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看企业家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06087049
作者:苏小和,刘晓光(主编)
页数:528页

内容概要

苏小和
财经名家、独立书评人,“阅读中国”发起人
曾出版《逼着富人讲真话》《启蒙时代》《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我的自由选择:原来经济学像诗歌一样美》等著作,部分商业案例收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案例库。
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媒体长期开设书评专栏和经济学专栏,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特邀专家和主持人,被邀请在凤凰网、和讯网、腾讯网开设重点专栏。担任央视等著名电视台的评论嘉宾,发起运作《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倡导公民社会常识阅读,影响了海内外一批真正的阅读人群。

书籍目录

卷一:对晚清企业家的具体分析
第一章:思想型企业家郑观应
1、
郑观应开始了
2、
从洋买办到民族企业家
3、
郑观应的困境
4、
1883年的败局
5、
电报局的兴衰
6、
初入轮船招商局
7、
再入轮船招商局
8、
汉阳铁厂之败
9、
有思想的郑观应
第二章:买办型企业家唐廷枢、徐润
1、
买办唐廷枢
2、
副手徐润
3、
第一次收购外国公司
4、
企业家的窝里斗
5、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第三章:私人型企业家胡雪岩
1、
胡雪岩的发家之谜
2、
胡雪岩与左宗棠
3、
胡雪岩的生丝之败
4、
胡雪岩到底有多少钱?
5、
1883年是一个灾难之年
第四章:官僚型企业家盛宣怀
1、
李鸿章的幕僚
2、
背靠张之洞
3、
斗不过袁世凯
4、
一名失败的官商
5、
官商的逻辑
第五章:士大夫型企业家张謇
1、
张謇为什么弃官从商?
2、
张謇的商机
3、
张謇的新企业模式
4、
张謇的扩张
5、
张謇的自由经济思想
6、
张謇的再扩张
7、
张謇的村落主义
卷二:对民国企业家的具体分析
第六章 基督徒企业家马相伯
1、马相伯的神学思想
2、马相伯的企业思想
3、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4、马相伯的价值
第七章 创新型企业家陈光甫
1、陈光甫的企业家价值分析
2、陈光甫的企业创新
3、陈光甫服务社会的企业管理理念
第八章 官僚企业家周学熙
1、周学熙的官商结合特征
2、启新洋灰公司
3、滦州煤矿公司
4、华新纺织公司
5、京师自来水公司
6、周学熙的企业家价值分析
第九章 现代性企业家张嘉璈
1、张嘉璈的银行、货币现代思想
2、张嘉璈的非政府组织精神
3、张氏家族的庞大影响力
4、张嘉璈价值分析
卷三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两种范式 第十章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价值理性,以秦晓为例
1、开放社会与秦晓的价值理性
2、秦晓再造招商局
3、一种隐秘的反思与怀疑
4、秦晓批评激进主义
5、秦晓的官场之路
6、秦晓在中信
7、秦晓的公司治理理念
8、秦晓的价值观面相
9、秦晓批评国有企业
10、秦晓思考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差异
11、秦晓的学习方法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职业精神,以柳传志为例
1、职业企业家柳传志
2、柳传志顺势而为的智慧原则
3、柳传志如何解决企业的产权命题
4、柳传志的企业管理方法论
5、柳传志企业管理的市场价值
6、在历史的流变中观察柳传志模式
后记

作者简介

过去一百多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商场发展史,汇聚了中国商场、官场与国际市场对撞的所有难题。
本书精选十一种改变时代的典型中国企业家,从晚清的胡雪岩、郑观应,到当代的秦晓、柳传志等企业家的命运中,解析中国企业在官商缠斗、国际变革背景下的十一种发展思路和生存、致胜之道。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其实就是研究人性。时代和环境在变,但人心却一直如斯。你看现在所有的纷繁芜杂中,有多少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相似之处又或者是先例呢?与其说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倒不如说人性使然。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性,启发智慧。刚拿到《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的厚度“吓了一跳”,500页厚厚一大本,心想什么时候才能看完?结果看了开头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苏小和虽然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但是这本书并不能算是一本晦涩的学院性作品,相反,他采用了一种接近大众读者的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从本质上显得是那么平易近人。《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这本书分三卷:对晚清企业家的个案分析、对民国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以及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两种范式。第一卷“对晚清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中选取的案例是郑观应、唐廷枢、徐润、胡雪岩、盛宣怀和张骞。第二卷“对民国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中选取的案例是马相伯、陈光甫、周学熙和张嘉璈。第三卷“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两种范式”则是选取了秦晓和柳传志为例。作者援引了大量而又翔实的史料,力求还原当时的时空背景,加上作者细腻婉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大时空背景下的“人物肖像”。郑观应过于关注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自强,反而忽略了企业发展本身的逻辑,他和政府权力的合作反而断送了他的企业家前程;胡雪岩起步于市场,却败于官场;张骞的济世情怀遮蔽了他的企业家精神,最后只能以企业的破产告终;还有“毁家兴学”的马相伯,早年致力于洋务运动,中年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就是他;从当代企业的代表人物——秦晓和柳传志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当代企业家的一些精神和情怀。如果您想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及当代企业家历史,假如您是一个追求史实与严谨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这本书所涉及的史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海内外知名学者构建的经济史叙事系统,包括费正清、余英时以及杨小凯等;如果您只是想了解一下这些知名企业家的平生经历,这本书也不会令您失望,这本书就如同作者的一本研究进当代企业家史的一本宏大叙事的读书笔记,作者采用了一种尽量靠近大众读者的写作风格,用流畅的叙事笔触,并结合作者宏大的分析历史的视野和能力,并适当的加入了一些观点性的评论,运用人物命运变迁的故事性写法,形成了如今这么一本看似“宏大”的著作,实则“平易近人”的作品。一部“砖头”厚度的书读下来,竟然如丝般顺滑,这种阅读体验还真是少见。置于“大历史”背景下的郑观应、胡雪岩、张骞、马相伯、陈光甫、秦晓以及柳传志等企业家的侧写则跃然纸上,少了文学作品中的传奇色彩,多的则是“忠于史实”的客观思考;或许少了那么一点点趣味,多的则是理性批判思考。无论是出于研究进当代企业家史还是读近当代企业家生平故事的目的,这本书都值得一看。如果要阅读这本书,切记一件事情——千万别被它的厚度吓到了,虽然书很厚,但是很好读。
  •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作为苏小和的读者,我期待这是一部恢弘的著作,是把中国企业家放在世界经济史中来观察的作品,阅读中却发现这本书完全配不上它的书名,正如苏小和所说:“事实上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本宏大的读书笔记。”苏小和从郑观应、胡雪岩写到陈光甫、马相伯直至柳传志。时间跨度从晚清、民国直至当代。阅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的纵向,却看不到历史的横向。我们能感受到从郑观应到柳传志,从官商到人大代表的历史跨度中权力与企业纠葛不断的传统,却完全不知道郑观应或柳传志同时代的、相似商业领域的欧洲、东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是怎样的?他们与权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缺乏横向的对比,让我在阅读中一头雾水,中国的企业史变成了一种孤零零的纵向存在。这正是传统史学著作最严重的问题,在苏小和这里,却没有得以避免。他的写作当然具备了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但却太过缺乏“大历史”的横向比较。殊不知,缺乏横向的对比,就没有“大历史”可言。(书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对比,比如写柳传志就对比了杰克·韦尔奇。)在这样的缺失下,阅读《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当然,这更多的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因为作为读者的我对于经济史和企业史的无知导致的阅读困难。)。无论是吴晓波的中国企业史,还是苏小和的中国企业史,阅读中最让人郁闷之处在于官商关系的无尽纠葛,权力对经济的无穷干预。这种干预严重到了让人困惑于企业史的主角明明应该是企业家,为何给人的感觉却是政治权力才是每一部中国企业史中无处不在的男一号?一个新的疑问由此产生:这是否是一种中国特色?欧洲和其他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印度)的企业家是否处于不同的生态之中,是否真如苏小和所一再强调的,西方企业家的主要工作是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创新;中国企业家的主要工作是应对政治的不确定性?我为此专门去图书馆借阅了世界经济史和日本经济史,结果发现并非如此。几乎没有一个政府不喜欢干预经济——所有的政府天生就喜欢干预经济。在历史的横向上,无论是郑观应、胡雪岩的时代(晚清)还是陈光甫、马相伯的时代(民国)还是柳传志的时代(当代),都是各国政府(即将、已经、正在)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即使是在当代,动辄面临法院数以亿计的巨额罚款的微软、谷歌真的不需要应对政治的不确定性吗?苏小和的判断令人生疑。在欧洲,政府的经济政策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以至于很多大企业需要聘请政治说客,需要在政治中投入大量的金钱。来自政府的税收、管制束缚着企业的自由。美化西方企业的处境,让人感觉他们是自由的,这种书写不是一种诚实的态度。同时,在比较的层面,这未必是一种判断失误,正如一分和五十九分都属于不及格,却有着天壤之别。多少年来,和中西对比一样,“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也被学者们反复比较,在经济层面,人们感叹当年日本政府办企业只是为了刺激国内经济,鼓励人民创业,一旦时机成熟便马上把国企卖给了私人,不与民争利;而大清的洋务运动却是国进民退,政府创业,让民间创业艰难。我读了《日本经济史:1600-2000》,才发现这原来是误传。日本政府当年之所以把国企卖给私人,是因为国企亏损严重,政府负担不起。美化其他国家的生态,并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前进。就像整天夸“邻居家的孩子”,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当然,那则谬论固然美化了日本,却并没有丑化大清。(对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降低它的重要性。)在政府干预经济的维度上,日本和大清也有相似之处。两个政府都极度不尊重经济,把经济视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实质上,经济就是经济,正如xian政就是xian政,文化就是文化,它们固然重要,但不能被视为富强国家的手段;它们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被用作强大国家的手段。正如孩子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不能被作为光耀门楣的工具。拿经济当工具的政府(日本和大清),最终都付出了代价。拿经济当强国工具的个人,最终也付出了他们的代价。“……比如人们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多企业家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葬送了自己的企业建设和市场改进。比如著名的晚清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把一个纯粹的企业技术的学习与改进,置换成大国崛起的宏大目标,结果就是企业家灰飞烟灭,国家也一蹶不振。比如郑观应高喊出来的“商战”,事实上是借用战争思维,革命思维来理解企业家的市场行为。企业家的生产与交换,事实上是一种竞争,竞争是市场改进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是多种市场元素按照市场的自发秩序寻找发展可能性的过程。竞争带来繁荣,战争带来毁灭。”(苏小和《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日本的国企和大清的国企都是低效的,亏损的,严重妨碍民间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我们的目光由此展开,世界上有不低效、不妨碍民企竞争的国企吗?我们的思考继续深入:世界上有不喜欢干预经济的政府吗?阅读世界经济史的过程中我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关注与敏感,甚至不逊于商人。这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每个政府都需要钱,政府的军队需要钱,政府的官员需要钱,政府的所有私心私利或雄心壮志(比如扩充军备、强国强民)都需要钱!所以“重商主义”才会历久不衰,所以管仲的时代政府就已经在充分的介入经济了。整个世界经济史都充满了权力与经济的纠葛,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中国企业史,才不那么让人愤懑和狭隘。——虽然也容易产生一种更广阔的悲哀。后人阅读中国企业史时常常感叹郑观应、徐润、唐廷枢这些人的悲剧。他们是成功的外企经理人,又有自己独立的企业,为何却去做国企(招商局、轮船局等)的官员,一入公门深似海,断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为之纠结的这种问题其实很“愚蠢”,因为在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下,权力和财富的价值差异,就像钻石和黄金。(在非官本位的社会,权力也常常比财富更诱人。)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权力充满了风险,但又有几个人能拒绝诱惑?一百多年后的特朗普还放着好好的企业不做去竞选总统呢!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当事人的选择,其实一目了然。(虽然可能也确实有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因素。)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在空想和空谈中),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纵深并不复杂,政治与商业的纠葛并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晚清国进民退造成的后果,无论是在民国还是当代,在王安石时代还是在未来,都会一次次的展开。滥发钞票、政府管制、高税收、各种粗暴干预……所造成的后果,无论是在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还是瑞典、瑞士,无论是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代、未来,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造成同样的悲剧。自由被减少多少,经济就会被损害多少,经济被损害多少,我们的生活就会被影响多少。在普遍的经济常识面前,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特色和例外。最后,还是要强烈推荐这本书。虽然它没有我期望的那么好,但却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关于中国企业家的研究著作。(不同于文学作品,这类著作我看的很少。)“公司的出现是现代自由社会形成的必要前提之一,它为人们在经济上获得选择的自由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许应许《公司的渊源》)我们生活在企业和企业家的时代,企业能够享受到的自由程度,直接决定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哪怕你是一个公务员。)在现代社会,对企业史无知,其实就是文盲。我们阅读企业史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扫盲。
  •     从大企业家看历史读《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文/方木鱼苏小和是个很奇怪的人,惊讶于他的身份:经济学者,诗人。能够把这两者结合于一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历史上向来不缺富豪。最早的陶朱公范蠡,携着美人儿西施,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吕不韦,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就帮助秦流亡公子赢异人登上皇位,而自己也得以实现由商人到国父的转变。明朝的首富沈万三,连朱元璋修长城都要找到他借钱。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竟然独自承担了《南京条约》300万元外商债务中的100万。还有,很早人们就说过的,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了,就是他了。胡光墉,字雪岩,1823年生人。本书中提到胡雪岩的发家史,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胡雪岩私自借钱500两给杭州候补官员王有龄,后随王有龄发迹。第二种,通过借2000两银子给一湘军军官,军官将其推荐给王有龄。第三种,说胡雪岩继承了没有后人的钱庄的生意。第四种,说胡雪岩的胆识被左宗棠所赏识。台湾小说家高阳,也是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在其六卷本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中采用了第一种说法。实际上,无论哪一种,胡雪岩的发迹和湘军,和左宗棠,和朝廷是分不开的。在《胡雪岩与左宗棠》一节中,作者说,胡雪岩能与左宗棠建立稳定的官商结合关系,缘于晚清末年战争频仍,朝廷军费缺失的局面。这是事实。时势造英雄。左宗棠在筹饷过程中借款,作为钱庄老板的胡雪岩从中发了财,胡雪岩红得发紫。他为左宗棠在上海代借外款高达千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提供情报,自己则趁机把阜康钱庄开遍各地,又在杭州开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店,提供给军队和民众,最辉煌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转折点是经营生丝业,遭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去半,后来资金链断裂,终于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苏小和并未从戏说的角度去探究胡雪岩的一生,而是以学术的、科研的、经济工作者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商人个案,苏小和的工作的做的细致而到位,清朝的各种史料,清朝末期的报纸,此后的研究成果,都被他一一拿来,作为古为今用的素材。而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醒:他(胡雪岩)在官商结合的商业习惯里,看上去运筹帷幄,可是在真正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却输得一干二净。关于商业、历史、经济,有很多不便言说的地方,但只要你读懂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企业家,你也就看透了大企业家背后的历史。当然,书中还写了其他多位晚清至民国,甚至现在的企业家,至于他们的故事,那就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