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思维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10077419
作者:[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肯·丹西格(Ken Dancyger),从事编剧教学数十年,任教于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曾为广播及电视台编过多部戏剧节目与纪录片,并以资深剧本顾问的身份活跃于美国和整个欧亚地区,著有《超越套路的剧作法》《电影与视频剪辑技术》《全球化的剧本写作》等。他的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全世界电影教学课程的核心教材,已出版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十余种译本。十八年来,他开办的编剧、后期工作室遍及南美洲、德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吉晓倩,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世界电影》杂志副编审。翻译作品有《酷天下:对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的剖析》《受难中的激情:卡尔·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等。与人合译《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永不言败:温斯顿·丘吉尔的领导智慧》《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等书籍。另在《世界电影》《环球银幕》《电影艺术》上发表译文多篇。

书籍目录

自 序
第一部分 导演做什么
第1 章 引 言
第2 章 导演思维
第3 章 称职的导演
第4 章 优秀的导演
第5 章 伟大的导演
第6 章 文本阐释
第7 章 摄影机
第8 章 演 员
第二部分 导演个案研究
第9章  谢尔盖•爱森斯坦:历史辩证法
第10 章 约翰•福特:诗意和英雄主义
第11 章 乔治•史蒂文斯:美国性格——欲望与良知
第12 章 比利•怀尔德:生存危机
第13 章 恩斯特•刘别谦:浪漫的生命力
第14 章 伊利亚•卡赞:戏剧作为生活
第15 章 弗朗索瓦•特吕弗:儿童礼赞
第16 章 罗曼•波兰斯基:生存的孤独
第17 章 斯坦利•库布里克:现代生活的黑暗面
第18 章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永远的童年
第19 章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历史与个人生活的交会
第20 章 鲁卡斯•穆迪松:移情作用及其局限
第21 章 卡特琳•布雷亚:性欲的冲突
第22 章 玛丽•哈伦:名流与平庸
第23 章 结 语
附录 寻找导演思维
读解剧本的策略
走向阐释
选择导演思维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称职的导演,胜任讲故事
优秀的导演,展现复杂性
伟大的导演,改变世界观
本书对导演工作的核心作出了详细剖析,指出锻炼导演思维、提升导演水平的三种深入途径:文本阐释、摄影机运用和表演。作者以“称职”“优秀”“伟大”三个标准,对14位风格迥异的导演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他们如何调动各种手段赋予故事文本之外的影像美学价值和思想观念价值。书中列举的案例丰富,既有商业片导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又有艺术片导演如库布里克、特吕弗,以及多位女性独立导演,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帮助各位年轻导演们更自如地表达自我。
[ 推荐 ]
本书用精确的语言解释了摄影方法如何在电影中影响故事讲述和人物描述的方方面面,它当然会帮助年轻导演理解,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做出关键决定是多么重要。在一本讲导演方法的书中讨论摄影工作尤其有益,因为拍一部伟大电影的关键,就是把技术和创意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
—— Michael Ballhaus,电影摄影师,作品有《纽约黑帮》《好家伙》《无间道风云》
关于导演工作以及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优秀的(或伟大的)导演,这本书给出了一份概述。它很易读,作者使用著名电影和导演为例充分阐述了他提出的观念。
—— Camcorder & Computer Video
这本书背后的“思维”是,每个导演的独特影像都从一个想法开始。这是一个统领的原则,在这个导演的所有作品中都一以贯之。
—— Back Stage West


 导演思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By 肥内,一个将电影从身上剥除就一无所知的文字修行者这是一本剖析电影导演“思维”的入门书,或者,您愿意时常回头翻阅书中一些参考资料与指南的话,它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工具书。其实,要理解电影导演脑袋里装些什么,用上三百多页的篇幅一点都不嫌多,且我们欣喜于作者肯·丹西格(Ken Dancyger)平易近人的笔触,还真的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体现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本书的民主个性首先就是不排除任何对象,即便它希冀达到的野心是让读者阅毕本书后都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导演。不过,对于一部电影的构成,读者若抱以质疑态度询问,作者也在一开始便将他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做出了界定,他首先假设一部电影的最主要核心创作者就是电影导演(这很显然是在一九五○年代的“作者论”之后延续下来的传统),接着进一步说明本书从哪些方面剖析导演的“思维”,这个“思维”在英文原名用上的是“idea”一字,书中算是以这个字最模糊的定义来论述,所以既有想法、概念,又同时有构思、理解之意。这些含糊(或者说丰富)的多意性,让作者得以从许多层面来观察电影导演如何形成他的“思维”。我们简单从南海十三郎口中听到他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编、导、演”,这倒不是因为他身为一个传奇剧作家而将编剧的地位抬高,而是不管戏剧或者电影,它们的成形首先还是先要有一个剧本。这也是本书在解剖导演思维的步骤:文本诠释(即导演擅长处理的题材与内容,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这些题材与内容)、对演员以及摄影等技术部分的“指导”,最后是演员的表演方式与风格的呈现等。虽然作者紧接著便分类了三种等级的导演:“称职导演”、“优秀导演”以及“伟大导演”,这么做看似有点残忍,但事实上,作者却希望将导演如何处理素材的能力作比较,为的是以更具体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思维模式,希望读者藉由作者的分析、比较与建议,避免太过表面或僵化的诠释,进一步添加自己的意念(idea),而完成伟大的作品。所以作者示范了并鼓励透过比较来找到更高明的创作手段与思维。于是在这个动机之下,书中列举一些同样题材(甚至同故事、剧本或小说)的不同诠释(好比《哈姆雷特》来到电影中的各个版本有些什么样不同的强调,这就算是搬到舞台上也有诠释的差异。作者在这里为读者抓出不同版本的核心诠释观点),或者同一个导演又有怎样高低不同的表现(这强调出题材差异性也在很大的程度考验一个导演的张力与可能性,一个好导演还是有可能拍出平凡的作品,反之亦然)。不论读者是否能认同作者的简易分类(比起“作者论”初行其道的年代,提出导演中心论的那些评论、学者所做出的导演分类还要更加粗暴与残酷),作者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且这种分类的用意,如前文所述,是为了帮助读者找到更高明的导演思维方法,而不在于扬此抑彼。再说作者绝对明了导演工作的复杂性与不可控制性。于是就算在化约导演们的主要特点的同时,却不简化导演们的呈现方法。对于书中举的大量例子,作者也用上亲切的语气,不厌其烦地描述,或试图描述举例的内容。再说,就算一个被称为“称职导演”也不容易,毕竟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观众观影要求至少包括这些项目:清晰的叙事、精準的类型、更高质感的故事、从角色情感历程来认同人物、次文本的洞察以及惊奇的转折等。导演能力的高低就在于能够多大的程度去满足观众的这些基本期待。于是我们读者也可以依循作者提供的建议,一一去检视我们熟悉的作品或导演们,看看他(它)们如何回应这些评判指标,像是故事的单纯或复杂性、刻画人物的方法、导演看待叙事的态度、令人意外的议题是什么、导演的观点等对于文本诠释部分的拿捏,以及在制作方面,导演对于摄影机的机位选择,这些明确的指标,一方面可作为观赏指南,同时也可以当作读者自己在创作时的检视项目。接在作者分别指出“文本诠释”、“摄影机”以及“演员”这三个项目中,导演起了哪些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之后,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罗列了十四位导演(我相信,这些都是作者眼里“伟大导演”的代表),进行第一部份的方法论实践。带领读者从作者归纳的导演思维中,去探究各个不同型态的导演如何将他们的“idea”运作于作品之中。我们庆幸地是这不是一本曲高和寡的电影手册,作者罗列的导演们大多是属于商业领域的导演,像是约翰·福特(John Ford)、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或者就算是属于艺术电影领域,却也不令人过于陌生的导演们,如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等;举出年代久远的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主要作为默片导演的一个范例,再说这位苏联蒙太奇派的主要人物,他在剪接这门专业的建树使得文中不得不简要介绍一个导演若要对剪接有所介入,将会是怎么样的情况。有意思的是,三个被提出来当范本的女性导演,都有相当鲜明的个性:玛格丽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政治(或说历史)倾向、布雷亚(Catherine Breillat)对性的解析以及玛丽·哈伦(Mary Harron)在独立制片领域中的愤怒之声。我们也别为找不到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或者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而感到扼腕,作者对这十四位导演的剖析也已经相当丰厚了。这些导演们,不论新旧、商业或艺术,对他们的分析都是必要的,就像一本谈古典音乐的书籍,也不可能略过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舒曼(Robert Schumann)或者德彪西(Claude Debussy),然后就直接跳谈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艾夫斯(Charles Ives)或凯奇(John Cage)一样,这些导演在贯串古今的路线上,还是相当重要的驛站。于是当作者在论述这些相对比较亲切的导演过程中(或许对某些读者来说,布雷亚的大胆、库布里克的缓慢以及哈伦的偏激不那么亲切),旁证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不管是商业的或者艺术的,我们相信,在这位热爱电影的作者眼里,这些好电影都没有阶级的差异的。甚至,作者还可能向读者暗示,在商业制作之下,导演个人思维介入的程度,以及如何兼顾叫好又叫座的平衡。总之,它是一本令我想一气呵成读完的一本入门书,且我确信它也不会占去读者太多阅读时间,因为您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生动的行文中,牵引到导演的思想世界去。不过您会发现,您漫游的场域不见得是导演的脑袋,而是一个个以被精心编码的故事,以及,作者那满溢的热情。综观这一本相当有用的工具书(原谅我依然倾向将它定位为工具书,就是希望强调它的功能性以及实用价值),它仅有两点小小的不足与一个不算太严重的缺点。不足在于,其一,作者的解说词若能辅以图解,比如剧照,可以显示某些被强调的导演特色,如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究竟如何安排《郎心似铁》(A Place in the Sun)的开场镜头,或者演员们在卡赞(Elia Kazan)影片中的姿态有什么独特点;同时,由于书里对于摄影机的置放、运动等多有着墨,若也能搭配简易的机位图示,也可以让读者很快地掌握导演的摄影机思考。不过,读者倒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完成这些过程,欣赏书中的范例也是发挥本书功能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为何作者在个案解说时,每个导演都以介绍二到四部片为限的理由,而这些导演的选择,也都有考量到作品可能性的问题。另一个不足则是现在许多书籍往往都有的问题,就是缺少明确的“索引”,既然书中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影片范例,如果能列上一份详尽的索引,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具。假如说坊间许多关于电影导演的著作(不管是访谈录、传记等)都有将导演神秘/圣化的倾向,那么这本书刚好就是反其道而行地为读者揭橥影片创作中心的核心思想。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以看艺术电影感到自豪,而是以从好的、高明的影片中理解导演的用意而感到满足,进而——如果您愿意——将这些经验化为自己创作影片的参考与心得。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一个导演最好的老师是生活
  •     肯·丹西格的书很棒
  •     感觉被骗了一样
  •     提供的视角和思路不错,但由于篇幅限制沦为泛泛之谈
  •     门外汉,有些地方不是很懂额!
  •     圈钱作
  •     补标
  •     看完一半 等雅思弄完把另一半看完
  •     详细的电影文本阐释,指出导演如何指导演员和摄影师。论及多位女性导演。
  •     很有启发意义。越往后越水,能感觉到这本书是以一篇论文为出发点的,很多观点应该提炼成章,而非凑字数。
  •     17 1.14
  •     这很学院派……提出一个框架,阐释一番,格式套进去,再自圆其说,确实放诸四海,但毫无新意和独到见解,为赋新词强说愁。作者着力推荐的潜文本阐释使叙事复杂化深化意义还是有点启发。执导电影关乎技术、智识、情感和创造性,导演运用的纬度越多,影片生动、迷人的可能性越大。
  •     称职的导演,胜任讲故事、优秀的导演,展现复杂性、伟大的导演,改变世界观。
  •     后浪电影学院064《导演思维》The Director's Idea : The Path to Great Directing
  •     无聊至极
  •     意外地对写作也很有帮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