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变形记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39648057
作者:刘晓晖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刘晓晖,70年代生人,资深媒体人,曾供职山东、上海等地多家媒体,涉及新闻、副刊、证券等多个领域,现为《证券时报》记者。出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文理兼修,财经专长。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散文随笔及小说写作,作品散见各种报刊,互联网时代活跃在论坛、博客、微博等网媒,曾出版散文随笔集《有故事的女人》、《有智慧的女人》。

书籍目录

序:花开之后就是果  (黄佟佟)
鱼翅
世纪末的忧伤
丽莎之死
小城故事
故园之恋
蓓蕾

顾思思装修记
青春热线
职场变形记
后记

作者简介

小说集《职场变形记》收录了作者创作的10个短篇小说,题材涉及青春、成长、情感、婚恋、职场等,作品文笔细腻、结构缜密,故事不落俗套,尝试了多种写作方式。
在这10个小说中,《青春热线》、《职场变形记》侧重描写都市女性职场经历,探讨对事业、理想的追求。《蓓蕾》、《小城故事》、《故园之恋》构成了一个成长系列,用成年人的视角回忆青春,还原了上世纪70后一代北方县城生活的生动图景,揭示童年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世纪末的忧伤》、《鱼翅》、《丽莎之死》剖析了都市女性曲折繁复的情感历程,《套》、《顾思思装修记》则对婚姻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阐述爱、信任、责任等对婚姻的意义。


 职场变形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循都市传统写大时代小人物文/严杰夫从有阅读经验开始,我对女作者的文字世界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文字大多干净细腻,更因为她们常常能将人心结块的部分,用温柔的笔触揉开揉暖。在她们的笔下,或许你无法看到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但却另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情趣。刘晓晖笔下的那些故事就是如此。这本名为《职场变形记》的小说集,正好包含十篇小说。我私下揣测,一方面或是刘晓晖为了讨个“十全十美”的彩头,另一方面也算是她对自己这二十年一直都怀揣的那个愿望一个交代。正像她的好友、女作家黄佟佟说的那样:“二十年,十篇小说,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对自己年轻梦想的认真交付。”小说集里的十则故事分别写于作者的三个人生时期。最初的《青春热线》,看得出文字间还有挥不去的学生气;而《世纪末的忧伤》则正好写于她人生的转折期,因此也弥漫着一种抗争和反思的情绪;再后来的《鱼翅》、《职场变形记》、《丽莎之死》、《故园之恋》等,或是对当下大都市职场生活的冷眼旁观,或是对遥远故乡的的记忆和思念,这些故事里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但已然有了一种对于生活的宠辱不惊。这十则故事当然好看。于我来说,这种“好看”起码落在两层。晓晖的故事中常有“漂一族”的影子,譬如《职场变形记》里的那个楚红,就在几个城市间的飘荡中,完成了职场人生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这样的故事正谙合当下“京漂”、“海漂”们的经历,而我自己也有过从老家到北京再到上海的游弋,楚红的人生经历读来就自然格外地令人唏嘘。“为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她知道必须得为自己多准备几双能够变形的翅膀,有了这些隐形的翅膀,她才能自如地从一个城市飞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职业转到另外一个职业,虽然经历了各种伤和痛,她最终还是安然着陆了。”“漂一族”一步步走来,确实大多为成长付出过巨大代价,然而,回头去看即使会有一点不堪回首,却仍能为当初的选择而感到骄傲,这种心态在楚红这个角色的身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晓晖的故事“好看”,还在于不经意读完后却留下了淡淡余味。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人,《鱼翅》、《套》还有《顾思思装修记》,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朋友或同事的身上,所以,可以说,我们对它们的情节早已驾轻就熟。但晓晖显然不是直截了当地将都市报的社会新闻依葫芦画瓢地搬到书中,而是通过艺术化处理,让这些故事的展开都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这就是余味产生的奥妙吧。譬如,《鱼翅》的情节展开是抽丝剥茧似的,直到结尾我们才知道男主人公排斥鱼翅的真正原因;而《套》则更像是一部荒诞剧,故事情节紧凑,以男主人公的视角,沿着妻子和女网友两条线一丝不乱地展开,最终道出了婚姻生活中信赖的意义。另外,或许是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在晓晖的故事中还常看到“新闻报道”的元素,如《故园之恋》中提及的黄岛油库爆炸、青岛行政区划调整等。这些“新闻”适时地为情节发展提供着时代背景,给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大时代的变迁,就这样极其自然地缠绕了起来。正是借着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织,晓晖的十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十幅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繁华背后隐藏的平淡、物欲横流中包裹的真情、虚伪冷酷里透出的温暖。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在纷繁缭乱的现代都市里,或许仍是传统的力量隐隐地在支撑和规定着日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吧。短篇小说集<职场变形记>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当卓越等网站有售.
  •     与生活邂逅——— 读刘晓晖《职场变形记》  胡晓玮/文一口气读完了这十个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沉浸在不同男女主人公的成长、情感、职场故事中,竟像鱼儿一样一头扎进水里不想探出水面。书中吸引我们的不是一个需擦亮眼睛去观测的新奇世界,恰恰相反,那正是我们生活的轨迹和画面,作者像个剪辑师,随手在身边的人群中撷取了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在镜头下慢慢成长,绽出一朵安静的花。  可以想见,作者也是如花般安静的女子,她把自己的影子附到小说中的女人身上,她们是楚红、是顾思思……或多或少的投射,循着这样一个平衡点,然后生发出一个又一个从生活中剪辑来的故事,因为生活仍在继续,于是延绵不绝。  作者在后记中自言在处女作中虚构了一个女记者的故事,没想到日后自己跳槽做了记者,因此对写小说这件事产生了一丝敬畏,很担心自己虚构的故事都会变成现实。不知是不是出于这样的敬畏,她的文字中处处透露出生活的细节。我看到了陪伴作者成长的城市,无论是青岛还是上海,很容易在她笔下的故事中映射。《职场变形记》里,虽然没有出现过任何标识城市的名词,仅仅是在代码里也能够让人心生揣测,甚至里面的人物,也令我不由得产生一种“他曾经出现的作者生活中”的慨叹,想要在现实中搜寻到那个人物的原型。  作者透过小说告诉我们,他们其实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套》中幸福的小两口,因为一个误会产生的猜忌对婚姻的威胁,然后通过时间来使跌宕的心情慢慢平复,讲述了“婚姻就像是一个套子,即是看上去千疮百孔,却自有其牢不可破的道理”。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虽然结尾他们有了婚姻的结晶,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给了它结局。《顾思思装修记》也是对婚姻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如果不把它当作一篇小说,甚至可以用作新婚夫妻装修指南,“顾思思家装修风格是混水,就是所有的门框、门套、门等都是涂白 色 漆的。”小说的女主人公顾思思对于装修新家这件事可谓做了深入的研究,我想很多刚结婚的女子也能够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了节省资金与老板讨价还价,期间与丈夫产生的矛盾、工作的不顺等等。这篇小说的气氛有些紧张,在顾思思去医院做手术时,我原本以为会诞生一个悲剧,然而作者是一个循着现实方向去创作的人,她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生活中所有的不快乐,不顺心都跟着这些红色的小纸片们一起灰飞烟灭了”,这些语句如行云流水透露出生活的宁和冲淡。  作者描写北方县城生活是最令我觉得亲切的,那是陪伴她整个童年的城市,而这城市离我也不远,这让我想起福克纳大多数小说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正是在童年记忆里的环境才能寻找到一种根的感觉。《蓓蕾》《小城故事》《故园之恋》都是通过成年人的视角回忆上世纪70后一代的青春故事,里面描写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事物,“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所向披靡,每个男生都幻想着自己是谢樾,而女生们最好都像宋晓丽那样。”他们的故事就在小县城里发生,通过时间蔓延,作者通过童年的变故揭示了成长中的遗憾。  这10篇小说虽然风格各有不同,但集结在一起总有一种让生活的眼界更加丰富之感。福柯说写作即是不停地丢弃自我的面孔。作者在从不同角度尝试赋予小说不同的面孔,而我们则大饱眼福,结识了那么多男男女女,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从书中走来。
  •     我的一点读后感冯玥/文像我这么一个已经主动自绝于社会和人群的人,微博于我的最大价值,是邂逅一些有趣的人,偶尔窥视一下他们的生活,或者看看热点事件的评论,刺激我“落伍”的三观。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晓晖姐-互相关注,偶尔也在网上交谈一二,慢慢知道,她是同行,也有一个女儿,是足球迷,喜欢某个我不记得名字的选秀歌手,看她对时事的三言两语,觉得应该也是70年代人,理性克制,没那么咋咋呼呼(不过这世道年过不惑了还满脑子浆糊或者妖言惑众的人,也是一把一把的)。读她寄赠的小说集《职场变形记》,才知道她毕业于在我看来好有技术含量的环境科学系,现在做财经记者,果然,与我同岁。读她的文字,看她写的成长故事,小城生活,常常感觉看见自己。她笔下的小城,“有一座政府办公楼,有一个医院,有一个电影院,有一家邮局,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高中……每一个单位旁边,都盖有家属院,基本上前院办公、后院生活……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像鸟儿们扑棱棱地离开了”――和我曾经生活的小城几乎没有差别。“班上那些农村户口的学生,上了初三,就面临农转非的选择:是报考高中还是初中中专?考上中专就能把户口转出来,毕业后就成了国家干部分配工作,这对很多农家子弟是非常大的诱惑,毕竟考高中不一定考得上,就算考上了高中再过三年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学。于是,不少成绩优异的农村孩子为了农转非提前结束了中学生活,退出了高考的竞争行列。我们这些机关大院长大的孩子,不需要农转非,所以都一门心思准备考高中。”――我至今记得当年我们高考报名时,班上一位农村同学,拿着我们的户口本,看来看去的样子。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来不平等。在《蓓蕾》中,她写一位因为不肯屈服于老板淫威而跳楼自杀的20岁女孩,“我真想穿越到20年前去告诉她,没有什么屈辱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她知道现在很多年轻姑娘会主动投怀送抱去做老板们的小蜜、二奶,不知道当年的她还会不会选择以死抗争。80年代父母们灌输给我们的贞操观害死了她。”还为一位因为未婚先孕被中学开除的女生可惜,“90年代初期的上海,在开放的大学校园里,恋爱的戏码随时随地上演,大家都见怪不怪。只有我会时不时怀念80年代的闭塞小城,怀念在刻板的中学校园里被压抑被禁止的感情,替那些因离经叛道而被无情驱赶的学生们深深感到惋惜。”――在我毕业的中学里,也有一个因为留宿男生宿舍而被退学的女生。这样的故事和经历,应该会引起很多70年代生人的共鸣。那时候,社会差异没现在这么大,我们几乎是在相同的模式中长大:小学上离家最近的或父母单位的子弟学校,自己上学放学,中午回家吃饭,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放学了房前屋后一众小朋友一起疯玩,不会饿肚子但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小时候我吃过的海鲜好像只有带鱼和扒皮鱼,北方冬季基本没有绿色蔬菜,夏天来了全班女生要约好了才一起穿裙子,上中学了,假期里和一群同学骑车几十里去郊游,班上总有几个女生发育早,漂亮得遮掩不住,“和‘社会上’的男生来往”是个好大的罪名……现在看去,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点滴,都陌生得仿佛只生长在小说里了。我向来佩服勤奋的人,尤其是干写字这个行当,还能保有对写作的热情,更难得。一直觉得做新闻时间长了,想象力也就基本磨灭了。所以晓晖的小说,文学味淡,记叙感强,她好像更多是把自己经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与人分享。顺便一说啊,那本散文集子的封底照片,是大学时吗?太惊艳了,简直是林青霞二妹的感觉啊。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看了黄佟佟的序,读了这本书生活的种种里面看到曾经的自己,前几个故事还可以,后面的真心读起来不走心。
  •     娓娓道来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值得细细品味~
  •     行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急性子
  •     前几个故事还可以,越看越觉得俗套和白话,没有美感。字比较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