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家常菜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ISBN:9789620430169
作者:麥圓本,Stella So
页数:315页

内容概要

  Stella
So,本名苏敏怡,水瓶座,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系,是香港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在学期间已制作一出创意非凡的动画短片《好鬼栈》,赢得不少本地及国际奖项。在湾仔长大的她,对以生活空间和环境作为题材有一股热情。她的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细致的线条,展示出香港旧区的街头巷尾、旧式建筑和街市店铺。从她描画的理想社区和人情中,让人怀缅香港的历史文化和风貌,深思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于星期日明报连载老少女漫画,分享独居的生活点滴。

作者简介

本書是明報專欄「五湖四海家常葉」的結集,每期訪問天水圍居住的主婦,記錄她們烹調家鄉菜的過程,由Stella繪出食譜,每篇配有冷知識。書中會涵蓋不同中國菜系,包括廣府菜、京滬、潮州、東南亞等。本書將分上、下兩本推出。第一冊《五湖四海家常菜——廣東及華南地區》率先在香港書展登場!


 五湖四海家常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相信星期日明報的讀者不會對此書陌生,過去兩年間,我們每周都會讀到《五湖四海家常菜》的專欄,認識多位在天水圍居住的婦女,透過廚藝示範了解她們家鄉的飲食文化,如何輾轉來到香港天水圍,轉化成餐桌上的日常菜式,從而反思自己平日放什麼在口中,有否好好消化。一年前的某天,我到老少女基地找Stella閒聊,摸摸她的貓,順道籌備她的下一本書。她捎來大疊剪報,都是曾刊登她稿子的報章剪存,當中厚厚一疊《五湖四海家常菜》雖然偶爾會讀,但當它們被鄭重地依次收集起來,拼湊成完整的量,它的意義倏然拉闊,我驚異了。它不單止是食譜,也是香港的地區誌,記錄了文化的交流、飲食的印記、每位婦女離鄉別井的經過。幻想著它要是能以書的形式出現,當中的人情細味和意義便能夠繼續被弘揚,及得以更加效地保存下來,只想立刻飛奔回公司告訴上司,生怕別的出版社會搶先打它主意。作者麥圓本爽快答應出書的提議,把稿統改了一次便交到我們手上任意發揮,跟東華三院的相關人士取得共識後,大家立即著手編製。雖然此書來稿結構簡單,每篇包含了手繒食譜、訪問和配稿,但因為量多稿厚,把一個故事整理齊全也要花掉半天,可以想像它究竟耗費了麥圓本和Stella多少心力。不說由市區到天水圍的路程遙遠,要每周持之以恆地實踐這人種誌也絕不簡單。除了出席的作者團和攝影師之外,還有一眾婦女(偶爾也有男士)的付出,不但要預先打點買菜事宜,有時甚至勞動故鄉的親友把香港欠缺的食材寄來;她們既要到社區中心洗切煮,還要打開心扉,在三言兩語裡把人生百味濃縮調味,捧出跟廣大讀者分享,當中更要勞煩社工事前的安排,故說它是誠意之作絕不為過。因為這牽涉到眾多的人與事,每人都自覺身負重任,放下私心,只希望能把這些屬於香港也屬於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當中的演變和故事重新包裝。談到宣傳,不喜歡在媒體露面的麥圓本也說「跟大隊」;Stella比以往更準時交畫,大出我們意料之外;原本設計師Alice想Stella在封面畫一個老少女在一色香味俱全的大湯碗裡泡浴,也立即被否決──Stella認為封面一定要讓給眾姨姨。直至書要付印的前一刻,對作品有很高要求的她還膽敢致電來說:「雖然有點吹毛求庛,但我想……」竟然狠心地要求把底色統統換掉,被我和設計師狠狠埋怨。但最終我們也照做了,就為了成全她想把書弄得更完美的心。 記憶中我甚至沒踏足過天水圍,但卻已經與那麼多位居民熟稔了,包括可愛的Rose婆婆、茹素的海倫、好客的潮州卿姐…….反覆讀著來稿,我自覺每周的示範我也在場一同試味,與眾人舉箸閒聊,談論跟吃相關的事情。吃與我們息息相關,無論是在外用餐、買外賣或享用家人弄的吃食,我們都狼吞虎嚥,大口咀嚼,怱忙得來不及在排泄前好好消化食物本身和背後的味道。吃雞的不知雞從哪裡來,很多蔬菜都叫不出名字,更不會懂得如何種植,它們對身體有何益處或壞處;在城市裡,每天與此城的人擦身而過,卻從來沒機會過問他們的歷史,是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活著有何煩惱?即使是家人,我們也甚少了解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為我們烹煮食物,直至我們成為父母,也很少機會為兒女上家政課。於是,對吃的種種無知蔓延開去,只有少數人,例如是作者麥圓本了解,到底因為吃,我們付出怎樣的代價,對地球的生態造成了哪些破壞,能不能補救。這本書滿載的便是這些關懷。雖已事隔了一陣子,談起書中的某次採訪,Stella和麥圓本仍能如數家珍地分享某道菜的味道及當天的故事,一出手便可寫出每位人物的簡介,繪出她們的圖像,彷彿那些婦女已是她們的老朋友。在此非常感謝撮合整件事的編輯Helen、兩位作者、東華三院社工和提供資助的勞工福利局。出版這本書是一次冷手執個熱煎堆的過程,過程中眾人都無比享受,深受感動,因為此書介紹的菜式雖只是家常小菜,卻都是內涵豐富的盛宴。原文刊於7月19日明報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好的,我整理完發豆郵給你。
  •     對於經常被自己專業領域嘅失敗打擊嘅人嚟講,學煮餸真係快速獲得成就感並重拾信心嘅好途徑。不過一但變成負責餵養一家人嘅專職主婦,恐怕就唔會再覺得煮飯係樂趣?
  •     大感謝!其實我也在重讀一遍,想想真是汗顏 -_-。
  •     在廣州聯合書店有吧。
  •     以食譜來說是幾豐富的一本書,但內裏文字旁述較沉悶。以畫來表達食譜有點以往家政堂感覺,但缺少製成品的圖片,始終稍稍欠缺些少。
  •     20110121-20110206 : 看畢會有下廚的衝動 (雖然我不懂做菜); 除介紹地方菜外, 更有不少關於食材與地方的知識. 總之很好看!
  •     人种志绘本
  •     天水围,围城。其中女人擅用粗茶淡饭思乡、围拢眼下小家。一粥一饭,本可以用来抵御绝望。
  •     喜歡那些與食物有關的小故事~
  •     絕不僅僅是食物
  •     在南国书香节上购得~有点小贵,不过还是值得买~
  •     歡迎你指正,可傳豆郵給我,萬謝。
    第二本已在做,時間較充足,不用趕書展,希望能更嚴謹一點。
  •     很有趣,也很生动。
  •     拌有人情味的家常菜 每道菜背后都有个动人的故事
  •     有趣,有用。在联合书店站到腿酸……想买,但颇贵。
  •     不是简单的食谱书,还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菜谱已拍照,此类非实用性书籍,无需再读。
  •     绘本可爱,只是做法说的忒简单了,照做没有照味呀。
  •     这种类型的书籍确实用插画的表现形式比用照片要有意思的多呢!在深图保障库无意间翻到这本书,文好图也美。
  •     话说我是因得你的推荐,买的书,但是整本看下来 偶有错字 纰漏 希望再版可以改正 更加完美啊。
    PS:不是说两本麽?
  •       相信星期日明報的讀者不會對此書陌生,過去兩年間,我們每周都會讀到《五湖四海家常菜》的專欄,認識多位在天水圍居住的婦女,透過廚藝示範了解她們家鄉的飲食文化,如何輾轉來到香港天水圍,轉化成餐桌上的日常菜式,從而反思自己平日放什麼在口中,有否好好消化。
      
      一年前的某天,我到老少女基地找Stella閒聊,摸摸她的貓,順道籌備她的下一本書。她捎來大疊剪報,都是曾刊登她稿子的報章剪存,當中厚厚一疊《五湖四海家常菜》雖然偶爾會讀,但當它們被鄭重地依次收集起來,拼湊成完整的量,它的意義倏然拉闊,我驚異了。它不單止是食譜,也是香港的地區誌,記錄了文化的交流、飲食的印記、每位婦女離鄉別井的經過。幻想著它要是能以書的形式出現,當中的人情細味和意義便能夠繼續被弘揚,及得以更加效地保存下來,只想立刻飛奔回公司告訴上司,生怕別的出版社會搶先打它主意。
      
      作者麥圓本爽快答應出書的提議,把稿統改了一次便交到我們手上任意發揮,跟東華三院的相關人士取得共識後,大家立即著手編製。雖然此書來稿結構簡單,每篇包含了手繒食譜、訪問和配稿,但因為量多稿厚,把一個故事整理齊全也要花掉半天,可以想像它究竟耗費了麥圓本和Stella多少心力。不說由市區到天水圍的路程遙遠,要每周持之以恆地實踐這人種誌也絕不簡單。除了出席的作者團和攝影師之外,還有一眾婦女(偶爾也有男士)的付出,不但要預先打點買菜事宜,有時甚至勞動故鄉的親友把香港欠缺的食材寄來;她們既要到社區中心洗切煮,還要打開心扉,在三言兩語裡把人生百味濃縮調味,捧出跟廣大讀者分享,當中更要勞煩社工事前的安排,故說它是誠意之作絕不為過。
      
      因為這牽涉到眾多的人與事,每人都自覺身負重任,放下私心,只希望能把這些屬於香港也屬於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當中的演變和故事重新包裝。談到宣傳,不喜歡在媒體露面的麥圓本也說「跟大隊」;Stella比以往更準時交畫,大出我們意料之外;原本設計師Alice想Stella在封面畫一個老少女在一色香味俱全的大湯碗裡泡浴,也立即被否決──Stella認為封面一定要讓給眾姨姨。直至書要付印的前一刻,對作品有很高要求的她還膽敢致電來說:「雖然有點吹毛求庛,但我想……」竟然狠心地要求把底色統統換掉,被我和設計師狠狠埋怨。但最終我們也照做了,就為了成全她想把書弄得更完美的心。
      
      記憶中我甚至沒踏足過天水圍,但卻已經與那麼多位居民熟稔了,包括可愛的Rose婆婆、茹素的海倫、好客的潮州卿姐…….反覆讀著來稿,我自覺每周的示範我也在場一同試味,與眾人舉箸閒聊,談論跟吃相關的事情。
      
      吃與我們息息相關,無論是在外用餐、買外賣或享用家人弄的吃食,我們都狼吞虎嚥,大口咀嚼,怱忙得來不及在排泄前好好消化食物本身和背後的味道。吃雞的不知雞從哪裡來,很多蔬菜都叫不出名字,更不會懂得如何種植,它們對身體有何益處或壞處;在城市裡,每天與此城的人擦身而過,卻從來沒機會過問他們的歷史,是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活著有何煩惱?即使是家人,我們也甚少了解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為我們烹煮食物,直至我們成為父母,也很少機會為兒女上家政課。於是,對吃的種種無知蔓延開去,只有少數人,例如是作者麥圓本了解,到底因為吃,我們付出怎樣的代價,對地球的生態造成了哪些破壞,能不能補救。
      
      這本書滿載的便是這些關懷。雖已事隔了一陣子,談起書中的某次採訪,Stella和麥圓本仍能如數家珍地分享某道菜的味道及當天的故事,一出手便可寫出每位人物的簡介,繪出她們的圖像,彷彿那些婦女已是她們的老朋友。在此非常感謝撮合整件事的編輯Helen、兩位作者、東華三院社工和提供資助的勞工福利局。出版這本書是一次冷手執個熱煎堆的過程,過程中眾人都無比享受,深受感動,因為此書介紹的菜式雖只是家常小菜,卻都是內涵豐富的盛宴。
      
      原文刊於7月19日明報
  •     学做菜倒是其次,而是这本书的出版目的以及里面各位师奶的话对人真的很有启发。
  •     非常喜欢这个系列的绘本,图画的可爱有趣,以一个港人绘本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华南一带美食。令人爱不释手。
  •     有这本书卖么 找不到喝 在城画上看到的 很好的一本 急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