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9•11时代的恐怖片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10094976
作者:[美]阿维娃•布瑞夫,[美]山姆•J.米勒
页数:289页

内容概要

阿维娃·布瑞夫,美国缅因州鲍登学院英文系副教授,曾撰写过《欺诈者:十九世纪的艺术仿制和身份认同一书》。
山姆·J.米勒,美国作家、社区组织者、独立学者,现居纽约市。他的作品曾在《明尼苏达评论》《国际小说》《华盛顿广场》《怪兽嘴》《争鸣》等刊物发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为什么恐怖片大行其道?
第一章 黑色的银幕,遗失的身体——9·11恐惧的电影表达/3
第二章 勇往直前——好莱坞如何呈现9·11/37
第三章 恐怖变形——9·11之后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姿态/68
第二部分 恐怖片反观自身
第四章 影像玄机——新虐待电影的影像政治/95
第五章 “反应主义”电影的终结?——“电锯惊魂”系列电影和后9·11时代的恐怖片谜题/127
第六章 《汉江怪物》VS.《科洛弗档案》/149
第七章 “买到手软!”——消费主义和恐怖片/170
第三部分 恐怖片进行时
第八章 纵观布什政府——政治,恐怖片,以及弗朗西斯·劳伦斯的《我是传奇》/197
第九章 “我是恶魔,我来履行恶魔的职责”——罗布·祖姆比,乔治·布什,以及美国自由的界限/223
第十章 “永远的家庭”价值观——《暮光之城》和现代摩门教吸血鬼/239
第十一章 同化与同性恋怪物/265
附录 恐怖作品年表/283

作者简介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一书在9·11及随后美国和全球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对恐怖片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探索。讨论的电影如《暮光之城》《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科洛弗档案》《汉江怪物》《我是传奇》《颤栗航班93》。本书分析了恐怖片流派最近的趋势,包括“虐待电影”的兴起,耗巨资对经典恐怖片进行翻拍,对传统怪物(吸血鬼和僵尸)的再创造以及将视觉技术作为恐怖发生场所的意识。这些文章分析了在过去十年年恐怖片所扮演的寓言角色,以及它将恐怖话语和影像化解为电影语言的的方式。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自从9·11之后,美国便又多了一个纪念日。在这天,人们会聚集在废墟纪念地为逝者祈福,双子塔灯柱亮起,光芒直上云霄,告慰逝者。南北两侧的水池旁摆满了鲜花,在白橡树的荫庇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我相信这种感情是真挚的。但放在电影里去追忆,或反思,恐怕就多少变味儿。其中严肃的,是纪录片。而在9·11事件初始,最早的那些纪录片,也是以点概面,有失偏颇。这与美帝政府的信息封锁有一定关系。在事件最初的几十个小时里,YouTube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严格发布审查,民众自发上传的现场真实情况,多被和谐掉了。在那时的纪录片中,凡是关于现场惨状的镜头,都被幸存者惶恐的表情,或是路人错愕的面貌带过。我们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段,在那些被弱化处理后的声音,或是剪辑掉的残肢镜头,亦或是现场有关部门的采访中,一窥端倪。但民众对真相求知的欲望是强烈的。在多年后另一部机缘际会下偶然产生的纪录片,真实还原了现场的一些场面——在扬起的漫天尘埃下,消防队员向事发地点摸索前进,身旁不断闪过捂着伤口,衣着凌乱的上班族,哀嚎声不绝于耳,脚下磕磕绊绊,那是被坠物砸死的横尸,其中一些根本分辨不出模样,多少只能看出是身上的哪段残肢。消防队员重进废墟,身后传来的是下雨一般的声音——那是人坠楼落地的巨响。最能还原当时现场的恐怖片,便是借外星入侵题材的灾难伪纪录片《苜蓿地》,这部电影我们暂不谈内容,只说混乱场面,人们面对突发的危机,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乱真的,还有其营销手段,早在电影筹备的时候,片中几个主要演员便各自建好Facebook页面,每天更新状态,发布照片,像是真真的生活那样,有趣的是,更新的截止之日,便是电影上映的那天。当然,这种方法《苜蓿地》也不是第一个,更早些的《女巫布莱尔》便已经在用了,当时的做法是,先让大学生失踪的事儿见报,当然,这是假的,而后,出版方声称收到一个神秘拷贝,是那几个失踪学生随身摄像机的带子。不明真相的观众自然竞相买票去看,这成为一个津津乐道的营销经典。这类旁门左道剑走偏锋的鼻祖,还要说是威廉姆·卡索,不过说来话长,不说了。9·11事后,这种以伪纪录片形式呈现的恐怖片,以其成本低、出产快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个中恐怖大师级的人物,也想着趁机捞一笔,其中就有像“丧尸之父”乔治·A·罗梅罗这种后知后觉的主儿,拍了《死亡日记》。在之后的市场,产生了分化。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种是关注社会公共安全上,那9·11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飞机上的那点儿事儿,最直接的是《战栗航班》,这也是最没想象力的,而后则是偏心理悬疑惊悚的《红眼航班》、《乘客》这种,故事是老套的,只是把场面挪到了飞机上。而后的《航班蛇患》算是亮点。再一种是关注恐怖袭击后,民众的自身财产人身安全,这是在一大波伪纪录片和飞机片后,崛起的一波新的题材,这种题材的翘楚便是《趣味游戏》或是《伊甸湖》、《陌生人》这些。它们的成功,胜在真实感,压迫感,在9·11余威之下,人心惶惶,大家切身体会到,恐怖袭击可能就在身边,而那种没缘由,充满随机性的暴力,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人们在9·11后,更喜欢去电影院看这些恐怖片了,究其根本,居然是希望能藉此学到些应对办法。第三种更像是发泄和猎奇,前面我们讲了美帝政府对9·11事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封锁,好奇的人(多是年轻人)不停在网络上搜刮仅存的那些现场视频或照片,电影商更是嗅到这种血腥味,人类原始的对杀戮和血的渴望,反映在影院的是,我们得以看到较以往更多的血腥和暴力,即便在严格的分级制度下,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民众对血的渴望几近变态,更喜欢那些花样百出的杀戮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了《电锯惊魂》系列后,便没人再觉得《养鬼吃人》系列血腥了。随着化妆技术的精进,更真实震撼的画面应接不暇,虽然《电锯惊魂》的光芒无法掩盖,但同属B级片中,像《黑暗侵袭》、《短柄斧》、《致命弯道》这种卖血的作品,也迎来了第二春。说了这么多,我们返回来再评价一下这本书好了。单内容而讲,书中所讲并没有我上面说的那般详尽,这与其多人创作和影评式的分析有关,思想难以统一,多在各说各话,没有梳理脉络。再有,便是强加给恐怖片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看恐怖片的人,是不需要人文关怀的。他们需要的只是肾上腺素。从这种角度去看,这本书更像是老学究们凑在一起分析创作背景,讨论拍摄手法,讲求思想立意。这点从简介上,也可以看出不专业。什么样的人会在讨论9·11的后恐怖片时提到《暮光之城》!?史蒂芬·金在看完《暮光之城》后,大叫到,“这根本不是部吸血鬼电影!”这部电影,我起初是拒绝的。可作为新兴吸血鬼电影去看它,我还是抱有一丝幻想,就像我看《嗜血重生》时,对吸血鬼新的产生方式,意外觉得惊喜。然而,这部片就是个垃圾。没有那个吸血鬼会在阳光下闪烁钻石般的光芒。而把这部片放在这里,也是欠妥,严格的说,这部电影根本不算是恐怖片,这只是披着吸血鬼和狼人外皮的三角恋,这种校园爱情题材跟恐怖片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或者说,它的“恐怖”与《小时代》是一个类型的。9·11后的恐怖片,有些是无法再回头的。最明显的感觉,便是人们开始浮躁,或者说,是经历过凭空袭来的生死两茫茫后,深感人的脆弱与渺小,活得更加明白,活在当下,高兴就好。更易接受快餐式的恐怖片,这种状况持续了十年,才逐渐褪去。这里不得不提下温子仁(James Wan),正是他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再将恐怖片的阴冷肃杀,回味起还脊背发凉的独有魅力,重新带回给我们。
  •     对恐怖片的了解甚少,也是害怕看的原因吧,但肯定有人说:“我很喜欢看恐怖片”,这绝对不是变态。这是本关于电影艺术的具有学术性质的书,读者要有从事相关工作或学习上的需要,选择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先列出几部属于9.11后的恐怖片,比如《电锯惊魂》,《汉江怪物》,《科洛弗档案》,《暮光之城》。书中提到的所有恐怖片,可能我只看过《暮光之城》,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恐怖”两字。不恐怖吗?我好像忘了这是关于吸血鬼的......9.11成了恐怖的代名词,同样是血腥,暴力的恐怖片,却用9.11事件来分开,是有他的道理。每年都会有很多恐怖片上映,恐怖片在银幕上除了恐怖,还带来的消费,政治,宗教,家庭价值观等各种各样的“迷”,书中都有答案。书中引用但丁的《地狱》开头: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认为我说的话都是天方夜谭,我并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尽管这一切都是我亲眼所目睹的,但我至今仍然很难接受它。想想,这真是恐怖的感觉。这本书写的很好,可以从恐怖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电影的形式,把我们带入恐怖的境地,去面对现实的恐怖,得到光明。
  •     9•11不是恐怖片,却成了恐怖片追求的新高度。来自于现实的恐怖惊吓的感受是极致的,无法超越的。我想恐怖片的导演们,除了努力效仿和创新之外,也别无它法。而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观众,我其实因为9•11的巨大阴影,已经对恐怖片不怎么感冒了,或者可以说我已经害怕了,那么残烈的画面,我不敢看也不想看了。《后9•11时代的恐怖片》里介绍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大量恐怖片,这些恐怖片都多少有一些9•11的影子或者受其影响了。我很喜欢《华氏9•11》和〈颤栗航班93〉。〈颤栗航班93〉表现飞机撞向世贸中心、机上乘客和劫机者遇难的镜头时,银幕突然变为黑屏,因为导演意识到如果如实表现这一场景将会削减电影的英雄主义气息。《华氏9•11》中的黑屏画面也是将9•11表现成了一个尸体都隐遁了的创伤结构。他们这样的黑屏处理,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用大量现场人类的惊恐画面替代了还原现场真相的处理方式,我还是比较赞成的。我们不愿意也不想要再多看几相残烈现场的那个瞬间,那时候灵魂估计都逃出了所有人的身体,谁还愿意再擅粟一回呢?血腥的恐怖片有很多,但是谁可以跟9•11的现场比拟?而虚构的事实我们在心理上也比较容易接受,毕竟那只是艺术加工,可是9•11是现实事件,并且残烈的结果我们人人自知,如果恐怖电影不改变表现方式的话,我会选择不看。之前也不太关注恐怖片,通过《后9•11时代的恐怖片》发现,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优秀的恐怖片呢,它们都在“恐怖”这条道路上走了很远。中国的鬼故事是我最早的对于恐怖布的印象。《后9•11时代的恐怖片》书中讨论的电影如《暮光之城》《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科洛弗档案》《汉江怪物》《我是传奇》《颤栗航班93》。分析了恐怖片流派最近的趋势,包括“虐待电影”的兴起,耗巨资对经典恐怖片进行翻拍,对传统怪物(吸血鬼和僵尸)的再创造以及将视觉技术作为恐怖发生场所的意识。我会想起《唐山大地震》中,冯小刚导演对于这个无比恐怖的瞬间的表现方式,老铁塔倒掉了,大地裂开一道大口子,人群混乱的奔跑,孩子站在倒下去的楼房的窗口上……那几分钟的残烈镜头,带给我内心的感受是,生命无比弱小,我们是无比弱小。当面对世界不可对抗的伤害时,我们的善良是多么的弱小。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9·11事件为恐怖片和惊悚片、动作片、剧情片都提供了很多素材,观众从事件本身带来的震惊,逐渐蔓延渗透到生活中对公共安全的担忧,很可惜,由于美帝对个人层面的淡化,更多的我们是通过脑补去还原当时的景象,去想象坠楼者、残肢、哭号等等,这也正好为恐怖片找到了切入点,在9·11之后涌现出更多真实暴力血腥的恐怖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伪纪录片形式大行其道,而后那些涉及个人及家庭安全的B级片更如雨后春笋。我不觉得好莱坞会把电影提升到多高多高的社会责任上,但在市场嗅觉上,还是敏锐的。
  •     各种过度解读==
  •     就 一般
  •     比较一般,没什么创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