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40730
ISBN:9789864173341
作者:余秋雨

内容概要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餘姚(現為慈溪)人。在家鄉度過童年後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任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因世界戲劇理論史、中國戲劇文化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論方面的著作,獲得諸多國家大獎,並被評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十五年前開始深度考察中國各地的文化遺跡,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在兩岸三地和世界各華人社區引發巨大迴響,並開創一代散文風尚,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之一。從二十世紀最後一年開始,受香港鳳凰衛視之邀歷險數萬公里,親自越野考察了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恆河文明的遺跡,不僅每天通過衛星電視作現場評述,還以考察日記在全球各大華文報紙上連載,又因考察過程充滿驚險,引起海內外無數觀眾和讀者的關注。此後,他又考察了歐洲近百座城市。幾度大規模考察使他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完整的對比性思考,所著考察日記《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成為全球華文世界的暢銷書。中國《新週刊》和諸多網路經全國性投票評他為「中國電視知識份子第一人」。日本《朝日新聞》稱他?「至今走得最遠的文化旅行家」。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掩卷沉思》、《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鞦韆架》、《從敦煌到平遙》、《吳越之間》、《北方的遺跡》、《從都江堰到嶽麓山》、《余秋雨文選》、《遙遠的絕響》、《文明的碎片》、《余秋雨簡要讀本》、《晨雨初聽》、《戲劇理論史稿》、《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文化史》、《戲劇審美心理學》、《笛聲何處》、《中華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南溟秋水》、《余秋雨歷史散文》、《余秋雨台灣演講》、《出走十五年》。重要著作如《文化苦旅》曾獲上海市文學藝數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


 借我一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并不是出于偏见或其它,总觉得对这本书有点失望,也看了许多写文革的书,但这本,感觉真的不好,就好象在发牢骚一样,文中处处讲了他或者是父亲宽容了那么多伤害他的人,造反派给他们家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啊,父亲受到多少不白之冤啊,而我又经历了那些不幸啊。。。。。。没完没了的,不可否认,文革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一块伤疤,文革确实给中国人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可在细想一下,在那样的时代,又有几人没有受到过迫害,没遭受蹂躏呢,有些人可能到死都没能洗清罪名,含冤而死,永不瞑目,那比起来,作者写的又算什么呢,我并不是在抱怨作者写俺都无法自己和父亲的不幸,我没有经历过文革,太多的东西我永远都无法体会到,但我觉得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纠缠不清,这样带来的只会是个更多的伤害,还不如好好的反思呢,还不如告诉大家来吸取教训,毋重蹈覆辙,我想意义会更大一些吧
  •     这两天没什么事,把《借我一生》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以前对余老师的人与文都抱有成见,等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余老师的文章还是值得一读。余老师在书里所展现的自己是这样的:这是个有书生脾气的好人,努力向学,工作认真,对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一生肮脏不阿,没做过亏心事,尤其是在文革十年间。当然,大凡回忆录,都是把往事粉饰美化加以剪裁后呈现给读者诸君,可余老师的回忆录为何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反感?我觉得有一段话能回答这个问题:“晏元献(晏殊)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余老师的作品就是把金玉锦绣看得太重,同时又努力想以富贵气象示人。以这本书为例,余老师对祖父、外祖父两家的往日荣光可谓津津乐道,对狷介自好的叔叔和美丽脱俗的姨妈也着墨甚多,风华绝代的名伶余夫人当然自不必说了。但是其他亲人呢?比如弟弟余国雨,只在书里提到两次名字而已。当然,这么多芝兰玉树生于自家庭阶,是值得自豪。这本书从自己的童年写起,儿时的余老师天赋异禀,聪颖异常,大家都觉得日后必成大器。在成长的道路上虽然坎坷,频遭小人构陷,但自己百折不挠,又屡有贵人相助。最终凭借自己的如椽巨笔成就大业。在书里,余老师对于自己所得的名与利尽量一项一项罗列得异常清楚。对自己青眼有加的诸位师长,余老师也不惮其烦写明他们的高尚品德、学术成就,以及官职官阶。正是因为在这方面过于津津乐道,以至于有人认为“通过余秋雨的散文,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历史迷雾所笼罩的深闺中,向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余老师以狷介自诩,在他的笔下与自己至交相好的亲朋也都是大善之人。现实中,大善之人也有无伤大雅的小狡猾,白璧微瑕尔。只是在书里,连这种小狡猾也看不到。而在品评和自己有过笔战的人时,能感觉到的是一种紧咬牙关的微笑,尽管余老师一再大度表示,对于那些宵小,自己心里只是觉得可笑复可怜,“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张岱说过这么一段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好为人师的人,一个自诩白璧无瑕的人,一个有着“穷儿夸富”习惯的人。这样的人不会让人喜欢。余老师的书还要不要看呢?要看。余老师有没有“德”很难说得清楚,但余老师真的有大才。现在对秦桧、汪精卫还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但谁也不能不对秦的字、汪的诗文说一个好字。同样,余老师的文章值得一读,我们这些心拙手笨的人至少可以学一学,怎么写一篇美文。
  •     个人感觉写文革那部分挺令人震撼的,着实让我吓了一下,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整人玩人运动竟然整整进行了十年!不知有多少人冤死在这个黑暗的颠倒黑白的大旗下呢?我也很佩服余老那远离那巨大的漩涡里不去随波逐流。可惜作者通篇的主旨仿佛都是自己有多宽容,清高,不跟那些诽谤他的人斤斤计较,不跟文革的造反派同流合污,其实你已经把这些人都写出来了,就差直呼大名 了,其实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没有遇到过余老的那些诸如书里所写的那些“大金牙”之流的造谣诽谤者,所以我的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请余老不要怪罪。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大金牙们从文革开始到二十一世纪一直都在找余老的茬,难道余老这么宽宏大量,充满高尚情操的文人气质都没有感化你们?还是真的有什么事情呢?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毕竟是谢自己经历的书,主观上的偏见在所难免。但透过余国师自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影子,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特殊时期也好,在和平自由的时期也罢,我们会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
  •     为什么读起来感觉那么纠结难受呢,那段历史,总是不愿回忆,也不愿提起。虽然没有经历,但是接触的一些书报道的那段历史,总是很不舒服的。
  •     一段苦难的岁月
  •     这就是40后的人生,短短几十年,始终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来看待世界。
  •     母亲爱不释手,我还需拜读一二
  •     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老太太啊
  •     余秋雨的一生
  •     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他说 历来不赞成创作时太激动 但写此书时却常常泪流不止
  •     字里行间春满了感动
  •     曲折的经历才有丰富的感悟。 虽然时代已不同,但人生道理相同。可以像余秋雨这样的放下,才能活得轻松坦然。
  •     好
  •     那時候我正上高二,花10塊錢在學校門口買了本盜版書。語文課上,我一會笑一會哭,期間還在修改著錯字。語文老師感歎不已。 我是個不善於懷疑、不善與批判的人。我不願關注社會對作者議論紛紛。只是認真的在讀,一個文人講的故事。他自己的故事,他那個家庭、那個國家的故事。他那個時代的故事。
  •     喜欢余秋雨的文笔
  •     在阅读时心可以沉下来
  •     怎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喜欢上了记忆文学~
  •     跟古人一样居高临下的
  •     余秋雨的忆苦思甜,无聊。
  •     太过~
  •     小时候的事写的有意思,文革也写的好,后面诽谤的事就没多大意思了。
  •     文革的很震撼。感觉描写自己的情感有点过。。
  •     当时看挺入迷的。
  •     关于文革的故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     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烙印。
  •     可以一读
  •     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写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本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余先生自己经常标榜的豁达的人,他的每个作品里都未免太多怨恨和愤怒,却又竭力掩饰,这本书里对于父亲的遭遇写得简朴却动人,而对自己的经历却有太多渲染之处,4颗星
  •     见证一代文学艺术家的人生艺术路 另外我想说得是,余秋雨的妈妈绝对是一个美貌,智慧,有涵养的女人!!!
  •     以前没有看过他的小说,以为中国现代作家就王朔那样,不值得花钱和时间看他们写的满篇裹布,怕臭。真错,书虽然是电纸书上自带的,不花钱下载,看后,较喜欢,这样的书值得看,值得买回家放书柜里保护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