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的乐趣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2
ISBN:9787108005632
作者:爱德华·纽顿
页数:330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位英国藏书家讲自己聚书经历的故事。作者认为,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就是书。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书中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家爱书、藏书、品书和写作、治学的故事,受到我国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的高度赞赏。


 聚书的乐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以前买过三联版文化生活译丛《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三联版的书名为《聚书的乐趣》。我一个高中同学曹JF,常对我说:每日三遍读此书,其乐无穷。但是此书不如另一个版本,即重庆出版社的《藏书之爱》。《藏书之爱》作者是美国的爱德华·纽顿,台湾陈建铭翻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收入中文译本的篇章,分别选自纽顿的五部同类著作:《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洋相百出话藏书,兼谈藏书家的其它消遣》、《最伟大的书,与其它零篇》、《搜书之道》、以及《蝴蝶页--文艺随笔集》,恰分为五卷共十九章。爱德华·纽顿是美国最有名的老藏书家之一,也是“书话”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英美人的“书话”不像郑振铎、黄裳的那些总是带点学术性,他们的“书话”是比较日常性、比较私人性的。
  •     目前,一股收藏热在民间刮起,媒体还制作了专题节目,让您将宝藏现出供人鉴赏,在推波助澜的渲染下,好像人人都在聚精会神的搜寻我家的宝贝。世人都浊,我独行?我喜欢买书,按照一定的条理购进我的未来读书目录,购来的书摆在购置的书柜中,已拉开来,迎面书香扑鼻。不仅赏心也悦目。这样的聚书,不知何时才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不过,聚书之乐就在于一个藏字。藏的是思想,藏的是正点,藏的是情趣,一切都会是你思维的历程,乃意志,思想成长之乐。
  •     西流在旧书市场检到这本书令我颇感意外。这是三联版九二年版本,又是特价,所以算下来不过是三块多钱,真算得上是便宜。但是说实话,这本书我以前从未看到过,也从未听说过,更不知道书的作者爱德华·纽顿是何许人也。虽然翻译者赵台安、赵振尧先生的译著曾经读过,现在想来那本同样是由两位先生翻译的茨威格先生的名著《异端的权利》可能和眼前的这本《聚书的乐趣》正是同一系列的。出于对译者的信任,更是书名吸引了我,使我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下了。也许这个举动本身就是在体味聚书的乐趣。看过介绍后知道,这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藏书家,并且它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正因为此,它才会不厌其繁而又不禁洋洋自得地历数家珍。这种举动不免会另那些不爱书的人感到可笑,而爱书的朋友却不难从中感到阵阵的暖意,并获得极大的乐趣。在前言里作者写道他是“为兴趣而写作”,至少是这一本书,并且“在写所有的文章时我均乐不可支”,那么我想这样的结果必将使文章的质量得以保证,而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出版了近一个世纪尚不至于灭迹的原因。应该说这本书并不厚,除了《开场随笔》外,作者将整本书分为十三章,但是细看,实际上这十三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并分别在当时的一本名叫《大西洋》的杂志上发表过。因而说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个关于藏书的随笔集子。纽顿说,他认为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才是书。这种思想不免让我们因它藏书家的身份而感到吃惊。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矛盾,并且这种思想也很好地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在前四章中作者集中写了藏书,而在后面的九章中却写的是人,各种各样的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爱书、藏书、品书和写作,以至治学。还有一点他们都有趣。而且甚至我认为,他写人的文章远比他写藏书的文章更有趣,更有文采。也许这个结论会令老纽顿气歪鼻子的,但是也许他也会笑,我不知道。在前四章里作者开始了长长的罗列,一长串的书名,并且在每本书后面都标有价格,以至于使人怀疑他的书“是叙述书的价格而非书的本身的”,但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个爱书者对书的热爱,这种热爱也只有一个真正的爱书者才能感觉到。对于一个爱书者来说,单单是看看那些书名听听那些价格以及买书的经历都使人心旷神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嗜书的试金石。然而我总认为本书的章节排序并不那么合理,尽管每个章节是彼此独立的,在读过写人的后几章时我发现这些当时——甚至是今天——灿烂的名字曾频频地在前四章出现,而假如我们不是对他们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很难真正深入地理解作者前面所叙述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在我阅读过包斯威尔、约翰逊,以及美丽高雅的思罗尔夫人后我宁愿再重读一下前四章,这时我将会发现我从书中的得到的乐趣将会以几何基数的方式翻倍。而这又是一般的读书人所难以理解的快乐。2003-1-24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前半部分真是喋喋不休= =!
  •     纽顿的乐趣在“聚”不在“读”。
  •     旧书摊上觅得 窃喜啊
  •     你这条消息,让我在失望之后获得了一点喜悦之色
  •     1995.09.21
  •     还不错,尤其是在92年的时候,有着功德无量的启蒙作用。 现在台版的《藏书之爱》也有大陆版了,有了更多的内容、图版和注释,可以对照来看。
  •     书的内容,纽顿可不是读了一遍,他对那些书熟烂于胸,呼之欲出.真正只藏不读的,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       
       西流
       在旧书市场检到这本书令我颇感意外。这是三联版九二年版本,又是特价,所以算下来不过是三块多钱,真算得上是便宜。但是说实话,这本书我以前从未看到过,也从未听说过,更不知道书的作者爱德华·纽顿是何许人也。虽然翻译者赵台安、赵振尧先生的译著曾经读过,现在想来那本同样是由两位先生翻译的茨威格先生的名著《异端的权利》可能和眼前的这本《聚书的乐趣》正是同一系列的。出于对译者的信任,更是书名吸引了我,使我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下了。也许这个举动本身就是在体味聚书的乐趣。
      看过介绍后知道,这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藏书家,并且它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正因为此,它才会不厌其繁而又不禁洋洋自得地历数家珍。这种举动不免会另那些不爱书的人感到可笑,而爱书的朋友却不难从中感到阵阵的暖意,并获得极大的乐趣。
      在前言里作者写道他是“为兴趣而写作”,至少是这一本书,并且“在写所有的文章时我均乐不可支”,那么我想这样的结果必将使文章的质量得以保证,而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出版了近一个世纪尚不至于灭迹的原因。
      应该说这本书并不厚,除了《开场随笔》外,作者将整本书分为十三章,但是细看,实际上这十三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并分别在当时的一本名叫《大西洋》的杂志上发表过。因而说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个关于藏书的随笔集子。纽顿说,他认为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才是书。这种思想不免让我们因它藏书家的身份而感到吃惊。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矛盾,并且这种思想也很好地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在前四章中作者集中写了藏书,而在后面的九章中却写的是人,各种各样的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爱书、藏书、品书和写作,以至治学。还有一点他们都有趣。而且甚至我认为,他写人的文章远比他写藏书的文章更有趣,更有文采。也许这个结论会令老纽顿气歪鼻子的,但是也许他也会笑,我不知道。
      在前四章里作者开始了长长的罗列,一长串的书名,并且在每本书后面都标有价格,以至于使人怀疑他的书“是叙述书的价格而非书的本身的”,但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个爱书者对书的热爱,这种热爱也只有一个真正的爱书者才能感觉到。对于一个爱书者来说,单单是看看那些书名听听那些价格以及买书的经历都使人心旷神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嗜书的试金石。
      然而我总认为本书的章节排序并不那么合理,尽管每个章节是彼此独立的,在读过写人的后几章时我发现这些当时——甚至是今天——灿烂的名字曾频频地在前四章出现,而假如我们不是对他们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很难真正深入地理解作者前面所叙述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在我阅读过包斯威尔、约翰逊,以及美丽高雅的思罗尔夫人后我宁愿再重读一下前四章,这时我将会发现我从书中的得到的乐趣将会以几何基数的方式翻倍。而这又是一般的读书人所难以理解的快乐。
      2003-1-24
      
  •     藏书的乐趣和八卦
  •     但看书名就是快乐
  •     From Newport to Charing + Rd.
  •     作为《快速阅读》的练习书用……
  •       我以前买过三联版文化生活译丛《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三联版的书名为《聚书的乐趣》。我一个高中同学曹JF,常对我说:每日三遍读此书,其乐无穷。但是此书不如另一个版本,即重庆出版社的《藏书之爱》。《藏书之爱》作者是美国的爱德华·纽顿,台湾陈建铭翻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收入中文译本的篇章,分别选自纽顿的五部同类著作:《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洋相百出话藏书,兼谈藏书家的其它消遣》、《最伟大的书,与其它零篇》、《搜书之道》、以及《蝴蝶页--文艺随笔集》,恰分为五卷共十九章。爱德华·纽顿是美国最有名的老藏书家之一,也是“书话”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英美人的“书话”不像郑振铎、黄裳的那些总是带点学术性,他们的“书话”是比较日常性、比较私人性的。
  •     就书籍来说,很多时候真心羡慕这些母语是英语的人,不,是嫉妒,他们有那片天地,不必隔靴搔痒。追求日新月异的现代人,忘了么,经过这么多时间打磨沉淀下来的,如果不懂得尊重,起码要懂得保存。
  •     觊觎此书已有时日,颇想一读。
  •       刚刚收到上海家里寄来的钟芳玲小姐的书《书天堂》。订单至现在,近乎一年,我都不大记得最初动衷的理由,拿到这样宽边廓页彩图豪华本,有一点错愕,这似乎,不会是我喜欢的关于书的书吧。然而,随手翻到的一则《书人的魅力》,即刻深深吸住我,好像串起其它岁月划下的伏笔,终于绕成拼图游戏的外边框。
      
      她谈到的《聚书的乐趣》,我9年前在北京三联买过中译。购买动机一样不详,或许只不过因为喜欢黄框三联制式,又或者是书的名字。我习惯性在内衬记录下时间地点,也一概省下旁杂笔墨,此即唯一的、也故此成迷的旧日心情。这本小书早一拨寄到,复停停走走把玩在手,当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王尔德的一段文章。重来看,依然喜欢爱德华.纽顿简俏笔端的丰润人物、沉着感情,也再一次读到眼眶湿热。我一度想买英文原本,遗憾的是,就像房龙的英著断版,网络上亦不见好取舍,图书分馆偏生不让外借,我估计自己大抵也不是开二十分钟车只为膜拜两小时那一型,热量再炽,也渐渐捂温了。
      
      钟小姐的书里,很意外提供了《聚书的乐趣》老英版的封样,显然影自孤本,皮边坑洼,面子上,却还保有宁静端庄的十九世纪路驿行人风格,对于我,这也算一定程度上的得偿所愿。更超出我心愿,钟小姐却还附上一张爱德华.纽顿的暖色猎装肖像,并形容他“两眼炯炯发亮,仿佛眼见古籍珍本,跃跃欲猎一样”。我觉得,肖像一眼看去便亲切可喜,透露的意思似有很多层:笑意、恬宁、锐矍、信念、不易折服,倒像应诺他的字字,对,这是它们的主人。
      
      钟小姐聊的两个书人故事:年轻英俊收藏家哈里.埃尔金斯.怀德纳遭遇冰海沉船,口袋揣着一本1598版培根的《随笔》、詹姆斯.包斯威尔为大学者、赐给英语脊梁的塞缪尔.约翰生博士做不朽传记,也分录在《聚书的乐趣》之《一言难忘》和《詹姆斯.包斯威尔和他的书》章节。约翰生博士更被纽顿唤作“可爱的老博士”,他集有一箱关于约翰生的故纸,随时随处如数家珍,纽顿盛赞包斯威尔的约翰生传系“最伟大的英语史诗”,我以为,他本人对约翰生至少在文字上熟络不已、随手信录的谐趣短章,也很值得珍爱。经钟小姐提醒,我才在文迹里,看到纽顿也是查尔斯.兰姆的读者,和董桥先生一样,他喜欢伊利亚,然而更甚一筹,他还攒兰姆的私藏情书,并且透过或屡败屡战、严肃或幽默的书信,钦佩兰姆的容涵与气度。这于我,自然也算可喜的事,我印象一向好的读书人情致和谐,惦念的作者,竟然也一致,约翰生、王尔德、鲁斯金、兰姆、萧伯纳、再一个个现身,我对命运拨给我的两本引路书,大概也只得感激二字。
      
      说到约翰生博士,恰值300周年诞辰。纽约书评10月8日刊有一篇约翰生博士之力(The Powers of Dr.Johnson)的书评,作者是安德鲁.奥哈刚(Andrew O’Hagan),论及三册应时新约翰生传,作者分别是彼得.马丁(Peter Martin)、杰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大卫.诺克斯(David Nokes),其实对包斯威尔也挥不去,是为影子第四传。奥哈刚的文笔戏谑,我常常读至发笑,然而引例之中,最有亲和力的,仍属包斯威尔。他似乎并不曾多么protective,削起约翰生博士的肿态、狂傲言论、耸人举止,一点也不手软,于是这一串致力于刨掘约翰生人性阴沉面、他的挣扎与陷落、他外表蛮横内心挫折,力图还原一个所谓real Johnson的跟风之作,大抵也并没有什么新鲜手笔。然而,他们的讽,和包斯威尔到底不同。奥哈刚指出,包斯威尔对约翰生博士仍是同垒顺位的,戳了他还要替他圆场:那些是他外在的冷峻,内瓤可温热着呢。
      
      引文之中,同样看得出传记人和主体间的亲疏。钟芳玲小姐的说法是,包斯威尔亲身参与了,卖力演出了,他的约翰生,因此有血有肉、哪怕老在损人,也有可爱的一面。爱德华.纽顿的概括则是:“......用尽可能少的笔墨,描绘一幅使人们难以忘怀的图画”,“包斯威尔把约翰生传编织得那样巧妙,以至于我们感到,当约翰生要说任何重要的事时,包斯威尔总在他的身边”。新近的三传,至少第一印象上就缺乏这样近的切点。比如编派约翰生博士“强烈的性欲”,彼得.马丁绘影绘声某夫人口供,而在场的包斯威尔和某画家即“坐得板直”,试图再多打探一点。又据说这次闲碎,被包斯威尔录入日记,却未曾写进传记。我当然无法忽略奥哈刚作为评论人,在处置事件回放时做的剪裁,然而,是不是仅仅凭包斯威尔留存记录,彼得.马丁就可以随意爆料呢?难道包斯威尔取舍素材时,真的只出于歌颂,而非对人事真伪的起码判断?我倒觉得坐得板儿直、窥私欲旺盛的是马丁自己吧。
      
      换了爱德华.纽顿,对约翰生也罢、包斯威尔也罢,评述时用他们及时人往来书信为佐,人物正负都不吝交代,但私底下,却良善包容。不巧得很,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信奉权威,不相信天才,既有的,一定要扳倒,伟人的私务,但凡能翻出坟冢,娱乐到大家,则何乐不为?钟芳玲笔下,约翰生博士编纂著名《词典》,借用了6名助手,花去8年余,奥哈刚则自他的阅读得出,约翰生只一人苦作9年,完成这部牛津字典之前为英语定型的工具书巨著。我是没有考据癖的,不过想一想,约翰生博士最最响亮的盛名,传说都不一,何况他私事、家事、他在某日是否bully某人、是否拂袖而走......这等鸡毛蒜皮,又能折损他几分,还值得献宝一般以讹传讹?
      
      爱德华.纽顿生活的年代,距离王尔德陨落不遥远。谈及后者生平,对于他的丑闻,他语带保留,但他指出“我们说英语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记住:一个人的作品是一回事,而他的生活是另一回事呢?” 我以为,这话也无妨说给现在这些个道德站位很高而事实上还需要他们的传记对象抬高身价的批评家、传记作者们--虽然他们肯定听不进去。纽顿对王尔德的定论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中间有一个约翰生博士,那个说话有权威的人说,‘不要老记住他的不幸,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们将很快地照此办理。”(这句话我看了想流泪)。老实说,约翰生和王尔德,都不乏“致命的傲慢”,我不知道两人会碰撞出怎样动魄的花火,又一人对另一人能说出多平静的悼言。我倒是希望,我们中间有一个爱德华.纽顿,真正爱书懂书并且呵护书中灵魂的爱德华.纽顿,我们有许多文章比他犀利漂亮的评论人,迫不及待、自以为是、去肢解作者的人生,可是,这样的文章,缺少钝感,缺少暖流,缺少那一块,小小的,宽容拼图。
      
      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8293614.html
  •     最大的问题是作者其实是美国人
  •     董桥的《今朝风日好》。类似的癖。
  •     喜欢三联的东西,也喜欢这样买书读书寻书藏书的小故事。
  •     维多利亚时代或者更早,也许只能由老翻译家们来译才有味道,虽然他们也常常出错。书的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各种逸事的评论,同样有趣。朱衣点头君赠送
  •       不是买书,而是藏书,所以,这是有钱又有闲的格调。还在生存温饱线上挣扎的我,看了能“心有戚戚焉”的,当然不会是旧世界新世界大一统淘孤本的牛顿先生,还是以看书为乐不重藏本的叶灵凤更合适一点。而叶先生也会在自己的小册子中有点酸溜溜的说: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要是拿他的论点去说,作者格外钟情连页都不裁的原本,自然要被大摇其头。
      李欧梵写上海文人,说叶灵凤天生资本不足,所以无法像邵洵美那么真正自如(大概意思),藏孤本书也是资本的一种,所以在一些人是嗜好,在另一些人就是装点门面,名声至叶灵凤的程度,难能坦诚地说,自己“藏书”在于书,不在于藏,还是很真诚的。
      话题跑远了,只能说这是我在看着纽顿先生(内文里又成了牛顿先生)不停提到英国的美国的小书店,博学的店主,诱惑的书单,几百几千英镑的巨款(那个年代),发现这是一个离我远不可及的世界,羡慕之余也会由此葡萄酸地发点小牢骚: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收藏,不是看书。
      确实是纯粹的藏书,他看的书和买的书是不一样的,所以开句玩笑说,这书如果归类,不应该放在文学随笔里,应该放在收藏手册里。作者自己都说,这类书的收藏就是一种癖好,不是为了看。
      不过上面也说过,藏书的人,分为嗜好和装点门面两种,纽顿先生无疑是前者,他是爱书人,爱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癖好,他自嘲这种癖好没有太多用处,不过谁人的癖好是有用处的呢?
      所以,有癖好的人,看到书中那种心痒难耐的描写,会“通感”。小资的人,看到书中有查令十字街的描写,能会心。读书的人,看到名著各种版本的描写,会遐想——大家看这本小册子时,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     : G256.4/2157
  •     翻译怪怪的
  •     书痴看书痴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哈哈哈
  •       这本书,其实写的非常有意思。
      只不过,作为普通读书人来说,是无法用大量金钱和时间来作这样一种聚书的行为的。
      我只能用很羡慕目光,看看这本书而已。
  •     被点了笑穴。。。再见。。。
  •       很有意思,我非常喜欢看。笑到飙泪~呵呵
  •     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就是书。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
  •     喜欢作者引用的洛厄尔的那句话——盖棺定论的旧书有一种安全感。先前并没有看到过这说法,但自己买书、读书的习惯却不知不觉间暗合了这说法,对那些新上架的、被炒作的书,我总是不敢下决心购买。当然,这种恐惧或许跟商业性考虑并无关系。其实更害怕的是那种上当的感觉——当你满怀希望地买下一本书,翻了没几页却落得个满怀失望,这真够沮丧的。 书里不止记载了聚书的乐趣,他津津乐道的还有英国的沙龙文化、写书信的风气还有传记文学的传统,跟莱斯利·斯蒂芬和伍尔芙一样,纽顿也善于记述人物,当然,字里行间也充溢着那种英式幽默~
  •     这本书的翻译还真是问题。。
    如果早看到你写的这个评论就不去四处寻找了,找到了又失望。
  •     真看不懂这些“藏”书的人啊……要么这跟女人爱买衣服是一个道理?果然不是一国的 完全理解不了~我几乎从不买书 把上图想成自己家的书橱使~酸葡萄自有酸葡萄的法子 呵呵。。
  •     “年轻人,搞一项嗜好吧。最好两项,一项室内的,一项室外的。有两项嗜好就能左右逢源了。”
  •     没想象的好,也不糟。
  •     某种程度上简直是水平和我不相伯仲的烂翻译-。-|||,就是一本写作家八卦的书啊……塞缪尔·约翰生的篇幅也太多
  •     这个版本的校对大成问题,错字漏字不少,这可是三联的书啊……默。 另,译者的表达的的确确是有问题。再另,书中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典故和完全没有译注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阅读的乐趣。
  •     8元购得。
  •       目前,一股收藏热在民间刮起,媒体还制作了专题节目,让您将宝藏现出供人鉴赏,在推波助澜的渲染下,好像人人都在聚精会神的搜寻我家的宝贝。世人都浊,我独行?我喜欢买书,按照一定的条理购进我的未来读书目录,购来的书摆在购置的书柜中,已拉开来,迎面书香扑鼻。不仅赏心也悦目。这样的聚书,不知何时才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不过,聚书之乐就在于一个藏字。藏的是思想,藏的是正点,藏的是情趣,一切都会是你思维的历程,乃意志,思想成长之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