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108044303
作者:林达
页数:287页

《带一本书去巴黎》书评

  初次接触林达的作品是在大一下学期经朱彤老师的推荐,当时一口气把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四本书都看完了。然而七年后再读林达,终于知道,林达原来不是一个人,而是夫妻俩,丈夫叫丁鸿富,妻子叫李晓琳。  《带一本书去巴黎》在我看来是一本很不寻常的游记,不像近年作品那般快餐化,这本书不仅带我领略了巴黎的风情,更让我深刻了解了法国大革命史。无巴黎,不法国。巴黎是法国的魂灵,巴黎是法国的象征。中学以来,我就对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很感兴趣,不仅是因为它的循环往复,更因为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无数文学家与思想家。  英国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的君主立宪制维护了英国几百年的稳定,而法国自下而上的革命则造成了法国社会几十年的动荡。每每比较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进程,我就会联想到中国,也许大国与小国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吧。法国的国王就像是一个贵族头领,他并不像中国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法国的贵族在这宽松的环境中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大革命初期,革命者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贵族阶层,法国的旧制度是封建,但非专制。贵族的革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哲学,他们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底层的革命似乎要推翻所有一切,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旧制度的,那就是糟粕。我不是说中国就不好,现在我深信,中国的问题是由于自身特殊的国情决定的,这真的不是一个借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表述。  诚如书中所言:在法国,从来就有两个君王:法兰西人民除了他们的国王,还有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君王。而前者,常常在心灵深处臣服在后者的脚下。我深信,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应该有信仰的,心中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我们也曾有过信仰,儒家思想。中国人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在辛亥革命的一瞬间就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许我们的思想被束缚的太久了,一旦接触到新的食粮,就把原有的一切都抛弃了。这并不怪当年的革命者们,毕竟思想交流已被封闭的太久了。希望今天的中国人中也能涌现出一大批贤者,通过贤人政治让国家走向富强的轨道,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若可实现,世人称中国就不再会有文明古国四个字,而会把我们看作文明大国,世界的东方将再次成为汇聚的中心。  也许有人会笑我,好好的一本游记你非要把它当做历史书来读,这样会不会大煞风景呢?也许这就是个人读书的偏好吧,虽然我不赞成功利性地读书,但至少读书应该让自己的视野与思想更进一步。我喜欢林达那些读起来轻松,而收获却颇丰的一本本小文集,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书籍的乐趣,如果一位资深好友。读了万卷书,有机会我也该去行万里路了。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带一本《带一本书去巴黎》去巴黎!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作为一整部法国纵览的末篇,这个题目颇值得玩味。拿破仑毋庸置疑是一位英雄,在他灵活的政治手腕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下,大半个欧洲在铁骑下震颤,但这是大革命的高潮吗?从平等博爱到狂热的沙文主义,抑或是说这是大革命的尾声?如果没有拿破仑,大革命又将如何呢?历史留下了无数假设。雨果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描绘,描绘在那个不平凡的时代平凡的人们:迫于沉重的社会压力而堕落的芳汀、毕生未能脱去苦役犯枷锁的冉阿让、苦苦徘徊于职责与人性之间的勋爵。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终的承担者,拿破仑、库图佐夫、威灵顿于他们不过是遥远的字眼。他们的面前不是历史,而只是生活,他们的善恶百态、人性抉择,令成王败寇为之失色。毫不夸张地说,雨果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他的时代,就如同千年前的荷马时代一样,淡褪了王寇的成败,正如文中林达所写:“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这也许便是文字凌驾于刀箭的力量。

我会带这本书去巴黎

由于之前读过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对作者将旅游和人文历史结合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于是找来了他们夫妇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果然没让我失望,又跟着作者一边游历巴黎,一边学习了法国历史。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雨果,了解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伏尔泰,了解了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不要分文,不要官衔,甚至自掏腰包带一帮法国人开船去美国,卖掉自己财产捐赠华盛顿革命的民主战士,思想家拉法耶特。。。 。。。欧洲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如果你不读欧洲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看到的,只是狭窄的接到和陈旧的建筑,貌似没有天朝这股蒸蒸向上,也没有北美新大陆的海阔天空,但只有读了一些历史故事,再去的时候,才会看到除了残垣断壁之外的景色。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会是我去巴黎时人文方面的参考书。


 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