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书评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806644850
作者:David Edmonds,John Eidinow
页数:336页

其中关于奥匈帝国与维也纳小组的细节描述很值得一看

我重点读了一次大战后维也纳的排犹风暴。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对于哲学争论,并没有太仔细看。维特根斯坦的贵族出身决定了他对出身低贱的人有天生的偏见,比如波普,魏斯曼。波普虽然出身富有的律师家庭,但在维特根斯坦眼中仍属于下层社会。这本书关于拨火棍事件的还原还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关于缺点,如大家所言,有些地方翻译出现了低级错误,比如有多处把奥地利翻译成了澳大利亚,如此等等,似乎不少。不过仔细的读者大多能够轻易判断出这些错误,所以,对整体阅读影响不大。应该受到批评的是该书的责任编辑,看来没有好好把关。

八卦

去资料室找弗雷格的资料却无意间在书架上发现了找了好久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想读它的原因十分直接,我是W的迷恋者。要说《拨火棍》的作者是记者是个大好事,记者让我想起了狗仔,狗仔让我想起了八卦,八卦让我想起了W打喷嚏的样子,显然,这本书那么有趣就是因为它知道你想知道W打喷嚏的样子。所以与其说是传记,倒不如说是一本八卦大全——与W、波普、罗素以及维也纳小组成员相关的那些诱人的小故事,比如H3,也就是拨火棍事件发生的那间屋子的主人的妻子喜欢坐在窗台上,豪放的裙底风光令那些参加讨论班的青年哲学家们常常不知所措……当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对W和波普这两个人从家世到经历的一番看似同情的比较,尽管作者总是找尽机会不遗余力地宣称波普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原创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令人尊敬,但是这些拘谨刻板的赞许很难在有关W的那些章节出现,虽然W本人总是让人觉得是拘谨而刻板的。有意思的是,前一页是对波普的“不得不”赞扬——为了保持情绪平衡以示客观——后一页便是对W克制却又难以克制的狂热的崇拜的冲动。作者不止一处地提到W的狂热粉丝是如何在着装、举止上模仿他们的导师——比如随意敞开的衬衫领口和思考问题时用手放在额头上的姿势——尽管带着嘲笑的口吻,但是作者本身也被W所吸引,文字间不难读出那种痴狂与兴奋,这是作者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W敏感、自大、脾气暴躁,所以在一般人眼里,他常扮演得像一个小丑:武断地打断意见不同者的发言并失控地对他大声喊叫,毫不谦让,甚至会随手拿起什么东西,比如壁炉边的拨火棍,向对方挥舞来威胁他人或是发泄愤怒。虽然波普爵士年轻有为,思路清晰而思想原创,但是在W面前永远都是不被人注意的那一个,或许因为它过于正常,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中。如果我说“有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无所谓”定会同时得罪他们两位,因为那天他们的争执即是因此而起,并且耿耿于怀至死,但是我这样提出并不是因为我不关心这个问题或者不关心哲学,而是在学术之外真切地把握一个人,被我们称作大师也好,哲学家也罢,总之是要打喷嚏的人。结论是,没能喜欢上波普,因为他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小气。依然迷恋W。另外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一般,也不清楚是什么知识背景的人做的翻译,因为有一些较专业的词汇内容译了出来,而有一些明了的专业词汇竟不知所云。因为书还了,所以只记住的有几处,一个是“博弈论”(game theory)译成了“游戏理论”,一个是概率的“频率(frequency)解释”译成了“不时的解释”,至于把“康托”(Cantor)译成“坎特”是明显的对集合论知识不熟悉,还有一个说不清译者还是作者的笔误,明明W和波普的年龄相差13岁,在一章的开头竟说成了31岁,奇怪的是还有一处打字的错误,因是中文的,责任归给校对吧: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竟几处都是“摹水洞理论”,吓死人也!“水洞”和“状词”二字连在一起形似,哪个打字员干的!基于上述低级的不能容忍的错误,我终于忍不住在公共图书上勾画,将这些BUGS改正了过来,原谅我吧!

翻译得很烂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这本书翻译得很烂,一些句子明显不通顺,以至于让人回忆起阅读现代诗歌的经验。 故事是这样的,1946年10月25日,波普(估计喜欢科学哲学的星星同学大概比较熟悉他)访问剑桥,与维特根斯坦在学术讨论会上遭遇。 对维特根斯坦而言,当时根本不知道波普是谁,而波普一直就对维怀有学术上的异见和感情上的敌意(在他的成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注解中非常富有攻击性地数次直接批判维,被以涵养宽容著称的英国评论者认为使用了“流氓”式的语言)。可以说波普对他与维的会面和辩论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甚至在会面之前与罗素探讨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他自认罗素帮助他打败了维(但罗素在通信中含蓄地否认了这点——“你有充分的能力为自己战斗”)。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波普讲演过程中,维拿起了一根壁炉下边的拨火棍,开始激烈的反驳波普,并不断挥舞。作者通过考证确定,维在辩论时的粗暴、对智力无法达到他要求的听众的不耐烦甚至暴力倾向是一直存在的,维拿起东西比画着辩论已不是第一次了,他是个惯犯。但是问题就出在波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维要求他给出一个道德原理的例子,他回答“不要用拨火棍威胁访问学者”,维大怒摔门而出。于是一切成为波普战胜维的漂亮战役。 但当时出席讨论会的各人的回忆却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分成2派就“拨火棍”问题掀起了一场激烈辩论。作者经过一番细致侦探后,得出的结论是波普的记忆被可以理解地重构了。也就是说,波普的回忆录被强烈投射了个人的色彩,是主观化的回忆,波普真的相信他说的是事实。作者的考证详细到,通过调查得出了维经常“有声音地关门”离去的结论,也就是说,波普在维心中激起的反应要远远小于他自以为的,因为他并不知道维有经常不顾听众并粗暴离开的“劣迹”。 为探讨2人为什么会冲突,作者还考证了2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2个人都来自维也纳,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真TMD神奇),一个是超级富豪的儿子,甚至用1.7吨黄金从纳粹那里购买到了安全保证;一个是资产阶级律师之子,在经济危机中家产被通货膨胀蒸发。因为维的性取向与本书无关(据说有同性恋倾向),所以作者突出的侦探能力并未运用于此,令人不免遗憾。 作者并非2人中任何一个的信徒,作者认为“一切都将被珍视”:维提出了一种方法,波普出色解决了一些问题。2人各有其深厚的影响。而索罗斯竟然是波普的学生,其开放基金就是为纪念老师波普而设,这一基金为东欧的变色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算是波普理论的现实成果。但今日,只有在新民主社会和封闭社会,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仍然保持其新鲜与相关性,所以我想找到读一下。 维氏的全集我在必得书店看到了,根本就没想买,因为购买没有能力阅读的书是极大的浪费。维在拨火棍事件中中途离去据分析很可能就是因为罗素的智力又让他失望了——“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而罗素在给情人的信里坦承他该歇会儿了,把太过复杂的逻辑问题交给维去思考,呵呵,所以后来罗素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罗素转而从事大众读物写作的奖励。这些细节使我毫不急于打开维的书,当然,借阅过一次,因为看不进去所以没时间看,又还了。只在几个月前看了一本他的传记,令人着迷的传记。2003-3-17

歪打正着

其实纯粹是冲着副标题上赫然写着的“两个大哲学家十分钟争吵的故事”去看的,而书中轻描淡写的过了。作者更倾向于按历史角度写一部客观公正的八卦,正因为如此,此书变成了一部记录了一整个时代的史书和启蒙型书籍:近代科学史,维也纳小组,剑桥,反犹,世界大战,文明中心从德语国家向英语国家的转移,集权主义,两位伟大的哲学家生平,伯特兰罗素,全部囊括于其中。

不错的饭后闲书

当作茶余饭后的闲书读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从这两个人的冲突和争论中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那个时代整个哲学的大体状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感觉这本书的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

未读,很感兴趣

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也在同时意识到自己很久很久没有精心去看一本书,甚至精心做一些事了。最想的就是能安安宁宁的有些简单的快了,做些简单的事,看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真的是好久好久没有了。维特根斯坦,呵呵,看到就兴奋了。历史,哲学,传记...看着就来劲了,不管如何都该读点书,增长知识也好,陶冶也罢,突然间就是那么的想读好多的书。这年头能静心读本书真的是奢侈了...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