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9544370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页数:380页

内容概要

许知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就职于《生活》与《商业周刊》,也是FT中文网与《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醒来》、《极权的诱惑》、《祖国的陌生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时代的稻草人》等。
绿茶:本名方绪晓,曾任人民网读书频道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统筹编辑、《文史参考》杂志主编。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历史新声
陈远 :做学问是为解答自己的疑惑 采访:方可成
院系调整中的燕京大学 撰文:陈远
沈巍:幽暗的史学 采访:肖海生
戏梦台北:新编京剧中的政治隐喻 撰文:沈巍
崇明:回到近代自由主义传统 采访:杨潇、戴潍娜
革命的终结—论孚雷的革命研究 撰文:崇明
冯筱才:重识历史经验的价值 采访:肖海生
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 撰文:冯筱才
付海晏:影射史学或集体的写作均不可取 采访:彭剑
安世霖的悲剧 :1946年白云观火烧案研究 撰文:付海晏
姜鹏:历史学者做通俗化工作从未间断 采访:方可成
一个曹操,各自表述 撰文:姜鹏
李里峰:如果历史无用,则一切皆可曰无用 采访:方曌
土改中的工作队 撰文:李里峰
梁志:寻根溯源,清算冷战的遗产 采访:邓志新
在反共、稳定和民主间权衡 撰文:梁志
马建标:在同情之理解中研究历史 采访:方曌
不朽的家国梦:五四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 撰文:马建标
唐小兵:重新认识知识人传统的历史谱系 采访:绿茶
重访中国革命 :以德性为视角 撰文:唐小兵
肖清和:儒家基督徒身份认同下的两头蛇 采访:戴潍娜、杨潇
耶稣形象:明末清初西学东传的典型案例 撰文:肖清和
昝涛:这个时代的史学危机更严重 采访:励轩
土耳其的民族主义与“族史重构” 撰文:昝涛
丁三:情怀既立,观念自在其中 采访:肖海生
滇缅公路的修筑 撰文:丁三
张宏杰:中国史就是一部专制技术发展史 采访:张天潘
一个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 撰文:张宏杰
朱浒:在衰变的年代里 采访:戴潍娜、杨潇
整体性话语与地方性实践 撰文:朱浒
百年中国,薪火六代 撰文:谢志浩
二战一代的历史学家 撰文:威廉•帕尔默

作者简介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选取了十五位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希望从他们的访谈和代表作里找寻这个时代的“志气”。如果说民国时代的历史学者面对的挑战,是让史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近代的历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挑战则是摆脱阶级和革命史观的叙事,创造一个更新的,同时也还原一个曾经的历史学。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心仪了《东方历史评论》第3编——历史新声: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很久,最近终于从图书馆里把它借出来了,然后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这期主要刊登的是对15位第六代历史学人的访问及他们的研究论文,尽管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学术人生,但从他们的访谈中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研究方法:回到历史现场。写作形式:写故事。对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满,大多数却脱离不了体制。研究个案,但尽量避免碎片化。但是通过这15位学人的访问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女性只有一位世界史有三位(西方政治思想史、冷战史、土耳其史)古代史有两位(宋史、明清基督教史)其余都是中国近现代史,而这些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学人中几乎都是以政治史、革命史、思想史为主要的研究领域,经济史、文化史,还有社会史踪影鲜见。当然跨领域、特别是在方法的跨界极为普遍,一个社会史的问题到最后可能反映的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毕竟政治史复归是当下历史研究的趋势。这15位学人的论文看不看是其次,访问还是应该好好看,特别是想考历史学研究生的,因为他们在访问中所说的并不是成为职业的历史学研究者才需要具备的,就是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里面所提到理想、方法、史观都是必须面对的,或者说这就是当今评判论文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
  •     这本书我只能说我看了一半,采访部分都看完了而历史学人们的论文我只读了几篇。虽然大学已经上了一年半了,但是对专业性学术性的东西还是一时间不太容易接受的,功底不到位所以看学术性的论文给我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本书里面对各位历史学者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和学院派型的学术知识分子的认识。当然各位的回答都不一样,读完之后我倒有一点我一级的想法,历史再向一个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因为它门槛比起文学哲学来说门槛相对较低,门槛低且可以畅所欲言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近年来历史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像底层分化的一个趋势还有就是专业层次方面的,越往上走学术分化越大分支越多碎片化越明显。书中就有几位历史学者谈到了这一点,就比方说一个宋史的和一个研究清史的都没有太多的交集,可以说越往上走历史学科越发边缘化。这我是认识到的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概括成四个字——两极分化。此书中介绍了这么多位青年历史人,有两位比较特殊,一位是陈远一位是丁三他们不是传统的学院派,而是自学成才的自由知识分子,陈远更是由理转文,这一点一方面反映出了历史对任何人都有一种吸引力,使得很多人都走上了一条研究历史的道路,而另方面也结婚死了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是讲述给大众还是埋头研究去填补学术界空白的呢?这个问题也是我本文标题的深入,透过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历史人的责任是什么?我们不像民国时期的大师一样又能传道授业解惑又能填补学术方面的空白,时代变化了方法和思维也在变。学术越来越碎片化到底是使得学术越来越精湛呢?还是使得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呢?历史的平民化是让历史变得低俗了呢?还是更加开启民智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     这本书买来以后,放了1个月,才开始读的。读读听听,差不多大半个月读完。其实蛮有意思的,读起来也不费劲,反而是学术性比较强,脚注多的文章更容易看。一批70后学人(有一位80年生人的)的求学故事,虽然提问者的问题都差不多,但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答案,如为了研究土耳其历史,去学土耳其语的(晕倒!不过后面写的一篇关于凯末尔政府篡改历史的文章,很没意思。像北韩那样的国家,没什么人感兴趣。)这本书开了眼界,有了目标,要好好加油不可。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拿到书就先把访谈过了一遍。访问者有的问题提得比较无趣,大家的治学路数,对待学术与普及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沉浸在研究中的乐趣与苦恼皆有相似处。有意思的是,好几位作者都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来描述当下的中国。
  •     对于非历史专业者太晦涩难读了,访谈问题也大同小异。不过确了解到了一些优秀的历史学者,对书中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附和无权者的权力印象深刻。
  •     4.5
  •     国内年青历史学者访谈。
  •     稿件质量差异较大...
  •     如果当初去历史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     副标题:历史新声: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这年头喜欢历史的人很多,研究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吧,年轻人以此为职业真的非常有可能最终无名无财。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年轻人几乎是一无所知,读过之后对他们的研究却是真的肃然起敬,我是走不向也不会走这条路了,没有他们的深度,只想有更好的广度
  •     15位80前后的历史学者访谈+作品一篇,基本都是同龄的学人,均在摆脱过去数十年意识形态强加的影响
  •     比前两册更有深度,比看历史什么的杂志好多了。想到封底那句话,读史,不仅仅是为了学问为了知识,也为我们所处的当下确立坐标,为未来寻找方向。
  •     数风流人物。
  •     多种观点,探究历史到底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历史的感悟,这永远是个问题
  •     居然开始给自己唱赞歌了,什么六代史家,呵呵
  •     总体感觉青年历史学家的文化底蕴积淀还是不如老一代。
  •     有几位是我很感兴趣的青年历史学家
  •     编辑们就一点也不考虑可读性吗?
  •     可以归纳,为什么不少人变成了这样。
  •     很耐读,看到熟悉的名字会很感动,有些文章比较难,有些文章比较亲民。看这些学者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对我来说
  •     much better than expected!
  •     许知远的东西还是很有看头的
  •     意义重大
  •     挺好的呀这一期。杂志又不是书,不是说每一篇文章都要读。
  •     青年学者的历史观与研究心得,很真诚。
  •     希望七十年代生人的研究,能对重塑我们的历史观有所帮助
  •     ★★访谈太多,通俗点就好了。
  •     深刻地反映了草根学者与学院派之间的差距,陈远、丁三神马的也太一般了吧,比较推荐崇明、李里峰、唐小兵和冯筱才~
  •     经历什么的,可资参考。其他么......看看罢
  •     史学的传承
  •     2014第76书。《东方历史评论》3。青年历史学人?无甚大意思。俺早就以为:历史非科学,文史不分家。对任何历史人物、事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判断,甚至明日之己也会否定今日之己。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同理,千人心中千个司马迁。再说,科技若能达到超越时空,历史难道不是冥冥中之定数么?
  •     三星半。十篇有些用,在目录处挑了勾。
  •     几位七零后学者访谈,各一篇文章,很喜欢这种方式
  •     做学问,有人建造系统,有人倾向于博闻多学。凡不为名利,心无旁骛,义无反顾,是为真学问人。
  •     “他们终年劳作,却饥肠辘辘;他们温善驯服,却终生处在贫困、战乱、蛮横的官吏以及横征暴敛的重压下。所有这一切,泯灭了他们眼睛里残余的光泽,并泯灭了他们对生活的全部希望。他们如同牛马一样劳作、如同草木一般生活……”丁三《滇缅公路的修筑》
  •     出的倒蛮快,读到可真晚。。。
  •     东方历史评论于我简直是治愈系书系T.T//提给每位学人的问题相似,最关心「碎片化」和「师承」两问,可见怀抱各异,功力高低//冯筱才神似徐国富啊!下下周就能见真人了略激动,开篇提到他质疑的Hayden White爷爷也要来这边讲座真是好应景...
  •     这期有点无聊
  •     站在书店里看完了其中几篇文章,颇为失望
  •     现在是个好时代,年轻学者都要加油了···
  •     看的各种热血沸腾。。
  •     文不对题的一期。15人里面7个上海的,2个属于所谓“文化学者”。
  •     一直在读许知远的书,有深度,有内涵
  •     展示了我们的上一代历史人的现代历史观
  •     最后一篇“百年中国,薪火六代”,写得挺清楚,虽难免简单,不过青年学者要如何定位,实在是个问题。其中说张晖可能是第六代历史学家中最早逝去的。唉,按我来说,无处可躲,自救罢了,趁早散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