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515338709
作者:彼得·霍普柯克
页数:589页

内容概要

彼得·霍普柯克(1930—2014)
彼得·霍普柯克的足迹遍布中亚、高加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东土耳其,撰写了六本与这些地区相关的书。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他在独立电视新闻(ITN)做了两年记者,随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其中五年是作为该报的高级记者,后期主要是作为中东及远东事务特派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他是西部非洲的新闻杂志《鼓》(Drum)的编辑,该杂志是一本声名远播的南非同名杂志的姊妹刊。在成为记者之前,他曾在英国皇家非洲步兵团服役,与后来的乌干达独裁者、当时的一等兵伊迪·阿明在一个营。他也曾经历险境,曾在古巴和中东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禁,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十四种文字。1999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亚洲事务部授予珀西·塞克斯爵士纪念勋章。

书籍目录

前言:一场新的大博弈
致谢
序言
前奏吹响
第一章
黄祸
第二章
拿破仑的噩梦
第三章
大博弈的预演
第四章
俄罗斯怪兽
第五章
条条大路通印度
第六章
最早的俄国参与者
第七章
两条狗的奇怪故事
第八章
阿姆河边的死亡
第九章
晴雨表在下降
竞逐上演
第十章
“大博弈”
第十一章 进入布哈拉的伯恩斯
第十二章 世界上最强大的堡垒
第十三章 神秘的维特克维奇
第十四章 赫拉特的英雄
第十五章 国王的缔造者
第十六章 角逐希瓦
第十七章 解放奴隶
第十八章 长刀之夜
第十九章 大灾难
第二十章 山口里的大屠杀
第二十一章
康诺利和斯托达特的最后时刻
第二十二章
中场休息
高潮年代
第二十三章
俄罗斯大进军的开始
第二十四章
塔什干雄狮
第二十五章
丝绸之路上的间谍
第二十六章
刀架颈上的寒意
第二十七章
来自北方的医生
第二十八章
伯纳比上尉的希瓦之行
第二十九章
喋血巴拉·希萨尔城堡
第三十章 土库曼人的最后抗争
第三十一章 战争的边缘
第三十二章
通往东方的铁路竞赛
第三十三章
三个帝国交汇的地方
第三十四章
帕米尔高原的导火索
第三十五章
奔向吉德拉尔的赛跑
第三十六章
结局的开始
第三十七章
大结局
译者后记
主要人物索引

作者简介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大博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英俄双方来说,19世纪是一个在中亚争霸、扩张帝国疆界的时代;对双方一线的人员而言,则是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为了帝国的荣誉,个人的理想,不避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穿越浩瀚危险的沙漠,攀越白雪覆盖、人迹罕至的帕米尔崇山峻岭,探索未知世界,收集中亚各王国、部落或焦点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军事情报,执行测绘、勘探甚至外交任务,以个人之力,引领、影响帝国的扩张或争霸行动。本书以双方一线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群军官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他们及其背后的两个帝国在布哈拉、希瓦、撒马尔罕、塔什干、巴尔赫、赫拉特和喀布尔等中亚王国、部落或焦点地区的历险与争夺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军事冲突。同时、书中也涉及英俄两国对我国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的觊觎与争斗。本书情节生动,可读性极强,可以像阅读小说一样,了解这一时期和领域的历史知识。最后附带说几句,作为出版物,正如有的读者所说,本书的排版确实有点奇怪。文字印刷着墨太浅,也存在个别文字错误,还有一页是重复的,但与内容比起来,还是瑕不掩瑜。
  •     霍普柯克这部作品,看起来归为带学术性的通俗历史写作或科普读物一类可能更合适些。这么说毫无贬低之意,我也不认为哪个比哪个就一定更高。而且全书视野宏大,作者也投入了某种感情,读来不仅有知识上的提升,也令人为之动容。不论是俄罗斯帝国边疆军人的勃勃雄心,还是大英帝国情报人员的荣誉感与冒险精神,都向人们重新叙说着那一段尘封往事。不论是俄国军人在梅尔夫城下的兵不血刃,还是英帝国军人在奔向吉德拉尔的竞赛中,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候甚至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从可读性这方面来说,霍普柯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即使书的主题并不是大热门,但却仍然能够博得足够的关注度,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与宏大的叙事视野都是功不可没的。不过,如果除开这点,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角度来说,作者的切入视角却未免稍有偏颇之处。正如有人指出的,作者书后的参考书目都是英文的,这也显示出了霍普柯克的倾向性。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纯用英文文献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大错,毕竟当今最好的区域研究成果依然是来自英文学界的。只是霍普柯克对大博弈的观察视角明显地更为倾向于大英帝国,尽管我认为他主观上还是想做到不偏不倚,但事实上还是很遗憾未能做到。历史上大博弈的场所,横贯整个亚洲内陆,从小亚细亚向东直到远东边境。大博弈的主角,是英俄两大帝国,而被动地被卷入其中的,则是奥斯曼、波斯、莫卧儿、大清等一系列古老的亚洲帝国,这些国家他们所各自关注关心的焦点,在这场大博弈中是并不一致的。英国人的核心利益,位于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俄国人的头号目标则是向南,不断吞并奥斯曼帝国的疆土,极致理想则是收复东正教的圣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把它变成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沙皇格勒”。而那些古老的亚洲帝国,在这场角逐中并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维护古老帝国的势力范围、甚至帝国自身的生存权。最终,在1850年代的印度大起义中,莫卧儿帝国彻底落下帷幕,英国女王加冕成为印度女皇,只有曾经是帝国一部分的阿富汗保持了独立,成为英俄两大帝国间的缓冲国。奥斯曼帝国摇摇欲坠,完全不能自保,多亏了欧洲列强出于势力平衡的需要而得以仰人鼻息地维持着。波斯夹在两大帝国间最为尴尬,英国人和俄国人毫不客气地在伊朗的土地上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也只能看别人眼色而幸存。古老的清帝国是最早和俄国人打交道的,两国间曾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在俄国人的步步紧逼下,一次又一次地割地求和,长城以北也被俄国人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人在远东的扩张引发了英国人的紧张和强烈反弹,由此而与中、日等国展开合纵连横,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其实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也都是这场大博弈的产物。但是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霍普柯克的关注焦点还是在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权力上,即使是俄国人在中亚和高加索的扩张,其实也都属于印度的利益攸关区域。他浓墨重彩描述的阿富汗与中亚古国,都是与英国人在印度的战略利益息息相关的。但这些并不是俄国政府在大博弈中的核心关注点,对于统治重心位于欧洲的俄国人来说,近东地区远比中亚和远东重要得多,只是在克里米亚战争遭受了英法联军毁灭性的打击后,在近东无法得逞所欲,所以才采取了在外侧迂回包抄的做法。至于在朝鲜半岛和满洲的争夺,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生死攸关,但就俄国和英国而言,都更多是一种牵制性的力量。造成这一视角偏差的原因,我想部分地和霍普柯克英国人的身份有关,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他作为记者和情报人员的身份,使得他把关注点较多地投向了和他同类型的、为野心和荣誉感所驱使的小人物身上,而不是两国间的高级政治场合。这样做有得也有失。霍普柯克一反过去习惯于眼睛向上,盯着高级政治场域的做法,更多地把笔墨留给了那些为大博弈而付出辛勤劳作的情报人员和一线将士们,这是本书成功的一方面。他让我们看到,小人物为这场贯穿19世纪的政治博弈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伦敦与圣彼得堡的那些高级政治家们。不过问题同时也在于此,即使发明了“大博弈”这个词的康诺利是个中尉级别的下级军官,但大博弈的最终决策,仍然是在两国的首都做出的。俄国边疆军人不论如何自行其是,他们都不能踩及圣彼得堡的红线,不能和英国军队有直接的接触,必须要保证两国间存在足够的缓冲区域。违反或有可能违反这点的,均不免被调走,甚至郁郁而终。同样,英印帝国的军人在政策与经费上都离不开伦敦的支持,否则他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大博弈最终的和平落幕,也有赖于两国政府与高层政治家的智慧与平衡能力。如何在向人们展现小人物伟大贡献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大博弈的全貌,在这方面,霍普柯克虽然努力了,但似乎还未真正做到。全书在对决定大博弈的终端场所的理解力上是不够的,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也明显有所欠缺。这,与他自己的职业身份所带来的代入感有莫大关系。但实际上通观全书,两国前线人员所提供的情报均不免有夸大其词的倾向,往往要很久以后才能被首都的高层政治家所接纳,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先知先觉,反倒表明首都政治家始终是着眼于全球政治的利益博弈,在政策上谁先谁后他们都是有通盘考虑的——只有他们,才能理解真正理解大博弈的真实含义。而在这个领域,霍普柯克自己也力有未逮。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前线人员的荣誉感与个人野心,也多亏这些他们才能有足够动力去为理想、为利益而奋斗,才能够让大博弈的书写能够如此精彩。但另一方面,情报员的天性也喜欢夸大自己所从事领域的重要性,甚至做出脱离实际的想象。其实就世界范围来说,情报和参谋人员往往都容易有好小数而不达大体的通病——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和本国的国安人员打过一些交道,对此也有同样的体会。因此,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不能由情治人员或参谋来决定的,否则是就是极端危险的,这也是后来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留给我们的教训。不过幸好的是,十九世纪的英俄两国尽管分别实行自由政体和专制政体,但两国的军人都被牢牢掌控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像二战前日本帝国的参谋干政、下克上的现象,从根本上还是无法存在的。大博弈之所以能够和平落幕,实在也有赖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博弈尽管始于前线小人物的野心,但最终,它还是要由真正的政治家来决定,这也是这场亚洲内陆大角力的幸运之处和精彩之处。可惜在后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发掘和揭示。
  •     历史上有无数次大国之间的博弈,作为专有名词的“大博弈”独一无二。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07年签订和约,英俄双方的竞争持续了近一百年。这是帝国与帝国的较量,一个称霸海上,全世界有4亿人口属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子民,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英军驻扎,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她的领土上。另一个是陆地巨兽,自1426年以来,莫斯科公国以每天17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进行扩张,直到一战前达到23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广漠的内亚提供了斗兽场,俄国熊与英国狮掰手腕,展示各自的臂力。两者动用除全面开战以外的一切手段:间谍、刺探、代理人战争。俄语称之为“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影子竞赛”;英文则是Great Game,即“大博弈”。在英语里只有少数词汇能担当起Great,如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阿尔弗雷德大帝( Alfred the Great),“大博弈”用上该修饰词并不过分。英俄角逐的规模前所未有,从高加索山脉到喜马拉雅山脉,在延绵3000公里战线上,两强相斗。军官们出没于荒原和雪山,搜集情报,勘察地形,策反土著酋长和毛拉。日不落帝国收获了丰厚的战利品——伊朗南部和波斯湾,也遭到了海外扩张历程最惨烈的一次战败,1842年侵入坎大哈的4000人部队全军覆没,仅有一人脱逃。逐鹿之意不在鹿或许大博弈的故事太过精彩,读者流连于惊心动魄的情节,反而可能忘却竞逐的本意。两国所争夺的那片土地,本身微不足道。内陆亚洲物产贫乏、无利可图,草原牧民所能向沙皇奉献的不过是一片忠心和几件皮毛大衣。中亚只不过充当南侵的跳板,富庶的印度才是终极目标。南亚聚宝盆出产钻石、小麦、棉花,还有工业革命急需的煤炭。不列颠是被动卷入中亚乱局的,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溢出欧洲,向亚洲扩散,给“大博弈”的开局蒙上一层迷幻浪漫的色彩。拿破仑曾感慨:“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找,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来自东方。”为了圆东方之梦,他先是远征埃及,然后谋划进入南亚。法国拉拢保罗一世,怂恿沙俄去占领英属印度。这听上去天马行空,莫斯科与孟买相隔半个大陆,在伏尔加河与恒河之间栖息着骁勇好战的游牧诸部,通往印度之路艰难险阻,所谓东方之梦看上去像是痴人说梦。然而俄国人的扩张速度超乎想象,他们策马疾奔,带着西伯利亚的寒潮侵袭至北回归线。大博弈结束时,最前沿的俄军要塞距印度边境仅有30公里。历任驻印总督提心吊胆,唯恐俄祸降临。为了保住印度,大英帝国夺取好望角,变埃及为藩属国,中亚争夺战仅仅是其中一环。“大博弈”的第二个词Game体现了那场斗争的本质,它不是壮汉的贴身肉搏,而是绅士的击剑竞技,精巧、致命,相对于力量,更讲究技巧。深入内陆亚洲的间谍没有大部队后援,他必须依靠个人胆略和智谋,在突厥、波斯、土库曼部落之间纵横捭阖,同时避免和沙皇俄国直接交锋。“大博弈”之外的大博弈实际上“俄国威胁论“或多或少被夸大的,俄国将领曾叫嚣,只需八千哥萨克铁骑便可南下印度,事实上在泥泞的哈萨克草原,一天行军走不出十里路。铁路发明应用之前,投放大规模兵力极其困难。1906年贯通内亚的大干线修成后,俄军才对英属印度构成实质威胁。可欧洲的紧张局势,促使双头鹰回顾西方的那一头。虽然俄罗斯占据亚洲大片土地,但他首先是一个欧洲国家,沙俄的对外身份首先是反革命的欧洲宪兵,其次为斯拉夫兄弟民族的解救人,最后才是亚细亚征服者。大英帝国同样把欧罗巴置于重心,外交政策的第一要义是维护欧陆均衡,打压头号大国(起初是法兰西,1871年后则是德意志)。西敏寺的国会议员和圣彼得堡的沙皇,遵守同一个外交法则:欧洲优于亚洲,在亚洲,南亚优于中亚。巴尔干半岛的危机可以引爆一次世界大战,而图兰平原的危机至多引发一次边境冲突。奥匈帝国在东南欧的攻势引起俄国的戒心,英格兰则忧虑德意志第二帝国崛起。德奥结成攻守同盟后,英俄谈判和解,1907年缔结协约,对中亚和近东的势力范围做出划分,互不侵犯。阅读彼得·霍普柯克《大博弈》,就像阅读一首未完成的史诗,它有豹头(漂亮的开篇)、猪肚(丰富的内容),却少了一个凤尾,叙事在最高潮戛然而止。两个宿敌角力了一个世纪,正当观众兴致勃勃,期待最后的大决战,俩人突然拥抱亲吻、握手言和。把视角局限于西亚、中亚,则很难理解这个局促的收尾,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博弈”之外还有更大的博弈。无论是英国,还是俄国,都未将内亚争霸战略核心。沙皇最想要的是扬帆出海的港口,而非长满野草的哈萨克平原。克里米亚战争的一次失败,足以抵消俄国人在中亚所有的胜利。流俗之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帝国主义争抢殖民地,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浅薄。照此推理,1914年尼古拉一世应当向老牌帝国主义不列颠宣战,与殖民地较少的德国结盟,现实情况恰好相反。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确实重要,但没到达生死攸关的地步,大国不会为了几块牧场而争得头破血流,更何况那地方根本不值钱。俄国财政部评估中亚地区难以开发,一直没制定经营计划,不愿拿出资金浪费在穷乡僻壤。莫斯科商人曾仿照英国东印度公司,组建商行投资中亚,结果连年亏本最终倒闭。英格兰的政策制定者同样如此,发明“大博弈”这个术语的亚瑟·康诺利军衔不过是大尉,将它变得家喻户晓的是小说家吉卜林,热衷于开疆拓土的多为底层官兵,伦敦的达官贵人对此兴趣不浓烈。“大博弈”是一个非正式的策略,白厅政府走一步算一步,对俄国佬见招拆招,没有通盘计划。帝国过度扩张后,往往不堪重负,亚当·斯密就主张干脆放弃殖民地。这种激进的观念源自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出发点:本国商人不问政事,但求做生意,贸易壁垒拆除后,货物广泛流通,攻城略地显得没有必要。另外在殖民地养军、养官消耗钱粮,掏空纳税人的口袋,是笔不划算的买卖。天下英雄唯罗刹与英吉利耳单纯以商业考量,曼彻斯特学派符合经济理性人的头脑,然而历史书不是干巴巴的财政报表,大博弈的魅力在于金钱算计之外。恩格斯就对那套理论充满鄙夷:“按现在经济学家的说法,要是狮心王查理懂点经济学,设立起自由贸易体制,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进行十字军东征的话,就不会有中世纪的停滞不前了。”利益得失转眼成空,英雄的传奇则永被铭记。为了光荣与梦想,汉普顿与诺夫哥罗德的青年孤身敌后,扬威异域,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1838年11月,印度政治处的埃尔德雷德·璞鼎查(Eldred Pottinger)风餐露宿、匹马潜行,游访阿富汗西部。他原本的任务是搜集情报,当赫拉特城遭到围攻后,璞鼎查中尉主动帮助当地人构建防御工事,在他的组织下,抵挡了波斯人长达一年的围困。旺盛的士气再加上严格的军事操练、娴熟的炮步骑协同,使得盎格鲁撒克逊人屡战屡胜,面对数倍于己的东方民族毫无惧意。在第一次英波战争,波斯军官拿出欧洲进口火炮,整齐地列成了方队,然而仅仅一个英印骑兵团的一次冲击,就把波斯人最骄傲的近卫军,完全扫出了战场。战壕对面的俄国也是豪杰辈出。1868年,第一任突厥斯坦总督,经营中亚的总设计师康斯坦丁·考夫曼孤军深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撒马尔罕。然后又以六百五十八人的少数兵力,抵住了五万之众的穆斯林援军。1883年底,商人阿里汉诺夫到梅尔夫寻求通商许可证,在中心广场和长老交涉时,骤然亮出俄军骑兵大尉的肩章,劝诫在场民众归顺俄国。他举出格奥克捷佩要塞的屠城一事恐吓,又称颂沙皇的英明仁慈。恩威并施之下,梅尔夫举城投降,阿里汉诺夫仅凭一人之力就占领了一座城池。前线军事人员太过成功、活跃,以致于不服管束。1864年上校米哈伊尔·切尔尼阿耶夫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自作主张侵占了奇姆肯特。第二年切尔尼阿耶夫有样学样,擅自进攻中亚第一大城市塔什干(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上级发出“禁止出击”的军令,他甚至没瞅一眼。对轻启边衅的悍将,当局很是头疼,给他们施加惩罚,那么“国家负人”,以后无人肯效命;授予嘉奖,便是姑息丘八违反军纪。执掌外交部25年的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饱受其苦,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应付俾斯麦,却对粗野好斗的基层士官无计可施。每一次陆军捅出的娄子,都要外交部补漏善后,戈尔恰科夫费尽口舌向西欧使节解释“俄国只是暂时占领”、“军队是被迫自卫反击”、奇姆肯特城是俄军向南推进的“地理极限”。话音刚落,边塞将士踏上新的征程。内亚是文明世界触及不到的地方,恶劣的风沙淘去仁义道德,只留下谋诈、征战和个人英雄主义。正是这些敢闯荡的冒险家塑造了近东格局,中亚成为俄国的后院,阿富汗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在英国的扶植下苟延残喘,免遭亡国厄运,中世纪的波斯转型为近代化的伊朗。当历史翻到20世纪的新一页,剧本相同,舞台没变,只是换了演员。英俄下场、美苏上阵,大博弈继续。近年来北京政府跃跃欲试,也想加入。但是中国做好准备么,打通中亚走廊靠的不仅是经济,更需要雄心和魄力,“一带一路”能走多远,是个未知数。文/柳展雄平成二十八年花月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内容原版内评,这个译本还是按照06那版,除了部分无关紧要的漏译和译名笔误整体不错,就问一句,hopkirk 其他五本能不能按照这个标准出新的中译本?
  •     回头看看吉卜林的小说
  •     持续200年的英俄帝国中亚争霸史,称得上是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作者完全站在殖民者角度看问题,当地人的想法和反应几乎完全付诸阙如,实属遗憾。
  •     科普性质的书,以一个个开拓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英俄大博弈的全过程,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相关的历史背景不管是国际局势还是英俄两国国内政治的变动也都统筹的不错,总之入坑用很合适。另书本身依据的都是一手史料和学术专著,但木有做引注,估计也是考虑到定位和可读性的问题【然而看完了之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天朝相关,左宗棠西征、中国会永远存在之类的。。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汉唐清对西域的经营也应该有几本这样的著作才是;其次深的印象是“语言天赋真重要”“有个好身体、活得长真重要”= , =【再以及这书除了地图还应该配点自然风光图。看的超想去中亚旅游。。希望有一天真能去瞻仰大石林牙的国都和撒马尔罕吧~
  •     阿富汗啊阿富汗
  •     大博弈的结局形成了中国今天的边界
  •     更准确的书名是“大博弈群英谱”,基本上参与人物都提到了。缺少中亚社会背景、英俄战略的分析,本来值四星,鉴于同题材书目太少,给个五星
  •     中译本的装帧很漂亮。这本书不是学术书,霍普柯克的参考资料也一面倒的全是英语,所以就是一本总结了有关“大博弈”的英语材料的科普读物。“大博弈”的这个说法本身有很多可以争论的空间。
  •     极精彩的故事,历史是由人写成的,坚韧的人铸造强悍的历史,时光的场合淘尽无数英雄
  •     世界主义的商业帝国与修正主义的大陆强权在中亚地带上演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画卷。译笔生动流畅,除了一些粗心的瑕疵,整体算得上翻译佳作。对曾经的大英帝国来说,印度是一切的基础,失去印度便不复帝国。事实上俄罗斯帝国在中亚没能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获得明显优势——仅仅是新老帝国的简单博弈模式——而在近东地区受到更多的国际多边条约的束缚,再加上其在远东的失败,终于导致了最后的覆灭——修正主义的失败。同时大博弈的故事也提醒了那些自由主义者,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诱导绥靖主义的幌子,如果你顾虑于此而对修正主义做出让步,收获的不是谅解,而是“前进”。
  •     精彩,可读性超强,翻译也很棒,新老帝国在中亚的博弈,总感觉是今日的中东,世界一直没变,人性一直如此。
  •     霍普柯克一贯风格,广度有之,深度欠佳,重于大局故事,乏于细节分析,是综述型按时序推演的材料汇总。305页和307页内容完全重复,其他各处错漏亦有。设计带感,有点和甲骨文比高低的意思,。。。配合《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闯入世界屋脊的人》更佳。。。
  •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5个月,读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沙俄帝国外交上永恒的食言,这对于我国与俄罗斯今后未来的外交也有参考意义。除此之外就是知道了很多冷知识,比如喀什葛尔(喀什),谋克顿 Mukden (沈阳)
  •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书了,尤其是第一部分“前奏吹响”。
  •     装帧很棒
  •     历史剧的感觉,两大帝国的维多利亚式对决
  •     写得非常好,角度新颖,逻辑严密。翻译得也很好
  •     题材不错,总觉得作者写得还是不够深入,流于形式,有记流水账的意味,不过英国与俄国在中亚没有直接对撞也是根本原因吧。
  •     一般般,了解个大概吧,装帧看似精美,其实画蛇添足。
  •     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兴趣
  •     意思不大,主要是俄国的中亚扩张史
  •     东方帝国的对外策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似乎极大,并不为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转变,作为饕餮的沙俄-苏联,作为黑体的大清-国朝,都享受或背负着自己的宿命。千百个劳伦斯的前辈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变成大英帝国回忆录里的一行行文字和边塞险道上小小的遗迹。
  •     对中亚的感觉就是贫穷,落后,恐怖分子,战乱等等。看了这书之后,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撒马尔罕,布哈拉,赫拉特,喀布尔,坎大哈,塔什干,这些都是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城市。虽然在大博弈时期,西方早已在科技文明等领域走在这些部落/国家的前面,但是当英俄两国的使者/间谍到这些城市,也被这些城市的文明和建筑深深的震撼。如果没有英俄在大博弈时期对这些地方的染指,这些地方会发展成什么样呢?阿富汗还是会战火纷飞,被基地组织控制,充斥着恐怖分子吗?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城市,不会在国际新闻里出现,而会在旅游节目中出现吧?为这些估计千疮百孔的城市感到悲哀。英俄进行大博弈的主要目的是贸易,都希望本国商品进入这些新兴的市场,这么看来,我国的鸦片战争也是英国看上了我国广大的市场,想用枪炮敲开中国的大门。翻译的挺好。
  •     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争霸无意识中却对这块广袤的未知之地进行了地理大发现,百年的博弈最终以俄国吞并中亚而告终,但其南下的脚步却被英国阻挡在了阿富汗的群山之中,无数英俄的年轻军官或探险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一次次重演。非常有趣的一段不为大多人所知的历史。
  •     写的很好,翻译也很流畅,推荐和征服中亚史一起读,从英俄双方角度来看待大博弈
  •     间谍冒险小说,想读一本大格局的学术性著作会失望。
  •     the feel of cold steel across the throat
  •     一本内容很好的书,书中所描写人物的故事令人神往。
  •     很有意思,而内容偏重于英国方面的,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想一想在英国和沙俄之间大博弈时代,中亚的土地上的"原住民"如何过呢
  •     宏大,在世界的中心张骞们的争斗
  •     書到三分之二後轉為四星,結尾已經是三星半了。
  •     英国人和俄国人当然是帝国主义强盗 不过和中亚那些个汗国比起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到他们被灭掉 心底不由自主一阵舒畅
  •     2016年度最佳书候选。
  •     写中亚故事的人太少了,这本就很难得,看看沙俄的膨胀史。故事好看,但有点主观倾向过于强烈的问题,英国有那么傻白甜吗,我常常需要对照英人在鸦片战争的嘴脸提醒自己不要被作者骗了。英俄两国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比中亚无人区更有掠夺价值而已。
  •     总体来说,对于只是零星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而言,富有可读性。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俄罗斯这个人类的毒瘤,即使意味着我们要错失从普希金到纳博科夫与布罗茨基这些殿堂级的天才,也是可以忍受的。
  •     翻译的十分流畅,就内容而言,多少有些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
  •     少有关于英俄大博弈的历史。
  •     内容非常精彩,英俄两国在中亚的博弈,是建立在国家的利益人,而当地人往往成为旁观者,甚至是受害者,但现实就是这般无情。 翻译也非常出色,在这个靠机器翻译书籍的年代,感谢张望和岸青两位先生的付出。
  •     相比于俄罗斯建立的中亚帝国,英国仅仅是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日俄战争终结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1907,大博弈戛然而止,三国协约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     科普书,内容通俗可读性强,故事很精彩。深度不足,内容比重偏向英国,貌似作者不懂俄文。纯粹的英俄大国视角,对中亚本地历史文化的叙述较少,类似早期西方探险家殖民者的视角画风。
  •     极好,深受触动。写得好,翻得好,主题也很有现实意义。
  •     耗时将近一个世纪,无数人死亡的大博弈最终在1907年通过外交方式解决。
  •     好书,非常好的阅读体验,译文顺畅,在同类型书中是五星佳作
  •     新年70本之54。强烈推荐的著作,大博弈可能是殖民主义时期最激烈的争端之一,也是浪漫主义冒险家的最后绝唱。一场集合了个人勇气与国家实力的最佳体现,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全景般的描述。不过,正如历史学界的经典论述,过度扩张会导致国家衰亡。沙俄虽然掘取了中亚,然而皇室断送于革命,迟来的一个世纪后,中亚也得而复失。同时,大英帝国在大博弈相对克制,给自身的日不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寿命,但庞大殖民地的各种危机,也直接促成了一战,间接引发了导致其衰亡的二战。无论如何,这段故事过于精彩,作者,译者都用极佳的文笔,给我们还原了那段历史
  •     201702 俄罗斯因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西方边界被相邻国家同时侵害,从而形成了对内高压专制统治,对外无限制扩张的政策基调。实际是为保卫自身安全、平衡在欧洲的利益而已。英国看似“前进派”和“无为派”的政权更迭导致一个世纪内让俄罗斯扩张到印度边界。实则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和攫取的财富是俄国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商业利益和政治考量。书中所谓“大博弈”期间的个人参与者,其实是在鼓励冒险精神的国度里,为了个人出头、同时捎带为国家付出而已,至于有人牺牲则也不可避免(还是让人敬佩)。另一方面,中亚各国在“大博弈”后实则也打开了封闭的国度,是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挡。最后,“大博弈”所有参与国家间采取出尔反尔、俄罗斯的“祖母的脚步”等策略,只能说明这只是“丛林法则”的实际体现而已……
  •     看的过程中时时泪目,不知几时才能重返那些地方
  •     波澜壮阔的史诗。一个感想,所谓“清准战争”,新清史学者所抛出戏码正是“the Great Game”,毕竟清也是一个帝国→_→
  •     一部讲述大国征服中亚历程的史诗,看得人想去中亚旅游。
  •     刚刚完成牛逼闪闪的壮举,往下翻一页就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