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9546817
作者:资中筠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耒阳。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考入燕京大学,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专业为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旁涉中西历史文化,近年来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
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等。
译著:(法)巴尔扎克《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美利坚合众国之由来
第二讲 美国的精神资源
第三讲 进步主义改革
第四讲 小罗斯福新政和1960年代群众运动
第五讲 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第六讲 私人基金会的理念与管理
第七讲 美国的外交思想与世界霸权的确立
第八讲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美国
第九讲 回顾与展望
第十讲 美国与中国
附录一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附录二 就《财富的归宿》答问
附录三 是个新事物,也不是太突然
附录四 重新评价罗斯福的“新政”
附录五 中美关系并没有大起伏
附录六 跨过新门槛
附录七 希望中国少讲点中国特色,美国少讲点美国例外
附录八 不同类型的国家与法治的关系

作者简介

这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这些个人心得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
本书作者对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特别是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正常的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


 美国十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一本普及常识的书。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一个讲座的讲稿,讲座的主题是美国。主题虽然是美国,却处处关系着中国,因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作者谈美国的由来,谈美国的立国精神,谈美国渐进式的改革,这些都是中国此前数千年历史上所没有的。在我们的历史上,甚少谈自由精神、民主权力、平等法治,也没有大型的公益性质的私人基金会,没有以宪法为核心的立国基础,更不是谈出来的国家,我们都是打出来的。作者的意思说,打出来的国家,统治者都视国家为私有,禁锢兵权,束缚国人,这样的国家难以长久;而谈出来的国家,是在宪法这一在民众(代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不为个人所占有,相反地,必须要为民众服务。作者还说,希望中国少说一点“特色”,美国少讲一点“例外”。这一点很有意思。所谓“特色”,不过是掩饰所作所为的借口,所谓“例外”,则是行驶霸权一意孤行的托词。作者也一再强调,中美两国目前的外交关系只是数十年来交往过程的继续,并不存在特别严重的情况。虽然中间各种龃龉,但总体来说并没有真正恶化。这对于我这样杞人忧天的人来说,也是有醍醐灌顶的效果的。虽然这只是一本常识性的读物,但依然值得推荐。特别是在而今常识极度缺乏,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普遍亢奋的情况下,读一读此书,至少会有中暑之时吹吹风、抹抹清凉油的效果的。
  •     资中筠先生的时代经历我们已经无法经历,但是她客观的态度和善良的责任感却应该被学习。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度应该是胜于美国人对中国的关注度的,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两国的差异,甚至是差距。承认这种差距并不可耻,蛮横地无视事实才可耻。本书虽然并不系统,但所谓的“中心思想”还是很统一的,即指出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缺乏对美国常识性的了解。因此武断的结论层出不穷,谬误丛生,这种状况对双方都不利,而受害更深的是我们自己。作者对美国诸多方面表示出赞赏,恰恰建立了一种自信;对本国诸多方面的批评,恰恰表现了理性地爱国。国内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不可不信亦不可尽信,如何甄别就需要具备足够的常识。
  •     资中筠专事美国研究,本书是在她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就内容而言,包括美国历史、中美关系史两部分;就精神而言,是要两相比较,开启民智。我对当今的美国,走马观花,有些粗浅的印象,但这本书从历史的美国讲起,起到了追根溯源的作用。作者心念中国,关照现实,有话就说,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相比,删繁就简,观点更为鲜明。一路读下来,感想颇多,分三部分罗列如下:一、关于美国内政美国的建国是个reluctant的过程,源自抗税而非独立。1776年独立时只是13个殖民地的联合(confederacy),立宪建国要等到十几年后:(1)美国从英国继承了议会辩论传统,认同少数服从多数,宪法草案经过116天的讨论,投了569次票,因而美国是谈出来的国家,不像秦始皇武力灭六国而统一;(2)美国先有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后有政府(1789年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不像新中国诞生5年才起草第一部宪法,所以宪法在两国的地位不一样;(3)美国的原动力是要有别于英国,去掉君主,所以讲究权力制衡,不像新中国是要有别于晚清民国,改变积贫积弱、军阀割据的状况,所以强调中央集权。杰弗逊说民主要在老百姓知情的基础上才成立,有两层意思:(1)老百姓要达到一定文化水准;(2)政务要公开。美国总统不是直选产生,但基层官员都是直选的,真正的民主不在华盛顿而在基层,越到基层越民主,有利于分散维稳压力。美国百姓姓有事找市、州政府请愿,给议员写信,不像中国老百姓,不相信当地政府,有冤屈要到北京上访。美国历史不长,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不像中国背着几千年帝制负担,也不像欧洲等级森严。美国从来没有国立大学,只有州立,很多名校都是私立的,各有特点,不求一律,而且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干预学校。哈佛、耶鲁成立于1636年、1701年,比美国建国还早,而我们的北大、清华才百余年的历史。美国南、北方围绕黑奴制度存废的争论,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劳动力是留在南方的种植园,还是自由转移到北方的工厂?),不是觉悟的高下。19世纪中期,工业化导致欧洲社会矛盾尖锐:1845年,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开始面对同样问题。美国第一个百年的主导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laissez-faire)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1901年,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继任总统,他曾任州长,对吏制腐败、社会不公深有所感,上任后权力所及,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一步步通过法律确定下来(cf习、李主政多省的经历,强调“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史称“进步主义”时期(cf习、李强调“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政府要“兜底线”)。20世纪前20年美国的改良主义思潮是各方面推动的结果,比如调查性新闻(cf《焦点访谈》)、专栏作家(cf《南方周末》),也是为了抵御当时席卷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避免革命(cf高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进步主义”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1)改善劳动条件:1902年宾州煤矿大罢工后,立法让劳工赔偿高于改进设施的成本(cf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让肇事者、责任人付出更大的代价”);(2)反垄断:直至21世纪仍多次起诉微软(cf近来更严格执行《反垄断法》);(3)保护消费者:厄普顿?辛克莱的“扒粪”小说《屠场》(The Jungle)聚焦食品安全(cf国务院常务会议“要让恶意造假制劣特别是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4)反腐:19世纪后期“镀金时代”(马克·吐温发明,贬义词)经济急剧发展,权力(特别是财权)集中在国会(特别是众议院),权钱交易盛行(cf《纸牌屋》,中国的腐败与之不同,集中在行政部门),至今尚未肃清。1933年,小罗斯福(FDR)就任总统,实行“新政”。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时间上在“新政”之后,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人质疑“新政”的经济政策是否成功,认为美国走出“大萧条”是二战军需经济之功。小罗斯福总统把原有“四大自由”压缩成“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有了这两个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是自然而然的),新加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1)以前政府只保证四大自由,鼓励公民自己去奋斗,不管破产和挨饿,新增“免于匮乏的自由”成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存款保险制度亦是此时建立);(2)当时存在3K党欺凌黑人甚至施以私刑的现象,提出“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消灭种族主义的先声。上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席卷各大洲,亚洲有中国的“文革”,欧洲学潮泛滥,美国出现反传统的社会批判,非洲独立运动高涨。一时间,思想左倾、“礼崩乐坏”成为世界现象。“一般说来,年轻人常有一种躁动,总想打破成规,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目标,只要有人号召就会起来,在不愁吃喝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新理想。”(86页,cf香港“占中”)20世纪初,美国富豪开始提倡“裸捐”,用管理企业的办法从事慈善,建立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于191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回馈社会(cf中国晚了100年)。1917年,洛克菲勒按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模式,来华建立协和医学院,使中国的西医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美国基金会、教会、私人来华办学,对中国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和美政府关系不大。洋人在华所办学校教授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少于中国人办的学校,比1949年以后多得多。二、关于美国外交1797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演说中告诫,不要卷入欧洲的纷争(cf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韬光养晦”)。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cf习近平2014年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言下之意美国的国力已足以在美洲称霸,但还不足以顾及美洲以外。20世纪初,美国西进开发完毕,实力足够强大。老罗斯福总统在国内是开明的改革派,但在国际上却信奉弱肉强食,可见对内民主和对外霸权可以并行不悖(其反例,对内专制和对外民主亦非不可能)。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海约翰(John Milton Hay)国务卿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我也要有份”。从一战到二战,美国内舆论渐渐从“孤立”走向“介入”。1920年,威尔逊总统倡议“国际联盟”成立,但国会不批准美国加入。1945年,联合国在美国成立。此后,多边主义越来越成为美国“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幌子。美国只有菲律宾一个殖民地,二战后推动民族独立,以此削弱英国。自身地大物博,加上时移世易,美国不走英国的殖民老路,代之以“盟友体系”,实际是划分势力范围,搞“柔性殖民”。(历史上,美国在亚洲只占领过菲律宾、日本、越南,这三个恰是目前与中国叫板最凶的国家,是偶然吗?)1959年,戴高乐决定法国从军事上退出北约,中国从苏联阵营中独立出来,卡斯特罗在美国后院革命成功。1963年,中法共同反对美俄英三个有核国搞《部分核禁试条约》。世界出现多元化雏形。小布什总统打伊拉克,心里想的是二战后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但两者不可比:日本是高度纪律化的单一民族国家,此前已有明治维新打下的现代国家底子;而伊拉克身处中东,国内及周边教派矛盾突出,更何况美国师出无名,既非出于自卫,又无安理会授权,多少年后也没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冷战时,美国敌友分明。中苏分裂后,苏联的对手就是朋友,遂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当今的中东,不少国家既是伙伴又是对手,要依议题而定,比如穆巴拉克(有利稳定,不利民主)、阿萨德(有利反恐,不利民主)、伊朗(有利反恐,不利防扩散)就很难归类。美国精英层有一种观点,无论谁在中国执政,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要维护中共执政地位。一党独大,造成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错都要算在中共头上。美国何尝不是?不管谁当总统,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鹰派还是鸽派,都要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所以不管哪里出了问题,都难逃其咎。三、关于中美关系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美关系不可能完全平等。相对而言,在列强中,美国对中国伤害最小,而中国从对美关系中获益较多。且算一下1972年以前的中美关系大账:1784年,美国独立仅8年,就派首艘商船来华,很快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对华第二贸易大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几十年里,中美贸易基本是互利的。1844年,中美签订两国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1868年,林肯总统派往中国的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各国,首先与母国签订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美续约》,为中国保护在美华工等侨民提供了法律依据。1882年,因为大批解放了的黑奴成为自由劳工,美国会通过《排华法》(the Exclusion Act),维持了几十年。1905年,中国出现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1900年,美国派2000人参与不到3万人的八国联军,分到7%的“庚子赔款”,连本带息合3000多万两白银,扣掉赔偿损失,还剩1000多万两,在驻美公使梁诚等力争下,退给中国办教育(比如清华)。1901年,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出发点是“利益均沾”,客观上遏制了列强瓜分狂潮。1919年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为争取日本加入国联,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给日本;“十月革命”后,列宁宣布归还沙俄侵华领土(最终未实现)。两相对照,大批中国精英向左转,对中国关键时刻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实行“扶华制日”的政策。此前的8月,退伍军人陈纳德就组织“飞虎队”援华,开辟“驼峰航线”,打破日本对华物资封锁。1943年,在国民政府争取下,小罗斯福总统为鼓励中国抗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给列强带了好头。1944年,小罗斯福总统不顾英、苏(苏联与日本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反对,接受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5年中,为体现中国是全民族抗战,坚持包括中共董必武在内的各党代表均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战后初期,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一道防止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1945年初,小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英国一道迁就苏联抗日,同意外蒙古独立。1946年,美国基于自身“谈判建国”的经验,派马歇尔赴华调停,但中国向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调停以失败告终。国共内战爆发后,美国出于反共,支持蒋介石,客观上延长了中国内战。1948年下半年,中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美国将亚洲政策调整为“扶日制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日更是结成军事同盟,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1955年,中美开始大使级会谈。中美隔绝20余年,大部分时候是口水战,尽管达不成协议,但减少了直接冲突的可能,为以后的和解打下了基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深刻。
  •     爽利
  •     资老讲她对于美国的观察,所发感慨最是入耳。这些对于美国的感慨,大概有个参照才可见其意义。
  •     很好读
  •     很口水的梳理,清晰易读,对进入美国社会变迁语境很有帮助。在进步主义、私人基金会管理相关章节收获较多。
  •     论中美之相爱相杀,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修文德以来远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不爱君,韬光养晦,戒骄戒躁,明德修身。
  •     这本书的作者真的对美国和美国历史理解的很深刻,因为我们从小教育的是美帝国主义,但是美帝为什么能变成美帝却从来都不承认,资先生让我们大略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很多问题我却不是很同意。
  •     比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
  •     讲得很透彻,理解了很多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源头,而且不徐不疾,娓娓道来,本以为是本难啃的书,结果意外好读。
  •     这是一本美国认识实务手册,关于美国的书读过不少了,不过大部分都是直接描述美国政治体制架构及美国民主政治历程,而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对最高法院、两院制和行政分支过更多书面上的分析,而涉及到了之前少涉及的部分,比如美国经济、劳资关系、慈善公益基金和民间组织的发展上,不仅内容上接地气,很实在深入,而且语言上因为是讲稿整理所以很大白话。文章最后的几个附录也很精彩,很切实中肯的分析了中美所各自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自己也会面对这样的分裂,对美国对外政策不知如何评论,既有人道民主一面,也确实脱不掉霸权主义色彩,批评它似乎会为国内问题找借口,赞扬又好像很多方法上确实有问题,这本书从根源首先就承认了美国的两面性,对将来美国的发展也提出了担忧,希望中美都能正视各自的问题,更多包容和理性。
  •     大白话,不偏颇
  •     即使是对于门外汉来讲,这本书还是略简单。
  •     通俗读物,纠正了很多对于美国的常识性错误。
  •     本以为是基础性的东西,但被资中筠先生连贯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分析所折服,算是补充美国基本历史的必读物。
  •     很通俗易懂,中间的关于美国福利事业的发展有些重复。
  •     资中筠先生在《老生常谈》中讲到了启蒙的重要性。我觉得先生的这本书达到了“启蒙”的目的,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但是有一个预言我觉得是比较对的,就是今后对美国发生麻烦的是阿拉伯世界,包括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在文化上对美国也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放今天果然没说错,绿教果然是文明之癌,人类公敌,应当警惕msl。
  •     很好的一本书
  •     老头子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思路却不含糊,非那种吃皇粮的御用文人。很多分析非常中肯。关于美国慈善的介绍很涨姿势。
  •     逻辑毛病略多
  •     客观,完全不同于主流媒体的视觉
  •     这个国家太需要这样的声音了,值得尊敬的老先生!
  •     常识读本。通俗好懂,道理明晰,国人的很多成见可在此化解。
  •     美国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     一本很不错的了解美国的书
  •     这本书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民主 外交 政策 中美关系。 美国的宪法是一条条谈出来的。美国的大国心态 苏联解体后美国原有机会结束军备竞赛 他却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军备优势。美国人对于财富的态度。 作者的态度比较客观。中国人对美国人表面认识较多 但并没有深入认识。
  •     对美国历史来龙去脉讲解很清晰,读起来很轻松,没有晦涩之感,一口气读完。
  •     也算一位“女先生”,正文并无太多新知,反倒是附录的几篇文章比正文更耐人寻味。如果想通过本书了解美国或者美国的历史,是很不系统的,一些常识也被刻意忽略过去了。
  •     很通俗很容易理解。
  •     只有研究了一辈子美国,才能这么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又不失专业。关于自由的美国精神及其对后续美国立国、发展、外交的影响,美国私人基金会的起源、作用和发展等解读尤其有意思。根据讲座整理的文字稿,有些观点也如作者所述,只是一家之言。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插图很精致,可读性很强,可以再读。
  •     读先生的书简直是和一个知己久别重逢……感受彼此赤子心,一起为这一切的一切如鲠在喉……
  •     真的是一本讲美国政治不错的书,浅显易懂。
  •     资先生自己也说了,是给门外汉看的,写得很泛泛,但通畅
  •     可读性强,只是很多内容只能称为常识或者是纠正传统教科书盲点。
  •     不错,了解美国非常好的一本书!
  •     地铁上读的,还蛮有意思的
  •     市图借阅。
  •     很好的科普读物,可以看出是很有想法的一家之言,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中基本实现不了,也就看看聊以自慰吧
  •     这本书《20世纪的美国》的简化版。资中筠说的是美国兴衰历史,心系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美国何以强大:启蒙以降的自由主义精神资源,满怀理想的建国宪法,实用主义的美国例外;渐进改良的社会运动,公益基金维系社会平衡。总之,良好的精神资源和自我调节的制度才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财富。
  •     很通俗,很清晰,图文并茂。
  •     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最后一章读得心惊肉跳
  •     为了解美国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但有些观点仔细想了之后,觉得还是有点片面和狭窄。
  •     挺通俗的美国研究读本,值得一读
  •     一星给印刷,三星给内容,现在出的书印刷是越来越好了,这本的印刷就非常精美,插图清晰的一塌糊涂
  •     正在读资中筠的《美国十讲》。两个问题让我震撼:第一个,共产主义为什么在自由世界普遍敌视?斯大林的大清洗~对他国的出尔反尔翻脸如翻书是主因。 第二个,美苏争霸,苏联为什么输了?经济实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面是跟着苏联的小弟倍受压榨越来越穷,而跟着美国的小弟大部分过好了,发达了。
  •     好看啊
  •     入门级别,部分心得。部分观点不是很认同。
  •     很好的科普。十讲里了解了所谓民主。打着民主旗帜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民主不是个人行为,不是道德观念,不是好人行民主,坏人行霸道。它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一经确立,就有约束,因为他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有一定的法律制裁。
  •     有趣而轻松
  •     资中筠先生果然是学者风范,下笔中肯自信,理性又自然。读来很令人信服。开始读这书是在知乎找讲美国政治方面的书,有人提及。同时提起的还有林达的系列。林达的美国政治历史系列我已经读过,读的时候深以为受教,觉得作者好有学问,又恬淡谦和。然而读了资中筠的书,又有种感觉林达的书格局略小,对美国政治制度推崇有余,批判性眼光不足。 美国十讲是基于演讲大纲,不算特别深入系统,但已能反映出作者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见识非凡。读书还是要读这样大气的书。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是风度气量眼界就已经对读者很是有益了。 内容一读之时就有多处深有感触。等回头再细读时再做记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