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生死觀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9570832884
作者:余英時
页数:205页

作者简介

本書是英時先生對於東漢民間生死信仰的考察,尤其是以「魂升天,魄入地」為代表的靈魂觀念,並強調中國人並不是等到佛教傳入才產生地獄觀念的。
導言
一、 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二、 方法與目的
三、 材料
第一章 生與不朽
一、 生的重要性
二、 長壽和不朽
三、 求仙的世間轉化
四、 民間思想中的「神仙」觀念
五、 小結
附錄:漢代專有名詞中的長壽類用語
第二章 養生長壽
一、 士人中的養生風氣
二、 養生術與求仙
三、 人的「命」與「壽」
第三章 死與神滅的爭論
一、 死亡的自然主義態度
二、 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 神滅的爭論
參考書目
Ⅱ. 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評魯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國人對長生的追求》(1981年)
Ⅲ. 「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1987年)
複禮
魂和魄
來世信仰
陰間: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現和來世的重建


 東漢生死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余英時教授一向擅長跨越學科領域,以綜合手法和不同角度重構思想體系。在《東漢生死觀》中,最精彩的是他所採用「觀念史」的研究方法。他將每一觀念的源頭和出處都扎實考據,並且把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個個概念都予於詳細的分析,劃定層次和種類,明確簡略的定義,整部「生死觀」的發展史脈絡明確。   此書共分三部,簡而謂為「生」,「養生」,「死」。書名為《東漢生死觀》。生之觀念、死之觀念各列一章,生死之間關係的「養生」又為一章。後附了兩篇二十年後在有了更新材料上的補充,詳解「魂」「魄」二詞,有力駁斥了佛教傳入後才有來世的觀念。  「生」部開端,余率先指出:從戰國末年到漢代初期間,生的觀念沿兩條線走,一為宇宙創始力量,二為個體生命的重要。由「生」之重視,引出了「不朽」的觀念。余將其分為「世間不朽」和「彼世不朽」。 書中舉出秦始皇與漢武帝禪封均無使用儒生之例, 說明封禪不為政治實為求仙,描述帝王對於「不朽」追求的狂熱。而證明了帝王追求的只是長壽不死而不是真正的仙,這又促成了這種兩種「不朽」結合成為一個新概念的形成:世間之仙。余又擺出了從精英與普通百姓眼中所看到的神仙概念的比較:精英懷疑仙的存在,百姓們迷信通過各種方式成仙的可能。有趣的是,從一人成仙發展的追求到全家升仙的理想,「仙」觀念形態的發展變化體現了中國人強調實際世俗的一面。章尾,余特別附了一個漢代的地名人名中壽字的出現頻率檢索表 ,再次從側面證明了當時不僅是從高級思想層裏,而是整個社會層面上「長壽不朽」觀念的盛行和滲透。層層剖析之下,「不朽」與「仙」的概念,清晰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首章「不朽」概念建立穩實之後,欲求永生之法,第二章遂說「養生」。提及與道教關係密切的「養生術」,余順帶出了學術界中對「道家」與「道教」兩個概念區分的三組說法,他贊同第三種:未必同源,但同流互融。接著他舉出兩點論據來說明這種互融,一當時很多知識精英熱衷道學精通養生,二養生術與求仙術技術性的相似。因而牽扯出在此說基礎上養生術與求仙術有何不同的問題。余對此的解釋是養生術的群眾基礎要廣於只限於精英圈內的求仙術。而精英對求仙的概念,又有細致區分,即「積學是否能成仙」的分歧。以《太平經》支持為始,到稽康反對,再到葛洪人人可成仙之說,「積學成仙」的理論在發展中逐漸被完善。余認為正反兩觀念目標不同,手段相同,一入世,一宗教。在討論此點時,余指出許多士人精英因對「仙」幻想破滅,轉而勇敢正視人生出現「養生」和享樂主義,除了有漢詩證明,特舉沈溺的人生理想而定義「內在的個人主義」 這一士人層面特有之精神追求特徵。  在「命」與「壽」討論中有一段精彩的內容,即從《白虎通》和《論衡》中提取出的「正命」「隨命」和「遭命」三命說 。在這三角之中,前者與後兩者似乎隔著人為可否的界限。關於「隨命」與「正命」之間的矛盾,余在《太平經》找到巧妙解釋:善益壽,惡減壽;由而引出了對地府中曹和司命神的介紹。還有藏於體內的「司命」與「三屍」,「內觀」和「守一」作為提防前兩者的修煉方法,余以現代心理研究角度指出為自我純化過程 ,對比歐洲中世紀的神秘主義事例,「內觀」和「守一」相當於宗教意義上的自我滌罪。而「隨命」與「遭命」之間的矛盾,《太平經》亦能融合佛教理念而完其說:先人「業」也是參考增減壽之因素。總結此章時,余強調社會已經普遍接受壽命可變這個觀點,並且這種可由努力獲得改變的人文主義精神,值得思考其背後深刻豐盛的精神世界時代背景。  末章論「死」,內容極為豐富。自然主義和迷信兩種態度;前者引出「氣」的概念,後者談「鬼」。圍繞「鬼」,余對冤鬼報仇,貴強貧弱,百姓祭鬼不同儒家祭祀等觀點進行了相關的討論。接著對地下世界的「土府」和葬墓文化也作了介紹。另外,「真死」和「假死」在這裏的討論顯得十分有趣,關於正好與「成仙」相反的「屍解」,用另一側面證明「成仙」的靈驗。厚葬與薄葬的觀念,反映人們對於神滅的想法:厚葬多以為神不滅,薄葬拒絕神不滅。余最後對於神形的觀念還進行了一翻舒展:從荀子、桓譚到王充,再到融合各家觀點的《太平經》。一路展現死後神滅觀念的歷史發展過程。至此,我們可看到全書對於東漢的死後來世觀,分為兩種:一為上天成仙,二為入地成鬼。上天成仙變為了人們的理想,人們通過養生術而追求升仙,入地變鬼受苦為人們所不願,仍以養生求不死。  書後所附的兩篇附錄是余在二十年後獲取新的考古資料後對於第三章內容的補充。《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評魯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國人對長生的追求》(1981年)》和《「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以實料論證了在佛教傳入前中國更已經存在對來世的信仰一說。特別是後篇,以介紹「複禮」和古代詩歌和史料充分證明了「魂」與「魄」的區分概念,以「魂升魄沉」的去向論及古代地獄和來世的觀念。有了陰間和泰山民間信仰為基礎,後來中國文化才隨著佛教的發展接受了佛教地獄觀。至今,還能從佛教地獄十王中找到泰山閻王這個觀念原形。這篇精彩的文章考據嚴謹,引用博深,喚起了民族精神迴響的共鳴,獲得了學術界內很高的評價。  余言希望將高低層次(正式與民間)的思想結合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書中,他常將百姓與士人所認同的、主流文化的儒家和道家與其他先秦學派所支持的觀念作平行鋪展討論,他注重描述一條思想發展歷史的路線。所以梳理時,以時間為導,各種名詞觀念為主角,環環相扣,以展現它們在不同時代背景舞臺上的面貌變化。余自己也道這樣的研究方法有缺陷:對單個作家和思想家的關注不夠 。但以思想觀念為考據對象,這樣反而能更好地「剔除雜念」,集中於單純思想觀念的進化過程的展現,條理和脈絡顯得更為清晰。《東漢生死觀》是余英時教授的博士畢業論文。生死觀念的普遍性泛至社會的所有人,因此選擇從這一觀念來展現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余真正希望達到的目的。他有意識地採用西方研究手法來研究中國文化,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現。而本書中對於之前西方學者所認為的「佛教傳入前中國沒有來世觀念」有力駁斥,是回應西方學術挑戰的一大卓越貢獻。  讀畢此書,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觀念,在余教授的書中成為了一樣有生命的東西,它不僅具有強烈的生命力,而且它變化發展的過程歷史,亦是一面時代精神的神奇鏡子。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第一本读余英时的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對東漢時代生死思想觀念的考察,余先生的書一如既往的好讀。
  •     对《太平经》的运用十分妙。对王充就正命、随命一段的分析至今记忆犹新。
  •     此書立論新引,手段高超,值得一讀。
  •     可是是博士论文的原因,这么大个题目,却只从道教入题,对于太平经,虽然作者也意识到了儒家的影响,却还是固执的以道家观念去解读,总有点以论带史的样子。不过考据还是颇为广博,很多观点引申下来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