开。”圣洁、沧桑、感伤、孤傲,使我记住了这个只用寥寥数笔,便使一个只习惯尖刻的冷笑和无谓的生存的现代人忽然开始眷恋起小帘幽窗和疏影暗香的诗人。后来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又一次看见了这个名字。高启,这个只在人世间行走了三十八年的文弱书生,这个梦想归隐远离喧嚣,“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的孤傲诗人,这个“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清•赵翼)的吴中才子,就这样在政治的漩涡中像一个孩子那样被肆意伤害,理想破灭,身首异处。明洪武七年(1374年),高启在南京以“有异图”罪名被腰斩处死。据明祝允明《野记》载,还不止拦腰一刀,而是“截为八段”。 又一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惨剧落幕了。高启的代表作《登金陵西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以万山中,山势独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其天马行空般的神思,纯真浪漫的艺术气质,气势如宏的描写,总会使人联想到数百年前那位将古诗推向高峰的诗人。那是一个歌舞升平的狂欢盛世,然而诗人拥有的仅仅是寂寞和浊酒,尽管有一颗居庙堂之高而兼济天下的雄心,尽管有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豪迈,最终却在一名宦官的谗言之下,因为一首奉诏所作的《清平乐》被逐出朝廷,不知下落。同样,在数百年后,在古诗日益衰败之际力挽狂澜,一扫诗坛颓废之气的高启,也是被封建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上,一有不满,便惨遭杀戮。如果李白在天有灵,定会仰天长叹,热泪满襟。最令人心酸的,是最后一句。“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诗人笨拙的谄媚,幼稚的理想,让我们看到了在封建政治强权下颤栗的文学。相传仓颉那夜造出第一个字时,突然电闪雷鸣,飓风频摧,四周野鬼哭声震天。这是否正预示着人间有了文字之后,便有血风腥雨永不安宁?高启博学工诗。少年时却喜欢钻研历史,甚至声称只有史学才是“经世具” 。但他生于末世,长于战乱,无法伸展经世的抱负,于是一头栽进诗的王国。张士诚占领苏州后,着意罗致文士,出面的是他的部属饶介。高启的好多朋友都成了饶介的座上客,而饶介也很欣赏高启,要推荐他当官,然而饱读史书的高启谢辞了,可能他看出张士诚志在割据,难成气候。为免麻烦,他索性举家避居到吴淞江北的青丘大树村,住在岳父周仲达家。青丘原属甫里,后划归唯亭,是个僻静的去处。据他的外甥周立记述,高启在青丘时而“混迹于耕夫钓叟之间”,时而“酣畅歌咏,以适其趣”,时而“静处一室,图书左右,日事著作”,似乎逍遥世外。其实并非如此,如《秋日江居写怀》说:“风尘零落旧衣冠,独客江边自少欢。门巷有人催税到,邻家无处借书看”,“终卧此乡应不憾,只忧飘泊尚难安”,就透露了他的心情,他并不快乐。明洪武二年(1369),诏修《元史》。悲剧的序曲悄悄起奏。高启被征赴南京,当上了翰林院国史编修官。面对着这位“有文武才,无书不读,面尤邃于群史”的年轻人,朱元璋欣喜之中掺杂了一些不快,作为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尽管也注意征辟儒士,求才纳贤,兴礼乐,定制度,耀武扬威,权盛极顶,但他源于不荣耀的门庭与不光彩的历史的自卑,已使他满腹多疑和极端自私,然而一些理教大臣对其的不屑,更悄悄的破坏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于是,朱元璋开始了血腥的报复和镇压。因为“则”字与“贼”字音近,“生”与“僧”近,“法坤” 与“发髡”音同,“圣”与 “僧”近,“藻饰太平”与 “早失太平”近,就有多少名士忠臣惨遭杀戮。朱元璋仇视一切文人,妒嫉士大夫的优越地位,又怕这些文人借诗文讪笔自己,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中,他看到了豪门之后、少年时期就名声大噪的高启,一缕出身寒门做过和尚当过贼的怨恨与辛酸再次泛起,如同一头捕食的狼,他静待时机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却又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无赖、流氓身边,高启自然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第一次册封户部右侍郎,高启以“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 (见《明史》本传)拒绝了,辞归后,高启半是后怕,半是侥幸的写道“请看留侯(张良)退,远胜主父(主父偃)族”,我们仿佛看见了高启的苦笑。然而苦吟的平静生活是如此的短暂。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再次邀高启出任官职,并帮高启把家从青丘迁回苏州。作为一个文人,文以载道的儒学传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总是不肯熄灭。在高启的心里,绝不仅仅只有苦吟生活这一个理想,文人天生的浪漫气质可能使他向往那种闲适、清幽的田园生活,但是我认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的潇洒人生才更是李白和高启们所追求的吧?无数的悲剧却告诉我们,在封建政治面前,这只是一种幼稚的完美主义。高启坚辞户部右侍郎不就,却欣然出任知府幕僚。这里面便体现了高启畏惧政治,畏惧突如其来的杀身之祸,却又不甘一生碌碌的矛盾心态。在知府衙门,高启熟识魏观为人,至少自己没有生命危险,又能服务桑梓,何乐而不为呢?但是高启没有想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的生命,整个明朝所有文人的生命,如同一只只蝼蚁,在皇权的手指下,随时都有被捏死的可能。时间的长河终于流到了1374年,魏观迁建苏州府治,在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的王宫基地上兴修土木,并邀请高启作上梁文。《元和唯亭志》记载,“观欲徙郡治于子城,启为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语。卫帅(蔡本)劾之,为危言以动上。”按照皇帝的逻辑,“龙蟠虎踞” 之地当为帝王所居,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 岂非大逆不道?朱元璋还不满足,又通过一些献媚文士的仔细搜罗,获得了致高启于死地的一些证据,如《题宫女图》诗:“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梦有谁来?”这首诗的罪名为高启描摹宫廷秘事违悖礼教,并意欲讽刺;又如《题画犬》诗:“莫向瑶阶空吠影,羊车半夜出深宫!”,暗示皇帝荒淫无耻;再如《青丘子歌》,《吴郡甫里志》记载:“启所撰《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 句,上恶其语。”朱元璋为什么“恶其语”?因为这首诗作于朱元璋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苦战斗”之时,高启不闻不问,没有响应号召,呐喊助威,为其作舆论上的宣传。至此,高启被杀已成定局。据高启的学生吕勉回忆说:高启一等被逮送南京时,“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 然后,高启,这个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典型文人,坦然接受了几千年来的传统赋予他的命运。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同一片野草,屠刀降临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无助和柔弱,然而一旦春风又至,他们便探出脑袋东张西望,造言说,进良谏,表赤诚,侃见解,展风雅,自得其乐。就在他们陶然共醉的时候,强权势力,正在冷笑。可爱而又可怜的高启,可敬而又可鄙的高启,学富五车却不得终年的高启,渴望归隐渴望“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掉舌下七十城”的高启,自诩“五云阁下之仙卿,向人不道姓与名”清高的可笑的高启,在庙堂和江湖之间愁肠百转的高启,你还在著书立说吗?你还在吟诗填词吗?是否有清风明月伴你遥望帝扉?是否还有美酒琼浆让你醉卧尘埃?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书在嘉定家
  •     明代诗坛第一人,在我看来,彭玉麟或许是他转世。高启一振两宋后梅花诗的平庸泛泛,注入绵绵奇崛之风,自成一家。 吾爱青丘子,孤介天下闻。浑涵弃温婉,众采兼青蓝。雪满寒枝俏,月明嫩蕊鲜。枫桥恨哀草,长江鉴此心。
  •     图书馆啊图书馆,想说爱你不容易
  •     我在写论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