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农村写生集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9
ISBN:9787806033692
作者:赵望云
页数:267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一 冯玉祥
序二 胡政之
序三 张季鸾
自序 赵望云
由北平至束鹿途中
平汉路南岗洼站旁之小茶馆
平汉路良乡车站叫卖贩
保定近郊三个农家女人
正定县二十里铺村之外观
沧石路土堤上之一家包子铺
沧石路上果木林之雪
束鹿辛集镇寨楼之遥望
辛集附近一个村庄之晨
推碾的妇女
讨债人
束鹿县境旧历年之一般
小康农家之内室
废历元旦晨色中堂里之互拜
贫苦村庄年节过去的冷落
一对少年夫妇驱车拜年
春节中乡村农民的短期悠闲
农村街头一座虫王庙阶前
春节休憩中的农工与牲口
春节中农村妇女之街谈巷议
束鹿近郊
一个吸金丹致贫之流亡者
街口停候一辆风车
露天表演的秧歌戏与观众
柳林路上脚踏车行旅者
乡间村野富有创造力之窑与窑工
筢草人
柏木林的坟墓与碑志
由束鹿到枣强
预备起程的旅店门前
衡水县境一个怀儿妇人
衡水县境焦污镇上清水河的木桥
衡水县境焦污镇木桥头的社会
衡水县境焦污镇桥头一个花生老贩
焦污桥头小饭馆窗外对面坐着两个旅客
韩家洼之郊
阴霾中萧张镇之街
枣强县境萧张镇附近一个村庄
村庄内一家大门外之牛与提水农夫
枣强县境
村庄内一个家庭的院心
村庄内一个人家的院心
枣强县土城之一角
枣强县城内的小集市
枣强县城内一伙赶集的男女
枣强县境村庄内僻处之土墙与磨
由枣强到冀县途中
三个找工作的人
为衣食奔忙者
菜贩之家
走到村边之大锯工人
冀县东北望到冀县之城
冀县城北古冢远望
冀县城北古迹竹林寺
由冀县到宁晋途中
暮色中老夫妇与秃鸦
冀县城西北范家庄滏阳河畔之渡船
滏阳河上两个木船水手
丛林中的羊群
春萌耙地之牛
在杨树林里望见一个村庄
晨曦中酣睡的旅客
客栈的灶上
宁晋东关的月城楼
一个家庭的饭后
宁晋县境的民间
篱笆院里的马与大车
磨房之内外
叫卖之煤油贩
吃老豆腐的人们
耕耘方罢
旅行农区之打铁工人
三个住庙者的生活
古庙会期烧香妇人联队求佑
算命盲人
家庭老妇的纺织工作
由赵县到高邑
赵县城垣附近一伙农民赶筑公路
富有古风之赵县北门与城垣
农人用辘轳浇园
声誉民间之赵县大石桥
突出村房之防匪楼
高邑城附近的田野四轮农车与浇水车
高邑车站两个卖水妇人
高邑附近车站铁路工人的住区
高邑城外一台乱弦戏的席棚远望
由柏乡到尧山
柏乡城内米粮市
柏乡城内工作中的打鞋掌人
柏乡村野的农事忙迫
隆平村巷之推车卖布者
隆平村野代替牛马的播种人
隆平乡村妇人的日常工作
尧山之根
尧山下之石工与妇人
尧山坡上正在努力采石的工友
尧山坡上的石灰窑
尧山沙地中的丛林与山影
从枣树林内望见尧山县城
由巨鹿到南宫
巨鹿县境的团城村东口
村庄井畔的担水人
巨鹿县境一个农夫之烦闷
久经匪劫的巨鹿南宫交界之沙土堤
南宫道上特有之牛拉轿车
南宫城西普济桥村的烧盆窑
南官县城的东门里面
南宫城内一个贫人之家
新河县境
新河郊野特有的妇人骑驴
沙滩路上驴群的粮米运输
新河县境内的一个村庄外观
暖风吹送中的村边墙根
村房街心之面工艺人
破墙边际的抬水老媪与少女
自新河到广宗
道路旁边的水泊与疏林
推车小贩在途中休憩
走到广宗县境的一个村庄街口
广宗境内村庄中妇人与少女
时值正午的街心农人
一家男女都须下地工作
一片沙地中之杏花林
广宗城北的沙滩路上之杜木丛
从寂寞荒凉中望见广宗之城
在广宗城里的一家茶饭馆
威县县境
威县城内的民居之街
威县城内会市中农民买卖之拥挤
威县城内的一个清道夫
威县民间突起之防匪楼
村庄街头之农家妇人
工罢归来之农夫
担负中的农民夫妇
威县郊野的春色
自威县到清河
干集镇上一家油条小铺
冠县境内一个典型妇人
清河县境之近郊
清河农人播种棉花
农家妇人在林内寻虫饲鸡
疲劳之农夫
清河县政府大门
地头小憩之老年农人
清河城附近的庄家井村之郊


 赵望云农村写生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总是在低矮房舍的废物和垃圾之上看见云彩的景色。”——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早就想就的一本书》中,引用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格林的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他对这位前辈作家的敬意。他满怀着崇敬和惊奇写道:“不知道这个孤僻的、受过各种苦难鞭笞的人,怎么能经过难堪的生涯仍然保持了强大而纯洁的想象的伟大才能,保存了对人类的信心和羞涩的微笑。”同时他又引用法国作家儒勒·芮纳尔的话说:“我的故乡在那飘荡着最绮丽的云彩的地方。”这两句话曾经让我感慨良久。一直想为此而写一点什么,但总是浮想联翩,思绪纷乱,一时难以下笔。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在我未来的写作活动中,我所希望、所追求的的风格应该是这样的——真实的、现实的、写实的外在形式;浪漫的、诗意的和理想的内在核心。换句话说,假使我的笔下无法避开低矮的房舍周围那些废物和垃圾,那么我的目光将超越这些严酷的真实现状,仰望在这上空的绚丽的云彩。我甚至想,即使天公也不作美——此刻天空中密布铅灰色的乌云,我也将在垃圾堆周边顽强地寻觅那些野草滋生的藤蔓和野花苍白的、惨淡的笑脸。近日,我在阅读《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文章作者曾蓝莹)一文时,从中读到画家赵望云的事迹以及他的一些言论,倍感亲切和崇敬。我觉得,画家的名字和他的言行,与上述这种理念竟然十分契合,真是十分奇妙的发现和惊异的感悟!1933年春节前夕,年轻的画家应《大公报》之邀,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从天津启程下乡,经良乡、保定、正定等地,回到束鹿老家。春节之后,又沿着沧石路往东到衡水,南行到枣强,再西行经冀县、宁晋、赵县至平汉线上的高邑。其后,由柏乡折东行,途经隆平、尧山、巨鹿、南宫、新河、广宗、威县至清河。他的工作方式是白天游观,晚上作画,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即向报社寄出画稿。这样,历时三个多月,绕行冀南十余县境,“终日坐着大车奔波田野,夜宿小店”,为《大公报》画了130幅农村风貌。赵望云先生是河北束鹿人,从大的范围讲,亦是吾乡先贤。他所经过的这些地域,都与我的故乡十分邻近,有不少地方都是我少年时所经过的。从书中所附的几幅图画来看,这些乡野风景、街村人物,经历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之后,与我的记忆中的印象两相对照,依然栩栩如生,恍如亲历,十分真实、亲切并感慨、赞叹之。《大公报》在为他的这次写生画作结集出版时,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赵望云先生……凭他一支艺术天才的画笔和同情民众的热诚,代表我们,踏遍河北省十几县,绘出写生通信一百几十幅,不但可以表现出水深火热中的民生苦况,并且可以让……都市人们……深刻地认识农村破产的真相……希望阅者别仅以通常艺术品目之。”赵望云先生对于自己的画作,也有这样的自白:“此次所携带的作品,多系民间描写。这样描写的动机,纯属心情的意欲。我感到农民的生活只有纯朴沉毅,他们在享受着人间的至乐。然而种种灾祸,却又使他们充满了悲凄,滴落着热泪,我就把他们的哭、笑,一齐从笔尖送到了纸上。这是自古的人很少描写的情景,我却感到神圣,这是我主观情感的冲动表现。我的故乡,没有山石和溪流那些东西;所有的,是树林,是田园,是颓墙,是牲畜。多年不见故里的春天,所以今年特别有兴致,于是,我每天必须到野外,黄犬随在身后,每天遇见的是些黑色的驴影。”在这篇文章(《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里,作者(曾蓝莹)将赵望云农村题材画作的思想渊源归结为“苦闷”,即按照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之见解,将赵望云的生存、思想状况归结为“不安于乡”的个人欲望受到“难容于城”的社会现实的压制,构成了画家内心深处的“苦闷”。同时也“令画家对位居社会底层的各种边缘人物不禁产生认同感。作者在文中引用画家给友人的信曰:“我现在沉默生活里面倒找出来了许多人生的真趣味,我的好友是牧童、驴夫、小乞丐、疯子、农人、破衣村妇、街头玩童……他们是最真诚的,与我的人性很恰和。”于是,“写画民间的疾苦”便成了画家释放自己不安于乡而又难容于城的“苦闷的象征”。文章作者此言,自有其本,也言之成理(作者在注释中引用当时资料说,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开幕,“望云携带百余件作品,满腔热情前往参加,结果因作品题材内容不合官方口味而拒绝入选,作品亦扣押不予退还”——呜呼!真是岂有此理!)。但我本人更愿意将画家的行为理解为“听从心灵的召唤”,服从于使命的驱遣,而不仅仅是为了排遣个人内心的苦闷、寻求个体心灵的出路。这种召唤和使命,从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看,是“五四”时期以“到民间去”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从画家自身来看,是“来自民间”的画家对养育他的故乡、土地以及乡村贫苦农民的热爱和悲悯,以及蕴藏在内心深处对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作者也说,画家“信服的是‘为人生的艺术’,他感受的新时代是‘无论什么事业总得往普遍里着想’,自然不会以抒发个人的苦闷为满足,而要同时触及群众的集体苦闷。”“画家似乎意识到光是自己‘主观情感的冲动表现,’并无益于他近来认同的北方农村,和他一向悲悯的农村小人物;若能借由画笔,描写北方农村的现实,让观众明白问题所在,让观众当中的贤者、智者、能者愿意投注心力去解决问题,即有机会为北方农村带来改善的生机。换言之,赵望云想要唤起的集体苦闷,已经从情绪的煽动走向理智的省察。他1933年为《大公报》所作的百余幅农村写生通信,便具体而微地展现这一富于理智省察的淑世理想。”作者还将赵望云写画华北农村所展现的人道主义式的关照,与当时沈从文描写湘西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说“两人作品中散发的对于人性的温情与敬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随着政潮的起伏而有所涨落。作者还引用许君远的评论曰:“如果人让我说谁是中国艺术界的天才,我将不迟疑地回答,在文学有沈从文,在绘画有赵望云。这两位怪杰的出身有许多相似之点,人间的疾苦他们尝到的最深,所以表现出来的也最充实。”我觉得,对于今天日益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社会来说,依然需要像沈从文先生、赵望云先生这样的深尝民间疾苦、深爱吾乡吾民、愿将全部的热诚和天才献祭给乡土和祖国的艺术家。这样为人生的、为社会的、为理想的艺术作品,才经得起时间、时代的考验,而具有永恒的、不朽的价值。我记起在读普里什文的作品时,看到他写的关于阅读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感慨:“在我们这个时代,假如我不是普里什文,我愿意像巴乌斯托夫斯基那样写作。”我想,或许我也可以斗胆学着这样的语气说:今生今世,假如我还有机会当作家,我希望像孙犁、梁斌、沈从文那样去写作;假如真的有来生,我愿意当一个赵望云那样的画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