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父子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301260830
作者:赵园
页数:221页

内容概要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夫妇一伦
规范夫妇一伦的努力
父母/妻子
日常的处夫妇
妻/妾
“古风妻似友”
流离、播迁中的夫妇
结语
附录一:关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
附录二:诗文中清初流人的“殊方”经验
父子及其他
君/父
“肃若朝典”
严、慈之间
人子之事亲
兄弟
士大夫对家族的经营
附录:“此朕家事”
余论之一
余论之二
征引书目
文学•伦理•人的世界
——由现当代中国文学到明清之际(代后记)

作者简介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家人父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陈寅恪以诗证史,以史证诗。那么以小说来印证现实,自然也是一种合理的参考。虽然作者研究的是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但我以为除去流离、播迁之外,士人的家庭生活图景并未因时局的动荡而有根本性的变化。何况康乾的盛世,距离清初也并不遥远。所以想用小说《红楼梦》来印证《家人父子》中的叙述。其中又选择王熙凤为代表,因为她在整个大家族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荣宁二府,祖上均以军功受封,但后世却以诗礼传家。因此应算得上是典型的士族家庭。而王熙凤却不是一个典型的礼教家庭中的女子。女子“德、容、言、功均宜于庸”,要求“不必具有才智,不必拥有美丽”。王熙凤才未必有,但是智和美却是一定有的。而“喜愠不形,每事有不可于心者,惟终日不语而已”,更不是她所能做到的。但反过来,出自同一个婆家的,贾政妻,宝玉母的王夫人,却可以和王熙凤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贾迎春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性的悲剧,而是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妻和妾,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王熙凤的张扬和跋扈是这个大家庭中的特例。  那么她的张扬和跋扈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对其父母奉甘旨,尽了人子供养的责任”。具体在贾家,主要表现在对贾母的侍奉。人子供养父母不难,难在“色难”。而王熙凤的卓越才能突出点就表现在“娱亲”上。在贾府中没有第二个人,能起到她的作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家庭的经济”。管理家庭的经济,包括承担婚丧嫁娶的义务,承担家庭内各种琐事,尤其突出的是“家庭中女人的理财,机杼针奁外,更涉及了经营田产以及权子母(放贷)。”而所有的这一切名义上是为了“保障他(男性)作为读书人的物质条件”,即便贾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士子。因此王熙凤在贾府中,放贷收利、包讼获金,也成为应有之义。“而妻既主持家政,司一家财产之权,遂往往控制其夫。”因此贾琏惧内,除了个性原因,也就情有可原。当然,这里也不可排除王家的背景。荣宁二府后世纨绔不肖的模样其实已经逐渐显露。除了皇亲的背景外,二府并无第二、三代的出众人物。而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或者是王子腾的女儿,或者同样是他的侄女。探春在驳斥赵姨娘的时候说得清楚: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她是只认王子腾(原因不论)可以连亲舅都不认的。那么作为九省检点的女儿或者亲侄女的王熙凤自然在贾府中是被高看的,得宠的。因此才有所谓“娶妻必须不若吾家者,嫁女必须胜吾家者”的说法。而贾琏的父亲贾赦却是庶出,在贾府中的地位远不如弟弟贾政,因为又何论贾琏。  而王熙凤和贾琏之间的关系,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王熙凤的“妒”。“妻为夫家的后嗣计而劝夫,助夫纳妾,亦古代中国所谓贤德妇人的通常做法。”“夫风流而妻不妒,最称难能。”因此王熙凤的妒,的确是不合“妇道”。但是王熙凤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王熙凤并没有不让贾琏纳妾,先有平儿,后有秋桐,虽然目的各异。对于鲍二家的,贾琏违反了“良贱不婚”的禁制,何况对方已婚,完全是偷情;而尤二姐,虽然大多数人对她会表示同情,但是大家可能忽略的却是“严于嫡庶分际,系维护家族秩序的重中之重。”尤二姐是被包养在贾府之外的,她不是妾,但是停妻再娶,“并嫡”显然是不合礼法的。而做着王熙凤早死,自己就可以做“二奶奶”美梦的尤二姐,也的确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结语:王熙凤是一个在贾府众女性中是一个异类,但是异类恰恰是观察伦常的最好工具。“伦理规范和生活实践中间,难免存在着莫大的距离和紧张。儒家社会性别体系之所以能长期延续,应归之于相当大范围内的灵活性。”那么观察一个异类被大家接受的底线,就是这个伦常的底线的最大的外延;而这个异类也不得不接受的底线,就是伦常底线的最小的内延。也就是说贾琏偷情多姑娘、鲍二家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你王熙凤不依不饶就只能挨打,最多讨了个无关痛痒的道歉;但是你贾琏“并嫡”娶了尤二姐,即便再心爱,被王熙凤算计害死,也只能牙齿吞落肚里。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伦常! 
  •     随着《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想象与叙述》等著作出版,赵园先生毫无疑问已成研究明清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家。相对前几部“明清之际”的厚重,这本甫问世的《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多了几分“轻灵”。先生治学之严谨、扎实一以贯之,但该书从关注明清之际士大夫的思想学术、文化心理转向了他们的伦理亲情世界,尤其是家庭中的夫妇、父子相处之道。赵园先生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历史文化发生“裂变”“崩解”的明清易代之间,对身处其中、历经死生的知识分子有深刻理解。这次,她通过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夫妻(妾)关系、父子关系,剖析这些非常私人的、琐碎的家庭事务,引导我们去看古代中国的日常人伦,别有一番胜境。《家人父子》一书涉及的明清著名士大夫多不胜数,名士云集之中,我对有关冒襄的内容印象尤深。赵园先生细读冒襄《影梅庵忆语》《祭妻苏孺人书》《雷儆告二弟文》《告祖父墓文》等,冷静拆解了所谓神仙眷侣、兄弟怡怡的神话,把作者所体验的人伦缺陷以及冒氏家族的内部冲突展示得触目惊心。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入甚大,原来董小宛做得冒妾,全靠锲而不舍的主动争取。冒襄对她本来只有狎昵态度,后来迎娶很大程度上是熬不过董的“痛哭相随”、苦苦坚持。董小宛归冒之后,更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讨好公婆、姑姐、正妻,以贤德作风获得冒家上下肯定。南京城陷之际,冒襄差点把董托付友人、弃之不顾。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冒襄首先保全老母与正妻,他一手搀扶一个,任凭妾室董小宛踉跄尾随。冒襄眼中的董小宛通情达理、相夫教子、善理饮馔……完全一个循规蹈矩、也由此获得尊重的贤妇形象。在细密的材料考据之间哪见神仙眷侣,不过礼教夫妻。明清儒士喜好以朝廷为模拟对象,由此组织、建构自己的家庭秩序。平辈的夫妇如此,隔辈的父子就更是如此。然而就算古人执意塑造,总有打破庄严肃穆的时候。还是冒襄,就自曝了一段兄弟未必怡怡、父子未必融融的家丑内幕。据冒襄自诉,冒氏父母对他的两个弟弟多有偏袒,不仅在分家之后把自己所得全送给弟弟而且还支持他们向哥哥索要钱物。“浊世佳公子”冒襄自己挥金如土、好买琴书,长期遭遇弟弟们的“诬辱豪夺”更是雪上加霜。在财产争夺过程中,冒氏兄弟互骂“遭雷劈”(“雷殛”),已经闹到互不相见,相见就恨不得拿火烧、拿刀砍(“骨肉参商,火焚刃接”)的地步。而饱受经济困窘的冒襄因为感觉父母偏心、处事不公,难免对他们心怀不满。为还原冒襄家庭生活的诸般细节,赵园先生梳理了众多资料、花费了不少笔墨,自言“遭遇冒襄的那一组涉及其夫妇、兄弟的文字,是我的幸运”。我想,先生是珍视文字中的坦诚。薄情对娼家、礼教治侍妾的做派,在冒襄看来是遵循伦理大道,所以并不掩饰。正是这种不管后人造梦热情的态度,让我们发现了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裂隙,回味无穷。至于冒襄敢把兄弟阋墙的详细内情说出就更是难得了,不论孰是孰非,为钱财反目对士大夫而言都算极度败坏形象。冒襄文字把当时知识分子视若神明的伦理秩序撕开一道口子,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的矛盾冲突、困窘难堪。如冒襄的具体生活,《家人父子》还观察了许多,其中爬梳一些充满凡人气息的言行尤有余味。如陈确调侃地向友人说自己如圣人绝欲,因为其妇“老丑而病,去死人不远”,但他坦然面对这种毫无“韵致”的生活,妻死不更娶,也从未纳妾。如方拱乾流放宁古塔与妻子相依为命,他最感安慰的是出身贵族的妻子不失热情和生趣,乐滋滋地种葱来替代从前的种植兰花、水仙。在对父子兄弟关系的观察中,既可以看到颜元“抚子如师”、王夫之讲述父亲常以冷暴力惩戒儿子(“正色不与语,问亦不答”),也有孙奇逢随意适形,把父子相处视如兄弟相待。更可以看到,原来大儒王阳明身后也有子嗣分夺家产,不顾亲情的丑恶。见识士大夫家庭生活的龃龉种种,赵园先生忍不住说“凡以利合者,无论夫妇、兄弟、朋友,还有师弟子,何者不假!父子也非例外”,但接踵又说:“对五伦中任何一伦的真假,都不宜做一概之论;有真有假,才更成世界。”赵园先生的豁达,来自长期研究知识分子群体的经验,也是体味人生的理解之同情: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重点看看《家人父子》一书的末尾,借谈论近年倡导家风家规、修族谱和家族史等风气弥漫,表达了对当下中国经济超速发展、农民大幅度流徙的深深忧虑。虽然并不明言,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压在纸背之下的力量:明清士大夫所经历的人伦困境正对话今天。(原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10月21日)
  •     如果不把“五四”当作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如果不把“五四”当作一个研究文化思想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把“五四”的一些话语置于今日的具体语境,你才会发现,这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也取得了官方地位的著名事件,其背后的思想形态原来是如此的激进。“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这样的叩问,在“剩女”“XX婊”“小三”这一类名词充斥的今日,听起来有点恍如隔世。之所以提到“五四”,原因在于赵园先生的学术背景。众所周知赵园原是做现代文学起家,之后忽然摇身一变,转而研究“明清之际的士大夫”,让不少学界同行感到错愕。不过,即使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现代文学对赵园的影响也依然清晰可见。就拿《家人父子》这本书来说,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对家族中父权的关注,不也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主题吗?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鲁迅,想必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夫妇一伦》和《父子及其他》。与之前赵园先生别的研究不同,这本书关注到更为“形而下”、更为日常也更为琐屑的士大夫家庭生活。那么,是不是真如一些论者所说,这本书已经失去了之前著作那浑厚的笔力、充沛的激情,而变得更加温和——换句话说,也更加平庸了呢?在我看来不是。毋宁说,赵园在这本书中所揭示的那一群被后人或刻板化或浪漫化的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这一“非常时刻”的种种表现一样值得关注。作者的锋芒似乎是收敛了一些,但如细细读之,便体会出其中隐隐的激愤与不平,和一种更深的体贴与惋惜。但这一点,如果不考虑赵园老师的女性身份,如果不是处于女性的立场来设想,大概也是不容易察觉到的。如赵柏田先生的这篇评论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10/17/content_603100.htm?div=-1,只提到“丈夫对妻子的爱惜和士大夫笔下家庭生活的温馨”,但实际上,在“夫妇一伦”的论述中,“暖色”的“温馨”固然也有,但更多地突出的,无疑是女性角色、地位的尴尬与艰辛。如此读来,又不免平添了几分凄凉。试举作者在书中花颇多笔墨阐释的冒、董爱情故事为例。作者之关注点,不在于他们之间早已为人所熟知的那些浪漫的生活细节,而在于引出这段浪漫关系中不怎么浪漫的因素——比如冒的家族,比如冒的正妻苏氏,比如冒对董在乱离中的两次遗弃,比如董在这段关系中“近乎自虐的刻意贬抑”,这一切都处于冒、董绮丽传说的阴影中,长久以来为人所忽视。正妻苏氏的“通变务大体”、为其夫设想周全主动纳妾,妾董小宛的“被牺牲却无怨无悔”、“弱质却忍苦耐劳”,实在都是既美丽又残酷的品德,只不过男性往往只看出其美丽,而其残酷,大概也只有女性从比较懂得了。若将冒、董的爱情故事置于冒氏的家族生活中去审视,则作者的微讽之意就更加明显了。包括苏氏作为大妇所承担的“色养翁姑,又代养祖翁姑”等沉重的家庭责任,以及在后一部分《父子及其他》所提到的对冒襄造成极大打击的兄弟失和等,将这些琐琐屑屑的家庭事务一一列出,水绘园中的浪漫诗意也大概被冲刷得差不多了。试看下面一段文字:用了世俗的眼光,冒襄属于那种有“女人缘”的男子。陈沅之外,其他与冒氏有关的女子,如周琼,“诗才清俊,作人萧散,不以世务经怀,傀俄而有名士态”,居冒氏深翠山房八阅月。更不必说吴扣扣、蔡女罗等人。据冒襄后人冒广生所编冒襄年谱,康熙四年,“蔡女罗来归”,时冒氏五十五岁。蔡为冒侧室,尝学绘事。康熙六年,“金晓珠来归”,冒五十七岁。金亦能画。年谱引《广陵诗事》,曰蔡女早逝,“炉香茗碗,辟疆赖之。尝刲股进药,使七十八岁老人再生”。则冒氏七十八的高年,尚得金女侍奉。康熙七年,“张氏妾来归”,冒五十八岁。三十二年,冒襄卒,享年八十三岁。(第91页,文中注释已略去)这似乎是一段资料式的罗列文字,语气平淡。但联想起董小宛年仅二十八便“以劳瘁死”,联想起正妻苏氏的宽容大度,再来看这段文字,就不能不有些触目惊心了。所谓的“有女人缘”,以现代女性的眼光看来,未必不是另一种龌蹉。而作者在书中感叹冒襄“何其幸运”,若以此反观其妻妾,则很可能是“何其不幸”了。这是“才子”的婚姻生活。至于“儒者”,则又有另一种面貌。有面对妻子仍“肃若朝典”的迂儒,也有善于体贴其妻的通儒。既写到妻”老丑而病“却在妻死后既不再娶也不纳妾的陈确,又写到随所到之处纳妾、以“他日南北皆可遗种”自得的名儒顾炎武。作者未轻易下结论,似乎都是在列举一些零散的材料(也许是因为,文献中对女性的叙述本来就是零散不成系统的),但通过一些细节,不难见出作者的“微言大义”。既写士人多以“不事生产”标榜其清高,又写其妇没有财产的所有权却往往替其夫料理家事(即所谓的“钥匙权”);既欣赏士人在诗中写到的在流放、颠沛中的生活细节,以及与家人相濡以沫的温馨,又提到即使如徐灿这样的才女,也轻易不以这样的日常经验入诗,足见其“较之男性,对何者能入诗所持尺度更严,运用文字时也更有洁癖”(111页)。这样的两相对照,非对女性有极深的体贴与同情者不能写出。本书的第二部分《父子及其他》力度稍弱,精彩度也不及第一部分,大概是材料不足的缘故罢。说来也是,在传统社会中,男性之羞于或故意压抑表露自己的情感已是定论(这在当下似乎也适用),其在叙述与异性交往的情状时已不免有所修饰,何况是在有等级、尊卑秩序的父子之间。然而在这一章中谈到的为人父的“严”与“慈”,以及对宗法社会的思考,在今天的语境中亦有意义。而书中提到的“家庭伦理事件为政争所利用的例子”,在今天看来,又有了另一番意味。赵园先生在后记中说:“惟千差万别才成其为‘人的世界’”(219页)。传统社会生活未必是铁板一块,但也未必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浪漫多彩。在今天一边有人提倡“国学”,痛心疾首地说“孝道沦丧”,一边又有人质疑“儒家是否能解放女性”,创造出“直男癌”等新奇词汇。不管古还是今,伦理始终处于中国人生活的核心,而中国人的伦理困境,也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才存在的。在这样的纷繁喧闹中,一味说“古人如何如何”未必凑效,而像赵园先生这样爬梳史料,窥见古人生活的真实面貌,或许对我们来说反而更有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此书功力大不如前,关于《影梅庵忆语》的一节却是精彩。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赵园先生挖掘不够,留待来者
  •     又翻了翻,跑题太多,枝蔓太多,话题不错,写得太差。。。老太太很用功,但真不适合史学研治。。
  •     晚明儒者齐家之严,超乎《板桥杂记》等风月作品留给我们所谓名士佳人的印象,即使如冒辟疆、董小宛,也是在此种齐家的伦理关系之中。刘宗周等儒者,既以夫妇为朋友近于古风,也有组建小共同体的想法与实践。乃至冒辟疆此类文士,亦高度重视族的治理。
  •     易代之际,家庭伦理关系面临的巨大危机,个人的际遇和个性,能力最后导致结局的巨大不同。
  •     赵园的明清易代研究,从九十年代阅读时感受是冲击性的,到了续篇材料多了,冲击少了。到了家人父子,感觉已经枯竭了,无论是从文辞还是思考,都更像是学术体力活,不断堆砌才材料,分析并不多。而且,从五伦入手切入明清之际,特别是本书从男女和父子两伦,最大的感受是赵园对于五伦的感受似乎并非是信仰,而是一种犹疑,因此如何讲好易代之际的伦常故事就很难了。从写作上,她已经放弃了个案写作,而是以伦常为经,叙述士大夫群体的故事,看似面面俱到,事实上都是点到即止。也许,对于赵园来说,明清之际已经不再是一个具有激情的研究论题了。
  •     阐义未尽,深体人情。
  •     这本书余论和后记里的视野和格局,要比正文开阔不少。从大量史料笔记和小说等材料中探究明清之际的家庭伦理状况,无论是材料占有、考据还是这一主题都可圈可点,可惜主体内容是浅尝辄止的原始文本评述,缺乏时代和大历史背景的分析与解剖。匠心有余,灵气不足。
  •     Z95途中刷完,赵园老师的文字还是挺适合在路上看的
  •     缝隙和边界
  •     被赵园老师的气质学识折服。
  •     感性胜理性,材料多分析少。
  •     于行文边角处见日常琐细,于日常琐细中察人伦情理,赵老真乃锦绣心肠
  •     大略翻了翻,省了自己找资料了!:)
  •     “诸种变动的征兆,或最终汇为潮流,或倏兴倏灭,都参与构成着历史生活的丰富性。” 先生史识卓出。 以旧方法研究新问题,难比以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来得效果突出。正因如此才显本书难得。 因想兼顾宏大叙述和个案描写,所以略显琐碎,是为不足之处。
  •     难看。各种引经据典掉书袋。引用很多书表达很少的意思。不会说人话么?
  •     从一本书会衍生到另外几本书,这就是看书的乐趣
  •     《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伦常,人伦日用,是古代中国——不限于古代,也不限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五伦,即古代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部分。人被其社会关系界定
  •     可能是这一系列中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给我印象太深,立下了过高的标杆,赵园先生这本我觉得一般,原创观点少,分析诚然不错,但这不是我所期望于名教授的。感觉李洁非写晚明似乎也不差多少。也许之前两本会好一点,接下来看吧!
  •     文字表述和分析都難稱完美。
  •     复审的时候读的
  •     摘要太多,粗读
  •     第一遍,自己文言文功底下降,因而时常卡壳,读到最后方知其妙。小说中的家族?
  •     明清易代,藏
  •     由人伦探访明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     半部中国妇女史索引
  •     满篇满纸的“我”,存在感太强了,恨不得跳出来给你上课。但是老师的讲义,还是要不断增补材料才对啊。
  •     材料详实而关注面仍有推展的余地,语言流畅圆转。重在“夫妇”部分。可以再读。
  •     乱,用的是页注而非尾注或脚注,全文被分割成长短不一的史料堆砌,极大影响了阅读感。更时不时穿插学术史回顾,生疏紊乱。给人一种极度荒谬的感觉:这是菜鸟的练笔之作。
  •     论述“古风妻似友”一节实是精彩。
  •     董小宛扒着冒辟疆,她之转型近乎完美,反而生出无限心酸。董、柳(对比陈)皆是能初步把握住自己命运的奇女子。身不归浮萍,心呢。去找找她们自己的作品。张岱基友祁彪佳夫妇真好!古风妻似友,soulmate。
  •     余论两则视野阔大,将明清之际置于历史脉络中。正文部分占有材料很多但多止于文本分析,中文科班与历史不同之可见一斑。譬如书中一梗说龚鼎孳由明仕清,大妻辞清朝诰命不受,哂曰:给顾太太可也。赵园批注:可见妻看不起作妾的顾横波。史家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当时著书立说者看不起贰臣,借妇人之口编派龚么。
  •     婉而多讽。放在当下社会的语境中来看,未必不是一部“激进”的著作。
  •     补完全书,新鲜感很少了,只在述说一个个材料,却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往往刚到兴头上却又结束。。。余论二反而写的有意思。另外女性视角下的影梅庵也颇有启发处
  •     袁一丹书评写得到位
  •     粗略一翻~收获是知道了董小宛的故事
  •     散散漫漫一页一页地看,最后在二十多小时的飞机上看完的。
  •     女性关怀和女性视角,从伦理入手进入士大夫的生活,褪去了美丽故事的包装外壳
  •     由人物進入歷史。老太太真感性,最喜歡她說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擅長的。有些地方老太太是不是有代入感了,寫得義憤填膺的。
  •     前半部很好,后半部有点疲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